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与藕教案
“啊呀呀没钱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莲花与藕教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莲花与藕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莲花与藕教案
莲花与藕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莲花与藕,知道藕与莲花之间的关系。
2.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多样性。
3.能细致、有序地观察。
【活动准备】
1.若干莲花图片和藕电脑图片;每组提供一节藕。
2.在自然角用透明的器皿种植各种植物,让幼儿观察植物的根。
3.纸、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莲花与藕。
1.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哪里?什么季节开放?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里见到的?
2.师:莲花谢了后会长出什么?它的根是什么样子的?
3.给每组幼儿提供一节藕,让幼儿观察。
4.提问:藕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些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
5.师:藕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知道吗?
6.师:现在老师把莲藕切开,请你看一看,它是长的什么样子的。那老师请小朋友把切开的地方慢慢拉开,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中间有什么连着?
(二)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根的`多样性。
1.师:莲花的根是藕。你还见过什么植物的根?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带领幼儿在自然角进行观察,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植物的根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3.师:你看见了哪些植物的根?它们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4.教师帮助幼儿总结。
(三)介绍莲藕的营养价值,并且了解一些莲藕做成的美味食品。品尝莲藕汁。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可以让家长制作一些藕的食品供幼儿品尝。
篇2:幼儿园大班科学《莲花与藕》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莲花与藕》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莲花与藕,知道藕与莲花之间的关系。
2.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多样性。
3.能细致、有序地观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若干莲花图片和藕电脑图片;每组提供一节藕。
2.在自然角用透明的器皿种植各种植物,让幼儿观察植物的根。
3.纸、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莲花与藕。
1.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哪里?什么季节开放?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里见到的?
2.师:莲花谢了后会长出什么?它的根是什么样子的?
3.给每组幼儿提供一节藕,让幼儿观察。
4.提问:藕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些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
5.师:藕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知道吗?
6.师:现在老师把莲藕切开,请你看一看,它是长的什么样子的。那老师请小朋友把切开的地方慢慢拉开,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中间有什么连着?
(二)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根的'多样性。
1.师:莲花的根是藕。你还见过什么植物的根?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带领幼儿在自然角进行观察,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植物的根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3.师:你看见了哪些植物的根?它们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4.教师帮助幼儿总结。
(三)介绍莲藕的营养价值,并且了解一些莲藕做成的美味食品。品尝莲藕汁。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可以让家长制作一些藕的食品供幼儿品尝。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小百科:藕,又称莲藕,属莲科植物根茎,可餐食也可药用。在我国的大部分省份均有种植。
篇3: 莲与藕
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时,你眼前是否有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及停歇的蜻蜓呢?从古到今,历代的文人对莲花均有各种赞美之词,为什么就没有赞美生长在淤泥的莲藕呢?众所周知,莲花只能观赏,而莲藕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现向大家推荐生长在淤泥之中的莲藕。
中午,爸爸买菜回来了,菜篮里有我爱吃的莲藕。莲藕的形状像小娃娃的手臂,胖嘟嘟的,一节一节的。莲藕老的一头很粗,嫩的一头较细,顶端尖尖的,像小笋芽。莲藕穿着浅黄色的斑点衣。
我帮妈妈洗莲藕时,一用劲,只听“咔嚓”一声,莲藕就断了,“哇,莲藕好脆呀!”
妈妈把洗干净的莲藕切成一片一片,莲藕切断了,却连着许多晶莹的丝,就像春蚕吐的丝一样。妈妈说:“这叫藕断丝连”。圆圆的莲藕片,雪白雪白的,上面还有一个一个小圆孔呢。妈妈用莲藕做了两道菜,嫩的莲藕炒肉丝,又脆又甜;老的莲藕煲骨头汤,美味可口。
啊!莲藕,我爱你的味美,更爱你的高贵的品质。
篇4: 莲与藕
晚饭,一家人聚在一起细细品尝着奶奶的厨艺,谈论着这几天的所见所闻。
碗里,那里有奶奶做的骨头煲莲藕,简单清淡,倒也成了我们一家人的钟情。弟弟的碗里早已空空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喜欢上了那清淡的莲藕,一吃,就吃一大碗。我无意的挑了几个莲藕给他,谁知,他突然叫出声来“这碗里的莲藕怎么都糊了?”我凑过去看看,果然,那碗里的莲藕都有细微的糊状。“是啊,给我吧。”爸爸伸出筷子去夹那几块糊了的莲藕。
从小就被捧在手心的弟弟哪里吃过糊了的东西,满心的好奇的他看着爸爸吃的津津有味,也哭嚷着要那块莲藕,一反常态,爸爸摇摇头,没有给他,一口气把那块莲藕吃完了。我坐在餐桌上,并没有说什么。心里却被那暖暖的父爱包围着。
睡觉时,弟弟还迟迟不肯躺下,嘟哝着小嘴,不满的说“哼,那块莲藕一定很好吃,爸爸真小气,都不让我吃。”我听到了,没有说什么,去厨房里又挑拣了一块糊了的莲藕。递给弟弟,他小心的咬了一块,然后吐到了碗里。“真难吃。”脸上满是不满的神情,我看着他,他也知道自己的错误了,静静的睡了。
很多的时候,我们不但没有感激父亲给我们的爱,而是自私的,理所应当的霸占它。却忘了,父爱是沉默的。
篇5: 莲与藕
今天,张教师带了一节莲藕.莲藕中间粗壮,两头细长,一节连着一节,像火车正驶向远方,也像武术里的双节棍;还像一群手拉着手的胖娃娃;更像一串串水灵的冰糖葫芦.刚挖出来的莲藕脏兮兮的,全身都是黑泥巴,难看极了,把莲藕清洗干净以后莲藕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呀!
削开莲藕的外皮,就会看到白色的、水灵灵的果肉,再一切就会有一些小洞洞,像蜂窝;像鞭炮发射孔;像花瓣;像水管……要是你仔细的看,就会发现莲藕分开的时候,有一些丝跟莲藕连在一起,这些细小的丝条像电影里的蜘蛛侠吐出的丝;也像有些年纪大的老人的胡须;像妈妈的缝衣线."藕断丝连"呀!太神奇了!
吃莲藕的方法有许多种:有削掉皮再切成一片一片的吃,真是又脆又甜;有炒着吃、蒸着吃;也可以在小孔里塞进一点糯米,再加一点糖,老人都说这样吃既营养丰富,还有益健康,治咳嗽.莲藕还可以做成藕粉,给那些没有牙齿的老年人吃清凉爽口,莲藕虽然很难看,但却实用,人们很喜欢它!
篇6: 莲与藕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斜斜的照进沉寂了一夜的小河塘,平静的水面顿时泛起了阵阵波光……
美丽的莲花姐姐冒出水面,慵懒地伸了伸腰,揉了揉粉红的花瓣,低头看着自己婀娜的身躯在晨光的沐浴下显得格外亭亭玉立,心里美极了,不禁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多纯洁,多漂亮呀,我是这里最漂亮的小公主,谁也比不上我。”
此时正张开臂膀努力托举着莲花姐姐的荷叶妈妈正在孕育着新的生命---莲藕妹妹。因为劳累,正平贴在水面上静静地休息,听到大女儿的自夸,抬头喃喃地说:“女儿,这里没有谁最漂亮,你和下面的莲藕妹妹一样漂亮,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莲花姐姐一听不高兴了,撅起了嘴说:“哼!我才是最漂亮的,没人比得上我。”
这时,一只小青蛙正好路过这里,莲花姐姐急忙叫住他问:“小青蛙,小青蛙,你说这里谁最漂亮,是不是我比莲藕妹妹漂亮?”小青蛙茫然地抓了抓脑袋说:“我没见过莲藕妹妹长什么样,让我下去看看。”说着小青蛙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找了半天也看不见莲藕妹妹的身影,最后在黝黑淤泥中发现了正在沉睡的莲藕妹妹,于是笑了笑浮上水面对莲花姐姐说:“我看见了!莲藕妹妹躲在淤泥中,浑身脏兮兮的,哪比得上你莲花姐姐漂亮呀,你是这里最漂亮的小公主。”
莲花姐姐听了小青蛙的赞美,心里开心极了,高傲地昂起了头。荷叶妈妈听了这话,叹了口气,认真地说道:“女儿,你不要太骄傲,你要学会谦虚,虽然你在上面把自己美丽漂亮的一面展示出来了,得到了赞赏,但你要时刻记住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你莲藕妹妹在下面默默的支持你,时刻不断地给你输送养分,虽然她看不见,但她也是伟大的,你们谁也离不开谁。”
听了妈妈的话,莲花姐姐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她懂得了一个道理:任何美丽灿烂的外表背后一定会有个默默奉献的人,要懂得彼此相互依赖与珍惜……
篇7: 莲与藕
世上有很多值得称赞的人,有些人一直在为我们默默地奉献,却不求任何名利,也不求任何华丽的外表。
莲藕是和美丽的莲花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连在一起,人们往往是欣赏高高在上的莲花和荷叶,经常忘记与它连接在一起的莲藕。在莲花池边,经常听见有人说:“这莲花长得真漂亮。”“荷叶真是这么干净好看啊。”这之类的话。
莲藕也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别的植物那么优美,夏天人们都可以吃莲藕,让人们更有一种新添的美食。如果没有下面的莲藕支撑着,哪能有那么好的莲花和莲叶?莲藕就是那在背后默默奉献的支柱。
莲藕就像生活中的清洁工,不穿着那华丽好看的外表,只穿着那朴素的衣服,打扫垃圾就像莲藕在淤泥里面生活一样,每天在很脏的地方出现。清洁工每天在脏乱的地方出现,把那一片区域打扫的干干净净,清洁工们总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也不求什么尊贵的名利,只是在背后默默地奉献。
如果没有莲藕在背后坚持的顶力,哪能有美丽的莲花,还哪能有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呢?世界各地的清洁工把中国的每个区域都打扫的干干净净,让中国每天都这么干净美丽。如果莲花和荷叶没有了莲藕,它们就无法从水中挺立出来。中国没有了这么无私奉献的清洁工,那么中国就变得脏乱,在别人的眼中,也就变得低贱了。
我们就要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像莲藕一样,在背后默默支撑着祖国。
篇8: 莲与藕
小莲藕是我舅妈的女儿,今年才5岁多,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儿,不过我更爱叫她小莲藕,她长得实在有趣,圆滚滚的胳膊腿儿,一坐下来就往外挤出一节节饱满的莲藕来,谁见了想摸一摸,我呢更想咬上一。
一那天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去她家玩,小莲藕一见我们高兴的乱踢乱叫。我和妹妹拉着她到楼上玩捉迷藏,她玩儿这个最带劲儿啦,我让她和妹妹先躲,我刚刚闭上眼睛就听见哗哗的水声,睁开眼一看,哦,小莲藕尿裤子啦。
再看小莲藕她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不慌不忙地审视着战况-----尿迹。接着就甩开小腿晃晃悠悠的向阳台开拔了。这是要干吗我暗暗纳闷。支了门口她踮起小脚努力举起胳膊想够着挂在门把旁衣钩上尿布。呵呵,还别说扯了几下尿布还真被她拽下来了顿时,她脸上漾满了笑容,又晃晃地凯旋面回。
小莲藕在我面前停下来高高举起战利品冲我一笑,又指了指自己的裤裆。我恍然大悟她让我帮她清里衣服可。可我哪会做这样的事呀?我臊红了脸,
妹妹好像明白了一切,丢下我不管,转过脸牵着小莲藕的手,指了指楼梯口,就往下拉嘴里还喊着舅妈楼上吸留下我这个堂堂的大表姐,不知应找个什么台阶下才好。
现在一提起这事,我还只能干瞪眼,任凭妹妹笑话。小莲藕呀小莲藕,虽然这样,可是我还是爱你没商量。
篇9: 莲与藕
刷刷刷刷刷今天的太阳真是毒,我快受不了了。清洁工伯伯也这么想吗?
楼下的小公园是大家喜爱的地方,可是,总是有许多垃圾静静地躺卧在草坪中。昨晚,下了一场大雨,但清洁工伯伯还是早早的出现在了草坪里。我在小公园里边吃糖边打量四周有没有干的器材,结果,没有一个干的器材,我沮丧的走了。沙沙沙沙沙一个奇怪的声音慢慢的靠近:不会是蛇吧?小区里早就传闻有蛇藏在草丛里,但已经被捉住了。
谁啊?一个声音打破了寂静。
原来是清洁工伯伯,我大声回答:是我!箴言!清洁工伯伯朝我走来:来干嘛?刚下过雨,蚊子很多,小心被叮!我说:来玩玩。只是没有干的器材。他笑着问:想玩什么?秋千。我小声答道。过来。我愣了一下,发什么呆啊?秋千已经帮你擦干净了,过来!我坐上秋千,呆呆的望着清洁工伯伯的背影,他走入草坪,草坪里是满满的黄泥,每一步都很艰难。
他,就像淤泥中的莲藕,给亭亭玉立的荷花提供营养;而他,则是在城市的角落,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篇10: 莲与藕
大家都吃过莲藕吧?莲藕可以煮着吃,可以烤着吃,还可以炒着吃。但大家应该没有生着吃过吧?今天作文课上,我们就吃了生莲藕呢!
老师说:“我们来吃莲藕吧!”大家都在想,这个藕怎么吃啊?老师说:“生着吃。”大家一个个发出呕吐的搞怪声,因为大家觉得肯定很难吃。
老师先拿出来一个藕,高高举着问:“这个藕的外形像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像石头,有的说像芒果,还有的说像土豆长了两个耳朵……它的颜色是淡黄色的,上面还有一条一条的黑纹,像藕的伤痕。老师拿出了一把小刀,把藕的衣服给脱了,脱光衣服的莲藕,露出了它雪白的大肚皮。接着老师又把它的两个耳朵给削了,最后把它切成了片。一片片藕里有好多小小的洞,像一个个小隧道,又像一朵朵小花,还像小熊的手掌……
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片,要给我们尝尝生莲藕的味道了。我们先闻了一下,有一股清香的气味。老师现在让我们咬一口,我咬了一口,觉得有一种清凉中带点涩味,咬着咬着,竟然咬出甘蔗的味道,但又没有甘蔗那股清甜。同学们都感觉太难吃了,看同学们吃不下去了,老师拿出了辣椒面。我觉得蘸上辣椒面会更香,便跑到了邱老师那里蘸了许多辣椒面。果然加上辣椒面就好吃多了,我一下子就把藕吃完了。不一会儿,我的嘴巴就像要喷火一样,这辣椒可真是了不得。
其实莲藕生吃也不错哦!
篇11: 莲与藕
荷花,又叫莲花,是一种水生植物。很多人都喜爱它,我也不例外。可是,我却曾经讨厌它的地下茎DD莲藕!
荷花,红红的,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绿绿的,衬着荷花,也十分美丽。可是,莲藕呢?只是白白的,一点也不好看。有一个成语,叫“藕断丝连”,我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是指出坏人组织表面断了,其实还在活动。因为我对这个词的解释,所以我觉得藕不是个好东西。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出去下馆子。妈妈点了个“银杏莲藕”,爸爸点了一个“地三鲜”。吃着吃着,妈妈夹给我一片莲藕,让我吃,我看着莲藕,迟迟不敢下嘴。妈妈急了,把半片莲藕塞到我嘴里,让我吃。我嚼了嚼,立马觉得满嘴香。我立马吃光了所有的藕片。从此,我爱上了那些像花瓣一样漂亮的莲藕。
爱上了莲藕,我对藕的印象也改变了。藕白白胖胖的,很令人喜爱。“藕断丝连”的意思变成了褒义词,象征好人坚强不屈。莲藕也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我爱莲藕,爱上了它,你会觉得心情舒爽,心旷神恬。我爱莲藕,莲藕是我的最爱!
篇12:藕与莼菜读后感
藕与莼菜读后感
藕与莼菜读后感作者巧妙地用吃藕开始了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的思念故乡啊,就吃藕这么点小事情就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然后,作者用回想给我们展示了故乡――美丽的小城边、弯弯的小河、一个个健康、朴实的藕民身姿,种着许多美丽可口的藕。
作者告诉我们故乡是美的,有丰富的藕,那里人很尊敬藕,感觉藕是一种神圣、洁白的化身。每家每户都飘荡着这种清新、自然的滋味。之后便做了一个对比,现在作者在外地,藕几乎是珍品,很少有新鲜、可口的藕。这和故乡的藕有很大的不同,使得作者有些失落和伤心。在故乡时时吃的藕,此时竟然一年不吃一回。好不容易吃了一次藕也不新鲜,可小孩子吃的津津有味的。可见藕在那里是如此珍贵啊!这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在外的思乡之情。
接着,作者一个过渡句,想到了故乡的莼菜。那在故乡春天能天天吃的东西竟在这儿不长吃,不上馆子就吃不到了!而在故乡的每条小河边,都能看见有小船盛满了莼菜,很方便就能吃到。然后里面写无味的莼菜要用好汤衬托,故乡不就是这好汤吗?有了勤劳的老百姓、可口的藕、好吃的莼菜、美丽风景的烘衬才变得富有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的感觉。
离开生长地的藕和莼菜都面目全非,让作者不得不想起了故乡,一种浓厚的思乡之情油然而升。()想念故乡的事,人,景,食,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对美好故乡的最好解释。对,其实故乡只不过是抽象的词,就像作者所说的,恋故乡不是单纯的爱故乡,更是因为有知心的朋友、有亲爱的家人,有故乡的事系着作者,才有如此浓厚的思念之情。最后的结尾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思念故乡事的心情,这思念伴随着作者去天涯海角。
其实整篇文章都很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浓浓的淳朴的感情之风贯穿全文,深深打动人心,让我感受到温暖;让我都想故乡了。
篇13:藕与莼菜的经典散文
藕与莼菜的经典散文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口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篇14: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和借景抒 情的 写作手法。
2、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3、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从“莼鲈之思”的典故引出本课《藕与莼菜》
2、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质疑题目并提出阅读任务。
(二)请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字词、语句。
(三)解决生词问题。
(四)请学生圈出所有描写和或莼菜的句子或者词语,并比较“在故乡”和“到上海”的藕和莼菜的不同特点。
交流:
藕:
在故乡:鲜嫩玉色、清淡甘美、普遍
到上海:瘦、涩、不白、不鲜、少有
莼菜:
在故乡:几乎天天吃、嫩绿、富有诗意
到上海:难得吃
(五)思考:这里描写“藕”和“莼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难道只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引出对故乡人的分析。
交流:对比,以“上海藕”衬托出故乡藕的“鲜嫩甘美”和“莼菜”的 令人陶醉,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藕的难忘之情。
三、深入思考,研讨情感
(一)请学生圈划并比较“故乡人”和“上海人”的不同特点。
故乡人:健康、质朴、认真、自由、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上海人:等级分明、势利刁钻
(二)思考:
1、从对两类人的描写上,你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吗?
2、你现在明白作者写“藕”与 “莼菜”的目的了吗?朗读最后两节并思考。
(1)“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 起这种浓浓的愁绪?”“我”当真不明白吗?
(2)“所恋的 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作者恋的到底是什么呢?
――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交流:本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藕”和“莼菜”这两样家乡随处 可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热爱怀念的是家乡人的质朴善良,家乡充满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氛围,家乡拥有着淳朴自由的空气。而在上海,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不再有家乡那种淳朴的美。
四、拓展延伸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请以 “睹____思____” 为主题写 一段话。
1、寄虚情于实物(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2、字数:按你的能力来确定。
五、作业:
二选一:
(1)完成或者修 改写话。
(2)课外寻找有关故乡情思的文章或者诗歌 ,并加以积累。
篇15:《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的丰富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借助对对比的手法的分析,以及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询问故乡的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说,难得见到来自故乡的友人,想问的要问的该问的事情很多,可为什么作者一概不问,却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预设:梅花代表了故乡,成为自己思念故乡的载体,问梅花即问故乡,这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人们常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风物上,如一条河、一碗野菜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
二、讲授新课
(一)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散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故乡藕与莼菜的句子。
请同学注意这些词的读音,是否在预习中已经查过。
濯(zhuó)拣(jiǎn)担(dàn)嚼(jiáo)
贾(gǔ)沽(gū)埠(bù)譬(pì)
2、交流书中故乡藕与莼菜的描写,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感情。
学生交流“藕”的描写
解说:唐韩愈用“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来形容藕,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出产的藕,藕是那样鲜嫩玉色、清淡甘美,令人垂涎;想起藕就联想到莼菜,那么莼菜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莼菜”的描写
解说:莼菜:嫩绿的颜色,丰富的诗意。还有无味之味令人心碎。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说“诸菜之中莼为第一”,这些只是故乡的藕与莼菜,作者当时生活的地方有这么美的菜肴吗?
(二)再读课文对藕与莼菜的描写部分,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请同学们阅读圈画文章中“这里”的藕与莼菜的描写,并对比感受。
藕莼菜
故乡多、洁白、玉色
清淡、甘美
鲜嫩的、长节的多、嫩绿的,诗意的,令人心醉无味之味
这里瘦、涩、老、
少、被着锈斑、难得吃上,
用瓶子装
2、朗读品味“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突出藕在上海的稀少。
朗读品味“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这里藕的瘦和涩,突出故乡藕的诱人,
解说:作者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手法,从故乡的藕写到远离故乡的藕,两者从数量、价格、外形、口感方面对比,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3、还有“我”和孩子们吃藕的对比(看情况是否需在课堂讲)
解说: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样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映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
小结:唐朝张翰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莼菜,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更有很多诗人李白、白居易、崔颢等都写过莼菜的诗句,难怪作者要说它充满诗意了。有这么令人垂涎的藕和充满诗意的莼菜,才会“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板书)
(三)朗读品味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
1、作者难道仅仅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
(不是,还因为故乡有亲密的人、知心的朋友,更有那份难舍难分的情结。)
2、再读第一节,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情感。
学生交流文中写了故乡人的哪些方面。(健康美、勤劳美、道德美)
解说:这是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三个画面,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劳作时对藕的珍爱和休息时的随意闲适,淳朴憨厚,展示给我们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请同学朗读,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喜爱。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感受作者深深的故乡情。
1、读最后两节,理解句子的含义:
过渡: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是由许多人、事、物、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听叶圣陶先生把这样一些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我们也感染了那份平实的真情的流露,可是作者却说自己向来不恋故乡,这是真的吗?
请大家散读文末两节,再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①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作者是真的“不恋故乡”吗?
解说:作者是恋故乡的,只是这种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东西牵出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比如文中第一句:“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忽然”一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触引”――具有家乡特色的藕,就可以撩拨起作者的乡情。
②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
解说:明白的,这里用的是设问,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所以起了深浓的情绪。
③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作者恋恋的到底是什么?
指导:作者恋的不仅是故乡的藕的洁白,让人想起高品的东西;而莼菜的无味之味更令人陶醉。更是由藕到莼菜让人联想起了家乡纯朴的民风和憨厚的故乡人。从而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师配乐朗读文末两节。
解说:或许你们这个年纪,还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怀乡之情。作者叶圣陶二十多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三十多岁时写下这篇文章。而我离开家乡也已经有十年了,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下最后两段,仅供互相交流。
3、学生朗读,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师:谢谢,像我现在,偶然被这篇文章所牵系,所以也就怀念起故乡来了,下面借助这首《思乡曲》,请大家散读一遍这两节,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4、同学来朗读,点评。
三、小结:
作者所神往的,正是与小村水土相连的藕和莼菜。尤其是那诗情画意的“鲜嫩的玉色”和“嫩绿的颜色”。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它们的文化意味则是历久弥重的“无味之味”。正是这“无味之味”的乡思,激起了作者深浓的情绪,引发了他对能够舒展疲惫身心的“故乡”的强烈向往。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查找“莼鲈之思”的典故。
2、拓展阅读《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3、向家人或其他方式了解自己的故乡,看看故乡有哪些名胜古迹,有怎样的风俗习惯。为活动课“寻根记”做准备。
五、板书预设
藕与莼菜
叶圣陶
藕
与故乡人情
莼可爱健康、美、淳朴深浓、眷恋、怀念
菜
篇16:《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批注,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以及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借物抒情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了解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交流了解到的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1、介绍背景。
2、朗读课文第1、4、6节,思考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3、默读课文第6节,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句子,说说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预设:有所恋的、可爱的、萦着系着不能割舍的故乡。
4、朗读第6节,初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1、默读课文第1、4节,思考、批注:
这是一个有所恋的故乡,作者所恋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可爱的故乡,作者的“所恋”可爱在哪里?
2、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1)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故乡的“藕”和“莼菜”的语句,概括故乡“藕”和“莼菜”的特点,体会故乡生活美。
2)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人的语句,体会故乡人情美。
3)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景的语句,体会故乡景色美。
4)总结。
3、指导朗读第6节,体会作者借藕、借莼菜抒发的深浓的思乡之情。
四、再读课文,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上海“藕与莼菜”的词句,了解对比的作用。
1、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藕与莼菜”的语句,概括这里上海的“藕与莼菜”的特征。
2、借助对上海的藕与莼菜的分析,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这里上海生活的不满。
3、朗读课文最后2节,进一步感受作者深浓的思乡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课堂总结:
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本文借物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的怀念之情。在写法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表达出深浓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2、随笔:补全题目《故乡的》,描写故乡特产或风俗习惯,300字左右。
篇17:《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阅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也许是那一串田间烤出的焦香玉米,也许是那金黄香糯的米糕。但无论是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只是闻到那熟悉的味道,都会想起故乡。终生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二、预习与交流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濯濯浑凝()硕腹巨贾()待价而沽()莼菜()埠头()譬如()萦着()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康健:健康。浑凝:指融结为一体。或指有整体感,很结实的意思。硕腹巨贾:大腹便便有钱的商人。贾:做买卖。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19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在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3.背景链接。
1922年,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将要出生了,便于该年秋从甪直搬回苏州市。这年叶圣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至善四岁半,女儿至美刚出生。1923年春,叶圣陶迁居上海,由朱经农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同顾颉刚合编国文教科书,此地离他的故乡更远了。此文写于1923年9月7日,当时叶圣陶迁居上海半年左右,睹物(薄片的雪藕)思乡,情绪一时涌现而作。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并品味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1)首先分组朗读,组织学生对描写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句子进行圈画。
(2)作者是不是只写到了故乡的藕与莼菜?请学生们找找作者笔下上海的“藕与莼菜”又有怎样的特点。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描写的语句,体会包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交流点拨】
本文是叶圣陶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家乡与此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手法,表达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离乡背土之后的隐微的感叹。
第一部分(第1—3段):开篇首句引出故乡的藕,并将故乡的.藕与“这里”的藕进行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恋。
第1段引出故乡的藕,并描绘了故乡的新秋图:对故乡卖藕情形的回顾和怀恋。
第2段写上海的藕的“无从欣羡”。
第3段回顾仅有的一次在上海吃藕的经历。
第二部分(第4—5段):由藕又联想到故乡的莼菜,并与“这里”的莼菜进行对比描写。
第4段接着回忆故乡的莼菜。
第5段写在上海伯祥送“我”瓶装的西湖莼菜的尝新经历。
第三部分(第6—7段):这一部分和开头照应,写出作者的“思乡”“恋乡”之情;同时指出,“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第6段用5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对故乡的爱。
第7段引发无限的乡情——“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3.朗读思考:全文除了藕与莼菜还写到了什么?
【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故乡的人”(即课文第一段)的描写。通过朗读并体会故乡“景清新,人淳朴”的特点。
(二)感悟体味。
1.通过之前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是借“藕与莼菜”抒发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6段。通过朗读体会,明确思乡的实质是思“人”。
四、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交流】示例:“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结尾一句富有深意,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根”的意识,使作者对故乡从内心有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而藕与莼菜似乎就是那连接叶和根的树干,将作者和家人、故乡联系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想念、对故乡的思念。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故乡“藕与莼菜”的不同,以及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美。
二、合作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1.这里的藕与莼菜与家乡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缘由让作者能细腻地将两者区别开来?
【交流点拨】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找出两地的藕与莼菜不同的特点:对比点家乡这里(上海)藕口感鲜嫩、甘美涩、有渣外形洁白、玉色瘦、被着锈斑数量普遍于家家户户硕腹巨贾享用莼菜数量多(天天吃)(满舱)少(难得吃上,用瓶子装)作者对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印象太过深刻,使之虽长久没有吃过故乡的藕与莼菜,却还能记住那难忘的味道,不仅仅是新鲜的缘故,更在于藕与莼菜连起了自己与故乡。体会文章中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
2.课文第一段用大量笔墨写故乡人,说说这样写对突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作者难道只怀念故乡的藕吗?
【交流点拨】
作者通过回想,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勤劳的质朴的康健的男女藕农;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原始的纯朴的买卖交易。读者仅仅想着“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他们挑着拣着“玉色的藕”,这样丰富的色彩就足以让人陶醉其中了,这里怀念的,不仅是莹白的玉节,清甘甜美的口感,而是随之而至的故乡的情味、故乡的声色。这一连串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故乡的藕的怀恋,也写出了对故乡的人的怀恋,从而表达出对故乡的怀恋。
(二)品味语言。
1.作者在写故乡的人与景时,用了不少表现色彩的词,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
作者写故乡的人时,“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作者通过带有色彩的词语勾勒了一幅色泽清晰的油画,“紫赤的臂膊”“白地青花的头布”“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画中的人从肤色到衣着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从“新秋的早晨”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这“清淡的甘美的滋味”,这清新而美丽的画境,与其说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不如说是定格在作者的心间脑际,倏忽而来,挥之不去。
2.课文最后两段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意味。请细读这两段,谈谈你对“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的看法。
【交流点拨】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含义丰厚。“我”怀念的故乡,并非空间意义上的故乡,而是怀念故乡的风物、朋友和亲人,这些无形的丝线一样牵着“我”的物和人,使“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所以,“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可见,牵“我”的故乡,不是具象的故乡,而是情感的故乡、精神的故乡。叶圣陶笔下的故乡不是空间的故乡,而是情感的、精神的故乡,他不像古代文人那样,人漂泊四方,而一生的眷恋永远在故乡那个具体的村落。牵着叶圣陶的人和物在哪里,他的故乡就在哪里,所以他的落脚点在于对自己“故乡”观念的阐释,对“恋乡”“思乡”之情的感发。而且,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
3.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这一篇课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在整体感知文章后,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品一品,并谈谈自己喜欢它的理由。
【交流点拨】
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一瞬间,其动作、色彩可入画、入诗。其中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休息时的随意闲适,都略去了劳动的艰辛过程,而展示给读者健康、纯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而对藕的描写,更是令人垂涎:鲜嫩玉色的长节的……第三段孩子吃藕之后的表现也很美。“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做别的要求”,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应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第六、七段点明文章主旨的议论。第六段用五个问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自己对故乡的爱,并逐渐点明爱故乡的原因:是故乡的物、故乡的人,是故乡有值得留恋之处,这样引起读者的情感认同——爱不是一句空话,它都有一个具体的载体。
(三)探究写法。本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思路,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现在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写作技巧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
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次喝酒小聚,吃着雪藕,“我”由此想到故乡的“藕”,自然又想到故乡的“莼菜”。“藕”不贵,“莼菜”本身无味,但作者却牵挂着它们。所以牵挂它们其实是在牵挂故乡,牵挂故乡的人,作者以故乡的“物”寄托自己的情。
②联想和对比手法有机结合。作者由藕联想到故乡,由故乡再联想到藕,再由故乡的藕写到城里所见的藕,作者成功地运用联想和对比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突出了故乡的“藕与莼菜”的甘美滋味和令人心醉的味道,同时进一步表达思乡,以及自己离乡之后而生的愁怀。
③结构严谨,精于布局,双线交织,构思奇特。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接着以藕与莼菜为明线,以作者思乡之情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在构思中,作者善于把故乡的藕与莼菜和“城里”的作比较,从而使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形象更鲜明丰满,起到了充分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效果。由藕写到莼菜写到乡情,过渡自然,前后衔接得非常好。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也前后照应。
三、拓展延伸
回忆、交流所积累的思乡诗作,并借鉴本文的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藕与莼菜
故乡新秋图:藕农、(鲜嫩玉色的长节的)
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
故乡的藕洁白、甘美、鲜嫩对 故乡的莼菜 天天吃、令人心醉、满仓盛满莼菜
这里的藕瘦涩少 比 这里的莼菜难得吃上用瓶子装
篇18:《藕与莼菜》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语言拥有一种不雕琢、不做作的朴实美。教师教授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自己应先沉浸于文本中,揣摩作者朴实语言下所蕴含的深层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以研读课文第一段为例来说明。阅读课文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故乡的人、事、物在作者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份从心灵深处弥漫出的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感人至深。虽身在异地,但想起那些挑藕而售的男人、女人们,他们的形象便扑面而来:“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美的风致。”从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乡的人像一幅清晰的油画,画中的人从肤色到衣着栩栩如生地站在了作者面前,也站在了读者面前,作者对他们的热爱不言自明。再如文章中的`第二段,虽然写的不是故乡的藕,而是异地的藕,但是作者惜墨如金的用词,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厚爱。如,异地的藕不是很多,而是“珍品”,它们是从故乡“运”来的,“数量”不多,不像家乡的藕随处可见,鲜嫩,甘美,异地的藕是“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善价而沽。街上买的藕,“瘦得像乞丐的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法欣赏”。仔细阅读课文,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在文章中俯仰即拾。美文需要教师先仔细研读文本,体悟出作者的深意,这样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但是,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心并不难。可是才初一的孩子,要他们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平实朴素语言中浓浓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整堂课的效果看,教师自己必须先沉浸文本,才有可能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到文本当中。对文章最后两节的品读,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两节很重要,可是语言绕来绕去,课前我始终也想不出该如何给学生分析。后来与同事讨论时激发灵感,才想出现在这个方案。可见课后交流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在实际上课时,在扫清了字词障碍后,我并不是按照预先的设想先谈中心,再分析一至三节这样一步步来的,而是让学生漫谈他们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这样一定会使教学显得比较紊乱,但是我觉得尊重学生阅读的规律比课堂进程的表面有序要重要得多。所以现在很多开课已经不愿设计导入,觉得很多导入太做作了。
篇19:我与莲花散文诗
我与莲花散文诗
莲花花语:清白坚贞,纯洁爱情,卓尔不群,冰清玉洁,自由脱俗。
一、我有一颗莲心
我有一颗莲心。
那年,从母亲咬紧的阵痛破水,我身披六月的合什而认识光明。
那时,亲昵总是托起乳汁的声音,让母爱一刻不停地的灌溉我准备卓立于世的花语。倔强的根系很瘦,可我依然被母亲贫穷的双手捧为蓓蕾。
任何不能预期的风雨,都无法阻止紧裹的花瓣酝酿特有的性格。与光明达成共识,莲心享有自己的色彩。
二、绽放幽香
抱紧双肩躲藏于呵护划定的范围,蓓蕾永远不能成为莲花。
我需要脱离母爱的牵引,用自己的幽香,向世界展示一个孱弱的生命斗胆向命运挑战的态度。
翻开尘世的页面,一笔清白的书写开启我生命绽放之初的心愿。
来自风霜雪雨的压力,并不能瓦解幽香握紧的拳头。向着苍天,我决计挥出灵魂之中最深的纯净。
没有谁可以局限绽放的程度,色彩的深浅将允许自由裁定。轻视或者阻挠,只是我层层展开心灵的台阶。
三、另一种光芒
我需要阳光之外的另一种光芒,将我收藏于无垠的视线之中。这是一朵莲与另一朵莲之间缩短距离的最好方式。
我相信一尘不染,才可以超然于物外,才可以在共同抵御风浪之时,惊喜地发现身外之身。
尽管遍体鳞伤是一种经历,我却在痛苦之中夯实了自己的傲骨,并找到支撑傲骨的唯一角度。
放手一段岁月,开始一段陌生,再信守一段承诺。
四、我想要的回眸
时间拉长的寂寞或许会卷土重来,然我已顾不得呼出一念忠贞而导致尘土飞扬。向缘分交出一份纯洁的.答卷,是我执着之外的又一执着。
季节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偶然情绪而放弃固有的路线。某些时候,坚持一个绽放的方向,可以收获意料之外的月色。
用一朵诗装饰答卷,不是我想要的意境。
我想要的回眸必定是有着月色一样的翅膀,在水面展开默契,心无城府。
而日子告诉我,做一朵莲花,必须与缘分心意相通。
五、固守自己的水域
那么,承受相干与不相干的怀疑,无需考虑倒影的零乱。
固守自己的水域,是为另一朵莲花保留握手的空间。虽然一阵风一样的脚步,也会弄乱我刻意从容的影子。握手,需要水域足够真诚。
我确信一生一次的绽放,定然是为了等待一个故事的命运向轰轰烈烈发展。而我已准备好了,从开放到凋谢,不计任何代价。
遗世独立,方能脱俗,方能在脱俗之中结缘脱俗。
【莲花与藕教案】相关文章:
2.藕与莼菜读后感
3.我与莲花散文诗
5.莲花作文
6.莲花景区作文
7.莲花的作文
8.莲花精神作文
9.初二作文莲花
10.莲花戒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