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

2022-07-25 08:18: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

篇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需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如何制定及组织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管理、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教学管理系统需要改变现行的从管理人员解决事务角度设计的思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设计管理系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系统基于SOA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提供面向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服务。系统以学生学业发展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借助移动通讯技术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和跨部门协同工作能力。通过对教学运行过程数据的有效记载和分析,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系统总体功能框架分为3层结构:教学过程管理业务单元、网络辅助教学业务单元、业务服务支撑平台。其中教学过程管理业务单元层为系统主功能模块,包含教学管理各主要环节;网络辅助教学业务单元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提供服务支持;业务服务支撑平台为主功能模块基于流程的业务信息传递提供技术服务;综合信息门户是系统进行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

篇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

1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高校基本都建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但是随着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广逐步深入,逐渐暴露出运行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下,教务系统不仅仅只是一个事务工具,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事务,单纯从技术层面无法达到应用和管理中所有的要求[1]。传统的教务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支持教学业务,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主要有几种形式: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引进定制。无论哪种建设形式,基本都是基于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开发的,有着突出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灵活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差。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已建成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多数不具有扩充性。二是目前市场上各种在用的教学管理系统,功能基本同质化,教学管理过程仍然基于传统模式,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管控、资源的统一调配,主要站在管理者角度考虑系统建设,没有以学生学业发展为中心,对学生学习过程难以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三是教与学的效果不能准确地评价与反馈,教学运行数据记载不够准确、详细,不能及时对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教学过程管理不能与教与学过程相融合,业务流程和数据不对接。总之,市场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不尽合理,规划与设计者对系统的设计通常仅从系统当前的实用性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需要,这使得系统的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滞后问题,从而导致系统不能长期稳定使用。因此亟需设计构建一款既能满足目前教学基本运行要求,又能满足未来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管理系统。

篇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

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事关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系统的重要部分。系统管理员是系统最高级别的用户,具有系统最高控制权,为其他用户设定应用权限。系统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设定不同的服务应用和操作权限。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辅助服务。针对用户特点,需要匹配以下应用服务。

3.1教学过程管理模块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应支持完全学分制或弹性学分制,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学生个体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活动。系统除了支持包括排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重点加强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系统搭建从传统以整班教学管理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适应个人化培养路径的课程地图平台建设。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设计自己的课程规划并进行选课、学习。通过课程地图中的学习雷达图能够动态反映个人学习进展,以及与个人课程规划的符合度,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了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的落地,需要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时获取学生教学反馈,重点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实现教学质量评估、各种问卷调查需求,支持匿名调查,支持按照调查评估需要对参与者范围和人数进行设置,支持调查时依据参与者的答案进行后续调查题目的展开。评价包括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3个维度,可实现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评价2种方式。授课教师可查看本人评价结果和反馈建议。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如学生选课记录、课堂表现、教学空间使用状况等需要详细记载,通过报表系统统计分析数据,并反馈给教学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管理行为,为教学业务决策提供支持。作为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实时通过教学运行状态数据,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进度、工作量,通过与辅助教学系统的无缝对接,进入授课教师的在线课堂进行听查课,了解教学情况。

3.2网络辅助教学模块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交互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还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多向信息传递[2]。通过构建网络辅助教学模块,主要关注学生个人学习成长过程,支持师生间充分的信息交流,学生相关信息的有效、及时获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学业成长特点,网络辅助教学将会贯穿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整个学习历程,该业务单元是学生、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统一入口,是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成长,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主要功能如下:(1)课程信息查询。教师可实时查看个人课表和学生名单,提前了解课程安排,做好上课准备;学生可查询个人课表、选课结果和学习成绩,实时掌握个人学习状况、学业发展情况,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2)教学准备。教师通过录入课程简介、课程大纲、课程进度安排,上传个人视频,让学生上课前提前了解课程情况、熟悉教师;系统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料的上传,支持简单快速制作短视频(影像、声音、简报),并且自动上传至平台课程对应章节,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大幅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支持。(3)教学组织。教师可通过系统进行在线点名,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自动折算平时成绩;组织学生分组教学,通过心得分享和即时讨论与学生交流互动;支持在线视频教学,开展远程教育;布置在线作业,组织在线测试和在线考试,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4)教学辅导与预警。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偏差时,可以透过辅导专业人士,让教务人员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出席情况、成绩等因素导致无法通过课程时,可以透过学习预警方式,让教务人员通知与了解情况;针对被预警学生发送预警通知,由任课老师进行学习关怀,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并视学生个别状况提供相关学习资源与后续追踪辅导。(5)问卷调查。教师可以进行课前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反馈意见及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该系统与教学质量评价模块关联,通过该平台向学生发布调查问卷,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进行评鉴,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过程。

3.3服务支撑平台

服务支撑平台是对系统整体业务功能的支撑服务工具,可应用到各业务单元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即时通讯平台和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主要业务工作的流程驱动,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和跨部门协同工作能力。其主要服务功能如下:

(1)工作流系统。工作流系统实现常规教学业务流程化管理,如学籍修复退转的学籍异动流程、学生学业修读变更(重修、免修、免考)流程、学分认定申请流程、专业申报流程、课程申报流程、培养方案审批流程、教师调停课流程、教室申请流程、学位申请流程等。流程建模工具在一定范围内支持自定义流程,各流程节点授权对像按设定时间动态控制,可预期/逾期提醒,提醒方式可借助邮件和短信批量发送或个性化发送。

(2)综合信息门户。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各主体之间沟通成本较高,存在沟通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为了使教师、学生能及时了解教学各方面的信息,使相关政策、通知、规定及时贯彻到位,需要搭建全校统一的综合信息门户,作为学校发布教学管理信息的综合平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信息交流的窗口。通过该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机制,与其他各业务模块紧密集成,构建面向对象的应用中心,能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信息门户主要通过应用中心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对象提供不同的业务服务。主要包括选课信息、课表查询、教学评价、成绩查询、学业预警、课程消息推送、流程申请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校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3]。为了适应当前用户的社交行为习惯,将在综合信息门户的基础上,搭建适应移动端应用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将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推送,为师生和教务管理部门提供一种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应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各个环节实行更全面的质量管理和跟踪,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种提醒式的帮助。

4结语

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系统,必须转变传统的以管理职能为导向的设计思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长为出发点,既满足符合教学基本运行规律,又要满足未来教学改革需要。系统平台的搭建将促使教学管理工作从传统管理型、事务型向服务支持型转变,为新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杰欣.解构与建构:高校教务系统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21.

[2]谷永芬,吴倩.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33):215.

[3]余庆泽,白丽,郭佳佳.校园移动学习的平台应用与系统构建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13):127.

篇4: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1、 为什么“以学生为中心”是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由于学习最终需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建构来完成,而在远程教育中,学习是在与教的行为时空分离的状态下发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远程教育中,无论是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还是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都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此外,“以学生为中心”与远程教育的“开放学习”理念并行不悖,相互融合。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是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2、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什么更适合远程教育,它对远程教育的影响是什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挑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对整个教育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建构主义对于远程教育的影响比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分离,使得远程学习成为自主性更强的学习形式,使得远程教育机构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需要对学习进行特殊的设计。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方法为远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3、 远程教育的各种理论是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思想的?1)  教与学的整合理论,从整合思想的提出到给出的各种整合策略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想,并将其作为理论探讨的主要思路。2)  霍姆伯格的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西沃特的持续关注理论,都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课程材料的编写和开发以及学习支持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原则。3)  魏德迈和穆尔有关远程教育的学习自治的理论同样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有密切联系。  4、远程学习圈的概念以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远程学习圈理论是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的一种尝试。远程学习圈这一概念用以表示构成远程教育微观层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于一体的远程学习时空域。其实质是远程教育运行(教与学)系统中学生、教师和课程三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区域。远程教育中由于师生在时空上的相对分离,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远程学习中表现的很简明、很充分。在远程教与学中,远程学习是核心,远程学习着在远程教育院校及其代表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生支持服务的条件下和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而远程教学是为远程学习提供资源和服务的。基于此,该理论对远程教育的教学要素进行了扩展和重组,形成了与传统教育对应的三要素:学生、教师和资源。该理论认为远程学习广义而言就是基于资源的学习。远程学习圈的概念是通过对远程教育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而得出的。该理论指出,远程教育中教学三要素的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课堂集体面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而三要素中的物质要素也从简单的教材演变为内含丰富、外延扩展的资源。该理论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集资源和学习过程于一体的远程学习微观时空域――远程学习圈。远程学习圈内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代表远程学习的教育生态环境,同时,这个时空域是以学生及其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开放的时空域,充满了与其周围更大的环境的交互作用。

篇5: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一、 教学原则:

长期以来,高中外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收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Johnson & Morrow 1981:63)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因此, 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 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认识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换句话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

二、 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个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认为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英语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

(1) 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的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了准备。 例如SEFCB3A Lesson26,我利用视频转换仪展示了两张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吴哥窑的彩图,设计导语如下:

T: Look at these two picture pictures, please! What shows us in it?

Ss: A temple. /An old city./Angkor Wat.

T: Do you know where it lies? Please point it out in your maps.

Ss: In Northwest Cambodia.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Ss: They a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One is taken in the morning. We can see a blue sky and everything in the picture is clear-----the grey stone tower. the trees and the grassland. There ar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The other may be taken after sunset. The sky turns pink. The grey stone towers take on a golden colour. It’s quiet and beautiful.

T: wonderful! But what was Angkor Wat like in the past? What has been done to Angkor? And what are some of the problems? I’m sure you’ll get the answer after reading it.

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了解了Angkor Wat的地理位置概况,也从彩图中领略到Angkor Wat优美、恬静的景色。

(2) 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的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义。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SEFCB3A Lesson26

① Angkor Wat,a temple in Cambodia,was destroyed in the war time(T)

② On the day of the author’s visit, the temple was being cleaned, repaired and rebuilt. (T)

③ All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worked very hard and the work went on smoothly. (F)

例如SEFCB3A Lesson34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内容情节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叫过的生词和习惯用于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Angkor Wat 之后涉及的一道题中。

When did the old city of Angkor Wat begin to build?

A. Before 831 B. after 831

C. In 831 D. It’s not told in the text.

正确答案应选A。而选A向的同学仅9.4%选C的占75%。当提醒学生在注意原文中的句子“They have been built over a period of six centuries up until 1431.”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师乘机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在下结论。

(4)复读(Re-reading acti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制试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Angkor Wat 阅读后,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 Draw a picture of the old Angkor Wat and a picture of a busy working scene, then describe them.

② Compared with ShaoLin Temple and LinYing Temple, what has been done to protect them?

③ What should me do and what shouldn’t me do while visiting the temples?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听说

Bolinger & Sear 在“Aspects of language”一书(1981.2)中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1)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du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阅读材料中,有些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信息,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线的数字词开展讨论并造句。有些内容围绕阅读课文话题安排了Pre-discussion. 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弄清楚学生对有关话题了解的程度,学生也有机会彼此有目的地交谈。自由讨论会引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还会猜测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细读后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使用英语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细读后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有些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上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完SEFCB3A Unit5 Advertising一文后,我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广告,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喜欢的广告,让他们讨论。他们或是说广告词,或是将广告的创意。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同学做了一则汽车广告。汽车的周围被菊黄色的向日葵包围,色泽艳丽,这位同学联想到梵高--世界著名画家。“Where there is a mountain, there is a road; where there is a road, there is the car. Those who likes the sun-flowers of course likes Van Gogh, and the car as well.”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不仅使思想更开阔,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Writing)

写作能力是语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现。英语界的老前辈--北京大学的李赋宁先生曾多次强调:“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我们都知道,“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时就是信息的反馈于提取。“写”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提炼,只有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信息输出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所以说,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篇的写作,即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和句式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例如:我在处理完SEFCB3A Unit10 The Trick一文后,让学生以Bill和Mick两个人物为中心描写故事中所发生的事。这种写作使学生可以避免许多无任和借鉴时可能犯的语病。对学生将来完整的、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好处。这是孤立分散语言操练形式如单句翻译等比不上的。这个活动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总之,“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符合认知规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时刻明确教师只是指导者(guide),不是主宰者(god)。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归纳,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能力,保持其学习的兴趣。

篇6: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1 教学与教学模式

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它既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如果教育以教学为主,其教学秩序就会稳定,教学质量就提高,教育事业就发达。目前,在我国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流地位,要解决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就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篇7: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分别承担传统的教学者和学习者角色,还共同担任研究者的工作,因为教学和研究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是紧密结合的。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习明纳教学模式的特征,它是一种讨论式的模式,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通过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教学活动。我国传统的模式属于灌输接收型,而且至今仍然是大多数学校的主要模式,一般是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课后复习完成作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倡的方式则属于研究互动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知识,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评价总结。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锻炼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学生收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协作互动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所制定的目的。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者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和应用活动进行锻炼培养,这也是是该教学模式最看重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增加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内容的活动,比如社会实践、动手操作等,在课堂教学中还可运用互动式的学习工具等。

概括起来,该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它打破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三中心”是指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三者为教学的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则改变了这样的制度,给了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主,让学生摆脱了固定的教材和单一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成了认知的主体,主动进行研究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主导活动的进行。而教材只是帮助学生进行研究的辅助资料,课堂只是进行学习探讨的场所之一。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大量与问题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过程中掌握文献收集和查阅的方法,为以后从事研究、撰写论文等奠定一定的基础。

(3)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提倡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因为很多时候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在小组活动中,大家通过合作,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给其他同学报告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观点和成果,并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与此同时,也要在听取别人报告后,积极提出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篇8: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配备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了使个别教师在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得到评价上的保障。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是为了使这种正在探索阶段的教学模式慢慢向制度化发展,加上规范的教学计划,则有助于该教学模式地更好开展。现代先进的教育资源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查阅资料,获取更多的资源,或是锻炼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又是这个教学模式能够开展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模式它再好,教师在教学中不懂得使用,那一切都是空的理论。首先作为教师在头脑中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其次要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再次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能力,同时具备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1)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接到新班级时,教师首先要做好调查,通过学生资料了解各个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口头交流或书面材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愿望要求,吸收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意见,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主动询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设计教学互动,提前进行任务布置。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必须要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则只负责导演。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确定合适的且有一定扩展性的教学内容,再根据设定的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并提前分配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作准备,之后根据课堂上学生对任务的完成度,制定有效的考核办法,以此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比如,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并细化到每个人,让每个成员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述,教师可以引导课堂讨论,评点,同时作一些更深的知识补充。但在讲解和学生活动之间要注意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可以通过精讲弥补互动可能带来的教学内容深度上的不足。

篇9:浅谈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和谐课堂氛围论文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和谐课堂氛围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理念学生为中心和谐课堂

论文摘要:本文就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理念,结合英语教学,探讨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做法,强调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并最终为学生长远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英语教学而言,越来越多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teachingskills)得以提高,老师们掌握了技能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比如,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安排读前、读中、读后活动,注意阅读策略的培养、背景知识的激活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去阅读;灵活使用教学材料,根据教学需要有取舍,有增删;在活动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而所有这些变化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ness)的理念。

当代英语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是否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事实上,教学是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过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学是否能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是否有足够主动学习、思考的时间都是教师要着力处理的问题。如果教师滔滔不绝,忽略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有接受的时间,没有主动思考、参与的时间,怎么能说是以学生为中心呢?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具体说来,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思考:

1.教学目标的设定一些教师往往忽略教学目标的设定,或者草草想完了事,认为目标无足轻重。他们通常会把重心放在活动形式的设计上,而恰恰忽略了活动参与者。

根本的问题是,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教师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如果注意力完全放在所设计的内容是否完成,教师就会更多考虑自己要讲授的内容,而忽略学生这节课要学会什么。这样就会影响老师课堂的关注点。

确定目标后,教师才应开始活动设计。活动要与目标相关,一节课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这节课目标的实现而设计,即课堂活动是否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一堂课的实效。

2.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结合课上所学的内容是语言输入,语言运用就是输出。语言输出的时候,应与语言输入有关。

通常来讲,课堂上所设计的语言输出活动有两个功能:一是检测功能,即通过语言输出检测学生是否学会所教授的内容;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语言项目的机会。如果输入和输出不相关,既无法检测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无法给学生提供运用该语言项目的机会。如此一来,势必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习的兴趣。很显然,有乐趣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及时、准确、有效的语言输出。 3.小组学习活动的质量两人合作(Pairwork)和小组活动(Groupwork)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然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许多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也不够普遍和积极。为此,教师要研究学生共同学习的条件,以及愿意参与怎样的活动。比如说,学生需要认可、尊重和信任;希望拥有抉择权、参与权和享受权;有些学生渴望个性化的课堂,可有些学生想要免于尴尬的安全感。教师有的放矢的设计小组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渴望,在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优化小组学习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要根据需要设计活动模式,不要单一地、过多地使用同一种小组活动模式。

4.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一个普遍的难处是不能用英语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此,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考虑如何使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法,即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地降低课堂教学起点。分层教学法关注全体学生,要求老师的一视同仁,需要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需要有梯度的任务设置。教师要着眼于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

同时,一个和谐、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更好参与课堂、享受学习乐趣的有力保障。

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学生的状态放松自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中都平等对待学生,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与支持,课堂中所有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情感,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师生的情感需求也彼此得到满足。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没有纯粹的认知活动,所有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情感.学生能否学好与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氛围息息相关。如果老师只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或者急于让学生记住某些内容,收获的也只会是失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

总之,好课能使学生学习。(Agoodlessonisoneinwhichstudentslearn.)好课关注学生,真正满足学生知识与情感的需求。一位应用语言学家曾说过:“学习的效果是教学的证明。”(Aproofofteachingisinthelearning.)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材料、有效的活动方式、学习的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真正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0:“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初探

魏 红

李楼镇白莲小学,湖北 老河口 441800

从教十几年来,经历多次教育改革,每次改革,我都在想,到底哪种教育方法最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现在,“以生为本、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主流,也成了广大师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习”也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做呢?

一、师生集体备课

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和谐高效,就必须时时做到心中有学生,以生为本。教学前教师要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比如:哪些是易错字,哪些是难理解的词,哪些句段学生难以把握,哪些资料需要收集、哪些疑问需要解决等等。为了掌握这些情况,每次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我都会给学生发放“预习情况一览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并且邀请一个小组与老师一起备课,共同探讨,了解学情。能够与老师坐在一起研课,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准备充分、跃跃欲试,此环节的设计也为后面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教师再去创造性使用教材,去收集处理信息,去钻研教法与学法。有的放矢地设计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程序。

二、搭建展示的舞台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讲台似乎就成了教师的舞台,教师在台上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学生就该俯首帖耳、凝神静气。我们现在要摒弃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做到以生为本,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个三尺舞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相信他们在有些事情上会比老师做的更好,更有效果。比如,课前三分钟可由学生介绍导入;课前要学习的字词,可让学生去书写;课文内容的板书先由四人小组探讨,精选出最优化板书,并推荐代表上台书写,教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怎样适当运用彩笔、箭头、简画、括号及字的大小等,强化重点。这种学生主体性板书打破了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让学生也成为板书的主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文字书写与表达能力,但这种板书的使用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三、合作探究求实效

教师不只是单纯的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探究点,先扶后放,让学生在读读、说说、演演中自主探究,取得收获,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感,增加自信心,张扬个性。那么,什么样的小组合作最有实效呢?首先,我在人员分配上下功夫,一般来说一个小组四人为宜,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适当调配,优差互补。且每个小组内一定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领袖”。分工要明确,有组长、记录员、纪律管理员等,每人一个编号。为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为小组起名、拟定口号,在情绪松懈时,为自己加油打气。其次,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议,这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高效手段;教师可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由学生根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自行探讨。此种教学方式真正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四、学生出卷见真功

学生出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锻炼出题人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一举三得。每单元结束时,我都会邀请一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几人围在一起讨论题目框架,按学生实际情况细化分工,并给每道题量化分数,卷子出完后,若无大的问题,我一般会尊重出题学生,不做大的改动。测试完成之后,再由出题小组负责批阅。对于出题质量比较高的学生和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此举大受学生欢迎,也让学生着实体验了一回当老师的滋味。

五、课后作业要灵活

教学多年来,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上课认真积极,爱回答问题,课后却不爱写作业,或完成质量低下。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对于没有挑战性、没有趣味性的的作业不感兴趣。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我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学生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练习的方式,如画一画、编一编、诵一诵等;选择书写的数量与遍数,然后由小组长抽样检查,不合格者自愿接受“惩罚”。另外,教师应当与家长取得联系,不要让家长充当“伴写”的角色,学生有了错误不要马上指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检查,确保无误后,再由家长检查,让学生把“帮我学”变为“我要学”。并持之以恒,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采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一反“一灌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从包办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篇11: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校人性化管理体系

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校人性化管理体系

学校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学校的内聚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的人性化管理不仅要讲究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更要讲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实施人性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作 者:汪娟娟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7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人性化  

篇12:“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魏博文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美、英等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行大学教授授课制度,鼓励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改革,对大学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高等学校

基金项目: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导师制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JGYB0013)

作者简介:魏博文(1981-),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和行动”世界宣言》,在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无论其创新成果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那么高等学校就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去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具备高知识、高技术的人才参与经济的发展,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不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科技水平,引领国家实现教育强国,继而成为经济强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好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美、英等国“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就要重视本科教学。在美国,对于教学工作表现不好的教师,很难得到职称晋升的机会。很多大学都提出,坚决不聘任不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研究教授”。

美国遵循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体现在大学教育实行完全自由的学分制。在美国,大学会开设很多课程,这些课程的覆盖面极其广泛,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主修课程不满意,可以向学校的相关委员会提出申请,在校方批准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而且,美国大学的这一做法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教师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开展科学研究,增进师生在学术上的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思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某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学生在参加研究过程中,会逐渐地学会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并想法设法地解决问题。在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还会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进而确定自己的主修方向。

在美国,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还包括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相结合,这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英国

英国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不仅有牛津、剑桥这种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且这些一流的大学还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的大学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这与英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英国,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知识的前沿性成果以及发展的新东西介绍给学生,并将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论文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并不长,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讨论。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就讨论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性发言。

在英国的大学教育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实行导师制。学校从大一开始就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这些导师是专任教师。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选专业,待专业选好后在选修课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建议。导师还要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英国的大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英国的.大学教育十分灵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可以先学习一年或两年,然后工作一年,再回到学校学习两年或一年。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更加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经过一年的工作,学生也会更加清楚自己学习的方向,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英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英国的大学教育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这也是英国之所以出现了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的主要原因。

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改革措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虽然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差距,理念并没有真正地确立。因此,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实行大学教授授课制度。我国很多名牌大学的教授,由于其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较大,其授课主要针对研究生。而大学教授研究的问题多是前沿性的,如果能够将这些新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配备1~2名助教。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一些前沿性的知识以及自己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由助教负责课程的辅导。对于有兴趣参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可以由助教进行指导研究。这样,不但教授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授课任务,而且学生也拓展了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2.实行通识教育改革。美、英等国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覆盖面极广。对于大一的学生学校不设定具体的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程的选修,经过一到两年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辽宁大学已经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对大一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习成绩在专业前10%的学生都有机会申请调换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从而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我国的高等学校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实行导师制。进入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在这样关键的时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高等学校应该为每一名大一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应该都是专任教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可以在课程选修方面为学生提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可以就大学学习期间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向导师寻求帮助。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潜能的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条例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制订单独的学习计划,以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大学学习期间,导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可以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孙丽萍,张建华。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理念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6-7.

[2]李培根。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C].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0)。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3):7-11.

[4]卢进南。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98-102.

[5]王正良。英国高等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商洛学院学报,2009,(6):41-44.

[6]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C].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11)。

[7]郭宏宝,刘海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理念探讨与模型论证[J].大学教育,,(1):1-5.

[8]李嘉曾“。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4):54-56.

篇13: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探讨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探讨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准确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驾驭英语的重要标准.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际出发对英语教中词汇教学的不足之处做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强词汇教学的'教法和学法.尤其在词汇自主性学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 者:张小兰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9)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词汇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表达  

篇14:浅谈学生为中心的电磁场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学生为中心的电磁场教学方法论文

一、引言

“电磁场”是电子/通信/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磁场的理论在电气信息类的应用,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的桥梁,也是电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石。但“电磁场”课程理论强、公式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历来被电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是“天书”,导致还未开课就已经产生了惧怕情绪。

近年来,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基础课程普遍存在学时压缩的情况,随之出现了“电磁场”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少的矛盾。对教师来讲,如何在短学时里使教学内容要点清晰、能突出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理论基础,如何在短学时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动手能力极其关键。

二、建立立体化教材

面对学时压缩的压力,课时量和教学内容的矛盾是首先要解决的矛盾,而教材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的选取过程中,“电磁场”课程组在研读经典的电磁场理论方面的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饶克谨著)、《工程电磁场导论》(冯慈璋/马西奎著)、《工程电磁场(英文版)》(Hayt,W.H著)]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校电类专业的特点,对“电磁场”课程的教材资源进行整合,配合武汉大学出版了《工程电磁场(第一版),2007》。随后,又出版了《工程电磁场(第二版),》,此教材以充分结合工程应用为主,教材结构安排和知识点阐述清晰简洁便于学生自学,教材中重点内容设置完整,与授课学时匹配。随后课程组提供了的《工程电磁场》立体化教材,包括光盘、课程网站等,列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提供教学大纲及授课教案、指导教材及电子课件、疑难解答、主讲教师的授课录像等。近两年,在立体化教材基础上,着重进行“电磁场”资料库的建设,包括电磁场的发展历史、对电磁学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例如:《麦克斯韦:改变一切的人》、法拉第(科学家传记)等)、当前的电磁学的研究热点期刊/著作/视频、利用电磁学理论的手工制作(例如:莱顿瓶、电磁炮、特斯拉线圈等),拟建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开放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第一堂课的重要性

文献中提到“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磁场”的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开展第一堂课:

1.从大家熟知的生活用品,到国防领域,到各种炫酷的高科技产品或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电磁场理论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2.拿出初高中乃至小学就涉及到的简单的电磁学实验,让大家各抒己见谈谈对电磁学的认识以及对生活中的其他电磁现象进行举例,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到熟悉。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一些这些基本的实验与之前生活中的各种应用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相同点?是什么样的东西存在,使得所有的这些看似不挂钩的应用却具有相同的本质?4.给出解释,现象与理论之间是靠建立物理模型建立起联系。而如何将这些应用转变为物理模型便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的内容。随后引出学习电磁场理论所需要的数学基础(场论,适量分析)以及学习方法(类比法,举例法等),最后列出本课程的总体框架图(场和源的关系,时变与时不变的联系)。

(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电磁场”与“数学”的'联系。

“电磁场”之所以难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在讲解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时,如果只讲数学概念,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若将这些数学概念有机地与物理模型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散度时提出散度是描述一个场中的实验电荷是否会受到源电荷对它的排斥或吸引作用,而旋度则是描述实验电荷是否会围绕源进行的旋转运动,深挖数学和“电磁场”概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使之从繁杂的数学公式中明确主要的物理概念。“电磁场”与“电路”的联系。“电磁场”是研究微观电荷的作用。“电路”则强调路中电流、电压,是一种宏观的描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实质上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例如在讲解恒定电场中,从两个基本方程可以推导出电路中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而时变场中的坡印廷定理,很好的解释了电路中的能量传输问题。

(三)激发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大学前的教育,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收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而这种总结归纳能力恰巧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电磁场课程概念、公式多,如果学生能理解课程中的知识脉络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后续概念的吸收以及公式的推导会起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有意的激发大家的这种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堂课最后,对整个电磁场的理论用一个框架进行描述,图中通过用直线和虚线代表时不变和时变,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生成关系。在后续每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有关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充分利用框图来表示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第一章静电场的框架图,清晰的列出了本章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过渡。由于场分析的相似性,在后续的几章中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类似的框图,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四、结束语

本文以“电磁场”立体化教材为基础,探讨了“电磁场”理论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性。但电磁场理论博大精深,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

篇15: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知识主体转变“以学生为中心”

论文摘要:学生是经典教学三要素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该要素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显出来。工商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建立与学生互动共享的关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程参与。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一直以来,影响并统治我国高校教学领域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常将教育归结为教师、课堂、教材三个中心体制,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的集体面授与个性化教学中以集体面授为中心,在使用教材时以教师和学校指定的为主,学生自己使用学习资料为辅。在“以教师为中心”理念指导下,整个教学的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及其的组织和实施是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任务是在这种教育体制和思想下系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科学理论知识。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回顾、反思我们的工商管理专业课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以至我们的学生懒于思考,懒于动手。正如布鲁克菲尔德所指出的,课堂教学是大学中最常见的活动,也因为如此、它也是最经常被滥用的活动。①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存在一定的优势,然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能力。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选择适合时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商管理课程特点

工商管理学科是涉及面宽、理论性与应用性强的学科,该课程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程,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体现“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需求”的宗旨。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按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社会现实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最新的管理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内容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形成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考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不能只局限于就某一种管理问题的既定状态进行一次性处理,而着力创造一种能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管理问题、按照权变原则、多次性处理的对策能力的训练方式。②要特别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让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开发智慧、挖掘潜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

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当今教育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深刻的体验。这一认知过程,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机,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纠正了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搭起了与人和世界交流的桥梁,使学生清楚地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0页)动力,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要以友善的方式,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我不得不学”转变成“我要学、我想学”,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角色要从讲解者、示范者、评价者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组织者、激励者。简言之,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因此,教育培训也好,教与学也好,都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教是要通过学来体现的。这一价值取向反映在国际上就是终生学习。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③

3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人说:“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从老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为社会实际,积极运用案例讨论、情景分析、综合讨论、角色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新方法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组织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激发、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有人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点,这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素质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转化,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把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和创新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由此看来,大学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学到知识的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相应的教学行为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

因而工商管理教学活动应该以此为原则,让这个原则成为工商管理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

注释:

①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著.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M].周心红,洪宁,译.浙江大学出版社,:46.

②周波.亲验式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112-113.

③尹文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行政管理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9).

篇16: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开展普通高中生论文

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开展普通高中生论文

一、引言

情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它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牵动着学习主体,影响着学习主体的理智行为。

情感教育是指尊重、关爱、欣赏学生,以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消除不健康的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合理地表达情感、适当地调控情感、适度宣泄情感以及增强情感的免疫力或适应能力等。情感教育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高中学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因而具有丰富而现实的意义。 ; 但是,普通学生因中考考不上理想的高中,进入普通高中后对待学习有一定的厌倦与退缩,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校、社会抱一定的否定态度,对老师、长辈缺乏信任,人际交往隔阂明显,情感脆弱不稳定。因此,有针对性地分析普通高中生的情感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情感教育的突破口,思考与探索适合于普通高中生发展的情感教育方法,是摆在我们高中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高中生情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知能力低

主要体现在认知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方面,只注重问题的本身而不会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认知事物,对事物没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2.自我控制能力弱

表现在凭个人意识判断对事物的喜恶,对自己喜欢的、认可的事物表现出热情,对自己讨厌的、不认可的事物表现出厌恶。对事物的认知不全面。

3.缺乏良好的意志

表现在意志力薄弱,无法抵御外来的诱惑并且在做事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困难往往采取逃避的办法,对生活采取消极的态度。

4.自我防卫机制强

大部分普通高中生由于初中阶段的表现不佳而成为老师忽略的对象、同学取悦的对象,内心敏感、自尊心强,为了保护好自己,他们的自我防卫机制比较强,因此每当遇到不公的事情时,自我防范机制凸显,强词夺理是一种方式。

5.自尊心强又缺乏自信

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关注,但缺乏自信,滋长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对自我极为关注,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聪明能干,惹人喜爱。他们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听到不利于自己的评价,就十分痛苦、难于接受。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还不能理解挫折存在的现实性和普遍性,难于理解人生本是处处充满坎坷的,所以往往对成长道路中的微小挫折过分敏感,以至于对未来感到恐惧和怀疑,自卑和焦虑由此而生。

6.渴望交流.却故步自封

多数普通高中生总是从满足个人的愿望出发,从自己的利益着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关心,同学之间彼此不以为然,常常会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矛盾与冲突,但与此同时,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友谊,希望能够和别人友好相处。

7.渴望关爱.却冷眼示人

部分高中生对学习无所谓,对集体活动无所谓,对社会实践无所谓,对表扬无所谓,对人际关系无所谓,一切都百无聊赖,不愿意付出努力与行动。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感到寂寞与沉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注。

针对以上高中生情感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开展普通高中生情感教育。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方法战略

第一,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角色。

第二,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做。

第三,强调互动,比如老师对学生进行个人辅导,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

第四,如何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中有效地转化、转换和转变。

四、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开展高中生情感教育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这样,学生不只注重问题的本身而会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认知事物,对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的认知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中,让学生意识到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角色。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喜好放在首位。主动和爱好应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化的催化剂。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力

自我控制能力强了,能够抵御外来的诱惑,在做事时注意力集中,遇到闲难积极对待,对生活态度乐观,那么良好的意志力自然会形成。

4.“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强调互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而教师是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教师使用活动或资料来激励、帮助、挑战学生,这样团队协作精神得以体现,同学之间得到有效交流,同学之间友谊得到有效建立,有效解决“自我防卫机制强”“渴望交流,却故步自封”“渴望关爱,却冷眼示人”等问题。

5.“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评估及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评价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克服学生的自卑,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

6.“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强调如何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中有效地转化、转换和转变,从而培养学生核心就业技能。这个战略是高于教学目标本身要求的,但学生在就业前和工作后都会从中受益。同时,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自然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训练学生做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同时,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最大化地和现实联系,使其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甚至生存产生不可忽视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有局限性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也同样存在局限性。比如,班级人数过大,使用这种方法较难控制。又如,对那些习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法的学生,他们习惯处于被动的角色,很可能对这种方法有抵触情绪。

大家都知道,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中主要起两方面的功效: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动力功能不仅表现在对智慧具有良好的始动功效,还表现在对智慧的定向和引导方面。即在智慧活动中,其操作对象及操作程序一般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通过非智力因素,如通过活动的指向性和兴趣、情感的倾向性来定向和引导。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功能是指其支配个体的行动,控制个体的行为,调节个体的心理功能。当智慧活动有可能偏离既定方向时,如遇到闲难而改弦易辙时,这时非智力因素能合理地调节心理或行动,以求达到目标。而且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非智力因素则能及时调整既定目标、方向或手段,使之适应新情况的变化。由此可见,我们应不断努力、不断探讨、不断尝试,致力于高中生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及案例[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9.

2.袁杰.职业教育——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M].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8.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出版社,1993.

4.王建军.浅淡中职学生管理中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12.

篇17: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创建思考论文

常言道:“质量是立校之本,管理是兴校之基”。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地域经济振兴服务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缺乏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导致学习效果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参差不一。如何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所有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有识之士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界定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而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本校特点的、具有科学管理教学质量方法和手段的系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教学质量方针、目标以及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质量改进等活动内容,从而实现对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因此,此系统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规范性、动态性等特点。

二、创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1.证实学校具有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自身要求的`教学质量的能力。

2.通过体系的创建使教学质量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为学校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文件,通过文件的落实,规范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学校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3.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与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增加市场竞争力。

4.通过创建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教学服务意识与教学能力,增强企业用工和社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5.奖勤罚懒,激励教工学习风气,锤炼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增进教学效益。

三、创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原则

1.坚持科学管理原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管理原则。一切从校本实际出发,借助他山经验,创建具有校本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体系动态调整机制,随同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质量的要求。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尊重人的本质,正确认识人的利益需求、重视人的价值取向。

3.坚持全员管理原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必须树立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和运行体系中的每名教师、管理人员、学生都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其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相结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激励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

5.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建设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注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要做到以校为本、相互配套、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教学质量体系创建准备与组织建设。这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夯实基础阶段。第一项工作是组织动员、教育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所以,学习必须是第一位的,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因此,此阶段应当分层进行。一是由主要领导构成的决策层,起决策、主导作用。主要学习任务是:明确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保证机制的建设。二是由一般管理人员构成的管理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教学质量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明确其在管理体系中承担的监督、管理责任与任务。三是由教师队伍构成的执行层,是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作业人员。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保障和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相关的措施方法内容,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与责任等。第二项工作任务是组织落实、确定目标、拟定计划。俗语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确立一个精干、务实的教学质量管理班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需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规划及任务分解等工作。成立由教务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由教研处、督导处以及系部实习场等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明确与落实部门所承担的质量体系要素目标;按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落实任务,组织实施。成立由教研组长牵头,由教师组成的实施工作小组:具体任务一是明确教学任务目标,及时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二是控制教学进程,明确学科、专业教师的职责分工及相互协作关系;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质量体系文件制度的编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应基于学校教学质量贯彻执行情况的分析基础上,以免造成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校情实际脱离,缺乏针对性,整体性等弊病。二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学校的职能部门及学科专业所展开为各项教学质量活动,将教学质量指标分配落实到各职能部门或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之中。三是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关键是以实用、实效为目标。既要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又要在教师落实教学质量活动过程中,经过努力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目标。

3.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调整。在经过每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或修改完成后,该体系将进入运行阶段。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力度,认真落实体系文件精神。在执行中要让每名教职员工都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在教学质量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质量体系文件内容要求、完成自身学科或专业教学质量指标,才能确保学校整体质量目标的完成和实现;才能长期有效地增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力,促进学校发展。二是各司其职,做好教学质量督查工作。一般而言,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曲线起伏的,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因此,要想使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始终处于可控起伏平行线以内,就要做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层组织逐层检查督导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理论“鲶鱼效应”,这将会不断刺激教师绷紧教学质量这根线;其次,可以建议各层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状态,这对是否能确保体系有效运行起到自身检验作用;最后,通过检查督导,可以不断强化落实质量目标。三是加强信息管理,学会反思调整。在贯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标的同时,教学、教研、督导等主管部门以及所有教职工都要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处理等工作;为不断修正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奠定基础;这是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总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基础保障,规范和强化教学管理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障。所以,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是当前职业院校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篇18:思品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

思品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

思品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

口赖高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中应牢牢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有效地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一、基于需要,贴近社会生活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原则。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发展,养成亲社会行为。生活是教学的宝贵资源,离开丰富的生活土壤,教学之河就会干涸,贴近生活,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更具有生活气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富有个性的生命,贴近学生,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欲求,实现主动地学习。

贴近社会,要求教学紧密联系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关注时事,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便捷、快速功能,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坚持每天浏览官方网站新闻,从中捕捉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信息,并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在九年级“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单元教学中,我联系了汶川、玉树、舟曲救灾中和上海世博及广州亚运中的志愿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贴近生活,要求教学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话题,用生活验证教材观点,用教材观点解析生活。例如,在“自觉维护正义”课堂上,我引用了2011年4月21日福建日报的专版讨论“看见他人有难,你会上前帮助吗?”的真实事例:在福州工作的姑娘小宋像往常一样乘公交上班。小宋无意瞥见背后的一名小伙子眼神慌乱,并将手伸进了自己的包里!当机立断,小宋将手牢牢摁着包,(教学论文 )扭身抓住小伙的衣领,扯开嗓子吼:“抓小偷啊!”十多分钟的厮打,车上50多名乘客竟无一人上前相助,更可恨的是,司机竟然将车在一个站点停下,让小偷下车……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在课堂上一经播出,立刻引起学生热议,有的当场义愤填膺,有的表示“好人难当”,各种观点迸发呈现,事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教师适时引导,衔接教材“如何维护正义”的知识,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心理学研究规律显示,人最关注和自身有关的信息。贴近学生,要求做到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历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会合理消费”课堂上,我展示了自己和正在上大学的表弟的一段QQ对话,引用表弟因为不善于理财、没有做到合理消费而成为“月光族”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到应该努力学会合理消费。这种现象在不少初中学生身上也存在,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情感共鸣,大大增强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实效性。

二、着眼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教育教学一贯倡导的思想,学会学习是帮助学生提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目标,而提高思维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根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当着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1.精心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思想观点,总是在具体的情境问题中生发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问题中探索,这是课堂教学坚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依托。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应当符合上文所述的“三贴近”原则,力求体现设计的情境问题来源于学生自身的或者是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例如,在九年级“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复习课堂上,我首先播放了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灾区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三年发展历程。接着引用央视评论员杨禹的点评指出,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汶川地震3周年的日子里。汶川给我们带来这样特殊的几个刻度:3年,30年,60年,90年,那么这3年就是汶川在灾难中站起,重生的3年。那么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正好也经历跨越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周年,又即将迎来建党的'九十周年。在这三年里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的经验、能力,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在这个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体现,整个灾后重建的过程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下完成的。然后设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通过视频具体感受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情境后,学生在感叹于“汶川奇迹”的同时,必定会生发“为什么能够这样”的疑问,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就能够运用教材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知识观点解读时政材料,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2.关注思维方法指导,优化学生思维品质。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难处在于:有些较抽象的知识观点,知识观点之间的联系,在考试时不能科学全面地做好文字整理及表述。对此,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思维方法指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品质。例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复习教学中,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从“领导者、路线政策、精神支撑”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路点拨,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教材知识,培养系统的思维品质。又如,对于“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从哪些方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学生在考试时往往因表述不清或表述片面而扣分,我将教材观点整合梳理后,指导学生运用“一二三四”口诀法作答,即“一是理想(树立远大报国理想);二是学习(努力学习,夯实基础);三是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四是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样就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考试的“瓶颈”,也形成了学科思维方法,优化了学生思维品质。

3.注重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教学过程应当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不断生发出新的思维。当然,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毕竟有局限,有时也会生发出幼稚的想法,教师应当按照“激励性”原则加以评价引导,否则长此以往会泯灭学生的思维之花。学生朴素的想法有时可以佐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自主内化。例如,上“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为了帮助学生辨别易混淆的知识,我设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有区别吗?”一学生脱口而出:“有区别,一个是说,一个是做。”仔细想想,对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而言,这样说也不无道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规定)为“说”,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职权)为“做”。虽然想法天真简单,但是不也朴素吗?对于激发学生的记忆联系,应该是有益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立刻否定他的想法,那么对于一名初中学生而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仍然那么严肃而古典,不易理解!学生的激情应当肯定、激励,学生的思维应当呵护、引导!

三、关注情感,注重价值导向

《礼记》中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爱因斯坦也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些论述对现代教学的启发是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德育课程重要载体的思想品德课,更应当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重视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法用法”专题复习教学中,当时震惊全国上下的江西宜黄(暴力拆迁)事件发生不久,我讲到“行政诉讼”,一学生在课堂上举手,说了江西宜黄暴力拆迁事件这一反例,并表露出愤慨情绪,课堂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很显然,学生生成了负面情绪,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否则这种情绪可能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关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事关重大,不可忽视。我随即接过学生的话题说,法治社会呼唤法治精神和人文精神,然而一些地方基层官员缺乏这样的素质,官僚作风严重,甚至以权压人,2010年发生的江西“宜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全国两会代表十分关注拆迁过程中的公民合法权益问题。最后老师深情总结:同学们,今后你们当中也有人可能成为官员,一定要记得将百姓冷暖放心上,一定要努力具备人文、法治精神。课堂,因为学生而精彩;教学,因为教师辩证引导而提升,教师的即时引导将学生的负面情绪转化为一份厚重的人生责任感。

四、捕捉差异,重视生成引领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生发出不同的疑问,作为教师应当尽量做到充分、深入备课,做到厚积薄发,循循善诱,有效解决学生生发的疑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铺路。在“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中,课堂上学生频频向老师发出“挑战”,学生那跃动的思维,不时敲击着我的心灵,那是美妙的乐章!那是学生思维的张力和批判!学生阅读课本第106页“变味贺卡”的事例之后,我设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类似的文化现象?”学生举例之后,我补充举例“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学生立即发问,“老师,什么是低俗?”我回答“它和高雅相对应”,学生又问“什么是高雅?”那天是2010年12月7日,学校在筹备纪念12.9歌咏比赛,各班级正在紧张排练之中,我启发设问“我们班级这次选用了什么歌曲?”学生回答“燕城进行曲”,我又问,如果选用一曲写满情爱句子的歌曲、甚至有粗俗语言的歌曲,结果将会怎样?选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歌曲分别会产生什么作用?学生会意了,在对校园生活的鲜活事例的思考中明白了“低俗”的意思。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遇见的学生疑问,还有“什么叫多元化”、“人民币是升值好还是贬值好”、“什么叫超国民待遇”等,不一而足,学生的疑问让我触摸到他们思维的涌动和对新知的渴望,虽然有些问题不在教科书要求的知识范围内,但是作为“闻道在先”的教师,应当微笑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挑战”,为学生释疑解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铺路。

总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富有生命活力和个性的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当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二中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相关文章:

1.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2.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3.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初探

4.会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论文

5.以人为中心的论文

6.以人生为话题

7.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反思

8.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论文

9.财务管理体系构建论文

10.以“学为中心”教学观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

下载word文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