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23-09-08 09:56: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宇宙甜心库洛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研组 李旭峰

一、阅读课的目的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表面看是读者感知书面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读者实现心理满足的复杂的心理逻辑推理过程。作为交际手段之一,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一直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二、阅读课的原则

1.注意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活跃,读的时候一气呵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也就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背景介绍,清除阅读障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如SEFC(B1)中 Unit15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的历史知识的介绍是很有益的。

3.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素质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类似的文章他们知道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4.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课教学中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加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现行的普通高级中学课本,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哲理。

如:Madame Curie一课中,学生们可以学到居里夫人的百折不挠、献身于科学的崇高精神;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一课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保护森林、禁止滥坎乱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大课外阅读。

三、阅读课的模式

阅读课的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义,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

2.背景介绍,课文导入 这一环节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3.阅读 要求学生课上限时阅读,带着问题快速地寻找有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4.检测 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型,如回答问题、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归纳中心、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学生完成。

5.归纳总结 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黑板上,可以成为复述课文的依据。

6.再读 消化文章的内容,加深印象,体验到阅读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7.讨论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离开课文自我表达的机会。可以巩固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语言结构,发挥想像能力,培养创造思维。

篇2: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一、读课的目的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表面看是读者感知书面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读者实现心理满足的复杂的心理逻辑推理过程。作为交际手段之一,阅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一直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二、阅读课的原则

1.注意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活跃,读的时候一气呵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也就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背景介绍,清除阅读障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如SEFC(B1)中 Unit15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的历史知识的介绍是很有益的。

3.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素质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类似的文章他们知道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4.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课教学中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加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现行的普通高级中学课本,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哲理。

如:Madame Curie一课中,学生们可以学到居里夫人的百折不挠、献身于科学的崇高精神;The Greeen Hills of Tangsa一课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保护森林、禁止滥坎乱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大课外阅读。

三、阅读课的模式

阅读课的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义,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

2.背景介绍,课文导入 这一环节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3.阅读 要求学生课上限时阅读,带着问题快速地寻找有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4.检测 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型,如回答问题、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归纳中心、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学生完成。

5.归纳总结 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黑板上,可以成为复述课文的依据。

6.再读 消化文章的内容,加深印象,体验到阅读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7.讨论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离开课文自我表达的机会。可以巩固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语言结构,发挥想像能力,培养创造思维。

(齐齐哈尔实验中学 侯伟宏 黑龙江《教育探索》第9期)

篇3: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一、读课的目的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表面看是读者感知书面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读者实现心理满足的复杂的心理逻辑推理过程。作为交际手段之一,阅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一直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二、阅读课的原则

1.注意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活跃,读的时候一气呵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也就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背景介绍,清除阅读障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如SEFC(B1)中 Unit15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的历史知识的介绍是很有益的。

3.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素质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类似的文章他们知道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1] [2] [3]

篇4:探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三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新修订教材以单元划分,但打破每单元4 Lessons的做法,这样无疑极有利于教师自由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每单元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安排听、说、读和写的活动,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更好地保证了高中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新修订教材教学内容新颖富有时代特色,教学活动重视高中学生的兴趣及年龄特征,教学理念先进体现新课标的改革思想。如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让学习者在“做事”中学语言。在单元结束前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成学生的学习档案。因此,教师普遍感到新教材教法灵活,可探索性强。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觉得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以下的这些“三个”。

一、练习“听”Listening活动的三个过程。

新修订教材有别于原教材,把“听”的活动作为单元的一个部分放在Warming-up之后,另外加上Workbook的听力练习,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听时要重视三个过程: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post-listening。如第一单元的Listening,pre-listening我们首先设问学生“What common problems may occur between friends? Then what do you d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语言区,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词汇相关知识。While-listening聚焦材料问题,完成听力任务。Post-listening复述听力内容,讨论the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between friends.谈谈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friendship from it ?

二、开展“说”Speaking活动的三个层次。

“说”Speaking的三个层次即操练的三个阶段MMC(Mechanic drill Meaningful drill Communicative drill),新修订教材“说”的活动设计都是根据目标完成特定的功能项目。如第六单元的Speaking, 要求完成的功能项目是how to apologize to people. 首先归纳道歉的各种句型并进行模仿操练即Mechanic drill,(此步根据笔者经验如训练重点句型或介绍新句型,则一节课不易超过三个,否则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效果不佳),接着根据课文提供的Situation进行意义操练即Meaningful drill, 最后是Communicative drill, 碰巧几天前口语课上一学生盯着老外的头发笑被请出课堂,我要求学生就此事进行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三、学生“读”Reading活动的三个阶段。

“读”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练习时,不仅要注意阅读的三个阶段(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还要培养高中阶段阅读的三种其本技能(Skimming Scanning Guessing)以及对课文理解的三种境界(surface comprehension Deep comprehension For pleasure)。在前阅读阶段Pre-reading我们往往可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①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tle or the person? ②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③What do you think will be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在阅读阶段While-reading我们设计这样三个问题:①What problems have you met when you are doing your reading? ②Wha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of the whole text or each paragraph? ③How is written by the writer? 发展猜字技能的三个策略:①通过构词法,②根据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如commas(,),dashes(--),or brackets.等,③根据上下文语境。还有我们一节课处理不超过三个知识点。在后阅读阶段我们完成三个任务:①巩固课文内容即(Consolidation),我们可以复述、角色扮演或报告等形式。②延伸课文内容即(Extension)我们可以讨论、辩论,或改写、续写及写摘要等形式。③升华课文内容即(Development)我们要学生谈谈学了课文以后有何收获,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等等。

四、训练“写”Writing活动的三个步骤。

“写”的活动涉及到词、句、篇三个方面。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训练,切忌一步求成,而应该Step by Step 分三个步骤:造句 组段 谋篇 。如第五单元的Writing要求学生练习写影评,我们首先让学生列出写总结、发表个人观点的句型结构,eg. ①The film…,which is directed by…, is about… ②The story has a ______ ending. … ③I think the story of the film is… . It shows us that… . ④In a word, I think it is a_____ film. It’s (not) worth seeing. 接着让学生讨论how to write a film review. eg. ①First, tell th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 ②Next, make comments on different things about the film, for example: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story? Why? Are the actors/actresses very good or not? Why so you think so? Is there a lot of action in the film?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ending of the film? ③Finally, you have to give your opinion about the whole of the film. If you think highly of the film you may encourage other people to go and see it. 最后水到渠成让学生完成整篇影评的写作。当然在平时教学中,写了以后教师还可以增加这样的步骤,如优秀文章欣赏,典型问题文章改错,以及写作技巧总结等。

五、活动Activity讨论Discussion展开的三种方式。

新修订教材每一单元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各种各样的讨论问题,我们教师在展开这些活动时可以采取这样三种方式:Control Semi-control Uncontrol.

六、学生评价Assessment的三种形式。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原则,我们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平时在进行每一单元的形成性评价时,我们常采用这样三种形式:学生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篇5:论高中英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江苏省苏州市苏苑中学 许 凤

摘要:外语课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必要的发言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老师们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的讲课过程中一点点地流失。为了给学生创造相对多一些的开口机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的首选。

关键字:分组 合作精神 模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喜迎着一件件的国际大事――加入WTO、成功申办奥运会、申办世博会再次成功等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世界,世界也更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作为交流工具之一的英语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重视,而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社会所需要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合作精神的社会型外语人才。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需求使得外语教学改革有了坚实的社会依靠,同时也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义务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学习,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正是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分组合作教学模式。那么究竟什么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分组合作教学适合我国教学现状吗?分组合作究竟该如何操作?在实践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呢?本文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英语教学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涵义及其在我国的现状

所谓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研究和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由原来的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真正转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它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监控,而不仅仅关注其学习目标,学生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因为老师的“放手”,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最大机会得到发展。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or CL)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合作学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源美国,后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语教材大规模改革之后,开始在各地推广应用合作学习的。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地方因为教学观念落后等原因,沿用着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无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或者是有些地方初试合作教学,因为指导不当而没有取得相应成果便放弃进一步的尝试;有的老师只是在公开课时才用到合作学习,但是由于平时师生都缺少类似的训练,开课时的使用效果当然也不尽人意。学生对group work,pair work等要求反应迟缓或惘然或自顾自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老师所给题目不适合小组活动,无开拓性;其二,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实践。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班级大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班级越大教学效果越差,其中以外语教学更明显。因为外语课上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发言机会少得可怜。由于生源众多师和资缺乏等原因,我们暂时还无法实现小班制。现在大部分的高中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五、六十人,要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基础截然不同的学生们进行外语教学,老师通常情况下也只能管住学生的笔头,而顾不了学生的口头了。最终老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付考试这根指挥棒,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一讲到底,而忽视了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学习语言的过程和方式的关注。实际效果如何呢?你只要问问普通高中英语教师的感受,大多数教师会抱怨课堂效率偏低,学生能动性差,教师自己累不说,还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殊不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正是在老师们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的讲课过程中一点点地流失了。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少了,最终导致“聋哑英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象这样质量的外语人才如何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求呢?

为了改变这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教学情况,把传统上课时只有少数学生才有的排序式的发言机会平行分散给更多的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相对多一些的开口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会语言学习的魅力,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首选。

三、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分组合作教学尝试,发现合作教学比起传统教学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合作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由于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的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体验到学习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无疑又会激发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合作学习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的知识源由原来的“老师”这一单一渠道转为“老师、同学和多样化的活动本身”等多重渠道。抛弃了“老师是唯一权威”这一阻碍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合作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它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老师仍在唱主角。合作教学模式把老师的身份由原来的 “既导且演者”转为单纯的“导演”,学生的身份由原来的“观众”或偶尔参与的“群众演员”转变为积极参演的“主要演员”,教学关系和方式得到质的转变。

3、合作教学非但不会扼杀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相反会促进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辨能力。在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而是通过成员间的商量、讨论、角色表演、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青少年学生增强好胜的心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尽量地创造性地想出一些新点子,这样,一方面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在求同存异的大前提下,各小组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可迁移性,当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任务。What children can do together today, they can do alone tomorrow. (Let Vygotsky, 1962)

4、对小组合作的正确指导和恰当评价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正确的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共同体验着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体验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学生时期所养成的这种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性操作

合作学习在我国毕竟才十多年的历史,对于具体如何操作许多教师也有比较困惑的地方,例如分组究竟该依据什么来分?小组以几人为最佳?如何促进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探讨的问题。

1、分组方式:为了比较科学地创立各起始组,使各组在今后的活动中更有可比性、竞争性,本人先按四次摸底考试的平均成绩初步将班级成员分成好中差三个档次,然后通过电脑选择分别按“好中中差”组成四人一组的预备组。为了排除某一次考试的不公正性,至少应以三次或更多次考试成绩做为参照;但成绩不是分组的唯一参考,同时也要考虑到英语教学的特点,为了使各个小组活动能比较顺利地运作,每小组必须有一两位性格相对外向的同学来带动。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根据平时的观察,有意识地把这种可以带动他人活动的“活跃分子”进行适当调配,不至于使有些小组过于活跃,而有些小组过于沉闷,活动开展不了;最后,教师对各组的男女生比例也要客观地调整一下,只要教师指导启发得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俗语在学生活动中也是适用的。即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为他们今后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为了方便小组活动,老师可以按组为单位排座位。

2、至于各小组究竟以多少人数为宜,并无最佳选择。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小组人数越少越好,2至6人效果为佳。组内分设组长和记录员两职。组长负责召集启动落实每次的活动,记录员记录每次活动的要求和活动情况。为避免组长、记录员代劳、其它成员不参与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锻炼每位成员的组织能力,组长和记录员之职实现每周轮换。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或成绩差而较自卑的同学轮值时,教师要不露声色地进行适当的指导。而对于不肯开口的同学,教师除了做其思想工作使其解除思想包袱之外,还要将这一任务交给本组性格外向些的同学,让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和督促来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

3、评价方式:采用对小组评价和对组内成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以点概面,或以小组代替个人的评价方式。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本来就注重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监控,评价机制也就自然而然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科学。评价形成宜结合学生自评、组员互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及参与度的评价,务求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小组及成员在各阶段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参与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尤其对组内成员的评价,由于基础不同等原因,不应对其进行绝对评价,而要以其在成绩、参与、表达等方面的相对进步进行评价,尽量多用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应引导同学间的积极评价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正确科学的评价是推动小组活动的法宝。

五、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正确指导。

在分小组前,教师有必要将小组活动的目的明确,分小组活动是为了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互相帮助、互相影响,而不是为了搞小团体。各小组与小组之间是友好竞争关系,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避免组与组之间的不和而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

2、小组活动任务可操作性要强。

小组活动教学只是教学的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有些任务需要学生去独立思考完成,那就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教师应该把哪些需要合作学习,哪些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纳入备课范围,明确合作的目的和要求,避免小组操作性不强的、给题范围过窄或过大的任务,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3、避免个别学生撑场面。

个别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好、性格外向等原因常常成为组内的积极分子,更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也更易经常被教师叫起来汇报小组活动情况,但老师不能因此而不自觉地让这类同学独撑场面。在保护好这类同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一定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这类同学的参与积极性辐射给其他成员,调动整个小组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4、评价时避免以小组评价代替个人评价,也不能因为小组活动而抹杀了学生个体的潜力和个性。

在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时候,不能忽视了对组内成员的个别评价,以免有的同学产生依赖性,将小组成绩视为个人成绩,从而产生团体依赖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应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注意去发现每位小组成员的潜力和独特个性。学生不是统一生产线下的产品,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最充分的绽放。

5、注意对过程的监控,避免学生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为了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任务,在活动时干脆用母语交流,而忽视了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其它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将这一观念转输给学生,即小组一起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才是个人个人习得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的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过程比活动结果更重要。

总之,分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它既符合任务教学的基本工作原理,也考虑到了以往一向被忽视的生生资源的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的主体,为现代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英语教学建立在人际交流的真实背景下,使得语言教学更具实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教学效果也具有重大意义。但分组合作教学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小组活动更具实效、形式更加丰富,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等等是我们英语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实践摸索的课题。

参考书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第1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3. 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第2期

4. 姜建军 “对中学英语教学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年第8期

篇6:高中英语语篇教学课堂模式探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On a Discourse Approach in High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整体性原则、心理学原理、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来阐述课堂语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构建一种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归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篇教学;课堂模式;课堂实践;构建

一. 前言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始终没能,也不敢摆脱升学的指挥棒,热衷于“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使用英语的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粗略懂一点语法,能辨认一些单词,听、说、读、写能力低下。这一现象极不利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极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听不懂、看不懂、写不出、讲不出的畸形英语。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二. 对语篇教学的课堂模式主要内容的思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我们认为,“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巩固、扩大学生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这一部分无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讲解,作为教师可侧重进行学法指导;这样“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语篇理解的培养;只有在语篇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学生的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是英语学科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之所在。因此,我们主张在英语课堂上构建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归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语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a. 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正如心理学家格式塔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优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整体的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理解词句,不理解全文。

b.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表象,就要指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周密细致地进行整体观察,然后再观察它的各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清晰表象。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求知欲也愈加强烈,尤其是遇到新的内容,它们往往希望一口气看完全部内容。

c.图式理论

图式是认识或心理或智力结构,这种结构把有机体所察觉到的事物按照一般的特性组织到“群”中去,可以把图式简单地看作概念或类别。认知心理学家把构成特定情况的事件和行动的发展顺序的意义单位称作图式或框架。图式是认知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学生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因此,图式理论是语篇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图式理论的不断增加,又能促进语篇的整体理解。

d. 认知理论

从广义来讲,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识分类等心理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还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所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2.语篇教学法的含义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以往的这种以词、句子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如果用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也许是有一定作用。但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用、认知等方面的知识。Skehan(:18)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只有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3.语篇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高级中学英语(必修)教科书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语法学习、听力和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同时,通过语法和词汇在语篇中的多次循环,反复打好语言基本功,整套教材各个部分都是以语篇形式出现。这为语篇教学的课堂模式提供了保障。

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游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main ideas)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然后学生根据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因此,我们在对英语课的设计过程中,应围绕这三个理解,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a. 导入(呈现) b.速读 c. 理解 d.精读 e.复述(表演)f.讨论g.巩固等七步。

a. 导入(呈现)(Presentation):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图式。通过有效的导入能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篇章的理解要大于语言知识。

b. 速读(Fast-Reading):通过速读,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结构、含义;回答Pre-reading中所提的问题。对整个篇章有个大致了解,能回答一些识记性的问题。

c. 理解(Comprehension):通过作记录(Note-making)、问答(Questions & Answers)、找中心(topic sentence)、关键词(key words)等途径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表层理解。

d. 精读(Intensive-Reading):通过精读,使学生掌握文章中所内含的信息(Read for information)。了解各语篇的含义,作者的写作的意图,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

e. 复述(表演)(Retelling/Acting):通过复述或表演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速读和精读这二个环节。

f. 讨论(Discussion):通过分组讨论或俩俩讨论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发表学生自己对作者所发表内容的观点、看法,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对篇章进行评价性的理解。

g. 巩固(Consolidation):巩固本课的内容,加深记忆。可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该篇章的理解,起到巩固的目的。

三. 语篇教学构建的策略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教学媒体相继投入使用,校园网、多媒体实验、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设备保证了英语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为在课堂中开展语篇教学提供保证,因此在每一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来展示语篇功能,从中心句(topic sentence)到关键词(key words);从语篇标记(discourse markers)到段落结构(paragraph structure);从中心话题(theme)到与此有关的深层次的思考(in-depth considerations),在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依托所创设的情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

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中的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由于语篇教学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加强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在语篇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学生团体活动,如:对话(dialogue)、同桌讨论(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辩论(debate)等。采用上述团体活动方式,就可将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结合起来,将领会思想和表达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

四. 结束语

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读者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听者和读者往往根据说者和写者发出的语言信息,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可能发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假设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因此,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但要备课,更要备“人”,以填补学生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阶段,精心备课,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与语言有关的其它领域的丰富知识,如:文体、修辞、语义、语用、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

篇7:SEFC阅读课处理法之我见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德化第二中学 郑国诜

1 引言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主要阅读教学材料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如何处理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从“读、听、讲、述、评”五方面探析SEFC阅读课的处理方法。

2 读

教师根据课文设置好阅读目标和要求,提出导读性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有关问题。

2.1导读性问题的设置范围和角度

根据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课文导读性问题的设置应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1、猜测词义;2、理解中心思想、综合概括;3、理解课文细节;4、逻辑判断推理;5、识别作者语气;6、分析课文的篇章。课文中所有问题的设计都应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并且应分层次,有步骤地提出。

2.2 依据阅读过程设置问题

依据阅读过程设置的问题可分为阅读前的预测性问题,阅读中的向导性问题、细节性问题和深层次理解性问题,以及阅读后的评价性问题。

2.2.1读前预测性问题的设置

在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认知的主动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例如SEFC 2A Lesson26 Canada 一课可这样设问:What will be involved in each paragragh if you write an article about Canada?

2.2.2读中问题的设置

读中问题设置有向导性问题、细节性问题和深层次理解性问题。例如 SEFC 2B Lesson86 读中可设置如下问题:

How many persons are mentioned in this story?(向导性问题)

When and where did this story happen? (细节性问题)

Who was Monsieur Defarge? (细节性问题)

Who was Dr Manete’s daughter? (细节性问题)

What’s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sieur Defarge and Mr Manette? (细节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was Marquise St. Evremonde? (深层理解题)

2.2.2.1向导性问题

向导性问题主要涉及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主要事实;也可以对前面的预测加以验证。该类问题着眼于指导学生“自上而下”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梗概。例如SEFC 2B Lesson94的向导性问题可设置为: Read the title an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gh to find out what the passage about。

2.2.2.2细节性问题

细节性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如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细节性问题应根据各课的具体内容而进行设定。例如 SEFC 2A Lesson 14 可以提出这样的细节性问题:How is a newspaper produced?

2.2.2.3深层理解问题

深层理解问题可分为逻辑推理型和识别作者语气型。

逻辑推理型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没有明确表述,要求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运用逻辑思维,并借助一定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样的问题可包括引导学生猜测作者未提及的事实,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猜测文章中叙述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引发的另一个行为,比较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猜测人物言语行为的动机和人物的本质,根据上文预测文章的结局,以及推测作者运用的比喻性语言的实际含义等。例如 SEFC 1A Lesson 34可以提出这样的逻辑推理型问题:Why were there long queues of people waiting out of the CAAC booking offices in the past? 逻辑推理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所在。平时在阅读能力训练时就应把重点放在对语言深层含义的理解上,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确表述但又蕴含其中的含义。

识别作者语气型的问题用以检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弦外之音”。例如 SEFC 1A Lesson14可设置这样的识别作者语气的问题:What’s the author’s opinion towards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burning more of the forests?

2.2.3读后评价性问题的设置

评价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后语言输出能力,它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和经验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例如 SEFC 2A Lesson6 No Smoking,please!学生阅读后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Is smoking a bad habit? If so, give your reasons and off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stop it. If not, why? 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3依据阅读理解的层次设置问题

课文是信息的载体,存在着语言、文化和语篇几个层次的问题。

2.3.1语言知识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包括语言、词汇、词组、句子和段落等。语言知识理解题主要是词义猜测题。词义猜测题包括:定义猜测题、经验与常识猜测题、相关信息猜测题、对比猜测题和列举猜测题等。例如:

A smile and handshake show welcome, while shaking it means disagreeement.(对比猜测)

Go to stamp sales and buy whatever you can afford. You can often pick up packs of used stamps very cheaply.(经验与常识猜测)

2.3.2文化知识问题

阅读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懂得一定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应充分注意到话语的相关性程度,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去获得原来不知道的有关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文化教学,以填补学生在异国文化背景知识中的空白。传授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应该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例如 SEFC 2A Lesson7 No smoking, please! 可以这样设问:

Should a smoker have the freedom to smoke wherever she/he likes?

Should there be smoking areas and non-smoking areas in public places?

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就要清楚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人们在对待抽烟问题上的异同。

2.3.3语篇问题

此类问题中,有关层次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分主题句和用于支撑主题的事实等。有关线性结构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着眼于课文的时空顺序,主要情节及其发展。例如 SEFC 1B Lesson78可以这样设问:What did chinese people use for keeping records in the past ?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

2.4问题的回答方式

要回答所设置的导读性问题,应给学生具体的任务。细节性问题主要通过学生阅读独自完成;深层理解题宜把学生科学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推选出一位组长说明一致的答案以及不同答案的分歧所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指导分析。评价性问题也应在小组中充分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实自己的观点,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应具有开放性。分组为了方便,可不改变学生座位,前后两桌的学生组成4人小组讨论,有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或实际情况也可以分为5人一组或更多人一组。总之,分组要具有科学性,分成的小组要有利于讨论并完成讨论任务。

3 听

以填空或整句听写的方式听重点讲解的内容或者替代词、过渡词、引导词、评价性词语等。能看懂的内容不一定能听得懂,对要重点讲解的内容以听的方式出现,引起学生注意后再分析会比较有效果。英语中this, that , it, one 等词常用来替代上文中已提到或下文即将提及的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这些词对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抓住过渡性词语有助于上下句的理解,而关注引导词则有利于把握句子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对评价性词语如sadly, surprisingly, luckily等的理解有助于判断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

例如SEFC 2A Lesso19 可以把课文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设置成空格让学生听录音填空,而后让学生找出前后两段时态的差异,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一般现在时用于描述场景或用于讲故事的用法。

听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及停顿。停顿也是表达信息的手段之一,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停顿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哪儿停就那儿停的,而应视具体的语言结构及其表达的信息段而定。注意这些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水平,获得良好的语感。通过听来学习英语,不但有助于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对阅读能力的增强也不无帮助。

4 讲

精讲阅读内容,扫除理解障碍。对课文出现的难句或重点词语要精讲并讲透。精心选择学生有疑问的句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句子结构,做到以旧带新,举些类似结构而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讲解应深入浅出,例句的选择宜贴近学生生活并尽可能多些幽默色彩,以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讲解效果。

4.1讲解内容的扩展原则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这些现有的知识、方法,即经验,始终是解释那些能导致作为知识建构学习信息的出发点的。也就说讲解内容的扩展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原理,他把学生虽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但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而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或区域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把最近发展水平变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拓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是知识讲解扩展的度,即所扩展的内容要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并且稍高于这个基础。教师应精心设置要扩展的内容,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多种思考题,发展学生类比、联想等发散思维,使学生不单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利用新学的知识,结合自己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5 述

学生复述课文,简要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梗概。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一关,通过复述,学生可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同时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复述还可以采用笔头形式,让学生缩写课文或写摘要等。

5.1复述课文的方法设置

介绍一些复述课文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实际需要时灵活运用,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5.1.1空格填词法

SEFC练习册中的大多数单元都设置了一道填空练习题。这类练习是初始阶段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极好素材。充分利用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消除学生复述课文时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复述要领都很有帮助。

5.1.2阅读问题的答案连接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已经作了讨论并做出了回答,只要引导学生把答案有机串连起来进行口头表述就行了。在串连句子时,须提醒学生运用一些适当的关联词语。例如SEFC 2A Lesso50 复述时可以让学生整理下列问题的答案:

when and where was Einstein born?

How did Einstein manage to study in a university in Switzerland?

Why was the period between 1905 and 1915 an important one for Einstein?

What prize was he given for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physics in 1921?

Did Einstein care for money ? How do you know ?

What other work did he do besides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Why was he so fond of music?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Einstein was ?

5.1.3笔记整理法

传记类课文通常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主线,以成就贡献为结尾。根据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课文的主要信息并整理笔记,然后让学生复述。例如SEFC 2A Lesson2 学生可以根据下面的笔记进行复述:

Name: Walt Disney

Born: Chicago, 1901

Wish: to be a famous artist

Work: artist, cartoon-maker, film-maker

Cartoon characters: Mickey Mouse, Donald Duck

Successes: became well-known during1920s, made cartoon characters and cartoons, started studios

5.1.4列表对比法

有些文章的内容是有关今昔对比或其它类比的,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对比要点以利学生复述。例如SEFC 1A Lesson18 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列表如下:

In the past Today

no trees left

People walked a long way to fetch wood.

When it rained, the soil was carried away. forest programme

plant thousands of trees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cut down small trees.

Everyone looks after the forests.

The forests have grown larger and better.

5.1.5要点扩充法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展开的方法,即由关键词到中心句,由中心句到语篇的扩充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这种方法采用笔头形式更佳。例如 SEFC 1B Lesson82 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 可这样确定:

要点:(1)Marx (2) progress (3) advice

扩点成线:(1)Kar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2)He made rapid progress in English and Russian.

(3)Marx ga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再根据扩点成线的内容组织成篇。学生可以用笔头形式自由组织。

6 评

对学生复述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作有效处理。学生口头复述宜多加赞扬,只要学生能就课文的相关内容说出三两句话,哪怕一句也好,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因为我们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实在太少,有限的课堂就应充分利用时间,多加鼓励扶持学生说英语,而不应给本来就羞于说英语的学生予太多的负面刺激。

就学生笔头复述的内容,更多的应看是否用纯正的英语句子来表达。一个地道的英语句子应具备两个条件:语法正确和意义正确。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往往会写出缺乏必要成分或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例如:

He by bike to school..

It is apple.

I and you are student.

因此把学生笔头复述的内容当作 改错题进行有效处理,将有利于学生避免书面表达常犯的语言运用错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今后阅读时关注英语独特的表达。

7 结束语

英语在中国还只是外国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使用英语。在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听和说的情况下,阅读理所当然地成为扩展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课中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读、听、讲、述、评”各个环节,提高阅读课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

2.葛文山,朱俊爽.浅谈课文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中小学外语教学,,(3)

3.王松美.阅读课文中提问的层次与“阅读思考指导法”.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11)

4.孙钱兔.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

5.戴军熔.阅读分析中需要把握的三个维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

6.成镇权.信息结构理论在中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

7.杜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4)

8.高杰.谈英语知识点扩充的原则与技巧.教学与管理,2002,(8)

9.曹以平.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技巧.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6)

10.王小明.阅读教学的要义.课程、教材、教法,2002,(7)

篇8:如何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是优化阅读教与学的方法, 实施课文整体教学, 精读, 泛读和课外自读相结合, 从量和质两方面促进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实现培养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的教学目标,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全面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一、优化阅读教学可以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高中年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较为敏感, 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英语学习上, 他们不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兼有的内容, 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优化阅读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差异和学习要求。大量而有效的阅读能提供最大的实践量; 能利用最好的实践环境; 能从实践中取得最大的乐趣。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理解程度(即阅读理解)和读速快慢(即阅读的速度)两个方面, 欲达到大纲提出的每分钟读60个词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或训练时, 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不要读出声音, 要默读。

2.不要动嘴或用手指(铅笔)指着所读的每行文字, 而用手来带动眼睛向前移, 手指在词下移动, 眼睛跟着往下看。

3.不要左右摇头, 默读时只需移动眼球。

4.扩大视距, 逐句、逐段的读, 不要逐字读。

5.根据上下文或常识猜测词义, 不得已时才查词典。

6.关注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等信息点, 既抓大意又抓细节。

7.时而先去研读阅读理解思考题(即采用逆向思维式)会有助于读得更快、更好。

8.在阅读文章的开头或扉页上记下阅读开始与终结的时间, 算出阅读速度。

9.最后评价, 看正确理解率是否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平均数70%以上。

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阅读事半功倍。在阅读中要根据所读材料的题材、体裁采用相应的方法, 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综合的。常用的英语阅读方法有: 快读(fastreading)、慢读(slow reading)、精读(extensive reading)、泛读(intensive reading)、查读(scanning reading)、略读(skimming greading)、细读(careful lreading)、评价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并使用整体阅读法SQ3R(Survey Questions Read Recite Revise)在自己的阅读之中。

三、阅读课文整体化、交际化教学是优化阅读教学的主体

阅读课文具有双重功能(Dual function)使学生既通过课文学习英语语法、词汇、句型,又学习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

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

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为例, 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

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旧联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练题学习生词。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

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Conclusion)

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型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

1. 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如教SEFC Book2B Lesson 58(Noise In The Night) 时,问题的设计:

1)记忆性问题

Whom did the lady live with? What's her personal problem?

2)理解性问题

Was the lady's uncle a non-smoker? How do you know?

Why did Holmes ask the lady if her uncle kept pets?

3)创造性问题

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visit the lady only when her uncle was out?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ended?

4)评价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lady's uncle was?

2.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

3. 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以SEFC BOOK1A Lesson98、Lesson99 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复述:receiving an invitation→at the conference →at the organizer's office→ giving the talk

4. 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

5. 书面表达,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和写体会等。或增加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因有蓝本可依(阅读过的课文),这样的写作不致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学生们看到自己也能象作家似的产生灵感,写出心得,便可大大增强自信心,获得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也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既是读者也是作者,通过将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做法,无疑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和培养了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

四、大量而有效的泛读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内扩展

语言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是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 主要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 掌握语言越好。而语言知识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仅起“监察”作用。因此, 语言学习的研究者特别重视增加量, 认为每天坚持10~30分钟的泛读, 让学生读那些能吸引他们的材料, 对于掌握语言极为有益。关于泛读, 大纲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 单单通过教材上的阅读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按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大纲要求“除课文外, 补充阅读量应达到30万字左右”。从教学实践看, 泛读, 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大量而有效地泛读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1.通过大量阅读, 扩大词汇量和常用表达法。

2.在阅读过程中, 不断深化并巩固旧知识。

3.大量阅读配合说写训练,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

4.题材广泛的读物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 对提高文化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大有好处。

在进行泛读的训练过程中, 我们实验的做法是学生坚持每周一节课做为泛读训练--完成与教材配套的“阅读训练”,并对学生提出下列要求:

1.充分利用精读(阅读课文教学)所学的知识及技巧进行独立泛读, 从而获取信息。

2.归类分析自己的错误, 找出错误倾向, 了解自己的思维状况。

3.参加班、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训练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4.自觉建立自己阅读速度, 正确率以及错误分析档案, 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五、自读是优化阅读教学在课外的延伸

欲达到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 仅靠课堂内阅读课文的整体教学和大量有效的泛读也是不够的, 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们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提出阅读要求: 要进行适当的检查课外自读, 课上快速检查效果,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通俗、难易适度、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 还有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 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在阅读中复习巩固课堂所学英语知识,提高熟练掌握英语的程度。在指导学生课外自读时, 我们要求学生切实做到:

1.定时、定量自读教师指定内容(每周1--2小时,每天坚持读一篇英文)并做好有关自己的速度、正确率的记录。

2.对一般生词进行独立猜测, 对于关键词查词典, 扩大知识量。

3.坚持写读书笔记、日记或周记, 坚持在每日的值日生报告中对前一天所读内容进行“自由谈话”(Free Talk)训练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

只有学生养成了长期的、自觉的阅读习惯, 他们就会肯读--喜读--会读--善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只要我们坚持优化阅读教学, 实施阅读课文整体化、交际化教学,进行大量而有效的泛读训练, 开展好课外阅读, 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跨世纪的英语“四会”人才。

篇9:小议高中英语阅读课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auther:eagle

我国的外语教学自从实行新大纲、新教材以来,培养学生为交际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已越来越明确。而且高考试卷命题的战略方向已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测试的重点从语言形式(form)转到语言意义(meaning)上来,除少数试题直接涉及对较为复杂的语法形式的测试外,绝大部分试题都含有对语言意义的领悟与判断。

面对外语教学的改革及高考呈现的战略转变,外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已是刻不容缓。

为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抓住培养交际能力的大方向,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紧密联合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对话课来实现是不够的。我认为阅读课在课堂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将交际教学法应用到阅读上是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大多数教师赞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教学法,因为初中阶段教材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文字形象化,抽象概念少,适宜组织各种活动。采用交际法成绩显著。而高中阶段,教材内容加深,语言结构复杂,机械操练和意义操练的比重随之增加,再加上高考的压力,在课堂上实行交际法是否可行存在疑问。

我们大可以打消这一疑虑,交际法同样运用于高中课堂教学,而且内涵更有深度。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发展,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对简单的交际活动已经不大感兴趣了,但是对心智活动(mental activities)的兴趣与接受程度则越来越强,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只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上创设并引导他们参与这种为他们所喜爱的心智活动,同样也能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练习。

在讲授SEFC .2B.Lesson 14 How Newspaper is produced一课中,进行了这种尝试,效果比较明显。

首先提出问题What is i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根据当地报社不同的位置而设问)引出报社(a newspaper office)。再问How many departments are there in a nwespaper office?让学生列举了报社的机构。问How did they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a newspaper?过渡到课文,让学生查找所需的信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时,再提问What does the chief editer do? Editor? Jounalit?photographer?……这些展示性问题,即教师就具体课文内容提问,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在完成这些课文理解的任务后,便提供一个讨论题目:For a newspaper which is important, library, speed, leader or morey?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出观点。最后设置一个情景:There is an accident in Renmin Road. Ask four students to act as chief editor. Editor.journalist and photographer separatdly. How do they work togother to let the citizens know it?以上例子中后面的两类活动内容紧扣课文,既起到复习课文的作用,又富有现实意义,对学生很有挑战性。

又如在教SEFC.3A Lesson 31 A Person Of Grent Determination一课时,在课文结束后可以设计这些题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e boy captin? Young generation will lack deternnination nowadays. It’s their parents’fault. When you are being parents, 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 son or daughter?这类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或与同学讨论后,会各抒己见。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大量的交际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通过模拟情境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结合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交际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乐于说。因此,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问题的设计上。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提问以展示型问题为基础。学生凭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查阅课文,便可说出答案。这是由阅读课的特点决定,学生首先应当完成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但是课堂的提问不应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

二、在课堂上还应适当地问些参阅型问题,这样能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新信息,课文中没有现在答案。例如How do modern people keep information at the moment besides computer?的回答,学生必须积极思维,在此较广阔的范围内自由发挥。这对发展学生自主思维和培养其表达能力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教师提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析关键环节。

三、还要提一、两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回答时,不仅要依据常识,而且要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上一例中Which is important for a newspaper library, leader or morey?这种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新知识与相关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这种不自觉的联系过程又是通向有效记忆的捷径,而且此类问题为教学创设一种交流语境。因而在交际教学法中,这类问题是整堂课的升华部分,是最后的点睛之作,应当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

此外对作为教学法的实施者,教师本身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开拓的思路。教师还应当转变观念,将精力从讲解知识、语言点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转移到交际活动和语言的应用上来。

总之,在正确定位后的教学大纲,体现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与掌握交际法教学的教师共同作用之下,学生是能具备相当的英语交际能力。

篇10: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一.NMET的任务、性质、目的和内容

从1995 年始, 全国(除上海外)英语高考统一试题, 称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 t,简称为NMET。

NMET的任务是选拔人才,NMET的性质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要求标准化,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样,任何考试,其最终目的不局限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反拨教学。NMET作 为全国性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势必产生反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NMET已经并且继续在我国中学英语教 学改革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根据NMET的任务、性质和目的,NMET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全卷试题在考查语言知 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运用和学习潜能的基本含义

1.知识

知识这里指的是英语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如一些语法规则等。另一类是程 序性知识,指的是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或技能。

这两类知识互相有关联,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比如,语音知识不仅仅要知道英语有多少个音素,有什么样 的语音和语调,而是要会辨认,会发音,会读出这些语音和语调。懂得语言规则是一回事,使用语言规则来进 行交际活动又是另一回事。

就NMET来说,我们对英语知识和技能或能力都有要求,而且和中学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1] [2] [3] [4]

篇11: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教学整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瑞安市玉海中学 刘丽霞

[摘要] 电脑的发明及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从创办开始就一直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成为教学的常规手段。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学科 整合

[正文]

一、案例背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理想的资源与环境。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软件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提倡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和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完成设定的目标任务,从而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增进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达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高一英语新教材(下)unit 14 Festivals,period 3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案例过程

“The Birth of a Festival”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Ⅰ、学习目标与任务

1) 学习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

﹡ Know something about Kwanzaa, such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estival, the aim of creating such a festival etc.

﹡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能力目标: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earching、gaining、consulting an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reading as well as other abilities.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reating.

情感目标: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ng

﹡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aim of creating festivals.

2) 学习任务

﹡ 课前:学生分小组查找有关Chinese Spring Festival 和Christmas 的资料,整理并呈现书面报告。

﹡ 课上:教师通过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再以生生编对话、学生合作讨论等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

﹡ 课后给出网站,自由查找一个节日,写一篇有关节日的文章。

Ⅱ、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节日比较感兴趣,也喜欢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再加上多媒体的介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Ⅲ、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以flash<>导入新课(上该课时正值情人节),轻快的歌曲和美丽的画面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Today is Feb,14th

Ss all know that Feb,14 is Valentine’s Day. So ask some more questions:

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Valentine’s Day ?

What do lovers usually do on that day?

How does Valentine’s Day come from?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说明:通过情人节自然引出西方的节日,flash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气氛,为课文的处理做了铺垫。

Step 2 Pre-reading

T: 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the world. Which festival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China? How about in the west?

Make a comparison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popular. It is as important as Christmas in West.

Get the Ss to repor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Time From the first day to the 4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On Dec. 25th

Preparation Cleaning, hair cut, buying new clothes and so on Cleaning, buying presents, decorating Christmas trees, etc

Special food New Year Cake, dumplings candies, cookies

Presents Foods,fruits,clothing, etc Christmas decorations,drinks,fruits

Activities Meals, visits, Family reunion,meals

Purpose Saying goodbye to the old year and welcome the new year Celebrating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Question :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说明:通过比较两个重要的节日,让学生把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报告出来,使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对Chinese Spring Festival和Christmas 有一个更深的了解,问题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为创设节日的意义讨论埋下伏笔。

Step 3 Reading

1.Skimming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other festival-Kwanzaa.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to African Americans. I have divided the passage into 4 parts.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Para 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creating Kwanzaa

Part 2 Para 3-8 seven principles

Part 3 Para 9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Kwanzaa

Part 4 Para 10 effects of creating festivals

说明:通过速读,概括每部分的大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及速读的能力。

2.Scanning

1) Part 1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1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o created Kwanzaa? In which year?

Why did he create Kwanzaa?

What characteristics did the African first fruit festival have?

2) Part 2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2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 in mind

What are the seven principles?

After Ss answered,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to think about a question,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Get several pairs to report.

下面是有些学生的观点:

S1: Unity, if we don’t unite together, we can’t do anything.

S2: Purpose, because purpose can make us do better.

S3: Creativity, we can’t live without it.

S4: Faith, we should have belief in our mind.

3) Part 3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3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y did Dr.Karenga decide the dates one day after the Christmas?

How do African Americans celebrate Kwanzaa?

4) Part 4

Get the Ss to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and find out what effects will bring by creating a festival.

(以上答案见课件)

说明: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后转入细读每一部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讨论题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给了学生一个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Step 4 Summary

1) Watch the video to revise what we have learnt

2) Do “True” or “False” statement

1. Kwanzaa is a very old festival.

2. The word Kwanzaa means first fruit in Swahili.

3. Kwanzaa is based on old African festival.

4. Kwanzaa is celebrated on the same day as Christmas.

5. People who celebrate Kwanzaa light a candle for each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6. Creating festivals help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economy.

(答案见课件)

说明:通过“True” or “False” statement, 使学生巩固所学书本知识并能正确判断有关Kwanzaa的内容。

Step 5 Post-reading

1) Interview

Ss work in pairs, playing the roles of a journalist and an African American, make an interview. Then the teacher invites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 interview.

Model: J- journalist A- African American

J: Good morning, I’m from Ruian Daily. I’d like to know about Kwanzaa. May I ask you a few questions?

A: Sure

J: When was the Kwanzaa born?

A:……….

说明: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们把已有的语言知识转化成口头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对语言的组织能力。

2) Comparison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 compare Kwanzaa with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In which way are they similar and how are they different?

3) Discus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any cities are creating various festival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for example, Ruian Bar Culture Festival, Shangdong Weifang Kite festival. Our school will hold the second Campus Culture festival…….What effects do these festivals bring? Good effects or bad ones?

Divide the Ss into two groups, one for good effects and one for bad effects.

To encourage them the teacher will give one point to a piece of effect.

下面是学生的观点:

Good effects Bad effects

Develop the economy A waste of money

Help understand each other A waste of time

Keep the culture alive Bring pollution

Share the happiness make some people tired

…… ……

说明:通过这两项活动,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Step 6 Homework

1) retell the text

2) read a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history of Valentine’s Day”

3) Write a festival including :a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b the reason for its creation

c the principles of the festival

d the activities during the festival

Consult the website: www.holidays.net

说明:要求学生把自己整理的有关节日的资料组织成一篇文章,批改后

可以将优秀的上传到玉海中学网站,对学生的写作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促进。

三、案例思考

1.Internet 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知识新,趣味性强等特点,但有时也不乏垃圾。所以教师必须课前提炼信息并把相关网站提供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

2.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叫学生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节日的有关信息,几乎全体学生都有去找,再加上提供了网站,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短了,信息量多了,也愿意去做了。

3.网络教学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宽札节和春节及圣诞节的异同,说出创建节日的好处及坏处,学生利用已找到的资料,节省了比较的时间,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5.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与学生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追求教学的最优组合。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多样化,具有层次性,给学生创造一个更适合学习的开放的语言环境,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跟上现代教育的需要。

篇12: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日益深入。笔者以时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新课程改革实施特点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性进行潜心探索,从课堂教学的有关方面展开论述: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板书、教学体态语、课堂交际的强调、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应激艺术的发挥、课堂的结束技艺等等。强调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创造性 、效果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通常把凡是涉及教学一切环节和范围所运用的艺术称为广义的教学艺术。狭义的教学艺术则是指在课堂教学某个方面教师所运用和体现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一切教学艺术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艺术就没有创新,没有艺术就没有进步。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有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现在我主要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堂导入、提问、教学板书等,专门讨论有关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如何运用有关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讨论有关取得最佳效果的创造性教学实践。

一、课堂导入艺术

精彩的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坚实基础。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引人入胜的开讲,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注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以下列举六种导入方式:

1、实物导入

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生活中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或精美的图片就比较直观和具体。书本、图片、报纸、地图、玩具、歌曲磁带、生活用品等是相当好的教学实物。课堂导入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相关的实物,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平板的内容形象化,由浅入深,从表自里地导入课文。

例如高中英语第一册Lesson10(American English)的教学可以美式英语标准发音磁带或美式英语口语磁带为教学辅助实物,选取其中一个对话以听的方式导入;必要时让学生以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稍作对比,即可达到形象、清晰、一听即明的效果;相当抽象深奥的英英、美英口语区别就易迎刃而解。与此类似,第5单元可带小树试种,学生演示、表述;第7单元以观看1976年唐山大地震图片引入;第11单元以实物磁带John Denver的美国乡村歌曲Take me home,country road引入Lesson42 American Country Music。第一册下册第16单元以实物火引入,第18单元以项链、第21单元以马克思肖像、第22单元以英国地图。高二第1单元以米老鼠和唐老鸭玩具、第4单元用几份报纸,如China Daily、第7单元挂加拿大地图、第9单元以白色污染照片引入、第23单元用手机、电话实物引入。教师要注意选取典型素材,紧扣主题,同时控制好导入的时间、做到简短扼要。

2、问题启发

通过一系列连贯问题,用以复习前一课内容,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并诱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新课。问题的设计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问题的内容是思才可解、激发学生兴趣的。另外一方面,在学生答不出某处时,教师要及时以提问形式启发提示。以疑激思,善问善导就是关键。我们来看相关教案Lesson31of Book III[一个意志坚强的人]The teacher asks: What was the boy doing one day? What was his trouble? Did the write offer to help him? How?( 作快速对答复习)Would the boy be able to repay him one day? (以此构成悬念)再连续提问:Would they meet many years later? If so, could the writer recognize the young one? What is your opinion?激发学生联想,然后打开课文快读并回答:What happened to the writer when he was sailing to Europe on a ship? Why was the ship in danger? Who saved the whole on board at last? How? Did the captain know the writer? Why?从而展开全文。另外如:

在一次看图作文训练课的教学中,我以连环问题:What can you see?使学生知晓图片主要人物、明确人称及写作要求;问When did this happen?/What was she doing? /What did she do then ? 提示她们注意相应的时态要求,且写下图中各语言点或相应的表达;How did she do that? Why? 启发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连贯。开讲虽然只有几个问题,但对全文写作却有很大的作用。

3、实例导入

从生活中提取的实际例子具体形象且通俗易懂。通过实例导入来化繁为简、达到客观有效,并且能鼓励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例子要求被精心设计,紧紧围绕话题,迎人入胜。如:高一第6单元用上到附近工厂报喜鸟集团参观一事让学生作口头表达通知;吸烟危害健康的例子被用于高二第2单元[请勿吸烟];OK、Victory For You等手式和点头、摇头、摆手可用于第3单元[身势语];身边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例子可引出第9单元[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这几个实例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现代生活中电脑的各方面用途还可应用于高二第17单元[未来生活];让学生过目不忘的一则广告可用于高三第5单元[广告];工蜂跳舞的例子可引入高三第22单元[蜜蜂]。

4、故事导入

一个简短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引子。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故事的情节紧扣文章主题。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情境来启迪学生。在高中,哲理性强的、科学性强的故事更受欢迎。如:爱迪生和他的实验室故事可用于高一第二单元[在实验室];林肯的故事可用于Unit13 Abraham Lincoln;高二第8单元就可用上某人经历的某次急救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可运用到高三第一单元的教学。

5、演示导入

通过几个学生的表演或演示幻灯、播放短剧或影片等导入新课。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演示的内容要求直观、易懂;第二、内容能为课文材料服务;第三、教师控制好时间,把握好时机提问或切换到课文;第四、引导学生观察,及时切换。来看一看:高一Unit4 Travel , Unit7 Earthquakes, Unit13 Abraham Lincoln, Unit17 Nature, Unit23 Rescuing the temple可以影片引入;高二Unit1 Disneyland, Unit5 Charlie Chaplin以短剧或学生表演导入;高三第10课可以澳大利亚风光片的短时播映导入;第13、19单元分别用上美国、新西兰介绍片。这些素材依靠教师平时收集和认真的积累,有条件的还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另外,从网络上搜索图片和资料也是一种好办法。

6、以警言妙语、字谜或习语开讲

新课伊始,教师用上一英语名言、妙句,可有一语中的、发人深省的妙用。若是一字谜,也会有相当的益处。这样的开讲既能激发兴趣,又不乏艺术感。而被采用的内容须符合文章主体,易读易懂,易被学生接受。有关建议例子如下: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可适用于Unit8 Book III , Lesson30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适用于 Unit3 Book II Body Language [体态语];威廉.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Virtue is bold,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 [美德是大胆的,善良从不是胆怯的]与习语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可被用于高三Lesson 41威尼斯商人的导入。习语Hot potatoes!适用于Lesson81 of Book I。在上语法课讲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我们还可以采用To see is to believe[眼见为实];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take[奉献总比索取高尚];It is easier to say than to do it[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引用得好:一则生动,二则实用易记。

二、课堂提问艺术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目标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发现新内容新问题,并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及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等。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迎出学生的言语反应、激发他们的思维,完成教学任务。出色的提问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分析问题状态,还能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同时不断培养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力求围绕以下几点:

1、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需要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使学生有好奇心。同时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他们的心智,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定向于课堂的中心概念和内容上。如高一Lesson13 :教师通过问一些一般疑问句Are you busy today? 再问一些特殊疑问句或较难回答句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about tomorrow?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Will you play basketball today?此时抓住学生好奇心,问: Do you have any plans? 若有些人一下子难以回答,则提示性问:Where are you going? Who will go together? How are you going?从而把他们的思维活动大致定向于此,再通过问题逐层深入。

2、提问要有相当的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等于给学生提示思考方向、思考主题,能扩大思维广度、增加思考层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如高一第25课(一个人谈自己在地震中的感受)教师若问What did Carl tell to Wangbin? 许多学生很难答出这个大问题;换成What did he say?过渡到 What did he hear? What did he feel? What did he see? 根据此对话课特点,启发他们抓住动词分解大题,就比较容易解决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以旧带新、同类启发、直观诱导、重点突破、演示启迪等方式进行。要注意的是:启发性提问要抓住话题、把握整体、突出重点、连接铺垫,发挥想象、画龙点睛。

3、注意思维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特点

提问要有连续性和一定的跳跃性。连续、合理的提问能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紧扣课堂主题,培养流畅的语感。人物的动作变化或心理变化、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或空间变化等是我们要抓的提问线索。在培养学生思维连贯性的同时,适当培养其思维的跳跃性。如:高一第50课[林肯]问 Who was he? Where and when was he born? When did he become President of the U.S.? Was he elected President for a second time? Why? When did he die? Where did he die? Why did the slave owners do that?总体问题呈连续深入趋势,加大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而文中所问的两个Why?的问题就是考虑到提问的跳跃性。使用适度的跳跃性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透析文本的力度、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提问与反馈

紧抓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伴随提问过程的要素,我们凭此来调控教学。通过抓提问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理解程度,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教学、检查教学。而教师的言语反馈、行动反馈、语言反馈都是学生所注意到的,是对他们答题的反应、对他们的评价或是帮助解题的有利信息。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我在上Book Ⅱ Lesson 59 A famous detective 福尔摩斯时,发现学生对课文故事相当了解,但对部分细节理解未到位。如:在夜间该女孩的叔叔通过墙孔放出毒蛇到女孩房间,我问:What did Holmes do at that time?时,学生回答不完整,再问:Why did Holmes do that ?发现反馈的信息较为单一:to beat the snake .实际为:to drive that snake back /to threaten that snake back …我抓此反馈,借助图片,调整问题如下:What was in his right hand ?(A match ) What was the use of that ? (To give light; to drive that snake back /to threaten that snake back ) / What was in his left hand ? / What was the use of that ?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5、课堂提问贵在导疑

长期以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式一直被我们运用。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课堂导疑,即引导学生质疑。导疑是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向、导趣、导法、导馈等法同等重要的。学生对某事物的理解是适合他们自己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学生质疑,表明他们已深入思考;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他们的提问要在教师适当的控制下进行,要始终围绕着话题。我通常采用提供线索提问、扩散性话题提问等。如:在高二Lesson 62 阅读课的细读环节中, 我以oceans、the Mediterranean、coral beds、the Dead Sea等设置问题线索,要求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向其他同学提问。

6、导向性提问要以课文背景为依据

导向性提问是紧扣文章主题的,它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下,使自身合乎逻辑、深化主题、连贯自然。例如:高一(下)Unit17 Nature , Lesson 65 . 教师问:Where are the students going? Why are they going to London? Why not New York/ Why aren’t they going to Japan? The answer is included in the topic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It returns from England.” Another question is why are they going by bike?( Why aren’t they going by train or air?) ……To save money / to collect money.备课者必须先想到书本编者的意图及一定的课文背景,拓展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导向性的提问就发挥了积极的课堂效用。

7、提供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还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通过示范启发她们,采取讨论、扩展和运用的方式变换形式,保证她们有较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或讨论,并且让她们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有不同的意见才有更多的参与,有相当的胆量与实践才有相应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发展言语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这方面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能发挥学生主观见解、要创建良好的发言或讨论气氛、要提供表达与交流的合适时间。如高一第9课[美式英语]教师在课文处理到细读高潮时,可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American English ? Which do you prefer ? Can you give your reason ? 引导他们各抒己见。高一下册第18单元[项链]故事的结尾可让学生续写;第19课[工作]中间的公司董事会讨论可化成学生的讨论。机会在于教师的细心挖掘和学生的及时把握。

三、课堂板书艺术

板书是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表达、突出要点重点或解释说明而写于黑板的文字或符号。它可包括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两部分。板书有以下的几个作用:辅助理解;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口语表达、概括、复述、想象等能力;教师规范的书写等做法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板书的艺术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规划

如何分布板书的各个区域是板书规划的中心话题。我们可根据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的不同,把黑板分成要点区和提示区;还可增加图示区和生词区。从目前看来,较常见分布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把要点区放在中间,提示区放于其下方;二是放要点区于最左边,提示区和图示区放于中间和右边。不论如何,板书内容要少而精、分布清晰而一目了然、主次分明且恰到好处,切不可随意书写、拖沓冗长。

2、呈现过程

教师要让黑板上内容在上课过程中一块一块地完成,就好比一张画卷,逐层展开。大黑板上挂小黑板不可取,黑板上课前已满满地写好也不可取,这是结论板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板书的时机要选择好,要紧紧扣住课堂进程,出现应及时有序。如一堂写作示范课:板书从写词组和句型到写句子,到嵌入连接,再完成全篇写作。此中,板书就要求清晰扼要、连贯自然。

3、书写速度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掌握好书写速度。最好能做到边讲边写、边写边问、边答边写。写得太慢就容易浪费时间、分散了学生注意;写得太早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

4、重点强调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可有如下表现方式:把被强调的内容写成双线字,如WTO,或者明显比其他大如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或者增加下划线等。我们也可以使用箭头表示;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色彩鲜明的更能突出重点所在;或打破常规,造成不平淡的局面或不平常的字体走向。

5、表现形式

板书表现出层次性,才有更强烈的艺术感。目的在于使内容更形象直观,我们就要使设计更巧妙、美观。典型的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借鉴:以故事文体为主、或人物介绍,可采用要点摘录式;中心开花式--以一个内容为中心向四围扩展,(如高二Lesson82Music 的部分板书);链式连接分流式(常用于说明文、议论类);横向纵向比较式;简笔表现式,等。

四、教学体态语艺术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经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体态语交流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和言语交流是同样重要的。体态语主要包括脸部表情、眼神、身姿、手势、及外表修饰等。例如,用微笑、点头、挥手、拍手等可表示赞同;以皱眉头、轻抚脑袋表示有疑问;用摇摆头部、摆手表示不对或不同意;师生视线平行接触为尊重、表示对某一内容的兴趣;走向某人并躬身,则表示聆听、关切。体态语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一方面艺术性呢?

1、把握课堂体态语的四大特点

它与言语在信息交流中有互补性,言语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而体态语起着次要和辅助的作用、但它的这一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具有真实性特点,矫揉造作的动作和表情是很不受人欢迎的、且对教学不利;它具有情境性特点,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才会得到正确的暗示;它是连续表现的,一堂课自始至终在传输,所以对学生有相当的激发作用。

2、注意它的运用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量让他们充分理解体态语的表达含义;适当地对体态语的表现进行控制是对教学有利的,要繁简适度、恰到好处;要得体明了、直观形象;要端庄大方、陶冶情操。

3、注意一定的运用技巧

例如眼神:目光中要充满信心和对学生的关爱,用和谐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用短时的凝视提示开小差的学生,用感到困惑的眼神启示学生思考。又如表情:用微笑创造鼓舞、表达赞同、击退羞怯、调节情绪。另如身势与举止:尽量采用正面姿态,行走和谐,端正有力,并根据教学进程而在教室内移动、不能只停留在讲台桌旁;松散则另人厌恶,放任则失风格。如仪表,该是朴实整洁、轻松愉快、和善文雅。

五、课堂交际的强调艺术

通过课堂有效的交际是我们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交际能力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创的术语。他还进一步阐明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一是能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二是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三是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四是能知道语言出现的或然率:是现实常用的,还是罕见的个人用语。课堂交际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起来的。如果课堂上缺乏师生彼此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反馈,那么该课堂交际是无效的。如何做有效的课堂交际呢?关键在于我们抓住交际的以上特征,实现对交际的强调:

1、真实性

我们称之为Real Communication。真实的交际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正因其真而更有说服力、实用性,会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创设真实的语境、或利用实物,回答或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应真实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尽管遇上一些学生的不完整英语Broken English,但说无妨。从敢说到会说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以后的实践中,他们会不断地纠正并完善。

2、随机性

Something happens by chance.随机性的语言比矫揉造作的语言更有交际价值。语言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学生在接受和利用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处理各语言信息。教师可通过交际用语随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情感化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交流情感的工具。为了使语言情感化,我们就需要在用语、语调、语速上下工夫,让学生更身临其境、使学习某内容的情绪更易被感染。如两个句子: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与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 receive和 take 就有相当大的区别,后一句中的词体现向别人索取。又如一个句子Jim came here at ten this morning to get back his money. 我们如果把特定的重音落在 Jim上就表示强调人物,在here上表强调地点,at ten 重在几时,this morning 何日,get back何事,money则重何物。一个句子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交际。

4、连贯性

教师要通过“穿针引线”,保持交际的连贯性。因为连贯性强的交际活动可引导学生有效、迅速的理解课文、主体内容,有利于培养她们的语篇概念,乃至交际更到位、更流畅、更准确。那么,必要的提问、词汇或句型提示、连贯的图表等都会成为可利用的信息输入。

5、节奏感

必要的停顿是控制课堂节奏的基础。教师的语言节奏感要强,再通过对表达节奏的控制,交际过程的控制,实现课堂交际的节奏性变化。这样,语言的表达才不会平淡,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不会乏味,课堂语言与生活语言才不会脱节,学生会倍感轻松、易于接受。

6、双向交流性

单向性的表述不属于交流,交流就应该是双向性或多向性的。双向性的交流表现在: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教师与部分、教师与个体,学生之间。必要时让学生多说而教师少说,让不同的学生表达不同的见解;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表达、参与交流。如:高二第9单元,问“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arth?”;Unit17 of BookII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可带来学生许多可爱的想法或丰富的回答。由此,既发展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表达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原则也就更突出。

六、课堂气氛的调节艺术

课堂气氛是我们对一堂课成功与否评价的参照之一。课堂气氛如果调节地好,学生就更乐于学习、勤于回答或提问、积极地思考,教师也会得心应手,因此课堂效率通常会比较高。我们不妨通过如下做法:

1、设疑

对新事物有疑有问是人们学习新事物的第一起点。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才能打破过去“一言堂”的沉规,变“注入式”教学为“群言堂”式。以疑问激发学生思维,触动灵感,活跃气氛,渐入课堂佳境。

2、隐藏

隐藏是指在使用一些直观教具、或提出某一要点前采取暂时隐藏教具或要点的活动。隐藏教具方式在初中英语教中应用较为广泛;而高中只要以要点暂时隐藏为主。下面以直观教具为例:展示该物前,可问I’ve got an interesting thing here today. Do you want to guess it? What can it be? 另外隐藏某一问题的答案是一种方法,例子如下:高一第30课,教师提问学生对该句子的理解The land along Changjiang River was becoming crowded.有人答:There were many plants.又有答:They were many trees. 有答There were many villages. 教师可先隐藏There were many people living there.这一正确答案,通过隐藏答案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3、阻止

阻止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的短时限制。适当的阻止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胜利完成。如:对开课后复述复习课文等的限制是学生不能看书复述;要求某一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时,阻止提示;某生独立发言时,阻止干扰;独立解题时,阻止讨论。但学生全体讨论时,教师要放开内容、活跃气氛,不能阻止。

4、限时

予限定的时间要给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即为限时。课堂环节要紧凑,课堂气氛才会调节起来。限时则能紧凑。限时常用于阅读课教学中的限时阅读、听力课中的听前快读、限时答题等。限时长短的依据来自于教师对教材难度和学生能力的把握。一堂课限时要适当,次数可相应控制。

5、强调热点、强调任务

为调节气氛,我们可通过热点,激发情绪;强调任务,落实目标。热点问题是相当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疑惑性,又能辐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之处。在高中课本中,我们可见许多热点问题:第一册Unit3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Unit7地震、Unit9电脑、Unit10运动、Unit11乡村音乐、Unit13种族歧视、Unit17保护自然、Unit19工作、Unit23保护文物、第二册unit2吸烟的危害、Unit9拯救地球、unit14卫星、unit17未来生活、Unit23电话第三册Unit1Unit8勇气、Unit4世界粮食,等等。

6、不乏幽默、不乏乐趣

幽默的教学让人倍感轻松。在学习中,学生所体会到的乐趣有一部分源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幽默表现。这也是愉快教学的必备一步。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准备;更好的是紧抓时机、即兴发挥。我曾记得高一时一课,一次抓住学生回答而紧扣话题的提问:Lesson 14 A Travel Diary ,T: Who makes the smoke? S1:Someone smokes there. T: Does the writer see sb. smoking in the forest ? S2: Er… T: From the plane? (在森林里的不是什么人在吸烟,而是许多人在烧毁树林),学生们笑了。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世界上大片的森林正在被人为地毁坏;那是多么残不忍睹的。

七、教学应激艺术的发挥

教学应激属于教学机智的范畴。课堂上某些学生的反应具有突发性特点。教师通过应激艺术,及时、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采用应激技艺要巧妙、灵活,联系英语教学、不脱离生活实际。如:一次教师提问What is your favorite ?一女生回答Singing. 教师于是邀请该生唱一首歌。很显然教师意图是想抓教学机智,发挥应激性;可是,学生由于紧张而说不出话,停顿了较长时间后,她唱了一曲中文歌。如果教师点出歌名,如 Fly your kite Yesterday Once More Jingle BellsDo-Re-MiLemon Tree 等,那么学生就可能唱出了英语歌曲,课堂气氛就会更好。教学应激是不能离开英语课堂语言、不能没有方向和缺乏度的把握。

应激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有时学生答错了并非是坏事。正如人们所说Correct answers do not always stand for everything。学生不理解所学内容、另有意见或未完全掌握,都可能导致错误的产生。教师可通过他们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发挥应激艺术,及时准确地解决困难。

八、课堂的结束技艺

在完成课堂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阶段,即课堂结束阶段。精心设计一个“言犹尽而意无穷”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系统地概括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内容提炼升华。下面,让我们来看几种方式:

1、复述归纳式(Retelling)

学生根据教学板书或相应提示复述所学内容。每单元的第一课对话课内容可以化为一人描述式,第二课阅读文章可视为故事复述或其他文体复述。教师通过学生的复述,归纳重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感。复述内容可有相应的板书,如课文的中心动词、人物动作的变化、地点变化、时间变化等等。

2、设疑讨论式(Questioning)

设疑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该堂课、点化中心、且为学习下文做好连接。这一方式宜放于每单元的第一课与第二课间的链接,每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三课间。我们所设置的疑问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高一Lesson74 ,before the end of the class, we ask the students “Would Ms King lose her job? Why why not?”; “What may the company do then?” 学生运用本课内容进行讨论,同时也预见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又如Lesson26 Earthquakes We can ask questions like these: “Can we stop earthquake ?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houses from being badly destroyed?” 第一问利于复习地震的成因,第二问利于诱发学生思维“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从而预示下文。

3、练习巩固式(Practice)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有必要通过紧扣课堂内容的练习,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可以是相关语言点的选择题、课文内容填空题、完型填空题、续写故事题、类似课文的写作题等。

4、类比描述式(Telling)

在教学结束阶段要注意课内知识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类比描述式是指留给学生余地,让他们根据课文类似情况描述、畅谈自己的经历。如:高一第7单元,学生谈类似经历,以标题The Fire; The flood ; The Earthquake 等展开与课文相类似的话题。

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艺有许多方面的体现。如: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鼓励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查资料,以网上搜索或开展访谈、访问的形式开展实践学习。尽量做到自然妥帖、水到渠成,要简要概括、紧扣主题,要首尾呼应、发散拓展。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坚决围绕一个原则:以话题为中心,以语言规律为基础,以交际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

以上内容为笔者十余年的教学体验,是结合近来认真的研究探索、以及领导和教学同仁的谆谆教诲,形成的研究成果。我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陈 琳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6月版

李静纯 《教学艺术讲座》 山西春秋音像出版社 5月版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月版

篇1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想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一点感受。

高中英语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快一年了,这本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占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们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读”这一环节被视为如此重要呢?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阅读教学要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那么,怎么成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也就是要开展任务型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技能的目的。

下面我跟大家谈一下平时是如何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

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要达此目的,我们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

如unit 1, Chuck’s Friend。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某些日常用品或工具的必要性和CHUCK在岛上独自生活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

(1)What do you use if you want to cut an apple into halves?

(2)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own faces?

(3)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make fire?

(4)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trike a nail into the wall?

(5)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get out when it is raining?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话题讨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开始。利用课文的一些pre-reading discussion,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前都设计了此类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拓宽和加深了对话题的了解,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有效预测。

还有比如说最常用的brainstorming这种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可精选一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作brainstorming activity。

如unit20,Laughing Matter。在学此课文前,我作了一个word rose的图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引人发笑的事。 (图)

这种活动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读时活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厌烦。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我们的新教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这种预测的能力。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如我们前不久刚上过的课unit 18“Modern Agriculture”。我在给学生放录音前提几个源自课文且能归纳出文章大意的问题。

(1) How much does arable land take in China?

(2)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to make the land produce more? What are they?

(3) 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to Chinese farmers?

让他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全文的三大方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导读问题是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去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还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说让学生找主题句或段落配对。对于每段主题句都很明确的文章我常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找主题句的办法。找出每一自然段落的主题句可以使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可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较难且主题句不明确的文章,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程度,调整难度,提供能归纳每段文章大意的词句,然后让他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这种阅读方式,能将学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到阅读定位,获取信息,理解文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读中特别是第一次略读后提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再比如说填写图表。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据我所知Note taking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比如仍旧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reading里的reading课文“Farming and Gardening”。我在上这一课时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课文第三段详细内容的表格:the advice in the book “Qimin Yaoshu” by Jia Sixie.供学生边阅读边填写。

我发现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容易的多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除了填写表格我们还可通过分类、作时间线、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理清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这几种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文章是什么体裁该用什么方法了。

再举个方法,比如说故事续尾。现行教材中学多文章特别是小说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如unit 15中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我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了一个场景, continue the story and write a scene in which 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her meeting with Jeanne.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组为单位,表演出来,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学生接的故事是各种各样,有些纯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我觉得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只要他们思维运作了能用英语表达了就可以了。这种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让他们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除上述这些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 分析文章体裁; 排列故事顺序;人物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难词。快速准确地判断词义能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能力,所以有技巧地对生词难词的处理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新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强调了对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猜词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猜词。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我觉得教师不应独揽对生词的解释,我经常将解释的机会交给学生。因为课文中有些单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有定义或解释,他们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另外,可以教学生根据一些表示转折、同位、因果等关系的连词来判断词义。

(2)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构词法来猜词。让学生掌握前缀,后缀,词根,辨认同义词、反义词。这些方法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高推测词义的能力。

3.还有一个读后活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提供关键词或主要线索,较难的课文也可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如:unit 8 g “the Olympic Games”我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时间供学生找发生的事件。

776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我列出一系列问题制成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再次回想festival的各个细节。

Unit 18. Modern Agriculture我就出了个概括全文大意填空题。

Over time, many farming _____ have been _____. Chemical _____ are used and electric pumps are used in _____.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_____ as well as _____ methods. In the 1990s, scientists started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_____ without harming the _____. Today many vegetable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 with computers. Another technique is known as “GM” ----- “G” stands for “genetically”, and “M” stands for “_____”.

除了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后都配有相关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

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活动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可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Power Point等工具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总之,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教学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并与审美和陶冶情操相结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篇14:高中英语的学法点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学习语言是一种体力劳动。

进入高中以后,大家发现高中英语的难度加大了。在同等分值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分 数落差 非常明显。事实也确实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的差异造成的。初中是基础阶段, 是以书本为基础,也就是说,书本知识学得到位就可以获得很理想的成绩,但是高中阶段英 语学习的要求要高得多,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要进行大量课外知识的扩展。下面我就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高中英语的学法。

一、影响学生英语成绩的因素

1.悟性(天资)。学习任何一门新学科都需要天资。良好的悟性是任何人都渴望和需要的。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就是语言天才。他一生基本上会说、写欧洲绝大部分语言。

2.勤奋。勤能补拙是真理。学习语言应该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它需要坚强的

毅力和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就是胜利。能将外语学得好的学生是有毅力的人。

3.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了悟性和勤奋,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就会使你的英语学习过程事半功倍、成效卓异。外语学科是个工具学科,学习它的目的是帮助不同语言表达者互相沟通,以达到相互交流目的。

4.词汇量和知识面(包括任何年级的学外语的学生和其他人)

巨大的词汇量是学习英语的命脉。充足的词汇量加上一定语法知识,那么做高考题几乎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托福考试都可以应对自如。所以我说,“单词最宝贵,语法价也高,听说先铺路,本领节节高”。单词的背诵是个大难题。但是单词的获得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渠道的磨练获得。

5.广泛的知识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高考应试本身就有“综合“项目。而我们英 语这个工具学科更是无所不涉及。这就要求我们能把我们已经学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应用到英语 中来,而通过学英语也可以学到别的学科中所学不到的知识。

上述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

二、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要想高效率,高质量学好英语,就要全方位的去学习。高中三年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将 英语学好的。英语学习可分为:听、说、读、写、演、唱、译、背八个要素。其中听、说 在先,读、写、译、背是主要巩固途径。这八个要素缺一不可。有一位外国专家说;We list en to learn and learn to listen.汉语意思是:我们先通过听来学,再学会听。在这里,我 们只要回忆自己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清楚语言的学习要旨:学习语言就要遵循语言的习得过 程--听、说、模仿、读。所以我们在学习新的语言的时候要有“三动”,即:心动、眼 动和嘴动。根据调查和我个人亲身体验,发现听来的信息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长,记忆效果最 好,并能同时促进自己的说话能力。天生的聋子之所以不会说话就是因为他听不到别人说, 听不到自己说。由于没有外界语言的剌激,才导致自己没有说话的能力。现在人们说要学习“文盲英语”,(会说不会写),这种提法虽然有一定局限性,对我们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不够现实,但是任何人在 学习语言中都要经过这个过程。儿童在上学前通常在书写上不够成熟,听说过程占据他交 流和习得进程的绝大部分,但是,三岁的孩子能够完成基本的交流,而且在这个“文盲期“ 之后,他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我观察到:多数在听和说方面好的学生,他们的读、写也好。 即使他们初期成绩不突出,但这样的学生成绩提高起来比其他的学生快,且后劲十足,即可持续性发展前景更好。而我们目前普遍做法的结果是:高中学生交际能力尚不能胜过英语国家的几 岁顽童。盲目的追求分数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这种违背规律去做事的方法,自然 受到规律的惩罚。无限的“重复”是语言习得的命脉。急功近利是要失败的。我们要做的就 是优化这个“重复“过程。

三、高中英语学法

1.建立良好的自学体系。所谓自学就是自己能够确定信息源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和 自己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学包括预习。预习的过程可以是这样的:通看全文、找

出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熟悉单词、预学语法;质疑难题、等待听课。

2.重视阅读。阅读是学习英语最关键的步骤,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大平台。它可以帮助你增加复习生词的几率、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提高完形填空能力、辅导自己的

习作能力,增强语感(语感的形成是靠听、重复和阅读来的),并能积攒妙趣横生的句子,使你写作时得心应手,信手拈来。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整体篇章,不要将精力放在语言本身。要加强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即同一时间内看多篇、反复看,而不是精看一篇。先提高水平和实力,精看是后期的事情。但很多人不这么做。他们是从头 到尾,一字不差的看完。遇到生词就查字典,遇到难的句子就翻语法书。这样的方法适合高 水平的学生,适用作研究,因为他们有余力,有时间去扩展,去获得更大的提高。阅读时要限时,定向目标,读前要预测其内容。

3.大量的演练习题(忽略习题形式)。刚入高中的学生一定要多做题。先以数量和速度为主,之后归纳总结、求精。这样就保证了“重复”、增加了熟练程度,久而久之,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会逐步提高。

4.学习语言点的方法。先记住它的基本用法(一两个),然后逐渐扩展。学习知识点(如某个单词)时,要通过例句来记,不要只记框架结构。以完整的情景记忆外语知识是最有效的 方法之一。

5.“疯狂英语“和“文盲英语”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它们的精髓就是“重复和实践“。游泳是通过亲自下水实践学会的;骑自行车也是亲自上车学会的,

外语的学习也是如此。

6.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这个语言国家的文化,不懂得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可能

将该语言学好的。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尽快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政治、军事、艺术等方面到深奥复杂的社会问题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英语中的问题,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

7.抓住课本,打好基础。该背诵的好段子、句子要背诵,因为“理在书中,题目在书外”。

四、应试心理

1.技高人胆大。充足的知识和能力能使一名考生自信地走向考场。高考总是青睐实 力的人。而知识欠缺就会使你心虚。因而经常查缺补漏是很重要的。每一个语法项目或者交际用语,都可以在基础词汇的协调下专攻专练而取得效果。但是,也像治病一样,手术之后主要是休养。后续巩固是至关重要的。同类题目可以多做一些,直至熟 练为止。没有知识欠缺才是制胜的根本。

2.自救工程(不是家教)。自己用心的去研究自己,找到自己的弱点。及时请教老师,有问题 必须解决。

3.检查自己已经做过的试卷。错的地方不能再错。

综上所述,学好英语并不是很难的,只要用心去做,相信同学们都会取得进步。

[作者:辽宁省实验中学英语高级教师ビ⒂锝萄凶樽槌お]

篇15:高效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设论文

本文从“教师加强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设置”“学生加强课前准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加强课堂互动,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英语教学模式。

一、教师加强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设置

(一)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教材的学习与研究,明确整个中学英语的知识体系、话题结构、重点难点和拓展资源。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或调整,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及流程。例如,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发现“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二者容易出现混淆,那么在讲“定语从句”的时候,就可以适当渗透“名词性从句”的内容,为“名词性从句”的讲解和二者的辨析打下伏笔,达到优化教学设置、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了解学生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状态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例如,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模拟测试、课下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班级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准备材料

充足、恰当、新颖的教学材料能够达到简化教学流程、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重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材料的搜集与应用,利用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TheOlympicGames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词汇讲解环节,给学生展示了与词汇有关的图片,变抽象学习为直观记忆,提高了词汇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加强课前准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明确目标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WildlifeProtection这一单元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句型和语法,使学生在预习环节尝试扫清障碍、把握重点;在授课环节突破难点、形成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形成能力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无论在课前还是课上都能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勇于创新,提高预习和听课的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预习环节教授学生勾画重点、书写笔记、整理错题等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课堂听讲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师生加强课堂互动,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一)启发教学,引发思考

在高效中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秉承启发式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

1.连环设问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环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例如,在讲“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的区别的时候,教师在给出例句之后,向学生连环设问:以下例句分别是什么时态?他们之间在时间状语上有什么区别?在谓语动词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这三个时态?通过连环设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2.小组讨论

中学英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引发学生思考,构建趣味课堂和高效课堂。例如,在讲“情态动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并让学生根据例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表示“能力”“推测”“责任”“请求”和“决心”的情态动词分别有哪些,他们在含义和用法上有哪些区别。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得到协调发展,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语言环境,在愉悦的教学氛围和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情境教学

中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信心和学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TravelJournal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宣传片,为学生营造“环球旅行”的教学情境,再将教室布置成“旅游景点”,让每个学生充当导游,为大家介绍各个景点的风光和特色,培养学生的跨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2.课堂活动

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将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作为载体,将英语知识渗透其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地道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高效英语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猜词游戏、短剧排演、演讲比赛、英语辩论、佳作展示等多种方式,将知识讲解渗透到课堂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活跃英语教学氛围,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本文从“教师加强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设置”“学生加强课前准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加强课堂互动,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英语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构建中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教师加强研究和实践,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莉.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模式[J].中学英语之友:高二版,(8).

[2]郝红枝.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19).

篇16:“五主”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由于高中英语课文体栽不一、内容宽泛、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实施英语“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也可灵活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五种基本课型及主要操作方式。

(一)主听型

这种课型以培养听的能力为重点。众所周知,听是学好英语的最基本条件,而听、说、读、写、译桑上互紧密依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记听式和辩听式。

以SEFC BII Unit 14Lesson 56为例,教师首先语境导入:

Today,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alk about diving.When you dive in the sea,you need to take an air supply with.divers usually carry a bottle of air on their backs.并在放录前让学生明确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遍听特定的词;第二遍听内容信息,完成图表中的内容;第三遍听细节,回答五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边听边记,强化记忆是相当重要的。

其实,听的训练亦可贯穿在每堂课教学,特别是Reading Comprehension(即每单元第二、三部分),教师可设置一些简单题型。以SEFC B II Unit 2No Smoking,please!为例,先让同学们关上书听一遍录音,然后做下列题。

Say true or false to the two sentences:

1.Chinese people smoke more than British people.

2.In Britain more women smoke than men.

然后听第二遍录音(打开书),归纳出“Why is smoking harmful?”的原因。

(二)主说型

这种课型以说的能力训练为重点。新教材每单元的第一课为交流用语,主要训练同学们的说,这种课型操作常可采用回答谈论式、演讲式等方式。

我们知道交流活动,必然有交流双方和一定的背景,对这一点,新教材在每一个dialogue前都作了情景安排,如:No Smoking,please!有Wang Bing has just started working at a film studio. He's in Hank's office.

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也设置了信息沟(这一课的口语项目是“Asking for permission”)to students:Suppose you have a meeting to attend in your school at 8,but now it is 7:50. It's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So you want to borrow a bike.What will you say?学们们一个接一个地说出了“May I borrow your bike?Can I use your bike?“我一一加以肯定,并问他们还有别的方式吗?接着我放了一遍录音,接着让两位功课较好的学生进行对话,之后在黑板上写出了本课的句型:

1.Do you mind...?

2.Would you mind...?

3.I wonder if could /can...?

并让他们作出相应的“give or refuse permission”,然后让他们自己设置情景进行pairwork。顿时,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人人开口,个个都在努力地去实践英语。在同学们操练的过程中,我黑板上画了一支烟,同学们马上领会了我的用意,以“Smoking”为话题,进行了口语对话,最后留给他们一个“Question”,“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n many places?”

再则,教师可根据课文提出演讲主题,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演讲。课堂上,学生登台演讲,最后评议演讲效果。如学了本课后,以“Smoking”为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演讲。

(三)主读型

这种课型以培养阅读能力训练为重点。新大纲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译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课型上,学法指导是重中之重,这是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宗旨之一。

高中英语新教材选用文章体裁不一,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训练不同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细读、选读等。

A、学习叙述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分组讨论,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师可按照这一条线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指导学生用略读、跳读迅速寻找问题答案。

B、学习议论文和说明文要指导学生采用重点式的选读法,找出每段主题句:如SEFC B II Unit 17,Lesson 66Life In the Future(1)一文,各段的主题句可归纳为:

Paragraph 1)Computers are already being used i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Paragraph 2)Computers will be used more and more in people' s personal lives.

Paragraph 3)It is possible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labour force will work at home.

Paragraph 4)Computers will be used more and more in transport.

Paragraph 5)Computers will make space travel much cheaper. Paragraph 6)Computers will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health and research.

C、学习不同体栽的课文,都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以便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进一步理解、掌握课文的细节,巩固消化。如:读了SEFC B II Lesson 68,要求细读后,完成下列表格。

注重把词汇、句型、课文、语法基础知识融入于课文训练之中。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中呈现并解释新的语音现象。如本课:

A、在预习的基础上,背出两个同位语从句

B、教师给出两个例句,让学生了解同位语从句构成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全文的语义中心,注意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尽可能使用一些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较清晰的语义图象。

(四)主写型

此种课型以写能力训练为重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对写的技能训练有的放矢,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给予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训练安排。写作按句子、段落和成篇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如高一上册侧重于有指导的写作,有时给予关键词语。有时给予主要句型作为提示,高一上册中除Unit 14外,全都是填词组句练习及有提示的作文形式。高二上册侧重于材料分析的写作单元Unit 2,6,7,9,12属提纲性;提示的写作单元有 Unit 1,5;组合句型作为提示的写作单元有Unit 4,8,10,11;出现了命题作文的是Unit 3。高二下册从各课后练习中和每单元都有句型汉译英或英译汉练习,这些练习增加了学习书面表达的词汇量和句型量,使书面表达内容更紧凑、连贯,词汇更丰富,书面语化。与此同时,下册写作训练的内容加深,提纲性作文成为主要的练习专项:Unit 13,14,16,19,20,21,22,24均为材料作文,Unit 17,18,23均为命题作文。

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针对逐年级出现的现象,实施针对性教学。

在此种课型中一般可采用模仿式和尝试式两种形式。

1、模仿式。阅读---仿写---评改。即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提出写的能力训练要求后,让学生有的放矢地仿效某一方面找几方面的定法进行写作训练,写完后批改。模仿式写作,格式、构思、表达方式等均可模仿,但必须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语句要通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尝试式。指导---尝试---评改。即教师提出写的训练要

求后,让学生认真领会方法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尝试写后评改或选出范文在学生中传阅。此外,批改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教师全批全改,学生自批自改或教师抽查批改。

(五)主译型

此种课型以培养翻译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应该大大加强。近年来,由于大纲上教学目的只要求听、说、读、写四会,不少教师忽视了作为教学手段的“译”,这应纠正。除了加强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训练外,翻译作为中英对比的手段,可以使学生发现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别;尤其在复习阶段,翻译更是一种掌握语用规则和用法的有效手段,在复习时运用翻译手段可以使多种语言现象和多个语言点聚合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使学生举一反三,纵横对比,方便记忆如: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ces into Chinese and study the use of“as”:

1.The students got very excited as the teacher announced the results of the English examination.

2.I have worked in Australia as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3.The living room was as crowded as ever.

4.As usual at the weekend,the club was almost full.

5.As he was not well,I decided to go without him.

6.The boy climbed onto the wall so as to see the performance clearly.

7.My hometown is no longer the same as it was.

8.You can find many reall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for teaching new words,such as the blackboard,the window,the desks and so on.

9.He ate up all the dishes very quickly as though he had been hungry for several days.

10.As a child,he came to Yan'an with his father.

通过以上十个句子的翻译,同学们对as的用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意义上归纳总结出as的用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又使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得以提高,便于记忆。又如:

Study the sentences and then put them into Chinese.

1.Hearing a sound,the baby stopped crying.

2.Being ill,he didn't attented the meeting.

3.He cut off the clectricity quickly,preventing an accident.

4.Not having enough money,the couple can't buy a house.

5.The man sitting at the back of the hall,I could hardly hear a word.

篇17: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Part1. 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就要求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而高中英语新课程容量大、知识面广,包括各个学科的内容, 所以更需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

下面我就自己的具体整合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 Franklin’s kite experiment

这篇课文是高中英语新教材第二册第十六单元的阅读课。课文的内容是关于Franklin著名的风筝实验。同学们可能都听说过这个实验,但具体内容不是非常了解。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有关Franklin的背景资料,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的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我上网查找Franklin的背景资料及有关风筝实验的具体描述。在课堂上便增加一些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Franklin的伟大贡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知识面。

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Franklin的风筝实验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快速找答案的能力

通过复述课文,提高口语能力。

本课我分读前,略读,细读,读后,巩固,讨论几个步骤来进行。

1、读前部分,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介绍了几位科学家,呈现一些有关Franklin的介绍,而且通过quicktime软件的播放还能看到一些franklin的肖像和弹奏自己所发明的乐器时的情景。

2、略读,细读,读后三个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多媒体能提出更多的问提,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3、巩固阶段要求学生能就所提供的图片和关键词进行课文复述。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与此有关的图片,形象,生动,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4、讨论阶段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了本课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排在第一位的。而那些生动的,形象的网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开口讲。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加上教师在旁边给予鼓励,慢慢地深入。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高中英语学科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中英语新课程容量特别大,如果采取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会很难完成任务。

而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后,就能更有效的创设情景,课堂上容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这便学生有足够的言语活动和感性的积累,这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因此,效率也随之上升。

3、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传统式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赶进度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研究讨论的组织者和学生研究的助理。

4、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

在这节课结束时, 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在网络上查看更多有关Franklin的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了Franklin的一切之后,与同学编一段记者与Franklin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展示手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还是一种辅助工具,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Part2. 案例描述:

一、Pre-reading

1、learn about some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之一是‘科学家’,所以在本堂课的一开始我便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去猜测到底这些信息是在描述哪位科学家。屏幕上出现有关 Laite brother, Madame Curie, Stevenson, Albert Einstein 四位科学家的资料及照片。信息是一条一条出,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判断。

2、抛出问题“what does the next scientist look like”,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双击女孩的图片,片刻后会出现Franklin的很多动画肖像。学生对Franklin 的了解首先从视觉上得到满足。而这一点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才有的效果。

3、再提出问题 “. when and where was Franklin born?”

“when and where did he die?”

引出Franklin 一生的主要功绩。在阅读材料时给一个任务:“After reading, can you tell what Franklin is? ” 学生会讲出 printer, musician, inventor, economist and scientist 教师再补充 philosopher and statesman 帮助完成这个任务。

接着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一些与Franklin 有关的物品。

T: to honor what he did in economy, people put Franklin’s portrait on the bill

(show the bill)

T: As an inventor, Franklin invented a lot of things.

( Ben Stove, Bifocal , Lighting Rod, an musical instrument)

点击“ on show” 可欣赏到Franklin 弹奏此乐器时的情景。

4、再提问“As a scientist, what is Franklin’s most famous experiment?”

此问题便顺利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Skimming

先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快速阅读全文。

Q1. what are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A.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B. The times Franklin failed

C. The needed equipment

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periment

E. The steps of the experiment

这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理解大意的能力又为下一个任务提供了铺垫。

Q2. Divide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main idea

( Para1-3, Para 4, Para 5-6 )

三、Scanning

根据以分的段落,逐段进行对课文的深一层理解。

1. Read Para1-3: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and fill in the table.

When

Who

Why

Where

2. Read Para 4 to find the needed equipment

Thunderstorm pieces of light wood

String a key

a handkerchief a condenser

Q: why is it better to make the kite of silk than of paper?

要求学生先进行猜测,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再在课文中找出正确答案。

3. Read Para 5-6 and pu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the right order.

a. The kite flew high in the rainy sky

b. Very sharp piece of metal was fixed

c. A key was fastened to the end of the string

d. A ribbon was tied to the string

第五、六两段有关实验过程的描述通过这个排序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四、Post-reading

在这个步骤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pick out the correct pictur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 out where is the mistake in the wrong ones.

2、Q:The text is meant for

experts scientists common readers officials

3、Q: Which is not stated bu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A. Franklin did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kite.

B. Franklin’s experiment with electricity was dangerous.

C. Franklin failed the experiment again.

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bad weather.

从第一个看图找答案到第二个问题“文章是为那些人写的”再到从文章中可以推断出的什么结论,整个任务环节是层层深入,难度逐渐加深,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Franklin 的整个实验。

五、Consolidation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decide if they are true or false.

A、In 1952 scientists already knew what electricity is.

B、Franklin was helped by a friend to do the experiment.

C、Franklin made the kite of silk because wet silk does not conduct electricity.

D、A condenser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o store electricity.

E、The key tied to the string was put into the door to stop the kite from flying away.

如果一开始就听课文判断正确或错误,对我们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适当地减轻任务的难度值,把这一环节放到这里当巩固练习。

2、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the key words.

这个环节中我展示出许多副与Franklin 的风筝实验有关的图片。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为学生提供了外部刺激,创设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能使学生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有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学生把图片内容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对课文进行复述,锻炼了口语,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问题Q: Do you think that there is a mistake in the experiment showed just now?

只旨在了解学生对课文是否真正的理解。原文中描述的实验是在有遮挡处的地方做的,而图片中Franklin 父子俩则在露天下做这实验。

3、Q:Why was Franklin’s experiment dangerous?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来说明电与闪点的联系。并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科学、活泼的展示了如果实验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后果。

六、Discussion

If you want to be a scientist,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这个任务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思考能力,同时可以运用本单元speaking 中的内容,概括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派一名同学作代表。

七、Homework

1、Prepare a dialogue with a partner. Suppose one is a reporter and the other is Franklin.

2、Read more about Franklin from the net

http:// sln.fi.edu/Franklin/rotten.html

第二项家庭作业中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性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可以了解更多有关Franklin 的介绍。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会让他们把所了解到的信息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就实现了把研究性活动带到课堂中。

Part 3 案例思考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还不令人满意。而通过把英语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则会使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并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发现性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中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剌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形象、亲切。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调节和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图像,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方面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传统直观手段与语言的结合上升到师生共处、洽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这个环境能使孩子们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孩子们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堂课上通过声音,图象,影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其中多媒体展示的两段短片和丰富的有关实验过程的图片部分更具特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情感素质和英语语言素质。而且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效果远远超过传统式课堂上所达到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能运用信息技术,并将其活化到英语教育中,必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不仅能使用、处理各种信息,更要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完美结合。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

3.多元智能模式与英语教学

4.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5.高中英语作业布置的改革探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6.非智力因素开发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7.改革教学模式 挖掘创造潜能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8.情感化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9.学会倾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0.一堂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下载word文档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