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

2024-10-22 08:02: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龙少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

篇1: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

教材分析:《小猴子》是一首很风趣的儿童歌曲,歌曲表现了小动物伶俐可爱的形象,歌曲中两处小间奏一个级进下行,一个级进上行,更加生动地表现了小猴子活泼可爱又淘气的形象。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野蜂飞舞》,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

2、指导学生能熟练地演唱《小猴子》,准确的在间奏处为歌曲伴奏,并在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后准确的接唱。

3、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表演《小猴子》。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内心节拍感,准确地拍出小间奏的时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野蜂飞舞》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小朋友猜猜是什么昆虫在飞?是单独飞还是成群飞?

(2)再听:野蜂飞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去干什么?

(3)我们再听一遍,你们能用自己的动作来演一演吗?

2、有只小猴子觉得野蜂的动作非常有趣,可爱,它也想来学学,于是它就跳了起来,你们觉得它表演得好吗?

二、学唱《小猴子》

1、小猴子不仅舞跳的好,歌唱的也不赖,不信你们听!

刚才小朋友听的这首歌里,小猴子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小猴子在路上吃桃子,翻跟斗。

2、录音范唱:这只小猴子可真调皮,真淘气。一起来听小伙伴的演唱。老师用拍手来伴奏,注意看我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加上了拍手的动作。(在小间奏的地方加入拍击x x)

学生指出,教师讲授:这两小节是小间奏,不需要演唱。

3、师生一起听和拍:

你还记得老师在间奏的地方是怎么拍手的吗?x x   x还可以怎么拍?

4、用la哼唱,指导演唱顺序:

小朋友,你们喜欢小猴子吗?如果喜欢我们就一起用la、la、la把小猴子请到我们中间来,好吗?不过也要像刚才那样拍手哦。

5、跟着老师读歌词,小间奏的地方拍手,发现“红灯”停一停。比较x –和x 0

6、学生按节奏读词。

7、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唱。

8、教师纠正指导,特别指导唱准  5 1 1 和 52 2  ,5.3  43  | 2 - 和 5 .3 42 |1 0 ,唱好长音x – 的时值和休止符的停顿。学生练习。

指导用轻快的声音唱这首歌,提醒演唱姿势,咬字吐字,自然歌唱不喊叫。

9、跟着小伙伴一起唱唱看。

10、完整的自然歌唱《小猴子》。

三、歌表演《小猴子》

师:这只小猴子真是可爱又有趣,谁能用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这只顽皮的猴子?

1、学生模仿,提示:小猴子怎么走来走去的,小猴子还喜欢跳来跳去。

2、师表演《小猴子》

3、学表演动作

师示范,生模仿

4、师生共同表演

四、节奏练习

小猴子虽然调皮,但它们也很团结,我们来听一听童谣里怎么说的?

1、教师童谣诵读《小猴子》。

2、学生逐句跟读。

3、学生齐读,教师用用响板给学生恒拍。

4、分组表演,一部分学生拍手(恒拍),一部分学生诵读一部分学生有节奏地做动作。

五、小结下课

篇2:秋天 导学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4 秋天》第1课时  导学案(共二课时)

课题 4  秋天 执教人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年   月   日

教材

及学情分析 教材

分析 课文是一首诗歌,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条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品味,初步感悟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

重点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条理。

难点 在朗读中品味,初步感悟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读中感悟

导学

准备 课件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环节

导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㈠探究释疑(10分)

一、激趣引新。

二、检查预习效果。

三、解决生成问题。

1.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 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3. 组内梳理解决生成问题。

自主探究 互助交流 激情展示 拓展提升

导学环节

导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㈡合作交流(20分)

小组合作   交流研讨 探究一: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逐小节读诗歌,说说每小节所描写的迷人景象。

探究二:

用自己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说说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哪些生字的字型需要注意),理解词语。

1.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会在朗读中感知诗歌所描写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2. 能将自己的识字方法与同伴交流,会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㈢反馈提升(20分)

1. 自主完成课内测标。

2. 组内检查讨论。

3. 班级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自主检测、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内化学习目标。

强化、梳理、拓展、提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后反思

自主探究 互助交流激情展示 拓展提升

[秋天 导学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3:七年级上册Reading导学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 掌握服装和描述服装的相关词汇。

2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 学习并能运用描述服装搭配的表达。

教学内容

四会内容

词汇:lady   gentleman   comfortable

popular    among   purple

grey   smart   cool

scarf   both   silk

词组:sports clothes   both … and …

be made of

句型:trainers arc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here comes simon.

he looks smart

both of them are wearing blue jeans.

that’s all for today’s show.

thanks for coming.

三会内容

词汇: style   trainer   cotton

jeans   wool   boot

教学准备

1 录音机。

2 要求参加时装表演的学生穿着的服装质地有丝绸和棉。

3 服装种类有女衬衫、男衬衫、领带、长裤、牛仔裤、裙子、围巾。

4 鞋子有运动鞋和靴子。

篇4:《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本文精炼雅致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和悲。(重点)

2.了解课文运用的烘云托月手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读一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3.走进文本,感知课文内容。(带着问题朗读课文,随时进行圈、点、勾、画。)

(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悲剧发生后,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与理解。(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如果不是,那么写的是什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它的美呢?品读语言,批注自己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找出相关句子)

1、观藤萝之惨:

2、赏藤萝之美:

3、文章写的是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的美,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巩固提升:

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猬( )集 惆怅( ) 初绽( ) 愚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懦者立怯者强:

(2)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

3.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等闲视之 蜿蜒曲折 曲泾通幽 不辩四时 精神抖擞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闲情逸志 依稀可辨 人间仓桑

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对藤萝被毁的痛悼之情,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此情此景,作者心情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

2、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古藤被毁,悲在其中,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强悲剧效果的?

(2)、 思考: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悲?

(3)、 有人认为,作者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护植物,保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请画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并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后面“探究练习”第1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4)、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

三、深情朗读,玩味语言

作者季羡林是一位作家、学者,他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本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请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也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本文语言)

四、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这是一个发生在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的故事。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那深深的一跪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一幕让世人震撼呢?请结合《幽静悲剧》的阅读体会谈谈你的认识。

五、本课总结

教(学)后反思:

姚华平

[《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导学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j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k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l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 、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篇6:《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3、感受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3、感受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三、学习新课

1、写出三句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积累本课的字 词

枣核(   )    蹊跷(   )    嫣(   )红     分(   )量      泛(   ) 舟

圣dàn(   )  镶qiàn(  )   感kǎi(   )   山坳(   )     国jí(  )

蹊跷: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嫣红:

3、(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______,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_____

(2)围绕“枣核”,文章写了哪些事?请按下面思路在括号中填入一个适当的动词。

(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4、浏览全文,探 究构思 ,品味情感

(1)朋友要枣核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直接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来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

_5、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 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原文中画出来并作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以“枣核”为题,好不好?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当堂检测: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不断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文。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蒋文霞

[《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7:升和毫升 导学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PPT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药箱、集装箱、冰箱、行李箱、杯子、鱼缸、水桶等)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老师给大家呈现的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这些图片吗?

生:认识(生活中常见)

师:第一个图片是什么啊?

生:药箱。

师:对,是药箱,药箱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来盛放像药品、针筒、纱布等一些东西。

生:对(活跃学生回答可能还有其他东西)

师:那我们再看下第二个图片是什么啊?

生:集装箱

师:对的,同学们很聪明,集装箱。它可以盛放的东西就多了,像一些大的物体,我们都可以盛放到集装箱里。

图三、四、五、六、七、八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回答。

最后,老师提疑并总结:同学们,刚才老师让大家看的这些图片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物体都可以盛放其他不同的东西?我们把像这些比如水杯、水桶等能盛放其他东西的物体,都可叫做容器。

PPT呈现“容器”定义,并让学生一起读下容器定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容器,哪位同学还能给老师举个是容器的例子?(同学们,比如我们的书包,课桌,文具盒是不是也都可以叫做容器呢)

学生举例回答,老师鼓励。

2、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容器,同学们现在看下老师桌上的杯子和几个大小不同饮料瓶,这些是不是也是容器。

生:对

师:(手里展示杯子)现在如果老师将这杯子里注满水后再继续注水,会怎么样呢?

生:水会流出来

师:对,水会流出来,也就是说,这杯子装满水后,我们再注水的话就装不下了,说明这杯子就只能装这样大小的一杯水。换句话讲,这个杯子它能容纳水(液体)的量,就是我们看到的杯子这么大。在这里,老师将给同学讲解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名词:容量,容器容纳液体(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

PPT呈现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认识容量和升

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师:容量有什么特征,它又和哪些量有关系呢?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认识下容量和升。

二、课堂引入,新课教授

PPT呈现例一

师: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给的两个杯子图片,你有什么发现?两个杯子大小如何?

生:一个杯子大,一个杯子小。

师:那老师如果将两个杯子里全部盛满水,同学们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呢?

生:大杯子

师:对的,同学们一眼就能看出大杯子盛的水多,刚才老师说容量是容器容纳液体的多少,现在我们看到大杯子盛放的水多,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大杯子的容量大,反过来,小杯子我们就可以说小杯子的容量小。

师:两个杯子的大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么老师如果给如图所示(PPT展现,两个冷水壶大小差不多)的两个冷水壶,现在同学再看下,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呢?如果两个冷水壶全部盛满水,同学们觉得哪个冷水壶盛的水多呢?并说说为什么你觉得它的容量大?

学生讨论一分钟

生1:第一个冷水壶容量大(第一个冷水壶高)

生2:第二个冷水壶容量大(第二个冷水壶宽)

生3:两个冷水壶容量一样大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但同学们发现这两个冷水壶就不像刚才的杯子,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容量大小。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准确。那么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下,看有没有方法,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出哪个冷水壶容量大呢?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组给予引导。

师:哪位同学有办法能够解决老师刚才说的问题呢?

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可行方案,老师给予肯定,不妥方案,老师给以纠正,最后老师总结: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老师就用其中一位同学的方法再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下。

(PPT出示)

在一个冷水壶里装满水,倒入另一个冷水壶,假如我们将①冷水壶装满水后

再倒入②冷水壶中,讨论情况并图片演示:

1、如果①冷水壶倒满②冷水壶后, ①冷水壶里的水还有剩余。那么,我们可以说①冷水壶的容量更大些

2、如果①冷水壶倒入②冷水壶后, ②冷水壶里还未倒满。那么,我们可以说②冷水壶的容量更大些

3、如果①冷水壶倒入②冷水壶后,②冷水壶里也正好倒满。那么,我们可以说①冷水壶容量和②冷水壶的容量一样大

同学们,课后自己可以找两个大小差不多的两个容器,自己注满水倒一倒,看会不会出现老师上面讲的情况呢?

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如何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了,可能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疑问:那一个容器的容量有多少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下一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PPT呈现,一个冷水壶为例)

我们同样用刚才的方法,现在我们往这个冷水壶里注满果汁,取若干大小不同的杯子,我们往大小不同的杯子里注满果汁。(PPT呈现)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小一点的杯子我们可以盛五杯,大一点的杯子我们可以盛四杯。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冷水壶装满水可以盛满这样的小杯子五杯,或是容量是小杯子容量的五倍,也可以盛满这样的大杯子四杯,或是容量是大杯子容量的四倍。这时可能有同学就说了,“老师,我拿来的杯子更小,可以盛7杯,我拿来的杯子更大,只能盛2杯”。这样一来,是不是不同的同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最好能够统一单位。(为了准确测量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

那么如何统一单位,单位是什么呢?(出示PPT图片:酱油、大豆油、矿泉水、饮料)

同学们现看看这些是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它们的下面都标有容量或是净含量。(3升,19升,2L等),这些其实就是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容量的单位:升

板书: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 ”表示。

带领同学们一起读下,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再写写升和字母表示怎么写。

(PPT出示:练一练)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容量是多少?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我们知道了容量的单位是升,但一升有多少呢?同学们如果知道了一升有多少,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很容易的判断出2、3、4升是多少,就相当于2、3、4个一升的量。

(PPT出示:一升有多少?)

量杯量一升的水(之前的课给学生介绍过量杯、量筒),取一个棱长为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一升水注入正方体容器中,学生观察发现一升水正好盛满棱长为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将之前做好棱长为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拿给每个学生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升量的模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四、板书呈现

一、容器、容量

二、升:用字母“L”表示

三、感受了一升的量有多少?

正好盛满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五、课堂作业

篇8:《秋颂》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备:李智祥

课型:散文阅读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辨析并把握文中所写秋景的特点,体会景中所包含的情感。

2.能感知作者由“秋之美”到“人之美”的行文思路,领会作者所欣赏的人生态度。

3.能通过诵读比较,感受作品生动优美、富有情感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把握秋景的特点,体味景中之情。

【学习难点】领会作者所欣赏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一、依据文体,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标出小节号,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

眸子(     )   飒爽(     )酡红(     )寂寥(     )

澹澹然(     ) 钓叟(     )飘潇(     )扰攘(     )

2.补充注释。

明澈:.明亮而清澈。

飒爽:豪迈而矫健。

凄楚:凄惨、痛苦。

感怀:心中有所感触。

寂寥:寂静、空旷。

扰攘:骚乱、纷扰。

悠悠然: 安闲、闲适的样子。

秀逸:秀丽而洒脱。

眷顾:关心、顾念。

一尘不染;形容环境非常清洁,也暗指人品纯洁。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尘事束缚的人。

淡泊:对名利不追求、不热衷。

3.熟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依次找出文中所描写的秋景,并写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说说作者赞颂的仅仅是秋之美吗?尝试从文中找出三个最能概况出秋的品质的词语。

二、互学展示,整体感知

三、分组合学,品味情感

诵读文章最后两段,揣摩作者所欣赏的人生态度。

四、小组交流,分享体验

五、课堂总结,达标测学

1.文章第六段中的“澹澹然”、“悠悠然”?“不再有动于衷”能否改为“无动于衷”?

2.品一品第七段中连用四个“就是”的好处?

3.说说第八段中所引词句的妙处?

4.最后一段中的“淡泊”与“成熟”、“收获”是否矛盾,为什么?

六、走近作者,拓展固学

课外搜寻阅读罗兰的散文《克服惰性》、《早起看人间》、《学习》、《累赘的东西》、《写给秋天》,任选一篇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资料链接】

1. 罗兰(1919--),原名靳佩芬, 台湾著名作家,罗兰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罗兰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

2. 白朴《沉醉东风渔父》解读参考:开头两句描写渔父垂钓的自然环境,用对偶的方式并列了四个静态景观。黄、白、绿、红,色彩鲜明、生机盎然,写尽了秋日水边的风光之美,使垂钓生活富有诗情画意,烘托出渔父心情的愉悦。接下来的三句是写渔父所接触的人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看似矛盾,实是要告诉我们,渔父的“忘机友”,原来就是那些“点秋江白鹭沙鸥”。在争权夺利、人心险恶的社会里,不容易找到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当然也难找到没有心机的人,所有渔父转向自然,与那些象征自由、纯洁的白鹭沙鸥相处,把它们视为真心朋友。这儿的“点”字极富动感,突出沙鸥的轻盈优美。全曲描写了渔父生活环境的清幽、心情的闲逸和精神的富足,借此歌颂了隐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洁品格,这正是作者人格的写照。

陈宏

[《秋颂》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9:识字一 导学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这些词语都与“春天”有关。

2、培养学生看图学词的能力。

3、会读指定的词语。

二、学习过程

1、复习题

(1)、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2)、认读下列汉语拼音。

li shù  nèn yá  táo huā  yàn zi  xìng huā

2、尝试学习题。

(1)、初读词串,圈出生字。

(2)、自主拼读本课生字。(先读拼音,再看字,难读的多读几遍)

(3)、自己拿起书来,认真地把词串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两遍,直到读准读通为止。

(4)、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字音。

三、学习过程

1、复习题。

看拼音,读音节词。

li shù  nèn yá  táo huā  yàn zi  xìng huā

2、尝试学习题。

(1)、自读后两组韵文,看看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在图中找到这些景物。

3、巩固复习题。

(1)、拿着词卡去找对应的春景,领读词语。

(2)、指导书写生字。

4、总结归纳。

记忆词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词和有关的图片和事物联系起来。

三、当堂检测

1、开火车读词串。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土                      石

冫                      夕

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认识新偏旁“日、巾、木”

二、学习过程

1、复习题。

(1)、复习生字、词。

(2)、读词串。

2、尝试学习题。

(1)、自己读韵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随机正音。

(3)、开火车读词语,去拼音练读、齐读。

3、巩固复习题。

(1)、齐读词串。

(2)、复习巩固生字。(书空)

4、总结归纳。

记忆词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词和有关的图片和事物联系起来。

三、当堂检测

1、扩词。

花(  )(  )(  )布(  )(  )(  )谷(  )(  )(  )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再组成词语。

木   (   )(   )艹   (   )(   )

日   (   )(   )巾   (   )(   )

[识字一 导学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10:《金木水火土》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设计说明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识字要求。本节课,我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体验中识字,这样不仅降低了识字难度,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本课生字卡片。(师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播放动画视频。

2.“金木水火土”五个动画小人自我介绍:我们五个兄弟叫“五行”,古代的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我们五个兄弟变化产生的,自然界的一切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1.学生仔细观察五个动画小人身上的字(金、木、水、火、土),试着读一读。

2.学生认真观看动画视频,知道“金木水火土”是“五行”,古人认为它们和自然万物有关系。

1.看图读字。

金 木

水 火 土

二、借助动画,诵读韵文(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2.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听范读。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赛读活动,比一比谁读得更流畅,读得更准确,如果能读出节奏感就更棒了。

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赛读活动。师生针对学生读得好的地方进行点评和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对韵歌,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和同学,最后再读几次。

2.学生认真倾听,看一看刚才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哪些字音读得不准。

3.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自主练习,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请读得好的同学示范,听一听怎样读出节奏感。

4.每个小组选代表参加比赛,倾听的同学要学习同伴读得好的地方。

2.读一读,圈出本课的7个生字。

一二三四五,

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

日月照今古。

3.照样子说一说。

天地 天对地

上下 ____对____

日月 ____对____

今古 ____对____

三、借助动画,集中识字(用时:10分钟)

1.播放动画(全文中7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闪烁),教师引出认字活动,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生字。

2.游戏巩固(动画中金娃手拿7个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认读7个生字。

3.游戏扩词。(动画中木娃要求小朋友们为7个生字伙伴找词语朋友)

1.学生仔细观察动画中闪烁的“一、二、三、四、五、上、下”七个字,大声读出字音,如果自己读不准,就听同学读。

2.学生认真看清金娃手中的字卡,大声读出字音。如果遇到问题,本组同学要主动帮助同伴认读。

3.小组选择喜欢的生字,开火车扩词,尽量说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4.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认识的词语最多。

一干二净 三心二意

一来二去 三三两两

四、借助动画,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播放动画(动画中水娃推出田字格图片,为大家介绍田字格各部分名称)。

2.播放动画(动画中火娃集中出示“一、二、三”),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生字的共同点。

3.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三个生字,看一看每个生字的“横”分别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并组织学生练习书写。

5.播放动画(动画中火娃书写“上”字),引导学生找出“上”字中新的笔画。

6.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老师的范写,并完成书后练习。

1.学生认真观察,知道田字格中间有横中线和竖中线,又分成四个小格,分别是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2.学生认真观察,知道“一、二、三”都是由“横”组成的,书空练写“一”。

3.学生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说一说“一、二、三”的“横”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练习书空。

4.学生认真观看老师范写的每一笔,在书中田字格中完成“一、二、三”的书写。

5.学生认真观察“上”字,知道“上”字中出现了新的笔画“竖”,并书空练写。

6.学生观察之后知道“上”第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自主练写。

[《金木水火土》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相关文章:

1.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2.《天上的街市》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3.《画》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4.《升国旗》导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5.《小书包》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6.《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

7.《大还是小》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8.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9.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10.《边城》导学案

下载word文档
《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