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行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 1 GB3 ①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 2 GB3 ② “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 3 GB3 ③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篇2: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教学目标
1. 充分朗读词作,仔细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
2. 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 朗诵 讨论 点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木兰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巾帼英雄。(引出作者——秋瑾)
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
二、读词,识秋瑾
1.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拭、蛾眉
2.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3.读出词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秋容如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国家破败)
“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个人孤寂)
4.小结
从诗的上阙部分,得知秋瑾是一位深居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的苦闷彷徨的贵妇形象。
三、读词,懂秋瑾
1.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封建家庭中做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不好吗?
“蛾眉”“身不得,男儿列。”——词中寻找
“鉴湖女侠”——注释与资料辅助
进一步引导理解“竞雄”“女侠”——注释资料
2.理解秋瑾的“男儿志”。
“强派”“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回归词句
3.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资料,列一个秋瑾大事年表。
1875年 出生
18 结婚
1903年 寓居北京
1904年 留学日本
19 去世
从这个大事年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
①秋瑾年仅32岁。
②本词写完不久就留学日本。
③一生处在民族危亡和清廷的腐败中。
请同学们说说,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
4.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秋瑾为何想做男子,为何会有“男儿志”了,但是当时的人了解吗?
引导学生读“俗子胸襟谁识我?”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你是否读出秋瑾不被人懂的愤懑?
你是否读出秋瑾无人能懂的孤傲?
你是否读出国内无人的悲哀?
你是否读出了救国无路的迷茫?
引导学生读出这一句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秋瑾的报国之志。
5.小结
由下阕内容得知,秋瑾对过去生活的决裂,决心做一名投身革命,寻求救国道路的战士(英雄)。
四、读词,怀秋瑾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请同学们为秋瑾写一段挽词,表达哀思。要求:融入本词中的相关内容。
示例:上天不公,强派你作女儿身;平生肝胆,却又远超男儿志。三十二年道路,谁识你英雄志?青衫不湿,因为我在试着懂你。
秋瑾1904年东渡,广泛结交爱国人士,回国后,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救国运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孙中山亲题“巾帼英雄”。秋瑾以一弱女子之身,而走男儿的救国之路。以年轻之躯,热烈之血肉,铺一条光明之路。斯人已逝,然而,浩气长存!
五、课外拓展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篇3: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重、难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学 案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自学探究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篇4: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原诗】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自称“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一九零三年的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后,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8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篇5: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原文】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注释】
①京华是指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是指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是指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是指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是指刚烈。
⑥肝胆是指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是指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篇6:满江红小住京华赏识
朝代:清代
作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味徒思浙。(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俗子 一作:俗夫)
末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 一作:折磨)
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篇7: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原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现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译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shì)。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苦将侬:苦苦地让我。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jīn)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mǎng)红尘何处觅(mì)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莽:广大。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篇8: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徒思浙一作: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俗子一作:俗夫)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一作:折磨)
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篇9:《满江红·小住京华》古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篇10: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朝代:清代
作者:秋瑾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俗子 一作:俗夫)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 一作:折磨)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有节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参考资料:
1、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八年级(下)语文版语文书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 .
2、
秋瑾 .秋瑾集 .上海古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
赏析:
作者:佚名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拓展:《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原文:
湖上朱桥响昼轮。
溶溶春水浸春云。
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日斜归去奈何春。
赏析:
此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对湖面天光水色作了传神而准确的'描绘,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上片写湖面风光。首句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写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
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缓。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在。游丝,是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游丝本无情而有情,网住春光,留住游人。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所也是“唤住”之意,与游丝萦客同。总的是说春色无多了,何不再流连些时,这正是“惜馀春”之意。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出主意挽留。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篇11: 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案设计
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v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C的的心情,我是从―――C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C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C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C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篇1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翻译及赏析(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近现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译文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篇13:秋瑾的豪放古诗词《满江红·小住京华》阅读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鉴赏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是她在19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篇14:《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2、从历史背景中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课题叫什么?(齐读课题)
1、介绍满将红
《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这首词是谁写的呢?
2、介绍岳飞
PPT展示岳飞图片:岳飞,抗金名将,精忠报国
3、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发、冠、车、缺、血、朝、阙
(二)再读词作,知人论世,读出节奏
1、了解作者PPT展示
岳飞: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人。从小天资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臂力超人,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后拜周同为师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二十岁,首次从军,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二十四岁,转入开封宗泽部,带兵一战汜水关,二战竹芦渡,清水亭一仗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一百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收复了大片国土,岳家军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飞,为他建了生祠祭祀。绍兴三年春,岳家军已达一万八千人。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赐“精忠岳飞”锦旗,授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职。岳飞在江州写下了振铄千古的《满江红》词。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命平定了洞庭杨幺,仅用八天时间,一举获胜,收编六万降军入岳家军,扩充了抗金力量。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驰骋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就这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
2、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再读词作,读出节奏
(三)三读词作,了解诗意,读出感情
自由朗读,谈一谈《满江红》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PPT展示
1、怒发冲冠
胸中的怒火好似火山一样爆发,词人独自凭栏眺望,想到中原,山河破碎,二帝被掳,生灵涂炭。于是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顾过去
“三十功名尘与土”,回首往昔,当下的功名事业如同尘土,微不足道
展望前程
“八千里路云和月”,展望抗金斗争,任重道远,须披星戴月,日夜奋战,长期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千古名句,既是作者自勉,又用来激励抗金将士,明确指出,抗金不能再等了,等到须发白了,就来不及了,这是对坚持抗金救国的广大军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上阕小结
抒写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4、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其父宋徽宗,得知金兵入侵的消息,吓的急忙将皇位传给太子(钦宗),想南下避难。钦宗即位,改号靖康。就在这一年底,金兵攻入,掠夺宋宫廷、国库和民间的金银财帛后,于靖康二年四月俘虏徽、钦二帝北撤,北宋自此灭亡。这就是岳飞说的“靖康耻”。岳飞认为,靖康大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用反问句,以加强语气,表现了与敌人的仇恨不共戴天
5、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带领军队,直捣敌人巢穴
6、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饥餐”和“笑谈渴饮”都是岳飞的激愤之语,夸张手法的运用进一步表达了对金人蹂躏中原,涂炭生灵的切齿之恨和战胜强敌的决心。
7、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此收尾,既表达“精忠报国”的思想,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情调激昂,感人肺腑
下阕小结
抒发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三:归纳总结
1、总结:这首词,通篇贯穿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气概。如果说苏轼的词豪放,那岳飞的词则是雄壮。它表现了一个爱国将士的凛然正气和崇高境界。有了这种正气和境界,才能写出这种千百年传唱不衰的好作品来。
2、三读《满江红》,读出感情
3、根据PPT提示,试背全词
四:板书设计
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感情
篇15:《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一、导入
(背景音乐为屠洪纲的《精忠报国》,营造氛围)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投影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师朗读或学生齐读《发现》(投影):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闻一多的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在闻一多迸着血泪,呼唤祖国自强时,让我们把时光往前推800多年,也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而“怒发冲冠”,他是谁?(岳飞!)
二、新授
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展示图片)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11,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抒怀。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今天我们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摘要向学生介绍,以上学生介绍过了,就不重复了)
(岳飞事迹具见附后)
由此可见,岳飞不仅是武将,文采也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品读欣赏一下他的《满江红》。
2、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一下词的知识(词牌名,题目等)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
(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你的第一感觉怎样?
(上阕稍慢,下阕稍快。或上阕的悲痛,下阕的激昂。)
初步归纳:《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
(4)齐声吟诵
思考: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
3、学习上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课上就不用花时间讲了)
译文: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花白,换来白白的悲伤凄切。
(2)朗读赏析
A、请学生齐读
B、指名学生朗读,说说每句应该重读的地方,为什么?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怒”,“潇潇雨歇”舒缓一点,因为是景色描写。“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提问1:为什么愤怒?(用原文回答)
明确:“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提问2: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明确: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引:“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风景自是宜人,在这种情况下登楼远眺,自有一番郁结在心头。
B、“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分析:重读“抬”,因为是动词以及“长啸”“激烈”,一般武侠小说中,才有长啸,英雄感叹,表壮怀之激烈。“啸”是感情激动大时发出的声音,要读得相对来说缓一点。“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分析:重读:“尘与土”“云和月”“三十”“八千”。请学生看一下注释,理解什么意思。
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又体现了任重道远、不可懈怠的自励之意。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引:虚怀若谷,严以律己,身先士卒。补充小故事二、九。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白”“莫”“空”,劝诫人要惜时。
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借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提问:这句和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的意思相同呢?
明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引: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元高明)
(以上每句分析完,都指导学生再齐声朗读,再个别读,或者师范读,以达到更好的朗读
训练的效果。下阙同。)
(3)小结
上阕写作者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4)配乐齐读,让学生尝试背诵
4、学习下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课上就不用花时间讲了)
译文:靖康二年北宋的大辱奇耻,还未洗雪,为人臣的愤恨,何时才能熄灭!驾驶战车,冲破阻拦像踏破贺兰山的空缺。英雄的志气要像饥饿一样狠狠吃掉敌人的肉,要在说说笑笑之间口渴了喝尽敌人的血,等待着从头收拾整理旧时的山河,然后朝拜皇帝的宫阙。
(3)朗读赏析
下阕写了三层意思: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
祖国的赤诚之心。
请找出相对应的诗句朗读分析
A、请学生齐读
B、请学生逐句说说朗读体验
C、指导朗诵:这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语速稍快,要把急切的期望读出来。
(以下同)
D、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恨”。“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情感强烈。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山河破碎,生民涂炭,使岳飞怒指匈奴胡虏,转入第二层: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分析:重读“驾”,要读出自豪感和豪壮的气势;“踏破”读出必胜的信念。后两句要把恨、乐观读出来。
提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切齿痛恨,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语,同时又把收复山河的宏愿、征战的艰苦,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指导朗诵:要读出豪迈的气势来。
C、收拾金瓯,重扶社稷,又使岳飞顿生凌云之志——第三层: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指导朗诵:要读出必胜的信心,高亢的语调。
分析:重读:“待”“收拾”(“朝天阙”,学生可能读不好,一定要让学生放开读)。收拾,平时我们用在哪儿?桌子,对,这里像收桌子一样,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4)小结
下阙节奏稍快有变动,其情感更为高亢激越,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三、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爱国词。本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全词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奔放,气势恢宏。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
从艺术上看,本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2、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
3、师范读
4、让我们用这四个字结束今天的课。一起高呼:“还我河山”。
(《精忠报国》音乐响起)
四、拓展延伸(有时间课内做,没时间课外完成)
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籍,诸君细读《小重山》。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请学生齐读,然后自由读,品一下此词与《满江红》有何不同。(风格上此为婉约)
2、赏析: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怀激烈,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岳飞的抗金之志,不但受各奸臣的忌恨迫害,还受到其他将军如:张浚,刘光世等的阻挠,故岳飞有曲高和寡,知音难遇之叹。《小重山》就是抒写了这种心情,上半阙写忧深思远之情,下半阙“白首”2句,表面似乎情绪消极,实际上是壮志难酬的孤愤。“欲将”三句则用比兴含蓄的手法点出“知音”难遇的一种凄怆情怀,甚为沉郁。
深秋寒夜,梦回沙场,蟋蟀不住的悲鸣惊破了这壮怀激烈的梦。醒来独徘徊,月色朦胧心寂寂。瑶琴声声,恨无知音,一腔心事难尽……通读全词,作者“还我河山”的血脉贲张的斗志,面对的却是“议和”声浪甚嚣尘上,寂寥憾恨的心境跃然纸上。梦再热烈,终究要醒来,将军白头,面对着惨淡的家国现实,谁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上阕:为国家杀敌的豪情
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还我
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
下阕: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河山
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或者:
还我河山
上阙:怒→莫等闲
下阙:耻未雪,恨灭?→踏破贺兰餐肉饮血——收拾山河朝天阙
篇16:《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设疑解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满江红》。
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曾经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她对儿子一生的愿望浓缩成四个字“精忠报国”。母亲的名字无人知晓,儿子的名字却无人不知。大家知道他是谁么?
师:没错,他就是响当当的“岳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岳飞,亲身感受它的爱国情怀。
二、走进作者: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关于岳飞的小故事么?或者你认识的岳飞是什么样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找到的资料吧。
生:岳飞是南宋人。
生:岳飞是将军也是诗人。
生: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声名远扬。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岳飞,对他如此了解。那请看一看我眼中的岳飞吧!(幻灯片)
(岳飞简介: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少时勤奋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
绍兴六年,岳飞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三、诗词赏析
1、教师范读,划分断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感悟作者情吧!
师:首先请同学们拿出国学书,翻开第71页,手拿书的底端,倾斜45度角,认真听老师范读,将停顿的地方在书上用“/”标注,划分断句。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自由诵读。
学生模仿范读有感情地大声诵读。要求:读书过程中试着读出小节停顿,注意节奏和重音,读不准确的句子多读两遍。
3、朗读。
男女生、师生配合,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朗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教师随机点拔。
(教学理念:自由朗诵、整体感知;聆听范读、比照仿诵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同时也提高学生驾驭汉字的能力。)
4、视频欣赏。
师:经过了不断地诵读,相信同学们心中对岳飞又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放松嘴巴,用耳朵聆听康桥的朗诵作品。(幻灯片播放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词的感受和理解)
5、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四、拓展
师:中华文明50,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不乏爱国将领,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吧。
(幻灯出示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爱国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荆轲《易水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篇17:选修语文《满江红》教案
选修语文《满江红》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通过学习,提高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学生讲述有关岳飞的故事,假如学生掌握的资料很多,就没有必要再用屏幕显示。(大屏幕显示)岳飞(1103——1141),字鹏举,南宋相州汤阴县人,军事家,民族英雄。从小天资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臂力超人,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后拜周同为师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
二十岁,首次从军,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二十四岁,转入开封宗泽部,带兵一战汜水关,二战竹芦渡,清水亭一仗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级一百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收复了大片国土,岳家军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飞,为他建了生祠祭祀。绍兴三年春,岳家军巳达一万八千人。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赐“精忠岳飞”锦旗。岳飞在江州写下了闻名千古的《满江红》词。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命平定了洞庭杨幺,仅用八天时间,一举获胜,收编六万降军入岳冢军,扩充了抗金力量。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驰骋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就这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教师:让我们伴着雄浑激昂的乐曲进一步走近岳飞、走进《满江红》,请同学们凝神细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老师范读。背景音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四、|朗读,说理解。
1、运用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南北两面对抗读、齐读、默读等不同形式,根据手头资料,同桌合作解决诗歌的大意,教师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检查疑难语句。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2)“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为什么“朝天阙”不能改成“传捷报”?
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2、小组合作归结上下阙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上:立功报国的愿望
下:还我河山的信念
3、说形象(用规定句式说话)
读罢全词,我觉得一个 的岳飞,巍然屹立在读者面前。
四、梳理小结
读完全词,我们觉得岳飞的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今天台独分子依然我行我素,日本人还经常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美国常常卡我们的脖子,抚今追昔,老师不由也想吟一曲,请欣赏《新满江红》(师朗诵)
新满江红(大屏幕显示)
登高楼,凭栏远眺,碧空万里,大地茫茫,不禁豪气顿生,仰天长啸:“问苍茫大地,谁是英雄?”大和民族?中华民族?斯拉夫民族?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闻名于世;中华民族,坚强忠贞,爱国之心,谁人不敬?日耳曼民族,剽悍野蛮,哪个不惧?回顾历史,愤涌心头,百年屈辱,难以言尽。大和,侵我国土,戮我人民,掠我财富;斯拉夫,侵我北疆,掠我矿藏,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何时归还?日耳曼,烧我圆明园,占我山东,夺我主权。可恨啊!可恨!中华之软弱仁义,何时能有大和之强权,日耳曼之剽悍,斯拉夫之忠贞?
风云突变,刚才碧空如洗,此时风起云涌,心中尽涌悲凉之意,仰天长叹:中华何时能报南京喋血之仇,雪圆明园被抢之耻,解香港被割之恨?中华何时能居众民族之首,笑傲寰宇?环视茫茫中国,心中大痛。
我悲,我叹,我恨,我痛,皆有何用?
毛泽东少年狂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仅凭栏问中华大地:“谁能指挥我铁甲雄师,卫我国土?谁能指挥我海上战舰,蓝天雄鹰,游弋于四海晴空?谁能敢立下豪言壮志:我中华永远雄踞世界的东方?”
谁能?谁能?谁能?!
我们能!我们能!!我们能!!!
我们每一个具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能!
看吧,有一天,我们的铁甲雄师、海上战舰、蓝天雄鹰,驰骋疆场,冲锋杀敌。报我仇,雪我耻,消我恨。哈哈!何等激动人心!何等豪迈!请相信:我们的五星红旗一定会永远迎风飘扬!
朗诵结束,接着问:同学们,我们的五星红旗怎样才会永远迎风飘扬?(生结合自己实际回答)
五、师生齐诵,布置作业。
收集以爱国为主题的诗词,准备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附:本篇选自校本课程《中华经典文化读本》之第四章 唐诗宋词
教学效果:从课后的调查了解看,本节课学生内心受到了较大的震撼:
在导入时,本来想以MTV《精忠报国》或者杨洪基演唱的《满江红》导入,让能唱的学生高声唱,不能唱的可以跟着哼唱,波澜壮阔的MTV画面,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可是这样与下面的听读环节衔接不紧密,所以采用了由讲岳飞的故事导入,当然用时有点多,大屏幕上的内容可不显示。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教学内容 与历史和现实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将岳飞的文学创作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深入体会词的内容又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状况。理解词的内容、情感后,让学生结合现实与岳飞对话,让学生针对当前现实去理解爱国;老师激情澎湃的一曲朗诵,使学生不单单地停留在词本身表达的情感上而且还能结合现实加深理解,进而更加关注现实; 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视、听、感诸方面有一个具体的体会。
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积累有关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这样语文教学就从封闭式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初级层次向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资源为中心的高级层次迈进。
我也发现,这次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教师大多时候都把握得较有分寸,但有时发挥的过于显性。一些学习要点概括的太现成,应该让学生主动概括,主动整理才好。
《满江红》原文和译文
原文: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阑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凭借着栏杆之处,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华白,换来空空的悲伤凄切。
靖康二年北宋的大辱奇耻,还未洗雪,为人臣的愤恨,何时才能息灭!驾驶战车,冲破阻拦象踏破贺兰山的空缺。英雄的志气要象饥饿一样狠狠吃掉敌人的肉,要在说说笑笑之间口渴了喝尽敌人的血,等待着从头收拾整理旧时的山河,然后朝拜皇帝的宫阙。
《满江红》赏析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相关文章:
2.京华烟云读后感
3.京华散记散文
5.岳飞:《满江红》
6.满江红赏析
7.《满江红》陆游
9.满江红开场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