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济江问舟中人》全诗鉴赏

《济江问舟中人》全诗鉴赏

2024-10-29 07:55: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andand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济江问舟中人》全诗鉴赏,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济江问舟中人》全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济江问舟中人》全诗鉴赏

篇1:孟浩然《济江问舟中人》全诗赏析

孟浩然《济江问舟中人》全诗赏析

济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注释

⑴扁舟:小船。

⑵引领:伸长脖子。天末:天边。

⑶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

参考译文

潮水落下去了,江水平如镜没有起风。你我乘一条小船一起过江。我时时伸长脖子远望天边,哪处的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在长安应举不第,次年夏秋之交,曾有吴越之游。当时,他自洛阳沿汴水,邗沟南下,自镇江对岸渡长江,到达杭州,然后到越中(今绍兴一带)各地探幽访胜。此诗大约是他航行浙江(钱塘江)时所作。

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赏析:

《济江问舟中人》由孟浩然所作。全诗从潮落江平登舟航行的惬意襟怀。扁舟共济的气氛。到一再探询越中山水的无穷兴致,处处体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纯真感情,使诗篇荡漾着一般行旅诗所少有的浓郁情趣和生活气息。

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作者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百里雷声震”、“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是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息之后,江边渡口便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希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透露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慰心情。

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反映登舟后的情景。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作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感到亲切。从“与君同”的霭然可亲的话语中,诗人当会与“舟中人”相互问讯。

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作者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顿成妙语。

这即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化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十分逼真地显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倾慕和急于前往游览的心情。由于游赏越中山水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何处青山是越中?”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婉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两岸“青山”虽系实景,但未必即属越中。一问便结,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仿佛航程甚长,越中甚远,其实这都反映了作者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这首诗似乎前三句写“济江”,最后一句是“问舟中人”。其实,诗人在“时时引领”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舟中人”探问何处是越中了。所以,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天真好奇,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已经暂置度外,充溢字里行间的只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引领望天末”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何处青山”却是虚指,以实衬虚,又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邀淡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

篇2:《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古诗鉴赏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诗鉴赏

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诗人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百里雷声震”、“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是表现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住之后,江边渡口就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渴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传达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悦心情。

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同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还是感到格外亲切。从“与君同”的平实自然的话语中,不难想象,诗人与“舟中人”亲切问候的情形。

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诗人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更是妙语。

这既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变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传神逼真地表现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向往心情。因为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

“何处青山是越中?”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蜿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一问便结,戛然而止,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似乎航程甚长,越中甚远,都是用以衬托和渲染诗人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这首诗前三句似乎写“济江”,最后一句是“问舟中人”,其实,诗人在“时时引领”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舟中人”询问何处是越中了,因此,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被纵情山水的愿望所暂时替代了,充溢字里行间的只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引领望天末”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何处青山”却是虚指,以实衬虚,更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邈淡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全诗从“潮落江平”登舟航行的惬意襟怀,“扁舟共济”的亲切气氛,到一再探问越中山水的无穷兴致,处处体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感情,使诗篇荡漾着一般行旅诗所少有的浓郁情趣和生活气息。

篇3:《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诗鉴赏

《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诗鉴赏

【原文】

济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⑴。

时时引领望天末⑵,何处青山是越中⑶。

【注释】

⑴扁舟:小船。

⑵引领:伸长脖子。天末:天边。

⑶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

【白话译文】

潮水落下去了,江水平如镜没有起风。你我乘一条小船一起过江。我时时伸长脖子远望天边,哪处的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在长安应举不第,次年夏秋之交,曾有吴越之游。当时,他自洛阳沿汴水,邗沟南下,自镇江对岸渡长江,到达杭州,然后到越中(今绍兴一带)各地探幽访胜。此诗大约是他航行浙江(钱塘江)时所作。

【赏析】

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作者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百里雷声震”、“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是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息之后,江边渡口便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希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透露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慰心情。

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反映登舟后的情景。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作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感到亲切。从“与君同”的霭然可亲的话语中,诗人当会与“舟中人”相互问讯。

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作者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顿成妙语。

这即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化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十分逼真地显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倾慕和急于前往游览的心情。由于游赏越中山水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何处青山是越中?”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婉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两岸“青山”虽系实景,但未必即属越中。一问便结,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仿佛航程甚长,越中甚远,其实这都反映了作者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这首诗似乎前三句写“济江”,最后一句是“问舟中人”。其实,诗人在“时时引领”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舟中人”探问何处是越中了。所以,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天真好奇,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已经暂置度外,充溢字里行间的只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引领望天末”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何处青山”却是虚指,以实衬虚,又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邀淡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

篇4:孟浩然诗作《济江问舟中人》原文鉴赏

孟浩然诗作《济江问舟中人》原文鉴赏

《济江问舟中人》由孟浩然所作。全诗从潮落江平登舟航行的惬意襟怀。扁舟共济的气氛。到一再探询越中山水的无穷兴致,处处体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纯真感情,使诗篇荡漾着一般行旅诗所少有的浓郁情趣和生活气息。

济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诗鉴赏

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诗人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百里雷声震”、“ 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是表现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住之后,江边渡口就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渴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传达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悦心情。

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同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还是感到格外亲切。从“与君同”的平实自然的话语中,不难想象,诗人与“舟中人”亲切问候的情形。

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 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诗人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更是妙语。

这既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变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传神逼真地表现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向往心情。因为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

“何处青山是越中?”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蜿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一问便结,戛然而止,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似乎航程甚长,越中甚远,都是用以衬托和渲染诗人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这首诗前三句似乎写“济江”,最后一句是“问舟中人”,其实,诗人在“时时引领”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舟中人”询问何处是越中了,因此,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被纵情山水的愿望所暂时替代了,充溢字里行间的只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引领望天末”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何处青山”却是虚指,以实衬虚,更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邈淡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全诗从“潮落江平”登舟航行的惬意襟怀,“扁舟共济”的亲切气氛,到一再探问越中山水的无穷兴致,处处体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感情,使诗篇荡漾着一般行旅诗所少有的浓郁情趣和生活气息。

篇5:《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诗

《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诗

《济江问舟中人》由孟浩然所作,全诗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纯真感情。

济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注释】

⑴扁舟:小船。

⑵引领:伸长脖子。天末:天边。

⑶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

【白话译文】

潮水落下去了,江水平如镜没有起风。你我乘一条小船一起过江。我时时伸长脖子远望天边,哪处的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在长安应举不第,次年夏秋之交,曾有吴越之游。当时,他自洛阳沿汴水,邗沟南下,自镇江对岸渡长江,到达杭州,然后到越中(今绍兴一带)各地探幽访胜。此诗大约是他航行浙江(钱塘江)时所作。

【赏析】

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作者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百里雷声震”、“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是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息之后,江边渡口便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希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透露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慰心情。

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反映登舟后的情景。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作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感到亲切。从“与君同”的霭然可亲的话语中,诗人当会与“舟中人”相互问讯。

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作者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顿成妙语。

这即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化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十分逼真地显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倾慕和急于前往游览的心情。由于游赏越中山水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何处青山是越中?”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婉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两岸“青山”虽系实景,但未必即属越中。一问便结,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仿佛航程甚长,越中甚远,其实这都反映了作者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这首诗似乎前三句写“济江”,最后一句是“问舟中人”。其实,诗人在“时时引领”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舟中人”探问何处是越中了。所以,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天真好奇,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已经暂置度外,充溢字里行间的只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引领望天末”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何处青山”却是虚指,以实衬虚,又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邀淡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篇6: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诗歌鉴赏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诗主要以五言擅场,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施之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当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居然将承平时代那种淳厚世风与人情味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谁能说它是一味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______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可谓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自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确评。

【《济江问舟中人》全诗鉴赏】相关文章:

1.《江雪》全诗

2.渡浙江问舟中人,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的意思,渡浙江问舟中

3.李白《高句丽》全诗鉴赏

4.杜甫《江村》全诗赏析

5.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

6.白居易《缭绫》全诗鉴赏

7.李白《横江词》全诗赏析

8.古诗江雪全诗带翻译

9.《灵隐寺》宋之问唐诗全诗意思

10.宿建德江孟浩然全诗鉴赏

下载word文档
《《济江问舟中人》全诗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