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volk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ww w.xkb 1.c om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
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张大婶家养鸡X只,养鸭的只数比鸡的3倍少数12只。张大婶家养鸭( )只。
(2)小明课外书的本数比小芳的2倍还多功能8本。如果小芳有X本,小明有( )本。
2、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比一幢普通住宅楼的31倍高3米。普通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新课 标 第一 网
1、解方程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你能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吗?
指名列方程,全体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学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练习一第8题
引导学生把杨树与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再结合列表找出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熟量关系,是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生独立解答,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师学生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晓玲出生时的身高与体重。
6、练习一第12、13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练习设计:
1、商店运5箱水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水果重多少千克?
2、小光的储蓄罐现有18元,如果每周放进3元,多少周后储蓄罐里共有45元?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年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特别是昆明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
指名读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号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师: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集体交流解答方法。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 、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4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
3、完成练习二第3-5题
学生独立解答。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
1、解方程:
25X+45X=210 X-0.7 X=15
2、姐弟共有邮票180张,姐姐是弟弟的3倍,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
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8题
师: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6、完成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
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
师徒共加工644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4个,徒弟每小时加工38个。几小时可以加工完成?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解题思路。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xkb1.com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小组自由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要求学生选其中一题进行检验)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指名读题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
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口答)
板书: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
全班核对。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提问: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每本印刷费本数)
完成板书:
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练习设计:
解方程:
8.2X-7.4=9 2X+52X=162
32+6X=50 10.5X-7.5X=0.9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小组讨论: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指名读题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出解决,要求学生写出检验过程。
集体核对。
3、练习二、7
指名读题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先让学生独立算算自己在体育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每秒是多少米。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练习设计:
完成相应的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www.xkb1.com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2、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 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
第11题
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
小组成员交流成果。
课件出示。
第12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再动手分一分。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并交流方法。
全班交流。
第13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
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练习设计:
完成相应的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篇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5页练习二6~11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7-8页,并初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解方程(练习二、6)www.xkb1.com
谈话: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在找出相等关系后我们还要能够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出示第六题)
集体核对。追问:在计算这类方程时,首先要做什么?(化简方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7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小丽速度+小明速度)×时间=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和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练习二、8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和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练习二、9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4、思考题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第2页练习一的6~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的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整理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其中哪个环节你觉得比较重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计算练习(练习一第6题)
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6题。
提出要求:要想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保证在计算上不出差错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提问:(指30x÷2=÷360)在解这道题目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方程两边同时×2)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数量关系练习(练习一第7题)
提出要求:在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正确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板书:3x+18=19.8。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8题
生独立解决后再要求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得数。
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2、练习二第9题
师巡视辅导。集体核对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找出这样的相等关系的。
3、练习一第10题
4、练习一第11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4: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篇5: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
(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
(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篇6: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5页练习二6~11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7-8页,并初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解方程(练习二、6)www.xkb1.com
谈话: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在找出相等关系后我们还要能够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出示第六题)
集体核对。追问:在计算这类方程时,首先要做什么?(化简方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7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小丽速度+小明速度)×时间=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和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练习二、8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和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练习二、9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4、思考题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9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www.xkb1.com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指名读题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板书: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二、巩固练习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7: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第2页练习一的6~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的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整理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其中哪个环节你觉得比较重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计算练习(练习一第6题)
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6题。
提出要求:要想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保证在计算上不出差错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提问:(指30x÷2=÷360)在解这道题目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方程两边同时×2)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数量关系练习(练习一第7题)
提出要求:在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正确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板书:3x+18=19.8。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8题
生独立解决后再要求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得数。
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2、练习二第9题
师巡视辅导。集体核对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找出这样的相等关系的。
3、练习一第10题
4、练习一第11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8: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9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www.xkb1.com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指名读题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板书: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二、巩固练习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9: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8-29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感悟出数学的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情境引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等量关系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列方程解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三、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作
业 练习一 1--5题
板书设
计 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10: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科书第4页例2,”练一练”以及练习二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完成书本练习一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教学例2
出示例2挂图。
提问:颐和园和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什么问题?
启发:为了看得更加直观和清楚,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呢?
追问: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
提问: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
启发: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提问:那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
板书:X+3X=290
提问:这样的方程与我们前面两节课所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出现了两个“X”,同学们会解吗?
指名: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的。
启发:求出的方程的解,接下来该做什么?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题中有两问,检验时要同时检查两个未知量是否正确。
二、课堂练习
出示练一练。
提问:这题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1
提问:谁来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需要怎样做?(化简)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二、2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课堂作业练习二3-5题
四、评价总结。
你们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11: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6、“练一练”、练习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
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重视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
教学重点:
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xkb1.com
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题意
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检验
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 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二、教学“练一练”
1、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
再让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
对比练习:
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
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第10~16题。
教学目标:
1、强化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能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思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
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并入分数应用题的体系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说一说形如 的方程的解法。
2.做练习四的第11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画出的线段图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要求解出所列方程;提醒学生检验;
3.做练习四的第12题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口头列方程;解出方程并检验
4.做练习四的第13题
要求学生画图后,写出数量关系,再对照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检验方程。
5.小结: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我们已学过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想,认识到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其实也是分数应用题,只是分数呈现的形式不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4题
这道题目中还有百分数吗?画出线段图,比较两小题的线段图有什么不同?
从线段图(或关键句)中你找到了什么相等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1)牛郎星的运行速度×7/13=织女星的运行速度(2)牛郎星的运行速度-比牛郎星慢的速度=织女星的速度
追问:应设谁为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四的第15题
两个分数各是什么意思?哪个是具体量,哪个是分率?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从线段图中你找到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设谁为 ?降价部分怎样表示?
你会列方程吗?提醒学生检验。
3、做练习四的第16题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从线段图中你找到了怎样的对应关系?数量关系式是什么?你会列方程吗?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篇12:第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四周 星期二 第二节 --.03--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60+23= 54+40= 4+54= 41+50=
2+75= 60+35= 3+62= 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靠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 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打开学生的思维.
篇13:第九课时复习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九课时 复习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
1.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复习)
二.计算综合练习
1.完成复习第6题。
生独立完成。(注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完成第7题。
1) 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
2) 集体核对、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3.完成第8题。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问:估算有什么用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复习第9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自己试做,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
3)组织评讲。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10题。
1) 小朋友们去做什么?(同桌互说) 2)你知道了些什么?(汇报。)
3)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请生读题。)4)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
5)学生自己完成。 6)核对答案。
3.完成第11题。
学生独立读题解答。
说说怎么想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哪些条件做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和第一个条件。)
篇1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1)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11月10日
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9课时,本课第 5课时 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揭示分数、百分数及整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3、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揭示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受到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0.6 7/10 3.5 5/8 1 1
3、出示例4的统计图,提问: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
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4、百分数也表示倍比关系,能否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改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呢?
改问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4
1、怎么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1)各自解答。
(2)交流:你是怎么解答的?
指出:列出除法算式后,再改写成百分数。
2、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教学“试一试”:根据图中的数据,还可以提出哪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1)提出问题。
(2)逐题解答。
(3)指出,遇到除不尽的,与先前的要求一样,保留三位小数。
4、小结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直接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校田径队有40人,下表是田径队某周每天早晨参加训练的人数统计。(出示统计图)
你认为哪天的出勤率高?(小组交流一下)
2、讨论:
(1)什么是出勤率?
(2)出勤率用什么数来表示?(百分数)
(3)那么怎样求出勤率呢?
3、算一算: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
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呢?
4、比较:哪天的出勤率最高?哪天的出勤率最低?
5、讨论:求百分率有什么好处呢?
指出: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数据人们经常用到百分率(板书:便于分析比较),再比如。(出示以下例子)
(1)花生榨油--出油率 (2)学生考试--优秀率
(3)产品检验--合格率 (4)制作盐水--含盐率
(5)种子试验--发芽率 (6)射击测试--命中率
交流:选择喜欢的百分率,说出计算方法。
6、比较各百分率的共同点:
(1)意义:都是一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相比。
(2)题意:把总数作为单位“1”的量;“**率”指出了比较量的关键词。
(3)列式规律:
把总数作为单位“1”的量做分母(除数);
**率提示的比较量做分子(被除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第3题。
各自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2.一种收音机,原价60元,现价48元,降价了百分之几?
六、作业:练习二十一1~3题。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xkb1.com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李荣华 刘青 査虹兰 蔡丽霞
篇1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09年11月10日
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9课时,本课第 6课时 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数问题的含义,掌握解答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题。
2、只列式不计算
(1)甲数是20,乙数是18,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可灵活地让学生进行自由编题说,然后再出示问题,让形式多样些。)
(2)快车每小时行68km,慢车每小时行50km,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百分之几?慢车的速度是快车的百分之几?
3、根据下列问题找单位“1”,说数量关系。
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成活的棵数占植树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出油的重量占菜籽总重量的百分之几?
合格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磨出面粉的重量占小麦重量的百分之几?
银行付给的利息占存款总数的百分之几?
应纳税的钱数占征税对象的钱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说过程:如发芽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题:
让学生说清楚题目中每个百分数表示的分别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引导学生联系“近视率”的含义来判断。
3、讨论练习二十一第9题。
第(2)题注意使学生明白:
发芽率高,种子发芽的粒数不一定多,种子发芽的粒数的多少还与试验种子总数的多少有关。
讨论:有没有超过100%的百分率?为什么?
三、作业:练习二十一第7、8、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李荣华 刘青 査虹兰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09年11月10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9课时,本课第 7课时 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运用”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2、讨论:
(1)举例说说什么是百分数,以及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2)把分数和小数化成百分数,有哪些方法?
(3)说说你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百分数的理解。
(4)怎样求实际问题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先分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讨论第1题。
(1)出示第1题统计表,看懂题意。
(2)从性别这一栏目中看,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3)从年龄这一栏目看,你又知道了什么?从民族这一栏目中看呢?
2、讨论第2题。
(1)出示统计图,理解合格率的含义。
(2)合格的药品占抽检药品的百分之几?其他几年呢?
(3)看到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呢?
3、讨论第3题: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交流。
提醒:先算出每种颜色的面积各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把得到的分数改成百分数。
4、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在每个图下写出百分数,在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5、完成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交流,系统总结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三、作业:第6~8题。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李荣华 刘青 査虹兰 蔡丽霞
篇16: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12月7日
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探索1: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教师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1)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演整个过程:
6+3=9(个)
720÷9=80(毫升)……小
80×3=240(毫升)……大
探索2:除上面的这样替换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替换方法?
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新课标第一网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集体反馈与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板书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月7日
课题: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假设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集体汇报
第一种方法,假设10只都是大船,教师画图演示。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能多坐8人,每只小船比大船少坐1人,那应该有几只小船呢?
怎样列式呢?
教师板书。(5×10-42)÷(5-4)
3、小结
解决这道题目运用了哪种策略?
第二种方法,假设10只都是小船,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教师板书。
(42-4×10)÷(5-4)
第三方法,如果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各一半,会怎样呢?
出示表格,
大船的只数 小船的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5 5 5×5+4×5=40 少了2人
(4)比较
通过讨论,我们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www.xkb1.com
(5)检验:我们可以把我们求出的答案代入原题中,看看是否符合题意,来检验题目解答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第1题:
如果假设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第2题: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3.读一读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3、4
板书设计: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1、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其中头有29个,脚有92只。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2、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年12月7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替换、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替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1、练习十七第2题。
提问: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集体反馈。
2、练习十七第3题:
提问: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
集体反馈时,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电脑出示 提问: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练习设计:
1、5元1千克的茶叶和8元1千克的茶叶共10千克,用去71元。问:两种茶叶各有多少千克?
2、1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张,应买4分邮票多少张?
3、有一堆土共400方,有大小两辆汽车,大车一次拉7方,小车一次拉4方,运完这堆土共拉了70车。问:大车拉了几次?
4、某人徒步旅行,平路每天走38千米,山路每天走23千米,他15天共走了450千米。问:这期间他走了多少千米山路?
5、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教后记:新课标第一网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2月7日
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1、教学例1
(1)例1场景图 ,提出问题。
谈话: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你们打乒乓球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介绍一般比赛中的方法。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2)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3)问: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你怎么想到是12 ?追问:2表示什么?1呢?
(4)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 。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以前都是说一说可能性的大小,现在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完成板书)
2、练一练:
教师拿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5)疑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7)追问: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6 ,口袋里至少要怎么放?
二、迁移和提升。
1、教学例2
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逐一出示)
(1)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怎么思考的?
(2)交流后明确: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 。
(3)追问: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他每张牌的可能性呢?
(4)小结: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 。
2、提问迁移。
(1)提问:从这6张牌,你还想到什么问题?
(2)指名口述问题,可能有: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逐题交流,重点交流第1个问题,明确各种思考方法。
3、对比提升。
出示红桃A、2、3和黑桃A、2
要求:用今天的知识说说可能性。
想想:怎么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4、做“练一练”中的题。
第(1)题中的几个问题:
第(2)题:如果指针转
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讨论中相机明确:由于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8,所以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是80次的1/8,也就是10次。
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80次,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小结:上面算出的结果,仅仅是根据可能性所作的一种预测,而实际操作的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可能正好是10次,也可能多于或少于10次。
引导学生继续回答第(2)题中的其他问题。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做练习十八第1题。
追问: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2、做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完成第(1)题后,组织比较:正方体都是6个面,为什么抛红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6,而抛绿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3?
学生完成第(2)题后,组织比较:抛蓝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为什么都不一样?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练习设计:
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2月7日
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练习课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并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提高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你能举例说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整理与巩固
1、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摸到每张卡片的可能性,再说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让学生先写出答案,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2、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
第(1)题
第(2)题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学生数一数这个转盘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再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2,涂红色的份数应该占10份的几分之几?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5。又应把几份涂成绿色?
3、出示练习十八第5题。
应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含义出发,找到符合题义的放法。
4、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讨论:怎样才能列举出“石头、剪刀、布”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讨论
明确方法后,再让学生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
5、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练习课
练习设计:
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新课 标第 一网
篇1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一的第4~8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应用题情境中,更深刻的理解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理念:设计这节练习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理解。
其中介绍“你知道吗”等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类型,问一下同学们:甲比乙多百分之几怎样求?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呢?
以本班男女生人数举例:男生比女生多(少)百分之几怎样列式?女生比男生少(多)百分之几又怎样列式?两个计算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指名学生回答。
二、指导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吗?
第二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题目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你怎么先求出这个问题?
自己试着列式。
2.比较这两个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问题所示的线段正好合成单位“1”)
3.提问:第(2)题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情况吗?
学生列式,集体评讲。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学生讨论,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
启发学生用“1”直接减去第(1)题所得到的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
先说一说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再试着自己列式。
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能不能根据第(1)题的答案知道第(2)题的答案?第(1)题和第(3)题有什么区别?
做完了这题,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根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可以求出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或者可以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求出这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因此做题时可以直接用这个数去除了另一个数,用得到的百分数和单位“1”去比较,与单位“1”的差即是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2.教学练习一的第6~8题
(1).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读题时先解释“孵化期”的含义;
读题后思考,从问题出发,要求这个问题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直接知道了吗?
(2).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读题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同桌说说每个问题的含义以及求问题所必须的条件。
指名学生回答思考过程。
你还能提出哪些同样类型的数学问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第8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4).指导阅读“你知道吗”。
要求学生了解“百分点”、“负增长”等名词。
学生列式。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后集体订正。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阅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你有哪些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甲数是40,乙数是50,甲是乙的( )%,甲比乙少( )%;乙是甲的( )%,乙比甲多( )%。
2.A是B的125%,A比B多( )%,B是A的( )%,B比A少( )%。
3.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