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2-08-04 08:21: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鱼说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祁敬伟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今天,老师找到了许多非洲木雕的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非洲击鼓乐的节奏,我们一起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击鼓乐和木雕的图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和智慧,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唤起学习愿望。】

2.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个情景?

(看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3.读词语,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景。一组一组读,一组一组体会。

4.根据“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等画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第一次见面,体会遗憾

1.自由读全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

生:第九自然段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读。读出遗憾的语气。

3.默读课文1-8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矛盾。从而通过理解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4.学生汇报:

(1)作者的遗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a.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想到朋友的叮嘱,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b.带着喜悦读一读。

c.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读懂这个自然段的三个意思,体会到三个意思的并列关系,以及和“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了这个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到了作者买不回去木雕的遗憾。】

②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

耳朵像( ),

身子像( ),

四条腿像( ),

象背上驮着( )。

B.所以说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导读。

D.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真实的大象的样子,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从而使眼前出现了大象的画面,使学生懂得这样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啊!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③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

B.还能说我怎么着象墩?

预设:拿、提、抱、举、端……

C.用哪个好呢?

生:“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

D.指导朗读。

E.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换一换,比一比等词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语,读懂了句子的意思。】

④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A.比较: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B.指导朗读。

C.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训练学生读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到作者遗憾的心情。】

(2)少年的遗憾:

①出示:“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②体会少年的内心。

③师生读对话。

④质疑:为什么少年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前两次对话,读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木雕能够卖出去的心情。通过作者的语无伦次,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和遗憾。最后通过质疑,使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遗憾,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3)背景介绍。

A.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

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

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物资运到非洲;

中国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科学家教非洲人民如何种植蔬菜;

坦赞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4)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A.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作者( )时的喜悦,

忘不了作者( )时的犹豫,

更忘不了作者带着( )离去的身影。

他想:一定要( ),因为( )。

于是,他( )。

【设计意图:这段的练笔有三个目的。一是对作者、少年两个人遗憾的回顾,二是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揣摩,三是对小木雕由来的补白练笔。通过这样一石三鸟的活动,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B.汇报:

预设:

生1:于是,他飞奔回家,做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木雕。

师:我现在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在这里做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阿姨喜欢木雕,我给她做一个。

师:你从我们家的木雕里给她选一个吧。

生:她是我们的朋友,不能随便选的。阿姨喜欢小象墩,但是太大了,带不回去,我做一个小的送给她。

师:妈妈支持你,我去卖木雕,你做吧。

生2:于是,他飞奔回家,取出了自己心爱的、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是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回来取这个木雕做什么?

生:妈妈,一个中国阿姨喜欢这样的木雕,我送给她。

师:这是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的礼物,你怎么能随便送给陌生人呢?

生:妈妈,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对我们非洲人那么好,我应该把更好的东西送给她。

师:你做得对,真是我的好孩子。

生3:于是,他来到其他卖木雕的摊点,买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现在是卖木雕的人。孩子,你家里不是有很多木雕吗?

生:是的。但是,我想买一个小小的象墩木雕。

师:为什么偏偏买这样的呢?

生:刚才,一个中国阿姨到我这里买象墩木雕,因为我家的太大了,所以没有买。我要买个小的送给她。

师:为什么要送呢?你和她认识?

生:不认识,但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不应该要钱的。

师:对,他们对我们非洲人这么好,你这样做得对。给,拿去,你也不用给我钱。

生:谢谢您!

生4:……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在自然的对话中,真实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想象和体验都是个性化的:想象小木雕的来历是多角度的,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的人物角色是不同的。然而,在他们的对话中,少年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共性的,都是建立在少年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基础上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升华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初步体会了对于朋友的理解。】

三、研读第二次见面,体会朋友

1.研读对话

(1)师生对读少年和作者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初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准确,把握语调语气的合理性。】

(2)去掉课文中的提示语,生生对读。根据标点,读出对话的语气。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去掉提示语读对话,更有人物之间交流的真实感。通过指导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初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第二次生生对读,体会两个人的想法。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预设:“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①这回您就不用遗憾了;②这就是您最喜欢的样子了,小小的,多好看;③带回中国,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太好了!”……(①这回我不遗憾了!②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③这个孩子真热情!……)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①中国援助非洲,给我们多少无私的帮助啊!②管朋友要钱,那就不是朋友了。③她从那么远的国家来,我作为朋友送个小礼物,也是应该的!……)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①是的,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②我们相互帮助,是最好的朋友。③对啊,我们虽然不相识,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却是深厚的!……)

【设计意图:在每一个人物语言描写后边,加上一个省略号,给学生提供补白的空间。通过给对话补充合理的内心独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善良热情的少年,一个是激动惊喜的作者。】

(4)生生对读,说出心底的话。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在上一次品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将省略号放进了引号里边,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人物心里的话说出来,将揣摩到的人物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的和谐发展。】

(5)师生对读,回归文本。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这一次读对话,虽然文字又回归到了文本中的简简单单,但是,由于前两次补白的心灵体验,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人物的内心相通,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将对人物的理解读出来,丰满了人物形象。】

2.透过少年的微笑,体会少年的内心

(1)出示: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2)这是怎样的笑容?

预设:幸福 善良 愉快 满足 安慰……

【设计意图: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体会少年笑容的含义,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四、升华文本

1.出示:我们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2.复沓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是朋友!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复沓读,总结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将情感表达推向高潮。】

[《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卖木雕的少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文章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将重点放在对四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上。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重点指导“辨”字的写法。

2.正确读写“出售、标准、掏出、宾馆、名不虚传、栩栩如生、琳琅满目、五官端正、清晰可辨、一模一样”。

3.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并尝试运用。

4.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

2.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积累运用本课的四字词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大瀑布,导入课文。

在遥远的非洲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大瀑布——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那里的景色十分壮丽,让人流连忘返。那儿还有许多雕刻精美的木雕,也同样让人爱不释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非洲,去认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在读课文之前请看老师给你们的自读要求。明白了吗?请按要求自读课文。

2.读完了课文,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出示字词。先自读

3.生分行读,师正音。

“一模一样”的“模”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mú”。你知道它

的另一个读音吗?请组词。

4.联系课文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名不虚传:文中是什么让人觉得名不虚传?你觉得你去过的哪些地方也名不虚传?

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是一个AABC式的词语,你还积累了哪些AABC式的'词语?

生说,师出示词语生读,这些词我们在这个单元的园地里还会继续学习。

琳琅满目:文中是说什么琳琅满目?生找出句子,读一读,师出示图片请生看一看,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的物品多得能用琳琅满目来形容?生说。

5.齐读生词

【 设计意图:在读词语的过程中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该词语在文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语训练对于相同类型的词语进行有意识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让词语学习更扎实、有效。】

6.出示要写的字。这些词语中有些生字是要求咱们会写的,

仔细观察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吗?引出“辨”。

师:这个“辨”的确很容易弄错,你能把它们区别开来吗?“辨、辩、辫、瓣”选词填空。

7.学写“辨”字

这个“辨”字不仅容易混淆而且还难写,让我们来仔细观察,看看怎样能把它写好,生观察。

师:要想写好这个字,其实有一个小窍门,你们看左右两个“辛”的三横,其实都在一条斜线上,只要把握住这一点,就能把这个字写好。

师范写,生练写。

【 设计意图:对于容易弄混淆的“辨、辩、辫”和“瓣”字,设计一个选字填空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反复的讲解几个字的不同要有效的多。同时在写字的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先观察,说说如何写好“辨”字,然后再由老师点拨、范写。效果比老师自己说要好得多。】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你们写得真棒,现在把书打开,让我们走进课文。

2.多种形式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各部分大意。 1~4自然段:选木雕

5~9自然段:弃木雕

10~15自然段:送木雕

师板书。

3.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完整说说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吗?生答。

【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让他概括整篇文章的大意,有点难度。于是在让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就注意引导孩子们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并引导他们去归纳每部分的大意,教师适时板书。最后让学生根据板书尝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等于给了学生一个解决难题的梯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顺利破解这个难题。同时也让他们掌握了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四、欣赏图片,赏读课文。

1.让咱们放松一下,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丽风景吧!(多媒体展示大瀑布风光)

1)这就是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它的名字真难读。谁来挑战一下。生读大瀑布名称。

2)出示大瀑布介绍,请生读。

3)生欣赏图片,谈感受,师相机出示:游人如织、名不虚传和十分壮观让生理解。

篇3: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理解文中部分四字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遥远的非洲看一看,一起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2.看老师写课题。27卖木雕的少年,“卖”是我们今天要求书写的一个生字,这个字和哪个字相近?怎样区分?所以有十字头的就是“卖”,没有的就是“买”。书空,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学习词语

1.课文已经预习了,你是怎样预习的?

2.学习词语。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1)课文中有个词挺难读的,谁能读好它?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指名读。听说过这个瀑布吗?(知道的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在世界十大奇迹中排名第七。我们来欣赏一下。

(2)(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绵延90多公里。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大瀑布和对面的悬崖之间。景色十分壮观。

(3)听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介绍,并从图片中见到了它的壮观,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名不虚传

出示一组词: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景色壮观

指名读

(4)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个词课文中都是用来形容瀑布的,谁能选个词来介绍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我们再来看一组词语

出示词语: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1)谁来读?注意读四字词语两两相连。

(2)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木雕的。)

(3)木雕是非洲古老的民间艺术,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摊点去欣赏一下。看到图片,看看你能说出词语吗?(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感受词语的意思)

(4)我们开动脑筋,把词语送到句子里。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刻得( )。

填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新奇的木雕作者喜欢吗?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句子,放声读一读。

指名读,理解“爱不释手”,说话练习。

过度:作者这样喜爱木雕,为什么没有买呢?

三、品读课文,读好对话,,体会中非情谊

出示对话1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指名读

2.读人物的话时,注意看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它能帮助我们读好人物的话。

3.诚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4.再次指名读。齐读。

5.我们看,这个句子中连续出现了两个“遗憾”。谁遗憾了?“我为什么遗憾?”

指导读好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少年为什么遗憾呢?

预设:少年卖不出去象墩感到遗憾,还没有其他的原因。理解课文有个方法,那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我们再读读他们的对话: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为什么得知我是中国人,少年就感到遗憾呢?我们来看看下文,或许能找到原因:快速找到他们两第二次见面时的对话:

指名读:

出示: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的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少。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指名读,指导:还想着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关注什么吗?对要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老师和你们合作读,我读旁白,男同学读少年的话,女同学读作者的话,好吗?

2.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和白天一摸一样的小象墩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他白天刻了一天给我刻出来的,也许是请人刻出来的,这些都是为了“我”这个中国人。

3.什么是朋友?

4.知道少年为什么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吗?(图片展示)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慰问;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修建了全长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期间,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也许,少年的母亲病了,是中国医疗队帮助治的病,或许,少年的村子里喝的干净的水,是中国人帮忙挖的井,也许少年上学的学校是中国人资助建的……

所以,少年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这种友好,更表达中非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友谊

三、畅言学习之感想,练习写话。

1.这篇课文中用了很多的感叹号和四字词语,今天,我们也来试着用一用。

2.仿写:

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啊!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

啊!非洲的木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啊!卖木雕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4.升华感情。

朋友就是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那个人;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倾诉的那个人,高兴的时候,可以分享的那个人……

篇4: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2、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了解非洲吗?

非洲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生活着与我们肤色、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但却同样热情、淳朴的人们,有景色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还有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非洲木雕(课件出示非洲的风土人情、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介绍木雕工艺,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非洲旅行,去认识那里的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二)、合作交流、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什么?

2、这些词语你一定都会读了。(课件出示生词)

3、还有一些词语藏在句子里,你会读吗?(课件出示句子,并适当理解四字词语,体会四字词语的生动)

4、还有一个长句子谁来读?(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句子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

(三)、紧扣“遗憾”,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1、读3――6段,感悟 “遗憾”。

品读“我”的遗憾。

⑴、你有过遗憾的经历吗?课文中的“我”为什么感到遗憾?(“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板书:我、遗憾)

⑵、自由读课文3――6段,找找看从哪些词语句子能体会到作者的遗憾?边读边画一画。

交流: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刻得栩栩如生。”

“摊上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我”是从这么多各式各样、精美的木雕中仔细挑选出的象墩,却不能买,多么遗憾呀?你再来读这句话。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爱不释手却不得不放下,真是遗憾。我们一齐再读这句话。

品读少年的遗憾。

⑴、只有作者感到遗憾吗?生:不是,还有谁?

课件出示: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点头。卖木雕的少年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⑵、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交流:他需要钱;他看到我非常喜欢那个木雕,却不能买;因为我是中国人,是他的朋友,不能带走心爱的东西┄┄

让我们再读这几段话,感受作者和少年的遗憾,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10――15段,弥补“遗憾”,品悟“沉甸甸”的友情。

师: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难道少年会遗憾地看着 “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吗?请同学们自由读10――15段,看发生了什么事?

课件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⑴、白天遗憾地分别,晚上少年送来了这个小象墩,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少年送我的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

看来这小象墩来之不易呀,但他却不收我的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是呀,中国人是非洲人民的朋友(课件补充中非友谊资料)

⑵、“我们是朋友。”

这些真诚的、无偿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帮助只因为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因为铭记着中国人的帮助,为了不让我遗憾的离开,在夜幕中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出现,也是因为这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即使历尽辛苦才找到这个小象墩,即使非常需要钱,但却决不收钱,还是因为这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⑶、品味“沉甸甸”的友情。

课件出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这时候你觉得这个“沉甸甸的东西”仅仅是一个木雕吗?少年交到我手上的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友谊呀。齐读。(板书:我们是朋友)

(四)、拓展延伸

1、写话练习。

师:就这样“我”带着这个小象墩,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友谊踏上了回国的航班,回国以后,我把这个小象墩放在书桌前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那个非洲少年。今天,我又一次想起这位真诚的朋友,我想给他写一封信。(课件出示)

2、四字词填空。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瀑布前摊点上陈列的木雕()、(),其中大象雕得(),我捧着它()。

(五)、总结全文。

师: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过这位少年,但是只要一看到这个木雕小象墩,我就会想起他的话:中国人是我们都朋友。是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非洲人都会铭记这五个字:我们是朋友。推荐阅读:《罗红叔叔在非洲的故事》。

篇5: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篇6:《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白瑞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7:《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设计者:钟媛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2、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

3、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4、板书课题。

5、过渡: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学生抢答,并根据课前预习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欣赏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感受美丽风景。学生看后找词:“名不虚传”“十分壮观”。

3、学生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 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词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3、 请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词义。

4、请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学习。

2、 学生自读,当小老师带读。

3、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不懂的做好记号。4、学生齐读词语。 5、学生叙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领学习“买木雕”。

(3-4自然段) 1、 根据学生叙述,提出思考:“我”为什么特别想买木雕。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4自然段)。板书:买。

2、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些坐凳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两个句子。

3、 鼓励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词语。

4、 突出显示这些词语,出示木雕的图片。

5、 指导朗读。

6、 出示填空。 1、学生再读思考。

2、学生汇报。 3、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画出来。“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4、学生观看木雕图,理解这些词语。 5、学生品读句子,指名再读。

6、学生填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 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读中悟情“弃木雕”“赠木雕”。

(5-9自然段)

(10-14自然段) 1、 指导学生再读(5-14自然段),想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的人。画出少年的言行、神情的语句。

2、 组织学生汇报。

A“那少年走到我眼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真诚)

B“‘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C“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D“‘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E“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F“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3、 请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再读句子。

4、 组织交流阅读感受,相机引导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相机板书:弃、赠。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想少年的为人,并画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读。 2、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句子。

3、学生自主选择自读、组中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喜欢的方式,品读句子。 4、学生朗读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交流读后感,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通过为什么我特别想买木雕这一问题带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激起主动读书的愿望。在教学我放弃买木雕,少年赠送我木雕这两处重点内容时我让学生选择自读、组中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读懂,并在读中感悟,通过一读再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体会非洲少年的美好心灵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五、读写结合

拓展延伸

1、 训练写话:你想和他做朋友吗?对他写几句话。

2、 师简单小结。

3、 鼓励探究,设疑引兴: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汇报。 1、学生把心中所想写出来。

2、交流,评价。

3、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课下探究。 抓扩展促说话。

说话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山区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之间的差距,我创设了让学生说和写的活动,如让学生评价一下这时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想和他做朋友吗,对他写几句话。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去获得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27 卖木雕的少年

买 弃

作业设计:

1、查找中非两国互相支持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8:《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动。

【课前准备】

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介绍大瀑布及其地方特色,展示图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多媒体展示四字词语,请生读,一边读一边归纳。

(景色)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物品)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人)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爱不释手

3、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朗读第2-4自然段,想想“我”是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从而激发了“我”购买的欲望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填一填。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_________,这里________,景色十分_____。摊点里陈列的木雕________,________。其中坐凳_________,大象雕得________,我一看就________。

2、这么美丽的工艺品,却没有买成。“我”和少年的心理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思考:我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出示吴晴选的木雕,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来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3、卖木雕的少年怎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请求)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有礼貌 诚恳)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猜测)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遗憾)

①思考:少年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②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4、面对这一份遗憾,少年做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10~15自然段,用“――”画出少年语言和行为的句子。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①设计情境,想象当时的场景,模拟“我”与少年之间的对话。

② 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 (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③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我们是朋友)

5、师生合作读10――15段

过渡: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7、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8、让我们再一次回读一下这两组对话,从对话中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深厚的友谊吧。

a、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b、“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9.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最后一段,写到了少年的( )、( ),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 )的黑人少年。

四、情感升华

1、木雕少年的笑容回荡在我的记忆里,现在“我”已经带着心爱的木雕回国了。同学们,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位善良、友好的伙伴,深深地记住了他那不大标准却又真诚的中国话――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对于这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大声地回答:

不论贫富与距离,我们是朋友;

不论肤色与种族,我们是朋友。

3.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篇9:《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非洲木雕工艺品图片、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1、复习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两大特色,想不想去看看?

(1)、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或几个积累的四字词夸夸它吗?(课件出示)

(3)、出示“木雕图”(看了这些木雕,你脑海中蹦出了哪些四字词语?)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1、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谁遇到了遗憾的事?

2、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引导理解:遗憾

3、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②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课件出示)

4、指导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①理解少年为什么遗憾?引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②、指导朗读(读出年“诚恳”、“猜测”的语气)。

③、理解“我”为什么遗憾?

④、小结:

过渡:“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少年是怎样做的?(等、赠木雕)

交流第二个问题(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

①理解我是怎么做的?

②研读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读10-15自然段

③、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只木雕,这木雕里饱含了对我沉甸甸的情谊。(板书礼轻情意重)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板书我们是朋友)

⑤、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读一读。

三、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四、情感升华

师: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

(1)、学生自由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填一填: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德(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把你要对这位少年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3、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新结识的伙伴》,把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激情不够,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再者,课堂气氛不活跃。

篇10: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

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篇11:《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懂课文生字新词,积累四字词语。

2、体会卖木雕少年和“我”的遗憾的不同含义。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知道“one world ,one dream.”吗?这是零八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奥运的五环就代表了世界上的五个大洲,哪位小朋友知道这五环分别代表什么?(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绿色代表澳洲,红色代表美洲,黑色代表非洲。)其实地球是个大家庭,无论是什么国家,无论你是什么肤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让世界充满爱。今天,费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的这篇课文就发生在非洲的南部,讲的是一位“卖木雕的黑人少年”(板书课题)。能给“卖”字找个意思相反的字吗?(买)板书。“卖”字就比“买”多了一顶帽子。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师:想了解他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12页,自己把这篇课文读一读,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师:课文读通了吗?我请一小组开火车读读全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也得看着课文认真听。

三、结合课文,了解南非。

1、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南非给游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生词:莫西奥图尼亚能用课文中的词语完成这个填空吗?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名不虚传十分壮观师:正因为大瀑布的景色雄伟壮观,才会“游人如织”(那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啊?)

2、木雕:师介绍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中西部民间艺人之手,那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之成为世界各地乐于收藏的艺术品。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来说木雕的?(琳琅满目:指名读词,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个词说明了木雕的(多),都已经充满了你的眼睛。这个词多用在书籍或工艺品上。各式各样)

3、有句话说得好“学以致用”,既然学了就要会用。能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写一段话吗?快动笔写写吧!

过渡:只有领略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美,带回了精美的木雕,才不虚此行,不留遗憾。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惋惜)这一词出现在哪个自然段?(第九自然段)指名读。这里出现了两次,分别指谁遗憾?

四、研读课文,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

1、“我”为什么而遗憾?

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这工艺品指的是什么?(象墩)这象墩精美在哪儿?找到相应的句子。理解“栩栩如生”,能给他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望着如此精美得象墩,难怪我会如此喜欢,从哪儿能看出来?(爱不释手:出示“释”的意思:①说明;解说②消除③放开;放下④出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她喜爱得放不开手,那是种怎样的喜爱?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篇12:《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游览、名不虚传、标准”等词语。

2、积累并运用词语,欣赏文章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非友谊学习资料文本打印数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高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师简介非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我在 旅行时,想买一个 为纪念,但却因为 所以放弃购买,感到很 ,后来,卖木雕的少年送了我 ,我很 。

2、交流。

三、欣赏木雕,积累语言

1、故事围绕着木雕发生,那么什么是木雕?木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播放木雕图片,师简介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自己读一读课文的3――6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木雕的句子,并读一读。

4、交流。

用文中的词语再来形容形容图片上的这些木雕。(指导理解四字词语。)

5、小结填空。

课件出示: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四、品读言行,感悟形象

一读勾画:

1、当作者正在挑选木雕时,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现在作者的面前,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括号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

①“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②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③“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④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⑤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

⑥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⑦“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⑧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⑨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二读抓行为:

1、同桌之间再互相读读这些描写少年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分别写出了少年的哪些行为?

2、交流。(指导理解词语:遗憾)

随学生交流板书:

卖――猜测――遗憾――专门等――送――不要钱

三读激疑:

1、少年先是热情的卖我木雕,然后猜测我是中国人,为我不能带回木雕感到遗憾,于是他傍晚在宾馆外专门等候,送我一个与白天心爱的木雕一模一样的小木雕,而且不要钱。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从少年的这些行为中你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2、交流。

四读释疑:

1、根据提示阅读。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学习资料,再读一读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一想少年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假如你就是那位卖木雕的少年,将你内心的想法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课件播放图片,师补充介绍中非友谊资料。

4、师引读:

朗读:“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指导理解词语:沉甸甸)

五读小结:

1、自己再读一读这些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语言把这位非洲少年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交流。

五、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故事学完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各族人民都成为朋友。

篇1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词语;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初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词语;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初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说起非洲,你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图片。在非洲南部,有一道举世闻名的景观------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想看吗?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看完以后,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2就在这样壮美的大瀑布不远处,有一位卖木雕的少年。看老师书写课题(强调“卖”和“雕”的写法)谁想读一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写卖木雕的少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看小朋友读得真认真呀,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三、研读课文,感受大瀑布的壮观、木雕的精美和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情。

1在去非洲南部之前,朋友叮嘱我一定要做两件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朋友这样叮嘱我,肯定是瀑布和木雕有着特别之处。请同学们找到描写瀑布和木雕的句子,分别用“——”和“﹏﹏”划出来,并读一读,想一想。

2我们先来看瀑布,谁先说?交流,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

a你从哪里看出瀑布有特别之处,它特别在哪里?

交流,朗读,理解“名不虚传”(你能用“名不虚传”说一句话吗?)

理解“游人如织”( 读着“游人如织”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b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语中意为雷霆翻滚的云雾,我们从哪些文字中可以读出来?(十分壮观、清晰可辨)朗读,感受。

c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如此壮美的瀑布,齐读。

3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让我们大饱眼福,留连忘返。而木雕又有怎样的特别呢,咱们一起来说一说。交流,出示课文第3、4两小节和“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你们看到过木雕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非洲木雕,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b看到这些木雕,你想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形容呢?说说理由。

交流,理解“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c男女读,齐读。

4围绕这些精美的木雕,发生了哪些故事呢?默读课文,同桌商量一下。

交流,概括: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5原来,关于木雕,还有这么多故事啊。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学完了“听朋友介绍木雕”和“挑选木雕”。既然已经选好了,干嘛还要放弃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

6交流,出示: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这是个反问,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吗?

一起来读出这种感觉。

7这么精美的象墩,可是我带不走,所以我心里很——(遗憾)。遗憾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卖木雕的少年也有这样的感觉吗?(有)

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为什么呀?

交流原因:(1)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2)因为我是一位中国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想卖出,出示我和少年的第一次对话,朗读学习。

读到这儿,不要说是作者,非洲少年,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也觉得遗憾。让我们把深深的遗憾送到朗读里去。分角色朗读第5—9小节。

8如果你是少年,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我”遗憾“我”心里又会怎么想?请写一写。交流。

9少年到底有没有抹平我心头和自己的遗憾呢?我们接下去学习。出示我和少年的第二次对话。指导朗读:“我”的话里都有提示语,“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语气比较好把握 。那少年的话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呢?自由读一读,琢磨正确的朗读语气。分角色朗读。

10那么多游客中,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出示课件,介绍中非关系背景。

11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他送出的仅仅是木雕吗?“我”收下的仅仅是木雕吗?

四、拓展:情景写话。

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把你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篇14: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二、过程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张贴在黑板上),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课件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2)认读生词,讨论词语意思。

(3)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4)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一、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二、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2、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三、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四、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篇15:《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售和驮。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售和驮。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教学难点】

了解我的心情变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吕老师要带大家去非洲南部看一看,想去吗?那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飞机在蓝蓝的天空中飞翔,穿越过南海,飞过印度洋,我们来到了非洲南部。

2、非洲南部都有哪些有名的景物呢?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

(课件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木雕)

3、领略过了非洲南部的景物,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⑴ 瀑布:

① 为什么这个瀑布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这个瀑布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谁能来叫叫它的名字?

③ 谁能用这句话来介绍一下瀑布?

课件出示: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两个新朋友:名不虚传、游人如织。

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是啊,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那么壮观,确实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齐读。

⑵ 木雕:

①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非洲木雕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 老师这也有两个词: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③请你用上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非洲木雕。

4、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非洲,去看看发生在那的一件事。

5、出示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⑴ 少年为什么要卖木雕?

⑵ 少年是怎么样一个人?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小朋友提了那么多问题,现在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能把课文读流利。

2、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驮着 象墩 犹豫 沉甸甸 语无伦次 遗憾 宾馆 吹拂 标准 诚恳

⑴ 看拼音读;

⑵ 去拼音读;

⑶ 单独出示生字读;

⑷ 齐读。

3、课文《卖木雕的少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吴晴,带着朋友的叮嘱,想挑选一个木雕带回国。请小朋友再来读课文,找一找在课文中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爱不释手──犹豫──遗憾──高兴──感动

3、请你第三次读读课文,你从哪里看出了作者的心理变化:

⑴ 爱不释手:

① 出示句子: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② 为什么这个象墩会让我爱不释手:

出示句子: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这里有两个四字词语,我们来读一读。

这个木雕设计的与众不同,雕得又是那么逼真,难怪作者会那么爱不释手。

③ 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到这个象墩,你会怎样来表现你此时的心情,谁愿意来演一演?

看你的眼神,你在看象墩是,非常专注。

你的表情告诉我,你非常喜欢这个象墩。

看木雕的时候可以把眼神集中在木雕上,让人觉得你真的很喜欢。

④ 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

⑵ 犹豫:

① 你从哪里看出我很犹豫?

出示: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作者此时的心里是很矛盾的,行李已经超重了,可我又那么喜欢象墩,是该买还是不该买呢?谁能把我当时矛盾的心理读出来?

② 你还从哪里看出我很矛盾?

出示:啊,不 ,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什么是语无伦次?

是啊,想买又不能买,这让我的内心非常复杂,加上少年那么诚恳地让我买一个,更让我语无伦次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⑶ 遗憾:

① 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遗憾?

出示: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② 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感到遗憾呢?

③ 是啊,那么美的工艺品,我多么想把它带回国,但我又不能,确实让人挺遗憾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我高兴什么,遗憾什么,从哪里体现出来,我们留到下节课再讲。

四、写字指导

1、这节课我们要来写售和驮。

2、看到这两个字,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呢?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篇16: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生字,理解“象墩、爱不释手、栩栩如生、语无伦次、遗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我”和少年之间的对话以及少年在暮色中等“我”的片断。

3、通过默读,找到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人特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握课文情感

教学流程

一、小诗导入

小朋友们,在最近学的一些课文里,徐老师总觉得被一种情感深深打动着,于是写了几句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朋友

是阮恒颤抖举起的生命小手

朋友

是大地无情面对地震人人献出的那份爱

朋友 他跳出个圈

跨越国界

迈向大洋彼岸

架起中非那抹友谊彩虹

于是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用那小小的木雕

诠释礼轻情义重的友谊真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这节课我们就去结识这位卖木雕的少年,去看看他的那只木雕,掂量那份情谊。

1、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3、检查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一模一样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论次

(1)开火车读

(2)模是多音字

三、看瀑布

1、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词)

还有一个词,不好念,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顺溜。(学生练)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也称维多利亚瀑布,在世界十大奇迹中排名第七。作者此行去非洲之前,朋友就叮嘱她: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要不我们也去欣赏一下。

(出示图并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全貌呈“之”字形,绵延97公里。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大瀑布和对面的悬崖之间。因此当地人也叫它 “彩虹之家”。

3、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理解:名不虚传什么意思?(换词:名副其实)从这段话的哪些词,你还可以感受到这里名不虚传?体会游人如织(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说明游客特别的多。)

4、朗读指导(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里非常有名,游客非常多?评:听出来了,这里真是一个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

四、识少年

1、就在这名不虚传的瀑布附近,作者结识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他们仅仅只有两面之缘,却让作者永生难忘。这是为什么?请默读课文3到9段,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看看第一次相遇,少年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少年印象记)

2、第一次印象(3到9段)

找:孩子们,我和少年第一次相遇,你都找到了少年的哪些言行?

(1)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2)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4)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再读:那你能再读读课文,揣摩一下,当时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1)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2)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当_____________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4)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交流:

过渡:你能读明白少年那一丝遗憾的神情吗?(学生谈)细细来品味一下课文10到15段,看看他们第二次相遇。

3、第二次印象记,自由读,找找少年是如何弥补这一丝遗憾?还可以拿起笔在边上写写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

重点句:“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那位黑人少年可能干什么去了?

(既然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墩作者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词?)

理解:沉甸甸(专程、专雕、两国友谊)

孩子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友谊,才会专门为我雕刻,专程为我送来这象墩,让我无憾地离开非洲。

4、这木雕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木雕吗?这里面饱涵了什么?

(这份情、这份谊,每刻一下都包含着少年对中国人民的那一份情谊。这样的木雕小象墩,怎能不让作者感到沉甸甸呢?)

5、这个可爱的非洲少年,话语不多,却默默地用行动传递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少年行为真可以用一首小诗来表现

细微之处见真心

枝枝叶叶总关情

人生所贵友情见

天涯海角也若邻

你也能写几句话来夸夸黑人少年吗?

六、小结

作者的这趟非洲行,让她永生难忘。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卖木雕少年美丽的心灵,这一切都震憾着作者,也震憾着我们,愿中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愿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不断延续下去

篇1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名不虚传、游人如织、五官端正、清晰可辨、掏钱、一模一样”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 直入课题。

二、 整体感知。

1、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走近卖木雕的少年。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指名回答

品读第一部分

1、 轻声的读一读1-9自然节,用横线画出描写作者“我”的语言和句子,想一想“我”当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2、 指名回答

3、 画出描写少年语言和动作的语句,用心去体会,看看又能体会出什么?

4、 指名回答:

5、 师生配合读文。

品读第二部分

1、 自由的读一读课文剩下的部分,找到让你感动的部分体会“我”和少年当时的心情,在小组内说一说。

2、 汇报。

3、 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4、 汇报读

三、 总结

课文在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很多是直接表现,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写,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课后可以积累下来,相信对你的阅读和写作也会有所帮助。那么,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们走进了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凉风轻拂的夜晚,黑人少年美丽的心灵,愿这份美好,这份友谊永在我们心间。

【《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2.卖木雕的少年反思回顾

3.卖木雕的少年的课文原文

4.《航天飞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东方之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