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anjucaiw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谜语引入,激发求知欲: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气)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
二、阅读感知,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
生:(同位交流)学生汇报。
师:在这一单元中,重点是氧气的有关知识。
三、启思诱想,讲练结合。
1、空气的组成:
师:大自然中的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请同学们完成卷上的练习1。
2、空气的污染:
师: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平衡,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资料。
出示科件:小资料
(1)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全境几乎为燃煤产生的烟雾毒气所覆盖,致使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余人。其主要原因是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被氧化生成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而造成的。
师:看完这段小资料,你有哪些感想呢?
生:大气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图片(出示大气污染图),找出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动植物死亡、人生病等。
师:哪些物质可以导致大气污染?
生: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
生:矿物燃料的燃烧和一些有害气体。
师:有害气体有哪些?
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师: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好化学,利用所学的知识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请谈谈你的做法。
生:植树造林、种草。
生: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生: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生:节约纸张。
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师:我们知道,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含量)不同。
师:我们在学习氧气时,主要是从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的,其中重点是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师: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它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科件(1)
①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颜色,()气味的()体。
② 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故可用()法收集。
③ 它()溶于水,故可用()法收集。
压强为101千帕压强为101千帕
④ 氧气 ()色液体( ()色()状固体
约—183℃约—218℃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师: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幅图,判断分别是哪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完整地描述一下它的实验现象吗?
出示科件(2):
铝、硫、红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生:交流并汇报,不完整的由其他同学补充。
师:请同学们写出这四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此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物质也可以与氧气反应呢?
生:镁、木炭、一氧化碳、甲烷、酒精。(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3)氧气的用途:
师:氧气的性质决定着它的用途。说出它有哪些用途呢?
生: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一组物质用途的图片——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判断哪些是氧气的用途)
生:答略。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师:氧气既然有那么多的用途,我们该怎样制得氧气呢?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它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用什么药品,它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生:答略。
师: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生板演)
师:在这两个式子中,都有二氧化锰,但它们的含义却不同,谁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呢?
生:在(1)式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是反应条件,它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在(2)式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师强调:催化剂的概念(一变二不变)。
师: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请同学们考虑设置发生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生: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师:收集装置与什么有关?
生:生成物的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
师:通过分析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让学生说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必须用的一种仪器是酒精灯,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与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相同。
师:出示四副装置图,请同学们观察,找出哪幅可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哪幅可用于分解过氧化氢。
生:答略。
师:其中第二幅图是最简易的装置,请同学们比较2、3两幅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点呢?
生:为了便于随时添加液体。
师:除此以外,还可用什么仪器代替长颈漏斗呢?
生:注射器、胶头滴管等。
师:请同学们观察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导气管有什么不同?
生:排水法是弯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示的仪器,设计并组装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所有装置,用字母表示。其中玻璃片和铁架台省去。
生组装并交流汇报。
师: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收集方法、注意问题,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生看录像。
师: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呢?
生: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开。
四、反思回顾、整理归纳。
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篇2: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
篇3:《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罗山二中 许成群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巩固理解氧气的制法、性质及用途。 ②复习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空气污染及防治、验证空气成分实验的有关知识. ③复习巩固并强化化合及分解反应、纯净物及混合物、催化剂等基本概念. ④培养学生的是学习探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杜朗口教学的“三三六”模式,采用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堂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将知识分解成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去完成,通过达标反馈来查漏补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完成任务,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依据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开放性试题。 三、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不讲或少讲,本节课教师的角色是组织、策划、导引、点评、拓展和提升。 四、学法 陈旧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讲学生记,新课改要求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去说、去做、去表演。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五、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将精心准备的六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抄写在黑板上,并精心准备用于课堂反馈的试卷或小纸条。 六、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师:请同学们来猜一条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生:空气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来进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复习。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本章复习目标,然后请同学们分别展示你所总结出的本章复习目标 师根据课标及学生的展示在黑板上写下如下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章知识,梳理本章知识,并形成本章知识的系统结构。 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3、氧气的性质、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探究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6、对本章基本概念通过对比和分析,区分分解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混合物及纯净物的组成 师:根据大家讨论出的目标,结合中考方向,下面各组同学相互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小组:完成本章知识树的填写。(教师将本章知识归纳成知识树以填空的形式发给每生一份,要求第一小组的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完成本章知识树的填写)。 第二小组: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如下图所示:用该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中看到____________同时水进入 瓶中, 约占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步骤是先用夹子夹紧橡皮管,点燃燃烧匙里的物质,将燃烧匙伸入广口瓶中,塞上塞子.燃烧完毕后打开夹子.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含量不是21G.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三:探究氧气的性质,讨论后完成下表 (1)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的现象 选择:石蜡、碳、镁、磷、硫、铁、铝、填入相应的现象,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上述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分析上述反应方程式有哪些共同点,就每一个共同点再写出一个方程式 小组四:探究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试题展示在黑板上) 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证明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 小组五:科学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试题展示在黑板上) 现有下列A、B、C、D、E五种实验装置: A B C D E根据题意,将装置的序号填入下列空格中。 ⑴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 装置,收集氧气最好用 装置。 ⑵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 装置。 ⑶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用 装置,收集氨气最好用 装置。 小组六:空气污染及防治 我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标识如右图) (1)北京奥运会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绿色奥运”理念无关的是: 。(填序号) ①招募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服务;②在奥运场地使用新型清洁燃料汽车;③奥运工程建设中,应用太阳能、地热等能源。 (2)“祥云”火炬的燃料是丙烷(C3H8),丙烷在空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绿色奥运”的要求,其化学方程式为 。 (3)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消除这两种物质对大气污染的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_____和_________。 反馈 1、展示时及时反馈,每一小组在展示时,其它学生可就展示的情况随时补充,随时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展示课结束后,为检测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复习掌握情况,首先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相互检测,检测的方式有口头提问,相互出题。然后教师以试卷的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检测。个别学生采用小纸条的形式随时检测。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堂堂清”,“时时清”。 教育的目的: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篇4: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小结: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收集的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整理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你有什么收获?
篇5:《第四单元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四单元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后记:
篇6:我们周围的空气特岗面试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特岗面试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初中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 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 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五、教学方法1、教师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对空气的直观深入的认识。
2、学生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在实验小组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利用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
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
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
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 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推进新课
[过渡]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分析] 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
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
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
[分析] 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做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演示实验] 实验2—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并将水上面空间分成5等份;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
结论: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讨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结论] 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红磷量不足,未能将瓶内氧气耗尽;装置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分析] 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过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解]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举例]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
[分析]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篇7: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 海水 氧气 石灰水 冰水混合物 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 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 的原料;
(2)在 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 、社区安全和 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有效训练】
1. 空气的成分以 和 为主,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
2.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完成。下列步骤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用燃烧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人瓶内,并把塞子塞紧 ④冷却到室温 ⑤打开弹簧夹,水压入集气瓶中,并接近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⑦⑥②⑤④③① B.⑦⑥③②⑤①④
C.⑦⑥①③④⑤② D.⑦⑥①③②④⑤
4.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洁净的空气
5.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海水
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
6. 稀有气体过去曾被人们称做“惰性气体”是因为(?? )
A.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少 B.稀有气体用途广泛
C.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 D.稀有气体非常宝贵
7. 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
A.氧气 ? B.氮气 ? C.稀有气体 ? D.二氧化碳
8. 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 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9.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氮气
C.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 D.氮气 氧气 一氧化碳
10. 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后提升】
1.如果在本实验中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充气包装的小面包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小面包的塑料袋内气体充的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食品能长时间保鲜。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是氮气。
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作步骤。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什么?
篇8: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跟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本章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区别。 6.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 7.对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识别并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自己的一些实验操作行为。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1] [2] [3] 下一页
篇9: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五、总结与延伸
1、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篇10: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优秀教案
第一轮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1)
一、目标解读: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的现象
3、能熟练书写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概念,并能熟练区分
二、典例分析:
例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气体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例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这一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例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
物质XZQ
反应前质量/g00840
反应后质量/g4624014
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三、达标练习:
1、继“足球分子”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另一种“足球分子”N60。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则未来的火箭燃料,N60属于( )
A 高分子化合物 B 非金属单质 C 金属单质 D 混合物
2、对下列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浓雾 B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
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3、为了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又不增加新气体,可燃物最好选用( )
A 木炭 B 细铁丝 C 石蜡 D 红磷
4、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难溶于水,下列收集方法错误的是( )
A 排水法 B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C 向下排空气法 D 向上排空气法
5、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 )
A 得到的产物为绿色物质 B 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C 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D 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重新组合成无毒物质
6、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一种暗红色粉末在氧气中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种淡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种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7、在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 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D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8、甲、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将灼热至发红光的黑色固体丁放到混合气体中,丁燃烧生成新的气体丙,丁熄灭后,测知甲气体已全部耗尽;往乙、丙混合气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已知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4/5,则:
(1)这些物质分别是:
甲: 乙:
丙: 丁:
(2)丙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2、高20 c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 (填字母)。
A.红磷 B.木炭 C.铁粉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 c(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 (填“偏大”或“偏小”)。
篇11: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的: 1:了解02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2: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2:S、P、Al与02反应的现象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概念。 教学过程: 【提问】1.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 2.空气中最重要的气体是什么? 【引入】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我们对氧气有多少了解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性质 【演示】展示一瓶氧气。 【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 (101千帕 室温)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1:0.03)的气体,密度:D=1.429g/L 比空气略重(高山为什么缺氧)可液化: 101千帕时:-183℃液化为淡蓝色液体.,可固化: 101千帕时:-218℃固化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在标准状况下: (101千帕0 ℃ ):氧气:DO2=1.429g/L空气:D=1.293g/L氮气:DN2=1.25g/L 【讲述】通常状况和标准状况的区别。 【设问】我们知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又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提问】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演示】硫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 【讲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不同的原因以及二氧化硫的气味。 实验现象:①・ 硫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 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③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板书】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 【演示】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做本实验时,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水.(防止灼裂瓶底) 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现象: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铝+ 氧气 三氧化二铝 2Al+3O2点燃 Al2O3 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表达式
实验2--2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实验2--3硫磺 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 硫 + 氧气[1] [2] [3] 下一页
篇12: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 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 (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3:了解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重点: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过程: 【提问】1.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2.写出氧气与碳、硫、磷、铝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讨论】如何鉴别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 【演示】鉴别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 【讲解】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步骤和要求。 【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和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 【演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现象
原因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有过氧化氢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很快熄灭
没有氧气放出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加热过氧化氢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很快复燃
有氧气放出
往装入过氧化氢的试管中加绿豆大的MnO2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用带火星的木条很快复燃
有氧气放出
表达式
2H2O2 2H2O +O2↑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在加热过氧化氢(双氧水)的实验中,由于5%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氧气共同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比较难复燃。所以该实验可以改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1)在试管口加1个带有干燥管的装置。
(2)在5%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MnO2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讲述】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实验室还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演示】展示高锰酸钾,将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让学生观察现象。加热高锰酸钾并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讲解】加热高锰酸钾后生成的有关物质。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提问】1.什么叫化合反应? ・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讲述】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1] [2] 下一页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相关文章:
7.空气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