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读后感
“ming22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藕与莼菜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藕与莼菜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藕与莼菜读后感
藕与莼菜读后感
藕与莼菜读后感作者巧妙地用吃藕开始了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的思念故乡啊,就吃藕这么点小事情就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然后,作者用回想给我们展示了故乡――美丽的小城边、弯弯的小河、一个个健康、朴实的藕民身姿,种着许多美丽可口的藕。
作者告诉我们故乡是美的,有丰富的藕,那里人很尊敬藕,感觉藕是一种神圣、洁白的化身。每家每户都飘荡着这种清新、自然的滋味。之后便做了一个对比,现在作者在外地,藕几乎是珍品,很少有新鲜、可口的藕。这和故乡的藕有很大的不同,使得作者有些失落和伤心。在故乡时时吃的藕,此时竟然一年不吃一回。好不容易吃了一次藕也不新鲜,可小孩子吃的津津有味的。可见藕在那里是如此珍贵啊!这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在外的思乡之情。
接着,作者一个过渡句,想到了故乡的莼菜。那在故乡春天能天天吃的东西竟在这儿不长吃,不上馆子就吃不到了!而在故乡的每条小河边,都能看见有小船盛满了莼菜,很方便就能吃到。然后里面写无味的莼菜要用好汤衬托,故乡不就是这好汤吗?有了勤劳的老百姓、可口的藕、好吃的莼菜、美丽风景的烘衬才变得富有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的感觉。
离开生长地的藕和莼菜都面目全非,让作者不得不想起了故乡,一种浓厚的思乡之情油然而升。()想念故乡的事,人,景,食,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对美好故乡的最好解释。对,其实故乡只不过是抽象的词,就像作者所说的,恋故乡不是单纯的爱故乡,更是因为有知心的朋友、有亲爱的家人,有故乡的事系着作者,才有如此浓厚的思念之情。最后的结尾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思念故乡事的心情,这思念伴随着作者去天涯海角。
其实整篇文章都很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浓浓的淳朴的感情之风贯穿全文,深深打动人心,让我感受到温暖;让我都想故乡了。
篇2:藕与莼菜的经典散文
藕与莼菜的经典散文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口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篇3: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和借景抒 情的 写作手法。
2、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3、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从“莼鲈之思”的典故引出本课《藕与莼菜》
2、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质疑题目并提出阅读任务。
(二)请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字词、语句。
(三)解决生词问题。
(四)请学生圈出所有描写和或莼菜的句子或者词语,并比较“在故乡”和“到上海”的藕和莼菜的不同特点。
交流:
藕:
在故乡:鲜嫩玉色、清淡甘美、普遍
到上海:瘦、涩、不白、不鲜、少有
莼菜:
在故乡:几乎天天吃、嫩绿、富有诗意
到上海:难得吃
(五)思考:这里描写“藕”和“莼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难道只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引出对故乡人的分析。
交流:对比,以“上海藕”衬托出故乡藕的“鲜嫩甘美”和“莼菜”的 令人陶醉,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藕的难忘之情。
三、深入思考,研讨情感
(一)请学生圈划并比较“故乡人”和“上海人”的不同特点。
故乡人:健康、质朴、认真、自由、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上海人:等级分明、势利刁钻
(二)思考:
1、从对两类人的描写上,你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吗?
2、你现在明白作者写“藕”与 “莼菜”的目的了吗?朗读最后两节并思考。
(1)“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 起这种浓浓的愁绪?”“我”当真不明白吗?
(2)“所恋的 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作者恋的到底是什么呢?
――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交流:本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藕”和“莼菜”这两样家乡随处 可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热爱怀念的是家乡人的质朴善良,家乡充满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氛围,家乡拥有着淳朴自由的空气。而在上海,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不再有家乡那种淳朴的美。
四、拓展延伸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请以 “睹____思____” 为主题写 一段话。
1、寄虚情于实物(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2、字数:按你的能力来确定。
五、作业:
二选一:
(1)完成或者修 改写话。
(2)课外寻找有关故乡情思的文章或者诗歌 ,并加以积累。
篇4:《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的丰富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借助对对比的手法的分析,以及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询问故乡的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说,难得见到来自故乡的友人,想问的要问的该问的事情很多,可为什么作者一概不问,却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预设:梅花代表了故乡,成为自己思念故乡的载体,问梅花即问故乡,这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人们常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风物上,如一条河、一碗野菜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
二、讲授新课
(一)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散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故乡藕与莼菜的句子。
请同学注意这些词的读音,是否在预习中已经查过。
濯(zhuó)拣(jiǎn)担(dàn)嚼(jiáo)
贾(gǔ)沽(gū)埠(bù)譬(pì)
2、交流书中故乡藕与莼菜的描写,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感情。
学生交流“藕”的描写
解说:唐韩愈用“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来形容藕,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出产的藕,藕是那样鲜嫩玉色、清淡甘美,令人垂涎;想起藕就联想到莼菜,那么莼菜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莼菜”的描写
解说:莼菜:嫩绿的颜色,丰富的诗意。还有无味之味令人心碎。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说“诸菜之中莼为第一”,这些只是故乡的藕与莼菜,作者当时生活的地方有这么美的菜肴吗?
(二)再读课文对藕与莼菜的描写部分,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请同学们阅读圈画文章中“这里”的藕与莼菜的描写,并对比感受。
藕莼菜
故乡多、洁白、玉色
清淡、甘美
鲜嫩的、长节的多、嫩绿的,诗意的,令人心醉无味之味
这里瘦、涩、老、
少、被着锈斑、难得吃上,
用瓶子装
2、朗读品味“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突出藕在上海的稀少。
朗读品味“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这里藕的瘦和涩,突出故乡藕的诱人,
解说:作者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手法,从故乡的藕写到远离故乡的藕,两者从数量、价格、外形、口感方面对比,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3、还有“我”和孩子们吃藕的对比(看情况是否需在课堂讲)
解说: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样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映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
小结:唐朝张翰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莼菜,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更有很多诗人李白、白居易、崔颢等都写过莼菜的诗句,难怪作者要说它充满诗意了。有这么令人垂涎的藕和充满诗意的莼菜,才会“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板书)
(三)朗读品味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
1、作者难道仅仅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
(不是,还因为故乡有亲密的人、知心的朋友,更有那份难舍难分的情结。)
2、再读第一节,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情感。
学生交流文中写了故乡人的哪些方面。(健康美、勤劳美、道德美)
解说:这是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三个画面,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劳作时对藕的珍爱和休息时的随意闲适,淳朴憨厚,展示给我们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请同学朗读,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喜爱。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感受作者深深的故乡情。
1、读最后两节,理解句子的含义:
过渡: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是由许多人、事、物、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听叶圣陶先生把这样一些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我们也感染了那份平实的真情的流露,可是作者却说自己向来不恋故乡,这是真的吗?
请大家散读文末两节,再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①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作者是真的“不恋故乡”吗?
解说:作者是恋故乡的,只是这种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东西牵出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比如文中第一句:“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忽然”一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触引”――具有家乡特色的藕,就可以撩拨起作者的乡情。
②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
解说:明白的,这里用的是设问,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所以起了深浓的情绪。
③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作者恋恋的到底是什么?
指导:作者恋的不仅是故乡的藕的洁白,让人想起高品的东西;而莼菜的无味之味更令人陶醉。更是由藕到莼菜让人联想起了家乡纯朴的民风和憨厚的故乡人。从而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师配乐朗读文末两节。
解说:或许你们这个年纪,还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怀乡之情。作者叶圣陶二十多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三十多岁时写下这篇文章。而我离开家乡也已经有十年了,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下最后两段,仅供互相交流。
3、学生朗读,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师:谢谢,像我现在,偶然被这篇文章所牵系,所以也就怀念起故乡来了,下面借助这首《思乡曲》,请大家散读一遍这两节,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4、同学来朗读,点评。
三、小结:
作者所神往的,正是与小村水土相连的藕和莼菜。尤其是那诗情画意的“鲜嫩的玉色”和“嫩绿的颜色”。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它们的文化意味则是历久弥重的“无味之味”。正是这“无味之味”的乡思,激起了作者深浓的情绪,引发了他对能够舒展疲惫身心的“故乡”的强烈向往。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查找“莼鲈之思”的典故。
2、拓展阅读《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3、向家人或其他方式了解自己的故乡,看看故乡有哪些名胜古迹,有怎样的风俗习惯。为活动课“寻根记”做准备。
五、板书预设
藕与莼菜
叶圣陶
藕
与故乡人情
莼可爱健康、美、淳朴深浓、眷恋、怀念
菜
篇5:《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批注,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以及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借物抒情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了解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交流了解到的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1、介绍背景。
2、朗读课文第1、4、6节,思考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3、默读课文第6节,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句子,说说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预设:有所恋的、可爱的、萦着系着不能割舍的故乡。
4、朗读第6节,初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1、默读课文第1、4节,思考、批注:
这是一个有所恋的故乡,作者所恋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可爱的故乡,作者的“所恋”可爱在哪里?
2、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1)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故乡的“藕”和“莼菜”的语句,概括故乡“藕”和“莼菜”的特点,体会故乡生活美。
2)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人的语句,体会故乡人情美。
3)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景的语句,体会故乡景色美。
4)总结。
3、指导朗读第6节,体会作者借藕、借莼菜抒发的深浓的思乡之情。
四、再读课文,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上海“藕与莼菜”的词句,了解对比的作用。
1、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藕与莼菜”的语句,概括这里上海的“藕与莼菜”的特征。
2、借助对上海的藕与莼菜的分析,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这里上海生活的不满。
3、朗读课文最后2节,进一步感受作者深浓的思乡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课堂总结:
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本文借物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的怀念之情。在写法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表达出深浓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2、随笔:补全题目《故乡的》,描写故乡特产或风俗习惯,300字左右。
篇6:《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阅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也许是那一串田间烤出的焦香玉米,也许是那金黄香糯的米糕。但无论是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只是闻到那熟悉的味道,都会想起故乡。终生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二、预习与交流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濯濯浑凝()硕腹巨贾()待价而沽()莼菜()埠头()譬如()萦着()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康健:健康。浑凝:指融结为一体。或指有整体感,很结实的意思。硕腹巨贾:大腹便便有钱的商人。贾:做买卖。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19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在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3.背景链接。
1922年,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将要出生了,便于该年秋从甪直搬回苏州市。这年叶圣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至善四岁半,女儿至美刚出生。1923年春,叶圣陶迁居上海,由朱经农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同顾颉刚合编国文教科书,此地离他的故乡更远了。此文写于1923年9月7日,当时叶圣陶迁居上海半年左右,睹物(薄片的雪藕)思乡,情绪一时涌现而作。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并品味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1)首先分组朗读,组织学生对描写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句子进行圈画。
(2)作者是不是只写到了故乡的藕与莼菜?请学生们找找作者笔下上海的“藕与莼菜”又有怎样的特点。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描写的语句,体会包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交流点拨】
本文是叶圣陶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家乡与此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手法,表达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离乡背土之后的隐微的感叹。
第一部分(第1—3段):开篇首句引出故乡的藕,并将故乡的.藕与“这里”的藕进行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恋。
第1段引出故乡的藕,并描绘了故乡的新秋图:对故乡卖藕情形的回顾和怀恋。
第2段写上海的藕的“无从欣羡”。
第3段回顾仅有的一次在上海吃藕的经历。
第二部分(第4—5段):由藕又联想到故乡的莼菜,并与“这里”的莼菜进行对比描写。
第4段接着回忆故乡的莼菜。
第5段写在上海伯祥送“我”瓶装的西湖莼菜的尝新经历。
第三部分(第6—7段):这一部分和开头照应,写出作者的“思乡”“恋乡”之情;同时指出,“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第6段用5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对故乡的爱。
第7段引发无限的乡情——“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3.朗读思考:全文除了藕与莼菜还写到了什么?
【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故乡的人”(即课文第一段)的描写。通过朗读并体会故乡“景清新,人淳朴”的特点。
(二)感悟体味。
1.通过之前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是借“藕与莼菜”抒发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6段。通过朗读体会,明确思乡的实质是思“人”。
四、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交流】示例:“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结尾一句富有深意,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根”的意识,使作者对故乡从内心有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而藕与莼菜似乎就是那连接叶和根的树干,将作者和家人、故乡联系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想念、对故乡的思念。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故乡“藕与莼菜”的不同,以及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美。
二、合作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1.这里的藕与莼菜与家乡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缘由让作者能细腻地将两者区别开来?
【交流点拨】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找出两地的藕与莼菜不同的特点:对比点家乡这里(上海)藕口感鲜嫩、甘美涩、有渣外形洁白、玉色瘦、被着锈斑数量普遍于家家户户硕腹巨贾享用莼菜数量多(天天吃)(满舱)少(难得吃上,用瓶子装)作者对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印象太过深刻,使之虽长久没有吃过故乡的藕与莼菜,却还能记住那难忘的味道,不仅仅是新鲜的缘故,更在于藕与莼菜连起了自己与故乡。体会文章中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
2.课文第一段用大量笔墨写故乡人,说说这样写对突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作者难道只怀念故乡的藕吗?
【交流点拨】
作者通过回想,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勤劳的质朴的康健的男女藕农;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原始的纯朴的买卖交易。读者仅仅想着“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他们挑着拣着“玉色的藕”,这样丰富的色彩就足以让人陶醉其中了,这里怀念的,不仅是莹白的玉节,清甘甜美的口感,而是随之而至的故乡的情味、故乡的声色。这一连串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故乡的藕的怀恋,也写出了对故乡的人的怀恋,从而表达出对故乡的怀恋。
(二)品味语言。
1.作者在写故乡的人与景时,用了不少表现色彩的词,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
作者写故乡的人时,“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作者通过带有色彩的词语勾勒了一幅色泽清晰的油画,“紫赤的臂膊”“白地青花的头布”“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画中的人从肤色到衣着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从“新秋的早晨”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这“清淡的甘美的滋味”,这清新而美丽的画境,与其说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不如说是定格在作者的心间脑际,倏忽而来,挥之不去。
2.课文最后两段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意味。请细读这两段,谈谈你对“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的看法。
【交流点拨】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含义丰厚。“我”怀念的故乡,并非空间意义上的故乡,而是怀念故乡的风物、朋友和亲人,这些无形的丝线一样牵着“我”的物和人,使“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所以,“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可见,牵“我”的故乡,不是具象的故乡,而是情感的故乡、精神的故乡。叶圣陶笔下的故乡不是空间的故乡,而是情感的、精神的故乡,他不像古代文人那样,人漂泊四方,而一生的眷恋永远在故乡那个具体的村落。牵着叶圣陶的人和物在哪里,他的故乡就在哪里,所以他的落脚点在于对自己“故乡”观念的阐释,对“恋乡”“思乡”之情的感发。而且,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
3.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这一篇课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在整体感知文章后,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品一品,并谈谈自己喜欢它的理由。
【交流点拨】
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一瞬间,其动作、色彩可入画、入诗。其中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休息时的随意闲适,都略去了劳动的艰辛过程,而展示给读者健康、纯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而对藕的描写,更是令人垂涎:鲜嫩玉色的长节的……第三段孩子吃藕之后的表现也很美。“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做别的要求”,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应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第六、七段点明文章主旨的议论。第六段用五个问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自己对故乡的爱,并逐渐点明爱故乡的原因:是故乡的物、故乡的人,是故乡有值得留恋之处,这样引起读者的情感认同——爱不是一句空话,它都有一个具体的载体。
(三)探究写法。本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思路,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现在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写作技巧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
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次喝酒小聚,吃着雪藕,“我”由此想到故乡的“藕”,自然又想到故乡的“莼菜”。“藕”不贵,“莼菜”本身无味,但作者却牵挂着它们。所以牵挂它们其实是在牵挂故乡,牵挂故乡的人,作者以故乡的“物”寄托自己的情。
②联想和对比手法有机结合。作者由藕联想到故乡,由故乡再联想到藕,再由故乡的藕写到城里所见的藕,作者成功地运用联想和对比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突出了故乡的“藕与莼菜”的甘美滋味和令人心醉的味道,同时进一步表达思乡,以及自己离乡之后而生的愁怀。
③结构严谨,精于布局,双线交织,构思奇特。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接着以藕与莼菜为明线,以作者思乡之情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在构思中,作者善于把故乡的藕与莼菜和“城里”的作比较,从而使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形象更鲜明丰满,起到了充分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效果。由藕写到莼菜写到乡情,过渡自然,前后衔接得非常好。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也前后照应。
三、拓展延伸
回忆、交流所积累的思乡诗作,并借鉴本文的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藕与莼菜
故乡新秋图:藕农、(鲜嫩玉色的长节的)
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
故乡的藕洁白、甘美、鲜嫩对 故乡的莼菜 天天吃、令人心醉、满仓盛满莼菜
这里的藕瘦涩少 比 这里的莼菜难得吃上用瓶子装
篇7:《藕与莼菜》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语言拥有一种不雕琢、不做作的朴实美。教师教授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自己应先沉浸于文本中,揣摩作者朴实语言下所蕴含的深层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以研读课文第一段为例来说明。阅读课文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故乡的人、事、物在作者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份从心灵深处弥漫出的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感人至深。虽身在异地,但想起那些挑藕而售的男人、女人们,他们的形象便扑面而来:“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美的风致。”从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乡的人像一幅清晰的油画,画中的人从肤色到衣着栩栩如生地站在了作者面前,也站在了读者面前,作者对他们的热爱不言自明。再如文章中的`第二段,虽然写的不是故乡的藕,而是异地的藕,但是作者惜墨如金的用词,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厚爱。如,异地的藕不是很多,而是“珍品”,它们是从故乡“运”来的,“数量”不多,不像家乡的藕随处可见,鲜嫩,甘美,异地的藕是“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善价而沽。街上买的藕,“瘦得像乞丐的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法欣赏”。仔细阅读课文,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在文章中俯仰即拾。美文需要教师先仔细研读文本,体悟出作者的深意,这样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但是,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心并不难。可是才初一的孩子,要他们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平实朴素语言中浓浓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整堂课的效果看,教师自己必须先沉浸文本,才有可能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到文本当中。对文章最后两节的品读,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两节很重要,可是语言绕来绕去,课前我始终也想不出该如何给学生分析。后来与同事讨论时激发灵感,才想出现在这个方案。可见课后交流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在实际上课时,在扫清了字词障碍后,我并不是按照预先的设想先谈中心,再分析一至三节这样一步步来的,而是让学生漫谈他们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这样一定会使教学显得比较紊乱,但是我觉得尊重学生阅读的规律比课堂进程的表面有序要重要得多。所以现在很多开课已经不愿设计导入,觉得很多导入太做作了。
篇8:藕与莼菜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导引】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终身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全篇行文平实质朴,叙述娓娓动人。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②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③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④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⑤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⑥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⑦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选自《未厌居习作》)
【实战演练】
1.根据第一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写到乡人们卖藕时“一濯再濯”。请用原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把藕洗得如此干净洁白?
(2)文中写乡人们卖藕口渴时,总是“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请分析:这样写反映了乡人们什么样的品质?
2.第三段写“仅有的一回”所吃的藕的表面,既“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虽“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家乡的“藕”和“莼菜”有什么共同点?
4.试对“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5.请概括说明文章的基本思路。
【参考答案】
1.(1)“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2)反映了他们纯朴、节俭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美丽的心灵。
2.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故乡的藕的“淡淡甘美”“鲜嫩玉色”和“这里”的藕的“索然无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怀念,使读者受到感染。
3.莼菜和藕一样,在家乡都是鲜嫩可口、每日都能吃到的。
4.①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而是故意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故乡可爱极了”。②从深层意义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也不足。
5.文章开篇扣题,由藕及乡,由乡及藕,由藕及莼菜,丝丝相扣,不枝不蔓,结尾点题,浑然一体
篇9:《藕与莼菜叶圣陶》阅读答案
藕与莼菜原文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五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美。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已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祥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莱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已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⑧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6.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文章②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3分)
17.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3分)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
18.文章第④段也在写藕,其作用是什么(2分)
19.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向来不恋故乡”与“故乡可爱极了”这似乎矛盾的情感?(3分)
阅读答案:
16.勤劳、质朴、健康的男女藕农;鲜嫩、玉色、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答出三点即可,3分)
17.“横”、“坐”、“拣择”、“嚼”等平实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表现出故乡的农民憨厚、质朴、节俭的品质,表达作者对故乡人的怀念和赞美之情。(3分)
18.此段写这里的藕的“索然无味”,与故乡的藕的“淡淡甘美”“鲜嫩玉色”,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和热爱。(2分)
19.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而是以此衬托“故乡可爱极了”,要让“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产生更强烈深情的效果。从深层意义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也不足。(3分)
篇10:叶圣陶《藕与莼菜》课文原文
叶圣陶《藕与莼菜》课文原文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书爽利。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时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篇11:叶圣陶《藕与莼菜》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叶圣陶《藕与莼菜》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选自《故乡的梦卜乡情卷》,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请加以概括。
答案(1)勤劳、淳朴、健康的男女藕农。(2)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3)产藕的池塘和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
2.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目的是要衬托“故乡可爱极了”。另外从深层意义来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出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不足。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情节,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案构思这样一个情节,以对比(或反衬)来突出异乡的藕与故乡的藕不同,更好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传染给读者。
4.文章的结尾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案“我觉得故乡可爱极了”直接抒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文章开头“我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
篇12:《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藕与莼菜》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学习内容特征的分析
《藕与莼菜》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的文章,作者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然而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或华丽、或幽默、或严肃、或朴实,这是每位作家在长期的写作过程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下积累形成的。因而引导学生品味本篇文章的平实的语言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此外,因为作者是借“藕与莼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所以对于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也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要点之一。
二、学生特点分析:
首先是对于作者本身的了解不足。
其次是因为各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对于自己故乡的印象不完整,造成其对故乡情感并不深刻,对于激发其自身的故乡情怀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来唤起学生对于故乡,对于故乡某一事物的记忆
因为单调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往往容易被华丽的语言所吸引,而忽视那些看似平易实则不平的语言,加之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也就不容易把握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2、 感受本文平实、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感受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乡之情。
2、 难点: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也许是那一串田间烤出的焦香玉米,也许是那金黄香糯的米糕。但无论是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只是闻到那熟悉的味道,都会想起故乡。
终身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朴素、平实、淡雅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1、作者简介
2、检察字词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1)首先分组朗读,组织学生对描写藕与莼菜的句子进行圈划。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板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答要点:四个方面加以描写--勤劳、质朴、健康的男女藕农;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
(可以从“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他们挑着拣着玉色的藕等等方面看到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这些语言质朴却很贴切,不仅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藕的怀念,也写出了他对故乡人的怀恋之情。)
(3)故乡的莼菜又有什么特点?(具体板书)
“几乎天天吃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嫩绿的颜色和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令人心醉”、“是太湖里捞出来的”、“能日餐一碗”
(三)激疑探究、讨论交流:
1、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思考:这里的藕与莼菜与家乡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缘由让作者能细腻地将两者区别开来?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两地不同的藕与莼菜的特点;作者对于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印象太过深刻,使之虽长久没有吃过故乡的藕与莼菜,却还能记住那难忘的味道,不仅仅是新鲜的缘故,更在于藕与莼菜连起了自己与故乡。体会文章中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和热爱。
3、作者难道只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么?
细品最后第两节,抓住关键词句:
“因为在故乡有所恋……怀念起故乡来了” “牵系”、“家人”、 “故乡”
藕与莼菜是联系起自己和家的纽带,真正的家在故乡,因此怀念故乡。藕与莼菜虽然寡淡,却是故乡生活的味道。
(四)小结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根”的意识,使作者对于故乡从内心有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而藕与莼菜似乎就是那连接叶和根间的树干,将作者和家人、故乡联系了起来。
(五)板书
藕与莼菜
故乡新秋图:藕农、(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
故乡的藕 洁白、甘美、鲜嫩 对 故乡的莼菜 天天吃、令人心醉、满仓盛满莼菜
这里的藕 瘦 涩 少 比 这里的莼菜 难得吃上 用瓶子装
所牵系:不仅仅是藕与莼菜,是对故乡的人的怀念和故乡的热爱(主旨)
(睹物思乡--借物抒情)
侯晓旭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藕与莼菜读后感】相关文章:
1.莲花与藕教案
4.写藕的小学作文
7.《傲慢与》读后感
9.我与地坛读后感
10.《鸟兽与木匠》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