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糊李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课文阅读推荐: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篇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了,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篇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 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⑴ 什么是丝绸之路?⑵ 那是一条怎样的路?⑶ 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2] [3] 下一页
篇4: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充实,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和意义,蕴涵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能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那么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谈
4、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齐读第三段。
5、通过你们的朗读,我看到了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无人问津啊!怎一个“荒”字了得!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春风不度荒满路。”(板书)
二、感受开辟后的丝路之繁荣,学习第九自然段。
1、那么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对丝绸之路有什么印象?
3、书中哪一段写了丝绸之路繁荣的样子呢?齐读第九自然段。
4、是啊,现在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各种物资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来往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景象啊!(板书)
三、感悟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毕生精力。
(一)抓中心句。
1、这条路是谁开辟出来的呢?(张骞)
2、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张骞的贡献,请你勾画出来。
3、请一学生读,出示课件,齐读。
4、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
5、解“毕生的精力”。(学生自由谈理解)
(二)、出示自读提示。
(三)、小组交流:完成了就和同桌交流,可以谈感受,也可以读出你的体会。
(四)、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
1、出发的路途中(第5自然段)。
学生抓重点词谈感受。
评读,生生互评
小结: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张骞一行人面临生与死,多么有勇气啊!齐读第5自然段。
2、在匈奴当俘虏的岁月(第6自然段)。
重点句: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牧草由绿变黄……十一年过去了。”
①这他做了些什么?
T:哦,原来这11年里,他是那么忙碌。难怪说是“一转眼”。所以“11年”和“一转眼”两个词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正是他11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②那么这11年里做那么多事,又是为了什么?
他会怎么想?出示课件:“他想__________,于是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生说)
③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小结,齐读。
3、逃跑的过程(第7自然段):
(1)个别学生读,自由谈体会。
(2)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想象画面。
(3)生描述画面,读出画面感。生评、师评。
小结
(五)小结5、6、7自然段。
(六)小结人物品质,回读中心句
四、丰满人物形象,感受张骞之伟大。
1、看张骞回到长安的视频。
2、(画面定格)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3、同学们对张骞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张骞吧。(回读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简单介绍张骞回来后的情况。
2、解决开课质疑: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出示读课件,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5、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读课题。
六、拓展延伸。
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路还有很多,下课后搜集:“海上丝绸之路、京西古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写下来,回家认真查找这些资料。
篇5: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六课时“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中的“丝绸之路”部分。
本课时“丝绸之路”这一内容体现了世界我们传承的空间联系,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示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张骞同西域开辟的,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到唐代丝绸之路进入了繁荣时期,是联系欧、亚、非的陆上交通国际商道,把古代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教学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利用地图来认识神奇的丝绸之路。
2、感受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3、学习搜集、处理、材料及制作课件的方法。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正确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
(1)全班在自愿的基础上分成8活动小组,由各小组学生推选出本组的组长。
(2)提出下一堂课设的专题,专题有“丝路的由来”“丝路路线”“丝路上的人物”“丝路的作用”“丝路在陕西”“丝路甘肃”“风景优美的酒泉”“丝路在新疆”,由小组长选出本小组的活动专题。
(3)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材料,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小组的成果以小组成员共同制作的课件和发言展示形式。
(4)须在下一节课前将制做的课件交于老师,由老师将其整合成活动课的课件。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叙述】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我们来交流一下。
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船只等;
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很好!交通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示]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丝绸之路。
[探究园](希望同学们在听各组的汇报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配古筝曲《阳关三叠》)
(1)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从“丝绸之路”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共同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3)这些写满苍桑的残横短壁昔日是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上穿梭?
(4)有人认为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你认为呢?
(5)你能为设计一条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旅游的路线?
(6)丝路的兴衰给今天你怎样的启示?
[板书]丝绸之路
[活动]各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结合屏幕介绍)
第一板块丝路——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第一组丝路的由来)
生:介绍丝路名字的由来。
师:(补充)他最早出现在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经过赫尔曼所著的《中国和叙利亚的古代丝路》而得以确立。如今,这一美好的名称已极为普遍地用于形象地表述古代亚区古代大陆上的东西交通干线。
(第二组丝路路线)
[屏幕显示]动态呈现丝绸之路的路线
生:结合此图介绍丝路的路线。
(第三组丝路上的人物)
[屏幕显示]主要人物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的相关资料。
生:介绍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
师(补充)张骞开拓了丝路,班超保障了丝路的畅通,玄奘、马可波罗对中西方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组这是一座桥梁——作用)
[屏幕显示]
生: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此商路中西方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突出此商路是经济文化的桥梁。
师:(补充)它不仅是经济文化的桥梁,而且还是政治的桥梁,中国的治国的方略,道德规范也是通过此商路西传的,他是连接了亚洲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
由学生先介绍,后由老师补充:丝路衰落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的变化
②海上丝路的兴起
③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格局变化
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第二版块:丝路上的明珠
第五组丝路在陕西——品读西安
(设置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丝路的南端城市——西安)
介绍以下景点并设计旅游的路线: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
充满神秘色彩的——始皇陵
咸阳首墓——昭陵
佛教名刹——法门寺
第六组丝路甘肃
(设置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甘肃)
生:介绍以下景点: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黄河大桥
敦煌之旅——莫高窟
躺在诗词里的——阳关、玉门关
生:结合图片介绍阳关、玉门关遗址,有多少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感慨系之。
配乐诗朗诵王维《渭城曲》,王之焕《出塞曲》;王昌龄《从军行》。
第七组风景优美的酒泉
介绍以下景点:小布达拉宫——拉卜楞寺;垂柳青烟的海臧寺
塞上江南——金张掖;长城终点——嘉峪关
神奇的鸣沙山与月牙泉。
第八组丝路在新疆——我们神往的地方
介绍以下风景一部神秘的史书——罗布泊丝路遗梦——楼兰古城
一部消失的神话——艾丁湖风光迷人的天鹅湖
善土峪沟的千佛洞
(在学生的介绍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罗布泊、楼兰古消失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善待自然的教育。)
第三板块:丝路上的思考
[探究园]
(1)丝路的兴衰给今天你怎样的启示?
由师生从一下几方面共同探讨:
①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占据对外交流的主动权。
②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重振西部。
③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屏幕显示]:(配古筝曲《阳关三叠》)风雨岁月中的洗礼,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丝路,如今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大漠的古城?高原上的遗迹?古道旁的废墟和为打通、保卫这条通道一代代英雄好汉们的土坟古墓?还是只要从浩瀚的文字里才可以翻到的马革、羌笛、阳关的壮行酒、酒泉的夜光杯?不,他留给我们太多太多。当我们同高原一脉呼吸、同湖泊一起心跳、与雪山共同述说、与胡林同声歌唱的时候,我们从这部经典大书中俨然读到了我们发展的铿锵的脚步,使我们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现实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升华,有更多除去知识以外的收获。
篇6:《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习设计
篇7: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 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 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习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3) “……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4) “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习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中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 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篇8: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走进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繁忙之路。
(1)播放课件(由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组合而成),学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2)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教师: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师用简笔画表示丝绸古道的大致线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
(3)学生自读课文第一及最后两个自然段。
(4)交流:
① 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 动物植物 友好往来 共同发展
②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文化和商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5)一条丝绸之路,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新篇。这条路是商贸路,也是友谊路,更是发展路,繁荣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沉浸在那些遥远的往事中……
四、学习重点事例,走进友谊之路
1、浏览课文第二至第十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 ── 见面 ── 赠礼 ── 表演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
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的隆重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两国的友好往来。
(2)“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从这些描写中了解当时两国交流的物品。
(3)“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感受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以及他们对汉朝来使的尊重。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可采用个人读、全班齐读或有相同感悟的学生一起读的方式。
五、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六、课后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3、继续阅读了解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准备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4、阅读教师推荐的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及《中国通史故事》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篇9: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二、内容探究
(一)张骞通西域
师: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师:西汉初的西域小国大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例如原本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后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匈奴还不时南下进行掠夺,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了,汉武帝一直筹划着要反击匈奴。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大月氏痛恨匈奴人的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方法。因此,2/4汉武帝发布了一张出使西域的招贤令。大家猜想一下:“招贤令”发布后最终选中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生: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师:阅读课本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意义。
生: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多媒体播放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地带图片]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生: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师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丝绸之路
师:阅读课本《丝绸之路线路图》,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除了丝绸,中国输出的还有哪些东西?西域和西方又把什么输入了中国呢?
生: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除了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和西方的还有汉朝的瓷器、养蚕、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而西域和西方也向中国输入了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当然还有宗教。教师可用图示法归纳总结如下:西方:良种马、蔬菜瓜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等;东方:丝绸之路,丝绸、瓷器、漆器、凿井、铸铁、造纸术、印刷术、养蚕技术等。[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线路图》]
师:画出丝绸之路简示图。3/4
生: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师: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日本。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展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片]
师:根据教材回答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生:东南沿海——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师过渡:前面我们提到了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是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三)对西域的管理[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
师:对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
生:西域。
师: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
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师: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师:阅读课本班超出使西域的内容,东汉明帝时,为什么要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是如何管理西域的呢?
生: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师: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汉朝西部疆域、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与影响力不亚于张骞出使西域。
三、课堂小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4/4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板书设计】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2、班超出使西域
篇10:《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五、教学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习,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
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
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约3分钟)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知识结构。
(八)课后反思(略)
篇11: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钟玲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较长,资料充实,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和好处,蕴涵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的资料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验情感带来必须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好处。
2、潜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潜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职责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好处。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齐走进了丝绸之路,这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齐读课题。
2、透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那么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谈
4、让我们一齐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齐读第三段。
5、透过你们的朗读,我看到了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无人问津啊!怎一个“荒”字了得!能够用一句诗来形容——“春风不度荒满路。”(板书)
二、感受开辟后的丝路之繁荣,学习第九自然段。
1、那么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对丝绸之路有什么印象?
3、书中哪一段写了丝绸之路繁荣的样貌呢?齐读第九自然段。
4、是啊,此刻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礼貌发展的纽带,各种物资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来往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景象啊!(板书)
三、感悟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毕生精力。
(一)抓中心句。
1、这条路是谁开辟出来的呢?(张骞)
2、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张骞的贡献,请你勾画出来。
3、请一学生读,出示课件,齐读。
4、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
5、解“毕生的精力”。(学生自由谈理解)
(二)、出示自读提示。
(三)、小组交流:完成了就和同桌交流,能够谈感受,也能够读出你的体会。
(四)、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
1、出发的路途中(第5自然段)。
学生抓重点词谈感受。
评读,生生互评
小结: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张骞一行人面临生与死,多么有勇气啊!齐读第5自然段。
2:在匈奴当俘虏的岁月(第6自然段)。
重点句: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牧草由绿变黄……十一年过去了。”
①、这他做了些什么?
T:哦,原先这11年里,他是那么忙碌。难怪说是“一转眼”。所以“11年”和“一转眼”两个词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正是他11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②、那么这11年里做那么多事,又是为了什么?
他会怎样想?出示课件:“他想__________,于是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生说)
③、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小结,齐读。
3、逃跑的过程(第7自然段):
(1)、个别学生读,自由谈体会。
(2)、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想象画面。
(3)、生描述画面,读出画面感。生评、师评。
小结
(五)、小结5、6、7自然段。
(六)、小结人物品质,回读中心句
四、丰满人物形象,感受张骞之伟大。
1、看张骞回到长安的视频。
2、(画面定格)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3、同学们对张骞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们一齐来赞美张骞吧。(回读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简单介绍张骞回来后的状况。
2、解决开课质疑: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出示读课件,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
4、透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5、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读课题。
六、拓展延伸。
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路还有很多,下课后搜集:“海上丝绸之路、京西古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写下来,回家认真查找这些资料。
篇1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资料,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主要资料,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制作
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师:这天的那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向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是东西方礼貌交往的通道。(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下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这天,让我们一齐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回到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资料)
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导读
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资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能够圈化出来。,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第一个资料。
(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资料?
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
作者先描述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还写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照应。
师:这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出错。请一齐读一读。
出示:
矗立美轮美奂芝麻商贸匕首鸵鸟循着铃声身着戎装
凹凸不平
出示:给正确的解释连线。纠正字音)
栩栩如生:漫无边际地想象。
浩浩荡荡:高大陡峭的山岭。
五彩缤纷:形容建筑、艺术等华丽精美
崇山峻岭:水势广大的样貌,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美轮美奂:颜色繁多,十分好看
遐想:形容艺术形象十分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三、自学引导,体会句子含义
(一)自主学习《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设计|名师教学设计
师: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课文有一个句子告诉我们了!。出示: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请默读思考: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二)反馈交流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述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先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此刻什么地方?
⑵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能够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师: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们体会到的说一说。
交流、生发,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
3、感受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的伟大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有其他的作用。
学生从“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
(补充: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礼貌》,我们能够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礼貌联系在了一齐,促进了东西方礼貌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超多的礼貌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好处。
师: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礼貌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丝绸之路在祖国的西部,感召我们西部大开发,让这片沙漠之地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民族友好往来日益密切的通道。
板书:
丝绸之路
友谊交流道路
篇1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好处,激发学生向往古代礼貌,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透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但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礼貌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这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齐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此刻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述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先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此刻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能够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此刻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礼貌》,我们能够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礼貌联系在了一齐,促进了东西方礼貌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超多的礼貌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好处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礼貌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资料,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能够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汲守庆)
B案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适宜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回到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述了一个怎样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能够从此刻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能够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立刻,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好处。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此刻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篇14: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好处,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透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潜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资料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潜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好处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向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礼貌。它是东西方礼貌交往的通道。这天,让我们一齐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齐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状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此刻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情绪呢?
小组内进行分主角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情绪。(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能够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好处?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4.丝绸之路散文游记
10.丝绸之路反思回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