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

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

2025-02-08 07:42: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ce28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

篇1: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

沿着风的轨迹逐渐走远,老屋的一切似乎未曾改变……

城市,高楼林立,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喧嚣热闹;商场里,满目的名牌服装;大街上,豪车飞驰;酒店里,一桌桌的奢侈盛宴……城市里,繁重的学业,沉闷的空气,匆匆的生活,我,厌倦了。

假期,我回到老屋。

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时光融凝进去。站在青砖黛瓦的老屋前,耳畔传来自然淳朴的鸟鸣,我再一次走进老屋,一缕久违的阳光透过纱窗斜射在地面上,一地斑驳的光影,格外耀眼。屋内,我看到了儿时画在墙上的画,断断续续的线条盡显稚嫩,不知怎的,儿时的那段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儿时,总爱与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耍,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隔壁的小狗,总是摇着尾巴跟在我们的后面,时不时“汪汪”地叫两声,像是在应和着树上鸟儿们的鸣叫,又像是在花花草草面前耍威风……最难忘的,还是与邻居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景。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拿着一大袋糯米、大叠大叠的粽叶和好几斤肉来到这间老屋。坐在小木椅上,大人们一边快速地倒米,折叶,缠线,一边聊聊家常,一缕阳光照射在他们那被岁月刻下痕迹的脸上,一抹如花的笑容,淡化了那些深邃的皱纹;而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好奇地望着他们上下舞动的手,不禁缠着大人们教我们包。大人们被我们弄得没辙,只好抓一小把米和几片粽叶给我们,将我们打发走。那时的我们,如此的天真烂漫,一点点米和几片粽叶就满足了,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

这些不仅是属于老屋的记忆,也是属于我的记忆,我开始怀念,怀念那些刻在墙上的童年时光,怀念那份无忧无虑……

城里的人,穿梭于灯红酒绿间,沉浸于豪华奢侈中,奔波于繁华都市之间。可灯红酒绿的背后,或许是心灵的苍白;豪华奢侈的背后,往往是精神的贫穷;辉煌灿烂的背后,可能是深深的'空虚。你们是否还记得青砖黛瓦的老屋中度过的温馨时光?是否怀念那份无忧无虑的年华?

我们都在飞快地行走,给城市穿上了华丽的外衣,但是,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些承载了旧时光和慢生活的老屋。

再回老屋时,我望见了刻在墙上的童年,氤氲在空气中的淳朴无忧……

某个清晨,踏上老屋的小路,留恋起儿时纯真的岁月。

某个夜晚,看着城市的夜景,回忆着旧时简单的快乐。

篇2:老屋生活随笔

老屋生活随笔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乡下的老屋,是在父亲的带领下。那时,我还很小,我站在老屋的面前,感觉仿佛有一双眼睛在上下打量着我,我微微地颤抖着,接受着它的审视。我看着那破旧的屋瓦,发现房檐下已挂着厚厚的蜘蛛网,窗户也裂开了一个角,已经开了缝的门半掩着。透过那条缝看去,屋里一片漆黑,我不由自主地躲到了父亲的身后。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老屋,不仅是因为没有时间,更是因为儿时对它的那份恐惧。

时光一点点地流逝,我长大了,也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独自一人来到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地方上学。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一人生活,才发现自己原来也会那么想家。也是那时,那个沉寂已久的老屋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做出了一个让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决定:下次回家要去老屋看看。

终于等到放假的时候,早已等不及的我背起行囊,踏上归途。到了家,那个我日夜思念、魂牵梦绕的家,我突然觉得有了一种归属感。放下行李,骑着单车,我向着那个目标前进。终于,老屋的影子映入我的眼帘。

终于又见到它了,我鼓起勇气,推开那扇已经斑驳的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屋子里凌乱地散落着几块破瓦片,地上到处都是脱落的墙皮。墙上满是划痕,这应该是父亲小时候的杰作吧。屋子中央摆着一张桌子,上面布满了灰尘,我用手抚摩着它,感受那深一道浅一道的痕迹,那是时间在它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发出吱吱的声响,仿佛是在为自身的命运向上天发出控诉,又像是因无奈而发出的幽幽叹息。

这一刻,我心中残留的那一丝恐惧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切感。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感觉我什么都没有,却又像什么都有了。

再见老屋时,我已褪去了稚嫩的脸庞,以与儿时完全不同的心态,重新一睹老屋的风采。那一抹黝黑,包含着几代人的心血,浓缩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只愿老屋能够长久地伫立,将这份记忆传承下去。

老屋,再见了,希望下次相见时,你依旧挺立。

希望你能用那厚重的身躯,扛起那份精神,让我心中时刻充满信念,那份与你相连、永不磨灭的传承信念!

篇3:老屋生活随笔

老屋生活随笔1350字

我坐在这百年老屋里,想那破土动工的清晨,那天大的吉日,已是一个永不可考的日子。想那些媳妇们、孩子们、匠人们、劳工们,他们把汗水、技艺、手纹、呼吸、目光都筑进这墙壁,都存放进这柱、这窗、这门上,都深埋在这地基地板里。我坐在老屋里,其实是坐在他们的身影里,坐在他们交织的手势和动作里。

我想起我的先人们,他们在这屋里走出走进,劳作、生育、做梦、谈话、生病、吃药,我尤其想起那些曾经出入于这座房屋的妇人们,她们有的是从这屋里嫁出去,有的是从远方娶进来,成为这屋子的“内人”,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纺织、缝补、洗菜……她们以一代代青春延续了一个古老的家族,正是她们那渐渐变得苍老的手,细心地捡拾柴薪,拨亮灶火,扶起了那不绝如缕的炊烟。我的血脉里,不正流淌着她们身上的潮音?我的手掌上,不正保存着她们的手纹?我确信,我手指上那些“箩箩”“筐筐”,也曾经长在她们的手指上,她们是否也想象过以后,会是一双什么手,拿去她们的“箩箩”“筐筐”?

我坐在老屋里就这么想着、想着,抬起头来,我看见门外浮动着远山的落日,像一枚硕大、熟透的柿子,缓缓地垂落、垂落。

我的一代代先人们,也曾经坐在我这个位置上,从这扇向旷野敞开的门口,目送同一轮落日。

暮色笼罩了四野,暮色灌满了老屋。

星光下,我遥看着老屋,心里升起一种深长的敬畏——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宇,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

老屋已经很老了,它确切的年龄已不可考,它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岁了。修筑它的时候,遥远的'京城皇宫里还住着君临天下的皇帝,文武百官们照例在早朝的时候,一律跪在天子的面前,霞光映红了一排排掀起的屁股,万岁万万岁的喊声惊动了早起的麻雀和刚刚入睡的蝙蝠。就在这个时候,万里之外的穷乡僻壤的一户人家,在鸡鸣鸟叫声里点燃鞭炮,举行重修祖宅的奠基仪式。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风水先生根据祖传的智慧和神秘的数据,断定这必是一座吉宅。匠人们来了,泥匠、瓦匠、木匠、漆匠,劳工们来了,挑土的、和泥的、劈柴的、做饭的。妇人们穿上压在箱底的花衣服,在这个劳碌的、热闹的日子里,舒展一下尘封已久的对生活的渴望。孩子们在不认识的身影里奔来跑去,在紧张、辛劳的人群里抛洒不谙世事的喊声笑声,感受劳动和建筑,感受一座房子是怎样一寸一寸地成形,他们觉出了一种快感,还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村子里的狗们都聚集到这里,它们是冲着灶火的香味来的,也是应着鞭炮声和孩子们欢快的声音来的。它们,也是这奠基仪式的参加者,也许,在更古的时候,它们已确立了这个身份。它们含蓄、文雅地立于檐下或卧于墙角桌下,偶尔吐出垂涎的舌头,又很快地收回去了,它们文质彬彬地等待着喜庆的高潮。哦,土地的节日,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座房子开始生长。

老屋像一座静穆的庙宇,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也寄托着我们对祖先、故乡、童年的特殊情感。作者更是站在一个穿越时空的视角,俯瞰着老屋从破土动工的那一天起,先人们为兴建它所付出的汗水;想象着他们在这屋里走出走进,劳作、生育,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喜和渴望;想象着孩子们在紧张、辛劳的人群里抛洒不谙世事的笑闹声,还有村子里的狗们也冲着灶火的香味聚集到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屋代表着我们精神上的神坛,它代表着每个人的故土情结和童年记忆,那是我们生命的根系。

篇4:又见麦田,真好随笔

又见麦田,真好随笔

漫步在故乡的羊肠小道,看流年的风从身边轻轻吹过,氤氲着几许小麦的清香,尘封已久的记忆在这一刻悄然绽放……

儿时住在故乡的老屋,屋后是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

地里还有劳作的农民,戴着草帽,围着毛巾,汗如雨下,却仍旧挥动手里的锄头,辛勤地劳作。

小女孩正值八岁的年华,似有用不完的精力,在田埂上尽情地奔跑,感受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带走所有的烦恼。微熱的午后,我穿梭在田野间,看清凉的风携着麦香抚过我的脸庞,驱散心中所有的沉闷。外婆佝偻着身姿,在身后轻唤:“慢一点,慢一点……”可我却未停下脚步,仍旧肆意地奔跑。我们都在追逐的路上。

儿时,麦田是我的乐园。

时光渐行渐远,麦田越来越静谧。笨重的书包压痛了肩头,孩童们少了欢笑的时间,城市的喧嚣,学业的繁重,充斥着生活的空间,一颗疲惫的心,却无处安放。

轻叹了口气,迈出脚步,行至麦田。

金色丰实的穗子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它们彼此相拥,储藏着温暖的阳光。连绵起伏的麦浪,像是在演奏一支豪气冲天的曲目,那是荡涤心灵的乐符。

置身于麦田中,轻闭上眼。手指轻轻抚着麦穗,感受着自然和淳朴的芳香,静听风的呢喃细语,抛去所有的烦恼,与阳光温暖相拥。

时光,慢了;生活,静了;心,安了。

张开双臂,沉浸在浓浓的'麦香之中,整个人、整颗心也都染上了麦穗的清香。

现在,麦田是我心灵的家园。

流年的风从身边轻轻地吹过,带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偷走了年少欢笑的时光,尘封了童年温暖的记忆,但那麦田依旧是从前的模样,似乎从未改变。

岁月的堤岸上,有女孩在慢慢行走。

而女孩的心中,守望着一片属于自己的麦田……

篇5:又见灯火,真好初中随笔

又见灯火,真好初中随笔700字

亦曾何时,我们羡慕远方的他,曾大胆迷茫探索前路未知的远方。直至黑色笼罩了一切,暮然回首,灯火就在那一亭阑珊处。

淡漠寒风夜嘶吼

嘭的一声,扰乱了所有宁静与美好。狂肆的风袭卷着浓墨的云,树叶不停地颤抖,心灰意冷的她心上又被铺了一层冰冷的残块,她疾步向前挥洒奔跑,巷子里犬吠声牵绊住了她的脚步,她无能为力,只好抱头痛哭,想到她就要被全世界抛弃了,更是啜泣不已。

时间一点点在她的哭泣中流逝,而她的父母的身影却从未出现在她澄澈水珠的眼睛里,她失望了,她对这个家庭失望了。她此刻只想离家出走,但她走了之前鼓起勇气去看最后一眼自己的住所。踱着步子,寒风丝毫没有抹消她的勇气。就在那一个角落,她偷偷地瞄了一眼,泛黄的灯光包裹着整个房子,女孩的心颤抖了一下,喜欢早睡的'父母为何迟迟未关灯只等一个未归的孩子啊。

清浅时光童稚逝

青春兵荒马乱,我们潦草的离散。十几个春夏已悄然而去,无所适从却又无法改变。我们一起去玩捉迷藏。好啊好啊!就这样,一群小野兽出没在浓墨乡村里,你藏我躲,你追我赶。六个初夏被这片欢声笑语中淡漠萦绕着。那些年的夜晚总是被闪闪的灯火映衬得格外美好。

余光中曾感慨过月光还是年少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我却不以为然,在我们几个初中生一起玩那些曾经的游戏时,旁人总会用那奇异的眼神打量着。本来兴奋激烈的心却被浇了一盆冷水。

我们为了适应世俗的眼光,我们永远失去了最初的自己。拂提岸边柳相依朝阳撒光辉,清风拂杨柳,路面倒人影。

小学里面有一座假山,四周包围着杨柳。给冰冷的假山增添了许些生气。我们几个总会在晨起的时候,一起攀坐在岩石上,谈笑风生。每当夜幕降临时,柳树显得格外幽雅清静,我就会在远处一直望着它,直至黑夜足够让万家灯火撑亮起来。灯光撒在柳树上,就犹如绽放的光芒,那么清晰可见。

时光荏苒,世态变迁,物是人非事事休,唯有那灯火永远不灭。又见灯光,找回了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

篇6:又见炊烟生活随笔

又见炊烟生活随笔

又见炊烟,只是在梦中依稀可见,听着邓丽君《又见炊烟》温婉柔情的歌声。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不禁泪流满面,又见炊烟,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一股久别的乡土气息还有那浓浓的亲情,让我沉睡在午夜特有的梦里。

小时候家住在城乡交界处,根本没有楼房,都是一排排的砖瓦房。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整个家属区似乎很安静,偶尔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几只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在房子的上空盘旋一会,之后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房后就是农村进城的必经之路,有早起进城赶集的人短促地吆喝牲口的鞭哨声音,随着一声清脆鞭的声响划过天空,然后便又回归了小城的宁静。随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光亮,越来越亮,越来越亮于那排排屋顶上高高耸立的烟囱,然后家家户户相继升起的缕缕炊烟不逝踪影,柔柔袅袅,在无风的日子,早晨升的很高很高,连连不断的炊烟缠缠绵绵,慢慢地在一定高度后便汇集后,缓缓地飘向了远方,这就是我昔日老屋的炊烟。

炊烟是我儿时记忆中的一道难以忘怀的风景,总能给我一种人世间特有的安静与祥和的印象,炊烟也是乡村版画中最让人惬意和钟情的写意。炊烟是清晨第一个醒来的信使,紧接着便会听到邻居的院门嘎吱吱开动的声音。这缕缕的炊烟把老屋的人们从夜睡梦里唤醒,炊烟也把早晨涂抹的是那样的恬淡和静谧。小孩们清晨早早的起来,到街巷里走走,或者到不远处田野里散步。呼吸一口大自然早晨那被晨露湿润着的新鲜空气,享受这份恬淡幽静的感觉真好。

炊烟,在儿时司空见惯,那时的老屋家家户户几乎都烧柴火,也有极少数富裕的家庭烧煤。大都是到嫩江的对岸,用砍来的干柴燃炉灶做饭。记得小时候,我早早起来,母亲忙着往大锅里贴玉米面饼子,我就往那火炉里添柴火。那金灿灿的`大饼子,是我儿时最不喜欢吃的主食。小孩子们都喜欢端着自家的饭碗到隔壁的邻居家去玩,互相找换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现在居住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看不到了炊烟袅袅升起。见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见惯了城市里那横横竖竖的广告牌。每天无奈地嗅着灰暗肮脏污染的大气。只有在心中徐徐升起记忆中的袅袅的炊烟,灵感的鼻孔仿佛又闻到邻家的饭菜飘香。缓缓地在熨平了孤独浮躁的心绪,也牵出自己对老屋的缕缕深情。又见炊烟升起,撩拨起我对过去记忆的情感。诚然,最让自己为之动情地是那些老邻旧居,彼此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就如那缕缕炊烟在我的心头缭绕,久久不能离去。

已近午夜,繁星点亮了夜空,我依然沉浸在炊烟袅袅的氛围里,那葱葱绿绿田野,那整整齐齐的砖瓦房,在我的记忆中描绘了一幅平和宁静的田园山水画。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如轻歌曼舞的画卷,成为我生命中最生动、最难以忘怀的那一笔。

篇7:又见倒影的生活随笔

又见倒影的生活随笔

关上车门,撑开花伞,灰蒙蒙的天空在眼前模糊成地平线,无数缠绵细雨从愈发深邃旷远的天幕中尽情挥洒开来。远处,沉暗与昼白,将我魂牵梦绕的小镇衬出刺目的光晕。

无从言喻的澎湃感顷刻涌遍了全身,我几乎欣喜地高呼起来,仿佛近在咫尺的故乡立即会作一声应答。

沿着满眼裂纹的长墙走着,踏过嶙峋的青砖残石,奔向那阔别许久的老院。生锈的铁门发出厚重的“吱呀”声,零散在空中,荡漾出一种敦实。我的故乡,寂静如一片蹁跹的秋叶,将这如水的天凝固成倒影。

蓦地,我听到了心间似乎有什么东西萌芽破土的一声清脆。

拉开老院后门的一霎,世界仿佛变得安静起来。原本松散零星的枯木不知何时全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泼墨横秋的水。是,不加矫饰淡妆素抹的水,烟白色铺天盖地的`水。这片水填去了记忆中早已干涸的土坑,肆意张扬地享受着细密的雨滴。躲藏在云雨背后那片发亮的天空,就这样氤氲在水中,天地交会、水天一色的澄澈,再也没有比纯净更能描绘这番景致的辞藻。

我怔在门槛边,仿佛连呼吸都会惊扰这动人心魄的景致。我一步步沿着泥泞水渍勾勒的小径,走向那片水塘,深深浅浅的脚印似是庆幸地宣告着,我是这里唯一的驻足者。近了些许,便不敢再走,但终是忍不住又往前靠近一点,直到望见自己的倒影,一圈圈水珠不断地搅乱了倒影,时光在波纹光晕中点点滴滴,随着倒影的聚散悠悠回转……

水中映出的分明是位老人。

红色碎花的补丁紧紧包裹着黄绿相接的老军帽,银白的发丝歪斜在耳边,随着风霜雨雪飘散起来。褐土似的皮肤如失去了生机的老树皮,唯有一双清明如水的瞳仁透出抖擞和坚毅。他终日穿着一身绿布军衣,衣裳虽是缝缝补补,但饰在胸前的勋章却锃亮如新。年幼的孩子们不解,嬉闹着缠他,老人便乐着搬来一条长凳,坐在水边,时而出神望向远方缥缈的天际,时而断断续续地忆起他曾有过的壮阔波澜,忆起那段经历了腥风血雨的铿锵岁月。也忘了周边的孩童走得只留下两三个,依旧含混不清地低声絮语,好似老人一直注视的水面正倒映出无数历史缝隙中的碎片,犹如深渊般的暗夜中迸发的晨曦,有着枯骨生花的魅力。正是这一片片沉默如山的倒影,拼凑了属于我们的朝朝暮暮,日落星升。

后来,老人去了,平静得像叶落归根一般。

后来,河干了,留下孩童嬉戲的深坑,留下伊人已逝残花散尽的一声空叹。

雨停了,悄无声息,像从未落过一般,只是天地间缓慢消退的澄澈给予了证明。

复望见倒影,一个平凡不过的稚涩模样的我,撑着花伞凝视着水中的自己。

只有眸中的一点清明渲染于水中,恍若隔世。

篇8:感伤岁月随笔一则:又见小巷,真好

“我家一条巷,前后百里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六尺巷……”优美的音乐在耳边经久回旋。这一曲《六尺巷》让从小便在小巷中长大的我产生了许多亲切感,更打开了一段近乎蒙尘的幼时记忆。忽然发觉,已许久未见小巷了。

小时的记忆便是那恬淡宁静的水韵古镇中的条条小巷了。很小时,便随外公外婆居住在他们的家中——一个水韵古镇的老宅子。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那宅子后的一道小巷了。

总记得童年时的夏夜,外婆端着一张板凳挟着我,同我在屋后小巷中乘凉,家中辉煌的灯火从墙外冒出些许,与那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映衬着我听外婆讲故事的笑脸。凉风习习,拂动我的发丝,斑驳的围墙上,竹影摇曳。巷口三五成群的萤火虫自在蹁跹,恰似空中繁星点点,于巷内不倦地忘返流连。

我渐渐长大,懵懂无知的孩童也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那一年,我随父母共同生活;那一年,外公外婆换了新房,我对童年小巷的记忆就在那一年沉睡,再没有苏醒过……

这几年中,素来知我热衷于古镇、小巷的父母每逢寒暑假,便带我四处游赏,乌镇、同里……每每走入期盼已久的巷口,看到的总是那一盏盏彩灯,本应属于小巷的悠静被繁多的人潮,刺耳的噪声所代替。失望之余,我也失了勇气,不敢再去寻找那记忆中的小巷……

“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群,看那一条条小巷的延伸,连接……是否就看见了命运的构造?”直到那一天,史铁生《故乡的胡同》出现在我眼前,他在字里行间对那不断绵延的胡同的眷恋使我记忆中的那条小巷愈发清晰。

下定了决心,央求着父亲,他驱车带着我又来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车停在巷门口,面对日思夜想的小巷,我却是紧闭着双眼的。迎面而来的是竹的清香,我倏地睁开眼:厚重的青石板、斑驳的围墙、巷口的槐树,一切都是记忆中的旧容样。没有嘈杂的人群,没有不修边幅的装饰,只是那围墙,似是又被经久的年月刻上了些许印痕。我轻抚墙面,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心中叹道:“我回来了。”

石阶长长,步调轻摇晃。斑驳围墙刻着昨日伤。古韵轻韵,稚嫩同声唱。挥别小巷,还是旧容样……

作者|南苑中学八12李尧

公众号:星光作文课堂

篇9:关于生活随笔感悟之老屋情结

出身在90年后的我们不知为何的被贴上了标签“90后,垮掉的一代”一个传统在不断被崩坏的时代,道德不断被突破下限的时代。我们就这样背书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从启建商、武王伐纣到如今的改革开放,历史的事实是无数人的血汗,历史的书籍却只阐述了位于统治阶级的丰功伟业。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声还未结束,喊出口号的陈胜吴广却早已消亡。作为一个终结礼崩乐坏的时代的人,始皇帝无疑是令人敬畏,又令人可怖的,却忘了一个封国的的威严是一位位喋血沙场的将士用那落后的冷兵器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的拼出来的。那一代人的马革裹尸还为我们造就了一个万世基业。

从秦到清,朝代的更替仿佛只多了一个后鼻音,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历史书上一个一个不生动,不活泼的的例子。这期间的西汉东汉的更替、三国的风云乱世、两晋南北朝、隋末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都不过是现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不会想想那个易子而食的年代会让人有多绝望、那段汉族被当作两脚羊的年代会让人有多悲戚、那段泱泱大国却被全世界欺凌的年代让人有多痛心。当然这些我们都好像选择性的遗忘了,因为太痛了!当新的朝代、新的年代到来,那些上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经历者逐渐的消亡。他们的存在与否对于新时代的我们仿佛没有什么关系。那我们对于下一代的人来说是否也是这样呢?上个时代的那一代人在不断的逝去,化为一抔黄土回到曾经。那留下给我们的记忆在慢慢的模糊到最后我们只能从墓碑的雕文上去了解一个人的漫长而又简短的一生。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我们可以接收到前人穷尽一生都无法收集的资料;我们可以在通过移动工具前往千里之外的某地与友人相聚,这是古人一生都难以多次往返的距离......我们又是不幸的,我们接收的信息更多是被误导的信息,只因信息的发送者的一己之私。我们的腰慢慢的弯了、我们的头渐渐的低下去了、我们的肚腩缓缓地凸起了......

一代人,一段情;一代人,一生缘;一代人,一篇文。

【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相关文章:

1.又见晴天,真好作文

2.生活随笔写作:玩,真好!

3.有朋友真好-生活随笔

4.又见窝窝头随笔

5.老屋的随笔散文

6.又见栀子花开真好作文600字

7.星期五生活,真好.

8.梦里又见木棉红随笔

9.镇江中考满分作文:又见育才路,真好

10.过年真好作文随笔

下载word文档
《又见老屋真好的生活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