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2024-06-09 08:05: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冰冰的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篇1:《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四、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五、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六.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写法,这种写法有 作用。

七.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八、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① ②__

③___________ __④______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篇2:小学古文《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篇3:小学古文《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在以上两段文字中作者根据观察的顺序,由远及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 写。把描写声音的句子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3.作者看到的景象,远看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再近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__。

5.请解释画“_____”的词语。

6.从语段中找出“好像”一词的近义词,并任选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往东望去,风平浪静,越来越,沸腾,逐渐拉长,横贯,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被震得颤动…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浪潮,千万匹白色战马。

5.浩浩荡荡:水势壮阔的样子。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意思对即可)

6.犹如太阳好像个大火炉似的炙烤着大地。(答案不唯一)

篇4:《观潮》阅读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4.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

C.随波而逝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

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7.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2分)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2分)

【答案】

4.B

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乘”是骑、坐的意思。

5.D

解析: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第一个“为”被;第二个“为”介词,替,给。D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

6.C

解析:C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是从间接或是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⑴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译出大意1分,落实“略”的意思1分。) ⑵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译出大意1分,落实“文”的意思1分。)

拓展阅读:《观潮》课文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4、一词多义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1]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1]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是[1]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1]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1]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1]

5、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

篇5:观潮练习设计

一.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 báo)

余波(bō pō)风号浪吼(háo hào)

二. 写近义词。

霎时( )昂首( )颤动( )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四.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 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机

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他一会儿俯(fǔ)冲,一会儿爬高,一会儿翻筋(jīn)斗,觉得很得意。

突然一声呼啸(xiào),一个庞(páng)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他三角形的翅(chì)膀(bǎng),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无影无踪(zōng)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便开导他说:“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拌擞(sǒu)起精神,把已经放下的起落架收了起来,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

1. 用适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句意保持不变。

(1)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 )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2)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 ),你也有你的长处。

(3)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抖擞( )起精神。

2. 按要求圈划。

(1)用“”画出具体表现飞机“很得意”的词句。

(2)用“”画出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并填空:

( )的翅膀 ( )的脑袋 ( )的机尾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3)航天飞机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观潮》练习设计参考

《观潮》练习设计参考

1.找出短文中的错误:

小猫渐渐地长大了。两条弯弯的白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即使是在白天,两只眼睛也一直睁得大大的,它随时准备去捕捉那可恶的老鼠。嘴的'下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又光滑又柔软。小花猫的爪子又尖又利,走起路来,爪子敲打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响声。

(小猫的眉毛并不很清晰;小猫的眼睛在白天特别是中午眯成一条缝;猫的胡子长在嘴两边;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把下列句中用得不妥的词改过来。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隐若现)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的滚动,顿时人声沸腾。(人声鼎沸)

(3)过了很久,钱塘江才重复了平静。(恢复)

3.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了。

霎时,潮头()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音乐。

(4)期待

等待

党和人民()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我们去开发。

4.填空:

鼎查()部,再查()画,第六笔是_______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_______

“屹立”的意思是________

篇7:观潮的阅读练习

观潮的阅读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 )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一、《观潮》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所写,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今杭州)外观看________大潮的盛况。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候) B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C略不相睹(略微、一点) D披发文身(文采)

2.下列加点词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如履平地 B披发文身 C吴儿善泅者数百 D鞭数十,驱之别院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C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D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4.下面各句中的“而”表转折的一项是( )

A 溯迎而上 B 而旗尾略不沾湿

C 随波而逝 D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观潮》阅读练习题答案

6.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10.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五、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六.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写法,这种写法有 作用。

七.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八、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篇8:观潮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潮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 )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题目:

一、《观潮》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所写,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今杭州)外观看________大潮的盛况。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候) B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C略不相睹(略微、一点) D披发文身(文采)

2.下列加点词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如履平地 B披发文身 C吴儿善泅者数百 D鞭数十,驱之别院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C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D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4.下面各句中的“而”表转折的一项是( )

A 溯迎而上 B 而旗尾略不沾湿

C 随波而逝 D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观潮》阅读练习题答案

6.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10.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五、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六.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写法,这种写法有 作用。

七.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八、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① ②__

③___________ __④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宋;周密;临安;钱塘江

二、D C C B C C

三略

四、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最后一句是对上文作形象概括,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五.形、色、声、势

六、水军演习;烟消波静;动静相衬;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七勇猛;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篇9:《观潮》鉴赏及阅读练习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演习五阵,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爆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一条船的踪影,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水波越漂越远。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纹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篇10:《观潮》鉴赏及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线的词。

①自既望??????????????????? ②仅如银线?????????????? ③际天而来

④方其远出海门????????????? ⑤吞天沃日?????????? ??? ⑥略不相睹?

⑦一舸无迹: ⑧随波而逝: ⑨倍穹:

二.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

三、解释加粗的虚词

①浙江之潮________ ②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

③以此夸能________ ④舞刀于水面________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4.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睹。

5. 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7.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8.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篇11:观潮的练习设计

关于观潮的练习设计

1.找出短文中的错误:

小猫渐渐地长大了。两条弯弯的白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即使是在白天,两只眼睛也一直睁得大大的,它随时准备去捕捉那可恶的老鼠。嘴的下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又光滑又柔软。小花猫的爪子又尖又利,走起路来,爪子敲打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响声。

(小猫的眉毛并不很清晰;小猫的`眼睛在白天特别是中午眯成一条缝;猫的胡子长在嘴两边;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把下列句中用得不妥的词改过来。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隐若现)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的滚动,顿时人声沸腾。(人声鼎沸)

(3)过了很久,钱塘江才重复了平静。(恢复)

3.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了。

霎时,潮头()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音乐。

(4)期待

等待

党和人民()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我们去开发。

篇12:《观潮》参考教学设计

《观潮》参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潮起杭州湾,潮至海宁,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塘江大潮,感受她的伟大与壮观吧!

2.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初读课文,词畅句通。(大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读不准的字,勾画出来,查字典,寻求同伴解决),把你认为重点的信息勾画出来)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默读课文,并参照课下注释,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标出来,先独立解决,再两两互助)。

3.精读课文,品词悟情。(读出情感,读准节奏,读给同伴听。两两合作,互相纠正。)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

要求:

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雷霆( ting ) 杨诚斋( zhāi ) 艨艟( chōng ) 如履平地 ( lǚ ) .倏尔 ( shū )

一舸无迹 ( gě ) .善泅( qiú ) 僦赁( jiù lìn ) 罗绮( qǐ ) 鲸波( jīng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既望 方其远出海门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篇13:《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quot;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杨诚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平地 A、lu B.lu..( )

⑤倏尔 A、shu3 B.shu1( )⑥一舸无迹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赁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罗绮 A、qi2 B.qi3…( )⑩鲸波 A、qiong B.jing( )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方其远出海门 A.当……时B.才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A.城市B.城墙

③倏尔黄烟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发文身 A.画着文彩B.花纹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罗绮溢目 A.映眼B.满眼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

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白话文。

八、教学后记:

《观潮》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阝是)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

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

1. 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3、投影练习显示:(C)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六、说课精要: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南宋时观潮活动不甚了解,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稍作介绍。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循续渐进地完成目标。

篇14:《观潮》教学设计参考

《观潮》教学设计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录:翻开飘着纸墨气息的新书,一篇名为《观潮》的课文引入眼帘。观潮?潮水是什么样子的?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内陆的孩子,很难见到潮水翻滚的壮观景象!怀着好奇心,我捧起课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观潮》读后感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有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文章通过对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生动描写,如:闷雷滚动、水天相接、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汇,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如此的雄伟壮观。

通过读这篇课文,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大自然像魔术师,她的杰作令人惊叹与震撼。

篇15:《观潮》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篇16:《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篇17:《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2.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前思考

思考钱塘江潮的地理位置和成因。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粗知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塘江大潮。

自由介绍钱塘江大潮。

二、理思路。

1、自学生字词,师抽查读,听写,用词造句。

2、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写有顺序的词句。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A:按时间顺序。

生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启发:按时间顺序写的语句是: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自由读2-5自然段,说说每一段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

师生共论得出结果:4段都是写潮。

第2段写的是潮不之前的情况,是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写。

第3段写的是潮来之时的情况,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第4段写的是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第5段写的是潮去时的景象,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三、讲读第1,2段。

自由读1,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5分钟自由学习后生汇报。

师以提问代检测。

1、自古以来我们怎么评价“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2、“奇观”是什么意思?(奇异的景象)

3、观潮最佳时间,地点是?(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观镇)

4、我们来到这里后看到了什么?(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江面,大家在等着,盼着)

5、此时所看到的景物是美丽的,大家的心情是焦急的。

6、生读第2段,要读出景色的美丽,大家心情的焦急。

四,总结。

如此壮观的景象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观潮

潮来之前

观潮潮来之时天下奇观

潮来之后

作业设计:

补充词语

山()地()风()浪()人()鼎()

()头()进()天()地水()相()

若()若()()()东望

【《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相关文章:

1.观潮练习设计

2.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3.观潮教学设计

4.观潮 教学设计

5.《观潮》同步练习

6.《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7.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8.初中《观潮》教学设计

9.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10.《观潮》阅读答案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