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原文翻译

2024-08-07 07:44: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udaoj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孝经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孝经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原文翻译

篇1:孝经原文及翻译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使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世云:‘夙夜匪 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吓吓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儿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并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性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哀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篇2: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原文翻译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然而尊贵还然而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然而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然而孝。它然而一切德行的根本,也然而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然而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然而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然而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然而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然而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然而孝道,这个孝道,就然而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然而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然而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然而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然而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然而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然而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然而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然而立身,这才然而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然而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然而天子的孝道吧?

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然而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诸侯章第三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古诗文网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然而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然而诸侯当行的孝道。

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然而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古诗文网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不然而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然而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然而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然而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然而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然而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然而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然而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然而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然而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然而如此。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士章第五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古诗文网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然而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然而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然而用爱心,奉事国君然而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然而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然而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

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然而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然而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然而一样的。

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然而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然而父亲。

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然而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然而顺。

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然而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然而士的孝道吧!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然而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然而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然而没有的事情。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然而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然而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然而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然而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然而庶人的孝道。

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然而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然而绝对没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然而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然而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然而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古诗文网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然而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然而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然而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然而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然而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然而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然而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然而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然而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然而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然而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然而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然而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孝治章第八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然而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古诗文网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然而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然而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然而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然而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然而孝治的本意,也就然而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然而尽到了孝道吗?

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然而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然而怎样的高明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然而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圣治章第九

【原文】

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然而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然而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古诗文网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然而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然而因为他们因循的然而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然而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然而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然而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然而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然而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都然而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然而他创作的。

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然而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圣人教人以孝,然而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然而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然而人生的本性,然而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然而人生固有的本性。

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然而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然而严君,又然而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然而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然而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有道德的君子,却不然而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然而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鸤鸠章的这两句话,就然而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纪孝行章第十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然而不孝之人啊。”

【读解】

这一章书,所讲的然而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然而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然而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然而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圣人的人,然而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然而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然而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然而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然而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然而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

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然而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然而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然而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然而大乱的道了。”

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然而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然而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然而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为十二章。

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然而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然而根本,礼然而外表,礼的本质,却然而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然而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然而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然而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然而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然而、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然而要道吗?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古诗文网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然而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然而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然而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然而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然而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然而民众的父母。’不然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读解】

这一章书的意思,然而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然而怎样的实行。上章然而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然而说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为十三章。

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然而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然而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然而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然而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度?”

广扬名章第十四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然而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读解】

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

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然而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然而何言与?然而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然而孝顺了吗?”孔子说∶“这然而甚么话呢?这然而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然而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然而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然而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然而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然而孝顺呢?”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然而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然而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然而不然而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然而甚么话呢?这然而甚么话呢?

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令,然而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然而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然而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无论君臣与父子,都然而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然而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然而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然而个孝子呢?

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古诗文网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然而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然而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然而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然而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读解】

这一章书的意思,然而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然而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然而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然而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然而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然而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然而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然而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然而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然而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然而伯、叔、兄、弟,都然而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然而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然而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然而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然而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然而人的心理,然而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古诗文网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读解】

这一章书的意思,然而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然而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然而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然而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孔子说:“凡然而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然而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然而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然而一心之意。”

丧亲章第十八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口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然而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然而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然而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然而告诉人们居丧然而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然而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读解】

这一章书,然而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然而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然而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然而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然而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然而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然而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然而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然而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篇3:孝经原文及翻译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参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3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烝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参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说:“我非常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借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效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鸤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5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

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3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3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3000之多,其中没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君主的存在;侮辱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父母双亲的存在。这3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泂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非常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非常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簠、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篇4:文昌孝经·开经启原文及翻译

开经启

作者:佚名

浩浩紫宸天,郁郁宝华筵,文明光妙道,正觉位皇元,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大洞完本愿,应验子心坚。

译文

广大宽阔的紫宸天,香气浓郁的宝华筵。文德辉耀的奇妙之道,体悟大道的人位列仙班。振兴人们子嗣的'恩泽向来都很重,而要想解救人们的灾难祸患,应当从行孝开始。大道完成了人们的本愿,文昌帝君提倡的孝道灵验无比,人们应当信心坚如磐石。

注释

①紫宸(chén)天:道教天界名,为天神上帝所居之所。紫,古人认为的祥瑞之色;宸,即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

②宝华筵(yán):也作宝花,珍贵的花。多指佛国或佛寺的花。筵,宴席。

③正觉:觉悟。本指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的真正觉智。成佛也说是“正觉”。

④大洞:即大道。

⑤应验:原来的预言或估计与事后的结果相合或得到证实。

篇5:文昌孝经·守身章的原文及翻译

文昌孝经·守身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立身之基,贵审其守。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苦苦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尊规合矩,如前所为,矜骄不形,淫佚不生,嗜欲必节。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麤暴,神色温静,举止持祥,习久自然,身有光明,九灵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亦化为善,凡有希求,悉称其愿,兢兢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苟失其守,块然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抑知人生。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为上,守心次之,守形为下。愚夫匹妇,无所作为,亦足保身,何尔聪明,奸为妄作,昧性忘身,沉溺欲海,全不省悟。大罗天神,观见斯若,发大慈悲,降生圣人,以时救度。惟兹圣人,躬先率孝,加检必谨,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

即说偈曰:亲视子身重,常轻己身轻,人何仅负己,损身背吾亲,莫将至性躯,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具灵根。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受之自父母,谓身即亲身,人犹不之悟,谓亲即身是,重大不可误,完厥惺惺体,尽我所当务,无量大道身,圆满随处是。

又说偈曰:同此亲禀受,一般形体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真培金液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

孝子金身咒:惟恐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刚不坏身,化成即在当身内,现出千千万亿身。

译文

真君说:所谓孝子,要想体恤双亲的心志,首先应当立身处世。立身的基始,最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没有人身的初始之时,我的身体是从何处而来的呢?有了人身之后,身体又是怎么得以抚育的呢?我有从出生挟持同来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应当仔细想想。以父母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父母怜爱子女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艰难地哺乳,期望他渐渐成长,希冀他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一寸一节肢体,日渐栽育培养。哪一点不是靠双亲勤劳保护,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爱我此身,是如此的关切,好好保护此身,怎能不关系重大?守持好双亲给我的身体,尤其应当加倍地坚定。遵守规则符合规范,效法前人的行为。骄横傲慢之貌不显,淫欲放荡之心不生,节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在父母面前,声音不要太高,气息不要粗大;神色温柔娴静,行动举止舒缓。坚持久了就成为自然的事情。这样,身体就有光明,九灵三精等神就会保佑你吉祥;而三尸等邪神,也会化恶为善。凡有希望得到的东西,都会称心如愿。众生都小心谨慎,保护好双亲给我的身体,没有一点亏损而返归原初,这就是守身。如果不能持受,徒具躯壳,就会辜负父母,虽生犹死。

哪里会懂得人生,形体相貌完备,就会有神,它每天都在人身中,身体各部位都是它的处所。整个身体的运动,都是由神主宰。神存在于五脏六腑,不可以纵欲;神存在于四肢,不可以受到刑罚。放纵欲望,触犯刑律,非死即伤。凡是有身体的人,都应当守护。保守真性是最上乘的,守持良心次之,保守形体最次。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做到保身。为什么你这么聪明,却去做奸妄之事,蒙昧心性,忘了自身,沉溺于欲海,却全然不知醒悟?天帝神仙看到这些,发大慈悲心,降生圣人,以便能够随时救度世人。只有这样的圣人,亲自率先躬行孝道。谨慎加倍地检察自己,加倍地爱恤自身。不忍心看到世人,将父母给予他们的身体堕落毁坏。一切栽培扶植,无非帮助他们实现保守身体的目的。种种孝顺的'行为,当以自身体恤万物。体道虽是圣人一人,却能够感化众生。将此道理授给所有有身体的人,使其同归于孝道。守身不动,而又能广泛地应接事物,如此守身,那才是大孝。

即说偈道:双亲非常看重子女的身体,常常将自己的身体看轻。人们为什么反而背叛自己,损坏自身而违背父母?不要将充满灵性的身躯,看作是血肉形体。今生之所以能够享受一切,是因为前世所造就的灵根。

又说偈道:一切本来体相,从父母那里禀受而来。说自己身体即是双亲的身体,人们仍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父母即是自身,此理重大不可有误。保全这个聪明的躯体,完成我当前应作的要务。成就无量大道身,随处都圆满充足。

又说偈道:每个人的形体都是秉承自父母,形体具备。好啊,孝子的身体,能够超越尘世。不磨灭自己的对身心的保养守护,保持炼养和谐的元气。以真气培养长生不死的身体,以元气涵养神仙体身。广大不可限量,有生之后的形体与原初的本性没有差异。

孝子金身咒:唯有这个光明的孝子身,果真是金刚不坏身。一旦修化成就,即在自己身内显现千千万亿个化身。

篇6:文昌孝经教孝章第五·原文及翻译

关于文昌孝经教孝章第五·原文及翻译

【原文】

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意既罔觉①,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慎择。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饭王应梦之不善,其罪尤大。不贤之师,导之匪僻②,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③,越礼④犯纪,妄作无忌。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注释】

①意:清刻本《文昌孝经注解》中为“愚”。本书采用其说法。罔觉:无知。

②匪僻:邪恶。

③凶顽:凶狂且不易制伏。

④越礼:不遵循礼仪法度。

【译文】

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如果像这样为师教人,罪过实在是不轻。

【原文】

药石①之师,惟贤是与。行己②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孝无畸形,因其本然,还所固有。朝敦③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虽至愚氓,无不晓习。如是为教,功实不少。为功为罪,职岂易任。惟名尊严,其实如何?孝弟④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诸。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教不可误,师不可违。自重在师,率教⑤在弟。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注释】

①药石:古时指治病的药物和砭石,后比喻规劝别人改过向善。

②行己:谓立身行事。

③敦:敦促;督促。

④弟(tì):同“悌”,遵从兄长。

⑤率教:听从指教,遵从教导。

【译文】

能够导人向善的.师傅,只教人以贤良的品德。立身行事端正庄重,以忠信引导人,其他不合乎孝道的事情,不敢教人。孝道更没有畸巧,不过依于人的自然本性,复归人的固有善性。朝夕不断地敦促教导,长幼都依循而行,总要用此孝悌之道,先行教育化导。虽是愚笨之平民百姓,也没有不熟悉的。像这样教育学生,功德实在是不少。既能立功也能获罪,师傅一职不是那么容易胜任的。师傅的名称甚是尊贵威严,其实质又是什么呢?就是以“孝”“悌”为根本。如果能够以孝服人,“悌”的品质也就本于此而立了。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移风易俗,完全在于以儒为师。师傅不可误人子弟,子弟不可以违背师傅。师傅应当自重自爱,弟子应当遵从教导。孝本来都是自性具备的,但有了师傅的提醒,孝心才得以兴起。

【原文】

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一或干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①有攸归,师实难卸任。能作如是观,训之方有定。

【注释】

①罪愆(qiān):罪过;过失。

【译文】

偈说:孝悌虽然都是源自天性,但也有赖良师的时时警省。一干不孝的事情,怎么能使“悌”行圆满。罪愆有所源自,师傅实在难于推卸责任。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训导弟子才能有确定的准则。

【原文】

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译文】

又有偈说:教化虽然有赖好的师傅,人们也应当自己谨慎。无故做不孝的事情,就白白地浪费了师傅的教训。

【评析】

教孝,即教训孝道。本章意在说明,孝道虽为人之本来善性所具备,但有赖于良师的教导。

篇7:文昌孝经守身章第四的原文及翻译

文昌孝经守身章第四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①。立身之基,贵审其守。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菩菩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遵规合矩,如前所为。矜骄不形②,淫佚③不生,嗜欲必节。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粗暴④;神色温静,举止持祥。习久自然。身有光明,九灵⑤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⑥,亦化为善。凡有希求,悉称其愿。兢兢⑦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苟失其守,块然⑧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

【注释】

①立身:安身处世,立身处世。

②不形:不显露。

③淫佚:纵欲放荡。

④粗暴:粗鲁暴躁。

⑤九灵:指身中的九位神灵。

⑥三尸:亦称“三虫”、“三彭”。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条虫,或称“三尸神”。

⑦兢兢:谨慎小心的样子。

⑧块然:木然无知貌。

【译文】

真君说:所谓孝子,要想体恤双亲的心志,首先应当立身处世。立身的基始,最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没有人身的初始之时,我的身体是从何处而来的呢?有了人身之后,身体又是怎么得以抚育的呢?我有从出生挟持同来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应当仔细想想。以父母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父母怜爱子女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艰难地哺乳,期望他渐渐成长,希冀他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一寸一节肢体,日渐栽育培养。哪一点不是靠双亲勤劳保护,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爱我此身,是如此的关切,好好保护此身,怎能不关系重大?守持好双亲给我的身体,尤其应当加倍地坚定。遵守规则符合规范,效法前人的行为。骄横傲慢之貌不显,淫欲放荡之心不生,节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在父母面前,声音不要太高,气息不要粗大;神色温柔娴静,行动举止舒缓。坚持久了就成为自然的事情。这样,身体就有光明,九灵三精等神就会保佑你吉祥;而三尸等邪神,也会化恶为善。凡有希望得到的东西,都会称心如愿。众生都小心谨慎,保护好双亲给我的身体,没有一点亏损而返归原初,这就是守身。如果不能持受,徒具躯壳,就会辜负父母,虽生犹死。

【原文】

抑知人生,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①为上;守心次之;守形②为下。愚夫匹妇③,无所作为,亦足保身。何尔聪明,奸伪妄作,昧性忘身,沉溺欲海④,全不省悟。大罗天神,观见斯苦,发大慈悲,降生圣人,以时救度⑤。惟兹圣人,躬先率孝。加检必谨,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⑥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⑦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

【注释】

①守真:保持真元精气;保持本性。

②守形:专注于形体。

③匹妇:古代指平民妇女。

④欲海:爱欲之深广譬如海。比喻贪欲或情欲的深广。

⑤救度:救助众生出尘俗,使脱离苦难。

⑥当身:自身,本人。

⑦肆应:指善于应付各种事情。

【译文】

哪里会懂得人生,形体相貌完备,就会有神,它每天都在人身中,身体各部位都是它的处所。整个身体的运动,都是由神主宰。神存在于五脏六腑,不可以纵欲;神存在于四肢,不可以受到刑罚。放纵欲望,触犯刑律,非死即伤。凡是有身体的人,都应当守护。保守真性是最上乘的,守持良心次之,保守形体最次。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做到保身。为什么你这么聪明,却去做奸妄之事,蒙昧心性,忘了自身,沉溺于欲海,却全然不知醒悟?天帝神仙看到这些,发大慈悲心,降生圣人,以便能够随时救度世人。只有这样的圣人,亲自率先躬行孝道。谨慎加倍地检察自己,加倍地爱恤自身。不忍心看到世人,将父母给予他们的身体堕落毁坏。一切栽培扶植,无非帮助他们实现保守身体的目的。种种孝顺的行为,当以自身体恤万物。体道虽是圣人一人,却能够感化众生。将此道理授给所有有身体的人,使其同归于孝道。守身不动,而又能广泛地应接事物,如此守身,那才是大孝。

【原文】

即说偈曰:亲视子身重,常视己身轻。人何反负己,损身背吾亲。莫将至性①躯,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②具灵根。

【注释】

①至性: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

②夙世:前世。佛教所指的`已过去的一生。

【译文】

即说偈道:双亲非常看重子女的身体,常常将自己的身体看轻。人们为什么反而背叛自己,损坏自身而违背父母?不要将充满灵性的身躯,看作是血肉形体。今生之所以能够享受一切,是因为前世所造就的灵根。

【原文】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受之自父母。谓身即亲身,人犹不之悟。谓亲即身是,重大不可误。完厥惺惺①体,尽我所当务②。无量大道身,圆满随处足。

【注释】

①惺惺:聪明,机灵。

②当务:当前应作之要务。

【译文】

又说偈道:一切本来体相,从父母那里禀受而来。说自己身体即是双亲的身体,人们仍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父母即是自身,此理重大不可有误。保全这个聪明的躯体,完成我当前应作的要务。成就无量大道身,随处都圆满充足。

【原文】

又说偈曰:同此亲禀受,一般形体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①。真培金液②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空声警策

【注释】

①中和气:指元气。

②金液:指金液还丹之气,遍运四体,与道合真。

【译文】

又说偈道:每个人的形体都是秉承自父母,形体具备。好啊,孝子的身体,能够超越尘世。不磨灭自己的对身心的保养守护,保持炼养和谐的元气。以真气培养长生不死的身体,以元气涵养神仙体身。广大不可限量,有生之后的形体与原初的本性没有差异。

【原文】

孝子金身咒:惟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刚不坏身①。化成即在当身内,现出千千万亿身。

【注释】

①金刚不坏身:指修成正果的法身,不老不坏,万劫长存。

【译文】

孝子金身咒:唯有这个光明的孝子身,果真是金刚不坏身。一旦修化成就,即在自己身内显现千千万亿个化身。

【评析】

守身,即保守其身,包括护持身体和涵养心性。人们应当节制欲望,保持身体平和,行仁处义,以不负父母的生育之恩。

篇8:《文昌孝经育子章第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昌孝经育子章第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真君①曰:乾②为大父,坤③为大母。含宏覆载④,胞与⑤万有。群类成遂⑥,各得其所。赋形⑦为物,禀理为人。超物最灵,脱离蠢劫。戴高履厚⑧,俯仰自若。相安不觉,失其真性⑨。父兮母兮,育我者宏。两大生成,一小天地。世人不悟,全不知孝。吾今明阐,以省大众。

【注释】

①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此指文昌帝君,为道教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又称文曲星。本是星名,即古代对南斗六星的总称,最早称为“文昌”。

②乾:《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天。

③坤:《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地。

④覆载:指天地养育及包容万物。《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⑤胞与:“民胞物与”的略称。指以民为同胞,以物为朋友。后以“胞与”指泛爱一切人和物。宋代张载《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⑥遂:顺利成长。《韩非子·难二》:“六畜遂,五谷殖。”

⑦赋形:赋予人或物以某种形体。

⑧戴高履厚:头顶天,脚踩地。指人活在天地之间。

⑨真性:人体生命的自然本性。

【译文】

真君说:天为大父,地为大母。天地包容养育万物,以万物为同胞朋友。于是万物都得以顺利生长,各得其所。天地赋予形体以成就万物,人秉承性理以成之为人。于是人能够超过万物之上,成为万物之灵,脱离愚笨蠢物。人头顶天,脚立地,俯察于下,仰观于上,得以自然地顺从其本性。人们如果安于现实,不知不觉,就会迷失自己的自然本性。父母生育我的恩情最宏大。天地与父母两大,生成人身一小天地。世人不自省悟,完全不知道行孝。我今天清楚阐明,以警醒大众。

【原文】

乾坤养物,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①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②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临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关恻,母体担虞③。纵令易诞,费尽劳苦。若或迟久,不行分娩,艰难震恐。死中幸生,几舍其母,始获其子。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怀抱,犹恐不调。睡令安寝,戒勿动摇。含食以饲,贴衣以裹。谅④其饥饱,适其寒暑。

【注释】

①字:怀孕;生育。

②耽娠(shēn):耽:忍,受。娠:胎儿在母体中微动,泛指怀孕。

③虞:忧虑,忧患。

④谅:体察;体谅。

【译文】

天地养育万物,似辛劳而又不辛劳;父母生育子女,似不辛劳而又辛劳。自怀孕到生产,自幼年至壮年,父母所倾注的心力,没有休止。胎儿在母腹中没生下来的十月间,母亲呼气,胎儿也呼气;母亲吸气,胎儿也吸气。母亲身怀妊娠之苦,如同身体压着一座山一样,周身筋骨疼痛,血脉凝滞,坐卧都不舒坦。分娩之时,母亲性命都难以自保。父亲关心悲伤,母亲身体担着忧患。即使容易生产,也是受尽各种忧劳苦楚。如果长久在母腹中,不能分娩,母亲就更艰难恐惧。死里逃生,几乎丢掉母亲的性命,方才得到孩子。母亲产后,闭门休养一月,乳哺孩子三年。婴儿啼哭,当即抱在怀里,仍怕有不舒服。睡觉就要使他安稳地睡着,一定不去动摇他。口含食物以喂养他,常解自己的衣服将他包裹着。揣度孩子的饥饱,让其冷热适中。

【原文】

痘疹关煞①,急遽惊悸。吚唔解语,匍匐学行,手不释提,心不释护。子既年长,恐其不寿,多方保持。幸而克祐,筹划有无②,计其婚媾。厥龄方少,诸务未晓。一出一入,处处念之。绸缪咨嗟,谆谆诫命。亲心惆怅,子方燕乐。教之生计,教之成业。母诞维艰,父诲匪易。

【注释】

①痘疹:因患天花出现的疱疹,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强烈的传染病。天花是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关煞: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灾祸、疾病等。引申指各种困难、难关。也指命中注定的灾难。

②有无:指家计的丰或薄。

【译文】

在孩子出痘疹、犯关煞的时候,父母心中非常惊恐。当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之时,父母手不离左右,心里毫不放松对孩子的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又恐怕其命不长久,多方设法护持。侥幸能够得到神灵庇佑,又要为其筹划家产衣食,设法婚配。此时孩子年纪尚轻,各种事务尚未明晓。不管是出门还是在家,各个方面,父母无不挂念。情意殷切,长吁短叹,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正因为有父母的忧虑,才有了子女安乐美好的生活。教授子女谋生之计,教授子女如何成就事业。母亲生育子女非常艰难,父亲教诲子女也不容易。

【原文】

虽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胜如己餐;衣留子衣,胜如己衣。子若有疾,甚于己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子若远游,行旅风霜,梦寐通之。逾①期不归,睛裂肠断。子有寸善,夸扬乐与;子有小过,回护遮盖,暗自伤心,恐其名败。子惟贤能,父母有赖;子若不肖,父母谁倚?子若妄为,父母身危。作事未事,俱切亲情。

【注释】

①逾:超过,越过。

【译文】

尽管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仍然像对待幼童一样对其体贴入微。留作子女吃的饭食,胜过自己的食物;留作子女穿着的衣服,胜过自己的衣服。子女若有疾病,比自己得病还要担忧。如有能够代替子女承受的病痛,自己则甘愿忍受。子女如果远行,旅途风霜劳苦,父母放心不下,常在睡梦中梦到。逾期不归,父母则眼睛望穿,肝肠望断。子女有微小的优点,父母就会赞美宣扬;如果子女有小的过错,父母总会袒护遮掩,并暗自伤心,唯恐其名声败坏。子女只有贤良能干,父母才有依靠;子女如果无德无才,那么父母还能依靠谁呢?子女如果胡作妄为,就会连累父母,使其处于危险的境地。不管有无做事,都要贴合父母的心意。

【原文】

芽栽茁培,堂基构植。母勤子生,父作子述①,其行其志,不厌其苦。怜子念子,何时放置。形或暂离,心恒无间。贵如帝王,神如天亶②;显如公卿,贱如编户③,愚如齐氓④,皆如是心。穷达愁乐,存殁明幽⑤,皆如是心。混沌初分⑥,亘古及今,普天匝地,绵绵恻怛⑦,父母之心,无不如是。如乾覆物,如坤载物,和蔼流盈,充塞两间。莫大慈悲,无过亲心。

【注释】

①述:传述,传承;遵循前人说法或继续前人事业。《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②天亶(dǎn):《尚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蔡沈集传:“亶,诚实无妄之谓。言聪明出于天性然也。”圣人天性聪明,先知先觉,首出庶物,故能作大君治于天下,又因此能成为万民之父母。

③编户:指中国古代除世家贵族、奴婢以外的编入户籍的平民,也称庶人。编户与不入户籍的王公大臣、官僚地主相比,必须按土地收入交纳一定的赋税。

④氓:古代称民为氓,此指未开化的人。

⑤明幽:人间和阴间。韩愈《赴江陵寄三学士》诗:“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⑥混沌:指宇宙形成前天地未分、浑元一团的状态,古人想象中的天地开辟前的元气状态。

⑦恻怛(dá):恳切。《伤寒节录·达序》:“然心至诚恻怛,有与斯人同忧共患之意。”

【译文】

就像生物萌芽,就必须栽育;要让其茁壮成长,就必须培育;子女长大后,还要为他们建筑庭堂,植立根基。母亲勤劳,不过是希望子女能够顺利成长;父亲有所创造,无非是希望子女能够传承于后。父母养育子女,不厌其苦。父母怜惜挂念子女,没有放下之时。既使身体暂时分离,父母的心也永远不会远离子女。即使是如帝王般尊贵,如圣贤般聪明,如公卿般显赫,又或者如平民般贫贱,如未开化之人般愚钝,其爱子女之心,无不如此。不管是困厄还是显达,不管是愁苦还是喜乐,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经去世的,也不管是在人世还是在阴间,父母的心也都如此。天地初开,从古至今,普天遍地,爱子女之心真切连绵,作父母的无不如此。如同上天覆盖万物,如同大地承载万物,温和慈爱流盈,充满天地之间。再大的慈悲,也比不过父母爱子之心。

【原文】

即说偈曰:万般劳瘁有时休,育子辛勤无尽头。字怀耐苦终无厌,训诲循徐不惮求。一叶灵根非易植,穷年爱护几曾优。子俱亲自身栽养,亲老心犹为子筹。

【译文】

于是说偈道:万般劳累都有停止的时候,只有养育子女的辛劳没有尽头。怀孕生育,忍受苦痛,从不厌烦。训导告诫,循序渐进,不怕索求。培养子女智慧聪明不是容易的事情,父母终日爱护从来没有犹豫过。子女都是父母自身养育的,父母人老后心里仍在为子女操心筹划。

【原文】

又说偈曰:真诚一片结成慈,全无半点饰虚时。慈中栽养灵根大,生生不已自无涯。

【译文】

又说偈道:一片真诚结成慈爱心,完全没有半点矫饰虚伪。慈爱中养育子女聪慧成长,生生不已没有尽头。

【原文】

灵慈神咒①:佛菩萨菩提心②,大罗会上陀罗尼③,一切救苦难,无过我亲心。圣主仁君,救济生灵,不忍一匹之不生,无如爱子心,靡所不至诚。推极仁惠者,孰能逾二人。

【注释】

①神咒:即陀罗尼。为神秘的咒语,故名神咒。原文中有多处类似的咒语。

②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的'心即菩提心。新译为觉,求正觉的心即菩提心。

③陀罗尼:又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的力用。讲演武艺

【译文】

灵慈神咒:佛菩萨的菩提心,大罗会上的陀罗尼,一切救苦救难的菩萨,都不会超越我父母的爱心。圣明仁慈的君主,救济生灵,不忍心一个生物不能生长,这都不如父母的爱子之心,父母的爱子之心,没有不出于至诚之心的。就是推究极为仁慈惠爱的人,谁也不能够超越父母二人的爱心。

【评析】

育子,即生养子女。本章从天地生养万物说起,以阐明万物有赖于天地的滋养,子女有赖于父母的孕育,以此省示世人应当知道感恩尽孝。着重论述了父母生育子女的辛苦,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守护,以及父母对子女各项事情的费心筹划。无论贫富贵贱,父母爱护子女的真切情感都是一样的。世间万般情爱皆无法与父母对子女的至诚亲情相媲美。

【孝经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文昌孝经·守身章的原文及翻译

2.孝经读后感

3.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4.孝经读后感高中生

5.出师表原文翻译

6.守株待兔原文翻译

7.《铁杵磨针》原文翻译

8.多多益善原文翻译

9.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10.《鸿门宴》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孝经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