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实录名师
“爱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散步课堂实录名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散步课堂实录名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散步课堂实录名师
(一)开端激趣、相机引入
师:很高兴能和咱们班的同学结识,我也很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并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共同的学习中成为老朋友。我想问大家生活中的问题,不知同学们散过步没有?
生:(齐)散过。
师:散过步的同学请举手。(全部举手)那么你和谁在一起散过步?
生1:和爸爸妈妈。
生2:和同学。
生3:和爷爷奶奶。
师:但不知散步的感觉如何?
生1:高兴。
生2:快乐。
师: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感觉呢?
生:心里很平静。
生2:很安定。
生3:淡泊、宁静。
师:喜欢散步吗?
生:(齐)喜欢。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散步》作者莫怀戚。(板书)看课题你能联想到散步的哪些问题?
生:在散步的过程中,一家人互相关心爱护。
师:你预习得很好,从文题上就能联想到这一点吗?
生1:不能。
生2:想到什么人散步,在什么地方散步。
生3:在什么时候散步发生了什么事?
师:很好,同学说的正好提到 记叙文 的六要素: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散步,发生了什么事,要想知道,还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谈到散步,谈到散步的心情,谈到联系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样一方面因为提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而兴奋,另一方面对下面如何学习这篇散文起了提示作用。]
二、研讨学生,确立目标
师:现在我们面对一篇文章,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这谈到一个学法的问题,那怎么学习呢?
生:文章写了什么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你的意思是理清思路,看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仔细阅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好,要细细品一品句子,赏析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生:要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对,那么应该怎样解决,总要有个顺序,请同学们排列一下学习顺序。
(生交换意见后都认为是生3,生1,生2)
师:今天怎样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当领导,请看屏幕 (放置卡片于屏幕上显示)
请同学朗读目标l 、2、3、
生:学会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含义。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学习尊老爱幼的美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做的不再是出示学习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该学什 ,怎样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但要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篇2:散步课堂实录名师
师:语言准确、字正腔圆,请坐。我们先学习目标1,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生字、生词应怎么办呢?
生:(异口同声)问同学。
师:词语怎么办呢?
生:(七嘴八舌)结合语境理解。
师:实在不会怎么办?
生:(齐)问老师。
师:那好,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己完成目标1(生读并交 流,师巡视。)
师:有问题吗?
生1:后来发生了分……
生:(齐)qi
师:准确。qi二声,齐读分歧
生:(齐)分歧
篇3: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
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篇4: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
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篇5:故乡名师课堂实录
故乡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
生:本家是同姓的。
师:说得好。那么亲戚呢?
生:亲戚是不同姓的。
师: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
师:你们看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
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
师:对啊。这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我补充一点,好不好?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例如我国在解放后有没有过倒退?
生:(齐)有!
师:什么时候?
生:(齐)“”!
师:对了。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_”不是粉碎了吗?但在““””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96页倒数第5行,“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么?(众笑)谁能解决?
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还有问题吗?
生:102页倒数第6行,“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听他”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回答?
生:随他自己。
师:对,也可以叫做“听便”。还有问题吗?
生:93页第2行,“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
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笑)这个老屋是“我”家的吗?
生:(齐)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板书),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93页第9行,“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用“飞出”?
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
生:(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倒,这就是用词准确。还有问题吗?
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
师:对啊。都是哥,谁是弟弟呢?(笑)
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笑声)
师:谁能回答?
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笑)
生:这是杨二嫂胡说八道。
师:那么“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
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
师:这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那么你认为这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生不能答。老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齐)知道!
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
生:(齐)没有!
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
生:(接话)艺术形象!
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
生:(接话)虚构的!
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
生:(齐)不是。
师:为什么?
生:(齐)《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呐喊》是小说集,《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当然是小说。(笑)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
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
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
生:(齐)会看了。
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鲁迅在小说中写的事,鲁迅先生有没有都经历过?
师:你的问题使我想起了有位同学提的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闰土这个人。
生: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到的。
师:对啊。那么,他叫闰土吗?
生:闰水。
师:你对了一半。
生:运水,运动会的运。
师:全对了,你们两个知道的很多。鲁迅把这名字改成了闰土。这样改是有道理的。谁还记得,闰土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生:五行缺土,闰月生的。
篇6:山雨名师课堂实录
山雨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起:
(多媒体出示语段)
生(读):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由朱自清的文章引入课文的学习,既是课外阅读的引导,又创设了情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我们看到,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一开始,学生就比较投入。
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生:想。
师:好,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起:
生:山雨。
师:赶快打开语文书101页,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自己小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请你再一次读课文,这一次边读边想,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
生:再读课文。
“读”的引导一直是一个难点,姜老师对“读”的指导体现了方法的指导,体现了层次的提升。
师:好(示意暂停),孩子们,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这样吧,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姜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
生:好!
师:那谁先来带姜老师去看看山雨刚来时的情景?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谁能像她那样带姜老师接着去听“雨”的声音?你和着第二组的同学来读。
(出示二——五自然段)
第二小组学生读。
师:这么长的几个自然段,你们读得如此流利,真了不起。有没有同学觉得比他们读得更好?
生:有!
师:你和着第三组的同学带着姜老师一起去感受山林的颜色。开始吧!
(多媒体出现课文六七自然段)
生读。
师:你们读得很认真,很有色彩地读这两个自然段。姜老师很欣赏你们认真学习的精神。哪些孩子愿意向他们学,认真地读,带姜老师去欣赏雨后的山林呢?(生举手)这样吧,愿意的孩子,咱们一起来!
(多媒体出示课文八——十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叮——咚——叮——咚—— 好听吗?注意,课文这儿有一个破折号。孩子们都觉得“叮咚”的声音很好听,可姜老师觉得孩子们的朗读更好听!
读得入情入境——这是临场老师真切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的简洁而有力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到此时,课文的整体感知已经达到三遍,个别学生甚至更多。我们可以注意到,老师对于每一次朗读所提的要求在发生着变化,层次性体现得比较好,学生越读越有味,而不是机械地重复。
师: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沉默。
师:不着急,请你带着这个感受,把你喜欢的地方,再美美地读一读。自己读完以后,再到四人小组中去,交流交流,听听小伙伴们的意见。赶快开始吧!
(多媒体显示)
学习建议:
1、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这种感受,选择你喜欢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
3、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听听小伙伴的意见。
生读,小组交流,教师关注并参与。
师:(示意暂停)好,哪些孩子喜欢山雨刚来时的情景?我请个孩子来读,其余的孩子认真听。(指读书的学生)把你们刚才的感受用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篇7:桃花源记名师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 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 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
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屏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生齐读。
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
生再读。
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
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
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
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
篇8:鸬鹚名师课堂实录
鸬鹚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今天咱们学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鸬鹚”)见过鸬鹚吗?
生:(多数表示没见过。)
师:鸬鹚长什么模样儿?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课件呈现鸬鹚的多幅照片。)大家看,这就是鸬鹚。捕鱼的高手!来,跟鸬鹚打声招呼——
生1:鸬鹚。
师:读得挺好嘛!谁还想打招呼?请举手,把手举高些。
生2:你好!鸬鹚。
师:声音非常响亮,鸬鹚听了一定很高兴。
生3:哈罗!鸬鹚。
师:真棒!不但声音响亮,而且“鹚”的平舌音念得特别清晰。就不知这鸬鹚听不听得懂外国招呼?(众笑)
生4:亲爱的鸬鹚,咱们交个朋友吧!
师:对不起,亲爱的,你先把鸬鹚的名字叫准了,咱们再交朋友吧。(众大笑)
生4:鸬鹚。
师:再叫一声。
生4:鸬鹚。
师:好!这就和你交朋友!还有谁也想跟鸬鹚交朋友?(学生纷纷举手)来!咱们一起跟鸬鹚打声招呼——
生:(齐读)鸬鹚。
师:同学们,对鸬鹚,你都了解些什么呢?
生1:我知道鸬鹚是一种捕鱼的动物。
师:没错,一种捕鱼的水鸟。
生2:我知道鸬鹚有一个鼓鼓的喉咙,捉到的鱼就装在喉咙里面。
师:那个鼓鼓的东西叫做“喉囊”。(播放“鸬鹚”课件)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特别鼓,是吧?鸬鹚是一种水鸟,它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又非常喜欢吃鱼。所以,在鸬鹚捕鱼之前,渔人要用一根绳子把它的脖子拴住,不让它们把鱼吃进去,拴在哪儿呢?就拴在喉囊的下面。“喉囊”这两个字非常难写,你们先看老师写一遍,“喉”字中间没有那一竖啊,然后注意这个“囊”字,“囊”字更难写,笔划非常多,上面要写得扁一点,要宽一点,好象一顶帽子,把下面的东西全部盖起来,看仔细了吗?
生:(齐答)看仔细了。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找到鸬鹚的插图,在合适的地方把“喉囊”写两遍。
生:(练写“喉囊”两字。)
师:对鸬鹚,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1:鸬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鱼鹰。
生2:我知道鸬鹚生活在江南水乡。
生3:有的人家专门训练一群鸬鹚,然后就靠鸬鹚捕鱼来生活。
师:我知道大家对鸬鹚非常感兴趣,同学们一看鸬鹚就知道它是一种捕鱼的鸟。来,咱们去看一看鸬鹚是怎样捕鱼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轻轻响起,老师范读《鸬鹚》全文。)
生:(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师:同学们,留在你脑海里,是一群怎样的鸬鹚呀?
生1:这是一群可爱的鸬鹚。
生2:我觉得它们真的非常听话。
生3:一群活泼的鸬鹚。
生4:鸬鹚个个都是捕鱼高手。
生5: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鸬鹚。
生6:勤劳的鸬鹚。
生7:在我的印象中,鸬鹚都是很健壮、很威武的。
师:很好!这是鸬鹚留给你们的第一印象,而且是相当好的第一印象。有了这样的印象,再去读《鸬鹚》,就会有一种会老朋友的感觉了。好!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新词、长句难句,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见多数同学都已读完一遍课文)《鸬鹚》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老师都已经读过几遍了吗?少说也有20多遍了!20多遍读下来,你们知道我的最大感觉是什么吗?一句话,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不信?你们自己再读两遍,看看是不是这种感觉。怎么读呢?第一遍,自己管自己读;第二遍,同桌之间相互读。不管第一遍还是第二遍,都要读正确、读通顺,能读出自己的感觉来,那就更好!
生:(先自己读课文,后同桌互相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倾听。)
师:好!看你们这个读书劲儿,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啊!读的同学是读得津津有味,听的同学是听得全神贯注。现在咱们这样,请大家来推荐一下,你觉得你的同桌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我的同桌读得挺好的。
师:好!那咱们先听听她的朗读。掌声有请!
生2:(朗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象一面镜子。岸边有几颗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停!同学们,听了她刚才的朗读,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向她学?
生3:我觉得她读得很有感情。
生4:第一段她读得非常美,好像把我带进里面去了。
生5:最后一句她读得非常有力。
生6:她读得十分美,好象人就站在云里面的感觉。
师:是吗?简直就是飘然欲仙啊!来!咱们也来找找站在云里面的感觉——
生:(齐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象一面镜子。岸边有几颗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好!味道越来越好了!请大家继续推荐。
【散步课堂实录名师】相关文章:
1.掌声名师课堂实录
9.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10.老人与海课堂实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