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与禅
“竣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王维的诗与禅,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王维的诗与禅,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
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下面来看看!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在世时。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
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太原祁县人。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安史之乱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但这首写于任职伪署的诗表明了他的忠心――<凝碧池上作)。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官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再加上弟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但是这对他打击很大,他是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使他已经对政治失望之极,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正所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其(责躬荐弟表)说:“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二、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王维跟禅南北二宗的渊源颇深。随着王维奉佛参禅,也不可避免地将对禅宗的理解带入他的诗歌创作当中,从而给他诗歌造成了重要变革。王维把禅带入诗歌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以禅语入诗,以禅趣人诗,以禅法入诗。
1、以禅语入诗
指的是王维大量化用佛家用语及佛家重要典册中的典故进入诗歌,往往说理成分浓重,跟佛家偈颂很相似,只是为了追求押韵,艺术价值往往不是很高。例如: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过香积寺》)
诗人信步游逛,走入了深山,忽闻钟声,方知有寺,于是欣然过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道路上空寂无人,突然从深山密林传来一声悠悠的钟声。让诗人不禁向往,于是寻访,路遇泉水在巨石下发出幽咽的声响,松林在落日的余晖中更显出一份寂冷。傍晚时分空寂的潭水就一曲安魂曲,使心中的杂念佞想也逐渐被平服。虽然诗人在尾联使用了“安禅”“毒龙”的禅语,却丝毫不影响诗的意境。
2、以禅趣入诗
所谓禅趣就是指没有尘世纷扰的平和宁静的趣味。以禅趣入诗,也就是王维把学禅中体悟到的“静”、“寂”、“闲”带入诗歌,这类诗往往不用禅语,而禅意十足。正所谓, “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这也是以禅趣入诗这类诗与以禅语入诗的重要区别。例如:
寂寞掩柴扉.苍茫时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居即事》)
自从<诗经>上吟唱“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黄昏便成了咏离愁别绪、念人思远的经典意象,这首诗也为我们展现了夕阳苍茫、柴扉虚掩、仙鹤归巢、采菱人归,这些黄昏时刻最令人感慨、最让人感伤的画面,我们置身于其中,仿佛感受了时光与人世的消歇流变,仿佛在静与动的相互和谐、光与色相互流转中若即若离、恍恍惚惚,从而让我们感受禅趣的幽深。
而在<辋川集>中,自然的超逸空灵之美,隐居生活的清 静悠然之乐,更多地融入了“静”、“寂“的禅趣。例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空山无人、夕阳青苔,一派空寂幽深,人声不知从何处飘来,回光静静的返照,给人一种若隐若幻的感觉。这里没有了忧虑彷徨,没有了功名利禄,只有一片平和安谧,涵含无尽的禅趣。
3、以禅法入诗
早期王维接触的是北禅宗,重修禅打坐,在《旧唐书・王维传》中称他“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在王维诗中也随处看到“禅寂”、“安禅”之类字眼,如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日上方即事》)
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之三)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县兴上人山院》)
后来接触南宗禅后,深深为那“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打动,并在诗歌中流露出与南宗任运随缘的自由境界相同的诗味来,例如: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虽然诗人没有完全摆脱北宗坐禅静修的方式,但是已非原来孤寂的禅室打坐参禅,诗人更多地走向了自然,在自然中抒解而获得心灵的安顿,松风吹带、山月照琴,何等清闲自适、随缘任运。在这宁静的大自然中,诗人的心仿佛得到顿悟。尾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表面上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渗透了王维受南禅的影响。
以禅入诗,给王维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王维诗歌的题材由先前题材广泛变狭小。王维早期诗作内容广泛,有边塞诗、幽
愤诗、赠别诗、田园山水诗,而到了后期,诗的题材由积极地关注现实变成山水田园的吟唱和禅境的沉思和体悟。
其次,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面貌也随之一变。早期王维诗歌大多体现出一股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思想和强烈关注现实的愿望。
再次,把中国山水田园诗推向极至。他把自我主观情绪深深寄遇于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虫,使山水田园诗克服了谢灵运山水诗形意相分离的缺点,做到了不言道而道自明,不言意而意借形显,达到了形意相融的境界,使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为后人高不可及的模本。
三、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与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杜甫诗歌格律森严不同,王维晚期山水诗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脱而著称。其诗往往篇幅短小而却诗意隽永、意境浑然、气韵灵动,达到了意与境、情与景相融合。他在诗中所生发的意境往往是“空”和“静”结合,显得禅意十足。
“空”,是佛家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家认为世上所有的表象都是幻相,其本质就是“空”,禅宗也称“五蕴皆空,六尘非有。”王维把这种思想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使诗歌带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蓄的美感。例如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同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孟城坳>这首诗,这种“诸行皆空”更加明显。其诗云:
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静”也是王维诗歌中的一种境界。“静”需要摒弃杂念,见悟自性。王维曾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朝槿”即是木槿花,因为开放的时间短,热烈的开放过后便归于永恒的寂灭。这种“静观朝槿”也就是体验永恒的寂灭。但是“静”并非只有的寂灭,而有“静中有动”。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由“人闲”体悟到自然界桂花飘落,由自然体悟万物的寂灭,诗人在这里得到最高的解脱,从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肯定了感性生命的意义。
正是王维诗歌作品渗透的“空”和“静”的禅意,构成了王维诗歌中空灵、冲淡的意境。
总之,王维与禅走在一起,不知是王维选择了禅,还是禅碰上了王维,王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超拔的诗学才能,把禅与诗融合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此,提起禅和诗,王维就成为了一个跳不过去的关键人物。
篇2:王维的诗与禅
王维的诗与禅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
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维出生于公元7,卒于公元761年,王维的一生,信奉禅宗。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弘忍。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开元、天宝年间。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布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的争论。到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得到皇帝的信任。最终,南宗代替北宗而兴起,并成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维的家庭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司表》中说 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的母亲得拜的禅师大照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在神秀死后,由普寂统其重法。王维的母亲持戒安禅三十余年,颇有修养。同样,由《后汉书·王维传》记载的“事母崔氏以孝闻”说明王维是个孝子,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因而在母亲的熏陶下王维和他的弟弟王缙同样食素奉佛,信奉禅宗。加之,王维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在《旧唐书·王维传》中说“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禅宗的思想影响他,他的经历家庭环境也使他更愿意禅宗中获得精神的解脱。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王维的个人经历同样对他诗歌禅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王维的思想,前后以40岁左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王维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这一阶段王维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的诗歌,这些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的,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王维中年时期,接连丧妻丧母,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尤其是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这一时期,他对佛教的信仰逐步加深。特别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以诵禅为事”。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大量禅意的诗歌涌现。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王维诗歌禅意的形成,从而对他后期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维诗歌的禅意
探讨王维诗歌禅意的前提,必须首先承认诗与禅的相通性。
然而,诗与禅本身是矛盾的两个主体。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诗与禅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诗是文学、禅是宗教。诗是语言的艺术,禅从根本上来说,恰是排斥语言的。然而,诗与禅却又是相通。显然,从依靠敏锐的内心体验、直抵生命的本原、欣赏人生瞬间的美丽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与禅是相通相融的。王维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将佛家的境
界转化为艺术的境界,将禅宗的精神转变为艺术的精神。正是由于这样,王维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在唐代诗坛独尊一宗,自成一派。读王维的诗歌总让人觉得在方寸之中,感受宇宙之大,在空寂之中领略人生的无穷。作为精通禅义的艺术家,王维在其山水田园诗中时常以禅入诗,用禅寓诗,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恰恰体现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
王维诗歌的禅意,集中体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禅宗所追求的“空与寂”的境界,在王维的山水诗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首先,他的诗句中大量出现跟“空”与“寂”相关的词句,比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更深层的,他的诗歌中,集中表现出一种空寂之感。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塑造的情景绝妙,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全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沉寂的月夜,幽林之中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来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由此可以深知,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再看王维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将空寂的境界写得精妙绝伦,一个“空”字,语带双关,原来山
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然而,“空”这个字不仅是指境界之空,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之空,所以才显出境界之空的。于此而观之,结合作者经历,作者内心受禅意之空才是真正空寂之境的根源。
“无我”亦是禅宗追求的境界之一,王维诗中亦多次呈现了这一境界。如《戏赠张五弟堙》其三: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乌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认为“我”乃是由 “色”和“名”两部分组成的。“色”,此指肉体,肉体的生长毁灭是人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肉体并不是属于人自己的东西。“名”属于心理现象,是由思维、感觉、意识等组合起来的,它也不停地生灭变化着。因此并没有一个常驻不变的“我”存在。在这里,诗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契合,相互融合,忘乎自我,顺乎自然,与飞禽鸟兽相亲,与白云彩霞为伴,连自己的存在都遗忘了。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他的作品是水乳交融的。尤其是他的山水诗作品,字字清俊,空灵沉寂,具有典型的王维风貌。
篇3: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
一、前言:辋川鹿苑
据《旧唐书》卷一九·下〈王维传〉所载:“(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别为《辋川集》。”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王维在辋口营构了一处辋川别业,且曾经写了与裴迪唱酬的作品辑为《辋川集》。文学史上曾有“终南别业”与“辋川别业”之辨但辋川二十景及其二十首诗作的范畴殆无疑义。《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诗中有〈辋川集并序〉云: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敧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这段序文同样见于《王摩诘全集》中,清赵殿成注曾云:“唐书本传称维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者,即此二十首,是盖当时自为一帙耳。”
《辋川诗》的辑成与辋川别业的环境,在历史上已极明确,但诗的精解及别业的旨义却乏人深论。笔者以为辋川诗的美感来源及辋川别业营构的目的都与佛教有极深的关系。王维自三十一岁贩依道光禅师后,精进佛理,诗文中也有不少论佛教名理的作品,辋川之作表面上虽只是自然山水的布置与描绘,其内在实有王维清修的理想寓托。换言之,即辋川别业实际上如佛陀之鹿野苑,是王维心灵寓所,也是王维心中净土,辋川诗的终极内涵,不只是山水自然形象,而是作者契道的心灵语言。本文之作,即希望借现象学的路径帮助诠解出辋川诗的终极内涵,提供品读这组诗的读者,更深入的解读方式。
王维的辋川,诗与画双绝,其实历来都有不少评赏,但论者只作吉光片羽的语言。以诗来说,《而庵说唐诗》云:“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二人虽能从王维受佛教影响的角度加以肯定,但所论不限于辋川诗。《瀛奎律髓》与《朱子语录》则直接讨论到辋川诗。方回《瀛奎律髓》云:
右丞终南别业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如辋川孟城坳、华子冈、茱萸沜、辛夷坞等诗,右丞唱,裴迪和,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元,学者当自细参则得之。
《朱子语录》云:
摩诘辋川诗余深爱之,每以语人,辄无解于余意者。
方回与朱子虽然识辋川之妙,但一云“穷幽入元”,一云“无解余意者”,二者都点到为止,不曾申其深意。其他评赏辋川诗或取其“诗法”,如李瑛《诗法易简录》云:“幽淡已极,却饶远韵。”或取其“诗境”如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世称妙悟,亦即此诗之意境。”黄叔灿《唐诗笺注》云:“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或只论画境,如王鏊《云泽长语》云:“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等等,即使能指出其名理深旨者,如胡应麟《诗薮》云:“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辋川集》中如孟城坳、栾家濑诸作,皆闲静而有深湛之思。”等,也都只提到一鳞半爪而已。
至于画,只存目于“宣和画谱”,多已散佚,但从辋川图历代题跋、品鉴的文字也可一窥辋川别业的风光。如“秦少游书辋川图后”、“黄伯思跋辋川图后”等,都有一番纸上神游之趣。其中《容斋随笔》记辋川图轴云:“鹿苑即王右丞辋川之第也。”一段话最发人深思。洪迈与蓝田县鹿苑寺主僧的这番对话,令人联想佛陀在波罗奈斯国,渡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的鹿野苑,王维辋川二十景也有“鹿柴”之设,黄叔灿《唐诗笺注》还曾评析云:“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糜鹿场也。”糜鹿在佛家是“真性”的象征。王维辋川的营构,不论从诗、画或山水本身,处处都有禅者的痕迹,应是可以肯定的。
笔者以为,辋川诗山水空灵,意境幽淡渺漫,其美感不只是形象本身,而是经验此美感的主体生命所经历的抽象体验(此即道)之呈现,这个抽象体验即牟宗三论审美品鉴时所谓的“妙慧”概念。牟先生说:“审美品鉴只是这妙慧之静观,妙感之直感,美以及美之愉悦即在此妙感之静观直感中呈现。”这也就是牟先生所谓“无相原则”。牟先生其实已直接取用佛教术语来解释文艺美学,本文诠解辋川二十首,也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应用。
二、此在、世界与非世界
为了深入赏析辋川诗,本文藉现象学“此在”“世界”等术语,用以配合佛教世界观来观察王维辋川诗之世界。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有与东方思维极近似的内涵,借以来诠解老庄或佛家是极为合适的。海德格尔的思想以“Sein”为根本,一般翻译作“在”“存在”“存有”等,这个“存在”先于一切知识,先于主体与客体之分化。海氏自己曾说:““存在”不是思想的产物,而“思想”反倒是“存在”的产物。”这种语言、经验无以言说的“存在”境界,与佛教之“禅”的路径有相似之趣。
在整个存在论的系统中,“人”是理解此“存在”的关键,海德格尔称之为“Dasein”,一般译为“亲在”、“此在”等。“此在”是万有中能意识到,发觉到自己的“有限性”、“时间性”的主体。海氏把“人”之“时间性”、“空间性”联系在一起,但时间与空间都不是科学知识度量万物变化的尺标,而是与“人”俱在的一种“意识”。它们构成了Dasein(此在)的Welt(世界)。人生在世,时间性并不能分割人为的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也一样,世界对于“此在”本身并无间隔可言。“此在”就是“(我)在世界中”,既无“我”与“世界”二元分离,也无主体、客体分立现象。但是,海氏的“世界”观却是有限的,与禅定的唯一与永恒却终究不同。
海德格尔提出“死”的哲学意义来真正体验“此在”与“世界”。这是远古以来人类在诗歌与艺术中惆怅和沉思的一大重心。“死亡”是不能真正体会的,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会产生一种特殊心境,海氏称此为“忧思”(Angst)“忧思”是“此在”的特殊状态。“此在”不是知识所能掌握的,而是透过“忧思”“死亡”“时间”“空间”来体验。
以上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几个重心。至于“诗”,也是海氏推崇的,他认为“诗”中有“意象的世界”,只有通过这个世界,才能体验到真正的、曾存在过的世界。
在海氏《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几个基本问题便是“此在”、“时间”、“空间”、“忧思”与“世界”,这是本文想要藉用的座标。然而海氏的“世界”观与“存在”观与佛家根本上是不同的。他定位“此在”向之超越存在着的那种东西为“世界”,基本上并不着重于非“此在”之物,他是单向地以“世界”来体验“此在”。而禅则不落两边,《金刚经》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合理相分第三十)因此佛家的“世界”是海氏“世界”与“非世界”的整体相生相成,有其无限性,而海氏的“此在”、“世界”、“时间”等等,都属有限性的,因此“此在”才有“死亡”等“忧思”,禅者则愉悦喜乐,“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察王维辋川诗的世界,仅仅以海氏的存在世界来看是不足的,我们仍需辅以佛家的世界观来了解。
佛家最终境界是“无有一法可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只是心念变易的产物,“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在佛理中时间、空间及世界实一合相,不可说的,可说可得的,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存有论”到海德格尔已突破主、客分立的现象,但:“它们依然具有一种客观性,而且也是目的论的,这意味着这些观点依然具有某种形式,即不是完全无相的。”而禅却是无住的、无相的。此外,海氏所揭示的是一种理论功夫,而禅则为实践工夫,二者也不相同。
综言之,海氏的“世界”说,在佛家充其量只是有情世界与器世间,佛家的世界则为华藏世界,是净土宗所谓十八种圆满报土,是华严经十说的毗卢遮那如来净土。《华严经》云:“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纯一清净,佛号法界净光明。”又云:“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纯一清净。佛号大变化光明网。”……“此一一世界中,一切世界,依种种庄严,递相接连,成世界网。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种种差别,周遍建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华严净土是“现象圆融的世界”,现象即本体,本体即现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尘而尽宇宙,举一毫而尽法界,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神会语录残卷》一三九页)巧的是王维的辋川,“辋水沦涟,与月上下。”(《王摩诘全集》卷十八〈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又布置二十景,一一入诗,如“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纯一清净。”令人不禁兴起禅佛世界的联想。
三、辋川诗的世界建构
王维号称“诗佛”,一生写过不少以禅入诗的作品,但有些禅理诗只涉禅语名理,并非以自然景物展示真如宇宙,中晚年定居辋川之后的作品才渐渐有“对境无心”,不生是非,不起忧乐,不染尘念的体现。王维早年奉佛,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禅宗是他主要学习的内涵,此外也兼修华严、净土。“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卷三〈终南别业〉)之后,大自然景物在他的诗中处处流露出许多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构织成一处空灵、寂静的世界。辋川二十景如华藏二十佛刹微尘世界,如佛国净土般予人无限感悟。
辋川诗的创作时间约于唐玄宗开元中叶到天宝年间此时王维自宋之问遗族手中购置这份别业,重加修葺,作为母亲崔氏持戒安禅的居所,“新家孟城口”(〈孟城坳〉)二十景中的孟城坳便是王维的新家所在,由时间的今昔,空间的迁移,与人事新旧的代谢,辋川二十景因而织入存在的许多思考与王维得自于禅佛的独特视野。表面的辋川山水实含融着王维对无常、无我、生灭世界的观照。
(一)人之居也如诗
德国诗人贺德龄(Holderlin)尝言:“人之居也如诗”(poetically man dwells)经由“诗—言说—探寻人类存在的本质”,这也正是海德格尔对“此在”阐说的方式。换句话说,人“居”于世界这个本质是可以透过诗而得到彰显。海德格尔说:
“居(dwelling)”实为“寓”(to dwell)于天地之中,是人“在世存有”(being-in-the-wold)的实存本然性开显。“诗”的“语言”“召唤”出天、地、人、神四方聚集与自身的事物,使“此在”开显成一统一的四重整体,这便是“世界”。
篇4: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的影响。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但是经过这一次的**,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僧侣,以玄谈为乐。三十岁丧妻后,就不再续弦,独自生活三十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每当退朝后,在净室焚香坐禅诵经,别无余念。又营建辋川别墅,与友人裴迪谈禅赋诗,悠游度日,以至终老。
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主张“自性内照”,强调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因为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苦难的感受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要做到明心见性,就要能忍。这是他对禅宗哲学的一种深刻领会。
王维是一位优秀诗人,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他所作的诗文,风格淡远,意境幽绝,王维的诗篇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王维的禅诗简析
2、王维的佛禅诗,是融禅入诗,诗以简炼的笔调,勾画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将禅的空灵情趣融进了他的山水诗,使诗达到禅所具有的那种情逸的意境。现在笔者根据前人研究王维诗文的成果,以及自己对王维佛禅诗从艺术审美及佛教禅理进行探索后的一些体会,就《鹿柴》、《辛夷坞》、《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瞑》、《木兰柴》、《终南别业》、《过香积寺》等八首诗,从禅文化审美艺术的角度加以浅析和阐述。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
禅宗的行持重视“返照”(回光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其所用的画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中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出自《辋川集》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诗文意理浅近单纯,其内容叙述: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平常。
辛夷花在诗人的笔下,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的理想之花,然而它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一幅生机勃勃,花朵烂熳的景象,第二部分是另一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情况,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这是何等的洒脱。
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辛夷坞》的诗境意趣之美,可以从诗中体会,然而意境之外的禅趣则更浓。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他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有,这正是禅的“任运自在”的体现。我们从“纷纷”两字中,可以看出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灭)的“禅”境界。这在诗人的心中悠然生起的,然而在他的眼里,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不正是像辛夷花一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之中的,所谓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由自在地演化着。“不生不减,如来异名。”(《楞严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从辛夷花的花开花落中,亲切地看到了佛性真如的永恒存在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此时此刻,只有与诗人为伴的明月悬空浩照。从此反衬诗人那时内心趋于空寂的自然景物。
篇5:王维诗与禅学研究
王维诗与禅学研究
王维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与佛教禅学有着扯不开的连系,王维凭借他那诗风清丽、充满禅趣的山水般的田园诗独树一帜,诗歌的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对我们后世诗人以及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引言
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唐代开远的繁荣时期,领导世界不仅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也像开放经济一般自由和丰满。汉代佛教东结束以来500多年的唐朝,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与儒、道的唐代难以融合统一的思想,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并打压李性和佛教的建筑,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对儒学和佛教局三足鼎立,文化持续繁荣的局面。
王维生活在唐代天宝年间的开远盛世。他从小被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年轻的时候便在佛教禅修。他早期的官员,虽然不受政治太大的失败影响,但职业生涯的连续曲折,后来接受了佛教南宗禅一方的思想。最后择取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的道路”。后来的很多学者把他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还有为了实现心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从不停止奔走呼喊口号的杜甫等人相比,批评他用委曲求全的态度来过消极的生活,更甚的是上个世纪80年有一个学者为王维惯了为“佞佛”的称号,显然是对王维学习和接受宗教思想的偏见和排斥。
通过对王维的诗歌和王维的评价给古代和现代的研究者把握王维对古代诗歌的贡献,自身的精彩思想的独特魅力的禅诗的花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琢磨不透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王维的一直生活的积极向上,忍辱负重,质朴清洁,像其他杰出的诗人相同,在文学史以及社会史广阔的天空中绽放光芒,如星闪耀。
陈一新在《王维选集》在第一阶段,论述王维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价值,指出“王诗画”,并对王维早期诗歌的“强大”和后来的攻击“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田园诗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从“玄言禅意,奄奄一息的低调中一振而起,成为千古绝唱”的评价很高,也影响了王维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学者,所以有来自禅宗,绘画学习一些王维的诗歌艺术,音乐和其他的观点,但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不同的特点分析,对王维的诗歌研究形成了庞大的规模。
在禅宗的影响研究,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也极大,如元市杭根据“王维诗画禅思想”,指出王维诗的禅,空和孤独的境界,都是忘我领域的集中体现,已故的王维已进入空灵的境界,安静和美丽,闲淡冷寂、无忧无虑的境界。这显然于禅宗浸润相关。葛晓音在他1993出版的“田园诗”的研究有更原始的观点,认为王维禅入各种游记诗的风格,具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是王维的山水诗的重大贡献,王维虚静的环境,定吸收禅家的涤清烦虑,自我认识,空的.结晶,也是他追求纯粹的高街的审美理想融合在自然美的高度所纯化的”。除了以上那些还有吴淮东的《王维诗画禅意相通论》,张迎宾的《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
美学建构》等等,皆是对王维的平常生活,思想背景所带来的影响,还有诗与禅意想融通等观点进行的论述。
第二章 王维奉佛因缘和与神会禅师
(一)王维奉佛之家庭因素
王维天资聪慧,开元九年(721)春,二十一岁擢进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性至孝,《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事母崔氏以孝闻……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家庭佛教气氛浓郁,他的母亲常年请北宗神秀大弟子普寂,即大照禅师来说禅。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王维在五十八岁的时后,上了《请施庄为寺表》曰:
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揭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园,并是亡亲宴坐之余,经行之所。臣往丁凶衅,当即发心,愿为伽蓝,永劫追福,比虽未敢陈请,终日常积恳诚。
王维那么多年打理佛经,精勤不倦,关于对佛教的宗旨所做的理解,在开元二十五年居住在河西期间作的《赞佛文》曰:
窃以真如妙十方而无成;涅般至功,满四生而不度。故无边大照,不照得空有之深;万法偕行,无行为满足之地。惟兹化佛,即具三身,不舍凡夫,本无五蕴。三界太师;实藉津梁法相,脱落尘容,始于于空舍,然后金刚道后,王毫光相,一生补处。
王维在三十九岁的时候,是开元的二十七年候,所作《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表述以及与当代的名僧道光禅师之间的关系时说了:”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由此可见王维在他的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称自身说"有俊才,博学多艺”,在他接触南宗之前,理佛虔笃,并且师承诸多高僧大德,获得了北宗佛理的精髓。
总体而言,在许多同代后进学者中,王维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后进更至精至诚。他同时南,北禅同修,顿、渐共行,用渐门纪律和规范他的日常行为,艺术实践皆以顿门醒悟,佛教哲学用来浸染他的内心世界,终其一生努力追求完满。
篇6:禅诗 王维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与禅】相关文章:
1.王维的诗
2.杂诗王维
3.禅诗理事圆融论
4.王维的赠别诗
5.王维《杂诗》赏析
6.王维送别诗的意思
7.王维的诗有哪些
8.王维的送别诗摘抄
10.王维的诗有哪一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