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
“浅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1:《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的作用。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在学生在三年级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前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回忆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突出括号的作用提供对比材料。
接着出示:96÷12+4×2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有小括号、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原以为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进行计算了,但从课堂情况看,不容乐观,学生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1)书写格式不对,先算的`部分移了下来,还没有算的部分丢了不要;还有等号和题目对齐。
(2)知道运算顺序,但还是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不算的部分移在后面。
(3)小括号里有两步计算,还没有算完小括号里的第二步就把小括号去了。
(4)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在先算小括号时,把中括号也同时去掉了。
(5)不算的部分往下移时移不全。
(6)抄错数字、运算符号的时有出现。
以上的错误需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长期的计算习惯训练。
信息技术方面
1、有点依赖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依赖信息技术支持。
2、在利用信息技术时主次不分,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针对性,
3、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自己制作的课件还需要完善。
4、信息技术的使用与课程教学容量的处理不当。
在课堂上,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课件上,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知识的老师。降低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改进
1、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信息化技术辅助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2、设计课件合理实用。
篇2: 《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
本单元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改变了以往单纯教授计算法则的现象,而是将四则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掌握其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这一新的理念:
1. 将理解运算顺序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
练习二的`习题基本没有问题。解决问题时,强调指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8题可以让学生读题先估算,再笔算。3x140大于400所以植树多。第10题借助线段图分析,思考题建议学生用运算顺序自查。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
困惑:本单元教材始终没有出现四则运算的读法。如27/3x7是读作27除以3再乘7还是27除以3的商乘7,积是多少?似乎同级计算依次读也可以吧?(本册以前教学都是依次读出的)但是不同级的一定不能只依次读书来。同时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在读法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四则运算各部分名称不是很熟练,建议简单复习加减乘除法个部分名称。
可补充的练习:
1、在425、108、528、3、5,中取3个数组成只有加减。
2、按要求写算式(每人一块小卡片黑板,便于互相检查)
(1)差加一个数;
(2)一个数减商;
(3)先求积,再求商,最后求差
3、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篇4:《有括号的运算》数学教学反思
《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数学教学反思
练习二的习题基本没有问题。解决问题时,强调指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8题可以让学生读题先估算,再笔算。3*140大于400所以03年植树多。第10题借助线段图分析,思考题建议学生用运算顺序自查。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
困惑:本单元教材始终没有出现四则运算的读法。如27/3*7是读作27除以3再乘7还是27除以3的商乘7,积是多少?似乎同级计算依次读也可以吧?(本册以前教学都是依次读出的)但是不同级的一定不能只依次读书来。同时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在读法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四则运算各部分名称不是很熟练,建议简单复习加减乘除法个部分名称。
可补充的练习:
1、在425、108、528、3、5,中取3个数组成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
2、按要求写算式(每人一块小卡片黑板,便于互相检查)
(1)差加一个数;(2)一个数减商;(3)先求积,再求商,最后求差
3、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篇5:《带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单元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改变了以往单纯教授计算法则的现象,而是将四则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掌握其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这一新的理念:
1、将理解运算顺序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将例5扩展为四题,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篇6:四年级数学下册《有括号的运算》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改变了以往单纯教授计算法则的现象,而是将四则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掌握其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这一新的理念:
1. 将理解运算顺序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今天,带领学生们学习了新的知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计算,在上课之前对于课程设计,整节课的思路有了详细的设置。但讲课之后,发现自己存在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判断学生,我以为混合运算是比较简单的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在导入环节设计不太合理,我设置了一个第一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和一个第二级运算的两步计算,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可以换成二年级学过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更能衔接例题的教学。
3.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告诉学生,计算哪一步写出结果,不计算的话要抄下来,导致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少写。另外就是混合运算格式的要求还需要给学生强调。
4.三步混合运算尽量用三步计算,对于中间是加减号,两边是乘除号这一类算法,可以把两边同时计算出来,再相加减这种做法,刚开始学生会不容易理解,所以可以慢慢引导,不操之过急。
在教学中没有完美的艺术品,正是如此,才能让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承初心,认真探索,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8:《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习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篇9:《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习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篇10: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在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习经历,加减混合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只需要学生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学习过程与加减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学生才正式学习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我在复习环节设计了10道两步式题(4题含有同一级运算,4题含有乘(除)和加(减)、2题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试教中发现安排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对新课中学生列综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扰(好多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中前后两个乘法都加了括号,当然出现这样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删除了这两题,并且也调整了上面8题的出现顺序。离学生思维最近的是乘(除)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因此先出示了4题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而后出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 “试一试”的教学用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出现顺序与教材的编排相吻合。更多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二、注重“算”与“用”的结合
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与“用”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课的练习中,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第4题与例题较相似,求两商之差,一是巩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二是训练学生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我们平时计算的教学和练习,倘若能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和谐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
课堂是个充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学生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我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总结,本打算到 “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顺序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习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尊重了学生,又顺利地过渡到后续的学习。
至于(12×3)+(15×4),我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学生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了数学的简洁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未能营造出应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几个的细节处理还不够细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摸索、尝试。
篇11:《括号》教学反思
郭家堡乡中心校潇河湾小学 张金环
1.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上并不难,但对于已经学过小括号的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会在情绪上抵触学过的知识,所以我在讲课时以添加括号这个小游戏开始,让他们自己发现小括号“不够用”然后觉得有必要用新的`符号,从而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要学这一情感上的转变。
2.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能积极地去思考和应用。练习中个别学生不懂“要是去掉小括号后能不能直接用中括号,如果不能该怎么办”。这一点完全符合学生现学现用的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应强调先用小括号,在小括号“不够用”时,才用中括号,中括号不能独立出现。
3、在计算实例中,不断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以96÷12+4×2为例,激活学生已有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经验,突出小括号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通过具体的计算活动,揭示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并通过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练习,巩固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由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到认识中括号,再到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学生在探索与应用中感受“规定”的合理性,加深理解。
篇12:《括号》教学反思
昨天上了一节新授课,内容是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括号的教学内容。上完课,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马校长,教务处张姐,教研组长魏姐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也记录下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反思一:复习时间过长。的确,数学课要求的是精讲多练,或是有针对性的安排复习内容。最好控制在5分钟之内。也正是因为这个环节安排的不合理,导致最后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当堂的教学内容。
反思二:教学重点不突出。在新授内容“[]”(中括号)的引入环节,没有引导学生思考,直接出示给了学生。没有让学生明确理解中括号的作用。
反思三:对教参的.利用不够充分,理解的不透彻。在课堂的巡视环节相当于二次备课,应该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进行教学。
反思四:练习题的设置。如果一次多出示几道习题,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练习,都有收获。
反思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课堂上,自己讲的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急于给出答案。应该耐心的等等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反思六:学生的脱式计算掌握的不牢固。不明确同级计算和两级计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多给予一些练习,进行指导。
今后自己要继续学习,多学多问,争取会有进步。
篇1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案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案
主备人:陈丽萍
教学模式: 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 页例4 ,课后“做一做”,练习二1 -3 题
教学目标:
1、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头脑中形成小括号的作用。
3、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10 页例4
2、想:60 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 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 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3、解决例题
三、尝试训练
1、尝试做第11 页做一做
2、生:分组汇报、师:关键点拨
四、自主练习
1、练习二第1 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 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 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五、当堂检测发当堂测试卷,学生答题。
六、评价总结
教师面批试卷,针对学生试卷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去括号教学反思
5.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中括号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