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2023-02-09 08:13: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roo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篇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谜语引入,激发求知欲: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气)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

二、阅读感知,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

生:(同位交流)学生汇报。

师:在这一单元中,重点是氧气的有关知识。

三、启思诱想,讲练结合。

1、空气的组成:

师:大自然中的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请同学们完成卷上的练习1。

2、空气的污染:

师: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平衡,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资料。

出示科件:小资料

(1)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全境几乎为燃煤产生的烟雾毒气所覆盖,致使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余人。其主要原因是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被氧化生成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而造成的。

师:看完这段小资料,你有哪些感想呢?

生:大气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图片(出示大气污染图),找出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动植物死亡、人生病等。

师:哪些物质可以导致大气污染?

生: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

生:矿物燃料的燃烧和一些有害气体。

师:有害气体有哪些?

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师: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好化学,利用所学的知识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请谈谈你的做法。

生:植树造林、种草。

生: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生: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生:节约纸张。

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师:我们知道,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含量)不同。

师:我们在学习氧气时,主要是从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的,其中重点是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师: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它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科件(1)

①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颜色,()气味的()体。

② 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故可用()法收集。

③ 它()溶于水,故可用()法收集。

压强为101千帕压强为101千帕

④ 氧气    ()色液体( ()色()状固体

约—183℃约—218℃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师: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幅图,判断分别是哪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完整地描述一下它的实验现象吗?

出示科件(2):

铝、硫、红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生:交流并汇报,不完整的由其他同学补充。

师:请同学们写出这四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此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物质也可以与氧气反应呢?

生:镁、木炭、一氧化碳、甲烷、酒精。(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3)氧气的用途:

师:氧气的性质决定着它的用途。说出它有哪些用途呢?

生: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一组物质用途的图片——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判断哪些是氧气的用途)

生:答略。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师:氧气既然有那么多的用途,我们该怎样制得氧气呢?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它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用什么药品,它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生:答略。

师: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生板演)

师:在这两个式子中,都有二氧化锰,但它们的含义却不同,谁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呢?

生:在(1)式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是反应条件,它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在(2)式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师强调:催化剂的概念(一变二不变)。

师: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请同学们考虑设置发生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生: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师:收集装置与什么有关?

生:生成物的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

师:通过分析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让学生说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必须用的一种仪器是酒精灯,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与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相同。

师:出示四副装置图,请同学们观察,找出哪幅可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哪幅可用于分解过氧化氢。

生:答略。

师:其中第二幅图是最简易的装置,请同学们比较2、3两幅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点呢?

生:为了便于随时添加液体。

师:除此以外,还可用什么仪器代替长颈漏斗呢?

生:注射器、胶头滴管等。

师:请同学们观察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导气管有什么不同?

生:排水法是弯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示的仪器,设计并组装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所有装置,用字母表示。其中玻璃片和铁架台省去。

生组装并交流汇报。

师: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收集方法、注意问题,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生看录像。

师: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呢?

生: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开。

四、反思回顾、整理归纳。

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篇2: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

篇3:《空气》教案

《空气》教案

《空气》 何桂华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成分和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用途;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初步判断;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使用化学史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能力。运用分析、对比和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对事物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尽信书本。对生活,对社会多关心,多做事,保护环境。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培养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上课了,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跟同学们分享三个很有趣的谜语,是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下面请看PPT   [展示PPT]   1、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 2 、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3、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 打一物 ) [教师活动]这三个谜语,谜面虽是不一样,但是,谜底一样的。有谁猜到它是什么吗?我给大家一点提示吧,看看我这个透明的杯子里,貌似看不到什么对吧?其实这个谜底也在里面装着呢。 [学生回答]空气 [教师活动]没错,那大家根据这些谜面来做一道填空题:空气是  。 [学生回答]无色,无味,看不见,气体,摸不着,不溶于水,无毒,宝贵 [板书]无色,无味,看不见,气体,摸不着,不溶于水 [教师活动]很好,大家都很活跃。大家概括的空气都是我们平时直接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的,没有经过化学反应而直接表现出来的,我们把它称为? [学生回答]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没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是一种? [学生回答]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不溶于水。 [板书]一. 物理性质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不溶于水。 [教师活动]刚刚还有同学提到空气很宝贵,确实如此,没了空气,我们就不能生存,既然空气这么重要,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学习它,更好地利用它呢?但是空气是看不见闻不出又摸不着,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它呢?大家没想到对吧?没关系,第一节上课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学习化学的好方法,其中一点是――按时间的顺序。 下面,我们就来一次时光倒流,我们一起回到两百多年前,看看一个叫拉瓦锡的化学家是如何研究空气的。 [展示图片]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解释一下这个装置的构造和实验中的使用) [教师活动]在这个实验中,拉瓦锡用了什么方法,又总结出了什么结论的呢?下面,我给大家看看到时的实验过程,大家注意看,并找出答案哦。 [播放视频] [学生回答]用定量的方法,总结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氮气占五分之四。 [教师活动]刚刚看到的氧气的化学符号是? [学生回答]O2 [教师活动]氮气呢?(N2) [板书]拉瓦锡得出:O2占1/5,N2占2/5. [教师活动]没错,那大家想想,这个结论可靠吗?空气中就仅含有氮气和氧气吗? [学生回答]不相信。 [教师活动]想想,我们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什么气体呀?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活动]没错,空气中不止两种气体,但是在19世纪末之前,人们还一直深信拉瓦锡这个结论。后来人们就陆续地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还有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成分。稀有气体,顾名思义,就是很稀有,再看二氧化碳,要是我们周围包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那我们怎样呼吸呀,对吧?但是这些其他成分都是量很少的气体,而氮气和氧气还是占主要的。 因此,学习知识不能尽信书,遇到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既然这样,这个氧气占空气的分量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自己动手验证一下呢? [示范实验] 红磷与氧气反应   在反应装置安装的时候要一边安,一边提醒学生留意安装的一些注意的地方,并让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原因。   解决问题:1、瓶内为什么先加点水在底部?   2、红磷为什么要足量?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红磷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所以,气体中减少的部分就是氧气的量,所以,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而生成的一种新物质叫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是:P205的新物质。这个化学反应的可以用文字表示如下: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我们也知道拉瓦锡的结论是可靠。这个结论只是大概的,下面我们看看这个饼图,就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到空气中主要组分的比例。 [展示图片] [板书]二、空气成分按体积比例: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教师活动]从饼图可以看到,空气是由不止一种而是很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我们化学中把这样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板书]三、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教师活动]同样地,若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板书]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教师活动]谨记着: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不在于洁净不洁净,而在于组成的物质的种类。若是纯净的空气,还是混合物。因为它还是空气,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练练兵] [教师活动]课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了解了空气是很宝贵的,那么它这么宝贵是为什么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一一来看看。 [展示图片]氧气的用途图片:书本上的三张图;总结出氧气主要是供予呼吸和助燃。 氮气的用途图片:书本上的四张图: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主要是保护气。从刚刚的实验也可以看到,前后氮气的量是没有变化的。   稀有气体(并解释稀有气体是无色无味,很不活泼,所以曾被称为惰性气体)的用途照片:书本上的图片:主要用途是保护气。 [教师小结]  [展示图片]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情况 [教师活动]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对我们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保护空气是我们迫不及待的重任。绿色生产也是我们的方向――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生产,实现零排放;   板书设计: 一、  拉瓦锡实验证明:空气只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氧气约占五分之一。 二、  实验证明:空气成分按体积比例: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三、  混合物:由两种或以上物质组成的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四、空气宝贵,保护空气

篇4: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优秀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优秀教案

课 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重 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难 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

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

篇5:《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罗山二中 许成群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巩固理解氧气的制法、性质及用途。 ②复习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空气污染及防治、验证空气成分实验的有关知识. ③复习巩固并强化化合及分解反应、纯净物及混合物、催化剂等基本概念. ④培养学生的是学习探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杜朗口教学的“三三六”模式,采用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堂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将知识分解成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去完成,通过达标反馈来查漏补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完成任务,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依据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开放性试题。 三、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不讲或少讲,本节课教师的角色是组织、策划、导引、点评、拓展和提升。 四、学法 陈旧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讲学生记,新课改要求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去说、去做、去表演。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五、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将精心准备的六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抄写在黑板上,并精心准备用于课堂反馈的试卷或小纸条。 六、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师:请同学们来猜一条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生:空气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来进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复习。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本章复习目标,然后请同学们分别展示你所总结出的本章复习目标 师根据课标及学生的展示在黑板上写下如下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章知识,梳理本章知识,并形成本章知识的系统结构。 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3、氧气的性质、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探究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6、对本章基本概念通过对比和分析,区分分解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混合物及纯净物的组成 师:根据大家讨论出的目标,结合中考方向,下面各组同学相互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小组:完成本章知识树的填写。(教师将本章知识归纳成知识树以填空的形式发给每生一份,要求第一小组的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完成本章知识树的填写)。 第二小组: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如下图所示:用该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中看到____________同时水进入 瓶中, 约占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步骤是先用夹子夹紧橡皮管,点燃燃烧匙里的物质,将燃烧匙伸入广口瓶中,塞上塞子.燃烧完毕后打开夹子.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含量不是21G.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三:探究氧气的性质,讨论后完成下表 (1)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的现象 选择:石蜡、碳、镁、磷、硫、铁、铝、填入相应的现象,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上述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分析上述反应方程式有哪些共同点,就每一个共同点再写出一个方程式   小组四:探究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试题展示在黑板上) 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证明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 小组五:科学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试题展示在黑板上) 现有下列A、B、C、D、E五种实验装置:   A B  C D  E根据题意,将装置的序号填入下列空格中。 ⑴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 装置,收集氧气最好用 装置。 ⑵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  装置。 ⑶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用  装置,收集氨气最好用 装置。 小组六:空气污染及防治 我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标识如右图) (1)北京奥运会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绿色奥运”理念无关的是: 。(填序号) ①招募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服务;②在奥运场地使用新型清洁燃料汽车;③奥运工程建设中,应用太阳能、地热等能源。 (2)“祥云”火炬的燃料是丙烷(C3H8),丙烷在空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绿色奥运”的要求,其化学方程式为  。 (3)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消除这两种物质对大气污染的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_____和_________。 反馈 1、展示时及时反馈,每一小组在展示时,其它学生可就展示的情况随时补充,随时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展示课结束后,为检测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复习掌握情况,首先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相互检测,检测的方式有口头提问,相互出题。然后教师以试卷的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检测。个别学生采用小纸条的形式随时检测。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堂堂清”,“时时清”。 教育的目的: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篇6: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小结: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收集的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整理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你有什么收获?

篇7: 大班教案《空气》

教学目标:

知道空气是维持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懂得为保障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多吸收新鲜空气的一般方法。

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懂得人吸收新鲜空气的意义;

了解有关人们呼吸的知识

教具准备:

人体呼吸系统挂图一张。

教学内容与过程:

1、出示挂图讲解:空气的组成,空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人们的呼吸等问题。

2、启发学生说说城乡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污染,

3、看挂图,进一步讲解注意呼吸过程的卫生。

4、教师总结本课要点:强调要多吸收新鲜空气,保障人体健康。

5、作业:回家做空气与小动物生存关系的小实验。

篇8: 大班教案《空气》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围绕故事情节,开展讨论,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城市空气净化的初浅知识,并初步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照片:小狐狸、老奶奶、葫芦。

2、被污染的、空气清新而又美丽的城市背景图各一幅。

3、字卡:小狐狸、葫芦、买、卖、新鲜、空气。

4、PPT一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通过分次听故事,开展讨论,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T1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谁呢?出示小狐狸的图片,

幼:小狐狸。

师:小朋友,小狐狸都生活在哪里的呀?

幼:山里,动物园等。

师:今天呀,这只小狐狸要开店了,你们猜猜看他会开什么店呢??

幼:花店,超市,衣服店等等。

师:小朋友们给小狐狸出的主意都很棒,那接下来认真的听郑老师给你们讲这个故事。来听下这只小狐狸到底开什么店?

2、讲述故事内容

《小狐狸卖空气》

小狐狸从深山来到了城市,他看到了很多高楼和汽车,感到很稀奇。在城里住了几天,小狐狸嗓子干干的,鼻子痒痒的,浑身不舒服。小狐狸去医院看病,医生对他说:“你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要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就能治好你的病。”小狐狸回到了深山老家,天天呼吸新鲜空气,病很快就好了,他想:“我为什么不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小狐狸把新鲜空气装进大葫芦带到城里,卖给了一位老奶奶。过了几天,老奶奶高兴的对小狐狸说:“吸了你的新鲜空气,我的气喘病好多了,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买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小狐狸就用大罐子把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开了一家新鲜空气专卖店。几年过去了,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处是绿树、草坪和鲜花,就像美丽的大花园。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

T2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小狐狸在哪里,开了一家什么店?

幼:小狐狸在城市里开了一家新鲜空气专卖店。

师:这些新鲜空气都是从哪里运来的呀?

幼:深山,老家,山里

师:那他深山老家里都有些什么呢?环境会怎么样呢?

幼:树,花,草,环境很好。很清新。

(二)对小狐狸得这种空气污染过敏症,展开讨论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

师:小狐狸在老家这么好的环境里住的时候,有天他去城市里玩的时候呀,在城市里得了一种病,是什么病呢,我们一起再来看下这个故事?

(SLASH小狐狸卖空气)

师:小朋友们,看了这个故事后,小狐狸在城里得的是什么病呀

幼:空气污染过敏症。

师:怎么会得这种空气污染过敏症了呢?

T3幼:空气污染的原因汽车的尾气污染、工业的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爸爸吸烟呀、都会使空气污染的。

(三)完整欣赏故事PPT,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哦,因为这些废气排出来使空气污染了。可是过了几年以后,城市里有没有发生变化?

幼:城市里种满了绿树,草坪和鲜花。

师:城市里种满了这些绿树,草坪和鲜花。那空气会怎么样呢

幼:种上树,绿化环境了,空气变好了。

师:绿树,也被称为绿色的植物,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是人类的朋友。它还可以把空气中不好的东西吸进来,把好的氧气排出来。所以我们要不要保护我们的树木花草呢。可以不可以摘他们,

幼:要,不可以乱摘它们。

师:今天我们回家有个作业,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画一幅保护我们环境的画。好不好。

延伸活动:

1、科学:幼儿与家长商量出更好的方法来让城市空气更新鲜。

2、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欣赏城市美景。

3、美术: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城市。

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多媒体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它能形象地具体地生动地反映人、动物、植物生活在地球上以及地球上环境遭受破坏,给人、动植物带来的困境,展现在幼儿的眼前,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及现象。它富于情感色彩,能够使幼儿介入,产生共鸣与交流,为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应。

篇9: 大班教案《空气》

气系列活动一: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二、活动准备:塑料袋、

三、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

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四、

空气系列活动二:测定空气的存在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气球、打气筒、纸、笔。

三、教学活动:

1、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2、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3、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篇10: 大班教案《空气》

活动名称:

空气的力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篇11:《致空气》教案

《致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三维):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朗读。(有条件可以配乐)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篇12:教案:认识空气

教案:认识空气

<流动的空气>

课   题

6空气的流动

教  学

目  标

1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  学

重  点

自然界里的风的形成(烟的流动路线、方向分析研讨)

教  学

难  点

培养学生的能力(推测风的形成)

课  型

实验、讲授

板书

设计

6空气的流动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风

课后

小结

教材理解

1发现“空气流动形成风”。

2推测风的形成。

课前准备

中型塑料袋、气球、叶轮、卫生香、火柴

学具:风的形成实验盒

挂图:海陆风形成示意图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媒体

意图目标

导入

新课

教学评价

我们已经研究了热空气的性质,热空气有什么性质?

1发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使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

请你用塑料袋在捉点空气。怎样让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你有什么感觉?

(2)气球使叶轮转动起来

出示:叶轮

这是叶轮,你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转动起来?

想一想,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力量)

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个气球,你能利用气球使叶轮转动起来吗?

(3)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4)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5)我们刚才都是人为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风。教室里的空气是流动的吗?

喷花露水,现在你有什么感觉?

(6)自然界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好吗?

2自然界里的风的形成。

需要用火柴、蜡烛、香,你知道应该注意什么吗?

实验时,实验盒中间有三个孔,点燃蜡烛后只能留一个孔进行试验。应把流出每一个孔实验的流动路线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

(与空气温度有关)

出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

陆地容易吸热,地面上的空气容易升温,热空气上升,海洋上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⑴空气流动形成风,自然界中有些种风?(微风、大风、龙卷风……)

⑵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风车磨面、发电)我们再查

用塑料袋兜一些空气,学生合作让空气流动起来。学生可以将手或者脸对着袋口,感受流动的空气。

讨论:方法

活动:怎样用充满气的气球是叶轮转动起来?

讨论:通过以上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打开书p17,请你根据书上的实验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 运用学具材料制作成实验盒

按课文中的要求逐项进行操作并把烟的流动方向画在课本的图中。

讨论:烟的流动路线、方向,为什么是这样?

推测:自然界里的风的形成?

填空:我发现自然界里的风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

气球

塑料袋

气球

小风车

花露水

实验盒

卫生香

火柴

蜡烛

挂图

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发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篇13:《空气本领大》教案

《空气本领大》教案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的核心概念是:空气具有流动的特性,还因大气压的存在会对物体产生一定的压力,孩子见过的与此相关的现象有:未系的气球松手后会飞走,吸盘吸在光滑的表面后难以拉开等。

设计思路:

让孩子玩中发现与空气特性相关的现象,进而激发孩子探求原因的欲望,在体验与交流中真切地感知到“空气本领大”。

活动目标:

1、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空气具有流动、压力等特性,真切地感受到“空气本领真大”。

2、玩的同时能发现有趣的现象,并试着描述清楚。

重点:感知空气的本领

难点:能试着描述清楚。

活动准备:

学具:气球、自制的注射器玩具人手一份。

教具:吸盘一副,气球,自制的注射器玩具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玩气球,引出课题。

教师以玩代组织游戏:

(1) 吹气球

(2) 放气球

师:“发现了什么”?“怎么会这样”?

二、玩注射器玩具,再感知空气的本领。

1、先玩:看现象说现象

(1) 介绍玩具和要求

师“见过这个吗?玩过吗?”

师“今天这个有什么不一样?想玩吗?”

要求:每人一个,边玩边看,听到信号停止游戏。

(2)互动分享

师“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3)交流总结师“空气让它们动起来”

2、再玩:说体验,探根源

三个要求:(1)两人一个玩具

(2)听信号同时进行游戏

(3)听信号停止游戏

归纳:空气的又一些本领。

三、玩吸盘材料,提升玩的.意义。

师幼共玩小吸盘。

再次体验空气的本领大。

活动反思: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我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整个活动要求都交代的非常清楚准确,幼儿始终处于非常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效率高。课堂气氛和谐,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探索欲望,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篇14:《空气》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篇15:《空气》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宽松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动手做,游戏乐的情绪。

2.激发幼儿尝试和探索新的活动兴趣和勇气。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能在空气袋的相应位置贴上眼睛、嘴巴。

4.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体验友爱的情感。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选择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做成空气袋气球和空气袋娃娃。

2.用即时贴剪好的眼睛、嘴巴图形若干;彩带;纸棒等。

3.把已做好的空气袋娃娃悬挂在一根皮筋上,位置高于幼儿高举的手指尖。

活动过程:

一、进入活动场地:教师与小朋友边走边唱进入活动区

二、玩空气袋气球

幼儿伴随欢快的音乐进行游戏,教师适时的参与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方法,在游戏中与同伴合作、交流、学习。

三、与空气袋娃娃做朋友

1、探究与空气袋娃娃做朋友的方法

⑴师:看那边挂着的是什么?(空气袋娃娃)空气袋娃娃也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同意吗?

⑵引导幼儿用纵跳的方法,可用手摸摸、用头顶顶空气袋娃娃

师:好朋友就碰一碰,但空气袋娃娃挂在空中,怎么才能碰到它呢?(用手摸摸)那去试一试!

师:空气袋娃娃要考小朋友:不用小手去碰它,要用身体的其他地方碰它。(用头顶顶――这时将皮筋降低)

要求:幼儿纵跳触动娃娃时,应一个幼儿站在一个空气袋娃娃的下面。

四、做空气袋娃娃

1、探究空气袋气球变空气袋娃娃的方法

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发现

(幼儿围坐在教师周围)空气袋气球是怎么变空气袋娃娃的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空气袋娃娃脸上的眼睛、嘴巴是什么样的?

2、一起动手做空气袋娃娃

师:请小朋友也来把空气袋气球变成空气袋娃娃吧!

⑴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将眼睛、嘴巴贴在适当的位置。

⑵打扮空气袋娃娃。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鼓励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探索与空气袋接触的方法,用身体部位与空气袋接触。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交流、尝试,想出了许多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有的小朋友向上跳,用手触碰空气袋,这是大部分小朋友想到的办法;有的幼儿想到了用头顶、用脸颊去触碰空气袋,也得到了成功尝试,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脚,但失败了。尝试有成功,有失败,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是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篇16:《空气》小班教案

一、课文说明: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联系实际、体出问题——分组实验、自行探索——汇报研讨、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解释现象”这一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原理,了解热空气的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向学生渗透自然事物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认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与同体积的了冷空气相比重量减轻从而上升的道理。

2、难点: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本科教学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即: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出示自治的走马灯,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个不停的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问:“对于这个现象你们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在强烈

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探究的愿望。

㈡、学习新课:

1、设计实验、发现问题。

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顺利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应做到:一、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宽松的探究氛围便于学生独立的进行研究。二、提供足够的又结构的实验材料。由于常温下的空气和热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要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应借助一些物体来研究。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塑料袋、小纸蛇、小纸轮等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对热空气进行研究,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分组实验观察纸蛇(小纸轮)转动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组研究塑料袋上升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

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纸蛇(纸轮)为什么会转动?是谁让它转动。

塑料袋为什么会上升?是谁让它上升?

熟料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什么不继续上升?

通过以上想象你认为空气受热后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3、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学生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热空气的性质。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㈢、巩固、应用

1、学生解释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2、教师介绍孔明灯的制作方法。

3、学生学做孔明灯,并到室外放飞。

4、出示自制的仪器:“暖风强弱显示器”学生课下研究自制。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相关文章:

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2.初中化学空气的教案

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4.幼儿教案空气在哪里

5.我们的玩具和游戏教案

6.城市环境空气现状和防治对策

7.空气作文

8.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

9.科学《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

10.生活中我们需要信心和努力作文

下载word文档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