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韦应物唐诗欣赏

韦应物唐诗欣赏

2023-02-04 08:27: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汤臣一品包租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韦应物唐诗欣赏,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韦应物唐诗欣赏,欢迎大家分享。

韦应物唐诗欣赏

篇1:韦应物唐诗欣赏

韦应物唐诗欣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

【原文】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寄全椒山中道士

【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 类型:代简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

【原文】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开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篇2:东郊唐诗 韦应物

东郊唐诗 韦应物

《东郊》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写的一首经典诗词,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

《东郊》

作者: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解】:

①跼(jú):拘束。

②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③澹吾虑:澹,澄净。虑,思绪。

④依丛适自憩:丛,树林。憩,休息。

⑤缘涧还复去: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⑥霭:迷蒙貌。

⑦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⑧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韵译】: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评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诗人走出官衙,春日郊游,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想到要在此结庐长住,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作者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做诗效陶体,而且在生活上也慕陶,等陶。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篇3:韦应物的唐诗

韦应物的唐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唐诗三百首:长安遇冯著—韦应物,更多唐诗三百首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长安遇冯著

【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

【原文】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唐诗三百首: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更多唐诗三百首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

【原文】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篇4:唐诗欣赏

唐诗三首欣赏

渭川田家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原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青溪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原文】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唐诗三百首:寄全椒山中道士,更多唐诗三百首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寄全椒山中道士

【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篇5:唐诗欣赏

唐诗欣赏两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画外音):“杏花村!”

一首唐诗被改成了电视剧,很有意思。有环境描写,有心情描写,有动作描写,还有语言描写,生动得很。还有这样的版本:

清明雨纷纷,(清明本来就是时节,何必还要“时节”二字?)

行人欲断魂。(行人么肯定在路上,“路上行人”不是多此一举么?)

酒家何处有?(已经在问了,就不用说“借问”了)

遥指杏花村。(“牧童”不出现,也有别具一格的意味)

唐诗大多平自如话,唐人的心态多半都是单纯而坦然的。一首唐诗若干字,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一一交代而已。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时问,报告天气情况。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场面描写,路上很多人,还交代了人们的心情。借问酒家何处有?可以是作者自己问,也可以是其他行人问,或者是很多人一起问。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和“杏花”已经替我们画好了一幅山水画。人人读来,都会心旌飘摇。所有关于农村和远古的美好想象,都可以添加其上。“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唐诗就妙在这里。

就是这么简单的诗,它的情感偏偏是极其浓郁的。雨是怎样的雨呢?“雨纷纷”是怎样一种情态呢?很多,很乱,很细,很柔,不是“白雨跳珠”的爽脆,也不是“点滴霖霪”的放肆,当然也不是“润物细无声”的乖巧,“空山新雨后”的灵旷,也不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娇媚,“花落知多少”的空愁。“雨纷纷”写天气,几乎同时就带着了心情。一种粘连的错落的,似有若无的,时断时续的琐屑而纷繁的碎琼乱玉叮叮咚咚的心绪就随之而来了。就这样,他把我们的心绪都给铺垫好了,把我们带进了他需要的情境。第一句话就把房子造好了。用的是极其普通的砖瓦。

第二句并不让人觉得很了不起。太直抒胸臆了。宋词是绝不甘心这样写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那也是另一种浓艳到极致的美感。像香菱学诗说的,看似无理的,想去又是逼真的。清明节,必定是伤心的。似乎多此一举,又是在情在理的,第二句更像是纪录片的片段。

一二句与二三四句,似乎是不相联的。但如果明白“借酒浇愁”的共同语境,那么又是自然而然的。全诗平铺直叙,但这第三句是一个起伏,是一个黄金分割点。行人只顾行人各自的忧伤,本来是互不关联的。但一个“问”字,让他们彼此有了关系。第三句和第四句,一问一答,让全诗有了动静,有了人情味。这是一个互动环节。一个“遥”字,是一个景深镜头,从行人忧郁的双眼切换到了影影绰绰的迷离依稀的杏花村。杏花村有可能是一个村名,也有可能是长着一片杏花的村子。总之,美丽无疑。

因为它简单,所以就很喜欢解读。我在想,杜牧没有出来说话,他的情绪仅仅是为清明的忧伤而忧伤,还是借着清明的忧伤,忧伤着自己的忧伤呢?或者说,清明提供了忧伤的氛围,也带出了其他的忧伤,或者,集体的忧伤牵扯出个体的忧伤?或者,清明节就是忧伤节,就是让大家集体地忧伤,大胆地忧伤,明明白白地忧伤,坦坦荡荡地忧伤?

我无意从作者的出身背景、生活轨迹去考究去思量。我就喜欢这样子痴痴地傻想。清明,很好听的发音,很好看的字形,如果忧伤越来越多,那么酒家的生意倒是越来越好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的诗向来以用典缜密、晦涩难懂著称,按照IT讲法,他就像一个编程高手,费尽心机,使了全套的本事,编出一个程式来,又加上密码,把自己重重深锁,百遮千掩,和云伴月,让人看不到他的庐山真面目。林黛玉是很恼他的(不知是不是曹雪芹的意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黛玉说好的,宝玉自然也说好,我却喜欢他的诡秘奇特、瑰丽旖旎的,他包藏细密,我不求甚解,因此我读他的诗不劳神、不费劲,却有一种隐秘的快乐。

这一首《夜雨寄北》无论如何是平白如话的了,不过就是一封家书,一则秋雨日记,一篇古代的Blog。怎么可以平白到如此简单呢,哪里有什么典故出处,有什么平仄对韵,分明就是几句家常话,几句心思细腻的男人家的唠叨。“君问归期未有期”,就是说,你的信我收到了,我现在给你回信,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看还是遥遥无期啊。被齐秦演绎成“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在一首诗里,连用两处“巴山夜雨”是怎样都说不过去的吧,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八个字是相重的,太不珍惜字眼了吧。要知道人家可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然而这两遍的“巴山夜雨”念起来是多么亲多么好啊,就好像是今夜我一个人的巴山夜雨,在来日要为我们两个人再下一遍似的。今夜,这样的夜雨,是为你而下的,尽管你不在,我替你先听着;来日,像今夜这样的雨,也是替我为你而下的。让我想起“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三个“宫”字相撞却不打斗,也是组团的',连锁的,排成一队,很有气势。

让我更喜欢的是,这样的诗是写给妻子的,而不是情人或者知己。我倒不觉得男人都坏,妻子是男人的空气,存在着,需要着,呼之即来,拂袖便去的,是一种习惯和默认了,是不思量自难忘了。因此,写给妻子反而是更难写的。唯有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得亲情满怀的。写给妻子的恐怕也花哨不起来,彼此心知肚明,写得热切了反而生分了呢。于是,平淡到了极点,诗歌回归为说话。一封家书的《夜雨寄北》是这样地让我想往。

然而,此诗分明又是兀自波涛汹涌,跌宕腾挪着呢。我喜欢从时态上来分析。“君问”是过去时,“归期”是将来时,“未有期”是现在时;“巴山夜雨涨秋池”是现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将来时,“却话”是将来时,“巴山夜雨时”是将来过去时。时间是跳跃如豆的灯光,错落斑驳,分明营造的是一个时空隧道,看似来去自如,却又是遮掩离隔。从空间上看呢,“北”和“巴山”就是信头和信尾,称呼和落款,收信人地址和寄信人地址,却又是简单得很。从人数上看呢,“君”是独,“共”是双,对称而呼应;从语态上来看呢,“何当”是虚拟语态,虚实相生,隐隐绰绰。一个“秋”字,勾人乡思;一“问”和一“话”,又写出了夫妻的日常交流,自然而贴切。二十八个字,个个都有妙处,连题目也平淡朴实而性价比极高。

唯一浪漫的是“共剪西窗烛”,似一缕摇摇的烛光把整首诗衬得亮堂,平淡里有了温情和美丽。因此,李商隐的诗毕竟是贵族气的,即便是平白如话的家书也不是村野气息,市井之气可以比拟的。

深夜了,今夜我的夜雨敲在雨棚之上,我把它想象成阁楼上、船篷上或是勾栏上,我喜欢啪嗒啪嗒这样的雨声。比捣衣槌子要小声一点,比蚕吃桑叶又要大声一点。今夜这样的雨,我想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心有戚戚,了无睡意。

篇6:韦应物:送终-唐诗及解析

韦应物:送终-唐诗精选及解析

送 终 韦应物

奄忽逾时节,

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

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

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

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

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

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

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

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

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

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

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

岁月始难忘!

韦应物诗鉴赏

大历十三年(778)冬,韦应物的'结发妻郑氏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写了多首悼亡诗以示悲悼,此为其中一首。

这首《送终》诗,是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的。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诗人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诗人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诗人最后说:

葬事虽然办得十分草率匆忙,但这个日子我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篇7:送终韦应物唐诗鉴赏

送终

韦应物

奄忽逾时节,

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

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

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

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

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

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

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

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

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

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

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

岁月始难忘!

篇8:送终韦应物唐诗鉴赏

大历十三年(778)冬,韦应物的结发妻郑氏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写了多首悼亡诗以示悲悼,此为其中一首。

这首《送终》诗,是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的。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诗人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诗人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诗人最后说:

葬事虽然办得十分草率匆忙,但这个日子我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悽恻动人。在艺术上,《送终》诗最感人之处在于叙事时笔端充满感情,“淋漓倾注,宛转侧折”,分不出究竟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情与事已经浑然一体,水乳难分。而叙事时又十分简净,抓住典型细节决不作琐细的现象罗列,这样写,既避免了繁冗拖沓,又不至于空泛粗疏。读了“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这几句诗,一群孩子牵住一位凄凄惶惶的父亲悲啼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顿洒同情之泪。

此外,这首诗由于能“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诗中写到“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这种生死阻隔的感情时,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又进一步写了两句心理活动: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跟妻子的遗体诀别,多延长一刻都是好的;可是转念一想,暂时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呢?妻子的遗体最终还是要埋葬在山冈上的啊!这一“旁写曲诉”,使诗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它将诗人表面旷达、实质极其哀痛留恋的心情表现得深细婉曲。

【韦应物唐诗欣赏】相关文章:

1.优美唐诗欣赏

2.己亥岁唐诗欣赏

3.唐诗欣赏:乌衣巷·刘禹锡

4.韦应物

5.韦应物代表作

6.韦应物简介

7.韦应物拼音

8.韦应物--《东郊》

9.唐诗《绝句漫兴(其七)》欣赏

10.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诗鉴赏

下载word文档
《韦应物唐诗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