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2025-01-30 07:42: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avasish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篇1:《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课文分析:

1、中心论点:

2、“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 )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起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 )后( )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3、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生活上要 。

5、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篇2:《孟子》两章练习题和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和答案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百里奚( ) 夫环而攻之( ) 法家拂士( ) 行拂乱其所为( ) 米粟非不多也( )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 解释: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 解释: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解释: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解释: 。

三、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池非不深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之(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6.寡助之至( )

7.舜发于畎亩之中( )8.行拂乱其所为( )( )9.人恒过然后能改( )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四、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_________后,再进行论证。文中揭示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表达方式看,文体为________________,揭示中心及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六、选出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项。

1.下面对加点词“道”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得道多助(指施行“仁政”)

B.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道不拾遗(道路)

2.下面对加点词“故”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旧的)

B.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C.故弄玄虚(故意)

D.故君子有不战(原来的)

七、把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某 战,战必胜矣。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敞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多助之至

3.本文作者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而论证首句,在首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如”来强调 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4.分别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加粗词的成语。

(1)多助之至________ ___________ (2)失道者寡助 ______ _______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兵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请用原文回答。

3.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感受。

参考答案

一、quan yue ge xi fu bi fu su

二、l.畔叛背叛 2.曾增增加3.衡横梗塞,不顺 4.拂弼辅佐

三、1.围2.护城河3.兵器4.放弃离开5.限制6.极点7.起,被任用 8.违背扰乱9.常 常 10.奋起,指有所作为 ll.明白,了解l2.在国内 在国外

四、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五、D

六、

1. c

2.D

七、l.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

八、l.(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C

3.举例论证“人和”

4.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 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等。

九、l.这几个人物都是身处逆境而后有所作为的。举这些例子可引起下文的论述,并充当论点的 事实论据。

2.“必先苦其心志”至“曾益其所不能”。

3.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句: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4.略

篇3:《孟子两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孟子两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孟子两章(节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 (郭:外城)       B.多助之至(至:极点)

C.池非不深也(池:池塘)       D.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9.下列与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                 B.可以一战

C.以刀劈狼首                   D.以为妙绝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据事论理,论证严密,层次清楚。

C.选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D.选文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极具说服力、感召力。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

8.(2分)C

9.(2分)B

10.(2分)D

11.(1)(2分)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表述1分,译出域民1分)

(2)(2分)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表述1分,译出故1分)

篇4:孟子两章原文阅读

孟子两章原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篇5:《孟子》选段阅读练习题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练习题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①色重!往应之曰:‘轸②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轸之乎?’”

注:① 翅:同“啻”,只。② 轸:扭转.

( 1 )文段中孟子用 和 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 分)

( 2 ) “告子曰:‘食、色,性也。’”文中孟子是阐明“礼重”还是“食、色重”?试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9 .文化经典

( 1 )诡辩 比喻论证(每空1 分)

( 2 )孟子阐明“礼重”( 1 分),主张要维护和捍卫礼制(1 分)。食、色虽为人性的重要内容,但礼制是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1 分);比较“礼重”还是“食、色重”应让双方在同一基准上,不能把食(生存)与色(承继后代)的问题和礼的细节“礼食”“亲迎”相比较。(1 分)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相关文章:

1.孟子两章原文阅读

2.孟子两章翻译

3.《论语》两章

4.春草散章阅读答案

5.两所客店阅读答案

6.美猴王,姓章的阅读答案

7.《孟子·梁惠王上》练习题及答案

8.《教父》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9.《麦子》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喝茶》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