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

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

2023-08-05 08:34: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復復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

篇1: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

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1、导入

师:大家好!很高兴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科学秘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大家都知道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那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你能找到空气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生:能。

2、活动一:找空气

师: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找空气呢?

师:这几位同学表现得非常勇敢,其他同学呢?

生:说各种各样的方法。(不错,有创意,新奇,很独特)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办法,这些办法能找到空气吗?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好的,小组长拿出我们准备的材料,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找一找空气。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有创意!开始动手吧。(扇子,塑料袋,气球,针筒,砖块,空矿泉水瓶子)

生活动,找空气,师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找到了)高兴吗?(是)哪位同学说一下你用什么材料找到了空气?你是怎么做的?

生:展示(方法多样)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找到了空气,表现都非常优秀!现在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

生:(在气球里,在塑料袋里,在砖块里……)

师: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呢?(教室外,操场上……)我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到处都是、无处不在(板书)

师:这个词用的非常准确!……(板书)

篇2: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

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活动二:证明空气有重量

师:刚才大家都找到了“空气”,那么,空气有重量吗?现在请你来猜一猜。 (学生思考、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师:现在咱们有不同的猜测了,要知道空气究竟有没有重量,你有什么办法?(学生提出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看来,大家都想亲自动手实验一下了。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实验材料。(出示天平)(生:天平)谁知道天平有什么作用?(放一架天平在讲桌上,演示)

生:是用来称东西的。

师:对,天平可以称量出物体的重量,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天平调平衡以后,放在两个盘子中的物体如果重量相等,天平就会保持平衡;如果两边的重量不相等,天平的指针就会偏向重的一边。

师:这是什么,你认识吗?(平衡尺)这是我们学习了第3课《跷跷板》后,有的同学自己做的平衡尺。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还有两个气球。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师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准备在平衡尺的两边一边挂上一个气球,其中一个气球吹上气,另一个气球不吹气,看看平衡尺哪边沉,如果吹气的气球沉,就说明空气有重量。师:你想平衡尺的哪边会沉?如果这一边沉了,说明什么问题?

师:可以看出这个小组的同学确实是经过了认真思考,设计的实验基本是可以的。不过,你注意到了没有:老师提供的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它们本身的重量就可能不相等。(演示)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实验结果准确吗?

生:不准确。

师:看来你们的实验方案需要改进。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我们准备在平衡尺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先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然后再放回去,看看平衡尺哪边沉。

师:这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比前一个小组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放回平衡尺上时,随便找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应该放在哪儿呢?

生:放到原来的位置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到其它位置上就不准确了。

师:考虑得非常全面。使用天平的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前面演示)我们准备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然后把天平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看看天平平不平衡。如果吹气的一边沉了,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生:我们准备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看看天平平不平衡。如果吹气的一边沉了,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师:这个实验设计得很好,考虑得很全面!老师提个建议,你们原来设计的是先在两边放上气球调节天平平衡,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如果反过来,先把其中一个气球吹上气,再把天平调平衡了,又该怎样比较空气有没有重量呢?

师:这个方法基本是可以的,不过有点小问题,谁能说一说?(到前面来找)

生:这一边,气球还没吹气就已经沉了。真聪明!这就是问题所在。

师:同学们注意看,我在两边放上两个气球,看出问题了吗?观察一下天平平衡吗?

生:不平衡。

师:不平衡,要怎么办?

生:调平衡。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讨论,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问题,修改实验方案。这次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最棒!好不好?(好)

师:赶快开始讨论吧。

生讨论,师指导。

师:现在哪个小组再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准备在平衡尺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先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然后再放回去,看看平衡尺哪边沉。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放回平衡尺上时,随便找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应该放在哪儿呢?

生:放到原来的位置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到其它位置上又不准确了。

师:考虑得非常全面。

使用天平的小组汇报。

生:我们把一个气球吹上气,另一个气球不吹气,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平衡了,再把有气的气球扎破,把气给放出来,看看天平能不能平衡。

生:我们准备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然后把天平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看看天平平不平衡。如果吹气的一边沉了,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师:同学们再次讨论后设计的实验都很精彩!暂时不能分出哪个小组的最棒,不过不要紧,我们还可以在下面的活动中,继续比赛,有信心吗?

生:有。

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你们的设计开始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师指导。

师:好,请坐好。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一致或不一致)

师:谁愿意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板书:有重量)

篇3: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

(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篇4:四年级科学《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篇5:四年级科学《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了吧?

2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具体的认识,说说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3、关于空气的成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上网查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

篇6:四年级科学《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空气是由那些气体组成的?

2、通过上网查资料,你知道氮气有什么性质?

3、你了解二氧化碳吗?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

(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1、上网查资料,进一步认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预习《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篇7:课堂实录

地点:xx学校

时间:20xx年4月

上课班级:初二(xx)班

执教者:xx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一齐学习《老王》,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读书的情景。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比如说,我用的一个字是“穷”,我的理由是老王仅有一辆三轮车赖以活命,并且生意也不好,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生:我觉得能够用“惨”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第一个原因是他无亲无故,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肯定不会照顾他了。还有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力三轮车夫,眼睛不好,有一只眼睛瞎了,晚上看不见,别人也不爱坐他的车,所以我觉得他十分的“惨”。

师:好,请坐。其实这个“惨”字能够概括出老王整个的生活境遇。他刚才说到“老王瞎了一只眼”,我们能够用哪一个字更准确地来概括呢?

生:不幸。

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我用的一个字是“残”。“残废”的“残”,你认为是不是能够?还有同学来说吗?

生:我用的是“苦”字。课文第三段讲到“老王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能够看出他瞎了一只眼睛,这给他造成了谋生的困难。还有76页第6行,“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那里能够看出他营养不良,瞎了一只眼睛。从他的身世无人知晓,不被人重视,也能够看出他的“苦”。

师: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就是生活没有着落。是不是?

生:对。

生:我也想用“苦”字。因为这个“苦”字能够代表艰苦,他生活中的艰苦。它还能够代表另一种“苦”,就是“心苦”。你看那里的第3自然段,“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工作的时候是十分艰苦的,并且其他人也不愿坐他的车。

师:我补充一下。你所说的其实是他的“悲苦”,是不是?

生:我想用一个字——“善”,“善良”的“善”。我觉得他是凭良心做人,平时经常帮忙别人,也不多收别人钱,并且经常尽一些义务。譬如说,送冰的时候多送一些冰给别人。

师: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生:我觉得能够用“幸”,“幸运”的“幸”。因为老王虽然是一个贫困并且是不幸的人,但其实他是不幸中还有一点点幸运。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很好的人,那就是本文的作者杨绛。她一向在帮忙他,在各个方面照顾他。所以他也是幸运的。

师:我不大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的是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再说,杨绛对他的帮忙,对他这个苦难的人生来说真的太微不足道啦。当然,你也能够保留你自我的看法,我们待会继续学习,继续认识他。还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吗?

师:我觉得老王的生活还能够一个用“孤独”的“独”来形容。前面第1自然段就写了,蹲三轮车的都组织起来,但仅有他没有被组织起来,因为他是“单干户”。后面写老王生重病快去世的时候,他都不能到自我家人那边去,说说自我的遗愿什么的。他就只能到自我最好的一个客户那去,送送“鸡蛋”“油”来表示自我对她的帮忙。我觉得用一个“独”字能够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师:用“孤独”的“独”,还不如用“孤独”的“孤”,我们不是经常说“孤寡老人”么。你看,老王的“穷”,老王的“苦”,老王的“残”,老王的“孤”,都说明这是一个十分卑微的三轮车夫。

师:在那样一个痛苦的年代,杨绛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三轮车夫,并且跟三轮车夫有了一段时间的交往。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杨绛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呢?请你说说看。

生:第一件事是老王有一次撞在电杆上了,杨绛女儿给老王鱼肝油。第二件事是他跟老王闲聊他的家庭。第三件事是老王给他家送冰。第四件事是墨存的腿不能走路了,老王带他去医院。第五件事是他问老王能不能维持他的生活。第六件事,就是最终一件事,他与作者告别,给她家送鸡蛋和油。

师:请坐,你读书读得很细致。你说的是作者跟老王交往的事情,其中有杨绛做的事,也有老王做的事。我们重新来梳理下,老王主要为杨绛做了几件事呢?

生:我认为老王为杨绛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送冰,第二件事是送鸡蛋和香油,第三件事是送钱先生上医院。

师:我提议你把这三件事的顺序处理下。送香油和鸡蛋是第几件事啊?

生:第三件事。

师:这样我们就能够概括地说,老王为杨绛一家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送冰;第二,送默存;第三,送香油和鸡蛋。那我就有一个问题,这几件事都是围绕“送”来写的,但运笔各有不一样,请你来作一点简要的分析。教师给一点提示,能够从“送什么”、“为什么送”、“怎样送”,以及老王的品质、作者的情感变化、文字的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能够静静地读课文、静静地分析,也能够和周围的同学轻轻地交流你的发现。

(生读课文、交流;师巡视)

师:好,那我们就来交流交流我们的发现,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送冰,从“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淳朴宽厚,并且知恩图报的人。因为我们以前也帮忙过他,他是一个明白感激的人。

师:你选择的是从老王品质的角度,是吧?好,继续说。

生:第二件事是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因为默存的一条腿不能走路了。从他坚决不肯收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重友谊重感情的人。

师:继续。

师:第三件事是老王给我们送了一瓶香油和包裹里的鸡蛋。老王明白自我快要死了,他想感激下以前帮忙过他的人。从这儿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自我已经病危了还替别人着想、十分善良的人。

师:已经不仅仅是善良的问题了,是高尚的品质。为什么?我补充一下,对我们此刻来说,香油和鸡蛋不值钱。但在那个年代,一个城镇户口一个月只能分配到二两油。你想,那一瓶香油该是多么的珍贵啊!鸡蛋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讲更是奢侈品,所以那可能是老王倾其所有的财产、倾其所有的付出了。好,继续来。

生:我是从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方面来分析的。作者认识老王后,认为他“可怜”。

师:把“可怜”改为“同情”,是否更好些?

生:第4自然段写“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作者明白了老王家就在那儿。第5自然段,写送冰的时候,作者就从对老王的“可怜”转变成了“欣赏”,因为他十分的老实,作者欣赏他的品质。到最终,老王帮忙作者的朋友墨存。

师:不是“朋友”,是她的“先生”。

生:老王送他到医院去,可是他发现作者没有车,而是自我供给车去医院。老王也十分细心,想到作者可能是没有钱。

师:所以坚决不肯要钱。那一刻作者心中对老王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尊敬。

师:真好,尊敬。继续说。

生:到了第13、14自然段,老王送他鸡蛋和香油,作者送给他钱,他们互相尊重。

师:最终送香油和鸡蛋时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尊重”,我们先放一放。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好不好?你觉得是不是尊重?

生:我觉得最终也有“尊重”,但主要情感应当有别的复杂的情感在里面。

师:你来说说“复杂”里面有哪些东西呢?

生:我看到第11自然段中的“强笑”用得很有深意。

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她发现了“强笑”这个词,应当说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你先请坐。这“强笑”的确是挺复杂的,那么这个复杂里面包包含哪些情感呢?

生:因为当时香油和鸡蛋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我觉得作者也不是很富裕,老王去送东西的时候,作者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感激之情,然后就勉强地笑了笑。这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感动和悲伤。

师:有感动,有感激,也有几分的悲伤。

生:前面说老王他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一个人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还对我们一家人坚持着尊敬并要来感激我们。所以当作者收到他的这份感激之情之后,她就为老王的病情感到十分的悲伤,其实是很担心老王的身体健康。为了表示对老王的尊敬,她只能从自我嘴里挤出一丝笑来回应老王。

师:你的分析也很有道理。所以“强笑”这个词中,不纯粹有尊敬的味道,还有感动,感激,同情,还有关切,乃至震惊。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不明白怎样来表达内心对老王的情感。还有哪位同学也来说说?

生:我觉得文章写老王送冰,送墨存,送鸡蛋和香油,那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一个时间的推进过程的。作者描述得一段比一段长,就感觉她的情感是在一步一步地跟进。比如刚开始她写,“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这就是她对老王的最初看法。然后她又说“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我感觉作者就是在说其他三轮车夫都没有老王老实。到后面第6自然段的时候,在写老王问作者的时候就多了一些描述。到最终一件事情的时候,写的就是对话。我感觉文字越来越细致,感情表达得越来越强烈。

师:她其实是有两点发现。第一点,她发现这三件事是按照必须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二,她发现这三件事是越写越详细。你们发现了吗?刚开始是简要的叙述,说他送的冰要比前任大一倍。而到了送墨存去医院的时候,就有了描述,但描述不是很细致,仅有一段对话,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这是简笔的勾勒。什么叫勾勒呢?我们学过美术没有?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写活了。这段话它写出了老王此刻对杨绛一家的关心,他伸出了援手。而到了写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时候,作者对老王的外貌、神态以及语言都进行了很细致的描述。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们能够把它叫作“工笔细描”。你看,三次写“送”,越来越详细,由简要叙述,到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经过这样越来越细腻的描述,老王的形象和品质也越来越突出。前面有同学说了,他只是一个老实的人,可是当杨绛一家被打倒以后,被迫害以后,其他的朋友都离他们而去的时候,这个三轮车夫却伸出了援手,不肯收钱。最终他在行将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还强撑着病体到杨绛家里送上了他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我说,这个三轮车夫虽然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个高尚的灵魂。(师板书)

也正因为这样,杨绛在回忆中才充满了深情,在回忆中才有了很多的“愧怍”。好,还有同学要发言。请你说。

生:第一次送冰时作者说老王是最老实的,第二次送钱先生的时候老王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最终他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他又说“我不需要钱”,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老实。

师:他的意思是说文字虽然有详略,但不管是详还是略,其中都有对老王善良品质的肯定,是这样吗?

生:我们先看第10自然段,再看第11到20自然段。那里写“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从中能够看出老王是要跟作者告别,而他把自我一次也没有吃过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也表现出老王很重友情重感情。

师:你想说的是最终一件事表现的是老王的重情重义。其实,前面的两次“送”是不是也写出了他的重情重义?应当是写出来的。只可是最终一次写得最详细也最令人震撼,前面的写得简略一些。此刻我们把刚才的简要分析来总结一下。同学们一齐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围绕“送”写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就是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累赘,又层层递进,在表达上到达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师: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能够学习经过几件事回忆一个人的艺术手法。能够这样说,在杨绛的深情回忆当中,杨绛和老王都各有付出。老王有这样的付出,杨绛一家也有付出,包括送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还给他钱等等。那么,既然是各有付出,为什么杨绛要表达一种深深的“愧怍”呢?杨绛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心怀“愧怍”呢?

生:老王给他送香油和鸡蛋,不要钱。但杨绛偏偏要给老王钱,最终老王去世时,感觉送他钱是侮辱了他。

师:我不一样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作者在文章结尾自我都说:“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看到了吗?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是因为生前她对老王不够关心,并且自我作为幸运的人没有了解到老王十分高贵的品质。

师:举一个例子说,杨绛她怎样做才能够减少一点“愧怍”呢?

生:在老王生前生病的时候作者带他去医院。因为作者明白他住在哪里,能够做照顾他之类的事。

师:“我”完全能够去探视他,带他去医院,给他亲人般的温情和关怀,是吧?还有吗?

生:可能她觉得自我剥削了他的劳动成果一样,感觉对他有“愧怍”。平常老王对作者一家也都有好处,作者觉得老王十分善良,而老王所获得的十分稀少,所以作者觉得“愧怍”。

师:你想表达的意思我听明白了,作者觉得自我是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却没有能够给老王更多的一点东西。

生:我觉得“幸运”只是拥有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可是老王连这些最基本的都没有,并且眼睛几乎失明,生活还没有保障,最终又默默地死去了。作者觉得幸运的人应当去关注那些生活不好的贫困的人,然而自我却没有做好这些事情,所以她觉得对老王心怀“愧怍”。

生:作者觉得“愧怍”,因为老王对她十分好。虽然作者也对他十分好,可是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幸运人,她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却没有好好地关心老王,所以感到十分“愧怍”。

师:是这样,她经过老王家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想到进去看看他,坐一坐,是不是?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篇文章里面,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对老王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好的。这句话更突出作者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愧怍”主要表此刻自我作为上层的知识分子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那些对自我好的人,以及所有的不幸者。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讽刺,杨绛她本身对老王是比较好的,可是她却表达了自我的“愧怍”之感。那么社会上那些对这些不幸者表示鄙视表示讽刺的人,他们看到这篇课文……

师:你说的讽刺不是讽刺自我,其实也不叫讽刺,而是对社会上那些冷漠者有一些警醒的意味,是吧?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以她的条件能够带老王去医院,让他的病好起来。还有第二个原因,老王来给她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她没有请老王喝口茶,陪老王说说话,就这样让他走了。

师:这个同学读书很认真细致。作者没有像朋友一样像家人一样,让他坐下来喝喝茶,问问他的病情。老王待杨绛一家如亲人,而杨绛只当他是普通朋友。

生:最终一件事情,写作者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去屋里拿钱。拿钱是对老王的一种……侮辱。

师:不能用“侮辱”,太重了。

生:在12自然段,老王这种身体状况不能坐,作者她站着看他下楼,也担心他摔倒,等听不见他的脚步声才回屋。其实她能够扶老王下楼,但她并没有,所以她感到抱歉。

师: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对老王的这份关心,这份感激,是不是非得用给钱的方法呢?

生:不是。

师:老王要的不是钱,要的是什么?

生:关爱。

师:是友谊,是爱,是亲人般的爱,是亲人般的温馨,是不是?所以,是不是能够这样说,杨绛和老王在交往中都各有付出,但他们的付出是不对等的。比如说送冰的时候,杨绛就是在照顾他的生意,而老王对他就是对家人的一种关心。在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作者觉得老王把那么好吃的东西送来给我们,仅仅是一个患病的朋友对我们家的一种普通关心。可是对老王来讲,他却是在和亲人诀别之前倾其所有地付出。所以,这种付出是不对等的。杨绛的幸运,是在那样一个**的年代里,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亲情。而对老王来讲,他付出了亲情,却仅仅获得了友情,仅仅获得了同情。所以,一想起这个,杨绛心里面就充满着“愧怍”。作者的这份“愧怍”里包含着对老王的一种缅怀,也包含着对他的迟到的感激。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有些感激是不能用钱来表达的,而是要用情去回报情。(师板书)

那么,我再问同学们,老王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杨绛这种“愧怍”,除了表达对老王的缅怀,你觉得她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刚才有位同学说的是讽刺,之后我说它还带有一种警醒的意味。

生:她是想呼吁人们关心和关注不幸的人,不要等到他们离去了才醒悟过来去关心他们。

师:好,就是说要把你的善良的行动表达出来,不要等待,有一种呼吁的味道。

生:她是想要表达一种感恩的心,因为她觉得仅有用心体验生活,用心体验老王对他的好,才能感到一种亲情般的爱。虽然老王从没有感受过亲情般的爱,可是她却想要呼吁人们给予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以亲情般的爱。

师:呼吁人们付出自我的爱,的确有一种呼吁的味道。同学们,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对于“愧怍”写过这样一段话:

屏幕显示:

……(十年浩劫中)有一种人,他们明明白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可是,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所以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师:杨绛写自我的“愧怍”还有一层很深的用意,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地来反省自我,对于做过的事情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坏,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受到了打击,有的所以含冤去世。可是迫害他们的那些人没有人去反省自我的错误,所以那些灾难就容易被人遗忘。在这篇文章中,杨绛作为一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她是期望我们的民族应当时时都有一种反省的意识。仅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所以,唤起民族的自省意识才是杨绛表达“愧怍”之情的本意。

好,今日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空气作文

2.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3.老人与海课堂实录

4.珍珠鸟课堂实录

5.坐井观天课堂实录

6.赤壁赋课堂实录

7.有理数课堂实录

8.离骚课堂实录

9.草原课堂实录

10.空气小学作文

下载word文档
《空气中有什么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