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罗拉快跑影评范文

罗拉快跑影评范文

2024-09-11 07:42: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雅蔓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罗拉快跑影评范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罗拉快跑影评范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罗拉快跑影评范文

篇1: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观后感

红色电话响起,罗拉接到男朋友曼尼的电话。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替*社会老大办事。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就只有二十分钟,钱到底在哪里,如何救命?

罗拉思索了一下该向谁要钱,然后就这样为了男朋友开始了三次拼命跑步。

第一次选择

这是罗拉的第一次选择,她要求助于在银行的父亲,而此刻他的父亲正在办公室里同情人喋喋不休,情人要他为腹中的胎儿作出选择。罗拉闯进办公室,恼羞成怒的父亲说要和罗拉的母亲离婚,从此不再管母女俩的事。罗拉空手而归,当她跑到见面的地点,时间已过了12点,曼尼已经拿着*枪走进超市,开始抢劫。万般无奈之下,罗拉打倒了举枪威胁的警卫,同曼尼一起洗劫了超市的现金。当他们跑到街上的时候,警车纷至沓来,当他们正在徘徊之时,警察的*枪走了火,罗拉怦然倒地。

第二次选择

画面再次回到罗拉放下电话的一刻,罗拉的'父亲在办公室里和情人吵得很凶,根本没有心思顾忌罗拉的焦急,绝望的罗拉在经过警卫的刹那抽走了枪套里的*枪,要挟她的父亲交出10万马克。拿钱出门的罗拉被眼前剑拔弩张的警察们惊呆了,然而警察万万想不到的是被他们护送到一边的女孩罗拉正是这场大劫案的元凶。侥幸逃脱的罗拉继续向见面地点奔去,在曼尼跨进超市的瞬间,罗拉叫住了男友。他们隔着条马路,罗拉笑了,而突如其来的一辆救护车却将朝罗拉走来的曼尼撞到,并碾压而过。

第三次选择

图像第三次回到情节的开始,这次罗拉的父亲接到出门的电话,当罗拉跑到银行的门口,父亲已经乘车而去。曼尼刚走出电话亭便撞见了骑车的流浪汉,自行车上还挂着丢失的口袋,一番追逐之后,曼尼用*枪换回了10万马克。

不知所措的罗拉看见了街对面的赌场,用零钱和首饰换到了一枚100马克的筹码,轮盘赌桌前,罗拉连中了两次20点。

拿着10万马克的罗拉搭上了一辆救护车,急救床上的人已经心律衰竭,罗拉握住了他的手,医生惊讶的看见病人的心律恢复平稳。12点,焦急等待男友的罗拉看见曼尼从朗尼的宝马车上下来,朝她跑来……

看电影的时候我不能不说随着罗拉的脚步而心跳加速。罗拉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为什么不用其他方式呢?比如骑车,我想电影所要表达的就是跑步中的激情,年轻的一代不需要考虑很多事情,要的就是这么一种跑步中所散发的激情,生命的激情。我想影片的主题就是这中激情,生命是需要激情的,即便是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面前,我们还是要去用生命的激情拼搏一番,二十分中要凑到十万马克,在这看来是个天方夜潭的事情,可是罗拉有两次做到了,因为她有着救男朋友的一颗心,因为她年轻。虽然有一次没做到,但那好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努力做了。年轻的本钱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影片更像个游戏,游戏式的二十分钟,就在这二十分钟里,有三次不同的情况,有三个不同的结果,有些事就是因为一点点的偏差而结果相差千里。电影可以这么做,而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只有一次的“二十分钟”电影可以从新在来,而我们却不能在来。后现代主义的天马行空。

罗拉为了男朋友而跑,为了自己的感情而跑。罗拉是幸福的,为了自己的感情可以付出一切。

电影的叙述方法新颖独到,继承了游戏的叙述方式,可以有好三次选择,这让观众可以从情节中走出来,而想其他跟多的可能性,游戏式的人生。

导演是聪明的,在生死问题上把影片拍的是紧张有趣的,让观众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去感受电影所要表达的。

摇摆镜头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急噪不安,镜头中添加了一段动画,给观众一种新颖的感觉,画面的贴换很刺激。电影剪贴的很有MTV的感觉,这是画面更为好看。很有时代感。

电影中的音乐十分配合画面,特有节奏感。配和了剧情。使电影在视听上达到很好的效果。

红色的主题让人醒目,红色电话,罗拉的红色头发还有红色的卡车等等,一方面红色代表生命的激情,另一方面红色也是躁动的,激情与躁动同在。

篇2:《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是一部由三个平行段落组合而成的非常规电影。电影的第一段落是罗拉没拿到钱,遇见曼尼后和他一起抢劫超市,最后中弹身亡;第二段落是罗拉通过挟持父亲拿到10万马克,而曼尼却被救护车撞死;第三段落是罗拉与父亲错过后,在赌场赢了10万马克,同时曼尼追回了丢失的钱,故事圆满结局。

导演汤姆?提克威与其说是个游戏狂,不如说一个赌徒。他模拟现实社会环境,在影片中设置了大量的关联因素,如人物、环境、必然性情节等,而游戏的三种结局也是导演精心安排的。这场游戏是罗拉与命运的博弈,她要在既定的环境下,通过确定和选择优势策略、避免和消除劣势策略,来影响和改变最终的结果。

首先,影片中的一个确定因素是人物。

三个段落中都有出现的人物除了罗拉和曼尼两个主角外,还有罗拉的母亲、楼道里的混混、偷小孩的妇女、偷自行车的男孩、修女、梅耶叔叔、白色轿车里的三个硬汉、流浪汉、警卫、罗拉的父亲、救护车司机、搬运工和盲人妇女。他们分属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领域。

其次,影片中的另一个确定因素是确定性情节。

主线是罗拉要想尽办法挽救曼尼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罗拉必须与偷自行车的男孩和修女相遇,以及和梅耶叔叔相遇。

既然确定性因素是不可改变的,那么罗拉要实现拯救曼尼的目标,就必须厘清什么是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其中,两次相遇的确定性情节成为游戏成功的必要条件,采取怎样的相遇方式是优势策略的关键。

前两次罗拉与偷自行车男孩的相遇都是从修女队伍的中间穿过,第三次罗拉选择跑上马路,避开修女;前两次与梅耶叔叔相遇是直接经过,而第三次是摔在车盖上并与梅耶对话。对于这两次必然相遇的情节,罗拉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致使后面的故事发生戏剧性变化,偷自行车男孩将车转卖给流浪汉;罗拉与父亲错过,通过赌博赢了10万马克;盲人妇女帮助曼尼认出了他,成功追回丢失的钱。

单纯地靠这两次相遇就可以彻底影响整个故事的结局吗?不是的!导演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辅助元素,这些元素在影片中成为影响着罗拉策略选择的关键。

第一个元素:枪

在第一个段落中曼尼持枪抢劫超市,罗拉被迫持枪协助曼尼;第二个段落中罗拉持枪挟持父亲抢了10万马克。两个段落中罗拉和曼尼都持有手枪,导致他们其中一个必须死亡,这并非巧合,也不是连锁反应的结果。首先,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可以选择解决事情的方式。其次,枪本身就是暴力的象征,通过暴力来实现目的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因此,枪对于罗拉和曼尼来说是劣势因素,他们应该加以避免和消除。所以,在第三段中唯一持枪的曼尼把枪送给了流浪汉,两人得以活命。

第二个元素:门和警卫

门是从一个空间通向另一个空间的载体,影片中罗拉打开房门预示着游戏的开始。罗拉到达银行要见到父亲必须过警卫的那一道密码门。密码是权限的设置,表示不能强行进入,而警卫却给罗拉打开了方便之门,罗拉的抢劫同样是强行进入设置密码的房间,这就注定了罗拉前两次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警卫在影片中扮演的是黑暗的角色,他两次开密码门,致使罗拉陷入困境。

所以,设置密码的门和警卫对于罗拉来说也是劣势策略,她要避开警卫,同时不能强行进入密码门。在第三段中警卫走出银行,对站在门口的罗拉说“你总算来了”。此时,罗拉以抗争的眼神看着他,使他感到局促不安。从这里再次证明强闯密码门是劣势策略。

第三个元素:罗拉的尖叫

尖叫是罗拉的优势,在前两个段落中,罗拉用尖叫分别“镇住”曼尼和父亲。因此,在第三段中她将尖叫应用在赌桌上,并成功赢得10万马克。

第四个元素:救护车

救护车是运送和应急抢救病人的交通工具,有挽救生命之意。在第三段中罗拉跳上救护车“挽救”了因心脏病突发进行抢救的警卫的生命,暗示人要有宽容的胸怀去原谅那些对你实施过某些不良行为的人。

第五个元素:老太太和盲人妇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还有两个关键性或者成为戏剧性人物,一个是推婴儿车的老太太,另一个是电话亭旁的盲人妇女。

老太太在第一段落中给罗拉看表,告诉她时间;第二段落中是老太太向奔跑中的罗拉询问时间,而第三个段落中却没有出现。因此,老太太是时间的“化身”,她的两次出现暗示罗拉的失败,注定罗拉和曼尼必须有一个死亡。所以,罗拉要避开与她的正面接触,也就是不再局限于时间紧迫的观念。

在第二段落中曼尼走出电话亭时盲人妇女消失了,注定曼尼的死亡。盲人妇女是曼尼的“守护者”或者“贵人”,她的“任务”就是帮助曼尼认出拿走钱袋的流浪汉。因此,罗拉实现目标的优势策略就是要改变与偷车男孩相遇的方式,从而确保盲人妇女成功“指引”曼尼追回钱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处于劣势,对于目标的实现感到茫然,无从下手,或者说是无能为力。正如影片开头的旁白:“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是怎样知道那些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物?”

导演既然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他通过罗拉告诉了我们答案:即使你有无数的劣势和微乎其微的优势,都不要向命运低头,只要能够厘清哪些是劣势,哪些是优势;劣势就要尽可能避免和消除,优势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它的价值,这样就算是再渺小的人也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篇3:《罗拉快跑》观后感

德国的电影,哲理性总是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美国好莱坞以娱乐性为主的阵地,德国的电影是很少在那里亮相的。自己也是很少看德国电影的。昨天,德语老师给我们看了十年之前的片子《罗拉快跑》。感触颇深。

十年之前,我在哪里?应该还是在小学与初中的交界吧。处于懵懂的青春期,但是那时候的青春是多么美好。因为再也回不去了。

《罗拉快跑》有动画片穿插在电影中,显得荒诞但是又真实。娱乐与理性相协调。红色的电话筒落回到原处,罗拉奔出家门。在奔出家门与楼门之间在楼梯上奔跑向下的姿态,是以动画的形式来展现的。这很有趣味性。整部电影的音乐性也很强。充斥着disco的味道。配着情节的紧迫,让人的心神紧绷,又让人感觉情绪发泄感。

整部电影,罗拉都在奔跑。为了目标,一直向前奔跑。每次奔跑碰到的人,都会展示他们的一生。

我认为,整部电影,亮点是那三次同样的场景,三种不同的结局。

差别在于什么?

时间。快一步,晚一步,结局是完全不同。

几个场景影响了这个时间。第一,是楼道上的狗主人与大狗。第二,是路上碰到的老妇人。

第三,碰到的梅耶先生。第四,是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第五,碰到的那个拿了他们钱的乞丐。第五,父亲。第六,赌场。

楼道上的狗主人将她绊倒,她吓退了黄狗;路上撞到的老妇人,碰到与没碰到,回头与回头;罗拉先经过梅耶先生的车,梅耶先生与另一辆白色的车的车头相撞;罗拉跨过梅耶先生的车,梅耶先生与白色的车车尾相撞;罗拉扑倒在梅耶先生的车上,梅耶先生停了车,没有撞上白色的车;骑车的人的不同命运;碰没碰到这个乞丐;是顺从父亲的意思还是违背父亲的意思;是去赌场赌回10万马克还是抢银行……

各种时间差,各种选择,导致了结局的不同。

电影中的一个小细节就是。罗拉每次跑过的广场的花纹是不同的,我认为那是代表不同的一种人生路径。罗拉跑的路径也表示她对人生之路的不同选择吧。

人生就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性与唯一性,才变得美好。

路上的碰到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过客。但有时候,过客却对自己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片中那个盲人奶奶就是这样。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是人生。

人生的美就在于此。

从这部电影中,虽然也体现了爱情的忠贞与奋不顾身。但是我认为这一切都是人生之不确定性与美的组成部分。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这让我想起了《返老还童》中的女主角一样,如果她不等她的女伴把鞋带系好,如果闹钟没有迟了几分钟,如果汽车还是准时,没有堵车。那么女主角也就不会被撞车,那么男女主人公也就不会认识。这就是时间的美吧。

早一步,晚一步,结局是完全不同。时间决定了一切。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间,时间无涯的荒野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电影结尾,男主人公,抿着心头的笑意,自然地捋了捋袖子,向着罗拉走来。最后,他们笑着跑开了。那是多么幸福的画面。这是所有人所想要的美好,谁也不希望其中任何一个人有伤害。这便是理想的人生。

但是呢,现实总是不如意的。正如,理想是鸡蛋,现实是石头。理想是柔软的,现实是坚硬的。正因为如此,时间这把无痕的刀,在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雕刻人生的时候,我们很疼痛的缘由吧。

或许,这就是美。不确定的美。

篇4: 《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观后感

我来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孤独。擦肩的行人匆匆行色,而我没有喜忧的心情,在朦胧的早晨,我就这样走过。我在寻觅些什么?选择与得失的度量?偶然与因果的预言?重复与重来的类似?那些疾走的背影,又能告诉我些什么?

带着德国实验先锋电影的锋芒这有别与意大利新浪潮,确有着别样的唯美主义。电影《罗拉快跑》开始有这样一句旁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使我们相信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去相信这一切呢……”揭开了本片隐藏的蕴。且影片开头以字幕宣称:“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艾特。更是在告诉观影者这个观点。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的国度,电影《罗拉快跑》就是一部被称为德国的“吕克贝松”的汤姆.提克威导演的哲学艺术电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的”结论,强调人的自我认识和追求,要求恢复失去的人的价值。所以《罗拉快跑》就是一部令人震撼而又心碎的哲学圣章。

不久前女导演赵薇的处女作《致青春》上映独特的女性视角赢得了业界很大的赞誉,而侯咏的《茉莉花开》独特视角讲述着时代的变迁和女人的命运。本片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就背景造型方面,罗拉一头的红色头发极具感官刺激,象征桀骜不驯。而《致青春》有着那个年代的泛黄的回忆:不管是《红日》的.风靡还是王祖贤的海报,都有着时代的印记;就故事情节方面,原以为是英雄救美,却是相反的。

而影片《罗拉快跑》的剪接节奏风格和流行音乐的加入更烘托了整部影片统一的快节奏风格,表现了现代生活中的大都市让人透不过气的快节奏,如影片开始和罗拉的三次快跑。影片片头音乐中的钟表声和影片开头摇摆的钟表,都刻画出这部影片将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片一大亮点就是本片的色调:彩色与黑白两部分,彩色与黑白交替出现为观众区分开回忆与现实。

影片中的十字路口:镜头内黑压压的人表现人口膨胀密度和人的无目的性。降格(快镜头)视效:人如木偶般机械的移动,人们行旅匆匆,面无表情,如生命的行尸走肉,主角眼中的世界的混乱,人类的无目的性以及整个人生的可笑荒诞。视听上,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

《罗拉快跑》有三段式剧情结构:“一个游戏的结束也就是另一个游戏的开始”。明确表明了本片是一场荒诞的游戏。相较之中国的《茉莉花开》同样的三段故事讲述结构,《罗拉快跑》更富于哲学性。本片导演在短短三次奔跑中谈人生、谈爱情、谈哲理,这二十分钟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的人生实验场。世界上的事情充满无数种可能性.有的只是看你如何选择,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奔跑的宿命论,在追逐中酝酿成坚持。

没有重复过往,不曾透支未来。真实的谎言,在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中回环,在电影中,导演给了一个美好的想法来弥补现实中的缺憾。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的谎言》。一直奔跑的宿命论,我们还在找什么呢?

篇5:罗拉快跑的观后感

相比国产的和美国的电影,我对欧洲电影的接触就少一些,德国的就更少了。而《罗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国拍摄的经典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德国柏林,一个黑社会喽曼尼告诉自己的女朋友罗拉,因为失误,丢失了十万马克。如果在二十分钟内找不到十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于是,罗拉在二十分钟内不断的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异的感觉。别的影片在介绍演员的时候仅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上面,而本片在开始介绍主要演员的时候,不仅介绍了演员的名字,而且还把演员的头像照片放到了上面,每次照片出现都会旋转180°,像是美国的罪犯进入监狱时拍的照片,给人一种黑色、压抑、惶恐不安的感觉。整部影片看下来,也恰恰是这种感受。片子里,罗拉一直在不停的奔跑。从家门到银行,从银行到街角的超市,除了停下来说话,几乎每一步都在奔跑,而且是大踏步的奔跑。镜头的内容在不断的切换,由电影的画面变成动画的画面,由运动的镜头,变成图片的切换;镜头的角度也在不断的转换,比如在罗拉家里拍摄她的妈妈打电话的情景,旋转了180°,再到罗拉下楼梯时,螺旋状的楼梯仿佛把人引入一个黑暗的中心,让人觉得眩晕,分不清南北。

影片的主人公罗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她有一头火红的头发,炫目夺彩。我一直觉得,红色代表着热情、张扬与自信。大多数人的头发都是黑色,外国有金色的,但一头红色的头发确实少见。不管罗拉头发的颜色是天生的,还是后来染的,都代表了她的一种个性:倔强,对生活不服输,永远相信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相信她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影片中,她男朋友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时候,她没有乱;当她男朋友感到绝望的时候,她没有放弃;即使当她听到要二十分钟内筹集到十万马克的这一超级难题的时候,她依然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罗拉一直在不断的、拼命的奔跑,也许奇迹就会在她的不断奔跑中产生。这让我想起了新东方的口号: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忽然想起,我小时候是看过《罗拉快跑》的一些片段,只是当时觉得很怪异,就是一个人在那不断地跑啊跑,每一次跑完了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跑,而不是像绝大多数的电影有完整的情节。现在再看这部片子,又有另一番感受。罗拉的每一次奔跑,因为其中的微小差异,就会演化出差别巨大的结果,第一次罗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而第三次则两人都幸存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富豪。这似乎昭示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我们可能会想:假如那年高考,我……假如那次比赛,我……假如那天晚上,我对她说……假如……就像下棋里面有复盘一说,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我们总会想象,人生若能“复盘”,该会是另一番模样,就像影片里的罗拉。但是人生不是游戏,不是下棋,每走一步便会在生命中留下真实的脚印,抹不掉,擦不去,更改不了。生命正是由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组成,善待每个细节,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影片中一句台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罗拉说:“上帝,帮帮我,求你了,就这一次。”西方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信上帝,或者在生活中的大多数的时候信自己信过上帝,因为上帝也说过,上帝助自助者。

生活中,似乎也只有自助者,才能活出精彩。

篇6:罗拉快跑的观后感

在一友推荐下,临睡前匆匆看了一遍《罗拉快跑》。

几节的组合,也许没有国人要求的严密,但就在这松散的组合,罗拉急切的奔跑中又让我的精神着实震撼了一番。

现实的爱也许恰如第一节所述,只不过是两人的两情相悦,彼此相爱,互相关怀与惦记,实没有上天入地,叱咤里外的魔力。但又有谁满足于现实中的爱,又有谁不是在现实的爱中去酝酿去升华,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理想中的爱……

因为理想,我们不再苛求圆满,因为爱,我们不再奢求天衣无缝。这也就是中国的电影再天衣无缝,却味同嚼腊,也就是或许有国人陷于津津乐道男主人公值不值得爱的争论中。大爱无痕,人除了吃米外真的还要吃点别的。哈哈,过分了。

真爱无敌,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篇7:电影《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电影的形式。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都是以“路人”的身份贯穿整个电影。却也牵动着每个观众的心。

打开网页,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大多是从“美女拯救男子”或者以伟大的爱情故事为主题,或者是已多次出现的时钟来分析时间的珍贵…

而我则不这样认为,我倒觉得,《罗拉快跑》从题目中就可以反应观众对罗拉成长变化的期待,从不成熟的在父亲的办公室当着同事的面和父亲大喊的幼稚的表现,到后来在办公室砸东西,拿枪把父亲当人质抢银行的不成熟的行为,再到最后开始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而成功的解救自己的男友曼尼。顺应了观众对电影人物的期待值,使结局大可人心。

从人物形象来说,罗拉的红头发、绿裤子。则是利用了最鲜明、刺眼的颜色体现罗拉人物的倔强、躁动的性格特点。

所以说《罗拉快跑》其实是喊出了观众在观看时的心情,罗拉迈出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强烈节奏的音乐声中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牵动观众的心。

第一次奔跑,给观众以疑惑和好奇,特别是每个路人的结局的交代,都是不幸的。偷车的最后被打,成为流浪汉。,推车的年轻妈妈最后也离婚了,等等。影片发展到后来,突然意外的罗拉中枪,让观众一阵迷茫,主角到底是谁?故事怎么发展下去?

第二次奔跑,让观众充满期待,握紧拳头,希望罗拉不会死。但在罗拉举起枪去威胁父亲的那一刹那,又将观众带入一种心酸、无奈的无比复杂的心情。

第三次奔跑,视角不是放在罗拉身上,而是交代那些路人的“完满”结局,给观众遗憾的心吃了一颗糖丸。车没有撞了,罗拉救了救护车上的父亲朋友,也没有去抢银行,男友曼尼也没有去抢超市。观众的心渐渐恢复平稳的心跳,也为想罗拉一类的孩子的成熟感到欣慰。

罗拉在第三次奔跑中,带着思考,带着祈祷,也带着观众在心里的呐喊成熟的奔跑在人生路上。

其实,罗拉就代表现实生活当中的九零后这一代年轻人,从非主流、叛逆,到现在的逐渐步入社会后的成熟,有责任感。如今,网上批评九零后的帖子少了,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我也是个九零后,从前爱和父母顶嘴的我如今也是个大学生了,开始渐渐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社会的复杂,明白自己的责任。逐渐成熟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创造美好的将来!

九零后,我们在成长!

篇8:电影《罗拉快跑》观后感

如果,我是罗拉,我会选择奔跑;如果,罗拉是我,她会选择奔跑;如果,我还是我,我还会选择奔跑;如果,我只是说,如果!

于是,在如果中,电影开始了……

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有时候,人们伤心,不是因为爱情结束了,而是因为当一切都结束了,爱还在! 一颗无所事事的子弹穿透了罗拉的胸膛,她绝望的倒在了地上。一切都结束了,而曼尼呢?你看,你看,烟花的脸,当烟花飞腾的时候,火焰掉入了大海,遗忘和记得一样,是送给彼此最好的礼物,那空中飞腾着的十万马克,那气喘吁吁的二十分钟,是爱,爱的礼物!

那么,这个小女子,谁能够真正地帮她呢?为了情人抛弃了家庭的男人,一个无所事事的女人,她的什么都没有的男人……不,没人可以帮助她。罗拉再一次奔跑着,人在绝望中流下的第一滴泪是足以能激发所有的原动力的,因为,爱,破碎了,就再也拼凑不回来了。那一刻,她只能用枪威胁着父亲,抢走了银行里的十万马克。那一刻,我们固执地以为爱能超越一切,但是,我们不明白世上另有一种力量,它叫做命运,罗拉见到曼尼,喊了一声曼尼,只是,命运说, 该带走曼尼了,以后的幸福,还是在来生中寻找!

如果,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那么,何必在乎对命运的征服呢? 可以,再一次的奔跑吧,也许,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绝望之后的努力我们必须去赌一把,可能很难相信,用不到一百马克可以赢得十万马克,但这是命运对我们的讽刺吗?或者,这原本就是命运对执着的回馈?

看吧,童话已经结束了,那个,长大了的罗拉和我一样,长大以后,我们只能奔跑,每一次哭,每一次苦,每一次失去,每一次寻找。都说女孩子不需要太坚强,否则就没人疼了,可是有谁知道,我们不自立不自强,谁有在我们需要肩膀的时候给我温暖?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真的坚强,我们是在被迫中坚强,谁不知道,再坚强的女子心里总有块伤?不痛不代表没有被伤过。如果,那个有情人的男人能懂,那个生养她得女人能懂,他们的女儿含着心底的泪,为爱奔跑着,已将很累了,他们,能不能伸手帮助一下她呢,让她休息片刻?

如果,长大了,只能奔跑,那么,我们要在奔跑中,不慌不忙地长大!

如果,我只是说如果!

篇9:电影《罗拉快跑》观后感

之前刚开始看这部影片时很不能理解那两个“死而复生”的环节,总觉得过于荒谬,似乎他们的人生过于轻松了些,只要不遂自己的愿就可以在他们自己的意愿下重新开始,于是对于他们后面的奔跑和追求也就多了几分不在意,但是当老师讲解的时候我才明白自己有多么肤浅和无知……

罗拉的奔跑是一种接近生命极限的奔跑,在奔跑的另一端连接着男友的生命,连接着她和男友未来对的美好,连接着所有她对爱的憧憬和希望,所以她的奔跑是在以一种跟时间跟生命抗衡的赛跑,而那种极致的追求,如果没有过相关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就如我最初最浅浅的评价……

罗拉对爱情执着的信念使她拥有比一般人都难以企及的超能力,她的吼叫犹如传说中的狮吼功,可以使身旁的玻璃碎成千块万块,可是面对着这样一个传奇般的女子,上帝似乎更加刻意要考验她的耐性,于是,她不得不一次次重新开始,从头跑起,于是电影中就不断看到罗拉奔跑的镜头,奔跑,奔跑,一身实在称不上好看的着装,甚至连内衣的边都会因为奔跑而显露出来,显然这也应该是导演的苦心所在,让我们再一次深切感受到罗拉无所顾忌的奋勇直前,于是内心也再一次被震撼!

突然想起之前跟一个朋友在争执的一个问题:她的男友,在我看来简直一文不值,根本不知道那么优秀的她为他如此付出和牺牲,然后,让我不解的是,她不仅没有一丝犹豫,甚至有点甘之如饴的感觉,因为当时她就用那种我难以理解的语气对我说“你明白那种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为他去死的感觉吗”……我当时就愣住了,我不愿意相信,她从来都是那么理性的她怎么会变得这么冲动和感情用事,当时甚至还为此和她冷战了几天……但是,现在想想,也许爱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自己的感觉的事情,只要自己的感觉对了,不管对方条件在旁人看来是多么优越或者不足,爱了就是爱了,那种感觉可以驱使一个人做出任何事情,包括我同学口中的“为他去死”,就如劳拉,她的奔跑就是因着爱情的名义,就是陪着自己的未来甚至性命的奔跑……也许,直到此刻,我才知道我当时在和朋友问题的处理上有多么世俗和幼稚,也许就是没真正谈过恋爱,所以我才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心境……

当罗拉第一次面对死亡的那一刻,透过她涣散的瞳孔,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镜头,罗拉和她男朋友两人躺在床上,讨论起了苦苦纠缠着现代男女的问题,关于爱不爱的问题,最初觉得罗拉好傻,爱了自然就会讲出来,而被迫讲出来的爱又能给自己什么安慰呢,也许不过换得几声唏嘘感叹吧……但是现在我明白了,罗拉,她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如同我的朋友一般,他们都是在以爱情的名义,誓将爱情进行到底!

篇10:电影《罗拉快跑》观后感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罗拉的坚强和镇定表现出来了,她和男友在痛电话是,可以看出她也很恐慌、无助,但她还是竭力让自己保持平静安慰他的爱人。她说:“等我,我有办法。”于是开始了狂奔,为爱奔跑!一个女孩子去哪里找那么多钱呢?但她抱着一丝丝的希望找任何一个可以帮他的人。我想当时的罗拉已经忘记了一切,她唯一的目的和想法就是找到钱去救他的男友。画面里一直出现的罗拉奔跑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也改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女性的看法,男人可以做的女人也可以,不只是男人才坚强敢于和困难斗争,女人也一样不逊色。罗拉的这一奔跑的形象也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跑出了女性新的出发点。《罗拉快跑。》的诞生对电影界来说是一件幸事,从创作理念上来说他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给以后的电影创作拓宽了道路,是新的电影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世界在改变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也希望看到更新颖、独特、又有观赏价值的影片而《罗拉快跑》就是极佳的参考方案。

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一直被罗拉表现出来的对爱的执着和坚强而感动着。纵观世界上的众多名着,很多都离不开爱,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处在不同国度和时代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以爱情为题材呢?我想应该是因为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美丽的爱情也没有人不期待得到爱情,与其他的相比爱情更有震撼力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吸引人们的注意。

罗拉,为爱奔跑!罗拉是为了他的爱人奔跑,而我们则为奔跑着的罗拉而感动。为她对爱的执着和流露出的坚强而折服!也为导演的跳跃的思维而赞叹不已!

篇11:电影《罗拉快跑》观后感

人生可以有无限个选择,无限的可能,但现实里,人只有一次选择机会!正如很多人所说,人的一生可以在刹那间改变。

《罗拉快跑》是一部游戏化形式的充满哲理思想的动作电影。影片有三分之二是罗拉奔跑的镜头,采用动画、音乐相配合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一种高速率的镜头运动方式,配上节奏强劲的电子音乐,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在看似爱情的主旋律下,罗拉对男友的营救行动其实是对命运的挑战。她不顾一切地奔跑,在这种无助的大环境下,影片在几乎震碎人们大脑思维的同时,激发出观众强烈的认同感:在面对命运和世界的无奈中,渺小的我们只有选择奔跑。

当时代变迁中,男女主角位置渐渐模糊时,影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人。一种人(如曼尼)是静的,他/她只能等待厄运的降临并自怨自艾;而另一种人(如罗拉)是动的,他/她尽最大的努力和命运抗争。而这两种对待命运态度的错位和变化导致了影片中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当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时钟指向12点时,罗拉与曼尼的顺理成章的相遇,体现出了交叉蒙太奇的特点。罗拉的三次奔跑,用重复蒙太奇呈现出的三个平行世界里的三个罗拉,一个起点,三个迥异的结局。仔细审视图中,罗拉的每一次变化,哪怕是喘息的频率不同,也会影响之后的一切。如,罗拉与推婴儿车的老妇人。她撞她,或者不撞。都会在罗拉内心中以心理蒙太奇的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一种近乎脱离人类逻辑与认知的因果,它使一切理所应当,也使一切惊艳无比。奔跑中罗拉坚定不移的眼神,也许就是人类最强限度的生命力。

导演采用了等分三段体的拍摄方法,三段首先在时间上是等分的,其次在所需完成的任务上也是相同的。让女主角罗拉在同样的二十分钟内,经过奔跑过程中不同的状况,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局,这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就像一个游戏。罗拉的人生看起来是可以重来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罗拉每次新开始的奔跑,并没有基于前一次的任何经验。我们不得不认同,此刻人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人生中无数个选择构成了我们的生命,自己的选择将不断影响着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有着冥冥不可见的手在安排着一切。每个选择都有得有失,只要还在奔跑。

电影《罗拉快跑》观后感

篇12:观看电影罗拉快跑的观后感

相比国产的和美国的电影,我对欧洲电影的接触就少一些,德国的就更少了。而《罗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国拍摄的经典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德国柏林,一个喽啰曼尼告诉自己的女朋友罗拉,因为失误,丢失了十万马克。如果在二十分钟内找不到十万马克,他将被老大处死。于是,罗拉在二十分钟内不断的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异的感觉。别的影片在介绍演员的时候仅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上面,而本片在开始介绍主要演员的时候,不仅介绍了演员的名字,而且还把演员的头像照片放到了上面,每次照片出现都会旋转180°,像是美国的罪犯进入监狱时拍的照片,给人一种黑色、压抑、惶恐不安的感觉。整部影片看下来,也恰恰是这种感受。片子里,罗拉一直在不停的奔跑。从家门到银行,从银行到街角的超市,除了停下来说话,几乎每一步都在奔跑,而且是大踏步的奔跑。镜头的内容在不断的切换,由电影的画面变成动画的画面,由运动的镜头,变成图片的切换;镜头的角度也在不断的转换,比如在罗拉家里拍摄她的妈妈打电话的情景,旋转了180°,再到罗拉下楼梯时,螺旋状的楼梯仿佛把人引入一个黑暗的中心,让人觉得眩晕,分不清南北。

影片的主人公罗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她有一头火红的头发,炫目夺彩。我一直觉得,红色代表着热情、张扬与自信。大多数人的头发都是黑色,外国有金色的,但一头红色的头发确实少见。不管罗拉头发的颜色是天生的,还是后来染的,都代表了她的一种个性:倔强,对生活不服输,永远相信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相信她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影片中,她男朋友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时候,她没有乱;当她男朋友感到绝望的时候,她没有放弃;即使当她听到要二十分钟内筹集到十万马克的这一超级难题的时候,她依然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罗拉一直在不断的、拼命的奔跑,也许奇迹就会在她的不断奔跑中产生。这让我想起了新东方的口号: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忽然想起,我小时候是看过《罗拉快跑》的一些片段,只是当时觉得很怪异,就是一个人在那不断地跑啊跑,每一次跑完了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跑,而不是像绝大多数的电影有完整的情节。现在再看这部片子,又有另一番感受。罗拉的每一次奔跑,因为其中的微小差异,就会演化出差别巨大的结果,第一次罗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而第三次则两人都幸存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富豪。这似乎昭示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我们可能会想:假如那年高考,我……假如那次比赛,我……假如那天晚上,我对她说……假如……就像下棋里面有复盘一说,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观后感《罗拉快跑的观后感》。我们总会想象,人生若能“复盘”,该会是另一番模样,就像影片里的罗拉。但是人生不是游戏,不是下棋,每走一步便会在生命中留下真实的脚印,抹不掉,擦不去,更改不了。生命正是由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组成,善待每个细节,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影片中一句台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罗拉说:“上帝,帮帮我,求你了,就这一次。”西方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信上帝,或者在生活中的大多数的时候信自己信过上帝,因为上帝也说过,上帝助自助者。

生活中,似乎也只有自助者,才能活出精彩。

篇13:观看电影罗拉快跑的观后感

在一友推荐下,临睡前匆匆看了一遍《罗拉快跑》。

几节的组合,也许没有国人要求的严密,但就在这松散的组合,罗拉急切的奔跑中又让我的精神着实震撼了一番。

现实的爱也许恰如第一节所述,只不过是两人的两情相悦,彼此相爱,互相关怀与惦记,实没有上天入地,叱咤里外的魔力。但又有谁满足于现实中的爱,又有谁不是在现实的爱中去酝酿去升华,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理想中的爱……

因为理想,我们不再苛求圆满,因为爱,我们不再奢求天衣无缝。这也就是中国的电影再天衣无缝,却味同嚼腊,也就是或许有国人陷于津津乐道男主人公值不值得爱的争论中。大爱无痕,人除了吃米外真的还要吃点别的。哈哈,过分了。

真爱无敌,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观看电影罗拉快跑的观后感范文

【罗拉快跑影评范文】相关文章:

1.《罗拉快跑》观后感

2.阅读推荐:快跑!男孩

3.快快跑教学设计

4.主题活动火车快跑教案

5.小龟快跑_小学作文

6.中班体育《小鸡快跑》活动教案

7.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小鸡快跑》教案

8.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9.南京南京影评

10.金刚 影评

下载word文档
《罗拉快跑影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