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和规范
“fifa155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和规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浅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和规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浅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和规范
浅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和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媒,而网络语言正是随网络的发展适应网络需要而产生的重要语言现象.本文从思维和语言的矛盾、网络技术的局限和网民心理入手着重分析了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因素,从现实交际环境、信息输入环境、网络交际环境等方面.尝试针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作 者:段音慧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刊 名:商情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 “”(17) 分类号: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言规范 交际环境篇2: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作 者:王婷婷 黄铁流 作者单位:王婷婷(安徽蚌埠学院外语系)黄铁流(安徽财经大学)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8)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3: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问题
关于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问题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骤增,网络语言异军突起,风靡全国,并不断向日常生活语言渗透.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巨大争议.本文拟从网络语言及其构词特点入手,对如何正确看待并规范使用网络语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
作 者:张虹 Zhang Hong 作者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沈阳,110031 刊 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OF POLICE AND JUSTICE 年,卷(期): “”(3) 分类号:H002 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点 看待 规范篇4: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的论文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点 规范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有个生动的名称叫“q言q语”,也称“火星文”。它给日常用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有简约、形象、创新等特点。但由于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以促使它朝着优美、健康、丰富的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它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行话,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即“火星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上网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但由于网络使用的特殊性,网络语言的使用也给全社会交流带来了障碍,必须对其加以规范,以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网络语言的特点
1.1简约性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网络语言是通过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与键盘得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语言,因为打字没有说话快。为了遵循效率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这就形成了网络语言明显的的简约性。比如有的是利用汉语拼音的简写,如“gg”(哥哥)、“ppmm”(美丽女孩)、“bt”(变态)、“nqs”(你去死)等。有的则是利用英文的缩写,如“bf”(男朋友)、“s”(see,我明白)、“k”(kiss,吻你)等。还有的是直接运用数字谐音,如“呜呜呜呜”,它表示哭泣的声音,在网上,就直接使用“5555”来表示,想离开或逃跑时,则是使用谐音的“886”或“666”,与此理相同,“687”表示“对不起”,“526”表示“我饿了”,“8147”表示“不要生气”。这些都缩短了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完整的语词音义结合体,当然也就大大缩短了在网上交际所需的时间。同时,这所有的方式都是通过改变语言中原有的某些语词音义结合的约定俗成,产生出新的音形义结合体。这种新的结合体又与已有语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也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从另外一方面看,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大部分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形”上,它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语言交际的跨度,缩短交际时间,这种设置,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进行跨越,而后产生一种新的愉悦,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这些新的结合体在网上风行也是自然之事。
1.2形象化
网络语言运用的修辞方式,多为活跃文面、刺激感官、表现语气、增强幽默效果的基本修辞格。如比喻用法:“泥巴”,指“mud”,一种网络游戏,这种游戏多人参加,越玩越想玩,不能自拔,象被泥粘住一般。“网虫”,是人们把对因特网特别入迷,经常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网虫。电脑上的某些命令象虫在跑,把长时间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虫子在电脑上爬,可谓形象生动,充满善意的调侃。“灌水”指是随便写写,“造砖”则是潜心创作。也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借代用法:“美眉”,网上对女性的尊称,以女性的某一部分相貌特征指代全体。拟音用法:“偶”,我,拟用方言语音。“东东”,东西,拟发音不清的婴儿语音,表现可爱和调侃。夸张用法:“瘟95”,指这两三年中发展得非常快的操作系统,一个“瘟”字夸张而又形象地描绘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另有“菌男”“霉女”,指相貌很丑的男女,这种词的使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双关用法:@生代(即伴随电脑、互联网等电子媒体长大的新一代。)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际,以一见(键)钟情、一往(网)情深的方式恋爱。所有这些,都让枯燥的计算机生动起来,成为交流情感的一方乐土,让人流连忘返。
1.3创新性
这是网络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书面语并不是每一个人天赋的能力。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并非主动的书面语的使用者。而网络却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自由的空间。在这里,作者在构思上、行文上更为巧妙,更为活泼。比如网名:有的自我标榜,“帅哥”,“最佳女友”;有的调侃自己,“上活乞儿”;有的爱好武侠小说,“东邪西毒”;有的爱好外国文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的全是数字“54920”什么意思,你去猜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的创造性。从表现手法来看,网络语言也是极具有创造性的。网络用语形式纷繁复杂,不拘一格,各种文字符号交叉使用,表现手段灵活多变。有的是符号:如“:-)”表示最普通的基本笑脸。其中两点是眼睛,“-”是鼻子,是笑的小嘴巴。“8:-)”表示眼镜推到头顶上的帅相或是扎着蝴蝶结的女生。“:一{”表示抿着嘴,一副如泣如诉的神情;“:-”表示大惊等。这些符号组合以抽象的图形形象化地描摹出某种情状,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力。而再普通不过的数字到了网上也有不寻常的含义。“7456”―气死我了;“5156”―无忧无虑;“246237”―爱是如此神奇等等,这些也为网民们争相仿用、传播。而网络社会又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混合现象,这更明显地体现出了网络语言创造性:拍mp,拍马屁。“e文”,英文。51jab,我要工作。你真cool,你真酷。3x,谢谢。这些对于提高语言传递速度,增强交谈时的亲切气氛有明显的作用。各种知识水平,各种不同地域、不同国界的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创制出自己适用且有趣的语词来达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总的来说,求新、求简、求趣是网络语言的基本特色,它符合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和时尚,因而迅速从网上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但是由于网络语言的这种特定约定俗成性,却又使生活中的人们看得一头雾水。如今,“q言q语”已如狂澜汹涌不停,冲击着汉语文教学,冲击着悠久的汉语和汉字。它是汉语的现代化“革命”吗?还是对汉语的“亵渎”滥用?从“q言q语”的构成、使用等来看,“q言q语”是一种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杂糅使用的极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它究竟能否健康发展成为丰富优美、表现力强的普通用语,能否从社会方言变为全民性的语言,还应当按照语言发展的规律及时予以引导和规范。
2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语言是直接从发出者到接受者,没有中间环节的编辑作用,作者难免有疏漏或欠缺之处,因此网上常有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如错别字较多,有些表达不符合语法规范等。但是,有的不规范现象却似乎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如有的网民喜欢刻意地使用方言语音的替代字“泥”来代替“你”以及“油(尤)其素(是)“等;有的网民喜欢率性乱用标点符号,如多个问号和惊叹号的连用或套用。对这些,应该加强规范意识,因为它们会干扰读者的正常理解,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不好的语言习惯,破坏语言系统的纯洁性。因此,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要容纳其变异,注重其发展,又要进行规范,积极引导。
2.1倡导语言文明
语言文明是语言规范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网上交谈者身份隐蔽,交谈环境封闭,谈话双方可以毫无顾虑,语言的文明与道德规范也受到挑战,因此,有必要尽快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广大网民的语言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语言行为。要禁止在网上发布攻击人身、恶意中伤、色情的淫秽言语。一旦有人敢以身试法,则追究其法律责任,严加惩治。
2.2提高网络用语的品格
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体现着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以及道德价值的取向,因此,道德建设和教化是网络语言文明的根本出路。由于欠缺面对面接触特有的肢体语言、声调、表示及情态等,便造成网络中的人际关系既抽象又不稳定的情况,要提高全社会国民道德水准,以避免诸如在网上进行人身攻击、用字不雅和宣传颓废腐朽的生活方式等道德失控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语言的纯洁性。
2.3建立统一开放的言语规则
目前的网络用语是数字、符号、中英文及其缩写和方言、别字联想的大拼盘,无丝毫规则可言,且不说与现代汉语少有共通之处,就是网语内部也是没有体系而乱作一团。一义多词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斑竹”“版主”“板猪”都是指电子公告牌上专栏的管理人,表示笑脸的符号有∧-∧、∧0∧、:、:-)等多种,此外,有的数字语言是据汉语发音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有的则是据英语发音谐音,如“88”(byebye)。缩写形式也是汉语、英语混杂难分。这种不统一必然会影响初始的交际,只有待双方彼此熟悉了对方的话模式后,交谈才能变得无障碍。这明显有悖于网络快速沟通的原则。网站不妨联手建立起一套基本一致的言语符号体系,该体系具有开放、能产的性质,统一的仿造模式和依据,这样,使初次交流的人就可以通过常规逻辑推断出特殊网语的含义,以缩短沟通的适应期,使网络真正成为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
网络用语虽然失却了许多语法规则,但它能够在一定抽网域内约定俗成并流行,说明它有存在的意义,它形象生动,联想丰富,符合年轻人的心情和习惯。至少目前是尚有生命力,是真实的,符合现代生活的。
网络是最新的媒体,也是最有前途的媒体,人们应当运用语言在交际中的自身调节和净化功能,对网络语言进行筛滤,去粗存精,排污纳新,引导它向丰富、健康、优美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张江甫.方向.“网络语言”特征及其社会学思考[j].时代文学,(18).
[2]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修辞学习,(2).
[3]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4]刘亚丽.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潘明霞.网络语言的语言地位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3).
篇5:试论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
论文摘 要:网络语言有个生动的名称叫“Q言Q语”,也称“火星文”。它给日常用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有简约、形象、创新等特点。但由于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以促使它朝着优美、健康、丰富的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它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行话,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即“火星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上网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但由于网络使用的特殊性,网络语言的使用也给全社会交流带来了障碍,必须对其加以规范,以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6:试论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
1.1 简约性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网络语言是通过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与键盘得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语言,因为打字没有说话快。为了遵循效率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这就形成了网络语言明显的的简约性。比如有的是利用汉语拼音的简写,如“GG”(哥哥)、“PPMM”(美丽女孩)、“BT”(变态)、“NQS”(你去死)等。有的则是利用英文的缩写,如“BF”(男朋友)、“S”(SEE,我明白)、“K”(KISS,吻你)等。还有的是直接运用数字谐音,如“呜呜呜呜”,它表示哭泣的声音,在网上,就直接使用“5555”来表示,想离开或逃跑时,则是使用谐音的“886”或“666”,与此理相同,“687”表示“对不起”,“526”表示“我饿了”,“8147”表示“不要生气”。这些都缩短了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完整的语词音义结合体,当然也就大大缩短了在网上交际所需的时间。同时,这所有的方式都是通过改变语言中原有的某些语词音义结合的约定俗成,产生出新的音形义结合体。这种新的结合体又与已有语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也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从另外一方面看,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大部分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形”上,它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语言交际的跨度,缩短交际时间,这种设置,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进行跨越,而后产生一种新的愉悦,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这些新的结合体在网上风行也是自然之事。
1.2 形象化
网络语言运用的修辞方式,多为活跃文面、刺激感官、表现语气、增强幽默效果的基本修辞格。如比喻用法:“泥巴”,指“MUD”,一种网络游戏,这种游戏多人参加,越玩越想玩,不能自拔,象被泥粘住一般。“网虫”,是人们把对因特网特别入迷,经常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网虫。电脑上的某些命令象虫在跑,把长时间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虫子在电脑上爬,可谓形象生动,充满善意的调侃。“灌水”指是随便写写,“造砖”则是潜心创作。也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借代用法:“美眉”,网上对女性的尊称,以女性的某一部分相貌特征指代全体。拟音用法:“偶”,我,拟用方言语音。“东东”,东西,拟发音不清的婴儿语音,表现可爱和调侃。夸张用法:“瘟95”,指这两三年中发展得非常快的操作系统,一个“瘟”字夸张而又形象地描绘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另有“菌男”“霉女”,指相貌很丑的男女,这种词的使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双关用法:@生代(即伴随电脑、互联网等电子媒体长大的新一代。)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际,以一见(键)钟情、一往(网)情深的方式恋爱。所有这些,都让枯燥的计算机生动起来,成为交流情感的一方乐土,让人流连忘返。
1.3 创新性
这是网络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书面语并不是每一个人天赋的能力。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并非主动的书面语的使用者。而网络却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自由的空间。在这里,作者在构思上、行文上更为巧妙,更为活泼。比如网名:有的自我标榜,“帅哥”,“最佳女友”;有的调侃自己,“上活乞儿”;有的爱好武侠小说,“东邪西毒”;有的爱好外国文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的全是数字“54920”什么意思,你去猜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的创造性。从表现手法来看,网络语言也是极具有创造性的。网络用语形式纷繁复杂,不拘一格,各种文字符号交叉使用,表现手段灵活多变。有的是符号:如“:-)”表示最普通的基本笑脸。其中两点是眼睛,“-”是鼻子,是笑的小嘴巴。“8:-)”表示眼镜推到头顶上的帅相或是扎着蝴蝶结的女生。“:一{”表示抿着嘴,一副如泣如诉的神情;“:-”表示大惊等。这些符号组合以抽象的图形形象化地描摹出某种情状,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力。而再普通不过的数字到了网上也有不寻常的含义。“7456”—气死我了;“5156”—无忧无虑;“246237”—爱是如此神奇等等,这些也为网民们争相仿用、传播。而网络社会又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混合现象,这更明显地体现出了网络语言创造性:拍MP,拍马屁。“E文”,英文。51JAB,我要工作。你真COOL,你真酷。3X,谢谢。这些对于提高语言传递速度,增强交谈时的亲切气氛有明显的作用。各种知识水平,各种不同地域、不同国界的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创制出自己适用且有趣的语词来达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篇7:从语言系统本身看网络语言的规范
从语言系统本身看网络语言的规范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出现的新词跟以往的新词新语有本质的`不同,它们并不是为了弥补新事物出现引起的词汇空缺而产生,而是对旧事物进行辞趣层面的命名改造.从语言规范系统来看,网语制造了两类词:异读异体词、异读异体同形词.另外网语制造了语言系统内部的词语歧义和背景语言的大面积更动,都引发了较严重的规范问题.网语存在的强烈游戏性本来无可非议,但如果听任网语在网络社群之外恣意蔓延则会引发不良后果.它停留于浅表的辞趣变异并不有助于丰富汉语,反而容易造成汉语系统内的语言混乱,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关注.
作 者:邹立志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H1 关键词:网络语言 异读异体词 异读异体同形词篇8:通过网络音译新词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通过网络音译新词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本文分析了一些网络音译新词的构词特点及其语用理据,通过对这些网络音译新词的.解读,讨论了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作 者:陈伟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3) 分类号:H0 关键词:网络音译新词 “粉丝” 谐趣音译 语言规范篇9:从伦理学角度规范青少年网络交际语言论文
从伦理学角度规范青少年网络交际语言论文
网络交际话语是青少年在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它既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现象。透过青少年网络交际话语的特质可以捕捉到蕴涵在其背后的张扬自由个性、讲求功利实用、突出自我主宰、崇尚快乐本位的伦理内涵,而且伴随出现了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为表征的语言异化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话语信息、话语方式及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都会被顺其自然地打上交际双方伦理关系的烙印,也都应受到相应的言语道德规范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十分推崇“立言先立德”、“言德统一”的话语道德规范,主张言语行为要合乎礼、仁、忠、信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发展到今天,其具体内涵已有所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人们恪守或倡导的言语道德信条。在现实社会中,言辞有礼、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赏;反之,言而无“礼”、言而不“仁”、言而无“信”或言而无“忠”的人则处处遭人唾弃。现实社会中如此,网络虚拟社会中亦是如此,我们必须虚心借鉴儒家传统慎独伦理思想,认真梳理网络交际话语伦理规则,不断强化青少年网络话语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话语交际活动中何为道德行为,何为不道德行为,从而增强道德意识,担当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发展健康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
(一)从网络交际话语的内容上看要注重文明健康。从话语学上说,网络社会中由网络交流而派生出的网络交际话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仅是现实话语范围的延伸,而且是现实话语功能的拓展。但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话语包括网络交际话语更是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话语的粗俗化和庸俗化,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粗俗的表现,是价值观粗俗化在话语上的具体反映。话语文明健康作为青少年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做到话语文明,而且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也要话语文明。
在我国13700万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网民人数占总数的82。5%,其中青少年是绝大多数,是网络交际话语的主体,然而有些青少年在网络文学、聊天室以及BBS论坛中毫不吝啬地贩卖情色信息,毫无节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内容粗俗,格调低下,思想落后,意志颓废,必然会阻碍青少年道德建设步伐,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交际话语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网络和网民的公共利益。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际话语的负面作用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给现实人际交往带来心理障碍。中国自古以来就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的话语和行为在现实交际中不能出现。网络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续,青少年在进行网络交际话语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礼貌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公约》,共同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从网络交际话语主体上看要尊重话权平等。平等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在话语交流中也必须坚持平等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人享有话语平等权利,这个重要伦理原则可以延伸至网络交际领域。网络交往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信仰、种族、性别,各种话题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一同聊天,平等地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交往主体在人格和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它不受主体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工、地域差异、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挑战传统的当代青少年自然也不应该忽视和轻视网络主体的天然平等性。当然这种主体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平等需要通过网络交际话语表现出来。“网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交流中表现出语话特权,或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这就要求青少年在网上交流(论坛、聊天室)时要谨慎发言,换位思考,要学会宽容,拒绝话语霸权。从宏观上来说,话语霸权表现为语种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权,从微观上说就是话语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把自己单方面的意见和思想强迫对方接受,这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十分不公和无礼的行为。因此,从交互主体关系对等的伦理角度看,对方的意见和思想也必须得到同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诚实互信的网络交际。
(三)从网络交际话语动机上看要立足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作为一种道德诉求,也就是所谓真诚。话语学家陈汝东先生认为,言语真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行为所反映的言语主体的动机和情感真实,不虚伪,即说写者的言语表达应与其实际心理一致;二是言语及时,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出于善良的动机,及时为交际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真诚不是老实本分甚至懦弱无能的表现,它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慎独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诚”,真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学章句》)“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人们只有真诚地恪守一定社会的人伦道德,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才能真诚地按道德规范办事,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针对网络交往中虚言谎话连篇、小道消息蔓延的不良现象,要求青少年充分发挥“真诚”的道德内在机制的作用,因为真诚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网络交际话语交际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网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涉到正义、公平、善恶、义利等多个道德范畴。慎独的“真诚”要求就是使青少年做到“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为所要表达的信息提供正确合理的话语形式,动机与情感真实,不虚伪,不传播未经考证的虚假信息,不欺诈他人,不能有意或无意使交际对象产生误解。同时又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打妄语,这样在构建自己与他人和谐网络人际的同时也使自己产生良好的内在道德感受,获得道德美感”。
(四)从网络交际话语角色上看端正自我身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与身份具有一致性,话语表达要符合特有的身份和角色。由于互联网络的到来,使人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穿梭游走,而真实性和虚拟性的不同特点造就了人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人生就是一出戏,人的最重要属性就是社会属性,离开社会人便不能自存。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现实人际交往的话语与本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然而,网络是个虚拟世界,“网上人们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只能被视为一种虚拟的智能符号,人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像、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这样人们只能在虚幻中与对方进行交流”。也就是说,网上角色的模糊化使得青少年和其他人群一样出现话语结构、话语风格、话语意趣与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现象,如话语低龄化、性别错乱化、职业模糊化等。话语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词语,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反过来说,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也体现在言语行为方面。青少年这个群体和其他人群一样,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承担社会责任是他们的道德义务,遵守话语道德规范是他们的伦理诉求。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网下,他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刻把握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交际话语交流中尽量还原本我色彩,用适合自己性别和性格的话语说话,说符合自身身份和特点的话,摆正话语和角色的位置,不越位、不错位、不退位,做到话语方式与角色主体基本相符或完全相符。
(五)从网络交际话语的把握上看要倡导相对自由。从伦理学角度看,自由是与规约相对应的范畴,是一种崇高的伦理境界,是人的精神的高度解放,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游刃有余。表面上看是完全摆脱了羁绊和约束的放纵和舒畅,但自由决不是以忽视或藐视规定为前提的绝对自由,不是人们理解的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这是在包括网络在内的任何领域都必须坚信的基本立场。然而,由于网络具有自由特质,根植于网络的网络交际话语也有自由的鲜明特点,以致许多人认为在网上人是绝对自由的,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几乎忘记了“自由永远与规范相伴,权利永远与义务相随,从来不会有绝对的.自由存在”的道理,网络世界也不例外。没有约束的自由带来的是放纵,放纵的利器不仅会伤害网络行为主体自身,还会危及到网络的自由精神。试想如果大家都以自由为幌子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结果是人人想得到自由,人人要享受权利,但是谁也得不到自由,而且最终会危及到网络空间的存在价值。所以网络世界也需要必要的规范来保障自由。因此,要求青少年在网络评论时要基于事实依据,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要以慎独为伦理导向,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只有大家共同遵守适度自由原则,才能享受到人类高度自由的文明成果。
(六)从网络交际话语的创造上看要继承已有规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积极鼓励创造,认为创造是人类可贵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源泉,惟有创造才有发展。但创造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在网络话语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创新是语言生命力的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任何语言都应当从其他好的语言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网络语言为汉语的更新和补充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拓展了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的视野,那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积极意义的新元素应该被现代汉语所包容并汲取养分。因此,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尊重其发展的。从中观角度看,网络交际话语的问题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网络交际话语主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二是网络交际话语本身的不规范问题,而前者直接影响后者。话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使用话语是为了进行交际,而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交际主体使用的话语必须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网络交际话语和现实交际话语有不同之处,如网络交际话语主要以文字和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虚拟和超越的,现实交际话语主要是以声音和体态表现出来,是现实和直接的,但两者也有相同之处,不管那类话语,都要经过大脑的思维,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话语习惯基础上的创造,都是人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倾向的表现。尽管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交际话语是话语的重新部落化,网络交际话语似乎有意颠覆现代话语的各种规则。
【浅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和规范】相关文章:
1.守住语言规范论文
2.网络语言的入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