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美术》第四册教案

《美术》第四册教案

2022-12-03 08:56: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没那么大个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美术》第四册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美术》第四册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美术》第四册教案

篇1:美术第四册教案

美术第四册教案

市第三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本 教  材 内  容 春天来了 上课 时间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教  学要  求 1.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重 点难  点 重点: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难点: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教 学 媒 体 各种季节的图片资料  教 学 设 想 修改或点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的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各种季节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情况,安定学生情绪。 2.揭题。 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出示课题:《春天来啦》。 3.引导思考。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天空、空气、水、花草树木……) (3)你印象中的春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让学生了解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是春天的象征。 (4)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补充。 (5)展示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4.引导探究。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针对书上的色彩组合,进行小组讨论。 (2)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用了哪些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 5.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色彩整体倾向;(2)表现方法。 7.作业展示,评议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 (2)让学生评议,教师小结。 8.延伸部分。 (1)提问:你还能换种方法表现春天吗? (2)请学生到大自然中欣赏春天美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春天来了   景象  色彩 教后反思:     市第三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本 教  材 内  容 处处有鲜花 上课 时间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教  学要  求 1.尽可能地认识各种各样的鲜花,明白鲜花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2.初步学习花的简单画法,能运用不同色彩来描绘自己喜爱的花。 3.进行爱花护花、美化环境的教育,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重 点难  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爱的花,抒发对鲜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表现技法和创造各种方法来大胆表现鲜花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教 学 媒 体    教 学 设 想 修改或点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花的构造、形态和色泽,收集自己喜爱的花的图片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花的图片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准备一些塑料花、绢花、纸花或盆花,准备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3)“有鲜花的装扮,春天多美呀!有鲜花的装扮,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鲜花不仅春天有,其他季节照样有。不仅花圃里有,公园里有,大自然里也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鲜花。”――揭题:《处处有鲜花》。 2.欣赏与感悟。 (1)播放课件,显示画面――优雅的客厅,窗明几净。 继续播放课件,显示画面――在前一画面的基础上,在茶几上多了一盆花。 提问:看懂了吗?哪一个画面更温馨?为什么? 小结:鲜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2)提问:你见到过鲜花吗?在哪儿见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小组探讨、思考。播放课件,展示各个时节、不同地方的各种各样的鲜花图片。 小结:鲜花给大自然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鲜花给大地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 3.思考与表现。 (1)观察鲜花。 教师把一朵花慢慢地作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自由翻动,使它“活”起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正、侧、背面的花。 提问:与你记忆中的花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花的构造、叶的形态。(2)尝试表现。 依据自己的观察画出鲜花。 (3)归纳画法。 先画花蕊,再画花瓣,从中心入手,向外展开,有中心依托,就容易把花形画得准确,接下去画枝添叶,最后涂色。 (4)课件播放。 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书上或课外收集的),分析其工具、材料与表现方法的不同,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如水彩表现的花淋漓、透明、艳丽;摄影图片中的花真实、鲜艳;彩笔线描的花优雅;“没骨”法表现的花雍容华美等等。 4.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鲜花。 (2)教师提示学生表现花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逼真,应发挥想象力,大胆动笔画。要抓住花的特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花卉的外形、色泽和叶子的不同形态。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评价与拓展。 (1)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并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扮演花匠评选出最美的花。老师给入选作品的作者颁奖――每人一朵鲜花。 (2)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栽种一盆花,观察、记录花的生长过程。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处处有鲜花   构造  形态  色彩 教后反思:    市第三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本 教  材 内  容 彩蝶飞飞 上课 时间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教  学要  求 1.认识蝴蝶的基本构造、对称特征及纹饰特点。 2.通过做做、玩玩,学习纸蝴蝶的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3.培养按程序学习、制作的良好习惯。 重 点难  点 重点:学会用对称的方法剪纸蝴蝶。 难点:做出式样、纹饰独一无二的纸蝴蝶。 教 学 媒 体 各种蝴蝶图片  教 学 设 想 修改或点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32开大小的白卡纸、色卡纸、彩色水笔、废纸盒、剪刀 (教师)各种式样的纸蝴蝶若干只、各种蝴蝶图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演示范作,引入课题。 (1)“你见过蝴蝶吗?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漂亮的颜色?看一看,老师这里有几只蝴蝶,好看吗?”(教师演示范作。)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纸蝴蝶。 3.范画分析。 纸蝴蝶为什么会飞呢?(仔细观察纸蝴蝶。)由于两边剪了两个小洞,手指套入小洞一紧一松,纸蝴蝶的翅膀就扇动起来,多有趣! 4.示范制作。 (1)分析蝴蝶形状的对称特征。示范对称折剪蝴蝶图形:①将纸对折后画上半只蝴蝶的轮廓线,蝴蝶的身体中线必须与折叠的中线重叠;②沿轮廓线剪下,注意别忘记剪触角;③用剪刀头剪两个小洞,大小以自己手指刚好能伸进为宜。 (2)欣赏各种蝴蝶图片,分析蝴蝶花纹造型特征。示范画蝴蝶花纹:可用小圆点、瓜子形、曲线、短线装饰纸蝴蝶,花纹、颜色两边须一致。 5.作业要求。 (1)制作一只自己喜欢的蝴蝶。 (2)对画得快的学生可要求正反两面都配上图案;要求学生将剪下的废纸装入废纸盒中,保持桌面整洁。 6.玩玩比比。 让学生拿着纸蝴蝶玩耍,比一比谁做的纸蝴蝶最漂亮,“飞”得最灵活;也可要求学生将做好的纸蝴蝶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玩。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彩蝶飞飞   圆点、瓜子形、曲线、短线 教后反思:    市第三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本 教  材 内  容 剪花边 上课 时间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教  学要  求 1.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 2.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刻苦、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 点难  点 重点:掌握花边图案的绘制技能,能独立描绘出较美观、大方的花边纹样,从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难点:解决花边的连接问题及图式变化问题。 教 学 媒 体 多种花边图案和纹样、各种运用花边的实景图片  教 学 设 想 修改或点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 (教师)多种花边图案和纹样、各种运用花边的实景图片 教学过程 1.欣赏激趣。 (1)展示各种彩纸剪成的二方连续纹样。 (2)让学生找到花边的排列组合规律,激发学生学习花边制作的兴趣。 2.联系生活。 (1)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花边图案?装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参看书本上的图片,了解花边的悠久历史。 (3)针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及时作适当的小结、提示与鼓励,以鼓起学生继续发言的勇气。 3.组织讨论。 (1)提问:花边还可以怎样排列组合呢?引导学生掌握花边图案的构成

篇2:《美术》第四册教案

《美术》第四册教案

《美术》第四册教案  听音乐画画 教材分析  本课是―节学科之间的综合课,以美术学科为主。结合音乐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活动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情感体验,透过美术、音乐、文学感受相织的艺术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选择自己的绘画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学习。  教材中的一些学生作业是听听画画的一种呈现方式,听的过程以学习活动的展开为线索,通过听声音――听歌曲――听曲子这三个过程营造美术、文学、音乐学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根据实际绘画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表达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  本课试图构建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通道,潜在地在幼小孩子的心中埋下综合性艺术智慧的种子,将美术 ( 绘画 ) 、音乐 ( 旋律 ) 、文学 ( 歌词 ) 三种艺术,形式的美积淀、渗透到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直觉判断和表现能力。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将呈现极大的学习热情,作业表现将呈现异彩缤纷,如教材图例所示。  教学目的  1 、认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律动起伏,欣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激活感觉联通,让学生明白对音乐的感觉可以用色彩与线条来表现。  2 、能力:能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听歌曲的感受。能用简单话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3 、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感悟音乐、文学与美术的联系,重视自我感受和表现。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热情,能听歌曲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并注意视觉 听觉的协调运动。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l、绘画  播放克莱德曼钢琴曲 ( 乒乓之歌 ) 与儿童歌曲《表情歌》多媒体选段不同旋律与节奏自然衔接的音乐,学生听并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随着音乐做律动。学生可选择―种颜色蘸在手上,在专门的墙壁上或大张纸上随音乐的旋律涂抹作画 ( 画完后,用湿布把手擦干净 ) 。  2 、回味  让学生相互说说在作画时的感受,如:听音乐作画时的心情。手触摸颜料时的感觉,不同的色影碰到―起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速度、力度影响了线条的粗细、长短、转折等的变化 ) 。  学生以尝试表现的方式体验音乐和美术相交融活动的感觉。才会急切地投入到综合学习的活动中来。  二、综合学习活动  1 、 观看课件配乐的抽象、具象图画:优美的歌曲运用平缓的线条,调和色彩来表现。活泼的歌曲运用起伏的线条、对比色彩来表现。  2 、播放贴近儿童生活的歌曲,让学生听一听并随着歌曲齐唱。  3 、请喜欢舞蹈的学生上台挑选彩带或彩球,根据歌曲运用色彩配合律动即兴表演。  4 、欣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并请学生想象歌词大意。用简单富有感情的语言描绘场景。通过学习活动,激活音乐、文学与美术的感觉联通,明白音乐的感觉可以用色彩 线条来表现。  三、 创作表现  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听歌曲的感受,借助多媒体呈现听觉效果,把流水、下雨、刮风、鸟叫、车鸣、敲击声、运动声。儿童歌曲 ( 《大自然的声音》、《小月亮》的听声音与听曲子听歌词自然而流畅地衔接起来播放,学生倾听。选择印象最深。最愿意表现的绘 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工具不限,如用彩笔进行具象表达;用毛笔、水彩、油画棒进行抽象表达。  四、 学习活动评价  自评与互评都参考下列条件:  1 、自己是否对本次学习感兴趣  2 、是否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3 、自己是怎样理解音乐。并能否大胆地用绘画形式表现听歌曲的感受。  4 、在体验练习及创造时有无注意清洁 ?  5 、是否与同学和睦相处,不发生冲突 ?  6 、能否发现自己或别人在学习以及创造表现的优缺点 ? 还可以怎样表现会更好 ?  五、 学习迁移  出示―些绘画作品,让学生联想到―些曲子或歌曲,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音乐美术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综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画家和小朋友的画再次证明。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  火车开了 教学目的: 1、用多种形式表现火车。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 3、通过对火车的了解,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感受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火车的知识,开扩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学生用各种方法表现制作火车。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药盒、牙膏盒、饮料瓶、画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1、进教室给学生在黑上写大大美术字,对于我来说很轻松。 学生在下面议论,情不自禁的喊到“火车开啦” 2、老师也很高兴,告诉学生在讲《火车开啦》 老师当火车头让坐的好的学生拿着水彩笔盒在后面跟着自己。 3、学生高兴,激动万分,学生老师一起着火车叫的声音,在教室走一圈,顺便把自己的水彩笔放在黑板的槽中,班里的学生沸腾了,真的很热闹。 4、师生开始讲各种各样的.火车。 火车如果按动力方式可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如果按用途来分有客运列车,货运列车和特殊用途列车;还有按轨道方式来分有轻轨列车和重轨列车.  5、学生四人小组商量做什么?画什么? 6、学生作业: 老师巡回辅导 7、展示学生的作业 立体放在前面的桌上,画帖在黑上。 8、请一个火车头(一个学生)带大家看展览。 我们爱运动 教学目标  1、 增强自我情感流露及对事物的好奇心。 2、 初步接触依形想象并绘制的基本方法。 3、初步认识较复杂的平面形,发展对形和色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到操场上去仔细观察有关树和自己、同学的不同变化的影子;  2、教师结合教材实际准备和收集网络上有关影子的资料;  3、教学直观示范作品等;  4、准备一些粉笔或者用水作画。  教学过程  教师带学生到外面操场上,指导学生分小组仔细观察树的影子、别人的、自己小手和其他部位的影子变化;  问题思考:如果把影子给重叠起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仔细观察树的影子、别人的、自己小手和其他部位的影子变化,边观察边互相说一说。 学生观察与思考,边回答教师的问题。事先把准备要投影的物体、材料摆放在讲台或边上。  一、观赏与启发。  指导学生分小组先进行自由观察,把观察到的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  二、请每个小组同学用自己的小手在太阳光线投射下的不同变化。  三、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用已准备的粉笔或者水进行描绘。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四、看一看重叠后的影子有什么新的不同变化?  五、请你对所描绘的影子展开想象和联想。  六、让学生在的这一活动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所看到的、所感所想,进行有趣的描绘,并找到适合表现的方法。  七、教师作简单的作业布置。   1、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个人都要观察、尝试影子变化所带来的兴趣;  2、讨论并说一说对影子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主要观察物体对影子所呈现的不同变化效果; 4 4、 、重点学习、观察影子重叠的变化。  5、学习运用对称的描绘方法进行联想、想象和创意。  6、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创作:  ① 用粉笔或者水进行造型;  ② 有主题的所感所想,进行 想象、联想、 创作;  7、鼓励学生要有与别人不同的想法,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创作。  8、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评价要求及标准。要注意每小组要有距离,每小组要选出正、副小组长负责自己的活动。提醒学生作业时注意环境卫生。  八、作业与评价 指导每个小组参观其他小组的作业情况,根据评价标准进行简单评价每小组有创意的作品。让学生作简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选一选哪一小组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作业效果也比较好。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并把与众不同的作品拍照留作资料。  九、教学拓展  本课教学设计须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对人物形态及变化的关注,通过让学生参与身体造型游戏激发他们的好奇和发现新事物形象的热情。将认识较复杂的平面形和依形想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我的成我是影子大王的自我情感之中,使之有利于学生的态度表达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马戏团里的小丑 教学目的: 1、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用画笔较丰富地表现小丑表演的情景。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大胆表现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乐于体验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重点:激发发学生热爱生活,了解马戏团里的小丑。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由创作小丑形象。 教学准备:油画棒、水彩笔、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老师带一小丑面具吸引学生,老师很高兴的说小朋友,你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见面,希望能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哈……哈……哈……学生非常的兴奋和老师一起欣赏课件,让学生了解小丑是在杂技演员中烘托气氛的手段,他诙谐、幽默,使演出的气氛变得轻松活跃。 二、讲受新课: 1、观赏马戏团里小丑的表演课件。 2、让学生谈感受,分析马戏团里的小丑。 3、欣赏学生作品。 ⑴在球上摆手的小丑。 ⑵在花瓶上耍杂技抛球的小丑。 ⑶县官摇帽子的小丑。 ⑷胡子跳上跳下的小丑。 ⑸做倒立摆脚的小丑。 4、老师示范一个小丑。 画几个小丑的面部,贴上圆形、花瓣形等各种形状的鼻子和嘴巴。 三、学生表现制作马戏团里的小丑。 四、展示马戏团里的小丑。 大森林里的故事 教学目的: 欣赏各种形式的头饰,进

篇3:小学美术第四册教案

小学美术第四册教案

三种形的组合   总第1课时 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三种形随意组织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难点:两形重叠处区分色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 (1)先画一种形状,说一说是什么形状。

(2)再画另一种形,产生部分重叠。

(3)最后画第三种形,又有部分重叠。

2、先只有外形线条,再演示有色彩的:两形重叠的部分色彩要有区别。

3、出示课题:“三种形的组合”。

二、启发、归纳作业方法。

师生一起讨论作业步骤:

1、可三种形交替画出再着色:

第一次画一种形

第二次再画一种形

第三次再画一种形

注意:第一次画形,可指导学生画在画面的较中间的位置,宜大一些,作为画面的主体物,然后再向外围添加其它的形。

2、平涂颜色:要求形内涂满,色彩均匀,重叠部分要换颜色。

三、学生作业,教师行间指导。

四、简评作业,展示部分较好作业,鼓励同学们的再创造情绪。

相似形组合画    总第2课时 电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培养视

觉感受力和平面表现能力。

2、学习运用大小、疏密的变化来组合画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简单的相似形排列组合成具有一定形式

美的画面。

难点:形的位置安排恰当,组合自然,画面美观。

教学准备:课件、节奏感强的乐曲。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 组织教学。

二、 课件释题。

课件演示:一个基本形,逐渐增多类似的形状,形成一个画面后,要学生谈谈看到一个形和多个形的画面时的不同感觉。

将一个单位的形状从相似形组合画面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让学生边观察体会边谈感受。

单独的一个形给人单调孤立的感觉,多个相似的形反复排列,就构成了美观丰富的群体图案,画面因此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就像由许多音符组成了一首动人的曲子一样。(播放音乐) 让学生眼观画面,耳听音乐,利用文学上的“通感”来初步感受相似形组合的形式美。

三、基本形分析。

1、列举基本形的来源:瓜果蔬菜、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器皿用具、其它随意形。

2、画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进行概括,把它画成简练美观的形象,教师以某物体为例,作绘画示范,不要原原本本地照搬实物形象。

四、相似形的组合方法。

在画纸上向不同方向反复画出相似的形状,画满纸面,一般不重叠,或只在有规律的部分重叠。相似形可以作平行排列,如教材左页左图,由多株相似的树形平行排列成树林群体图。也可改变方向和角度排列,如教材左页的群鹅图,相似形的大小不一,错落有致。

五、着色。

1、本课属重复造型范围,因此不宜用多种颜色,以免产生杂乱的效果。可用2―3种颜色,颜色的选择应有强烈的主观性,只要好看,不一定遵循实际颜色。

2、底色和形的对比要鲜明。

六、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作业要求:

(1)相似形简练、美观,排列错落有致。

(2)底色与形明暗对比强烈。

七、作业展评,课堂小结。

1、巡视指导作业时有意识地收集几幅具有明显的优点或缺点的作业,然后引导组织学生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评价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2、课堂小结,布置下次美术课需准备的学具。

植树造林    总第3课时 电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剪、撕、拼贴、组合等方法,集体合作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运用剪、撕方法制作树。

难点:树木造型美观,组合有变化。

教学准备:视频影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导入。

1、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展示森林被砍伐以及沙漠化景象,增强学生保护、绿化环境意识。

2、提问:

(1)刚才录象中播放了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因势利导,演示沙漠图片。

(2)要改善环境,你有什么办法呢?(植树)

3、揭示课题:植树造林(板书)

4、提问: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3月12日)

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来表达自己保护环境的愿望。

二、剪、撕树形。

1、回顾旧知。

首先我们要撕、剪出一棵棵的树干能组合成林。(出示旧知课目)以前我们画过各种姿态的树,对树干和树叶有所了解,还用挂历纸撕过风景画,剪贴过村庄。现在我们要用学过的撕、剪方法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干,撕出美丽的树叶。

2、出示一张挂历纸。提问:

谁来说一说,这张挂历纸哪些地方适合剪树干,哪些地方适合撕树叶?(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强调撕、剪树干、树叶时要选择适当的颜色。可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剪树干,一个撕树叶。    。

3、学生动手撕、剪,教师个别辅导。

三、组拼、粘贴成“树林”。

1、拼摆树木。

(1)出示“树干”、“树叶”示范拼摆成一棵树。

(2)提问:

还可以怎样拼摆?(学生变换组拼方式)

(3)课件展示相同的“树干”、“树叶”,不同的拼摆方式。

(4)学生上台用不同的树干、树叶进行拼摆。(两个同学上台拼摆)

(5)小结:不同的材料,也有不同的拼摆方式。

2、树林的组拼。

(1)一棵棵的树拼摆好了,我们就该把它“种”到荒山上,组拼成树林了(出示组拼图1)

提问:你对这幅树林组拼图有什么意见呢?(没有层次、疏密变化)

(2)(出示树林组拼图2)让学生明白组拼树林时要注意有远近层次和疏密变化。

(3)组拼树林需要大家集体合作。(出示学生组拼情景)提问: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我们在组拼时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

(4)教师归纳小结,提出作业要求:同桌两人合作将树干、树叶拼摆成一棵树,然后涂上胶,一起到“荒山”上来“种树”。(出示集体作业纸)

(5)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

画几个兽中王   总第4-5课时 电第4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兽中王的描绘,灵活运用基本形的知识,学习、观察与抓取形状基本特征的方法,训练观察能力与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突出所画兽中王形状的基本特征,而又能不受拘束地大胆描绘。

难点:理解基本形在动物形状特征中的作用,并能在描绘时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凶猛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猜一猜”游戏导入。

1、课件出示虎头、狮头、大象和熊的轮廓图片,让学生观察,猜:像你见过的什么东西?

2、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分析外形。

(1)将图片翻转过来,揭示谜底,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几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略似圆形的是狮子的头,似半圆形的是大象,似三角形的是熊,似水滴形上面小、下面大的是老虎。

(2)欣赏教材中兽中王的实物照片,对照教材归纳的动物的外形,强调隐含在其中的基本形。

归纳:这几种动物共有的特征是凶猛或者强壮,因此称它们为“兽中王”。

板书课题:画几个兽中王

(3)讨论。

还有哪些动物可以称为兽中王,它们的外形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4)分析。

出示鳄鱼、眼镜王蛇、恐龙等几种兽中王的图片,学生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外形特征。

2、指导画法。

欣赏教材中的范画,学生讨论画中的狮子和老虎与照片中的形象有什么异同?

教师归纳并板书:

外形特征突出

想象大胆新颖

色彩鲜明独特

强调突出动物威猛的特点,抓住基本形,不要过份追求像与不像。

三、学生作业,教师行间辅导。

1、再次欣赏兽中王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素材。

2、欣赏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

3、提出作业要求:抓住特征,大胆画出几个兽中王。

四、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35分钟。

一、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二、作业展评,全课总结。

1、作业展评。

展示优秀作业,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2、小结。

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抓它们的特征。

想象画  森林王国   总第6-7课时 电第5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动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想象画出常见动物在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表

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综合分析各种动物形象特征,能用拟人的方法画不同动物,引导设想动物在森林生活的情景。

难点:不同动物形象特征的捕捉和把握,画面的安排和布局。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或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上堂课的优秀作业,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强调作业中兽中王的外形特征突出,每种动物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外形特征。

二、图片欣赏,分析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演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它们的外形特征。

兔子: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

松鼠:尾巴大大的,……

长颈鹿:脖子长长的,……

三、讲故事,揭示课题。

老师创编一个《森林王国》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多种学生熟悉、喜爱的动物,并有一定情节,将动物的生活拟人化,与儿童贴近,引起共鸣,激发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板书:想象画  森林王国

四、做游戏,发散思维。

森林王国里,各种动物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动听的故事发生。

戴上各种动物的头饰,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个森林王国的故事,然后上台进行表演。

五、欣赏范画,讨论。

1、书中的几幅作品描绘了森林王国中的什么故事?

2、画中的各种小动物是怎样画的?

3、这几幅作品的构图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4、如果你来画,还可以画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动物(在干什么?)

森林王国                             神秘、欢乐、有趣

森林(树、花、草、洞、石)

六、学生作业,教师个别辅导。

作业要求:

1、内容新颖、有趣。

2、构图饱满,布局合理。

3、色彩鲜艳。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35分钟。

一、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二、作业展评,课堂小结。

记忆画  窗口   总第8课时 电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识记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2、丰富记忆表象和绘画表现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调动学生的形象储备和组织能力,传授物象的表现角度和方法。

难点:从最佳角度表现窗口。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对自家或别人家的窗口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记下其形状特征和窗子内外可见的景物。

有关窗口的图片资料、音乐。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30分钟。

1、组织教学,询问课前观察准备的情况。

2、学生试画。

师不作提示,要学生自己在小张绘画纸上画出自己观察记忆得来的窗口。

3、观察比较,分析《窗口》的表现手法。

(1) 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范品,并与自己所画的《窗口》加以比较,看看表现角度和表现内容、手法有什么不同。充分肯定学生画得与教材不同的合理的地方。

(2)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范图的表现角度和手法。

角度:正面、侧面、窗内、窗外。(教师重点分析其特征)

手法:水彩画、蜡笔画、线描。

启发学生向更深处思考:

窗子由几个部分构成?各是什么形状?(语言诱导)

从窗外向内看时,你看见过哪些景物?(语言诱导)

从窗内向外看或从窗子一侧看,有哪些景物?(语言诱导)

如果你对你记忆中的窗内外景物不满意,你打算添画一些别的什么景物?

(3)讲授《窗口》的画法及涂色要求。

画《窗口》可从内、外、侧等不同角度着手。哪个角度最能表现出这个窗口的特征,就从哪个角度去画。

画时先把窗子画在画纸的主体位置上,画大一点,要画出整体形状和主要特征,窗子大形画好后,就大胆添加局部结构和细节并凭记忆和联想添画窗口景物。景物要为主体服务,不可喧宾夺主。

《窗口》的颜色可凭记忆涂出,也可凭想象另涂。

4、放音乐,学生练习。

学生用大作业纸再次作画,将原小作业纸上合理的部分照画过来,其余按老师的指点改进表现手法。(但保留第一次作业,以待前后比较)。

作业要求:

(1)能表现出窗口的特征。

(2)主体突出,构图合理。

教师巡视指导。

5、对比评议学生作业。

(1)要学生将自己两次的作业加以对照,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将前后两次作业优劣对比鲜明的当堂讲评。

6、课堂总结。

7、布置课后工作。

将两次作业署名,放在―起交上来。

记忆画  我的家   总第9-10课时 电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记忆画出自己的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感受生活的美好。    •

2、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分析“家”的特点,家具形状的特点和细节描绘。

难点:家具(物)、家人的特征表现和关系表现(构图)。

教学准备:音乐。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30分钟。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和学具准备。

2、导入新课。

①放通俗歌曲《我想有个家》的录音后,板书课题:记忆画  我的家。

②设问:为什么要想有个家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乐趣、温暖、祥和、安宁和关怀)

3、引导记忆。

①设问: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喜欢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②小结:家由两部分组成――物(房子、家具等)和人(父母、家人等)。不论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都应该喜欢,热爱自己的家和家人。在家里,大家都应该尊敬家人,听长辈的话,做个乖孩子,任何嫌家、怨家、不尊敬父母的言行都是不应该的。

4、新课传授。

设问:怎样画出自己的家呢?    ‘

创作指导:

①充分熟悉了解自己家的陈设特点和家庭成员的形象特征。陈设上是朴素的、艺术化的,还是富裕豪华的。家人的形象是严肃的、慈祥的还是潇洒的。应从发式、脸型、穿戴和爱好上加以把握。

②如果要同时画家具陈设和家人。应该选取平常家里人最爱进行的活动,如会餐、看电视、做美食等,先画出人的面貌活动,后画(添加)家具陈设,可以相互遮挡映衬。

③如只画家里的家具陈设,应选取最能表现自己家气氛特点的一个房间或一角,主次有别,恰当地安排好家具、陈设间的构图位置关系。

示范: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我的家”的构图关系示意图。

5、观摩教材上的学生作品。

①五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彩水笔、染色、平涂、钢笔线描等)画出了自己幸福美好的家。有的在吃饭,有的在谈论衣服,有的干自己的事情。

②从画上完全可以看得出有的是艺术之家、音乐之家,有的是书香之家、普通之家,各具特征。

③家具陈设和家庭成员在画面上相辅相成,有前后有变化,构图丰富充实,体现着家的富裕和温馨。不失为优秀的记忆画。6、学生作业,教师个别提示指导。用设问“你们能画出自己家的特点和气氛吗?”布置作业。

7、放音乐,学生开始作业,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 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二、 教学评价,课堂小结。

剪贴彩旗   总第11课时 电第8课时

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努力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剪贴彩旗的方法步骤和造型设计与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

难点:图形、色彩搭配合适,美观大方。

教学准备:课件:各国旗子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对比展示,导入新课。

用一排制作漂亮,色彩艳丽的小旗和一排与彩旗交错排列的纸条作对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教师指第一排问:这是什么?(彩旗)漂亮吗?又指第二排问:这是什么?

(纸条)这就不能算是彩旗吗?

两组对比,优点显示:制作好的彩旗色彩艳丽、漂亮,外部形状有变化,图形美观,上部整齐好张挂。

三、 鼓励尝试,提出要求。既然彩旗这么漂亮,我们也来做几面。

制作步骤如下:

1、想象彩旗制作效果。

要求图形整体,动植物图案均可。

2、动手绘制图形并剪下。

3、处理好彩纸下部形状。(彩纸本身长度不变)

4、将图形贴在适当部位。

注意,教师逐步示范,重点示范处理外形和彩纸贴的位置。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针对情况随时给予各种指导、帮助或肯定、纠正。

四、展评作业,肯定收获。待学生中有50%的人有一面彩旗时,教师可开始收集张挂,给予展示,并采用互评、自评和师评等方式评价作业,鼓励学生的制作热情和增强审美情趣。

四、 小结课情,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下课。

弧形拼图板   总第12课时 电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技能,促进学生指肌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2、通过拼贴活动,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拼图构思设计。

难点:怎样拼贴出新颖生动、有创意的图形。

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背面有弧形拼图),让学生认认这个形状。

2、教师出示一张范画。(图1)

3、让学生猜猜这幅范画是怎样从圆形中变出来的?

(学生讨论,请一位同学发言)

4、教师揭示谜底,把出示的圆形转过来,让学生看到一块弧形拼图板,告诉学生,这条金鱼就是从这里变出来的。

5、板书课题:弧形拼图板。

三、讲授新课。

1、让学生从作业袋中拿出拼图板,看看有几种形状,一共有多少块?让你剪怎样剪得快?有什么便捷的方法?剪得什么样子会好看?什么样子就不好看?

2、教师介绍:

一种对折剪(先直线后弧线)的方法,同时刀法流畅,动作迅速地剪下拼图板,告诉学生要剪得齐整、流畅,不能丢失等。

3、翻开书请学生欣赏教材中展示的范图和学生作品,然后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在视频展示台上拼图,同学们评论其图形的优缺点,教师此时提出我们在拼图时要抓住所拼物体且有弧线的这一特点,进行构思设计。大家想想哪些物体我们可以赋予它们弧线特征呢?

(学生发言)

比如说:鹅,教师随即利用剪下的弧形进行拼摆(图2),还比如说运动中的人(图3)。

教师再展示一些范图,让学生欣赏、讨论、评价,告诉学生拼摆的图形可以是动物、人物、植物,也可以是一条花边等,只要美观,与别人不同就行。

4、再分别请两个学生上台拼图,教师要重点讲评拼图中的特别之处。同时教师可以灵活地移动上台学生所拼图形的某个部分,使之产生另一种形象,这样更能达到启发学生求异的效果。

5、分发底纸。

6、讲述作业要求:先剪再拼后贴,所剪下的弧形不需要全用上,拼要反复比较,选择一个最满意的贴。贴时要耐心细致,胶水揩匀,注意画面整洁,也可给作业命名。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1、发现拼得巧的同学立即表扬,提醒同学之间不要雷同,反对模仿教材、教师的范作。

2、对个别差生进行必要指点。

五、 展示作业,课堂小结。

剪贴村庄   总第13-14课时 电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剪贴画的方法步骤。

2、了解农村房屋结构特点,并能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合理的形色构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作业要求,按正确的方法选材、剪贴。

难点:怎样抓住乡村房屋的特点进行形色组合。

教学准备:课件:城乡房屋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观察比较,启发分析。

学生观察城乡房屋建筑图片,在对比分析中寻找农村房屋群的整体特色和房屋本身的结构特色。

农村房屋以平房为主,兼有吊楼茅舍,结构形状各异,正侧不一。排列栉比鳞次,疏密开合,层叠相映,间有曲径小道,树木花草。色彩有红瓦白墙,红砖碧瓦,粉壁黄顶等。

二、讲述示范操作方法和步骤。

1、选材构思

可叫学生与同桌一起挑选自己带来的旧画报、色纸。分析哪些色块适合剪贴作品的哪些部分,两人共同确定一个画面。

2、选材剪切

剪切:按从大色块到小色块顺序剪切,剪切下的各部分要远比作业纸小。可先剪主要房舍的大致形状。形状力求简洁,尽可能正侧面都有,大小不一。接着剪配件,如次要房屋、景物等。

选材要求:

(1)巧妙地利用图片本身的形状、花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P7范图:图中的花树利用了画报本身的形状、花纹;烟囱利用了画报图片中的砖瓦纹理;天空的太阳恰是画报中摄下的朝阳。所有这些并非取自同一图片而

是从各个不同图片中选择,再组合、再创造而成。

(2)选材时要考虑色块的黑白对比。

房屋之间、同一房屋的房顶与墙壁、房屋与景物之间的色彩要有较大的区别。

3、拼摆

利用磁性黑板或贴绒板或投影仪边讲边示范。

拼摆法:

先拼摆中景部分、主要房屋、密集区,接着拼摆近景、远景、点缀物。

摆一摆、拼一拼,不断比较、调整,直到画面的形色构图比较合理为止。

注意事项:切忌让学生摆一样粘一样,要求反复调整、整体布局、只摆不粘。

辨误演示:

在磁性黑板或投影仪上故意摆出几种不合理的构图,让学生在辨误过程中掌握形色组合的规律。

错误的例子:

主体不突出(无主体或主体部分太偏)

①构图不合理  房屋完全挤在一处或四处摆满

房屋排列呆板(一种模式的排列方法)

②色彩搭配不当:

主要为无对比变化,色彩太相近。

辨误环节利用活动教具进行操作由于教具不断挪位移动,可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变换画面,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4、贴

将拼摆成的各部分在边角背面涂少量浆糊依次贴好,贴的秩序可从上到下,也可从左到右。贴好后用一张干净纸盖在面上轻轻抹压一下,再提起底纸抖一抖,看看有否遗漏未粘的地方。

三、布置作业,巡回指导。

学生以两人为单位,与同桌共同完成一幅作品。

作业要求:

1、画面形色安排简洁、合理。

2、操作程序正确。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35分钟。

一、学生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二、讲评作业

1、选择形色构图合理、新颖的作业讲评。

2、指出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不足之处。

拓印纹样剪贴   总第15课时 电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寻找运用生活中、大自然中物体的材质美、肌理美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拓印纹样剪贴画面形象的方法步骤。

难点: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拓印纹样的肌理和色彩。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拓印生活中、大自然中各种物体的肌理纹样4张,64开纸大小。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拓印纹样。

2、欣赏电脑课件中的图片。

(1)想一想图片有什么特点?分析比较作品与纹样的关系。课本上三幅范图用了哪些拓印纹样?(学生讨论发言)

(2)在剪贴画中,你认为哪些纹样用得好用得巧?(学生讨论发言)

(3)在剪贴画中,你认为哪些色彩搭配得好?(学生讨论发言)

(4)教师总结:

利用拓印纹样剪贴艺术形象是这些图片的特点;运用拓印纹样上的自然花纹和生活中常见物体上的花纹使剪贴画更具有特别的用笔画不出的意味;三幅范图分别用了“卵石路”纹

样、花玻璃纹样、竹筐纹样、树叶纹样、梳子纹样、三夹板木纹、塑料筐纹样。

3、制作方法指导。

(1)教师描述画面内容并板书:

草地上有一棵大树,远处的几棵树看不到树干,比房子还矮,天上有太阳,天气真好。

(2)学生根据上面的内容选择自己手中的拓印纹样剪形。

(3)剪出了形的同学举手,按先后顺序上讲台贴在一张彩色底纸上,组合成一幅风景画。

(4)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稍作调整。

(5)学生发言,总结制作方法。

(6)教师总结制作方法并板书:

想(构思)――剪(造型)――贴(成画)

4、作业要求。

巧妙地利用合适的拓印纹样,剪贴组拼成画面。

5、小结。

作业展示,讲评。

对称纹样剪纸   总第16课时 电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对称纹样剪纸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习惯,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对称纹样剪纸的折剪要领。

难点:纹样设计新颖,黑白鲜明而有变化。

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组织教学。

二、提问导入新课。

每当办喜事或过盛大节日时,同学们往往看到窗户上贴有剪纸窗花。它是什么样子呢?你会剪吗?想不想学?

就学生所答导入课题并板书。

三、新授。

1、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步骤和方法。

视频展示对称花纹---窗花,非常新颖、美丽,它为节日喜事增添了欢乐气氛。

什么叫对称纹样?(出示范图)相同的纹样,围绕中心向四面重复展现,或在中心线两侧出现相同的纹样,这就是对称纹样。讲解折、画、剪及展开的各步骤。

2、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操作练习。    .

视频演示制作步骤:

①折。(板书)用正方形的色纸,首先对折。折时要对齐、抹平,成长方形。又对折成正方形,再折成三角形。

②画。(板书)画纹样,剪掉的部分画上了阴影。

③剪。(板书)剪掉阴影部分。

④展开。(板书)展开抹平,最好隔纸压抹。

⑤贴。(板书)在纹样的背面,粘上少量胶水,贴于底纸上,注意位置适当,隔纸轻轻压抹。

3、学生自行设计、制作。鼓励大家创新。4―6个学生一组,组内每人设计的纹样最好不同,每组同学的剪纸纹样贴在同一张纸上。

四、巡视指导。行间巡视,出示好的作业,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讲评作业。将每组学生的作业贴在黑板前的纸上,师生讲评表扬鼓励优秀作业的同学,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六、 课堂总结。

折扎昆虫   总第17课时 电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折扎昆虫的制作步骤、方法和要求,培养动手制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2、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折扎的方法、步骤与要求。

难点:制作精美而有创意。

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1、创设“百花园”情境,导人新课。

教师揭去“百花园”展示板表面的遮盖物让学生观察思考。

作为百花盛开的画面,你们看还缺少点什么?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将事先扎好的蝴蝶、蜻蜓各1只插到泡沫板的花丛中。

语言激发: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蜻蜓在花枝头飞舞,一群群,一队队。老师插上了一只,其余的都等着我们同学们这节课扎出来。

板书课题:折扎昆虫

2、学生试扎。

本课内容较简单,可首先让学生按教材示意图试扎,培养其识图能力和学习上的主动性。

思考并试折:

(1)书中的扇折是怎样折出来的?

(2)同一形状的纸可以从几种角度进行扇折?

(3)怎样才能将折好的纸扎成昆虫?

3、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试折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制作。

指导点:

(1)构思:不同昆虫的翅膀的结构不同,如蝴蝶翅膀一大一小,其它昆虫也要根据翅膀结构确定用纸张数和折向。要巧妙地利用糖纸本身的花纹折成昆虫翅膀的装饰纹(因材施艺)。    ,

(2)折法:扇折即凹凸折叠,可首先将纸对边折几次,然后按照折痕依次一正一反地折叠,折痕之间要均匀、平实,折时须耐心细致,折的角度可从某一边开始,也可从某个角开始。

(视频下重点示范对角折法)

(2) 扎法:蝴蝶翅膀上下合扎,上大下小,扎线居中;蜻蜓翅膀左右合折,折线略偏一端。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示意图。

(4)整理:扎好后舒展翅部,用线添触须、头、身、尾等,也可不添。

4、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继续折扎或重新折扎。

作业要求:

(1)折扎方法正确。

(2)操作耐心细致。

教师继续全面指导。

5、作业展评,课堂总结。

(1)学生把扎好的昆虫送上讲台,用大头针钉在“百花园”泡沫板上,学生自评,师生互评,表扬奖励优秀作业的作者。

(2)教师出示自己扎好的“花朵”、“手风琴”等扎物,启发学生课后用扇折法创造新的形象。

会走动的小人   总第18课时 电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美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2、使学生学会制作方法,学习一些有关人物造型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走动的“小人”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出各具特色、花样百出的“小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导入。

1、课件展示一段课前录制好的,学生用做好的作品游戏的场面。

2、老师问: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开开心心地玩一玩呢?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出那样的“小人”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会走动的小人》。(板书)

三、传授新知。

1、了解制作材料。

我们制作“小人”的材料是剪刀、白纸和彩色水笔。(展示给学生看)

2、讲述“小人”的制作过程。

①设计“小人”的形象。

A、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喜欢的形象。

B、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试一试。

C、展示一些设计较好的作品。

②以七品芝麻官为例,教师示范。

A、先画出人物轮廓:头、身、手、手指插入孔。强调:手指插入孔的大小要和自己的`手指一样大,手指插入孔的边缘宽度要适中。

课件展示三种手指插入孔边缘宽度不同的“小人”形象,(太宽、太窄、适中)让学生分析哪种最好,为什么?

B、上色。

C、裁剪,完成作品。(强调制作要细心)

1、作业要求:动手制作一个有趣的色彩鲜艳的“小人”形象,可以分成小组制作一组人物形象如:课本剧的形象等。

2、教师行间辅导。

五、展评作业。

1、先让学生表演一下,再自己评,然后让大家一起评。

2、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但训练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做出了很好玩的玩具,真有意思。

制作小挂袋   总第19课时 电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小挂袋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挂袋的制作方法、步骤和技能。

难点:制作精致美观,装饰手法得当。

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2、欣赏导入新课。

出示布制小挂袋,学生欣赏后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装饰、盛物)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这种小挂袋?(喜欢)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制作小挂袋”。(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①分析小挂袋的制作示意图,(视频演示)分清折线……、剪线―,粘贴部位。

②教师边讲边示范。

③装饰纹样。人物、动物、植物等都可作为装饰纹样的设计内容。

④装饰方法。学生谈谈自己将用些什么手法来装饰,教师加以肯定后进行示范,然后出示一些范作供学生欣赏,师生共同讨论列出装饰手法:如绘画、撕贴、剪贴等方法。

4、学生作业。

①作业要求:运用折、剪、粘贴的方法制作一个小挂袋,并采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来装饰小挂袋。

②学生作业,教师行间辅导,及时展示好的作业。

③作业讲评,可自评、互评、师评交错进行。

④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作,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尝试。

5、课堂总结,下课。

制作动物头饰   总第20课时 电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形象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动物头饰的制作方法及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渗透保护动物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动物头饰的制作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把握动物的形象特征,突出头饰的主体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你们心里高不高兴?在这快乐的日子里,你们肯定会庆祝自己的节日,你们想看看别人是怎样度过的吗?瞧(课件演示),老师带来了几个朋友,他们正过着快乐的“六•一”,你发现他们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生答:头饰)头饰是人们在庆祝节日或表演时戴在头上的装饰物,头饰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学习制作动物头饰。

三、新授。

1、传观各种头饰。

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头饰,请小朋友快速传下去看看,边看边想,它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生答后,师小结:这些动物头饰主要是动物的头像,也有动物全身形象的,用剪贴或绘制方法做的。

2、启发学生记忆,想出熟悉的动物形象。

小朋友,你准备做一个什么动物头饰呢?能不能说出来?选3个学生上台试画,其余学生思考,答问。画完后,师生评价,指出好与不够好的地方。

3、演示课件欣赏动物图片,分析其形象特征。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它们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4、制作步骤。

①画: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画在硬卡纸上,然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②剪:沿着边线将动物的外形剪下来。

③装头圈:将硬纸条用双面胶或订书钉固定在动物形象后部。想想,装头圈时要注意什么?

A、头圈大小是否合适。

B、位置稍偏下方。

5、成品欣赏。

6、学生总结上述步骤,教师板书。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做了呢?请小朋友用绘制或剪贴法制作一个动物头饰,要注意动物的形象特征,头圈大小,位置适宜。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游戏,作业展示。

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动物们也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它们在大森林里举行隆重的动物狂欢节,特地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参加。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呢?首先,请小朋友戴上头饰,模仿动物的动作或声音,或表演舞蹈等。让我们尽情地跳起来!

六、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制作出一个个漂亮可爱的动物头饰,大家做得很好,玩得很开心,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在今后能更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生活更美。同时,动物们

也想告诉你们,它们可是你们的朋友,可要记得保护它们噢。

纸盒剪拼汽车   总第21课时 电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掌握用废旧纸盒制作汽车模型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2、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3、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纸盒剪拼汽车的制作步骤和装饰方法。

教学难点:

能做出与众不同的纸盒汽车。

教学准备:课件:几款汽车的图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欣赏导入。

1、出示废旧纸盒,问学生这些平时总会被丢弃的纸盒还有什么用?

2、展示一件纸盒汽车范品,引导学生欣赏,激起学生创作热情。

二、引导学生掌握汽车特征。

1、了解汽车形状特征:

(1)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它们的样子相同吗?(生答)

(2)出示一幅小汽车的侧面剪影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请学生上台用教师带来的纸盒组拼出小汽车大致形状。其余学生自己试拼,教师巡视,再请学生上台展示用不同方法组拼的汽车。

(3)出示一幅货车的侧面剪影图,问:这是什么车?你能用纸盒拼出来吗?请一名学生上台试拼,其余学生自己试拼,教师巡视,并请学生上台展示不同的组拼效果。

2、引导学生观察汽车细节特征:

(1)展示刚才的半成品,问:纸盒汽车做完了吗?还缺什么?

(2)出示汽车模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汽车的细部结构。提问,如有几个窗子,几扇门,在车头能看见什么部件?

(三)指导作业。

1、示范制作步骤和方法。

(1)组拼。

(2)剪切,挖洞。(如门、窗等部位)

挖洞的方法有两种:

①先钻个眼,再剪。

②对折剪个小口,再展开剪。

(3)粘接:用双面胶。

(4)装饰:用纸盒碎片或彩色纸粘贴装饰。

2、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1)课件演示几款有个性、形状特别的车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欣赏。

(2)提问:你想做辆什么样的汽车,有什么功能?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课堂总结。

1、展示优秀作业,引导学生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评价优秀作业,启发说出好的理由。

2、小结,下课。

画汽车和正面和侧面   总第22课时 电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各种形的比较、分辨和组合方式,学会更细致地观察和体验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流畅、准确的线条画出汽车各部件的形状,并能合理地进行组合。

难点:外形画得准确,局部刻画细致。

教学准备:课件:玩具汽车,各种款式的汽车图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拼摆游戏导入。

1、认识基本形(出示模板):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

2、模板拼摆:

请两名学生上台用模板拼摆汽车。揭示并板书课题:画汽车的正面和侧面。

1、归纳汽车正面、侧面的结构特征:由基本形组成。

组合结构:教师徒手示范画出长方形的车身和圆形的车轮。提醒学生注意车轮总是落在水平线上的,且不能脱离车身。

2、课件演示观摩汽车模型(玩具)和汽车图片。

①观察比较正、侧面车身和车轮有何不同。

②观察不同汽车的正侧面的形状特点。

③观察汽车的细节:车门、车窗、车灯、雨刷、反光镜、车牌、轮胎花纹等等。

3、概括画法步骤。

①用流畅准确的线条将汽车的外形结构画下。

②画面组织:注意构图的饱满变化和上下、前后、左右的组织,可以有遮挡关系。

③添画细节:根据自己的观察,仔细添画。

三、学生练习,教师行间辅导。

1、观摩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2、可以对照汽车玩具、教材中的图片或挂图直接写生。

3、作业要求:线条流畅,结构准确,细节添画细致。

四、作业展评。小结、下课。

想象画  未来的儿童宫   总第23-24课时 电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指导学生描绘出一座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的儿童宫,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造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儿童宫的用途,掌握绘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在基本形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创作新颖奇特,富有儿童特色的儿童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分析建筑结构,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儿童宫的建筑模型。

1、引导观察儿童宫由门、窗、房顶、房间几部分构成。

2、这是一种形式的儿童宫,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设计未来儿童宫。

板书课题:未来的儿童宫

二、讲授新课

1、演示课件欣赏几座未来的儿童宫。

(1)图一:

①这座儿童宫整体形状像什么?(火箭)

引导学生设计整体形状奇特的儿童宫。

②同学们准备怎样设计?(学生谈设计构思)

(2)图二:

①儿童宫内有小朋友喜爱的游乐场所。

②引导观察儿童宫由基本形构成。

③指导学生用基本形的拼块拼出一座儿童宫。

④展示学生中二张有特色的拼图,加以分析总结。

2、阅读教材。

(1)引导学生观察范图及儿童宫的基本形组合例图,并加以比较。启发学生在基本形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添画。

3、老师示范绘画步骤。

(1)勾描。(用黄色彩笔芯)

(2)添画,上色。(边提问启发,边示范并指导绘画技法)

①问:首先添画什么形状的门窗?

②半圆形的房顶经过添加可以变成什么形?

(引导学生突破基本形)

③添画花纹。(指导色彩)

④周围还可添画什么景物?

三、学生作业,老师指导。(放音乐)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35分钟。

一、学生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上台,师生共同作画。作画时就台下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示范讲解。

二、教学评价,课堂总结。

想象画  机器人   总第25-26课时 电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和了解机器人的作用和外形结构,运用基本形和常用色大胆画出想象中的机器人工作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机器人图片和玩具的观察认识,启发学生想象,设计出不同用途的机器人。

难点:对机器人的动作及局部细节的描绘。

教学准备:课件、机器人玩具(模型),历届优秀学生作业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教师讲机器人的故事导入课题。

二、图片欣赏,分析机器人的外形特征。

课件演示机器人图片,学生欣赏并分析它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归纳并板书:由基本形组成。

三、观察玩具机器人,进一步分析机器人的特征。

1、让学生拿出带来的玩具机器人,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并请几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机器人的外形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机器人的零件或局部。

3、学生展开讨论:机器人与人类的区别。

四、启发想象,发散思维。

讨论:机器人有什么用途?你想象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

五、欣赏范画。

逐幅欣赏教材中的范画。

第一幅:“吃武器的机器人

第二幅:“机器人班长”。

第三幅:“机器人保姆”。

第四幅:“机器人消防员”。

它能帮助人类做什么事情?

了解这几幅范画中机器人的用途,分析它们的外形特征,注意它们的局部细节描绘。

六、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行间指导。

1、欣赏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提供创作素材。

2、鼓励有创新的设想。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35分钟。

一、学生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二、作业展评,课堂小结,下课。

想象画  太空飞行器   总第27课时 电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想象,从整体入手,运用基本形的组合、添加法设计出造型新颖、色彩丰富的飞行器。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小组合作,自主创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鼓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用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太空飞行器的基本结构,掌握设计方法、步骤,把握设计的整体要求。

2、难点:太空飞行器主体、部件的设计。

3、难点处理方法:

太空飞行器设计步骤:

(1)勾基本形:借助课件分析飞行物主体构造特点,并用基本形拼摆飞行器的大体结构。

(2)添加细节:分析飞行器细节添加的内容,并示范添加方法。

(3)范作展示色彩配置产生的效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新课导入。

演示课件欣赏太空群星,引出课题:画太空飞行器(板书)。

二、欣赏分析。

了解太空飞行器的特点、作用。

三、太空飞行器的设计方法。

1、设计飞行器的整体形状。

(1)首先欣赏一组飞行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飞行器基本形状。

(2)教师归纳飞行器的整体形状特点:由基本形组成。

(3)学生上台用基本形拼摆飞行器,同时小组进行集体拼摆游戏。

2、添加飞行器的局部功能装置。

(1)学生讨论添加的飞行器的主要飞行装置。

(2)教师示范添加方法。

(3)课件演示添加的内容和方法。

3、飞行器着色。

(1)课件演示给飞行器着色。

(2)有色与无色进行对比。

4、学生作业,教师行间个别指导。

(1)布置作业要求:集体创作设计飞行器,进行小组竞赛,并设有创作奖。

(2)作业前灵感激发:欣赏历届优秀作业,电脑欣赏太空星体,鼓励添加太空星体或其他物体。

(3)教师行间进行个别指导。

六、课堂总结

1、作业展评:粘贴各小组集体创作画“太空飞行器”,逐张欣赏、评析。

2、给优秀作业颁奖。

3、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攀登科学高峰。

颗粒碎屑粘贴画   总第28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手、眼、脑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粘贴画的制作步骤、方法和要领。

难点:方法运用得当,画面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新颖。

教学准备:细砂,胶水,底纸,棉签。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欣赏、出示课题。

1、出示四幅分别是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的范画。让学生欣赏并上台用手触摸,思考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初步了解粘贴画的特殊美感和质感及制作材料。

2、出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作画方法。(板书:颗粒碎屑粘贴画)

二、教师示范传授粘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板书)

①构思内容。指导学生看范图,内容可以是简单的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

②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画什么。

2、勾描图形。将构思的形象勾画出来,要简洁鲜明。

3、涂胶。(板书)

①教师演示用棉签蘸胶水均匀地揩涂在图形上。

②注意,边线要整齐。

4、撒洒。(板书)

①教师演示:右手的五指抓些细砂均匀地撒在涂有胶水的部位,力求厚薄均匀。

②指名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议。

③撒洒完后,用废纸覆盖在画面上,用手压抹一番,使细砂粘牢。随后抖掉余沙并加以整理。

5.着色。(板书)

待干后,可在图形的空白处点缀着色。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大胆构思,细心制作。

四、作业展评,课堂小结。

1、观摩作业,集体评议。

2、教师小结。

手捏陶娃   总第29-30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运用泥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捏塑小泥人,提高学生的动手造型能力,发展创造力。

教学重点:

捏塑小泥人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人物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巧妙而别具一格。

教学准备:

数件造型生动的陶娃作品,示范用的熟泥,学生用熟泥人手一份(由教师分发),垫布。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0分钟。

一、欣赏作品,引入课题。

1、出示陶娃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2、出示课题:手捏陶娃(板书)

二、观察分析人物形体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人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三、指导学生学习制作方法和步骤。

1、教师示范。

(1)团搓黏土或橡皮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也可分开捏。

(4)把头与躯体黏接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接上肢部分,添加、刻划、装饰各部位。

四、课堂练习

1、出示造型生动的陶娃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巧妙的泥人作品。

2、提出作业要求:捏一个小泥人,要求捏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情。

3、学生开始练习。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练习,教师指导。

二、教学评价,课堂总结。

观摩优秀泥塑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记忆画  踢足球   总第31-32课时 电第2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足球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记忆画出踢足球的精彩场面,培养学生的有意记忆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同时教育学生热爱体育活动,锻炼好身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踢球场面的记忆引导,踢球姿势、动态的形象分析和把握。

难点:球员动作、表情的刻画以及运动场面(画面)的布局。

教学准备:足球赛的影象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谈话导入。

1、提问:

①你喜欢足球吗?

②你踢过足球吗?

③你看过足球吗?

2、介绍有关足球的知识:球队的人数,球场的要求,比赛的规则等。

板书课题:记忆画  踢足球

二、新授。

1、观看足球赛的影象资料。

在观看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球员的动作。

2、摹仿表演。

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铲球、带球过人、传球、射门等动作。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动作躯体与四肢的变化。

3、观摩教材中的图片。

请两个学生选择图片中的球员动作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下来。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示范用线,用概括的方法画各种踢球动作,然后再补充添画。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在小纸上画一个踢球动作。

4、观摩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着重欣赏作品中人物的姿态、表情刻画,以及画面的安排、布局。

三、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要求:构图布局合理,人物形象生动,表现踢球的场面。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35分钟。

一、学生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二、教学评价,课堂小结。

优秀作业讲评,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篇4:浙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案

浙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案

1.春天来了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中国画颜料、水粉颜料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春天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让学生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 2.感受与想象。 (1)听:乐曲《春天在哪里》。提问:听懂了吗?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唱了什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出示课题:《春天来啦》。 (2)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印象中的春天。如:天――蓝蓝的;水――凉凉的;风――轻悄悄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花――粉粉的、粉 黄的、粉白的、粉红的……柳树暴出了嫩绿的芽…… (3)看:MTV《春天在哪里》。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与你记忆中的是否一样? (4)想: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都是春天景象的代表,是春天的象征。 (5)看: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3.思考与表现。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看书上的色彩组合,或以课件展示色彩,让学生自由选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2)课件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尝试表现:按自己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4)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不同材料、不同表现方法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如:用哪些主要颜色来表现春天?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 4.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色彩整体倾向;(2)表现方法。 6.作业展示,互评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把学生的作业组合成一大幅春天美景。 (2)请学生选出最美的部分 ,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请小作者谈谈创作思路,再让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7.课后延伸。 (1)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现春天吗? (2)请学生到大自然里欣赏美丽的春天。     2. 处处有鲜花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花的构造、形态和色泽,收集自己喜爱的花的图片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花的图片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准备一些塑料花、绢花、纸花或盆花,准备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3)“有鲜花的装扮,春天多美呀!有鲜花的装扮,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鲜花不仅春天有,其他季节照样有。不仅花圃里有,公园里有,大自然里也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鲜花。”――揭题:《处处有鲜花》。 2.欣赏与感悟。 (1)播放课件,显示画面――优雅的客厅,窗明几净。 继续播放课件,显示画面――在前一画面的基础上,在茶几上多了一盆花。 提问:看懂了吗?哪一个画面更温馨?为什么? 小结:鲜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2)提问:你见到过鲜花吗?在哪儿见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小组探讨、思考。播放课件,展示各个时节、不同地方的各种各样的鲜花图片。 小结:鲜花给大自然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鲜花给大地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 3.思考与表现。 (1)观察鲜花。 教师把一朵花慢慢地作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自由翻动,使它“活”起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正、侧、背面的花。 提问:与你记忆中的花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花的构造、叶的形态。 (2)尝试表现。依据自己的观察画出鲜花。 (3)归纳画法。 先画花蕊,再画花瓣,从中心入手,向外展开,有中心依托,就容易把花形画得准确,接下去画枝添叶,最后涂色。 (4)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书上或课外收集的),分析其工具、材料与表现方法的不同,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如水彩表现的花淋漓、透明、艳丽;摄影图片中的花真实、鲜艳;彩笔线描的花优雅;“没骨”法表现的花雍容华美等等。 4.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鲜花。 (2)教师提示学生表现花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逼真,应发挥想象力,大胆动笔画。要抓住花的特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花卉的外形、色泽和叶子的不同形态。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评价与拓展。 (1)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并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扮演花匠评选出最美的花。老师给入选作品的作者颁奖――每人一朵鲜花。 (2)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栽种一盆花,观察、记录花的生长过程。 3、彩蝶飞飞 课前准备 (学生)32开大小的白卡纸、色卡纸、彩色水笔、废纸盒、剪刀 (教师)各种式样的纸蝴蝶若干只、各种蝴蝶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营造情境。 (1)课件演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蝴蝶群大规模迁徙以及各种蝴蝶图片等,动静结合营造蝴蝶王国情境,让学生具体感知蝴蝶的美丽(灵动之美、形状之美、色彩之美)。 (2)“蝴蝶飞呀飞,飞到我们课堂里来了。看一看,老师这里有几只蝴蝶,好看吗?”(教师演示纸蝴蝶。)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纸蝴蝶。 3.做一做――尝试制作蝴蝶。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分发一只纸蝴蝶,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制作方法。 (2)归纳小结:根据蝴蝶形状的对称特征,折剪蝴蝶图形:①将纸对折后画上半只蝴蝶的轮廓线,注意别忘记画上触角(蝴蝶的身体中线须与纸折叠成的中线重叠);②沿轮廓线剪下。 (3)欣赏各种蝴蝶图片,分析蝴蝶花纹造型特征:①蝴蝶花纹:可用小圆点、瓜子形、曲线、短线等图形装饰纸蝴蝶,花纹、颜色两边须一致。②鼓励学生想出各种方法装饰蝴蝶。如:绘画形式、剪贴形式、复印形式……   4.玩一玩――让纸蝴蝶飞起来。 (1)纸蝴蝶为什么会飞呢?(仔细观察纸蝴蝶。)由于两边剪了两个小洞,手指套入小洞一紧一松,纸蝴蝶的翅膀就扇动起来,多有趣! (2)指导学生用剪刀头剪两个小洞,大小以自己手指刚好能伸进为宜。 5.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制作一只漂亮的、独一无二的蝴蝶,给蝴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辅导要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纸张大小,尽可能地把纸蝴蝶制作得大一些;对画得快的学生可要求正反两面都配上图案;要求学生将剪下的废纸装入废纸盒中,保持桌面整洁。 6.评价与延伸。 (1)让学生拿着纸蝴蝶玩耍,比一比谁做的纸蝴蝶最漂亮,“飞”得最灵活。 (2)要求学生课后去大自然中或网上寻觅蝴蝶,了解蝴蝶知识,制作蝴蝶标本等 。     4.剪花边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收集的花边图样 (教师)多种花边图案纹样和单独纹样、课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欣赏激趣。 (1)检查课前准备,稳定学生情绪。 (2)欣赏漂亮的纸蝴蝶,展示以蝴蝶为单独纹样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感受形式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画花边的兴趣。 2.联系生活,感知文化。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花边图案?装饰在哪些地方? (2)在学生回答和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花边图案的基础上,播放课件,展示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花边,使学生充分感知花边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花边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寻找规律,引导探索。 (1)提问:欣赏了这么多的花边图案,你能说说花边的排列组合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找出每条花边的单独纹样,课件演示上下(纵向)、左右(横向)的基本排列组合方式。 (2)提问:谁能变动一下连续排列的规律,又变出一条美观的花边? 引导学生把横向的花边变成纵向的花边,纵向的则变成横向的。 (3)提问:这些花边的排列组合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动脑筋、想办法,再组成漂亮的花边? 课件展示排列组合有错误的花边,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掌握花边图案的构成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排列组合中,教师及时作归纳,引出花边构成的基本规律。师生共同配合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容易理解和接受。 4.尝试实践,锻炼技能。 (1)提问:经过讨论,我们懂得了花边的排列组合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边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剪一条花边我们要分几步才能完成? (2)引导学生尝试,从尝试中归纳出:折、画(单独纹样)、剪等基本步骤。从连接失败的作品中找出失败的原因:要注意花边左右或上下的连接点不能剪断。 5.作业辅导,完善实践。 (1)作业要求:用彩纸剪漂亮的花边;分小组完成用花边对一个组员的装饰打扮。 (2)辅导要点:折得是否平整,单独纹样的设计是否饱满、有无创新,连接点是否会剪断。 6.展示评优,课后延伸。 (1)每组被装扮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获得优胜。 (2)小结:我们可以用花边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3)延伸:除了用剪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绘制花边? (提示:可以手绘,还可用印模印,用复写纸画……)               5、印印画画 课前准备 (学生)树叶、水粉颜料、笔、擦手用的小毛巾 (教师)各种树叶、拓印的范作、工具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激趣。 (1)让学生回忆第3册的《指印的联想》一课,课件展示相应的作业,激发学生拓印的欲望。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材料来印印画画。 2.尝试探趣。 (1)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用树叶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

篇5:第四册教案

第四册教案

Module  one 单元分析 本模块分两单元Unit 1 Shes a nice teacher.anUnit 2 Hes cool. 整个模块介绍了怎样描述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句子对好友的 性格、外形进行描述。同时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单词fat thin small big tall short ,从而引出naughty shy nice clever等几个新单词。在本模块中,出现了两个表示程度的副词a bit very,分别表示‘非常’和‘有一点儿’可以修饰后面的形容词,鼓励学生在造句时使用适当的副词。   Module  one Unit 1  She is a nice teacher Teaching aims:This is Ms Smart . Shes a nice teacher.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How to describe? Teaching tools:Recorder Teaching steps: Step 1 : Warm up 1) Sing a song. 2)Simply greetings Step 2: Learning and Practising 1)Listen and point Tell the students open their books,and look at the first picture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Is this a dog?The students respond.Now, Im going to play the tape. I want you to listen and tell me who is nice?(The teacher plays the tape as many times as necessary.)Write th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nice shy clever naughty The teacher should explain the neaning of these four words.nice: means pleasant.shy: means nervous and embarrassed,especially when you are with people you dont know.clever: means intelligent naughty: means badly behaved.Then the teacher should make statements containing those words.   2)Listen and say   Please look at Acitivity2.Im going to play the tape again. This time Im going to pause it after each person speaks. Then I want you to repeat the sentence.Then you will tell me thecorrect adjective to describe that person.(The teacher does more examples with the class and also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3) Point and say Look at Acivity3,the teacher holds up the book and points to the picture of Xiaoyong.Explain to the students that when we are some distance away fron an object or person, we must use that instead of this.And describes him\her\it usinga suitable adjective. The teacher   monitors the dialogues. Step 3: Homework Write the new words twice, and listen the tape carefully.unit 2 Hes cool. Teaching aims: This is my big brother.Hes cool.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How to describe? Teaching tools:Recorder Teaching steps: Step 1 : Warm up 1) Sing a song. 2)Greeting. Step2: Learning and Practising Open your books to Module1 unit 2,Look at thepictures. What can you see? Now, Im going to play the tape. I want you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find out who is clever.(The teacher plays the tape as many times as necessary.) Now look at Acitivity2,please. Read the dialogue with a partner.(The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Now work with a partner,please. Student A tells Student Bto look at a character in Activity 1. Student Bdescribes that character using an adjective.(Th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nd the teacher monitors the dialogues.)  Step3: Homework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write the new words. 教后小结: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掌握较好,能根据所学巨型进行自由交流。 Module2  London 单元分析 本模块由London si the capital of England和This is the River Thames.两个单元组成,介绍怎样描述一座城市或一处景物?本模块向我们介绍了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世界著名的大城市,是英国的'金融、文化、艺术和教育中心,泰晤士河穿越而过。伦敦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和旅游景点,其中包括伦敦桥、伦敦塔、塔桥、大本钟、白金汉宫、海德公园等。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是一首传统的英国歌曲,让我们感觉一下歌曲的旋律和内容,并边唱边做游戏。   Module2  London unit 1 London si the capital of England Teaching aims: London si the capital of England. And its very big!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How to describe? Teaching tools:Recorder Teaching steps: step1: Warm up 1)Sing a song   2)Move round the classroom, pick up an object and say,What s this? Point to another object and say Whats that?The students can respond,Its a (n)...\  Thats a (n)...(Do many examples with the class.) 3)Have the students do the activity in pairs. Remind   them that the wordthisis used for people or objects we are touching or close to .Thatis used for people or objects that some distance away. Step2: Learning and practising 1)Get the students to look aat the pictures and see if they can work out what is happening. Ask them question in Chinese .e.g: What are the children looking at in the first picture?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in picture4? What are they looking at in the last picture? 2)Revisebig and small,and pick up or point to objects in the classroom, say ,This is \That is small or This is \That is big.(Do many examples with the class.)   3)Tell the students that you are giong to pick up or touch things and they have to say if they are big or small.Remind the students that they will have to use thats as they will be some distance away from the objects.(point to some of the things in the story and have individual students tell you if they are big or small.)   4)Point and say   revise the adjectives the students know, including colours,e.g. big small,naughty.clever,short,thin,fat, small,long, red,yellow.   Now point to objects on different pages in the book   and say what each one is . The students have to make a statement about each object using an adjective.( Have the students continue the activity in pairs.) Step3: Homework unit 2 This is the River Thames. Teaching aims: This is the River Thames Its long and wide.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How to describe? Teaching tools:Recorder Teaching steps: step1: Warm up 1)Sing a song   2) Rebise adjectives. Tell the students that you are going to say an adjetive. They have to find something in their books that the adjective describes. Ask two or three students to say which object they chose. Step2:Learning and practising 1) After doing Listen,point and say,tell teh students to close their books. Explain that you are going to say the first word of a two-word place name. These places are all in London.The students have to say the second word of the two- word name. 2)If possible, have the students somtinue the activity in pairs.They should take turns to say the first word. 3)When playing guessing games, the students should be free to ask as many questions as they want to find out what the object is.e.g. Is it...? However, they can only guess the name of the object once.e.g.Is it...? Tell the students that you are going to say adjectives and they have to think of monuments in China that   these adjectives describe.(It is acceptable for the   students to say the names of the monuments in Chinese. 4)Have the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describe it.Tell teh students that this song.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is a traditional English song. Explain that London Bridge is a very famous bridge in London.   Play the spoken version of the song and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each line.   Now play the tape and have the students sing the  song. Step3: Homework   教后小结: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掌握较好,能根据所学巨型进行自由交流。基本能够认读所学的几个著名的建筑物。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  Module3 Picnic 单元分析 本模块由Unit 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和Unit2 On Sunday Ill go swimming两个单元组成。向我们介绍怎样特定并谈论计划、讨论一周七天的计划?本模块单词量稍微多一点,学习星期的表达方法和运用‘will you...?Yes,I will.No,I wont.   Module3 Picnic Unit 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Teaching aims: We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Yes,I will.\No, I wont.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Make and discuss the planation. Teaching tools:Recorder Teaching steps: step1: Warm up   1)Sing a song   2)Tell the students to pretend they are going on a  picnic.Get them to think of things they might take.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oar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hink of both objects and food. 3)Tell the students to close their books. say

篇6:美术第四册教案第1-2课

美术第四册教案第1-2课

美术第四册教案第1-2课   教学内容 纸片插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 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 教学重点 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 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教学过程 一、授课1、 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言: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 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 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观察粘贴式的桥梁作品与插接成的纸片作品中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 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由学生回答、发现。) 3、 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 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1)设计纸片造型(由于时间较久,也可用简单方形代替,) (2)剪。 (3)研究插接方法(提醒学生先由设计作品的底座) (4)插接。 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5、 让学生先讨论,并分组动手先制作插接底座。 6、 看看谁的底座最牢固,并把这个新发现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布置作业: 1、 学生可自行分组制作。 2、 要求色彩搭配合理,插接牢固。 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立即给予指正、修改、加以巩固。 三、评价、作品展示、比一比:  选出造型夸张、拼接牢固的小组作品,比比看,谁的最有创意,谁最有办法,插得最高,由学生为主参评,小组间互相评价,讲一讲,这些作品的优缺点?相互交流插接经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纸艺制作方法,知道了利用插接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纸艺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还没学到,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动动手,你们就慢慢会发现这其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这种美制作出来。   意图     点出课题         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             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 学生自评和互评。 总结教学 板书设计 纸片的插接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点、线、面》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2.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 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 教学重点 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难点 面的排列造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 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2. 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 3. 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4. 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5. 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 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2.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动画课件 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 审美情趣。  引: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 三.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各类废弃物品。 3.几何形的彩色卡纸。 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 四. 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 五. 拓展  1.欣赏: 名师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 《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A.《时钟》B. 《自行车》C. 《雨伞》D. 《建筑物》 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 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巩固课堂知识。   意图 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 学生自评和互评。 总结教学 板书设计 《点、线、面》     教学后记                美术教师:刘小平

篇7:人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案上

人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案(上)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 内     容 第一周 《添画》 第二周 《绘画游戏》 第三周 《纸盒变家具》 第四周 《和妈妈在一起》 第五周 《茂密的花》 第六周 《吊饰》 第七周 《节节虫》《出壳了》 第八周 《头饰设计》 第九周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 第十周 《我的收藏卡》 第十一周 《假如我是巨人》 第十二周 《拓印树叶真有趣》 第十三周 《做笔筒》 第十四周 《画夜景》《画影子》 第十五周 《认识身边的树》 第十六周 《绘画中的节日》 第十七周 《我喜欢的鸟》 第十八周 测评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第1课  添画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根据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的添画方法,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制作(剪、画、贴)能力,掌握图片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添画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使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利用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采用剪、画、贴的方法进行装饰的添加。 2、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片情境添加内容,学习简单的添画方法。 难点:使内容与环境尽可能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参与,享受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六、材料准备     风景图片一张(可以使用旧挂历)、剪子、胶水、彩色笔。 七、教学过程 1、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组织学生欣赏图片,分小组交流。 了解图片内容,为添画做铺垫。 (介绍、分析、欣赏图片内容) 3、教师讲解,出示课题----添画 4、出示图片,组织同学分析画面情境,讨论问题: (1)   如果以这幅画为背景添画,你认为可以添加什么内容?说一说理由。 (2)   你认为根据画面情境添画,应该注意什么? 5、播放教学课件,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添加。 学习如何使添画内容与图片情境相统一,解决教学重点。 6、看教材第2页、第3页,分析书中作品: (1)   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   说一说制作方法。 7、组织师生共同演示:在前一张展示图片中完成添画内容。 8、作业: 要求:根据你自己选的图片内容进行添画练习,注意图片情境与添画内容的统一。 老师辅导要点: (1)   能否巧妙图片。 (2)   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是否统一。 (3)   添画构图是否美观。 (4)   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9、组织展示、讲评作业。 布置、展示作品。 10、通过本课教学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课后记     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交换给别人制作添画,更能反映他们每个人的应变能力,也许作业效果会更好,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第2课 绘画游戏 一、教材分析 设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综合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了解线条游戏的方法与内容,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难点: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 六、材料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黑色水笔。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讲授新课 (1)画线游戏。 规则:请你在一张纸上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画满画面。(可以闭上眼睛画。) (2)请你看看这幅画好看吗?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相互观看、分析。 (3)教师利用学生作业演示。(实物投影) 利用学生画面上的图形添加具象和抽象形象,学生观察了解绘画方法。 (4)想象练习利用实物投影仪放映学生作品中的某一个形状,奖形状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 (5)看书第4页、第5页,讨论: ①    欣赏米罗的作品(色彩、线条、构图)都表现了什么? ②    线的排列,哪张疏密关系处理得好? ③    你认为画面哪一部分添加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形状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讨论三个问题,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3、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 ① 在一张图画纸上随意画线,最好一笔画完,注意疏密关系。 ② 利用自己画好的或与别人交换的图形,联想进行添画,注意巧妙利用随意形。 分析作业要求,准备作业用具,选择作业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辅导要点: ①    随意形的疏密关系。 ②    添加内容是否生动。 ③    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4、作业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分析创新表现内容。 5、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记     孩子们习惯了具象的绘画,现在随意画线条反而不知所措了。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的想像力被调动起来,几乎每一副作品上都有他们先前不曾发现的绘画乐趣。 第3课 纸盒变家具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对生活中商品包装纸盒的再利用、再创造,运用加、减法及适当地美化装饰,变纸盒为家具,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千姿百态,款式多样,造型各异,通过本课的学习,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关注设计的功能目的。本课教材共两页,展示了大量用纸盒制作的家具作品,另有纸盒变沙发的示意图。 将两个读书的小朋友安排在一张用纸盒制作的两用单人床上,更活跃了版面,增添了童趣。教材右下角的两把现代设计座椅,提示师生可以查找资料,用作参考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在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变家具的活动中,感受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能从纸盒的造型中展开联想,动手设计和制作家具作品。 难点:家具作品的新颖、美观,造型多样。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六、材料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大小商品的包装盒、彩色纸、剪子、胶水等。 七、教学过程 1、小组研究:展示家具图片 (1)   请学生认一认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铁、玻璃…… (2)   你们收集了什么样子的家具?它们最有特点的地方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   继续欣赏不同造型的`同类家具。例如多种造型的椅子,说说椅背有哪些造型?椅面有哪些形状?椅腿有什么不同?你能想出和它们不一样的造型吗? 2、探究纸盒家具 (1)   请大家猜猜这里有什么?(学生猜)快快打开看看!(哇!分小组说说:是用纸盒变成的椅子、床、柜子、书架……) (2)   现在请小组同学来研究一下,你们面前的家具是用哪些形状的纸盒制作的?使用了什么方法? 分小组研究,可拆开分析。(小组教具:铁丝椅子和药盒写字台;纸盒椅子和光盘桌子;牙膏盒沙发;酸奶瓶桌子。) (3)   分组介绍,总结制作方法。 课件展示制作方法:挖、刻、折、剪、装饰粘贴、插、组合。 3、分小组研究创作 (1)   请各小组选择一套家具,全组分工合作完成。 (2)   小组研究讨论:分别说说家具各部分的形状?选择适合的纸盒,想想用什么方法制作家具?展示图片提出思考问题:你还能想出和作者不一样的制作方法吗? (3)   学生讨论交流。 (4)   你认为制作纸盒家具都应该注意什么? (5)   欣赏多种纸盒家具的作品,例如椅子的多种制作方法。 4、古代家具与现代家具对比欣赏,了解家具文化。 (1)现在的家具和古代的家具有哪些地方不同? 用途功能多,造型简洁、色彩多样。 (2)文化介绍:家具的产生,家具材料的多样性,不同年代、国家家具的风格。 (3)提出作业要求:各小组制作出一套造型新颖、漂亮的家具,并将它们布置在你们的“新家”中。 5、学生制作 6、展评 全班家居展览会,互动交流,为最好的作品投票不,评选出集体奖和家具设计奖。 7、拓展 (1)   这些家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还可以将废旧纸盒制作出什么艺术作品?(纸盒动物、飞盘、指偶) (3)   请大家到生活中找一找利用废旧材料变出的艺术品或生活用品。 八、教学后记 课后记:     在欣赏了一些造型特别的家具后,学生的设计制作家具的积极性被迅速调动了起来,

篇8:人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案下

人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案(下)

第12课 假如我是巨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根据新课标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每一个孩子都幻想,不受时空约束地自由遐想,可以说,幻想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是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在不断的梦想中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之以往;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更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小学低年级,正是孩子们的想像力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快乐的想象会像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如果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假如我是巨人》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大胆自由、敢于打破常规地把想象的故事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编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他们乐意想象自己就是某一个童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这种趣味的想象可以更直接地表达出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感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相关的联想。 二、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难点: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创新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材料准备 1、学生用具:学生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 2  资料:有关巨人的童话故事及卡通片光盘、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激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卡通片《小人国》吗?故事讲的是海上的风浪打翻了一艘轮船,水手格列佛河漂流到了一个神奇小岛,这个小岛就是小人国。你们知道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奇怪的事情吗? 2、欣赏 卡通片《小人国》片断。 引导学生观察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奇遇,及小人国景物与格列佛的对比。 3、想象 (1)你们想像格列佛一样成为巨人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现代的小人国,让你们每个人都成为巨人。 板书课题:假如我是巨人 (2)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一个“巨人”和小人国城门。学生设想在小人国的各种场面组织在一个画面中,讲给同学们听。学生操作时,可以任意放大或缩小各种景物。 (3)小组讨论: 把你在小人国里和别人不一样的奇遇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们小组同学认为最有创意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4、欣赏学生作品 分析教材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感受。 5、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想象你成为巨人的奇遇,并把它画下来,要注意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 6、展示评价 自评: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 互评:说出你喜欢的其他同学的作品给你的感受。 课后记     也许有的学生画的不是很好,但他们结合画面讲的故事却很生动。他们在绘画中找到了乐趣。 第13课 拓印树叶真有趣 一、教材分析 树叶是学生身边最容易找到的一种创作素材,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由于全国各地自然气候条件不同,因此树叶的形态各异,色彩丰富,脉络清晰。树叶按叶形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卵形、心形、掌形、扇形、针形、披针形、带形等。 以树叶这一特殊的、有趣的材料为表现元素,学生通过收集、观察、组合、拓印树叶的这一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体会和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树叶形态的美感,启发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创造出多种叶形的组合。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拓印方法创作出有趣的树叶拓印作品,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不同叶形的观察与组合,进而与不同的事物进行奇妙的联想;用不同叶形组织出新颖别致的造型,并进行粘贴与美化。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叶形的组织与相似形的联想。激发学生创作出造型、色彩别致的装饰作品。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叶形的原始状态进行创造性的组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材料准备 收集各种树叶、绘画彩笔、纸、蜡笔等。 七、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出示一片拓印的树叶) 设问: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一片树叶,不过好像不是画的。 2、探讨交流 你观察能力真强!这片树叶真的不是画的。可是,它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呢? 回忆:我们曾经学过拓印的方法,还拓印过身边的痕迹呢。 谁还记得拓印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忆简单演示,主要是帮助同学直观地回忆起拓印的要点) 3、感知启示 哈哈,一片脉络清晰的叶子拓好了! 同学们都喜欢玩脑筋急转变的游戏吧?就是突破正常的、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那么我考考大家:从这一片叶子的形状,你都能想象到哪些东西? 学生想象: 一只手; 倒过来像一棵树; 如果有两个叶柄就像一只蝴蝶了; 对折一下好像一只振翅高飞的大雁可天鹅…… 真棒啊,一片树叶你们都能想像到这么多东西,要是几片不同大小种类的树叶组织在一起,你们想到的东西一定更有趣! 4、欣赏 欣赏书中学生作品或身边学生作品,谈谈你的设想。 5、设计制作 (1)   可以想好拓印,也可以边拓印边根据效果修改设计。 (2)   拓印时不一定将树叶用胶固定,那样比较费时间,容易令学生丧失兴趣。只需用手指将覆盖在上面拓印的纸按牢即可。 (3)   一片叶子可以根据情况变换地点反复适用。 6、装饰美化 欣赏并演示,注意装饰要点: 不一定装饰的多就美,保持尽可能多的脉络纹理,使之更具有天然味道。 及时发现创意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将会起到带动一片的作用。 7、评价交流 组织交流: 勇于展现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讲述画面情境。 给大家讲讲自己最满意的设计。 谈谈你发现的`最有趣的设计。 8、课后拓展 欣赏实行拓印版画,进一步启发思维,构建新的知识链。 课后记     有耐心的学生将自己手中的各种树叶反复组合推敲,组成的画面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也有的学生组合的画面很好,但拓印的效果不好,这根工具的质量和涂色的技巧有关。 第14课 做笔筒 一、教材分析 在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DD笔、墨、纸、砚之外,笔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它们大多是瓷制,也有用玉、石、竹、木雕刻而成的。 本课学生的笔筒作品,大多彩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筒,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会体验其中的乐趣。 本课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在笔筒的设计制作之中,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和文房四宝一样,笔筒中蕴含着历史和变化,应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利用塑料瓶做笔筒,提醒师生共同关注塑料瓶的多种造型及如何利用彩色纸对瓶筒进行美化装饰。学会用彩色纸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装饰实用的笔筒。 难点:装饰设计的美感与创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六、材料准备 塑料瓶、彩色纸、双面胶、剪子、即时贴。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游戏导入) 猜一猜这里面藏着一件什么宝物? 3、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做笔筒 请把你们带来的笔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可以看出生活中的笔筒种类很多,各有各的特点。你最想要了解生活中笔筒的什么特征? (2)分析研究。(图片和课件同时出现) ①分成四个小组研究生活中的笔筒都有哪些特点?(结合图片和自己带来的笔筒进行研究) 第一组研究笔筒的外形。 第二组研究笔筒的内部构造。 第三组研究笔筒的颜色、图案。 第四组研究笔筒的用途。 ②研究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笔筒。 A 看一看桌上摆放的这些笔筒是用什么做的? B 想一想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笔筒有什么好处? C 小组研究一下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笔筒有什么特点?怎么做的?最后每组挑选一个你们认为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笔筒介绍给大家。 D 拿出一个大个的笔筒,让学生进行研究:想一想怎么使剪刀、胶棒、尺子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笔,摆放在里面不会很乱,拿起来还很方便? ③拿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想一想用你手中的这个废旧材料能做成什么样子的笔筒? 4、布置作业 (1)可以做一个很有特点的笔筒,也可以做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笔筒。 (2)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5、展示作品 介绍一下你的作品或你们的作品。 6、拓展 (1)了解一些古代笔筒的文化。 通过课件演示出了解古代的笔筒或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的资料来了解笔筒的文化。 (2)想一想用废旧材料还能做成什么来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 课后记     孩子们对笔筒也有丰富的历史感到很吃惊,对我国古代的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笔筒赞叹不已。 第15课 画夜景 一、教材分析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皎洁的星光、五彩斑斓的灯泡、千变万化的焰火,使我们的夜晚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本教材以此为描绘对象,启发学生回忆夜晚的万家灯火披上了美丽的霞衣,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本课是以“夜色”为主的创作画。此课的教学意图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的造型表现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中可以通过看有关录像或图片,引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强调色彩在美化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本课教材可先用绘画、剪贴等多种形式来完成作业。通过学生动手的过程,培养脑、眼、手的协调能力和

篇9:小学美术第四册课件

小学美术第四册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优秀作业展示,让学生了解 “画”不一定使全是画出来的,也可以“添”的更生动,通过添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创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感受添画带来的愉悦,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重点难点】

1、通过剪、拼、贴等制作方法,添加使原有画面更有趣生动。

2、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

3、明确添画的基本原则,围绕一定的主题创作添画。想象力不能脱离实际,想象力要生动但不能胡思乱想(如:添画时不能把鱼添在树上,把轮船添在空中等)。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力。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引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

本节课旨在借助“添画”,引导学生了解“添”的原理,让学生在添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并激发对美术的热爱。

【课前准备】

1、收集图片:广泛收集各种图片,特别是收集各种内容丰富的画报等。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图片的内容。

2、整理图片:收集来的图片内容比较凌乱,需要通过筛选将内容相近的图片留下备用。

【教学设计】

一、欣赏作品导入

出示添画作品,让学生欣赏。接着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介绍作品并出示课题:添画。随后,教师提问:

1、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能说说吗?

2、这些作品你们能做出来吗?

二、探究学习,创造设计

1、师:这些美丽的画纸除了自身很美,我们还可以添些内容使这幅画更生动。如果是你来制作这些,你准备怎样一步步的来创作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三种添画方法:

A.直接剪贴,根据主题图片的需要,在自己收集的图片中找那些内容相关小图案,剪下贴到主题图片中,使画面更丰富生动。

B.先绘画后剪贴,即用彩笔先在白纸上画出所需的图案,再剪下贴到主题图片中,使之变的更加有情趣。

C.也可以用彩笔直接在主题图片添加图案,体现小作者的构思。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板书:选材—构思—制作)

2、师:刚才咱们不仅仅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作品,还掌握了制作方法。现在你们想自己也创作一个好吗?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先确定主题图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添画)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根据课本上的添画设计创作。可以先用绘画的方法完成你的设计形象,再剪下来,贴到画面最理想的地方;也可以将你准备的小图片中有用的部分剪下来贴到最理想的地方。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

4、拼贴成画

学生通过想想、剪剪、拼拼、贴贴等制作方法,通过添加拼贴使原有画面更有趣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利用图片,使画面具备最真实的美感。

三、欣赏评价

1 、自我评价

小组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每组推选一个最好的作品,派代表给大家介绍他的作品。

2、生生互评,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3、教师评价

结合学生的意见评价出优秀作品。

四、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获得较高评价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五、拓展延伸

1、二年级(1)班同学小丽刚搬了新家,她想把自己的小房间打扮得漂亮一些。她画了一幅画但是自己不满意,大家能帮她把这幅画“添”得更美丽吗?(小黑板出示这幅画)

2、添画

3、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美丽的“添画”是来自你们的巧手,它们以丰富的内容,瑰丽的色彩和巧妙的构思博得了同学们的赞叹.它们是大家雕琢而成的精品,经过同学们的智慧和巧手,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作品,我们每位同学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精于创作那你们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创作家。

篇10:小学二年级美术第四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第四册全册教案

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第四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1课 纸片插接  第2课 点、线、面  第3课 重叠的形状  第4课 鲜艳的包装纸  第5课 五味瓶  第6课 得奖了  第7课 孔雀翩翩  第8课 叶子上的小“血管”  第9课 漂亮的花边  第10课 奇妙的脚印  第11课 蔬果变变  第12课 小鸟的家  第13课 故事画  第14课 我们班级的标志  第15课 变了样  第16课 我心中的老师  第17课 会爬的玩具  第18课 电脑美术  第19课 娃娃家  第20课 认识图形标志  各课教学设计: 课题:1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教学工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授课 1、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言: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 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观察粘贴式的桥梁作品与插接成的纸片作品中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 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由学生回答、发现。) 3、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1)设计纸片造型(由于时间较久,也可用简单方形代替,) (2)剪。 (3)研究插接方法(提醒学生先由设计作品的底座) (4)插接。 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5、让学生先讨论,并分组动手先制作插接底座。 6、看看谁的底座最牢固,并把这个新发现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布置作业: 1、学生可自行分组制作。 2、要求色彩搭配合理,插接牢固。 3、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立即给予指正、修改、加以巩固。 三、评价、作品展示、比一比: 选出造型夸张、拼接牢固的小组作品,比比看,谁的最有创意,谁最有办法,插得最高,由学生为主参评,小组间互相评价,讲一讲,这些作品的优缺点?相互交流插接经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纸艺制作方法,知道了利用插接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纸艺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还没学到,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动动手,你们就慢慢会发现这其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这种美制作出来。 课题:2《点、线、面》 课型:综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2.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2. 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 3. 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4. 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5. 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 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 2.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动画课件 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 三.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各类废弃物品。 3.几何形的彩色卡纸。 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 四. 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五. 拓展 1.欣赏: 名师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A.《时钟》B. 《自行车》C. 《雨伞》D. 《建筑物》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 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巩固课堂知识。 课题:3重叠的形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造型、表现、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二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制作。 教学难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叠方法,创作图案。 教具准备:水果两个、几何图片若干、重叠形状拼贴画一幅。 学具准备:彩色纸(两色以上)、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观察导入 1、重叠的概念: 师 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水果产生了什么效果? 生 答略,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 2、观察自然现象 师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树的重叠,上下、前后树叶的重叠 师 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 3、导入课题:《重叠的'形状》 三、新课教授(发展阶段) 1、知识窗: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了重叠。 2、学生活动: 活动一:请2组学生(每组5人)上讲台表演重叠。(加强重叠的印象) 活动二:请2位学生上讲台用教师准备的几何图片教具拼摆重叠的形状。 3、欣赏课本范图(加深重叠的印象) 城市雕塑(世纪之钟)、油画(静物)、学生作品 4、重叠形状的制作 a、选择造型:动物、植物或人物 b、选择重叠的方式:上下或前后 c、欣赏教师范画,学生讨论画中的重叠形状.更加深学生对重叠的印象 四.学生实践创作(探索阶段) 1.完成重叠形状的设计和制作 2.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五.作品展示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评述 六.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七.归纳拓展 1.生:谈感受 2.师:小结 3.拓展:展播电视风光片,让学生感受重叠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运用 第五课《五味瓶》 学习领域属于设计*应用。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色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来体现“味道”。 3、  审美目标:朋友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感受美。 4、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5、  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教学重点: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渗透。 三、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绘画、制作等美术形式来表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带给人们的感受。 四、学具准备:五味瓶、彩色纸、颜色、剪刀、胶水、糖、盐、醋、辣椒、药片、范图、多彩泥…… 五、教学媒体:KT展示板、实物投影仪、音乐…… 六、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它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设计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变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游戏、分组活动等方法,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语言和艺术表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阶段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常识不同的且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所尝、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篇11:信息技术第四册教案

信息技术第四册教案

本套教材是专门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编写的,共分四册:第一册主要讲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知识、“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和图像处理的初步认识;第二册主要介绍打字的基本方法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第三册主要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和因特网的`基本使用;第四册主要介绍网站制作初步知识及综合应用与设计等内容。

本套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在精心设计的几个学习栏目中,“做什么”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通过“试一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通过“制作心得”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篇12:数学第四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第四册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试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二、编排特点: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解决问题,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三、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 1、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关系 2、选取联系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问题的方法课 题:解决问题(例1、例2)一、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P1-P5) 例1、例2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32+1345-622-716+23 45-7 49-22 8+4264-20 2、看土说一说、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分别有多少人?数一数,说一说。(二)、教学新课 1 、节假日小朋友们想去哪儿玩?小组互相说一说问:你在游乐园玩过吗?玩过什么? 2、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有什么?能挖掘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互相讨论,展示。“我们先来看木偶戏。” 3、出示例1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请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有22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个,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啊?)问:可以怎样解决,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算法,列式,启发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1)22-6+13=29(人)(2)22-6=16(人)16+13=29(人)(3)22+13-6=29(人)或13-6+22=29(人)(4)22+(13-6)=29(人) 小结: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 4、出示例2图,学习小括号(1)显示面包房图片,说说这幅图意。(2)看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面包房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小朋友买了22个,又有小朋友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可以怎样解决? a.54 - 22=32(个)32 - 8=24(个) b.54 C 22 - 8=24(个) c. 54 - (22+8)=24(个) d.…………问: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两步计算)师:有了小括号先算什么?(先算括号内的加减法)小结:要想首先算22+8,就要把22+8用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出示接力赛跑图男生有22个,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2、果园里一共有90棵果树,其中桃树38棵,苹果树4棵,梨树多少棵? 3、看图说图意,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一第4题统计表。(四)、全课小结:同学们通过看图,能自己提出问题,还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真棒!教后记: 课 题:巩固练习一、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P6-7练习一1-5题二、教学目标: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抢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3、听算: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二)、巩固练习1、复习:(1)没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从左向右)(2)带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小括号) 2、练习:第1题: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显示接力赛跑图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指名说。问:你会做吗?请小组合作写出算式。指名展示:(1)22+21=43(人)43-16=27(人)(2)22+21-16=27(人)问:先算什么?(3)22-16=6(人)21+6=27(人)(4)21-16=5(人)22+5=27(人)师:小朋友可以先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第2题:练习一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完成。示图,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图意指名:小朋友们在收集易拉罐,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多少个?师:你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指名解答:(1)94-29-34=(2)94-(29+34)=(3)……第3题: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有几只?示图,说图意,独立解答,做为课堂作业。第4题: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出示表格,问:球赛中的主客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我们先看中国球队,你知道了什么?(客场7分,主场比客场多5分)那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主场12分,总分是19分)问:其它国家球队的总分你能否计算出来?学生独立解决。问:观察此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第5题:小朋友今天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朋友多大?提示:要先知道什么?(经过了多少年)(三)、思维训练 一枝签字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签字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下多少钱?(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教后记 课 题: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8―9)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2、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二)、探究新知 1、例三(教材第8页图,电脑显示)(1)看图说图意。(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2)分组讨论,列式计算。 a.4*3=12(人)12+7=19(人) b.4*3+7=19(人) c.还可以这样计算:6*2+7=19(人)4*4+3=19(人)小结:用乘加和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写成乘加的算式 2、做一做。(教材第9页),电脑出示图。老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数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2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后记: 课 题:巩固练习一、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p10―11)二、教学目标:1、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熟练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会熟练掌握有步骤的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2、会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卡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2、抢算:学生抢答 3、解决问题(1)一个笔记本8元,一枝钢笔13元。小利买了9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2)一个篮球7元,一个羽毛球4元。小鸣买一个篮球和7个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3)足球9元一个,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足球,应找回多少钱?(二)课堂练习1、练习二(第10 页)第1题 小熊:爸爸,妈妈和我都掰了9 个玉米 熊弟弟:我掰了6个 熊妈妈: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练习二(第10 页)第2题兔姐姐:我们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兔哥哥:我们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兔弟弟:还剩多少个萝卜? 3、练习二(第11 页)第3题动物园的门票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20元钱买票够吗? 4、练习二(第11 页)第4题 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集体完成。 5、思维训练:练习二(第11 页)第5题 (三)思维训练 1、玲玲去商店买东西,她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1)瓜子每袋4元,如果买了3袋,应找回几元?(2)花生每袋8元,如果买了2袋,应找回几元?(3)笔记本每个7元,钢笔每枝12元,如果买一个笔记本和议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 2、买4个玩具娃娃和一个魔方共用35元。每个玩具娃娃8元。那一个魔方多少元?(四)课堂小结 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基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教后记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平均分(一)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二、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实

篇13:品德第四册教案

品德第四册教案

教学时间:第1周

1家乡的春天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的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

2、初步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

3、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能够注意春天疾病的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

1、课前布置任务,收集有关春天的信息。

2、歌曲:《春天在哪里》

3、学生喜欢用的颜料笔。

4、每位学生准备白纸和剪刀。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春天的图片。

3、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公园或田野里寻找春天,并记录春天的特征。

4、搜集反映春天特征的图画、歌曲、诗歌。

5、白纸。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赞美春天。

师:同学们,春姑娘已经轻轻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吧!让春姑娘知道你对她的喜爱。

1、组内交流。

春天的词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草长莺飞…。

春天的歌舞。

春天的诗。

2、小组代表展示。

活动二:剪贴“春”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写“春”字。

2、剪贴“春”字。

3、展示作品。

第二课时

活动一:感受春天。

师:同学们,你们送给春姑娘的礼物真是太棒了!她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礼物,她已经悄悄地放在你们的生活中,放在了你们身边。你们发现了春姑娘的礼物吗?

1、集体交流。

2、欣赏春天的图片。

活动二:秘密春天。

1、讲述生活情景:春天空气湿度大,引导学生思考防潮的办法。

1)凉晒的衣服总是潮潮的。

2)滚进草丛中的球湿漉漉的。

3)墙上出水。

2、说说防潮小窍门。

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美丽的春天还藏着许多大自然的小秘密。这是因为南方的春天空气湿度大,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就像前几天连墙壁、地板都透出水来了。聪明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大家吗?(让学生发言,师评价颁发“发明星”)

活动三:健康春天。

师:“春天孩儿面,阴晴随时变。”春天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你知道春天我们容易患什么疾病吗?小医生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预防这些疾病?

2、学生自由讲述。

3、活动小结:春天这么美,我们不光要用笔来画春天,用成语、古诗和歌声来赞美春天,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保护环境。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做个环保小卫士,健康小使者。那么春天一定会越来越美的,让我们一起为春天再唱首歌吧,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活动。

板书设计:

1家乡的春天

2、一年之计在于春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开春时节社会主要劳动者及其工作方式。

2、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CAI教学课件

2、关于春天的谚语和诗词等资料

3、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4、每人准备纸、笔以作采访和写计划之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说一说)

1、观赏春天的田野图片,了解农民伯伯的春天耕种情况。

2、认识各种耕种工具、机器。

3、学习生活小常识。

4、猜想:春天里,农民伯伯会作什么打算呢?忙些什么呢?

活动二:

小采访DD放眼看春天的城市(演一演)

1、学生当采访员。按不同的行业编组。

2、采访目的:了解各行各业在年头忙什么,对自己有何启发?

3、收集资料,准备汇报。

4、各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春天是一个定下计划的好时机。

5、

第二课时

活动三:我的一年之计(做一做)

1、在感受叔叔、阿姨在春天的劳动之余,师生共同制订计划。

2、计划的形式多种多样:愿望卡、进步台阶、愿望树,发挥学生想像力。

活动四:我爱春天(展示台)

1、歌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自豪而愉悦。

2、讨论:如何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

3、讨论:我国传统为何那么重视春天?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谚语、诗歌、成语、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课外拓展:(完成表格)

《一年之计在于春》资料收集

1、班级姓名

类别内容

描写春天文章有

描写春天古诗有

描写春天儿歌有

描写春天对联有

描写春天成语有

描写春天谚语有

2、班级姓名

问题答案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资料的'?

你收集资料约用了多少时间?

你对你收集的资料满意吗?

让父母给你的积极参与打分。

板书设计:

2、一年之计在于春

说一说

珍惜时间演一演

做一做

教学时间:第3周

3、四季大本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四季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全面了解四季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常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全面了解四季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常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准备:

1、各个季节的诗歌1首。采集代表季节的诗歌、动物。

2、关于火星的书籍和其他星球的资料。请家长协助教育学生阅读。

3、颜料笔、彩色卡纸。

4、在网上或者向家长了解四季的更多知识。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四季面面“秀”

1、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定出四季主题,可以以某一植物或某一动物或服饰、衣着来作主题。

2、找寻相关主题的四季资料,各个组员分工合作。

3、汇集资料,设计不同的汇报方式。例如:画册、口头轮流介绍。

活动二我来夸四季

1、制作四季彩色卡片。先出示范例。卡面可以自由设计,内容包括名称、颜色、吉祥物、代表诗。学生想到的能象征该季节的事物都可以添加。

2、学生之间交流成品。

3、讨论: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活动三火星人探访地球亲戚

1、看关于火星知识的书籍,发现火星的四季。

2、质疑:火星也有四季吗?是怎样的呢?

3、自由组合表演:火星四季生活的幻想。看更多的星球知识,扩大知识面。

板书设计:

3、四季大本营

教学时间:第4周

4、安全小黄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安全常识。

2、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的行为,遵守纪律,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各种安全常识。

2、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的行为,遵守纪律,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三、教学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故事导入:报纸上有一则这样的真实报道:深圳红荔路上,一个年轻的妈妈中午接放学回家,因为着急回家不走前面的100米的天桥,而是拉着孩子横过马路准备跨栏而过。突然,一辆小汽车疾驰而来,撞到小朋友身上,小朋友被撞飞二十多米,当场死亡,这时的妈妈手中只剩下了一个书包了。

2、提问:听了这则消息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3、板书:小黄帽安全。师:我们都非常清楚,安全是最重要的。

4、提问:为什么马路上的商标底色会是黄的,为什么要带安全小黄帽。

活动一:争戴小黄帽。

规则:

1、共有十个安全标志,四个大组各答两个,如果不会,其它组可以抢答,答对一个得一个安全标志。

2、剩下两个抢答。

3、认识最多的那位同学可以戴上这顶小黄帽。

活动二:安全之旅

1、看课文第18~19页,虚拟场面,请出学生带领同学们参加“深圳一日游”。出示在旅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安全小黄帽负责操作,生抢答,师当裁判,答对的同学可以得安全标志。

(1)、行人靠哪边走才安全?

(2)绿灯闪时还能过马路吗?

(3)自动售票机你会用吗?

(4)你会看站牌吗?

(5)乘公共汽车还要主要些什么呢?

2、大嘴鸟看到你们懂得那么多很高兴,想送给你一句话:“遵守交通规则,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来。”

活动三:我是小小安全员

1、给学生戴上“小黄帽”,创造情景。

2、看本课第20页,角色扮演:你是小小安全员,你想对身边的同学说什么呢?

3、填补课本上空白处。

4、总结:看清标志、严守规则、别把生命当儿戏。

活动四:游乐场规则我会守

1、看课本第21页,说说:在游乐场要注意什么?该怎样做?能为图上的小朋友解决困难吗?

2、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把它写下来,再汇报。

3、师总结: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希望每个小朋友都遵守纪律,爱惜自己的生命。

板书设计:

4、安全小黄帽

教学时间:第4周

5、走亲戚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和较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2、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和较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2、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准备:

评价表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穿戴

1、看图说说,丁丁能出门探访外公了吗?

2、你是丁丁,你会怎样做?结合“温馨小提示”说一说。

3、读读“穿戴小常识”请学生补充下去。

活动二:说话

1、鼓励学生继续与丁丁一块过说话关,一进门见到亲戚该说什么呢?

补充课本第23页的图上几个小朋友的对话,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2、读“交谈小常识”,请学生补充下。

活动三用餐礼仪

1、看图说说丁丁在餐桌上的行为做对了吗?为什么?谁的餐桌礼仪

篇14:数学第四册教案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一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l和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  )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被除法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    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横式应该怎样写?怎样读?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 ,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题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页例 3、例 4,第 6页“做一做”的第 1~3题,练习二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7枝铅笔和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2)拿出 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题(引导学生读题)每个人拿出7根小棒代表7枝铅笔,按照题意平均分给3个同学,也就是要平均分成3份,自己分分看,每份有几根?

教师巡视,只看学生分,暂不表态.学生分过以后,教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做示范.

教师:我这里有7枝铅笔,请你把它们平均分给这3个同学(把7枝铅笔交给4个学生中的1人,让他分给其他3人)注意分的时候应该怎样分,分的结果是什么?(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谁会列算式?(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7÷3二”)怎样用竖式计算?横式等号后面应该怎样写?(特别要使学生弄清如何写单位名称.)

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根据我们刚才分铅笔的结果,想一想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那么2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那么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枝)”.)

教师:这道题做到这里做完了没有?(没有,还要写答话.)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解答这道应用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除法。)它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课间活动.

3.教学例4.

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读题〕我这里有几个信封,表示口袋.现在请一位同学用43根小棒代表43个乒乓球,每个口袋里装5个,实际装一装,看能装几袋.(指名学生按照题意装小棒.)每袋装5个,应该怎样装?(学生拿5根小棒装1袋,再拿5根装l袋;装过8袋后,还剩3根.)还够不够装1袋呢?为什么?(因为要求每袋装5个,剩下的不够再装1袋了.)那么装的结果是什么?(装了8袋还剩下3个。)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应用题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着重看学生写的单位名称对不对。

让学生打开书,把例4中没有解答完的地方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l.做第 6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结果的单位是什么。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3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谁会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指名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根据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按照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3.练习二的第1、2题。

四、本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每一道应用题之前,都要认真审题,弄清每一道题属于哪一种分法。在计算以后,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最后写出答案。

第二单元  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混合运算

课题一: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l、第10页例2、例3和练习三的第 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左边的式题,可指名说出先做什么运算,再做什么运算.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在乘法下而画一条根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应该注意的事项.

然后,做右边的式题。

教师:这个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有乘法运算:左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前,右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后。)

教师:在这个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虽然乘法在后面,也要先算乘法。

教师边说边在乘法下面画一条红线,表示先做乘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要先把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0 ―”照抄下来,再把6×3的积18写在“―”的后面。第二步再把“50―18”的差“32”写在第三行。

让学生齐读教科书第9页例1下面的法则,并指名复述。

3.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练习题,提醒学生在做题前先想一想运算顺序,再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共同订正。

课间活动。

4.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加、减和除法运算;它们都有除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教师:左边的算式要先算什么?(先算除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红粉笔在除法下面画一横线,强调虽然除法在后面,也要先算除法,接着教师可鼓励学生在书上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纠正错误。

让学生齐读教科书第10页例3上面的法则,并指名复述。

5.做例3 下面“做一做”的习题,提醒学生在做题前先想一想运算顺序,再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订正。

6.小结。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先什么和书写格式应注意的问题。

2.做练习三的第2 题,先让学生自己检查、改正,然后共同讨论。

3.做练习三第3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书写格式,发现问题及时辅导,最后集体订正。

课题二:混合运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4,练习三的第 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括号在运算式题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式题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给应用题填条件、补充问题的练习,为后面教学两步应用题做准备。

教学重点

掌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运算。

教具准备

复习两步计算式题的小黑板(将练习三的7、8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下面的复习题:

7×4+25                7×4―25              52―4×7

63÷9+5                63÷9―5              8―48÷8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算式里都有括号.)

教师:两步式题里有括号,计算时应先算什么?(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对.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左边的式题,教师可边指名说脱式运算的过程边板书.强调先算括号里面的和书写格式应注意的事项.

右边的式题,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注意订正.然后让学生齐读教科书第10页例4上面的法则,并指名复述。

2.做教科书第11页“做一做”的习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先提示学生想一想有括号的式题先算什么.教师巡视,注意运算顺序、书写格式和每一步运算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辅导。

(2)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先让学生想一想运算顺序再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在订正时有针对性地解决。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含有减法和乘法运算,都是减法运算在前、乘法运算在后,题里的数据也相同,)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一个有括号,一个没有括号.)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运算的结果相同吗?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尽量让在做题过程中出错的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通过刚才两道式题的比较,我们发现,这两道题里的数据和运算符号都相同,只是一个有括号,一个没有括号,从而导致了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的不同。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4~8题.

1.第4题,先让学生想一想先算什么,然后再做.做完之后,自己检查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对不对.订正时,让两个学生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2.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4.第7题,先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教师要说明题意,并鼓励学生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教师巡视,看一看学生填出了几种不同的问题,有没有不正确的填法.订正时,要让填错的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填的,为什么不对,错在什么地方.

5.第8题,与第7题有些不同,可填的条件有很多,只要符合题意就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题一: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加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会分步列式解答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解题关键――找中间问题。

教具准备

白皮球图6个、花皮球图18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

操场上有20个同学跳绳,15个同学踢球.___?(先提出问题,再解答出来。)

___,送给同学6张画片,还剩下多少张画片?(先填上条件后,再解答出来.)

2.让学生自己解答教科书第14页上面的复习题,然后订正.(教师引出新课,板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同上面的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回答.(都是卖出20个,求还剩多少个.)

教师:例1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复习题里告诉我们商店里有24个皮球,而例1告诉我们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

教师出示皮球图

教师:在复习题里,根据所给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在例1里,用题里所给的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为什么不能?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要先求什么?(要先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这里教师要着重说明:在例1里,用题里所给的条件,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因为题里没有直接告诉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告诉有6个白皮球和 18个花皮球。所以我们要先算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然后才能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因此,分两步能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

教师板书:(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教师:用什么方法解答第一步要求的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写出算式,

教师:现在知道商店一共有24个皮球,第二步该求什么?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2)还剩多少个?

教师:要求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该怎样算?

指名回答后,教师写出算式,再写出答案。

教师:这道题我们是分几步计算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像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叫它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做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一说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解答.订正时,再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分析,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1~4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提醒学生读题时,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再分步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

教师:这道题与例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道题的`第一步用减法,第二步用加法,与例1不同。)

2.第2题,让学生读题后自己做。教师巡视,最后讲行有针对讲的订正。

3.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重点检查第2小题的第一步学生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这两个小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它们的问题有什么区别?

教师:那么它们的解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分成两步解答,要在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关系的基础上,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4.第4题,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先提醒学生想一想运算顺序再做,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课题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会分步列式解答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将例2皮球图制成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第 14页例1,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几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先求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再求还剩多少个皮球.)

让学生列式计算完之后,引出新课.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例2只是把上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商店里有 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改成了“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其余的条件和问题没变.

教师:那么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教师出示皮球示意图。

教师边板书:“(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边让学生说出第一步要解答的问题及算法,教师列式计算。

教师:第二步要求的是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边说,教师边写算式,并让学生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例2和上一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通过比较,使学生弄清这两道题的联系和区别.

2.做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读题,读到第一问,让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订正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按照教师的问话说明分析思路.

做完以后,让学生接着把题目读完.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读一遍第二问.

读题后,让学生自己做,做时先想一想第二问与第一问有什么不同,再分步列式解答.

教师:谁能说一说第二问和第一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5~9题.

1.第5题,让学生齐读一遍,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分步列式解答,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订正。订正时要注意引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题的思路.

2.第6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重点看一看第二步学生用的是什么算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解题思路,说一说第6题的第二步与第5题的第二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3.第7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订正时,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道小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第8题,也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话说一说解题思路.

教师:这两小题的条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都要先求出教师一共出了多少道题,再求还有几道题没算.但是因为所给的已知条件不同,第一步解答方法也不同.

5.第9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订正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话说一说解题思路.

课题三:连减两步应用题(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会用第一种解法(分步做两次减法)分步列式解答      应用题。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准备

复习用口算卡片,将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将例3的线段图画在小黑板上,一张有30个格子的长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 7=       6 +24=

27 一9=        14十6=      20一7=      19 一9=

2.教师出示复习题,让学生读题,然后自己做.教师巡视(可以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做),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算,接着引出新课。

二、新课

l.教学例3.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把一步应用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变成了两步应用题.现在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面增加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教师出示例3,让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出示线段图)

教师:在复习题里,根据所给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张?在例1里,用题里所给的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张?为什么不能?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张?要先求什么?(要先求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想出先求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想用前两个条件(联系复习题)可以先求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步要求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线段图上标明(如例3下面的图):“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教师板书:(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教师:第一步怎样列式?

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明在图上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教师:现在知道做完纸花还有19张,第二步该求什么?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2)还剩多少张?

教师:要求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该怎样列式?

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明在图上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教师:这道题我们是分几步解答的?

这时教师将纸条贴在黑板上,学生说解答过程,教师演示.做第一步计算时,拿掉表示11张纸的那一段;做第二步计算时,拿掉表示9张纸的那一段,最后让学生数一数剩下的那一段有几个小格子,就剩多少张.

2.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读题后,在黑板上出示线段图,指名说一说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和再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订正时让列错式的学生指一指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再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1~4题.

1.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辅导.订正时,要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第2题,让学生读完题后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订正时,要让列错式的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3.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比较一下第2题和第3题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第4题,让学生独立做,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课题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9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五的第 5~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用第二种解法(即先把要减去的两个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分步列式解答连减两步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准备

将例3写在小黑板上,将第19页上面的线段图画在小黑板上,一张有30个格子的长纸条.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例3的第二种解法.

教师出示例3,让学生读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上一节课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然后教师引出新课.

2.教辆出示第19页上面的线段图(只表示条件和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线段图想一想,除了上面的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还可以先求什么?

教师要启发学生看着线段图想.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用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可以先求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步可以先求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线段图上标明(如第19页上面的线段图):“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

教师板书:(1)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

教师:第一步怎样列式?

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明在图上是哪一段加上哪一段.

教师:知道了做纸花和小旗共用20张,第二步该求什么?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2)还剩多少张?

教师:第二步怎样列式?

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明在图上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教师将纸条反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解答过程,教师演示.做第一步计算时,把表示11张纸和9张纸的那一段翻过来,让学生说解答过程,教师演示.做第一步计算时,把表示11张纸和9张纸的那一段翻过来;做第二步计算时,把翻过来的20张纸拿掉,最后把剩下的那一段翻过来,让学生数一数剩下的那一段有几个格子,就剩多少张.

3.做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读题后,在黑板上出示线段图,指名说一说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的部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订正时,让列错式的学生指一指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的部分.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课间活动.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  5~8题.

1.第5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并说说图中告诉了什么,再自己做(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指出买东西付钱,求找回多少钱时常用这种方法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订正时,要让学生,尤其是列错式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说一说解题思路.

2.第6题,让学生读题后自己做.教师巡视.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例3两种解法的线段图,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一种解法是分两步减,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加,再算减.

3.第7题,先让学生读题,再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订正时,让不同解法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说一说新用方法的解题思路、各先算什么.

4.第8题,让学生独立做.

三、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用哪几种方法来解答连减两步应用题?

课题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 页的例4、例5,第23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加、减法与除法复合的应用题的结构,会分步列式解答加、减法与除法复合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加、除和减,除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将例4、例5下面的图画在小黑板上或画在投影片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教师:这道题应该有几个条件?已经知道:“平均放在4个盘里”,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让学生填上条件列式解答后,引出新课.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让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例4下面的图画.

教师:要求每盘放几个苹果,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呢?这两个条件题里都告诉了吗?那么必须先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教师;第二步该求什么?

让学生自己在教科书上列式,并在答案中填出得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出示例5下面的示意图.

教师:要求可以放几盘,在已知的三个条件中哪个是可以直接用的?还缺什么条件?那么必须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算?

教师板书:(1)剩下多少个苹果?

教师:第一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8―3=15(个)

教师:第二步求什么?

教师板书:可以放几盘?

让学生自己在教科书上列式,并写出答案.最后集体订正.

课间活动,

3.做教科书第23页的“做一做”。

(1)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再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订正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说一说解题思路.

(2)第2题,指名读题,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已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订正时,让列错式的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列错式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思路。

3.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3.整理和复习

课题:混合运算和两步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上的题,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通过对混合运算和两步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提高学生计算两步式题和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混合运算

1.第26页第1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共同订正.

使学生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可分成四种情况:(1)只有加、减法,(2)只有乘、除法,(3)有乘法和加、减法,(4)有除法和加、减法.前两种情况的运算顺序都是按从左往有的顺序算,第(3)种情况先算乘法,第(4)种情况先算除法;有括号的两步式题,一律先算括号里面的.

2.第26页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整理和复习两步应用题

第27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8己做第1小题.订正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启发学生改变这道题的后一个条件,编成一道连减的两步应用题.

再让学生做第2小题,订正后,启发学生把第2小题改变最后一个条件,编成一道含有除法的两步应用题.

然后,让学生做第3小题.最后让学生做第4小题.可让学生多说一说,只要符合题意便可,但要求不能过高.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七的第1~4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最后集体订正.

3.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4.第4题,让学生读题后,自己做,教师巡视,重点看哪些学生没有看出“6元钱”是多余条件.订正时,要让这些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使学生认识到:要求可以分给几个斑,只要知道第一、三个条件就可以了,第二个条件是多余的.

三  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的数法

教学要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2、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99。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3、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1、教学例子1

(1) 出示小木块,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提问:十里面有几相一?

出示十个木块一条的实物或图片,一十一十地数,从10 数到100,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板书:10 个十是一百。

(2) 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 个一百一千。

(3) 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4) 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    10    10

(5) 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教学例子2

用计数器帮助数数

(1) 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说说从右往左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重点认清千位在右边第几位,与哪一位相邻。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个位上拨珠,学生回答表示的数是多少。

(2) 教学例2的(1)

借助计数器,教师拨珠,学生装数数,从一百起,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在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10个一是多少?这时该怎么样拨珠?”“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么样变化的?接下去怎么样数?”

当数到一百一十九时,要注意各个数位上的变化情况。

(3) 教学例2的(2)

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八,边拨珠边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提问:

“个位上再加上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是多少?应该怎么样拨珠?

“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向百位进一吗?“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教师还可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加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加一是多少 ?、、、、、、九百九十九加后面的数是多少 ?

3、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教师巡视后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的读与写法

教学要求

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1)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

(2) 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写两位数。

(1)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48,提问:“计数器上的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这个数怎么读?怎么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

(2)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80。同上题一样提问,指名学生读写出来。

(3) 教师指出:写两位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十位上是几写几,个位上是几也写几,个位上一个没有就写0。读两位数也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也读几,个位上是0就不读

二、新授

揭示课题并板书:三位数的读写法。

1、教学例3。大屏幕出示例3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图里一共有多少根小     棒?”“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指导学生看每大捆是由10 个小捆组成的,每小捆是由10根组成的。提问:“每大捆里有多少个10?”“10个10是多少?”“2捆是多少根?”

指名学生说图里小棒组成的数。

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把数字填在书上。

2、做例3下面“做一做”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把观察结果填在书上,再指名学生口答,说说为什么?

3、教学例4。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数位的意义和顺序。

(1)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26。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这个数怎么读?怎么写?”

学生回答时教师边板书:写作126,读作一百二十六。

(2) 用同样方法教学第二、三个数。指出第二个数十位是0,第三个数个位是0的该怎么读、怎么写?

4、小结。三位数的读法:

(1) 从百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 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3) 数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的0都不读。

三位数的写法:

(1)从百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们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

(3)数中间或末尾那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1页下面“做一做”习题。

第1题,指名读、齐读。指名说说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法。

第2题,由学生独立写在课本上,指名板演,共同订正。重点说说四百和六百零五末尾和中间有零的写法。

第3题可让同桌同学互相数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四位数的读法

教学要求

初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和读法,能够正确地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和读法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读出下面的数

638    807    459      500     780

二、新授

由三位数的读法引入,揭示课题并板书:四位数的读法

1、教学法例5    指导学生看课本第33页例5的绘画纸,找出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

(1) 数一数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有多少个小方格?

(2) 一横行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3) 两横行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三横行呢?、、、、、十横行呢?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指出:万也是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右起第四位,万位在右起第五       位。

2、教学例6

(!)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注意提示:拨一千零一十五时,应该用中指在个位上拨下1个上珠,同时用食指拨去4个下珠;拨一千零一十,一千零二十时,应该用中指和食指在个位上拨去9,再用拇指在十位上拨上1个下珠。

(3) 从一千九百九十九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千零五。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数到二十怎么样拨珠?指名回答

(4) 从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

当数到一万时提问:该怎样拨珠?教师可在讲台上演示,使学生明确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要学生再数一遍。

3、第34页上面的“做一做”习题

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4、教学例7

(1)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3745。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个数是多少 ?板书:3745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2)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第三个计数器图里的数的读法。

强调指出:中间有一具或两个0的四位数,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出来。

5、教学数位顺序表。提问:L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从个位起,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数位顺序表,全班齐读几遍。

6、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全班阅读课本 第33---34页例5---例7,齐读万以内数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

第35页“做一做”习题

让学生读数,指名说说各数是怎样组成的。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四位数的写法

教学要求

熟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熟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口答:

(!)一个四位数,从右往左,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第四位是(  )位。

(2)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3)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是(   )位数。

2、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八十五      六百零七       八百         七百八十

3、口答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二、新授

揭示课题,板书:万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例8。

(1)教师在黑板左边板书出示:一千三百四十二。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教师提问:这个数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这个数怎么写?

学生口答时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写下这个数。要学生注意观察:从高位写起,一千就千位写1,三百就在百位写3,四十就在十位写4,二就个位写2。

(2)出示三千零六十九。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说说这个数的组成,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出这个数。指名回答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并指出百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的数。说明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没有的数,要在这些数位上写0。

2、根据例8的写法过程总结万以内数的写法。阅读课本例8,齐读写数的法则。

三、巩固练习

第36页“做一做”习题

第1题要学生独立写在书上。应当注意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检查各数写得对不对,把错的改正过来。再指名说出错在那里,怎么改正。

四、课堂练习

练习九第3D6题,8题。

第3、4、6题直接做在课本上。第8题做在练习本上,做在集体订正。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数的大小。(课本38页例9,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本第38页复习题

二、新授

揭示课题,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例9

1、出示例9的(!)题: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析:1230是四位数,超过一千;965是三位数,最高位只在九百,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这说明位数多的数大.

2、出示例9的(2)题: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析:都是四位数,比较最高位,5个千小于8个千,所以

5640<8790,(板书)。

3、出示例9的(3)题材:哪辆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学生分析: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怎么比?比较百位上的数,

8个百大于5个百,所以3846>3529.

4、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1) 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比较大。

(2) 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从它们的最高位(千位)起进行比较,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千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位上数,百们位上数大的那个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第2、3题。

第2题。指名读题、审题。全班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3题。指名读出各数,注意几种有0的情况:末尾有0不读出来,中间有0只读一个零。

指名说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要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在课本上将八个数标出1、2。。。。。8的顺序。后订正。

第四单元    千克的初步认识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2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

教具、学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一、新课

让学生左手上放一本语文教科书,右手上放一本数学教科书,掂一掂.再提问:“哪本书重一些?”

教师提问:比较物品的轻重,能不能靠眼睛观察?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教师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指出天平可以用来比较物品的轻重和称物品的重量,并说明使用天平的方法.

教师演示: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再将一个苹果换成梨,这时天平的指针偏高标尺中间位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哪一种水果重?”教师进一步说明指针偏向哪边,那边的物品就重.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物品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二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然后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克?”

请一个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枝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它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知道了用天平称物品的方法,还亲自掂一掂1克物品的实际重量.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3题.

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四、家庭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题.

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 )里.

课题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练习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2袋精盐、苹果或枣等、一些沙子(重量均超过1千克)、几个塑料袋、重1千克的一大袋洗衣粉。再准备一台案秤。学生准备一塑料袋米(大约1千克)。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克这个重量单位,克主要是用来称一些重量比较轻的物品.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教师提问:1千克是多少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l千克=1000克

教师进一步拿出1袋精盐,并说:我手里拿的是一袋精盐,它重500克.再拿出一袋精盐,同时说:2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然后教师摆出案秤,并提问:同学们见过这种秤吗?它叫什么秤?教师指出这种秤叫案秤,也叫台秤.

教师把游标对准1千克,然后一边往秤盘里放苹果,一边让学生注意看秤杆抬起来没有,称好后,说明这些苹果是1千克.让学生数一数这些苹果一共有几个.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42页,看右下的图,指出这也是一种案秤,并提问:看这个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个秤最多只能称8千克的物品.

然后,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后用皮筋系紧.再把课前准备好的1千克重的几种物品拿出来,说明它们的重量都是1千克,并让每一组(或几组)学生依次传递,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让学生做教科书第43页上“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周围哪些物品重1千克.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称一称体重,再根据题目要求让学生把数目填在书上.通过填数,巩固重量观念.也可以让学生依次报一下自己的体重,再让学生填.

2.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

要求学生在0里填上>、<或=,有的题中两边的重量单位不同,可在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十一的第7、8题.

做第8题前先分析题目给了哪两个条件,想一想应提什么问题.填出问题后再列式解答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第8题要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应该填上什么问题,为什么填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说出知道一筐水果重30千克,又知道6个人平均分,所以可以求出每人买了多少千克,并且用除法计算.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完第8题后,可以让他们做第9*题.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用图画表示出来的,看看学有余力的学生是否能从图中找出鸡、鸭、鹅的重量关系,然后求鸭和鸡的重量.教师可个别指导,不必全班订正.

三、家庭作业

做教科书第43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的物品重量后,把得数填在书上。

篇15:小学美术第四册教学方案

小学美术第四册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关注椅子的设计及公共环境的美化,关注生活。

2.通过对椅子的观察与描画,了解椅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其功能性与观赏性的统

一有较充分的认识。

3.培养良好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椅子的主要种类,对其功能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进行总体评价,画出自己喜欢的椅子。

教学难点:对自己知道的椅子的优劣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椅子的.图片,包括网上下载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椅子的资料,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感知与体验:

1.回忆

(1)你坐过多少把椅子?哪一把最有趣?是理发店里的,还是口腔医院的?是园林里的古代红木椅,还是博览会上的新产品?

(2)中国明代的椅子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她美在哪里?全班同学集中交流。

2.辩论

办公、学习、休息、看电影、椅子的用途不一样,形状也应该不一样。有人认为椅子。观看比较。让人坐得舒服、稳当、牢固就行了,美不美并不重要。这种说法正确吗?你的看法呢?

创作与表现:

1.向同学描述自己最为满意的一把椅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评述其在功能性和观赏性方面的精妙设计。

2.选择自己生活当中印象深刻的椅子,也可以参考美术书上的图片的样式,用彩色水笔画出它的外形,并在其周围添画适当的背景,如房间、公园等其它公共场所,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3.指导画面(教师扳演作画步骤)

(1)定位

(2)从前往后画

(3)添加细节

评价与反思:

1.同学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向同桌同学展示,再互相说说自己创作的经过,大家互相观看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看看与周边环境是否和谐统一。

2.学生从功能性和观赏性统一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椅子的看法。

篇16: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案

除法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出示1。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4题。 4.想一想、摆一摆。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 (1)  如果每盘放6个呢,怎样列式?出示2。 (2)  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 (3)  汇报分的结果。 5.试一试。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  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  交待写法,指名余数及单位名称的写法。 20÷6=3(盘)――2(个) (3)  你能试着算一算,你的计算结果对吗? 学中做 1.课件演示第3页试一试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2)。 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一练1。 (2)  完成练一练2。   分草莓 教学目标 1.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上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看图中画的是什么水果?(草莓) 对,一共有55个草莓。请你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想一想。说一说。 先利用以有的经验估一估,再算一算。 (1)  看图说图意。 (2)  指名汇报。 (3)  怎样列式? (4)  估一估,每盘放几个,你是怎样估计的? 2.  试一试,算一算。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掌握试商方法。 (1)  说一说你是怎样估一估的。 (2)  想一想你估计的对不对,讲给你的同桌听。 (3)  议一议:为什么商是6? 学中做 1.  试一试。 完成第4页的试一试。 2.  练一练。 (1)  完成第5页的第1题。 (2)  完成第5页的第2题。 (3)  完成第5页的第3、4、5题。   租船 教学目标 1.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课件。 学具:学具盒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  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  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 3.  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 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 学中做 1.  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  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  独立完成。 (2)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 2.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切入举偶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对话平台 学中做 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题。 综合练习(1)  填一填。 a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  )和(  )。 b计算有余数除法,( )一定比( )小。 c37里面最多有( )个6,还余( ) (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 )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 )条船。 ①7 ②8 ③9   二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  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至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2.  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应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他算一算。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3)  说一说又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4)  教师介绍脱试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试着做一做。 (2)小组议一议。 (3)说一说。结合刚才的练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练习(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先认真观察,然后说一说图意,最后列试计算。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试一试的第3题。       花店买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部试题。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课件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花? 课件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初步感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根据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  学生自由汇报。 (2)  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2.算一算。 通过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教师充分放手,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汇报。 (2)观察综合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卖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汇报。 说一说你又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1)  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  独立计算。 (3)  议一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和第3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画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在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6+7×3  29-6×2 54÷9+3 18-6÷2 2.算一算,看谁算得最准确。 2×6+37 8×7-34 42+40÷5 90-54÷6  56-2×6 40+2×6 学中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1+7+7+7+7=21+( )×( )=21+( )=( ) (2)  65-8-8-8=65-( )×( )=65-( )=( ) 2.完成练习题的第4题。 3.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做中得 综合练习。 1.把两个一步算式写成一个两步算式。 4×8=32  64+20=84 60-32=28 84-72=12 2.完成练习题的第6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画一画

【《美术》第四册教案】相关文章:

1.第四册教案

2.小学美术第四册课件

3.小学美术第四册教学方案

4.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册)美术《6.倒影》教案

5.思想品德第四册全册教案

6.美术美术教案

7.美术教案

8.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9.第四册语文教学计划

10.七年级美术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美术》第四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