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022-12-29 08:13: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amborghin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大海的歌 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 《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10个生字。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2.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1. 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课件播放大海的图片。 2. 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1. 默读诗歌。 2.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诗句。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 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宁静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 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 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 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 (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学障班) 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3)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 (4)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 (一)入情入境读诗歌。 1. 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 2. 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 4. 各种形式读文 (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1. 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相机指导朗读。 ●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 ●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 ●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 ●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2. 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3. 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4. 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 (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________。 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 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 (1)自主学习7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全班讨论。(音、形、义、写。) 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与“淀”的对比、区分。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进行探究,学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 3.指导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2、下雪的声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啊,下雪的声音,与其用耳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是啊,也许用耳听只是时隐时现的自然之声,而用心感受的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的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十七个生字,会认字八个,会写字九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OO@@、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 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 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OO@@的雪声。 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 指名读课文。(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 3.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1.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边读边思考:下雪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 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 师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OO@@、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 “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课件展示 2. 学生畅谈交流。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课文。 二、配乐体会读文。课件展示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认读。 2. 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

篇2: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语言训练,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读好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描写,感受其声势之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灰椋鸟产生兴趣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灰椋鸟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觉得这鸟这么样?

(灰椋鸟实在是一种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鸟,看起来一点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别有一番趣味,同样给人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书课题:15、灰椋鸟

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觉得灰椋鸟有多好看,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想,课文重点写了那些情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含课前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生字词语。并进行词义的质疑。

杉树 地毯 槐树 栖息 熟悉 扑棱棱 深涧

灰椋鸟 翘首遥望 互相应和

郁郁葱葱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长句很多,指导读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这些描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课文除了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还交待了什么?

(交流,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段意。

一(1):写“我”决定去看看灰椋鸟。

二(2-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2-4\5)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师: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到底放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想一定有很能吸引作者的东西,为什么呢?

(“再也忍不住了”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内心吗?)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描红,抄写词语。

2、找近义词:

偶然( ) 等候( ) 翘首遥望( ) 盛大( ) 喧闹( ) 观赏( )

篇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段,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有重点的细致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的,感受其壮观读气势。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由衷的喜爱之情。

2、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作者对于灰椋鸟,一开始是怎么看的?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啊。”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更能够把作者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后来作者却要迫不及待地去看灰椋鸟,那么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林场的?

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一段的内容吗?

你喜欢那一段所描写的情景?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下来。

2、讨论:

灰椋鸟开始归林――浩浩荡荡归林――叽叽啾啾联欢。

3、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我们看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忽然、翘首遥望――惊喜!)

4、灰椋鸟归林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灰椋鸟归林这一情景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理解说明。)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盘旋、陆续)

(2)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指导朗读,把浩浩荡荡的气势读出来。

(3)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多媒体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和谐而热闹,充满亲情,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5、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安眠”在这里指什么?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朗读。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2)在作者的眼里,灰椋鸟曾经是: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此刻作者眼里的灰椋鸟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指名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背诵。)

三、齐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朗读,讨论:作者的感想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爱鸟!

感谢林场工人!

植树造林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重点描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描述一下群鸟归林的情景。)

课文仅仅是在描写灰椋鸟,赞美灰椋鸟吗?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可见这是一个人工林场,是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林场工人为鸟儿营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这也正是他们(包括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鸟儿的热爱。)

五、课堂作业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抄写句子:(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3。(组织讨论,体会观赏和观察的异同点,指导正确用词。)

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 几分钟 排空而至 林场 鸟的乐园

百鸟争鸣 联欢会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篇4: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

1古诗二首编号1授课时间2.26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侧记

导入新课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

谁来说说,你最快乐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

简介作者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出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说自己最快乐的事。

了解作者。

分组讨论游戏题。

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自学《清明》。

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自己的快乐与古时候的儿童作比较。

用“胖”、“瘦”不同形式的诗告诉学生文章的不同写法。

作业设计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追春图

篱落--疏

花落---未成阴

儿童---追黄蝶--无处寻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正确,朗读有感情。

扩写后的诗与缩写后的诗练习少,准确率不高。以后注意对诗的改写练习。

课题1古诗二首编号2授课时间2.27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侧记

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

理解诗意

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读古诗

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自读两遍。

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清平乐》宋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自读两遍。

按诗句想图画。

自读诗句。

理解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这样练习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时发现学生

对词得了解是空白。

自己理解诗意,有助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

作业设计

形近字

1、赖懒()2、蓬()篷()

3、锄()助()4、蔬()疏()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教学反思

学生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古代儿童的幸福生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

课题2、天窗编号3授课时间2.28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侧记

一、引入新课。

二、初步阅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这是什么?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天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天窗)

同学们查字典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学生找出句子,读出来。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熟读课文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板书设计

2、天窗

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

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

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教学反思

学生对分析文章的章节,锻炼少。掌握不好。生字的学习效果不好,还

需找时间补一补。朗读课文兴趣高。

课题2、天窗编号4授课时间2.29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侧记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段。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1、读第二段。

(1)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

(2)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许”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

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

(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篇5: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珍贵的亲情和友情 6   炊 烟 教材分析: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 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知识教学: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理解通过写事来写人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山里人真诚、淳朴品质的由衷赞美。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淳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爱心 1.课件播放:《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2.学生畅所欲言。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1.自由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 (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课件展示)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品味真情。 1.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孩子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角度回答。 2.默读课文,体会真情。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件相机出示相关的重点语句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 ” ―― 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 ――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 ――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5)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   女主人是(  )的人。   男主人是(  )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三、感受“炊烟”,升华浓浓真情。 1.感悟最后一段,体会“我”对这份关爱的感动与留恋。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2.自悟真情。(课件出示:填空) “再也没有机会来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着的炊烟……” 美丽的炊烟、轻轻飘荡的炊烟让我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还有(  )。 3.感情诵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法,体会写作方法。 1.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是怎样读懂人物的? 2.体会写作方法:(课件展示) 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第二课时 一、自拟文题,感悟真情。  1.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 2.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3.学生谈感受。 4.教师归纳:(课件出示) “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是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时冒起炊烟;告别时回头在望见炊烟。袅袅的炊烟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使文章充满诗意。 二、再现生活,懂得给予关爱。 1.人间处处真情在:课件出示关爱行动的视频 2.谈体会:情感升华。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三、拓展延伸,让真情永驻。 1.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 7 赏 花 教材分析: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文章结尾)。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2.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九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重难点分析: 1.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2.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关爱。 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学校孙丽芳、田园一生都看不见光明,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们会遇到多少问题和困难呢? 3.揭示课题: 今天就有一队盲人走出家门,他们要去郊游了。盲人去郊游,那他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同去《赏花》。 二、初读课文,感知关爱 1.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 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3.指名读文,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 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5.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四、品读课文,感受关爱。 1.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助。 2.过渡: “车开动了,随着客车向前行驶,车内的气氛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书上找一找表现车厢气氛变化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车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读读这些语句,并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4.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五、集体交流,品读关爱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真情。 在师生交流中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第2、3段中抓住“沉默”――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 (2)第6段中“一阵低微的笑声”――盲人对秀子的描述有了回应。 (3)第9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从秀子的描述中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4)第1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

篇6: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神奇的大千世界 21  观 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根据整体推进,立体发展的教学思路,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重难点分析: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这种孩子们不太熟悉的情景,要充分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江面的平静,潮来时的壮观和潮来后的水涨江面。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想象画面,如本设计中让孩子们想象,充分利用此处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过程中的渗透远远胜于最后的升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在说的过程中领悟。 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播放录像,并介绍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展示课件。 3.请学生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4.过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展示课件自读提示。 2.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展示课件介绍一下你的记字方法。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默读课文,谈感受。 1. 谈谈钱塘江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边读边想,作者在描写这个奇观时,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完成填空。(展示课件)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板书)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勾画语句。学生交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2.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指导朗读。展示课件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 1.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语句。 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然后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指导读好这句话。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读大潮过后的语句。 5.指导背诵。 (1)出示句子,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课件展示。 (2)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四、课后延展。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利用自己手中所收集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时可用上书中好词佳句。 22  龙卷风 教材分析: 龙卷风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本篇课文围绕着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了“陆龙卷”和“海龙卷”。文章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 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解词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体会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龙卷风。 3. 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继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感悟,体会龙卷风的形态和气势。 正确的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 教师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和图片。 2.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小结,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自学。 1. 检查生字。展示课件。 (1)哪些字较难记? (2)有什么记字的好办法? 2. 指名读课文。 3. 交流读后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读了这篇课文,龙卷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交流。 4. 哪个词体现了人们的感受? 三、学文。 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展开教学。 体会“谈虎色变”“久久不能平静”等词语,指导朗读。 四、作业。 1. 把课后的生字一个字写两遍,并给每个字组一个词。 2. 关于龙卷风,你还知道哪些,课下和同学交流以下。展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龙卷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呢?   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二、合作学习。 (一)组内交流: 1. 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 2. 学生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二)班内交流,理清脉络。学生可能这样总结: 龙卷风的种类和多发地; 陆龙卷和海龙卷; 龙卷风的速度; 人们的愿望…… (三)重点理解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1. 第三段:出示句子“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爆炸似的响个不停”、“这个怪物摇摇晃晃……皮肉”,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感受来读。 理解“肆虐”。展示课件 2. 第四段:指导学生对“高一千多米、直径有一百米”等词理解,加深学生对海龙卷形态的理解。(指导朗读)展示课件 3. 文中运用说明方法,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 三、课后延展。 从电视、广播或人们的交谈中,你知道近一周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吗?请以“新闻要述”的形式把一周的重要新闻总结一下。展示课件。 24 琥 珀 教材分析: 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想了一块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把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融入一个描写生动传神、情节引人入胜、想象丰富合理的故事之中,使读者既可以体会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又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生动活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八个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 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 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学生理解琥珀的形成有一定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地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琥珀和化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请大家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琥珀。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展示课件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展示课件 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4.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

篇7: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在学习中成长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会读文中八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阅读诗句,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小书橱和读书给“我”带来的 收获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 1. 练习运用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中的情感。 2. 巧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让认读生字轻松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实际,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培养读书、爱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分析:   课前预习,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课前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一方面可以读读诗句,查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诗句中涉及的名著人物、名著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也是学习这首诗的难点所在。教学时可以把相关的故事、图片及音像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起来,使诗句的理解充满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中出现的故事及典故。 2.老师准备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图片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2. 教师导入: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文题目,通过阅读知道关于这个小书橱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教师导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诗歌,感受作者的书香世界吧! 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查阅工具书解决。边读边思考自己的问题。 2. 指名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展示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解。 1. 自由读文,边读边将描写作者对小书橱喜爱的句子勾画出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勾画的句子(第四小节)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在读中悟出对书橱的喜爱即是对读书的热衷。 2. 指名读二、三小节,体会文字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课件展示 此处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学生和老师搜集的故事、图片等资料一一展示,对文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多了,朗读自然到位。 3. 再读第四小节,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读好书的畅快淋漓。 四、高声诵读、畅谈感受。 1. 将课文完整地高声诵读一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2. 将自己最心爱的书籍介绍给大家,说说读书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熟读成诵、即兴创编。 1. 在熟练朗读之后,完成背诵。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即兴创编。 2. 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创编活动,并全班交流。 黛玉葬花,悟空习武; 琵琶舞,七色鹿等等。 二、写字。 1. 出示生字认读。 2.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教师予以指导。 12 孔子学琴 教材分析: 《孔子学琴》的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他,了解他。或许,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会体会出一些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十一个生字,会读文中七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感到陌生,个别地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依据本课提供的两条线索,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 由孔子其人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孔子照片) 2. 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探求他的精神世界。 3. 板书课题:12.孔子学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 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初步感知。 1.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 课件出示其涵义: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就算是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 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深入理解。 1. 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 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 孔子弹琴的程度是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会弹,二是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三是令师襄如醉如痴,四是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孔子学琴的内心想法变化:一是不满足现状拜师学琴,二是想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三是要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四是体会出作者是周文王,心情激动。 师襄几个阶段变化:奇怪――迷住、激动、如醉如痴――惊异、佩服、行礼。 2. 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 “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的认真――一丝不苟。 3. 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 “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表现孔子治学的严谨――精益求精。 4. 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是什么?最后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课件展示 二、想一想。 想一想: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指导书写。 1. 复习认读生字。 2. 请学生选出不好书写的生字。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  3.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14  字的敬畏 教材分析: 《字的敬畏》选自乔传藻关于写作的文集《文学的眼光》。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由了解到最终敬畏的过程: 小时候乡俗的影响――老人们关于“敬惜字纸”的告诫;后来自己读书的体悟――感受到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到:“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阅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十个生字,会读文中十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对汉字产生敬畏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抓住重点语句,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 3. 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对诗词《听张立本女吟》、小说《聊斋志异》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 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 2. 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词较多,应该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适时加以理解。有一些词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例如“含蓄”、“言简意赅”、“渲染”、“气象万千”,注意切不可就词解词,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理解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课前准备: 搜集《听张立本女吟》和小说《聊斋志异》相关资料,作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引发思考。 1. 板书《字的敬畏》。 2. 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教师导入:为什么作者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敬重又畏惧”?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 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巩固。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指名接段读文。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之情的。小组展开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 学生交流自学体会。 第一部分(1)自然段:由疑问开始,引起下文的追溯。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小时候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

篇8: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较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较

第一单元: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教学课题:比较、做游戏 (多少、同样多) 总第4课时   授课时间:10月17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多、少、同样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椅子数把。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题:一、比较   (2)下面我们做游戏进行学习。   2、做游戏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4把椅子)   请5名同学到前边玩做椅子游戏。   (一)认识多少   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讨论,知道有5个小朋友,4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2、提问: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5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3、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   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4、拓展   1 摆 △ 比 ◇ 多3 个。  ◇◇◇◇   2 摆 △ 比 ◇ 同样多。 △△△△△△   5、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       教学课题:比较、比一比(高矮、长短) 总第5课时    授课时间:月18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二 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学生自由发言。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 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 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说一说。   教学课题:比较、比一比 (大小、轻重) 总第6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 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在启发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       3教师拿出1个苹果和1个羽毛球,提问:谁轻?谁重?   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学生轮流用手掂苹果和羽毛球。   4、教师拿出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   (1)猜一猜,谁轻?谁重?学生猜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 做一做 练一练   第一题、先说那个大,那个小;再进行轻重的比较。   第二题、三种水果进行比较方法同上。   第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运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第四题、两组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比较。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说一说。  

篇9: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近义词】

盘旋—旋转 号称—声称 修筑—修建平整—平坦 凝结—凝聚

雄伟—雄壮 坚固—牢固 气魄—气势 耸立—高耸 葱郁—葱茏

清爽—清新 姿态—姿势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 统率—统领

魁梧—高大 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宏大—宏伟 凝视—注视

向披靡—所向无敌 举世无双—

【反义词】

蜿蜒—笔直 陡峭—平坦 坚固—松散 凝结—离散 伟大—平凡

古老—现代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希望—失望 健壮—瘦弱

宏大—渺小 —比比皆是 魁梧—弱小

【多音字】

chèn (匀称) chènɡ (战车千乘) shuài (率领)

称 乘 率

chēnɡ(称呼) chénɡ(乘法) lǜ(效率)

ɡān(栏杆) jiān (房间) lù (露宿) xuán(旋转)

杆 间 露 旋

ɡǎn(一杆秤) jiàn(间接) lòu(露丑) xuàn(旋风)

zhǎnɡ (长大) tà (踏步) jī (几乎) zhāo(高着)

长 踏 几 着 zháo(着火)

chánɡ(长短) tā (踏实) jǐ(几个) zhuó(着装)

zhe (看着)

【词语表】

城砖 城墙 屯兵 堡垒 打仗 呼应 肩膀 陡峭 凝结 匀称

智慧 嘉峪关 嘉奖 隔离 扶着 瞭望口 长廊 柱子 建筑

宫殿 葱郁 掩映 朱红 画舫 堤岸 雕刻 狮子 颐和园

耸立 远眺 栽花 雕塑 气概 宏大 鸟瞰 统率 端详 配合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神清气爽 佛香阁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规模宏大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身材魁梧 昂首挺胸 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殊死拼搏 惟妙惟肖 享誉世界

【词语解释表】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气魄:气势。

坚固:结实、牢固

凝结: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课文是指形成、建成的意思。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远眺:向远处看。

鸟瞰:从高处往下看。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宏大:巨大,伟大。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达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跃跃欲试: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殊死拼搏: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

四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四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篇10: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在正确的音节下面打”∨”。

森(sēn shēn) 众( zòng zhòng) 场( cǎng chǎng)

彩(chǎī cǎī) 胜( sèng shèng) 装(zuāng zhuāng)

二、打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j_____ sh_____ x_______ t________

际 舌 休 坛

m_____ n______ r______ zh________

忙 暖 榕 壮

h______ l______ w_______ h________

伙 冷 歪 华

三、读拼音写汉字。

shǒu dū gù gōng tiān tán zhōng huá

( ) ( ) ( ) ( )

shù mù sōng bǎi sì jì miè huǒ

( ) ( ) ( ) ( )

chén tǔ wāi le gāo ǎi kuài màn

( ) ( ) ( ) ( )

lěng nuǎn hēi bái shèng lì xīn qíng

( ) ( ) ( ) ( )

guó jì jī chǎng rén mín dà huì tang zhōng huá shì jì tán

( )

四、按要求填空。

1.“世”字共有________笔,第五笔是___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____。

2.”场”字共有________笔,第四笔是___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____。

3.”黑”字是____________结构,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森”字是____________结构,它是由____________个”木”字组成。

5.”像”字共有________笔,第五笔是________,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偏旁写字。

扌:( )( )( ) 木:( )( )( )

忄:( )( )( ) 亻:( )( )( )

讠:( )( )( ) 土:( )( )( )

氵:( )( )( ) 犭:( )( ( )

六、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伯( ) 睛( ) 跑( ) 杨( )

柏( ) 晴( ) 抱( ) 场( )

休( ) 党( ) 尘( ) 纪( )

体( ) 堂( ) 尖( ) 记( )

晶( ) 恨( ) 牲( ) 火( )

品( ) 很( ) 胜( ) 灭( )

七、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包( )( ) 小( )( ) 风( )( )

皮( )( ) 生( )( ) 间( )( )

火( )( ) 人( )( ) 青( )( )

采( )( ) 大( )( ) 半( )( )

八、填反义词。

正( ) 长( ) 松( ) 容易( )

快( ) 黑( ) 深( ) 复杂( )

爱( ) 冷( ) 新( ) 黑暗( )

苦( ) 美( ) 硬( ) 喜欢( )

闹( )近( ) 去( ) 危险( )

九、造句。

1.······ 忽然 ······

2.······ 一边 ······ 一边 ······

3.可以

十、照样子连线,再读一读。

杨树 秋天变

枫叶 又高又直

松树和柏树 像手掌

木棉 生长在南方

梧桐树叶 四季常绿

桦树 像把大绿伞

榕树 耐寒

十一、选字填空。

1.大( )的耳朵( )两把大扇子。(像 象)

2.妈妈( )着弟弟去看病。(雹 抱)

3.今天是( )天。(情 晴)

4.带( )水的草不能喂小兔。(露 路)

5.小华送给亮亮一个笔( )本留作( )念。(记 纪)

十二、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是我国的____________,也是一座______________的大都市。

2.________树和_________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迎风飘扬。

4.我知道的树木种类很多,有_________,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

5.到了秋天,枫树的叶子变_________了。

篇11: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涛”“凝”“畔”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及创作欲望。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创作的兴趣。

2.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及创作欲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听过各种声音,有没有听过下雪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下雪的声音》这篇文章。

二、初读感悟

1.你们愿意听老师来读一遍吗?听完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觉。

(出示画面配音乐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读同一篇文章,每个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请大家再自由朗读一遍,说说你又什么感悟?

(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给以恰当的即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收获。)

三、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指名读)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播放画面和音乐)谁愿意来读读?

2.请学生交流: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学生发散思维,想象雪景。通过画面和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景色的美好。)

3.这个下雪的声音多好听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吧。

让我们齐读这篇文章,再次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体验充满感情地朗读、背诵,对外抒发。)

四、抒发情感,背诵

1.(放音乐指导美读全文)指名读。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作者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学生自主选择)

2.这么美的语言,你愿意牢记下来吗?请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画面和音乐)

3.指名背诵

五、创设情境,即兴创编

1.大家背诵得多投入啊。(示意看课件)看着雪花飘落着,听着它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模仿作者,把你想到的事情创编成散文,抒发你的感情吧!(发散思维,即兴创编。激发创作欲望,唤起美好情感。)

2.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哪位小作者愿意朗诵自己的作品?

篇12: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二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1人,男生12人,女生9人。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了解到本班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本班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掌握常用汉字数量大,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音序查字典,检索汉字,看懂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三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二、本学期教学的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2课。

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

3、“习作”共安排了7课。

4、“单元练习”共7个。

三、本学期的教材简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3课,指导学生读书要有选择,学会作读书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选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祖国语文,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册生字均安排在课文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简约、实用。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等,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习作”共安排了7课,“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各选择,以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习作,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单元练习”共7个,以综合性为主,包括字词句方面、朗读背诵方面、写字方面和口语交际。意在丰富语言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

1、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2、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3、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孩子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

篇13: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33人,男生15人,女生18人。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比较爱学习,学习习惯较好。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知道多音字要根据在词语中的意思确定读音,,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用音序、部首方法查字典,能在教师指导下,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会读写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总起分述和并列两种连句成段的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

二、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

1、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及学习习惯。

(1)准确认读250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308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5)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6)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7)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8)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9)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10)继续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11)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12)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本学期口语交际内容

口语交际一:最美丽的地方

口语交际二:我的课外“兴趣班”

口语交际三:看电视还是读书?

口语交际四:请你来当设计师

口语交际五:科技发展带来的利弊

口语交际六:说说“三百六十行”

教学重点: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3、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4、写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书信。

(4)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标点符号。

本期习作内容。

单元一:写写最喜欢的地方

单元二:给亲人或朋友写信

单元三:说说爱好

单元四:看图编故事

单元五:我的“漂流瓶”

单元六:谈谈你的朋友

教学重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标点。学会写书信。

5、综合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

2、识字写字:正确书写、默写250个生字。字写端正。

3、学习习惯:书写习惯,读书习惯。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5、阅读: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习作: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篇14: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手抓,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方法

(一)横向复习法

以课本单元为单位,把握课文内容及思想内容;要求背诵语段人人过关;识记生字,特别是对形近字、多音字、一字多义的复习。

(二)纵向复习法

1.根据题型将知识进行分类,对字、词语、句子方法所涉及到的项目进行归类概括。

2.阅读训练:重点应放在怎样审题,解题的方法上,以加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习作训练:赏优秀习作,读自己习作,取长补短,逐渐提高习作水平。

三、复习题型

1.汉语拼音。

⑴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⑵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⑶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词:

掌握本册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⑴选字填空;

⑵改正错别字;

⑶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

⑷按要求查字典等;

⑸补足词语;

⑹词语搭配

⑺能按要求写词语;

⑻正确区分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⑼并根据词语写近义词、反义词。

3.句子:

⑴运用常用词语造句;

⑵学会照样子写句子;

⑶按要求摘录词句(或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⑷按课文内容或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填空;

⑸默写;

⑹能缩写、扩写句子;

⑺能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⑻能辨别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的方法。

4.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段篇:

除了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并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积累的巩固,还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训练:

⑴读懂给定的短文,能短文抓住中心句,说出有几个自然段。

⑵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语文复习计划]

⑶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

⑷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⑸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

⑹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⑺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⑻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6.口语交际:

根据给定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语句通顺得体,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7.习作:理解习作要求,并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的.作文。

⑴你喜欢哪儿,请写一写。(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好词好句。)

⑵写一封信(格式正确,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和令自己感动令自己感动的事。)

⑶写自己的爱好、经历和体会。(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及及结果写清楚。)

⑷编写一个绿色的故事。(展开想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⑸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漂流瓶”的故事。(把时间、地点、过程及结果写清楚。)

⑹通过叙事来写人(把时间、地点、过程写清楚,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四、复习重难点

1、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各种句式的变换。

3、阅读理解和作文。

五、复习措施

(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比同桌等,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2)采用优帮差,小组赛,加强合作意识,提高督促能力。

(3)耐心细致地辅导学困生,做到多提问,多检查督促,多给展示的机会,多表扬鼓励。

(4)紧扣教材,精心设计练习,突出知识点,突破重难点,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和不同类型的习作指导。

(5)加强检查的力度,充分发挥小组长和班干部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抽查,力求重点知识人人过关。

篇15:冀教版英语四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

单词

服装类:

1、shirt(尤指男式的)衬衫

2、shirt T恤衫(注意字母T要大写,而且需要连字符)

3、skirt裙子

4、trousers裤子(复数)

5、sweater毛衣,线衣大衣;

6、coat外套

7、cap(有帽舌的)帽子

8、dress连衣裙

9、shoes鞋(复数)

10、socks短袜(复数)

11、shorts短裤(复数)

12、scarf 围巾

13、gloves 手套

注意:trousers, shoes, socks, shorts, gloves 都要使用复数形式,These are/ They are…

篇16:冀教版英语四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

形容词

1、new 新的

2、old 旧的

3、tall 高

4、short 矮

5、long 长

6、short短

三、代词

1、it它

2、they他们;她们;它们

3、this这,这个

4、these这些

5、my我的

四、星期类:

1、day一天;一日

2、today今天

3、week星期

4、Sunday星期日

5、Monday星期一

6、Tuesday星期二

7、Wednesday星期三

8、Thursday星期四

9、Friday星期五

10、Saturday星期六

篇17:冀教版英语四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

重点句型

1、This is a red skirt. 这是一条红色的短裙。(单数)(划线部分要会替换)

2、These are yellow trousers.这些是红色的裤子。(复数)(划线部分要会替换)

3、He/She is wearing a green sweater. 他/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毛衣。(划线部分要会替换)

He/ She is wearing blue trousers. 他/她穿着一条蓝色的裤子。(注意裤子是复数形式,

wearing后面不需要加冠词a)

4、This is a new sweater.这是一件新毛衣。(单数)

5、This is an old sweater. 这是一件旧毛衣。(单数)(注意:old 中字母o是元音字母,前面需要使用冠词an)

6、These are new trousers.这些是新裤子。(复数)

7、These are old trousers.这些是旧裤子。(复数)

8、I like your trousers.我喜欢你的裤子。

9、Are they new?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他们是新的吗?是的。/ 不,不是。(复数)

Is it new? Yes, it is./ No, it isn’t. 它是新的么?是的。/ 不,不是。(单数)

10、What is she wearing? She is wearing a green sweater, an orange skirt and a brown scarf.她穿着什么? 她穿着一件绿色毛衣,桔色短裙和棕色围巾。

11、Is this your cap? No! It’s Kim’s cap.这是你的帽子吗? 不,这是Kim的帽子。

12、Are these your gloves? No, they aren’t .这些是你的手套吗? 不是。

13、What day is today? It’s Monday. 今天星期几? 今天星期一。(划线部分要会替换)

14、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一周有几天?Seven. 七天。

15、What do you do in the evening?你晚上做什么?(划线部分要会替换)

篇18: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本册总目标: 1、  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 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任务,能体验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  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播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  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方式的'改变。   第一单元 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判断物体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且还进行分类。 2、认识某些材料的用途和性质。 3、能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4、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A、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 例:汽水灌---金属铝;字典----纸;鞋箱----木头;公仔娃娃---布和棉花; 小刀---金属铁;报纸---纸;  陶瓷----泥土;钥匙----金属铁、铝或铜; 房子----铁、木、泥土、石头、沙子等;杯子---塑料或金属…… B、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C、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D、检查:下列物品有几种材料制成的? 1、饭桌、2、保温杯、3、铅笔、4、手电筒、5、衣架、6、沙发…… 2、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A、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或形成的材料。 人造材料:把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变成人们所需要的材料。 B、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衣服、砖头 C、了解人造玻璃这种人造材料的制成过程 3、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三、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材料调查记录表 用品 材料 用品 材料 勺       碗       被褥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布、砖 作业:1、我们身边的材料分为: 、  两种。 2、我知道的天然材料有:  、、   、  3、我知道的人造材料有:  、、   、  4、什么叫人造材料 课后小记:       2、塑料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比较上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二、活动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变软  ( ) 变硬(  )  不变化(  ) 2、实验: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 。 三:活动3: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 结果:一个凉。一个暧和。 一、认识新材料: 二、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三、活动四:小调查“白色污染” 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3、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 四、参观塑料加工厂:了解塑料加工的全过程。 作业: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  材料。 2、判断:塑料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 3、简答:塑料的性质? 4、简答: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课后小记:   第二单元 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倾听声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音的产生、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A、活动一: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并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 B、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C、教师讲解:同学们要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每一个问题都在课上去研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研究一至两个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新课: A、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发出的声音,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表格中:   物体名称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敲鼓     拨尺子     拨橡皮筋     吹纸     打锣       B、讨论:物体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C、活动二:用什么方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试一试吧! 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作业:1、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 2、为了让震动的锣停止发声,应该 3、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用鼓槌击打鼓面,可以看到鼓面在(  ),鼓面上的豆粒在()。越用力豆子跳的越(),鼓发出的声音越( ),用力小,则相反。   课后小记:             4、物体传声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且传播方向向着四面八方。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过程: 1、复习: A、我讲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B、我跟你相差一段距离,为什么你能听到? C、讲解: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2、新授; A、活动一:请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人在一张桌子上轻轻地磨一下,另外一个站在三个人的中间,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并站在第二个同学的后边,看一看谁能最先听到声音? B、回答: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C、活动二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D、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试着做一做。 E、活动三:

篇19:冀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Lesson1  Where’s the Library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听、说、读、写单词classroom, gym, library,  能表演本科对话Where’s the gym? 2. 能力目标:能用Where’s the……进行问路。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校园设施,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通过对话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懂礼貌,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本课单词和对话。 教具学具:卡片,录音机以及磁带。 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 “Welcome to school, Hello, boys and girls!” 放完暑假刚刚回到学校,那么学生对去年一年学过的知识都有些淡忘,那么新课导入可以相互问候的方式来复习先前学过关于问候的知识,然后可以用聊天的`方式聊到暑期都做了些什么,可以复习一下第二册书中学过的关于食物,动作,游戏系列的短语,最后可以采用Where are you going in holiday?引出一些地点名词来导入新课Where’s the……句型。 Step2. Revision. Say to the students“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feel today”等学过的问候语,提示学生回答。 Ask “What did you do in the holiday?”来复习第二册书中学过的关于食物,动作,游戏系列的单词和短语。Then ask “Where did you go this holiday?” Step3. Presentation. 1.The teacher says “This holiday I went to the gym. I play ping-pong in the gym. What’s the gym? I can show you.” Show the picture. 2.Spell and read “gym”, Then stick it on the wall in the classroom. 3.Teacher says “Jenny went to  the library to read a book.” Show the picture of library.  Spell and read “library”, Then stick it on the wall in the classroom. 4. The teacher says “Where are you, my students?” to teach “classroom”. Step4. 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2.Game. “Guess the word” The teacher says “I can play ping-pong. Where is it?” So point to and says “gym”. Step5.Presentation. 1.Teacher shows picture “Danny” and says “He wants to read a book, but he doesn’t know where the library is.”. Let Danny and teacher show the dialogue. “Where is the library?” 2.Write the dialogue on the blackboard,read a few times. 3.The teacher explains “Excuse me , thanks”. Step6. 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2.Do the pair work and play in the role. Step6.练习板书设计: Lesson1 Where’s the Library? gym  D: Excuse me. Where’s the Library? library  T: I can show you. Here it is. classroom  D: Thanks. T: You’re welcome. 课后反思: Lesson2 : Turn Right, Turn left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重点概念:  office  stairs 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go up the stairs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3.情感目标:感知英语的实用性,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要概念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go up the stairs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教具、学具: 1.本课图片. 2.录音机及磁带 3.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1.Greeting 2. Review Ask and answer用以复习Lesson1: T: Where is the gym/library/……? S: 可以用汉语回答,以便引出新知识: Turn right, turn left, go straight, go up the stairs 3.New Concepts: Part1: Using the map of school,point out “office” and “stairs” as you and the students say the words a few times.then teach the structure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Model the dialogue with a volunteer.For example: T:please walk to the door.(indicate your meaning with gestures if necessary) S:(walk to the door) T: Where are you going? S: To the…… Listen to part 1 once then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 Where is the teacher going? b: Where is Jenny going? Listen to part 1 again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Part2: Act out “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go up the stairs”say the words with the students a few times as you do the actions. 其中课上让学生们起立,通过刚刚讲授过的短语来让让老师发口令,同学们配合做动作向左转向右转,然后可以由同学来发口令,让学生做动作。由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肢体动作很容易提起他们的积极性,在玩中学,是孩子学习事半功倍的一种好方法。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s you and the students say them a few times. Listen to part 2 again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4.Practice:Listen and do. 5.作业:  对话练习. 板书设计:  Lesson2 :Turn Right Turn Left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office …… Where is the office?   Turn right…… 课后反思: Lesson3: Bicycles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重点概念: bicycle, tire,seat,wheel,chain,bell near,far from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本课对话。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创编对话 教具、学具: 1. bicycle,near,far的图片. 2.录音机及磁带 3.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1.Greetings 2.Demonstrate: Part1: Show a picture of “bicycle”.Explain that most English speakers shorten this word to “bike”. Hold up the large picture of the bicycle ,teach the name of each part and students say them a few times. Drill the students on the new vocabulary as you point to the bicycle and its parts. Listen to part 1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Play a game: What’s missing? Part2: The seat is (near) the bell.  The chain is( far from )the bell.(通过自行车部件的演示使学生理解near ,far from的含义。)  Listen to the part2 and follow it.   Part3:   Play the tape as students follow in their books.discuss the questions: a:Where does LiMing want to go? b:Is the library far or near?  Listen to part 3 again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3.Practice:Place an object close to or far from another object.Ask “Is the……near or far from the……?”   4.Homework:创编对话 板书设计: Lesson3:Bicycles Bicycle的简笔画 far   near   课后反思: Lesson 4  Cars and Trucks. 教学目标: 1.能听、硕、读、写单词car,  truck,  bus,  cab. 2.能够听懂并学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能听、硕、读、写单词car,  truck,  bus,  cab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学唱歌曲。 教具学具:some pictures,  audiotape,  puppet, model, CAI. 教学过程: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2. Review “bicycle, near, far ” T: (出示课件) What’s this? Ss: It’s a bicycle.  T: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picture? Ss: I can see a house.  T: Yeah! The bicycle is ?   the house. Ss: The bicycle is near the house.  T: (出示课件) The bicycle is ? from the house. Ss: The bicycle is far from the house. New Concepts Bus, car, cab, truck 1. Demonstrate T: (出示课件)The school is  ? from our house. Ss: Far. T: Yes! The school is far from our house. We’re tired to go to school by bicycle. So let’s take a  .   (Show the picture of “bus”) Look. This is a bus. Bus. Read after me ,please.   Ss: Bus, bus. T: (板书“bus”)Let’s take a bus.   Ss: Let’s take a bus. (在句型“Let’s take a ___.” 中操练所学单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避免学生孤立的学习单词。) Use the same method to teach “car cab and truck”. Note:Ⅰ. Explain the complete word for “cab’ is “taxicab. Ⅱ. Pay attention to “car” and “cab”. They’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2. Game: Hide it! (Do it with toy car, toy cab, toy bus and toy truck.) T: I’ll choose a student go out the classroom, then I hide the car, Then the student come back to find the car. The other students can say “near” or “far” to help him find the car. Do you ununderstand? 3. Game: Lucky Man! T: (出示课件) Look! There are many teddy bears, some of them have questions, if you can choose them out and answer them correctly, your team will get one car. Are you clear?   Ss: Yes. T: Ok! Now let’s begin.(Team One and team Two)   More drill. (Let’s take a _____.) T: (出示课件)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and choose out the correct vehicle. Can you? 4.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Song “The Wheels on the Bus” 1.Show a model of bus to teach “wheel, wipers, horn”. 2.Use the actions of the baby to teach the action “around and around”, “swish and swich”, “beep and beep”. “up and down”, “waa waa waa”, “shh shh shh” 3.Look at the CAI and listen and do. 4.Read the song. 5.Sing with CAI. 6.Sing the song with the actions. Homework: Make a model(模型) of your favourite car. 板书设计: Lesson4 : Cars and Trucks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1.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5.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6.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分类

7.冀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案

8.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案

9.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1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