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结婚的礼仪
“gdszgir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安阳结婚的礼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安阳结婚的礼仪,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安阳结婚的礼仪
关于安阳结婚的礼仪
安阳婚俗之相亲
在安阳地区,经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相亲(一般为男方到女方家里去相亲),在民间称之为“小见面”。
安阳婚俗之提亲
在现在,安阳地区提亲多由亲朋好友为双方介绍,专职媒人已经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婚姻介绍所等。在乡村民间,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便是自由结合的恋人,在订婚前,多数家长也要请人做双方的媒人或证婚人。
安阳婚俗之定亲
在安阳,相亲后,如果双方都满意,就要定亲,民间称之为“大见面”。此后,男女双方家人(亲家)见面商量请期(即迎亲日期)。定亲前后,男方会给女方彩礼钱,旧称“纳彩”, 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里送上礼物,称“过礼”。表示求亲的意思。
安阳婚俗之结婚证
在安阳地区,男女双方决定结婚后,会先到医院进行体检,然后一同到结婚登记部门去办理结婚手续。农村地区,较看重婚礼仪式,城市青年则更看重结婚证。
安阳婚俗之婚纱照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安阳,拍婚纱照都是婚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穿婚纱拍照是借鉴西方的形式,受到人们的追捧。
安阳婚俗之请期
在安阳地区,请期也叫通信、娶帖。男方准备办理婚事,女方准备嫁妆。就绪后,男方选择吉日向女方下之娶嫁帖。在请期(迎亲日期)的选择上,需男女占卜选定日期,农村一般喜欢在腊月二十之后的双日期,也有根据男女双方的年龄选择的,双岁则选单日期,单岁则选双日期。安阳民间历来就有年前办喜事的风俗,因腊月处在农闲时期,办婚事与过年连在一起可以节省。现在则不同,城镇居民在“请期”上喜欢节假日。
安阳婚俗之“包袱钱”
在安阳地区,女方要在迎亲前一天把嫁妆(陪嫁)送到男方家中,男方备“喜封”(用红纸包现金,金额多为双数)谓之送“包袱钱”。
安阳婚俗之送破食盒
在安阳地区,迎亲的前一天男方有给女方送“破食盒”的习俗,也可以现金代替。其中包括:1把香,2蔟红纸包扎的粉条、2支山药、一刀切的肉、40个面制圆杠子、半瓶白酒。忌讳打碎瓶口,否则会认为敲碎了婆母的嘴。在部分农村地区,此俗仍存。
安阳婚俗之添箱
迎娶前数日,男女双方各向亲朋好友发出请帖,大家则分别馈赠现金或礼物,民间谓之“添箱”,多数则在婚礼当日携礼前往。
安阳婚俗之彩车
在安阳,迎亲之日的上午,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旧时乘轿,后来则是以马车、自行车代之,现在大多是坐小轿车,称为“彩车”,彩车数量一般为双数(近年,彩车数量、档次逐渐增多、提高,以示隆重)。
安阳婚俗之女方新郎招待饭
在安阳,女方家招待新郎的午饭,一般还用“八、八”席或“八碗十二盘”席招待,其后要“上锈饭”、“上护心镜”。最后还要吃辣面。上菜上物都要送“喜封”以表谢意。
安阳婚俗之开脸
新娘上轿前,须开容(俗谓之“开脸”,即用丝线绞去面额上的绒发)梳髻,拜辞双亲。来往路上还要放鞭炮,迎亲队伍返回时,不走原路,俗谓之“不走回头路”。
安阳婚俗之婚礼仪式新旧对比
旧时的安阳,新娘到男家后,要“撒盖头”、跨骑鞍、摸盛子、抱宝瓶,步入喜堂,进行过拜天地等仪式后带入洞房。
在现今,一般只是举行简单的仪式,大致为:新郎新娘交换礼物;介绍恋爱过程;向父母鞠躬;向证婚人鞠躬表示感谢;夫妻对拜;鸣炮奏乐;撒彩纸;新郎新娘入洞房等。现在的婚礼有的越来越豪华、复杂化。在仪式结束后,男方应盛情招待女方送客。
安阳婚俗之催妆衣
在安阳乡村地区,女儿出嫁一般穿红上衣,称之为“催妆衣”、“披妆衣”。现在,城镇婚礼新郎大都西服革履,新娘艳妆婚纱成为趋势。
安阳婚俗之婚宴
在安阳地区,迎亲的当天,男女双方家庭都会设宴待客,女方婚宴一般比男方婚宴规模小。城镇婚宴多在饭店、酒店。
安阳婚俗之闹新房
在安阳民间,有闹新房的`习俗。有俗语云:“新媳妇进门,三天不论大小”,即谁都可以闹着玩。
旧时闹新房多是逗新娘,现在多为游戏,持续至深夜。随后,嫂子为新娘扫床铺,意味吉利、喜气。然后由新郎妹妹为嫂子送尿盆,二人抬着,不能离地,新娘给妹妹红包,现在不怎么讲究了。寓意希望姑嫂和睦。
安阳婚俗之听房
听房是安阳婚俗中,入洞房后同辈人搞的一场恶作剧。即亲友兄弟在新人窗户下守几个时辰,静听新婚夫妇夜间说话与响动,并大作喧染宣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趣闻。部分地方,除了耍新娘、闹新房,还要耍公婆,即在婚礼上用朱红或锅灰,往公婆脸上摸去……公婆会被多人架起“筛糠”,而且在地,公婆又踢又叫,大家哄堂大笑,以图喜气。
安阳婚俗之回门
在安阳,有回门的习俗。是指在婚后第二天,新郎准备礼品陪新娘回娘家,女家设喜宴招待,并会耍戏新郎。多在当天返回,有的地方当夜在娘家宿息,次日女方家人将新婚夫妇送回男方,谓之“送三”。
安阳婚俗之偷富
在安阳,民间还有互相“偷富”习俗,即婚娶当日,男傧相偷女家,女方送客偷男方一样东西(如酒杯、壶盖、汤勺等)。在新妇回门时,再互相交换,上举民间称作“偷富”,取意双方缔姻,共同致富。女方可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回门时扣留男方的物品,男方用“喜封”交换,当晚新婚夫妇仍回婆家。
安阳婚俗之拜亲
在安阳,有拜亲的习俗。拜亲俗称“认亲”,是指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依次拜见伯叔姑舅姨等长辈。长辈则需要赠送红包,称为“拜面礼”,并以糖果款待新妇。再数日,男家邀女方近亲属(伯、叔、姑、姨、舅)行认亲礼,欢餐宴饮,密切姻缘亲情。
安阳婚俗之住三
在安阳,有“住三”的习俗,即新婚三日(也有九日的)回娘家探望双亲,以慰父母,娘家人给新女婿“拜面礼”。于当日仍返婆家。也有夫妻同往娘家的。部分乡村(今安阳县)还要在蜜月期满后再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
安阳婚俗之叫七、送八、住九天
在安阳,结婚第七天,有的地方娘家则派人将新婚夫妇接回,第八天送回男方,谓之“叫七送八”。有的则在第九天将新娘接回,谓之“住九天”。
安阳婚俗之住十六
在安阳,有住十六的习俗。部分地方是在结婚后的第一年正月初六,娘家接走闺女,正月十二再把女婿接走,一直住到正月十六。此间,本族近亲分别将新人请到家里款待,谓之“住十六”。
安阳婚俗之住对月
住对月:安阳县俗,新婚夫妇回门后,还要“住三”、“住九”,一般当日返回男家,也有同住男家的,一个月期满后,新婚夫妇再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
篇2:教堂结婚礼仪
教堂结婚礼仪
最常见的西式婚礼举行时间一般有两种:一是在下午或傍晚举行婚礼仪式;二是在上午11点左右举行婚礼仪式,然后接着举行午餐宴会派对。 晚上的婚宴通常在市内举行,更为正式。午餐婚宴则常常在花园、草坪等室外场合举行,轻松愉快。 婚礼一般定在周末或公共假日,以方便宾客出席。
新人最后的准备
婚礼仪式前的几个小时是新人忙于穿戴装扮的时刻。主伴娘、伴娘们早早地聚集到新人的家中,帮助新娘换好婚纱。这时,化妆师也到场了,开始为新娘上妆及换发型。伴娘们则纷纷换上自己的伴娘服,并帮助新娘整理好要带到婚礼现场的物品。
在新郎家中,新郎和伴郎们也在忙于换上礼服,做最后的准备。婚礼上使用的捧花、胸花及花童用的花篮和花瓣送到两家,分发给每个人。在一切打点妥当之后,婚礼团成员与新娘、新郎的父母便纷纷出发去婚礼仪式现场,新娘与父母通常是最后出发的,因为在仪式开始前不能让宾客看到新娘的打扮,所以赶在最后一分钟才到。
宾客到场
婚礼正式开始前半个小时左右,宾客陆续到场。婚礼上的座位设置一般分为左右两排。左排按传统是女方家人有亲友的坐席,右排则为男方的家人与亲友。担任迎宾的婚礼团成员会在席位入口处邀请到达者签名,然后引导他们入席。宾客座位正对的前方是婚礼台。如果是教堂婚礼,那么混乱里台就是平时的布道台。
如果是非宗教的婚礼,则常常是一个鲜花装饰的拱门。犹太教的婚礼上,混乱里台是一个用四根杆子支起的布幔顶棚,布幔是由许多瓷砖大小的方形小碎布拼成的。而这些小碎布都是由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事先画上图案,写上祝福的话语,最后才拼到一起的。面对婚礼台最前方的靠中间走道第一排座位是为新人父母留的座位,别的人不可以坐。
女方父母的座位在左边靠中间走道的两个位置,男方父母则在右边。随着时间的推进,座位上渐渐坐满了宾客。这是,弦乐四重奏的乐队开始拉起了舒缓抑扬的古典曲目。人们的交谈声渐渐轻了下来。不少人开始引颈盼望,因为婚礼即将开始了。
婚礼入场式
主婚人进场
音乐停止后,主婚人是第一个走过婚礼甬道走上婚礼台的人。他走到婚礼台的正中位置,面对宾客站定下来。
新郎与父母入场
接下来进场的是新郎。传统习俗中,新郎的父母是在婚礼开始前就由迎宾员引导至事先留好的座位上。不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这样的仪式不能突出父母的重要地位。所以,许多新郎会选择与父母一同在众人注视下走过婚礼的甬道,走到父母的座位处站定。然后新郎与母亲亲吻后,父母入座,新郎走到主婚人的左手边(即宾客的右边),面对宾客站定。
伴郎、伴娘入场
伴郎、伴娘入场是在新郎入场以后,新娘入场之前。伴郎、伴娘们入场的方法有几种:1.伴郎先鱼贯而入,然后伴娘在音乐声中一个个走入婚礼甬道;2.主伴郎与新郎一同入场,其他伴郎与伴娘一对对并肩走入,最后主伴娘单独走入;3.伴郎与伴娘以一对对的形式走过婚礼甬道。在婚礼台上的站立顺序则是最先入场的伴郎、伴娘站在最尾端的两头,而主伴娘和主伴郎站在最靠近主婚人和新郎的地方。
花童与戒童入场
花童与戒童入场是在伴郎、伴娘入场以后,新娘入场之前。在花童与戒童入场之前,迎宾员会将台前卷好的白色长条地毯展开至婚礼场地的最后段。花童手持装满花瓣的花篮,戒童则手持一个小戒枕(通常,这里用的是假戒指,真的戒指藏在主伴郎的口袋里)。前行时,花童一路把花瓣撒在新娘将要经过的白地毯上。到了婚礼台前,女花童站到主伴娘身后,男戒童站到主伴郎身后。
新娘与父母入场
婚礼入场式进入到这一刻,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到了,新娘即将入场。 传统习俗中,新娘是由父亲陪伴入场的。新娘的母亲则同传统中的新郎的父母一样,在入场式开始之前就由迎宾员送至座位坐下。不过现在的婚礼上,越来越多的新娘认为,母亲在她们生活中的意义与父亲一样重要。所以,由父母同时陪伴入场,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当新娘与父母的身影在婚礼白地毯最尾端出现的时候,他们会稍作停顿。新娘双手持捧花,父亲站在新娘的右手边,母亲站在左手边,两人的手臂轻轻挽住新娘。乐队高奏《婚礼进行曲》,这时,所有的宾客都会起立,面向新娘,以表示对她的尊敬。在乐曲声中,新娘与父母缓步走至婚礼台前站定,新郎迎上前去。
父亲撩开女儿的面纱,亲吻她的脸颊,然后新娘再转头,同母亲亲吻。新娘的面纱自此到婚礼结束为止都是掀开的。新娘上前一步,把捧花移到左手,将右手移进新郎的臂弯。新娘父母归座。新娘与新郎走到婚礼台正前方,以女左男右的形式面向主婚人站定,婚礼仪式即将开始。
婚礼仪式
1、主婚人致辞
2、新人互致结婚誓言
婚礼仪式
1、主婚人致辞
2、新人互致结婚誓言
3、交换戒指
4、点蜡烛仪式
5、鲜花仪式
6、婚礼诵读
7、签写婚约
8、宣告成婚
3、交换戒指
4、点蜡烛仪式
5、鲜花仪式
6、婚礼诵读
7、签写婚约
8、宣告成婚
篇3:汉族结婚礼仪
汉族的婚礼和其他族的婚礼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怎么不一样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
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汉族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1-2]
2礼俗编辑主词条: 三书六礼、闹洞房、三朝回门、交杯酒、哭嫁
1、三书:按照汉族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5、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7、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
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8、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5-6]
9、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0、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1、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2、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3、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4、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15、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后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16、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7、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21、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3流程编辑三个阶段
1、婚前礼,即“订婚”、“纳采”;
2、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古亦称作“昏礼”,就是日暮行礼、夫妻结合的意思;
3、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汉族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基本过程
包括南方出门前祭祖、迎亲车队出发、燃炮、女方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待新郎、新娘闺密讨喜、新娘拜别、新娘出门、新娘上礼车掷扇、燃炮、新娘摸橘子、男方长辈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等。
4用品编辑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大红绸等等。这些红色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一:出嫁时间的禁忌
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六月,三月和七月。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四:婚礼中事物的禁忌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新娘手捧花忌选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讳之。如若要选,最好选择连招花和石榴。连招花其状意喻闺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孙。新婚的对联最迟也要在结婚前夕挂上,完婚满一个月后要除下,且选购对联时,男女双方各自的对联要分清。
婚礼禁忌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利。
3、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4、婚礼当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6、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不哭不发>。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9、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10、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11、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12、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
篇4:美国人结婚礼仪
婚礼是每个人的梦想,我们来看看美国人的婚礼是怎么样的。
美国人的婚礼一般比较简单。要说还有一点不简单的地方,就是婚礼前关于人情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次接到美国朋友婚礼请帖的时候,我们刚来美国没有几年,对美国的人情世故还不“练达”。那请帖印刷得相当讲究,措词也十分恳切。新郎官是我读书时候的好友,毕业以后还一直有来往。
这样的朋友结婚,着实应该送点什么。可是在送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却大伤了脑筋。送钱?太薄情,送物?太俗气,送首诗?送副字画?他们懂吗?
打电话问其它朋友才晓得,人家是在Robinson May“登了记”的。所谓“登了记”就是两个新人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列出清单,在礼品店里挂上号。挂号单上列出每一件应需物品的价格,由送礼人打电话去自己选。至于颜色、款式,主人早就选好,写在单子上了。这个“登了记”的商店的名字、地点和电话,再经朋友的朋友的嘴,转达给那些估计非参加婚礼不可,或是一定要赠送礼物的朋友,一来省得人家在送什么的问题上为难,二来,也省得送了人家不需要的东西(我跟太太结婚的时候,就曾经一下子收到十二个热水瓶和二十多条床单。)。我们打电话去一问,果然方便。随我们的预算,买了件主人需要的东西。由于电话上是信用卡交易,连那家店也不用去,店里会像模象样地包起来,提前替你送到新郎家里。
结婚典礼在教堂。我和太太一人做了一套礼服,算是我们为他们婚礼的最大花费,按照请帖上的时间,准时赶去。
接下来的,和电影上的一样。新娘挽着父亲的胳膊,在庄严的婚礼进行曲的伴奏和众人羡慕的目光的注视下走向新郎。牧师问几个似乎不用回答的问题,再念一段洋经,大礼毕。
大礼毕,两个新人便跳上事先打扮好的“娇车”。那车其实就是新郎官上学的那一部,无非洗了洗。由新郎开着,一溜烟“逃离现场”,渡蜜月去了。我和太太,甚至连新娘的面孔都还没有看清楚。留下的来宾,围着教堂大厅里长条桌上的自助餐,手里擎着纸杯,这里抓一口,那里抓一口,一会儿的功夫就喜笑颜开地散了。
回来的路上,我和太太似乎都觉得没有尽兴。可是仔细想一想,还是觉得人家的方式好,而且,越想越觉得好。本来嘛,进庙的,都是烧香的,来贺礼的,都是好朋友。人家结婚是人家的喜事,为什么不以人家为核心?为什么非得像我们那样,请三十几桌客人,光点烟就是个难关,点了吹、吹了点,一圈下来就得两个钟头。再加上一整天的迎来送往,屁股没沾凳,米水没打牙,到凌晨一点钟,等最后一个“闹洞房”的客人退了席,我们两个已经累得只剩下一口气了。及至“剪彩”时分,不到半截,两个都睡了。
篇5:贵州结婚礼仪
贵州结婚礼仪
苗族
“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须是公开的地点。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爱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习俗。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歌“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 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小伙则追赶姑娘,边跑边追。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愿意让小伙抢走,表明有爱慕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 :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背带上绣着的美丽图案,表明自己未选定对象。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歌、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凑柴米,吃年饭”:威宁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形式。每年 初, 邻寨的姑娘们凑油、盐、柴、米、肉等忙着办盛宴,未婚小伙则吹起芦笙串寨吃年饭。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几日。如没有被姑娘相中,则继续串寨吃年饭,选求意中人。
“掐手传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形式。每逢“四月八”、“龙舟节”等传统节日及其他对歌场合中,通过多次的对歌等方式,某男对某女产生爱慕之情,便伸手轻掐女方小指,试探女方态度。女方回应,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会为拒绝。
布依族
“榔梢”:逢赶场或年节日,男女青年来到集镇上唱歌、弹月琴、吹木叶,挑选意中人。小伙子看上某姑娘,用歌表达自己的意愿。姑娘若对小伙子满意,便双方继续对歌。增进了解。
“甩糠包”:“糠包”内装五颜六色的谷糠,外由彩线缝成。姑娘们手拿糠包向对面小伙子们甩去,寻求意中人。在多次抛糠包的过程中,增进了解。若姑娘对某一位小伙子有好感,就将随身带的小礼物赠送给对方。
“打报古”:“报古”是布依语中对男性接亲者的称呼 结婚时,女方寨中孩童聚集在村外面,用稀泥、水枪等投向男性接亲者。其意思是:你们来接我们寨中的姑娘,就要给你们添点麻烦。
“要荷包”:都匀布依族婚俗。闹新房时先唱“荷包歌”,两人一对,一个主唱,一个帮腔。唱满1 2首“荷包歌”才得一个荷包。荷包里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参加唱“荷包歌”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侗族
“行歌坐月”:侗族男女青年到十四五岁时,三五个姑娘,不分辈分,聚在一起,或做针线或纺织;男子携牛腿琴和琵琶,结伴前往姑娘家唱歌作乐,深夜以至黎明才散。有的地方叫“爬窗”、“坐仓脚”、“晾月”、“走寨”等。
“讨糖”: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同意就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回答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讨糖”,姑娘离开,小伙紧追上去。若姑娘已有意中人,就 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
“踩脚后跟”:黔东南一带侗族青年的交往活动。侗族小伙看上姑娘,就会在赶场的时候,跟在身后故意踩对方脚后跟。对方中意,跟着小伙走。不中意,就不理睬。小伙发现对方不跟出来,再进场另觅对象。
“吃细茶”:侗族男女青年相好,征得家长同意,就择定吉日,男方带糖和细茶登门。女方父母将糖摆列桌上,将细茶泡好,请族中长辈和亲友来吃,表示女儿订婚。此后有人提亲,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妹崽已吃过细茶了。”
“吃新人茶”:侗族青年结婚之日,喜气洋洋的洞房内,桌上都摆着糖果和茶水,招待贺喜的客人。客来,唱歌或说吉利话。新郎新娘将香茶斟满,托起红漆茶盘送茶给客人“吃新人茶”。
土家族
“看人户”:土家族婚姻,经媒人介绍,女方母女到男家进行探访,看男方人才、家境、住房等。女方回家时男方送一套衣服,如果女方接受,就向男方索取鞋样,缝双布鞋给男方,表示亲事说成。女方不受衣服,婚事终止。
“烧大香”:男女双方共同选定吉日,男方请 人挑上糖、粉条、猪腿 、龙凤烛 、大香等茶食礼品到女家,燃烧大香,表示定亲。
“打婚床”:土家族人注重打婚床,以此象征男方富贵贫贱。打婚床的木匠是父母健在、儿女聪慧的“福人”。木材一般选用枣子树、柿子树等,意为早生贵子。婚床长六尺六寸、宽四尺六寸,含“福禄”之意,用红色打底刷漆。
“洞房争强”:土家族婚礼中,执事人宣布“拜堂已毕”,新郎就伸手揭新娘盖头帕,揭下来就意味着日后男比女强。而新娘则将盖头帕四角吊的铜钱咬住不放,以示不服,并使劲挣脱“牵娘”的手,同新郎一起向洞房跑去。土家族人认为,谁先坐上床,以后这个家就由谁做主。
彝族
“鸡卦问亲”:威宁、赫章、水城一带彝族婚姻“凭证”。彝称“呀取祖”。届日由媒人带男家父或母及随行人,备炒面、酒及布料等礼物去女家行“烧鸡吃”仪式。女家杀公、母鸡各一只招待,吃鸡时请长者看鸡卦以卜婚姻吉凶,用红绿丝线将鸡卦扎成两对,男女双方各持一对,作为婚姻凭证。
“半路放马”:彝族嫁女,在赴男家的半路时,行“半路放马”仪式。将新娘扶下马休息片刻再上路。即使男女双方是邻居,也要绕道来举行“放马仪式”。其家教观念认为新娘既嫁,已成男家人,完成一生旅程后,其灵魂想回娘家亦只能到此,不能回娘家祠堂。
“踩鸡蛋”:彝族新娘出嫁,到男家门口时,由送亲的亲兄弟扶下马,男家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牵着手,跨过放在地上的马鞍,再踩碎放在一木勺下的鸡蛋,以寓平安。
仡佬族
“丢布礼”:定亲第三年,男方打扮一新,备一段蓝色布匹到新娘家。新娘出门,新郎将布匹扔向新娘,伴娘将布匹围在新娘腰间,新郎就接新娘回去。
“男不迎亲”:仡佬族婚姻新郎不去迎亲。遵义、仁 怀等地, 迎亲队伍由男子组成,在媒人、押礼先生带领下前往女家迎亲。
“ 过门换三双鞋”:在迎亲这天,新娘要换三双鞋。早穿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男家门口时再换一双鞋。这习俗意味着新娘自出生直至嫁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瑕。
“打湿亲”:新娘娶进夫家时,跨门进屋,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人。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以求吉利。
此外,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有“行走”、“装香”、“报日子”等习俗。
水族
“破姓开亲”:据传水族社会中的潘、韦二姓 ,历史上行异姓开亲。后人口繁衍渐增,男女婚配失调,同姓各支代表开会,“杀白水牛”祭祖,“倒栽杉树”,“破姓开亲”,故今潘、韦二姓内部开亲习以为常。
“吃小酒”、“吃大酒”:男女双方定亲后,男方选定吉日,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取八字”:定亲宴席的桌上摆四碗酒,其中一碗底下放有新*生辰八字红纸条,由男方代表抬碗取字,每抬一碗就喝掉一碗,一直抬到有纸条的一碗为止。
回族
“烧糖茶”:回族的订婚礼节。男方买两斤红糖和两斤茶叶,由媒人送给女家,女家分送给内亲各家,表明女儿订婚。
瑶族
“凿壁谈婚”:荔波瑶族的恋爱方式。瑶族“干栏式”吊脚楼上,靠正门的厢首,在临街面板壁上凿有一小孔,瑶语称“K笛”。入夜,小伙们前往寮房游方玩耍,闺中淑女靠着枕头,通过 “K笛”同户外的后生们谈情,互唱《捞丢崽》。如此哥来妹往,姑娘起床开门,把小伙子们迎入堂屋,端上糯米饭和米酒招待。此后,意中人避开同伴,独自到“K笛”孔边与姑娘互换信物。经数月或一两年,姑娘嫁妆齐备,感情成熟,就唱《碗筷歌》,准备婚嫁。
“抢腰带”:瑶山瑶族以“抢腰带”建立恋情。女子十七八岁即加入“抢腰带”队伍,利用赶场、陀螺节、婚礼、祭祖等活动,吹箫、对歌,向男方表露心迹。双方情投意合,便双双离开队伍,单独对歌、叙谈,并将腰带拴于腰间与情人相会。
“响碓”或“响房”:荔波瑶族新娘来到男家门口时,陪郎轻扣大门,新郎母亲开门迎新娘入屋,手把手领到石碓旁,让新娘舂响瑶家当天的第一响碓声,表明新娘勤快贤惠,日后生活欢快。
壮族
“上楼梯”:壮族新娘接进男家叫上楼梯。是源于壮族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届时,男家备桶米,上放银首饰,置于楼梯角。新娘脱外衣,提米桶隔级而上。
毛南族
“讨八字”:毛南族婚俗中隆重的礼仪。届时,男方邀约舅爷、姑爷等内亲带礼物往女家。女家用男方带去的笔墨把姑*生辰八字写在“鸾凤单”上,然后大摆筵席宴请宾客。
篇6:山西省结婚礼仪
虽然我国婚礼的习俗差不多,但是有会有很大的差异。
山西结婚习俗中的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在山西地区,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一般山西地区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
晋中、晋南等山西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篇7:包头结婚礼仪
包头结婚礼仪
包头女人是坚强后盾
包头生活不容易,城市不大,消费却有点高,男人在外边打拼不容易,只有能持家的包头女人才能作为坚强的后盾。
俗话说得好“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娶到了一个包头女人,你就完成了事业的一大半,包头女人,她不仅在事业上给予你支持,给你出谋划策,关键是还能在生活上不让你操一点心。
丈母娘首选
包头丈母娘比较认同本地女婿。
想娶包头妹子,包头丈母娘的要求就是:女婿至少得能与丈母娘沟通。大家都知道,包头很多的老一辈基本都不会说普通话,讲个普通话都感觉别扭得很,所以我们包头的丈母娘还是比较认同本地女婿的。
风俗习惯很重要
包头媳妇更适应包头的习俗。
虽说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但是过日子就是两家人的事了。基本上包头人的结婚流程,摆酒席等等这些规矩。包头人都是从小在这样的风俗里耳濡目染长大的。
包头女人识大体
包头本地的姑娘很识大体,做生意难免在外应酬,如果一个女人因为这事跟你吵吵闹闹个没完,你的生意你的事业还能做成吗?
包头女人够实在
包头姑娘比较实在,假如你哪天对本地姑娘说:给你买个大钻戒吧,包头姑娘会很实在的说“钻石太大没必要,小的更精致更好看,买小的!”这样的姑娘谁不爱娶?
咱们讲的都是包普话
只有本地人才能听得懂的包普话,“给刚个产哇,看刚一个都定死你的哇?“我们都是包头人啊!
你要是娶的不是本地姑娘,等哪天你喝醉躺在大街上给老婆打个电话,搞半天都听没懂你在讲什么,那怎么好,你就等着今晚躺大街吧!
饮食习惯得同步
包头人酸甜苦辣样样齐全,还有花样繁多的各种小吃,外地人还真不一定能够适应。
婚姻过到最后过的还是细节。还是我们包头的饮食最实在!
外面再灯红酒绿也比不上看着孩子挽着老婆去步行街吃小吃,去广场散步。
不用愁孩子上学迁什么户口,买什么地段的房。
不用看个爸妈挑日子,订机票。
想回家了,开个车用不了多久就到家了,城区动动脚走路也可以走到。
逛个街也能随时约到一起玩朋友。
篇8:湖南结婚礼仪
我国那么多的民族,婚礼风俗也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就让我们看看我国湖南婚嫁习俗是如何的?
首先,了解一下湖南婚嫁风俗之少数名族,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五光十色,有许多还保持着初始古朴的特色。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目标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集会结交的极好时机。湘西苗族还有跳月的习俗,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志同道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亲。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典礼。新娘抵达夫家时,男方的老一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听说,洗了“和气脸”,全家能够清泰安全,天伦之乐。其次, 湖南民间成婚风俗,即是在送席的时分,有付席还有正席,岳爸爸妈妈做的即是正席,当然还包括了物与钱,物体主要即是包含了鱼、肉、鸡,在一盘米上面放红包,红包至少大概是几千,这席钱娘家即是把其放在箱底,再跟着新娘送回,究竟身为女儿女婿,也有赡养岳父岳母的职责,湖南究竟不是男权社会了,而是对女人十分尊敬的一个省份,通常湖南的爸爸妈妈都很垂青女孩子,把女孩的位置看的很高,不像北方还存在着大男子主义。再有一种即是付席,这即是给新娘的一些直属亲戚,那即是物品与金钱,桂圆即是物品,钱即是给女方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为一级,还有即是叔叔,伯伯,舅舅,阿姨。姑姑为一级,最后即是女方的兄弟姐妹,报价都是二三百元的姿态,也即是有三级区别,白叟看的更为重要,即是要靠自个的财力,当然,也大概给的更重。
最后就是,湖南婚嫁习俗之哭嫁,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区域的风俗,特别是郴州、永州、衡阳一些区域婚嫁风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自己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哭的内容过程繁琐且多,如哭爸妈、哭舅爷舅娘、哭弟弟小妹、哭爷爷奶奶等等,要是在现场看的话估量你也会跟着哭起来,那场面适当的震慑。也有把出嫁前晚的礼仪、开脸、梳头、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到了晚上,哭嫁抵达高潮。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简直哭个通宵。哭嫁,是表达倾诉心肠的方法,也与传统哭了才会家道昌盛,哭了娘家郎家才兴旺的信仰有关。
【安阳结婚的礼仪】相关文章:
1.重庆结婚礼仪
2.壮族结婚礼仪
3.恩施结婚文化礼仪
4.香港传统结婚礼仪
5.闽南结婚习俗礼仪
6.结婚礼仪祝贺词
7.洛阳结婚习俗礼仪
9.白族结婚风俗礼仪
10.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