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教案
“罗伊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敦煌壁画》教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敦煌壁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敦煌壁画简介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还被称为千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2:敦煌壁画简介
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
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篇3:敦煌壁画简介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
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灾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
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全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们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篇4:敦煌壁画神话故事
乘象入胎
《乘象入胎》壁画,描绘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白象而有身孕的画面: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
夜半逾城
《夜半逾城》壁画的故事情节生动: 释迦牟尼 涅槃图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太子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急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骑上白马,离宫而去。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早期画面构图简单仅绘出太子骑白马一情节,之后情节及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丰富。
涅槃图
《涅槃图》是敦煌故事壁画的重要内容,涅槃指灭尽烦恼解脱生死。早期《涅槃图》用色简捷,笔触强烈,人物分布排列简单。隋以后,《涅槃图》形成规模较大的独立涅磐经变故事,强化叙事情节,突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整个画面趋于写实。除《涅槃图》外,还有表现各国哀悼释迦牟尼涅槃的故事壁画,如第158窟中的《举哀图》,画工们用线描方式准确把握各国人物形象特征,不仅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各国的人情风貌,还以写实方式准确记录不同的哀悼习俗,是十分珍贵的民俗画史和历史人文艺术史资料。画面中人物完全写实,嚎啕悲泣和捶胸顿足等情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第158窟的涅槃像。长16米,枕右手侧身而卧,比例度,姿态自然,似睡非睡,心境恬静;出神入化地刻画出释迦牟尼涅槃时安详自信、泰然而往的形象。与四周充满哀悼的壁画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佛的弟子们和各国王子们中间,修行功德圆满,果位很高的神态自然,心境平静,而果位不高的尚未脱离尘俗情思,以为佛陀真的死了,就嚎啕大哭,击头捶胸,切鼻、割耳、穿胸、刺腹,痛不欲生,表现了世俗的柔子之情。佛床下还有奏乐跳舞、翻筋斗者,他们都是佛的反对派,以为佛是真的死了。当然,佛教徒不是真的表现他们高兴,而是讽刺他们愚昧无知。这尊优美的巨型卧佛,体现了佛教只有美的身体,才能主载美的心灵。
篇5:敦煌壁画神话故事
九色鹿本生故事
《九色鹿》被确认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这组故事壁画人物众多,构图紧凑独特,特别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刻画。该壁画通过描述古印度恒河边一只善良的九色鹿救一溺水人却被出卖的过程,讲释了迦牟尼前世“轮回”的故事,该连环画构图别具匠心,共有8个情节,画工却把故事高潮安排在中央,引导人们在读画时最大限度地关注情节。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动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佛柄。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爱妻心切,最终答应了她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重金悬赏之下,那个溺水者禁不住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还是没有来得及避开。当它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
《佛说九色鹿经》最后说道:“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是时乌者阿难是也。时溺人者调达是也。时鹿者我身是也。调达与我世世有怨。阿难有至意得道。”将故事中的角色和释迦牟尼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更将他们前世的因缘一并理清。
五百强盗成佛
敦煌故事壁画另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朴素的惩恶扬善理想。其中,《化城喻品》壁画和《强盗成佛》壁画是其中的典型。《化城喻品》壁画描绘了一群人取宝时,因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心生畏惧不愿前行时,佛陀幻化出一座城池让大家休憩的故事。画面中山水以线描勾勒,以青绿重色晕染,树木勾勒笔法严谨,体现出唐代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的原貌。从敦煌壁画中保存下来的这些山水画,是宋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了的青绿山水真迹,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强盗成佛》壁画则描绘了五百强盗作乱却最终皈依佛门的故事。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
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沸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此图采用中国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按情节先后顺序将故事组织在完整的空间环境中。画面构图严谨,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图中作战与施刑场面气氛紧张,而皈依和参禅场景却相当宁静,对比鲜明。整组故事由建筑物和山石树木进行分隔和连接,使故事完整展现在自然之中。画面上部均有飞天舞动,与下部自然场景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美感。
篇6:敦煌壁画神话故事
尸毗王割肉救鸽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
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佛陀曾向弟子开示累世修菩萨行的事迹,在众人的恭敬虔诚中,佛陀以手轻触大地,显现六种震动之瑞相,一座七宝佛塔从地涌出。弟子阿难开启塔门,见一七宝函,其内雪白舍利无数。佛陀观见,随即赞颂曰:“菩萨殊胜功德,是勤修六度行。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无倦。”佛陀教导比丘们,应该顶礼此舍利!因为舍利是无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继而宣说这则“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萨道乃至成佛的精进,而这则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南壁中以本生故事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来。
久远以前,有位国王名号大车,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诃萨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赏山野谷地,来到一处竹林。见一母虎新产七子,看似多日未进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说:“七只幼虎缠身,母老虎无暇觅食,最后饿坏了,一定是把幼虎给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怜啊!这些老虎势必无法活命,我有什么能力帮助它们呢?”
小太子摩诃萨埵不发一言,深思我这身体千百劫来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实利益,今日为救老虎,何不能舍弃呢?此身之大用,在于能行大善业、于生死轮回中作大慈航。若舍离这些,此身不过一具躯壳罢了。我应舍对身体的执着,以求无上究竟涅槃,离悲忧无常苦恼,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愿力又增强其信念。但顾虑两位皇兄,故请其先行回宫。
于是摩诃萨埵太子来到虎穴,脱去衣裳,挂于竹枝,然后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饿极耗弱,无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见状,就以干竹枝刺颈出血,舍身饲虎。一时感得大地六大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众华,缤纷坠遍竹林。虚空一切天人,皆共赞叹。这时饿虎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国王皇后身处宫中,忽梦不祥。这时惊闻宫女禀报,小太子外出历久未归。国王派员四处寻找,最后得报王子舍身之事。国王皇后悲不自胜,一起前往王子舍身之地,唯见遗骨四处交横,母后伤心欲绝,如鱼处陆、若牛失犊,情何以堪。国王谕令左右收拾萨埵太子遗骨舍利,启建宝塔供养。菩萨舍身饲虎的圣地,就在尼泊尔一带,至今仍为佛教徒所朝圣供养。
篇7:敦煌壁画心得体会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王进玉近日揭开敦煌壁画为何能保持千年不褪色之谜,谜底竟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成分为进口宝石。王进玉说,敦煌石窟不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敦煌壁画是国宝级文物,壁画易受多种自然的因素的损坏,如风化、潮湿空气的侵蚀,保证良好的空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必须懂得如何修复,通过不断地修复。敦煌壁画题材因创作时期的不同因此题材各异,繁多北凉时期有尸毗王本生天宫伎乐供养菩萨北魏时期有千佛降魔变萨棰那太子本生九色鹿本生。
篇8:敦煌壁画心得体会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开拓者是乐樽和尚。为了在粗糙的岩壁上作画,历代的艺术大师们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顶部抹上草泥,…白垩打底,再绘制壁画。壁画画好后,再。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造型特色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
篇9:敦煌壁画心得体会
舞剧《大漠敦煌》仍作为一个话题在持续。深圳人当初真的没有意料到,舞蹈,原来竟能如此的摄人魂魄!我想,震撼应该来自于那一个个充满“电视思维”的舞蹈场面。莫高大漠寻梦,创作激-情势不可挡。舞剧在设计这个舞蹈场面时,明显意识到了个人肢体力量的单薄,于是运用了一个电视思维———“灵感视觉化”,两段风格迥异的女子群舞代表了莫高心中两种狂奔乱撞的创作灵感。这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一个人悲痛欲绝时插入霹雳和闪电,舞剧《大漠敦煌》在深圳的上演已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事。而它给深圳观众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至今余温尤存。在文化界,舞剧《大漠敦煌》仍作为一个话题在持续。
我想,震撼应该来自于那一个个充满“电视思维”的舞蹈场面。莫高大漠寻梦,创作激-情势不可挡。舞剧在设计这个舞蹈场面时,明显意识到了个人肢体力量的单薄,于是运用了一个电视思维———“灵感视觉化”,两段风格迥异的女子群舞代表了莫高心中两种狂奔乱撞的创作灵感。这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一个人悲痛欲绝时插入霹雳和闪电,舞蹈场面“电视化”可以被看作舞蹈大众化的一个手段。同时,它更是陈维亚等中国“新生代”舞蹈编导在舞蹈观念更新大旗下的一次有力的实践。一个人举棋不定时镜头切换到层层推进的波浪,如出一辄。“虚”的情感在舞台上得以“实”化,观众视觉丰富了,舞蹈形象也更为饱满。月牙冲破父亲阻力追赶情郎莫高一节,“电视思维”痕迹显著。透明的幕布遮挡住的舞台后区,痴情女快“马”(特制木马)加鞭沿直线追出,舞台左前角,将军率一干人马作剑拔弩张状。这是同一时态下两个不同空间状态的营造。
舞台上运用此计,是舞蹈场面设计上的一个突破,让人觉得新颖。莫高与月牙莫高窟互述衷肠,月牙父的金戈铁马将之重重包围。镜头忽远忽近,描述骑兵铺天盖地的强大之势,强调出一种对比,形成一种冲击。电视可以利用镜头转换包括“特写”捕捉同一时空下,同一情势中不同人物的状态,我们现在在舞台上看到了同样的效果。人们的感受似乎已远远超出对“动作语汇”的观赏。
篇10:敦煌壁画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3、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美术 | 品德 | 信息技术 | 科学 | 综合实践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经过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莫高窟的历史。
(一)揭示课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了解自学情况。
1、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
3、学习生字、新词。
A、容易错的字:尊――遵 奏――揍、凑
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
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
舒展――伸展。
(三)作业指导
1、抄写生字;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自然段。总写“莫高窟”。
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
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
(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
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第3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的写了壁画的内容:劳动、艺术表演。
2、第4自然段。重点段。
着重描写了一幅画。
重点词:艳丽多姿。
这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
用“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内容。
重点句:“其中一个……”比较下列句子: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3、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比较句子:
眼前的一切都是活的。
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
(二)作业指导:
1、《练习册》作业。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敦煌壁画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保护敦煌壁画倡议书
保护敦煌壁画倡议书
xx年2月27日至28日,我来到了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体验敦煌艺术晶亮,广泛而深刻的,深感震惊,对中华民族骄傲的艺术创作。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和慈善家,我们应该对敦煌做什么?
在敦煌,我得知莫高窟是人类文明宝库,现有的750个洞穴,4.5平方米的壁画,超过3000的身体画雕塑,许多文物和周年的文物,是名副其实的“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和“长城博物馆”。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家的支持,ChangShuHong,DuanWenJie,FanJinShi代表敦煌研究院员工,莫高窟在保护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事实上,他们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国家文化脉络,在每一个后代对我们作为一个孝顺的祖先。
然而,莫高窟大规模、悠久的历史,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保护和研究任务是极其困难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出于这个原因,我郑重呼吁:整个社会更加注重敦煌、理解敦煌,保护敦煌付出爱保护敦煌莫高窟倡议书。特别是与强度,富有远见的企业家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工作,祖先遗传对我们宝贵的`遗产给孩子们,未来后代。敦煌壁画已经给喂养老虎的故事,我将会在这,跟你说,为了自己的贡献,从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敦煌研究院继续做莫高窟保护和研究工作,使敦煌伟大的遗产人类文明的永久保存,可持续使用,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并培养更多的深厚的文化根脉。
篇12:敦煌壁画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3、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经过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莫高窟的历史。
(一)揭示课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了解自学情况。
1、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3、学习生字、新词。
A、容易错的字:尊——遵 奏——揍、凑
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
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
舒展——伸展。
(三)作业指导
1、抄写生字;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自然段。总写“莫高窟”。
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
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
(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
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第3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的写了壁画的内容:劳动、艺术表演。
2、第4自然段。重点段。
着重描写了一幅画。
重点词:艳丽多姿。
这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
用“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内容。
重点句:“其中一个……”比较下列句子: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3、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比较句子:
眼前的一切都是活的。
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
(二)作业指导:
1、《练习册》作业。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篇13:《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敦煌壁画》这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初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从美术的角度学习欣赏方法,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精选了敦煌壁画中的代表形式和典型形象,从内容、造型、构图、晕染、装饰等方面,再现敦煌壁画行简意赅、性格鲜明的艺术特点。
课堂中精选了《九色鹿》、《狩猎图》和《飞天》几幅经典形象,并从构图、色彩和造型三大方面去分析,《九色鹿》着重从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狩猎图》讲解时除了从美术角度分析,同时结合三段音乐,让学生判断哪段音乐符合狩猎的场景,结合听觉的角度分析画面,做到视听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反思5篇】敦煌壁画教学反思5篇。在讲解《飞天》形象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夸张变形的趣味,领略富有弹力的线条魅力,感受明暗与民族晕染相融合的新形式,同时还提供了《飞天》舞蹈的视频。最后,学生线描飞天的.形象,通过动手描绘使得学生即锻炼了美术技法,又对飞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教学中对敦煌的介绍还应该完善点,部分学生对这个地方很陌生,在教学中对敦煌的介绍很少,只是一带而过,教师的讲授也没有分量,可以下载简短的敦煌视频简介给学生观看。
篇14:敦煌壁画美术课件
敦煌壁画美术课件
教材分析:
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气魄宏伟,是民间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壁画艺术的奇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教材精选了敦煌壁画中的代表形式和典型形象,从内容、造型、构图、装饰等方面,再现了壁画性格鲜明的艺术特点。学生欣赏时教师应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提示,从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欣赏“飞天”形象,从新颖的构图形式、平面性装饰美上欣赏九色鹿的故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时间,领会敦煌壁画的精髓,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学习欣赏方法,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领略敦煌壁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敦煌壁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敦煌壁画吗?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二、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壁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气魄宏伟,是民间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壁画艺术的奇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1、了解敦煌壁画
如果按1米的高度连接起来,壁画长度可达30公里。可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是佛教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2、欣赏图片
(1)中国画 《窟的艺术创造者》
这幅画画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敦煌莫高窟外景。它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
(3)羽人藻井
提问:什么是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羽人藻井给你什么感觉?
(4)飞天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书上展示了5幅飞天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5)九色鹿的故事
著名的敦煌壁画里讲述了很多故事,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书中的“你知道吗”有这个故事,请你们读一读。
看三幅关于九色鹿的壁画,说一说每一幅图都画了什么?
3. 画一画
根据九色鹿的故事画一幅想象画。
你想画什么,说一说。
三、小结
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想说什么?
篇15:《敦煌壁画》阅读答案
《敦煌壁画》阅读答案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而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②唐代的经变画;③各代飞天;④莲花童子;⑤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⑥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①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②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③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④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⑤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流传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突出。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舞蹈内容丰富,人物多样,有伎乐天,有倒立或翻筋斗的飞天,还有莲花童子、金刚力士与天王等。
B.敦煌壁画舞蹈有表现宗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C.敦煌壁画舞姿丰富精彩,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富有中国的古典美。
D.敦煌壁画舞姿中胯的动作很有特点,推胯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动作特征。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不过当时的交流是单向的,只有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于阗乐》。
B.如果没有两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乱,就不会造成民族辗转迁徙,就不会创造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条件,西域民族的乐舞就不会传入内地。
C.敦煌舞蹈是国内外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其外部特征体现在手、足、臂、体态、道具等五方面。
D.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增删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还把《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西域舞带到中原民间。
10.敦煌舞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敦煌舞含有西域特色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8. B
9. C
10.①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许多舞蹈姿态来自印度;②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使敦煌壁画中的部分形象带有浓厚西域风味;③两晋南北朝的战乱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④隋代西域乐舞形象的输入;⑤唐代统治者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篇16:敦煌飞天壁画700字作文
敦煌飞天壁画700字作文
飞天,是画,是人,是神。
看惯了古代仕女的蹙眉凝立,看惯了少女漫画的大眼樱唇,然一见到飞天,便立刻被这另类世界的神秘美强烈吸引。相对静女图,飞天更显流泻千里的动感;相对日本漫画,飞天是一卷卷无字的故事。临摹飞天,偏差丝毫,韵味就毁掉许多;但又不能精描细绘,画飞天讲究一气呵成。飞天,是真正的画。
飞天不是中国人,描绘中国仕女从古到今都只有惟一的主题——端庄矜持;飞天也不代表印度人,印度人不喜欢这令人眼花缭乱的飘带。飞天不是西方人,她周围飘忽着神秘气息;也不是东方人,她体内奔腾着沸腾疯狂的血液。然而,她正因为不属于某一地域,才具有人类的通性。而且,她不食酒肉,没有物欲,不必为生存发愁。她为花而生,为音乐而生,为美而生!飞天,是真正的人。
在那些与化石同样古老的.故事里,矗立着许许多多道貌岸然、慈眉善目的菩萨神仙。他们白白歆享了人间香火,却对奉供者美好愿望置若罔闻;人类明明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偏只用眼睛下半边垂视众生。而飞天,作为香音神,飘带是流动的线谱,花瓣里跳跃的音符、舞姿是变幻的旋律。用目光触摸壁画,从墙缝到藻井,音乐会从心中流出,宛若潺潺溪水;同时你上似印度香的气味,随旋律忽浓忽淡……香音神,不会给人物质满足,却使人获得与她名字相符的纯净感受。飞天,是真正的神。我从未去过甘肃,甚至西北地区也不曾涉足。然而,我心中自有一个敦煌,那里,是飞天的世界。
空旷荒芜的戈壁滩,风远远奔来,沙是它的手,搏击一个又一个形貌已模糊的建筑。狂风过后,一切声响都沉淀下来,只听见一个女声在低低吟唱,声音清越悠长,伴着阵阵铜铃鸣响。窟里的飞天活动了,她们沿着壁蛇样游走,抬手挥袖,花瓣簌簌下落。这些花是香与影的融合,悄无声息。
飞天舞着,柔软的腰肢千折百回,丰腴的胳膊金蛇狂舞,铜绿色的皮肤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她们越舞越快,飘带跃成一团火一—在我双瞳中熊熊燃烧。
篇17:敦煌壁画阅读题答案
敦煌壁画阅读题答案
做阅读题,除了好好阅读原文,还要分析问题的重点,下面是敦煌壁画阅读题答案,为大家提供参考。
6.第②段“另一种写法”指的是:___________。(2分)
7.第④⑤段除了描绘飞天色彩与线条的美,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1)________ (2)_________(4分)
8.第⑥段中“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意思是______________。(2分)
9.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神像□□的特点。(2分)
10.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全文共有四部分,作品的主旨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对石窟艺术生动传神的描述之中。
B.第③段中的“小脚婆姨”、“阉了的宦官”反衬出敦煌文化的宏大自由和蓬勃生命力。
C.第⑧段承上启下,由描绘洞窟艺术转入对“至极的”“真正的经义”的诠释和阐发。
D.第1213段运用对比手法,批判了现代人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而丧失精神追求的现象。
E.第14段“从洞窟中出来”照应第一部分“走进敦煌”,表达了游览敦煌石窟的.鲜活印象。
11.第11段“敦哉煌也!”巧妙地将标题“敦煌’化为一个感叹句,成了文章的精彩之笔。请结合全文,说说“敦哉煌也!”的丰富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以第⑥段或第15段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10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用敦煌石窟遗址(遗迹、文物)呈现历史(2分,回答“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给1分)
7.(1)对灵魂自由、生命狂欢的赞美;(2)对后世自由精神缺失的遗憾(惋惜,不满,批评)(4分)
8.壁画(的部分内容)已经损坏,不能为今人所见。(2分)
9.鲜活(或逼真,生动,活泼)(2分)
10.A、C(4分)
11.“敦哉煌也!”是对敦煌艺术盛大辉煌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敦煌艺术创造者(在贫瘠环境下专注于事业,关注于灵魂和生命,追求精神的永恒)伟大精神的由衷赞叹。(3分)
12.(4分,能指出表达特点1分,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赏析或评价2分,语言通顺1分) [例一]作者在第⑥段充分调动了艺术想象:“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连同……胃,连同……草地”,使残存的壁画得以“复原”。通过对“奔逐的后腿”和“臀尾”略带夸张的描绘,化静为动,将奔马不可阻遏的生命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二]第⒂段作者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使用排比、比拟和反复等修辞手法,赋予敦煌和鸣沙山以生命,用敦煌对颜色、声音、底气的“等待”和鸣沙山的“召唤”,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回归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待。
篇18:走进敦煌壁画观后感600字作文
敦煌,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其中敦煌莫高窟最负盛名。
敦煌这个地方,我最早是在春晚上看到的一个节目——飞天舞,才认识的,后来是在电视上看综艺节目和纪录片,才更加熟悉的。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对敦煌的统治,可谓是历经波折。从西域的民族——月氏统治,月氏被匈奴打败后,归于匈奴,再到后来,匈奴被汉朝击溃,从此丝绸之路开辟;从西汉到西晋一直归属汉民族,因为西晋的腐败,皇室南下,敦煌一直在五胡十六国的国家中几经易主,后被隋朝夺回,又在唐、吐蕃、归义军、西夏、元之间变化,但在明清时,尤其是清朝末期,损失惨重,珍贵文物被外国人夺走。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丝绸的必经之地,是我国“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点,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见证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粹。
“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被称为“敦煌八景”,体现了敦煌之美。
所以,敦煌,是一个十分美好且具有丰厚历史的地方。
【《敦煌壁画》教案】相关文章:
2.壁画实习报告
3.敦煌小记散文随笔
5.敦煌悲歌作文
6.敦煌作文600字
7.敦煌道士的散文
10.漠视敦煌高中生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