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沧浪亭记》的习题及答案

《沧浪亭记》的习题及答案

2025-01-30 07:33: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看得见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沧浪亭记》的习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沧浪亭记》的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沧浪亭记》的习题及答案

篇1: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沧浪亭记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④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⑤之西南。其外戚⑥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⑦淮南纳土⑧,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⑨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⑩,望五湖⑾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⒀之所争,子胥、种、蠡⒁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⒃,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⒄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选自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阅读理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环绕 (2)等到 (3)流传 (4)尽

2.D

3. 苏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4. (1)可以濯我缨 可以濯我足

(2)退隐不仕

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注释】

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文瑛,生平不详。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 ②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该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③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④广陵王:指吴越王钱镠的儿子钱元瓘。吴中:指苏州一带地区。⑤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⑥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孙承佑:钱镠的孙子钱俶的岳父。⑦迨:到,等到。⑧淮南:唐代设置的淮南道,治所在扬州。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了宋王朝。⑨禅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⑩姑苏之台:在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闾建。⑾五湖: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内附近所有的湖泊。⑿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子准备将幼子季历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遂为当地君长,成了春秋时吴国的开国者。⒀阖闾:春秋时吴国的国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夫差:阖闾的儿子,吴国的国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⒁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仲蠡:指文种和范蠡。文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楚人;范蠡,春秋末年楚人,曾辅助越王灭吴。⒂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传位四世,后统一于宋王朝。⒃僭(jiàn):超越本分。⒄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⒅澌:冰块消融的样子。

【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写到: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时代变化了,朝廷和社会也都发生了变化。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浩淼的五湖和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曾经在这里建国,阖闾、夫差曾经在这里争雄,子胥、文种和范蠡曾经在这里经营他们的事业,如今都不存在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这样,钱镠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窃夺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下传了四代。他的子孙和姻戚乘机奢侈享乐,超越名位,修造的宫殿和园圃盛极一时。这些都无人纪念,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才被一个僧人钦佩重视到这般地步。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

文瑛爱读书,喜欢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说明】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明世宗朱厚熜(cōng)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一位著名散文家,他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和唐宋古文,影响很大。

本文记载了苏州市内的名园沧浪亭的变化情况,说明了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与人的关系。文章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篇2: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沧浪亭记 苏舜钦(宋)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苹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秸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原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⑤,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⑥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闽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

⑤榦(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阜广水 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适:到去

C.不亦鄙哉 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 废:(被)罢黜

[参考答案] B

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以罪废,无所归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代词,的地方;名词,处所)

B.杠之南,其地益阔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助词,的)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在,到;介词,比)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对于;形容词词尾)

[参考答案] B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读、思;直译、意译)

[参考答案] C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参考答案] D

篇3: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亭记 (明)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①,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②,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纳土:指吴越灭亡,淮南的土地归于宋国。②攘窃:指窃取帝位。

16.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环:环绕

B.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易:改变

C. 迨淮南纳土 迨:到,等到

D. 极一时之盛 极:完全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钱鏐因乱攘窃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8.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2分)

国 富 兵 强 垂 及 四 世 诸 子 姻 戚 乘 时 奢 僭 宫 馆 苑 囿 极 一 时 之盛

19.翻译下列句子。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D(极:尽)

17. D(A之:结构助词“的”/到、往;B乃:却,表转折关系/于是,就;C于:在,介词/被)

18. 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错一处扣0.5分)

19.吴越王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建造园林。(“治”1分,大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四周环水,这里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的故地。文瑛多次请我写一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写的只是亭子的胜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内城的西南面修建南园,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那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海之地成了宋朝土地时,这个园子也未被荒废。这时苏子美开始修建沧浪亭,后来一些和尚住在这里。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庵以来已达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事,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样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历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朝廷和社会也都发生了沧桑巨变。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浩淼的五湖,苍翠的群山,所见之处,太伯、虞仲曾经在那里建国,阖闾、夫差曾经在那里争战,子胥、文种和范蠡曾经在那里经营他们的事业,然而这一切都已消失了,庵和亭子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这样,钱镠只是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窃夺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延续了四代,子孙姻戚乘机而起,奢侈无度,修造的宫殿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亭子,却被一个和尚如此看重可见士人要传流美名到千年之后,不同形体一同消灭,那是另有东西存在呀。”

文瑛喜欢读书,爱写诗,常与我们这些士人交游,大家称呼他为沧浪和尚。

篇4:《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篇5:《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1.(1)环绕 (2)等到 (3)流传 (4)尽

2.D

3. 苏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4. (1)可以濯我缨 可以濯我足

(2)退隐不仕

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篇6: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答案:

1.(1)环绕 (2)等到 (3)流传 (4)尽

2.D

3. 苏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4. (1)可以濯我缨 可以濯我足

(2)退隐不仕

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

篇7:《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篇8: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沧浪亭记》是宋代文人苏舜钦获罪遭贬后写的一篇散文,读之颇多感慨,以至于不得不述诸笔端,以展放胸怀。

苏舜钦写道:我因获罪被罢去官职,一时间不知哪里能够安身,茫茫然只得携妻子一路南下,在吴中苏州一带暂时居住下来。

开始,租人家一间土屋住下。不久盛夏来临,土屋内沤热得像蒸笼一般。地方狭窄,气都出不来,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个高处空旷的地方,好好舒展舒展胸怀。寻觅多日,总不能办到。

有一天,路过官学,这里的环境,就像我要寻找的地方,不由得驻足而立。

东边是一片苹果林,郁郁葱葱;走到土山高处,向下看,有一处水面,宁静宽阔,透着一种野调,与城里完全不同。

靠近水边,一条小路,隐隐而去,一直伸向杂花修竹之间。又向东走了数百步,是一处废弃的旧所,纵横大约八-九十米。

废墟三面环水,有一座小桥,通向陆地。桥的南面更加开阔,周边没有民居,两边都是自然生长的林木杂草,树木有疏有密。

于是我走访了当地几位老人,他们说,这是古时吴越国一位钱氏国君的近戚孙承秸的废园。看那低坳与高起的地势,当年盛况约略还在。我喜欢这个所在,久久徘徊,终于用四万钱买下。在北边曲折的河岸处,建起一座亭子,起名为“沧浪亭”。在沧浪亭前面种植竹子,沧浪亭后面环水,水的北边又种竹子,竹子生长起来,延绵没有穷尽。水面清澈,岸边林木苍翠。在风清月明的夜晚,水光树影,会映照在门窗之间,坐在沧浪亭上,月光、水色、竹影、亭子,相互之间,格外适宜。

我时常划着小船,头戴幅巾飘然而去,洒脱得忘记回去。有时饮酒长歌,有时亭中长啸。沧浪亭地处乡野,人迹罕至,鱼儿、鸟雀与我同乐。身体舒适,心情也不再烦躁了。看到的和听到的,纯正无邪,人生道理更加透彻清明。返思从前,流连荣耀屈辱和急促动荡的官场,与细如锱铢的名利斤斤计较,竟与真趣相隔,由不得感慨,从前真是太浅薄了!

唉!人是容易受外物影响而触动内心的。情感阻塞了,心性就压抑,将情感寄托在事物上,然后才能够排遣思绪啊!

而情感寄托在某一事物上太久了,又会使人沉溺其中,以为一切就该这样。如果找不到比原先寄托情感更好的事物来替代,就又陷入悲苦境地难以解脱。

世间最令人沉溺的莫过于仕宦之途和名利场,人总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古来多少有德才的君子,政治失意,忧闷致死,不都因为没能悟出超越自我的道理吗?

我因罪废黜,却得一处佳境,可以冲淡旷远,不被驱遣,又能见出内外、得失的本源。对古往今来的名利一笑置之。还能不忘快乐的原因,这是自然美景给我战胜自我的力量啊!

孔子周游列国,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于是告诉弟子们:一切快乐忧伤,都可以自己掌握。

今人也有这种洒脱:即便行至水穷处,还可以坐享洗脚时啊!

沧浪水清,喻指世道清明。“缨”指官帽。世道清明了,就去做官报效国家。那世道污浊了,怎么办呢?“可以濯我足”,即归隐江湖。因为江湖,何尝不是精神归宿?

篇9:《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明代: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篇10:沧浪亭记散文阅读答案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沧浪亭记》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篇11:沧浪亭记散文阅读答案

1.(1)环绕 (2)等到 (3)流传 (4)尽

2.D

3. 苏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4. (1)可以濯我缨 可以濯我足

(2)退隐不仕

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词语理解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9、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篇12:《沧浪亭记》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沧浪亭记

苏舜钦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阜广水 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适:到……去

C.不亦鄙哉 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 废:(被)罢黜

[参考答案] B

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以罪废,无所归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代词,……的地方;名词,处所)

B.杠之南,其地益阔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助词,的)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在,到;介词,比)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对于;形容词词尾)

[参考答案] B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读、思;直译、意译)

[参考答案] C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参考答案] D

10.《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能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看法不够明确,也缺少具体分析,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

答:

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是让心灵得到解脱。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份闲适。(8-9分)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13]寻:长度单位

[14]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作者简介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父耆,有才名,尝为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北宋诗人,号沧浪翁。政治上属革新派,因而遭诬陷,削职为民,流寓苏州,筑沧浪亭。

赏析: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弹劾,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诗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第一段:罢官之初旅居苏州的情景。

第二段:写发现风景胜地和构筑沧浪亭的经过。“沧浪”典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世推移”

第三段写在沧浪亭一带乘舟上由得怡悦情趣,从而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为摇船用具,此作动词。[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便。[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发而为论,认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达了对庸俗势利官场的厌弃。结尾庆幸自己尚未忘怀于沧浪亭的优美景色,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闵]同“悯”。

【《沧浪亭记》的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2.沧浪亭记翻译

3.《小石城山记》习题及答案

4.《童年》习题及答案

5.《将进酒》习题及答案

6.《诗》习题及答案

7.《李时珍》习题及答案

8.《沧浪亭记》文言文鉴赏

9.《水调歌头·沧浪亭》阅读答案

10.初晴游沧浪亭阅读答案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沧浪亭记》的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