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指南>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

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

2023-08-20 08:30: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豆浆就不加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

篇1: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

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

很多求职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没有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等条件,可能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据记者调查发现,沟通障碍(不善交际与言谈),更有可能将求职者挡在成功的大门之外。记者就此专门展开了一次随机抽样的调查专访,调查对象为来深圳市人才大市场的求职者,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答率为88%。具体调查结果如下:求职成败与交际能力密切相关问卷首先对被调查者的“学历”和“既往工作经历”进行了询问。结果发现,求职者中,持有本科学历者为32.6%,拥有大专学历者为42.7%,两者累计相加为75.3%;曾经从事过营销、文员、管理等主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的,累计为64.9%。这表明,大多数求职者都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之后,问卷进行了重点提问:“根据你自己的求职经历,你认为求职的成败与交际与口才能力有没有关系?”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很有关系”的占60.7%,回答“有一点关系”的占37.1%,而认为“关系不大”和“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仅占2.2%。也就是说,如果按“有关系”和“没关系”进行类聚,认为求职成败与交际和口才能力“有关系”的占到了97.8%。显然,认为求职成败与交际和口才能力“有关系”者所占的比例比“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者所占的比例都高。这意味着,与学历和工作经历相比,交际和口才因素在求职过程中也许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求职者如果不能成功地与招聘者沟通,在各路人才如潮水般涌到深圳的今天,要得到别人的赏识,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多数求职者认为自己存在沟通障碍统计分析发现,认为自己“交际能力一般化”的为49.4%;认为自己“口才一般化”的.为53.4%,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左右,

当问及“平时与人交往有没有障碍”时,53.4%的被调查者说“有”。而在这些人当中,29.8%的回答者认为自己最大的交际障碍是心理上的,31.9%的回答者认为是“缺乏实际的交际技巧”,38.3%的人觉得自己“心理和技巧两方面都存在障碍”。可见,深圳求职者中的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交际与口才能力是不满意的,甚至缺乏信心。疏于交际与口才的系统训练比例偏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但调查发现,只有12.5%的人“经常看”交际与口才方面书籍,80.7%的人只是“偶尔翻翻”,6.8%的人是“从来不看”。至于接受过这方面系统、专门训练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求职者既有高学历,又有工作经验,可就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求职者迫切希望补上交际与口才这一课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善沟通而在求职场上碰壁太多,很多求职者终于认识到了人际交往与口才的重要性,并希望能够有机会补上这一课。例如,76.1%的人认为“人际交往与口才能力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69.3%的人对“交际与口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像学习专业知识那样系统学习”表示认可,只有9%的人认为“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有意思的是,93%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交际或口才方面的培训。认为没有必要的人仅有6.8%。求职过程,本质上是求职者与招聘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双方能否有效的沟通,决定着求职的成败。能够与人有效的沟通,是现代人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本次调查结果看,求职者仅就眼下所具备的交际与口才状况,是很难适应深圳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的。因此,求职者要想在深圳求得理想的职位,并在深圳职业社会中站稳脚跟,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外,还必须加强交际与口才方面的训练,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获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篇2: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期望薪酬大幅提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期望薪酬大幅提高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华英才网近日发布的20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求职更偏好的行业为政府公共事业类,而且期望薪酬较往年大幅提高。

这份报告显示,在年大学生求职偏好行业的调查中,政府公共事业取代金融业,成为大学生求职中最愿意选择的`行业,而教育及文化业持续走热,列在第二位,其他大学生求职偏好的行业包括金融业、医疗和保健、电气及能源、计算机等。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顾问刘兴阳表示,因为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初次求职者长期待遇水平和职业风险大小,所以一些具有政策红利、市场先机的优势行业,因其风险小、收益高而受到大学生偏好。

在期望薪酬方面,报告显示,薪酬期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比例从的21%下降到今年的3%,而期望高薪的大学生比例从的9%提高到今年的20%。根据统计,今年28%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酬为3000元至3999元,19%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酬为4000元至4999元,还有6%的大学生期望获得6000元以上的高薪。

篇3:调查显示:京沪等大城市不再是毕业生求职首选

调查显示:京沪等大城市不再是毕业生求职首选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京高校除尽可能多地发布就业需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费用外,今年还不约而同地增强了就业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消除焦虑,恢复信心。此外,就业形势也让大学生“现实”起来,据一项针对全国7700余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不再是毕业生求职首选,而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级市更受青睐。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新学期一开学,就对数千名拟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全面普查,对就业有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包括心理援助在内的帮扶。北大学生就业工作部门还在网络上专门开辟论坛,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清华大学还通过普查,及时掌握目前无务工意向的返乡农民工家庭毕业生的信息,重点为他们提供帮扶。中国农业大学专门邀请校友或低年级同学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及时关心求职中的毕业生。首都师范大学在帮助毕业生缓解自卑、焦虑、烦躁等情绪外,还特别在就业指导活动中模拟真实求职环境,通过真实求职体验,以锻炼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此外,通过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调查数据分析,目前的'经济环境使以往热门的外企、金融、房地产、贸易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压缩,这为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到大型国企、装备制造业、教育科研、国防军工、党政部门等重要行业就业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吸引了7700余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由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显示,与去年相比,想去外企就业的毕业生下降了 8.2%;而期望到国企的学生则从去年的14.6%增加到今年的19.2%。

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毕业生就业首选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级市;超过25%的毕业生会选择普通地级市,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在毕业生求职“目的地”中落到了第三位。

不仅如此,调查还显示,超过76.53%的高校学生愿做一名高级技工,近半数大学生认同毕业后到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而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能够接受的最低月薪为近1900元。“不再只瞄着大城市,就业不再好高骛远,这都说明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求职观开始向理性、现实转变。”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分析。

篇4: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求职人均递出9份简历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求职人均递出9份简历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近日公布了第三次学生就业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去年,毕业生在择业期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9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4.3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3个。去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132元。

调查涉及东、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的28所高校,其中“211”重点高校3所、一般本科院校15所、专科及高职院校10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388份。

大学生人均月起薪1798元

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1798元,比的1588元增加了210元。

调查发现,起薪基本上是随着学历的升高不断增多的。专科毕业生为1410元,本科毕业生为1788元,硕士、博士分别为3252元和3469元。

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中,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起薪较高,分别为2411元、2346元和2249元;高等教育单位、部队、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分别为2231元、1908元、1724元和1536元;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企业最低,分别为1448元、1201元和1162元。

大学生求职花费人均1132元

此次调查报告的执笔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岳昌君认为:“已确定单位”者在总求职费用和分项费用上支出均低于“待就业”者,说明求职结果与求职经费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会显著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求职撒大网成功率并不高

调查显示,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9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4.3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3个。

岳昌君指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并没有显著相关性。“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9个,“待就业”者为9.1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参加面试的单位数为4.3个,“待就业”者为4.2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获得接受的单位数为2.5个,“待就业”者为2个。统计数据也显示出“待就业”者仍然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

私企成为吸收毕业生大户

从毕业生流向来看,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三者合计达70.4%;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1.1%、3.8%、1.6%、5.3%和1.9%,事业单位合计为13.7%;三资企业占9.5%.

与20相比,各类企业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达到72.1%.其中,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所占比例增加了17.9%.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分别减少了13.9%和3.6%.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上升了3.5%.

按就业地点来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45.2%,在地级市的占35.0%,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4.1%,在乡镇的占4.4%,在农村的为1.4%.与年相比,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略有回升。

篇5:面试技巧:求职调查:有能力就有机会

大学毕业了,要找工作了,是留在家乡还是去往他乡?要去往他乡的你,是什么吸 引着你停不下来?工作在他乡的你,想知道有多少人和你一样奔波在异乡的街头?和你一样奔波在异乡的人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烦恼和困惑?前程无忧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异地求职者涌入他乡,除了一纸户口,他们与当地人的差异已越来越小,

长三角:求职者最向往的地方

城市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已不仅是资本投入的风向标,而且也成为人才流动的指南针。调查显示,45.58%的异地求职者倾向于在长三角地区寻求发展;渤海湾、京津地区位居其次,占到24.82%;昔日具有致命吸引力的珠三角地区魅力急转直下,以19.83%的份额排列第三。

,以上海为龙头、宁杭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式确立,长三角地区作为全新经济增长点,在城市联动、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税收政策等方面具备了明显优势。“世界规划第一人”彼得。霍尔爵曾经预言:长三角可能会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尽管距离这一目标尚有一段路程要走,但也正是由于区域发展的不成熟性,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蕴藏于此。

薪资待遇不再是首要目标

为什么会选择异地求职?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在本次调查中,57.12%的受访者想独自在外闯荡一番事业;为了爱情而远赴他乡工作的占到14.91%;13.73%的人纯粹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来异地求职。不管目的是什么,可以发现求职者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调查中,近31.30%的异地求职者将“城市开放程度和人文环境”作为选择就业城市首先考虑的因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考虑的重要指标,占受访者总数的22.09%;选择“薪资待遇”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人数不相上下,分别占到19.42%、18.94%。可见,以往以薪酬为导向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机会多、待遇优、个人发展空间广、企业体制完善成为求职者选择就业城市的综合因素。

能吃苦是异地求职者最大的优势

调查显示,30.08%的本地人认为“刻苦精神”是异地求职者最大的优势,“独立性强”位列第二,占到26.42%:“能够承受压力”也是本地人所无法比拟的,占16.65%。而在异地求职者眼中,“本地户口”不再是本地求职者的最大优势,选择“人脉关系广”占受访者的35.55%,同时,“适应本地文化”也是本地人可发挥的有利之处。

与之相反,“人脉关系”恰恰又是异地求职者的最大劣势,调查中有40.25%的人选择此项,“户口问题”反而只占到24.16%,“本地语言以及文化差异”已经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随着地域限制的松动,户口、异地差异等正在逐渐淡化概念,且依靠个人努力便能克服,

而人脉关系需要在长期工作生活中慢慢建立起来,初到异地的求职者仍需在这方面精心维系,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与异地求职者相比,本地人似乎更自信满足,约有21.92%的人认为“无劣势可言”,“竞争意识不强”、“不能吃苦”各占18.78%和17.33%。然而,约有73.32%的本地人正在感受到异地求职者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提薪升职与是否本地人无关

在接受调查的异地求职者中,77.54%认为只要有能力就有机会升职;54.09%觉得异地身份并不影响薪资收入。虽然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公平待遇,但是绝大多数的异地求职者还是享受到与本地人平等的机会。数据显示,58.28%的人认为本地身份对职位升迁并没有帮助;55.56%的人并不觉得外地人身份对薪资有影响。

在工作以外,同事关系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调查显示,在与同事相处中,58.79%的异地求职者感觉与本地同事关系一般,略有隔阂;而55.82%的本地人认为与异地同事相处融洽,不分你我。37.62%的异地求职者表示日常生活开支占到月薪的30%;34.52%的人开销甚至达到50%。许多异地求职者认为,其中房租是最大的花费,尤其在北京等一些热门城市,房租就要占到工资的一半,无奈之下,一些求职者只能采取合租的方式来减少开支。另外,为了保持通讯联络,每月的手机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成为继租房之后异地求职者最难以避免的消费。

正所谓“日久生情”,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多年后,多多少少会对这个城市产生些许情愫,将来“是走是留”?本次调查中,47.06%的异地求职者选择“一定会融入目前所在的城市”;46.87%的受访者还要“看情况再定”。但不管如何,异地人才的城市融入感正在增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市民”的队伍将会越来越庞大。

在调查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调查者的眼球:在北京的受访者中,58.67%想往外地求职;同样在广州,60.33%的本地求职者愿意去其他地方一试身手;而53.17%的上海人却没有去异地发展的想法。调查者分析认为,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可能是上海人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对其他地方不屑一顾;其次,习惯安逸的上海人并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出外打拼,宁可在自己的地盘上小打小闹,也不愿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承担风险,或许在这方面,北京人和广州人似乎更有魄力;另外,传统的户口意识也是阻挠上海人流向外地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辈人,更加不愿意自己的子女离开身边。

职场贴士:桌面上杂乱的文件、记事本,电脑上厚厚的尘土,乱丢的签字笔,会让一切看上去都毫无头绪,负面的情绪稍一累积,就会勾起惰性的滋生。

篇6:大学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大学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以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来自三所不同层次的大学共292名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内部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也具有差异.针对该结果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潜因分析,并从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作 者:王艳萍 WANG Yan-ping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12(5)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非外语专业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维度   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相关文章:

1.怎样提高交际沟通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3.如何培养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

4.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

5.调查显示美不同族裔大学毕业生收入有别

6.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7.3种求职心理决定你面试成败

8.大学生求职:“细节定成败”依然适用

9.浅谈用交际教学法培养英语会话能力论文

10.俄语精读课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载word文档
《调查显示:交际能力左右求职成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