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两章
“疾跑女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论语》两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论语》两章,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 柙 (xiá) 椟(dú)
“无乃……与” “何以……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以,介词,用;荷(hè),肩负;(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文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丈人的情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四、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笔译第2段。
五、板书
荷丈人
一、子路遇荷丈人(叙述)
荷丈人:隐者 清静无为 隐居避世
子路:恭恭敬敬(态度)
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
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
孔子的主张:不仕无义 反对消极遁世 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
《论语》两章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上册《论语》两章・ 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柙(xiá)椟(dú)
“无乃……与” “何以……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 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以,介词,用;荷(hè),肩负;(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
篇3:《孟子两章》教案设计
《孟子两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篇4:《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再次齐读课文,感觉课文的气势。分析为什么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文辞铺张扬厉,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8、联系历史和生活,通过列举实例,理解作者的观点。如三国,抗日战争,运动会等等。
9、学生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亚圣
天时 地利 人和
排比 对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范读第二篇课文,学生正音。
2、简介课文开头引用的典故。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4、分组讨论全文大意。教师讲解重点语句: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课后练习二,明确两文结构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6、拓展延伸:请学生说出与本文主题相近的名言?再列举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事例。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
7、熟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个人 治国
篇5: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篇6:孟子两章读后感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心理都是喜欢安乐,厌恶忧患的,孟子的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似乎很违反常理。然而,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因为只有在忧患的时刻,人们才会提高警惕,励精图治,最后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反之,在安乐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放松自己,麻痹大意,结果却招致了失败与死亡的厄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孟子的观点,急功近利的人也许不容易体会,而加以反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孟子说的的确包含真理。个人或团体乃至于国家,能够遵循道义来行事,也许短期里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赞赏,获得多方面的帮助,最后道路越走越宽。反之,违反道义而行事,也许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是长期下来,他人看清了你的面目之后,必将疏远乃至于杯葛你,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道路越走越窄。
由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孟子的辩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找准对方荒谬言论中一丝有点正确感的内容,将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师的立场上来,使其在无话可说的状态下,再由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缺点,辨证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还要说一句的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不要觉得无药可救。因为,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论里,“好货好色”都可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度一些呢?
篇7:孟子两章读后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篇8:孟子两章读后感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论语》两章】相关文章:
1.孟子两章翻译
2.孟子两章原文阅读
4.《论语》名句
5.论语心得
6.论语 先进
7.漫谈《论语》
8.论语读后感
9.论语心得体会
10.论语读书笔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