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隋宫》原文翻译
“茵书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李商隐《隋宫》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李商隐《隋宫》原文翻译,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李商隐《隋宫》原文翻译
李商隐《隋宫》原文翻译
《隋宫》
作者: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唐诗三百首之李商隐:隋宫。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解】:
1、紫泉:即紫渊。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紫泉。这里以紫泉宫殿指长安隋宫。
2、锁烟霞:喻冷落。
3、芜城:指隋时的江都,旧名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市。刘宋时鲍照见该城荒芜,曾作《芜城赋》,后遂有此称。
4、玉玺:皇帝的玉印。
5、缘:因。
6、日角:旧说以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如日(也指突入左边发际),附会为帝王之相。
7、锦帆:指炀帝的龙舟,其帆皆锦制,所过之处,香闻十里。
8、天涯:这里指天下。
9、地下两句:陈后主(陈叔宝)为陈朝国君,为隋所灭。据《隋遗录》,炀帝在扬州时,恍惚间曾遇陈后主与其宠妃张丽华。后主即以酒相进,炀帝因请张丽华舞《玉树后庭花》,后主便乘此讥讽炀帝贪图享乐安逸。《玉树后庭花》,乐府《吴声歌曲》名,陈后主所作新歌,后人看作亡国之音,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李商隐:隋宫》。
【韵译】: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
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
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
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
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评析】:
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篇2:《隋宫》原文及翻译
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隋宫》赏析: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旨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事和隋炀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此诗取材于前朝亡国故事,以诗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立意高远。篇中以实词撑住全诗,以虚词斡旋其间,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隋宫》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与同名七绝同时,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篇3:《隋宫》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唐代〕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篇4:李商隐《隋宫(二)》翻译赏析
李商隐《隋宫(二)》翻译赏析
隋宫(二)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诗文解释】
隋炀帝乘着兴致南游从不戒严,皇宫中谁还省察谏书,春天全国上下都忙着裁制宫锦。一半用作障蔽泥土,一半用作了船帆。
【词语解释】
九重:指宫廷。
宫锦:按照宫廷规制,特制的锦。
①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②南游:隋炀帝为满足其荒淫享乐的欲望,曾多次巡游江都。不戒严:古代皇帝外出,要实行戒严,隋炀帝南游,为显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华贵气派,不加戒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xǐng):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大臣上表劝谏被杀数人,遂无人敢谏。公元6(大业十四年),在行宫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弑。
④举国:全国。宫锦:按照宫廷规定的格式织成的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⑤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605),造龙舟,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2-3]
译文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赏析】
这首七绝,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寥寥二十八个字,就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杨广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杨广党政十四年,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佚游享乐。诗人描写了炀帝出游的情景,批评了炀帝的荒淫、奢侈,全诗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第一句极写隋炀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顾常理的地步。他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凿通大运河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乘兴南游”,句中“不戒严”三字,活脱脱勾画出隋炀帝乐其所乐,不顾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态。
第二句续写隋炀帝的昏庸残暴,隋炀帝因奢侈淫逸而昏庸残暴,而昏庸残暴的德行,又促其奢侈淫逸——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句中的“九重”,指皇帝住的地方;谁省,即谁悟。“谁”,实指隋炀帝,当时他手下的官员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民不聊生、发生**的情况,曾上表劝谏隋炀帝戒奢节俭,结果被杀。这句看上去像反诘口气,实为陈述;“谁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炀帝根本不把属下的劝谏放在眼里,诗句从这一特定角度,概写隋炀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径。
最后两句,写隋炀帝南游时,竭尽全国财力,把贵重的宫锦用作马鞯、船帆。宫锦,按照宫廷制定的规格而织的锦缎;障泥,即马鞯,用它垫在鞍上和垂在马背两旁以障泥土,所以叫障泥。这两句诗兼用铺写、夸张、讽刺的手法,意境深远:且看春风似剪刀,裁尽全国宫锦用作南游的马鞯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挥霍、作践;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运河一带)进而到陆路,都遭到隋炀帝南游人马的骚扰,简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潜在的灭国的'危机,那澎湃的覆舟之水,毕见于读者眼底。
杨广当政十四年,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佚游享乐。诗人抨击隋炀帝耗费全国大量人力物力,以达到个人寻欢作乐的目的,真可谓倾天下之所有只为填一己之私欲,并终于导致国灭身亡,他的倒行逆施使得李商隐气愤填膺,所以就向他挥笔声讨。其实诗人深为忧虑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此诗的意义在于借古讽今。其次此诗注意运用典型材料,做到以点带面。诗人举南游江都以概其余,显示了选材上的艺术匠心,又从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例,略作点化,就收到了借一斑窥全豹的艺术效果。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南游,整个船队用挽士八万余人,皆以锦丝为袍。卫兵所乘,又有数千艘。舳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岸而行。船队所到之处,皆供水陆珍奇。如此挥霍铺张,恐怕令一般诗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才好。而李商隐独具慧眼,只在“宫锦”两字上做文章,用于“障泥”者则泛指陆行,用于“帆”则泛指水行。这样便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这首咏史诗,描写了炀帝出游的情景,批评了炀帝的荒淫、奢侈,全诗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它在宛转中显出严正气象,深刻揭示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借古讽今,是令晚唐君王寝食不安的,诗人另有一首也题作《隋宫》的七律诗,诗中也写到隋炀帝的南游——隋炀帝的帝位被李唐取代,方才终止他的龙舟的漫游,与这首七绝一样,写得极为灵动而含蓄,极富讽刺意味。
篇5:李商隐《隋宫一》翻译赏析
李商隐《隋宫(一)》翻译赏析
隋宫(一)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文解释:
长安宫殿锁在一片烟霞之中,又想要把江都作为帝都。如果不是因为玉玺归属李渊,炀帝的锦船还会游遍天涯。现在隋宫中只有腐草没有萤火,垂柳上经常有暮鸦停歇。如果炀帝在地下遇到陈主,难道还再问“后庭花”?
译文: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词语解释:
芜城:指扬州。
日角:额角饱满象太阳,古代认为有帝王之相。
句解: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紫泉”本名紫渊,是流经长安北部的一条河,唐时为避唐高祖李渊的讳而改名紫泉。这里用“紫泉宫殿”借代长安隋宫,为的是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互映衬,不仅烘托出隋宫的雄伟壮丽,也给人一种色彩繁艳、富丽堂皇的感觉。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却闲置不用,深锁于烟霞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贪图享乐的隋炀帝想把芜城作为另一个帝都了。
“芜城”,隋朝时称江都,唐时称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南朝刘宋时期的大诗人鲍照曾经有感于该地的荒芜,作了一篇《芜城赋》。李商隐不说江都,也不称广陵,却偏偏用“芜城”指代当时还颇为繁华的扬州,是有着深意的:因为太多的`兴亡旧事,扬州再繁华也总是容易勾起荒芜残败的历史回忆;而今日取其为帝家,难保明日不成为芜城。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皇帝特用的印章,用玉制成,这里指代国家政权。“日角”,迷信说法,古人认为从骨相能够看出人一生的贵贱来,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是帝王之相。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之前,就有人吹捧他“日角龙庭”,必得天下。这里是用“日角”指代李渊。“锦帆”,暗指隋炀帝南游一事,那时他所乘的龙舟都用锦缎做船帆,所过之处,奢华无比。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因为隋朝被灭,皇帝的玉印落到李渊的手里,隋炀帝哪会游玩到江都就满足呢?他那奢华无比的船队,应该是会一直浩浩荡荡地开到天边去吧!
“不缘”、“应是”,表明作者是在用虚拟的语气推想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隋炀帝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来得及罢了。这样的推断突出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同时暗中点出因奢靡腐败而亡国的隋炀帝是至死都不可能悔悟的。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从腐草中化生出来的。史书载,隋炀帝夜晚出游,事先命人大量搜集萤火虫,到时放出,光照山谷,为此还专门建了个“放萤院”。如今,当年的隋宫已经成为废墟,虽有腐草,却见不到萤光。这不仅是说隋宫已化为灰烬,一片荒凉,也是在讽刺隋炀帝奢靡昏庸,搜刮无度,以致萤火虫都绝了迹!
隋炀帝为了出游江都,开凿运河,沿岸筑堤,栽种杨柳,称为隋堤。诗中的“垂杨”“暮鸦”,都是指隋堤上的景物。在这个曾经沧桑的地方,如今惟有杨柳长久如斯,暮色中还不时传来老鸦的叫声,透出无限凄凉。而想当年杨广南游的时候,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两岸,暮鸦哪敢栖息!
诗人把“萤火”和“腐草”联系在一起,今“无”,暗示昔“有”,不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意蕴深长,是公认的名句。清代的方东树就赞叹说,这两句诗“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陈后主”,指南朝陈末代国君陈叔宝,以荒淫亡国闻名。他宠爱后妃张丽华,整天听歌看舞、喝酒作乐。《玉树后庭花》就是他自制的宫廷舞曲,被后人斥之为“亡国之音”。陈国是被隋朝灭掉的,陈叔宝亡国后投降了隋朝,和当时做隋朝太子的杨广很熟。据《隋遗录》记载,隋炀帝游扬州时,曾经梦见过死去的陈后主,隋炀帝请张丽华为他舞一曲《玉树后庭花》,陈叔宝讥笑他说,你不也贪欢吗?当初你还老挖苦我。
隋炀帝曾亲眼目睹陈叔宝是如何荒淫亡国的,不但不吸取前朝的教训,而且还变本加厉,以至重蹈覆辙。他如果在地下遇见了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玉树后庭花》吗?
评解:
这首诗妙在虚处着笔,不说隋炀帝奢靡贪欢至死不悟,而假设若非国亡身死,必将玩乐无极,不到天涯不罢休。不说隋炀帝的荒淫远甚于陈后主,而以如若两人地下相遇,隋炀帝也是无颜相见的,当不便再提《玉树后庭花》之事。这样的描绘不仅给诗歌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且扩充了诗歌的容量,以少胜多,包孕丰厚。虽无一字正面指责隋炀帝,却字字讥刺,入木三分。
善于对比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紫泉宫殿自古帝王之家,却弃置不用,跑到扬州去重建宫舍,其贪欲可见。今日有腐草而无萤火的对比,昔年有垂柳而无暮鸦的对比,把历史的感伤与失落渲染得格外厚重。即便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诗人也不动声色地进行历史的叙述与批判,大大地增加了诗歌的叙事容量和情感强度。
题解:
李商隐晚年曾担任盐铁推官,大中十一年(857)左右,他抵达扬州赴任。江东一带是南朝故地,金陵(今南京)为六朝古都,李商隐往来于江淮之间,目睹前朝遗迹,抚今追昔,写下了大量咏史怀古诗。
“隋宫”指的是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营建的行宫。杨广曾于大业元年(605)到大业十二年(616)十余年间三次巡游江都,大兴土木,大肆挥霍,穷奢极欲。这首诗以强烈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贪图享乐、荒淫误国,名为怀古,实为警世。李商隐诗集中以“隋宫”为题的诗歌有好几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目“隋宫”,指的是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营建的行宫江都宫、显福宫和临江宫等。此诗批判了历史上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君王,对他们的亡国行径给予了嘲讽。全诗借古喻今,内容深刻,手法巧妙,风趣而又有力。
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
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篇6:《隋宫守岁》李商隐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隋宫守岁》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50首。
【原文】
隋宫守岁
作者:唐·李商隐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注释】
①这首诗咏隋场帝时宫中守岁的淫奢。
②《礼记·月令》:“立春之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又,“孟春之帝,……其帝太皞。”注:“太皞以木德王。”
③《通鉴》胡三省注引《贞观纪闻):“时属除夜,太宗延萧后同观灯,问曰:‘隋主何如?’后曰:‘隋主每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沈香木根,每一山焚沈香木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数里。一夜之间,用沈香二百馀乘,甲煎二百徐石。”沈香:即沉水香。《南州异物志》:“沈水香出日南,欲取,当先研坏树着地,积久外自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曰沉香。”甲煎:甲香。《唐本草》谓取蠡类之厣,烧灰合香,能成香烟。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
④琼苏:美酒名。
⑤露盘:指承露盘。
⑥鼍鼓:用鼍(俗称猪婆龙)皮作的鼓。
⑦昭阳客:汉成帝时赵飞燕居昭阳殿,后多以昭阳指皇后或宠妃。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篇7:隋宫燕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翻译
隋炀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这些都是“实”。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赏析
隋炀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这些都是“实”。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隋宫燕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篇8:《隋宫燕》原文翻译及赏析
隋宫燕原文: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隋宫燕译文及注释
译文
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的朝庭之春,官花寂寞开放,凋落后旋即化作泥尘。
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官庭,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
注释
1、隋宫:指汴水边隋炀帝的行宫,当时已荒废。
2、旧国:指隋朝。
3、旋落:很快飘落。“旋落”一作为“一落”。
4、一闭风光:指隋亡后,行宫关闭。
隋宫燕赏析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燕语如伤旧国春”,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这感伤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见“宫花旋落已成尘”,此时春来隋宫只有那不解事的宫花依旧盛开,然而也转眼就凋谢了,化为泥土,真是花开花落无人问。况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燕子尚且感伤至此,而何况是人。笔致含蓄空灵,是深一层的写法。
天下当然没有如此多情善感、能“伤旧国”之“春”的燕子。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这些都是“实”。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篇9:《隋宫燕》原文翻译及赏析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译文
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的朝庭之春,官花寂寞开放,凋落后旋即化作泥尘。
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官庭,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
注释
隋宫:指汴水边隋炀帝的行宫,当时已荒废。
旧国:指隋朝。
旋落:很快飘落。“旋落”一作为“一落”。
一闭风光:指隋亡后,行宫关闭。
赏析
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行宫里被他的部下宇文化及用白绢缢死。“隋宫”即是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由于隋炀帝的昏庸无道,隋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贞元十六年(800),作者李益曾客游扬州,见到当年炀帝的行宫遗迹,便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创作背景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燕语如伤旧国春”,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这感伤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见“宫花旋落已成尘”,此时春来隋宫只有那不解事的宫花依旧盛开,然而也转眼就凋谢了,化为泥土,真是花开花落无人问。况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燕子尚且感伤至此,而何况是人。笔致含蓄空灵,是深一层的写法。
天下当然没有如此多情善感、能“伤旧国”之“春”的燕子。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这些都是“实”。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篇10:《隋宫》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隋宫》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译文翻译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
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
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注释解释
张《笺》编此诗于大中十一年(857),时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乘兴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
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
诗文赏析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李商隐《隋宫》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李商隐 隋宫
3.李商隐隋宫唐诗
10.无题李商隐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