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2022-09-19 08:16: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暖心向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篇2:《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50=50            50+10=50+10          解: 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篇3:《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50=50 50+10=50+10解: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篇4:五年级方程数学教案

五年级方程数学教案

“方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无论是原《大纲》还是《数学课程标准》,方程的内容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大纲》提出的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ax±b=c,ax±bx=c)。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要求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标准内容是: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虽然都是三条,但两者在具体的要求和内含上有所不同。

首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主要是考虑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符号化的重要内容,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是数学建模的重要过程。借助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渗透初步的数学建模的思想。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不再单纯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而是强调“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突出了方程的数学模型思想。让学生在用方程表示具体等量关系中理解方程的实际意义。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相等)的数学模型,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有关的概念和技能,如方程的等价性、方程解的讨论、方程的解法等。历来被看作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重视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机械的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更有甚者,把问题进行分类,并就某一类问题提供主要的等量关系和解题套路。如,行程问题,浓度问题,工程问题等,这样的教学缺乏探索性、研究性和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更没有经历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话。

《数学课程标准》把“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单列出来,就是要强调方程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方程和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第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而不是原《大纲》教材中的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作为解方程的依据,突出了方程的“代数”思想以及和初中知识的衔接。鉴于上面的变化,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知识建构思想和内容编排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第一、教材安排和设计思路不同。传统教材中,方程的内容一般分三个小节(1.用字母表示数;2.简易方程;3.列方程解应用题)集中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以后,先学解方程的方法,再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首先把式与方程的内容分两个单元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和和五年级下册(本单元)。另外,打破先学解方程的方法,再学列方程解决应用问题的教材体系,在学生认识、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后,把学习方程的解法和解决应用问题整合在一起。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如,手写字和电脑打字问题、猜数奥秘、向山区小朋友捐书等。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找到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学会求解方法。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呈现问题情境--数学模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尝试解答--互动学习。

第二、解方程的依据不同。传统教材中,把小学阶段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初中则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这种小学、初中解方程思路和方法的不一致,使小学阶段的学习非但起不到打基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初中学习解方程的难度。新教材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初中解方程的依据和思路一样-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本套教材删去了a-x=b、a÷x=b的方程基本类型。

第三、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内容不同。传统教材中,列方程解决的应用问题都是学生以前用算术方法能够解答的问题。首先,因为两种解题方法的思路不同,加上学生长时间学习用算术方法解答,习惯于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所以学习用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方法解题思路的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另外,传统教材一般采取先鼓励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再讲用方程解答。而且,把用两种方法解答作为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要求。这样一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面的混乱。新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降低“应用题”的难度,不安排用算术方法解逆思考的应用问题,不单设应用题单元,把解决应用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这些应用问题都是学生熟悉的、用基本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解答的简单问题。用方程解应用问题时,则选择一些简单逆思考的或适合用方程解答的问题,强调用x表示具体的量,通过对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到等量关系,然后,利用等式的解决问题。这样的教材设计,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学习用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负担,避免了算术方法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干扰;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中、小学知识的衔接。

本单元共安排7课时。主要内容有:认识等式和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结合单元内容,在探索乐园中安排了“鸡兔同笼”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活动。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通过具体情境,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每一步计算和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5、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1课时,认识等式和方程。

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图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试一试”给出了具体的式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练一练”安排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用三幅括线图呈现了已知数量和用x表示的未知数量的关系,让学生尝试列出方程。第2题,说明用x表示的未知量和已知量关系的文字叙述题,让学生列出方程。第3题,是把文字叙述的方程“翻译”成方程式的练习。教学时,有条件的可以用天平操作,或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写出式子,再通过比较和讨论等,认识等式和方程。做“练一练”的题目时,要帮助学生理解x表示的具体意义。如,一本书x元,3本的总价就是3×x=3x元;一辆汽车的载重量5吨,用这辆汽车运x次,可以运40吨的次数,也就是说5×x=40。

第2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平设计了两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实验一,用六幅天平图呈现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算式,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实验二,用两组天平图呈现了操作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教学时,教师要给予特别重视,可以用课件进行演示,或用天平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分别安排了在○里填运算符号,在□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要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第3课时,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问题。

教材首先用括线的方式呈现了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x元,一共92元的情境图,通过兔博士的话“一条裤子多少元?”把x和要求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然后,鼓励学生借助直观图列出方程,并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交流时,通过“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启发学生交流解方程的依据,学会解方程的思路和方法。另外,教师要注意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如:要先写“解”字,各行的等号要对齐等。接着,选择了王叔叔手写和用电脑打字的事例,以文字叙述和人物口述的方式呈现了“王叔叔用电脑每分钟打120个字,电脑打字的速度是手写速度的3倍”等信息,提出了“王叔叔每分钟手写多少个字?”的问题。这是一道关于倍数的逆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王叔叔每分钟打字速度和手写速度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列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如:先写“解”字,设未知数x等,引导学生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让学生尝试解方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为什么两边要除以3,依据是什么”,掌握解方程的思路,即方程左边3x除以3等于x,要使方程两边结果不变,就要同时除以3,依据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4课时,列方程(ax±b=c)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

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说明了游戏的方式和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想一个数,并进行“把它乘2,再加上10,等于多少”的运算,教师马上猜出学生想的数这个既神秘、又有挑战性的游戏,引起学生探求猜数奥秘的兴趣,接着,通过“大头蛙”的话“老师是列方程求出来的”引出列方程解答的问题。即:设学生想的数为x,根据游戏规则和学生算出的结果列出方程,然后,学习解ax±b=c方程的思路和方法。最后,介绍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教学时,首先教师和学生要进行实际的猜数游戏,利用游戏中生成的课程资源组织教学。不要简单地讲游戏或模仿教材上的师生对话。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后,选择了五年级(1)班同学献爱心向山区小朋友赠书的事情,以文字和对话的方式呈现了“聪聪捐了34本书,比亮亮捐书本数的2倍少4本”的信息和“亮亮捐多少本书?”的问题。这是传统教材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程是:2x-4=34.解这个方程的思路方法与前面的相似,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时,要帮助学生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及其含义,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如“比亮亮捐书本书的2倍少4本”就是不到亮亮捐书本书的2倍,比2倍少4本。所以,亮亮捐书的2倍减去4就等于聪聪捐书的34本。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列出方程,并求解。交流时,结合求出的方程的解,说明检验的必要性和方法,再由学生自行检验。

第5课时,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教材以文字叙述加示意图的形式呈现了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乙车的速度,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后到相遇所用的时间,以及“甲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有多组等量关系,所以提出了“找出等量关系,试着列方程解答”的要求。以学生进行算法交流的形式,呈现了两种思路不同的解法。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另外,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程的机会。如果学生列出:1463-7x=87×3的方程,首先要给与肯定,对解答正确的给与表扬。但不作要求。提示学生,尽量不要把带未知数的量作减数。“试一试”选择了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端开凿一条隧道的事例,以图文形式提供了隧道的长度、计划完成的时间、甲队计划每天完成的米数等信息,提出了“乙队每天需要完成多少米?”的问题。这是一道可以用相遇问题思路解决的工程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练一练中还安排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的问题。

第6课时,列方程解决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问题。

教材设计了英语书配磁带的现实问题,用文字呈现了“一套英语读物和一套磁带共284元。其中磁带的价钱是英语读物价钱的3倍,这套书和磁带各多少钱?”。这个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磁带的价钱是多少和英语读物的价钱是多少。解决问题时,需要把书的价钱设为x,把磁带的价钱用3x表示。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先求出书的价钱,再求磁带的价钱。教学时,可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磁带价钱与读物价钱之间的关系,用x和3x分别表示两个未知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解方程时,要帮助学生理解x+3x=4x,求出英语读物的价钱后,根据磁带和英语读物的关系,求出磁带的价钱。接着,教材给出了一个数的4倍比这个数多135,这个数是多少?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文字题。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叙述的含义,再让学生尝试列方程求解。“试一试”用两幅线段图,说明两组数量关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懂图,然后尝试列方程求解。

第7课时,“探索乐园”,这个探索乐园的主题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这一类特殊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材选择了三个问题。问题一,以对话猜数的方式给出了“鸡和兔一共有22个头,70条腿”的信息,提出了“鸡和兔各有几只?”的问题,通过蓝灵鼠“还是算一算吧!”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材呈现出三种解答方法,即:假设法、列表法、用方程解答。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了解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答。

问题二,用文字叙述给出“龟和鸭共23只,它们的腿有60条”的信息,提出“龟和鸭各有几只?”的问题。这个问题与“鸡兔问题”解题思路的简单应用。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问题三,用信息图呈现出两种不同洗涤液的单价,提出“用100元购买这两种洗涤液,可以有几种买法?各买几瓶?”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于购买的瓶数是任意的,所以答案有多种。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了解数学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篇5: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习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    具:

教学天平、小黑板。

学    具:

自制的简易天平、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被除数=(    )○(    )

(6)除数=(     )○(    )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      (2)3X=69

(3)17―X=0.6       (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平,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平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      (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           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    3X=234     X―10=35   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习“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四、练习

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3~5题。

作业 辅导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4)36是方程X÷3=12的解。           (    )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除数=(     )○(      )

(6)被除数=(     )○(      )

3.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10―X=0.42               4.5X=27                X十5.8=16.4

X÷28=76                   2÷X=0.5               X―8.75=4.65

板书设计 :

解简易方程

例1 解方程X-8=16

检验:

篇6:六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六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习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 具:

教学天平、小黑板。

学 具:

自制的简易天平、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被除数=( )○( )

(6)除数=( )○( )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 (2)3X=69

(3)17X=0.6 (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平,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平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 (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 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 3X=234 X10=35 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习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四、练习

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篇7:数学教案-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数学教案-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这步变形也相当于

也就是说,方程中的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3.利用移项解方程x-7=5和7x=6x-4,并分别写出检验,要强调移项时变号,检验时把数代入变形前的方程.

利用移项解前面提到的方程   3x-2=2x+l

解:移项,得              3x-2x=1+2。①

合并,得                      x=3。

检验:把x-3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

左边=3×3-2=7,   右边=2×3+1=7,  左边=右边,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在上面解的过程中,由原方程①的移项是指:

(l)方程左边的-2,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

(2)方程右边的2x,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左边。

在写方程①时,左边先写不移动的项3x(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右边先写不移动的项1(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便于检查。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73页  练习

课堂小结:

1.解方程需要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2.检验要把数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四、课外作业

习题2.1  P73 复习巩固

篇8:数学教案-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数学教案-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这步变形也相当于

篇9:五年级数学教案:解简易方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三个目标将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

(1)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

(2)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对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定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复习铺垫;2、探究新知;3、例题解析;4、巩固练习;5、归纳小结;6、布置作业。)六个步骤

1.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提问的目的: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这样做的目的: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2、探究新知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看书上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这样做的目的: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

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目的: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57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勾上这两句话并齐读三遍。

这样做的目的:学生齐读的时候,我可以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例题解析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抛出问题,什么叫方程?什么是方程的性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2)由例题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解方程:X+6=7.8;X-6=7.8;6X=7.8;X÷6=7.8。

讲解例题。说明在方程的两边什么情况应该同时加,什么情况该同时减,什么情况该同时乘,什么情况该同时除?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接下来,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情景图:

X元X元X元

18元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然后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①列出方程并解答: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②看题回答:1.6X=6.4(要解这个方程,方程两边应同时?)

(看来解法掌握得不错,下面看谁的反应最快。)

①选择正确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X+8=30的解是()A.X=22B.X=38

0.3X=0.21的解是()A.X=7B.X=0.7

X=5是方程()的解。A.15X=3B.6X=30

X=30是方程的解。A.0.2X=6B.2X=15

(5)总结结论: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6)变式延伸: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行重构,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优等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有能力接受的学生)

(7)板书:略

(8)布置作业。P66第5―7题。

篇10: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首先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式,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等式,但是都是如何进行算式的具体运算上,得数只是作为运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而已。

教材利用天平来写出等式,了解等式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的等式,交流等式和方程的关系,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等式和方程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初步建立起关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1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数学教案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所学知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1、计算练习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二、练习五.2

本题是求长方体的体积

1、练习五、3

本题难点是长方形的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2、练习五、4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反馈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通过练习

巩固混算的.计算法则。

通过练习,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通过教师的引导,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3列出算式:45-45×3/5

或:45×(1-3/5)

3、练习五、5

○1说一说本题:题意

○2说一说你调查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

○3通过计算,感到环保的重要性。

4、练习五、6

○1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3独立进行解答

○4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8、9、10题。

集体订正

找出题目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掌握分析题意的方法,找出解题方法,学习解题方法,并且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12:五年级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是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程序(分三部分教学)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首先激发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天平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图1、图2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生口答,验证。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生答,再一一演示验证。

图3、图4的教学模式和前面一样。

板书如下: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先用一句话归纳图1和图2的内容。(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再以第一句话为基础归纳出图3和图4的'内容。(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1、根据图(1)在下面每幅图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符号或数字,使天平平衡。

2、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填一填。(a、b均不为0)

(1) 如果x+a=b,那么x+a-a=b○

(2) 如果x-a=b,那么x-a+a=b○

(3) 如果ax=b,那么a x÷a=b○

(4) 如果x÷a =b,那么x÷a×a=b○

3、拓展训练。

五、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1.六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2.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4.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5.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6.人教版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7.四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8.五年级《方程》教案

9.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10.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五年级下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