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秦观的任务故事

秦观的任务故事

2024-06-16 07:54: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馮設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秦观的任务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秦观的任务故事,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秦观的任务故事

篇1:秦观的任务故事

秦观的任务故事

秦观,作为我国北宋的伟大文学家。在他走过匆匆的一生后,却给后世之人留下了一大悬念,秦观的老婆究竟是谁?后世之人所持两派意见中,到底哪一派才是正确的,到底谁才是他的老婆?

秦观老婆是谁?

首先是正史派的出场,翻阅相关历史记录,可以查出秦观的老婆姓徐,名文美,是一大富商的女儿,从秦观的后世之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徐文美的确是没有半分爱情成分在里面的'。年轻的秦观,可谓是英俊不凡,风度翩翩,惹得无数少女怀春,只为一睹真颜。但秦观少时家境不好,人们猜测秦观之所以娶徐文美为其可能是金钱利益的结盟而已,这也是符合秦观的爱情观,也是后世之作中鲜少提及其发妻的主要原因。

正史派还未离场,野史派就忙不迭的入场了。野史派说秦观一生最唯美的就是他的婚姻,他的爱情了,他的老婆其实是他师父的妹子,也就是苏小妹。秦观尚未成名之时,曾拜

苏轼

为师,苏轼有一聪明伶俐的妹子,秦观在与其相处之中,深深被她的美貌,她的才华所折服,相当于是对苏小妹一见钟情,二见倾心。而秦观的才气,才情和英俊的外貌也引得苏小妹的垂青,郎有情来妹有意,在父母师父的主持之下,也就自然喜结良缘,成就一段佳话了。

为严谨着想,显然是正史派的理论更经得住历史的盘查;但为浪漫着想,人们往往更情愿相信野史派的说法,苏小妹才是秦观的一生佳偶。

秦观是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的弟子,而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位。苏小何许人也?相传是苏轼的妹妹,这位苏小妹聪明伶俐,深得父母的喜爱。而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最早源自于明代冯梦龙所写的《醒世恒言》一书。

秦观与苏小妹

其中有一篇著名的故事讲述的是“苏小妹三难新郎”,而文中这位新郎,就是秦观。话说,苏小妹不但长得美丽,并且才华横溢。苏小妹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后,前来求亲的青年才俊们趋之若鹜。苏小妹的父亲决定举办一场比文招婿,如果苏小妹看中哪位青年才俊的文章,那么他就有幸成为苏小妹的丈夫。前来参加比赛的人非常多,苏小妹收到了多篇文章,其中很少有苏小妹喜欢的。当苏小妹看到秦观文章时,心情大悦。她认为除了哥哥苏轼和苏辙外,秦观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于是,苏小妹决定嫁给秦观为妻。俩人拜堂成亲后,苏小妹在洞房花烛之夜,又以三副对联为难秦观。幸亏秦观才气颇高,加上

苏东坡

的帮助,很快就对上了苏小妹的对联。此后,俩人生活十分幸福。

“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在民间有很高的传唱度,一方面因为百姓都喜欢听才子佳人的故事,二是因为人们对秦观风流倜傥的性格非常认同,更加觉得才子和佳人正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三是苏轼重视秦观是世人都知道的事情,为了使这份情谊永久地发展下去,秦观娶了苏小妹,两家更加亲上加亲。

篇2:秦观的故事

秦观的故事

少游为黄本校勘甚贫,钱穆父为户书,皆居东华门之堆垛场。少游春日作诗遗穆父曰:“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穆父以米二石送之。《王直方诗话》

王右丞二月十一日生日。程文通诸人前期袖诗草谒秦太虚,问曰:“右丞生日,必有佳作。”少游以诗草示之,乃押九青韵俱尽。首云:“元气钟英伟,东皇赋炳灵。蓂敷十一荚,椿茂八千龄。汗血来西极,抟风出北溟。”诸人愕然相视,不敢更出袖草。《桐江诗话》

秦少游晚出左掖门,有诗云:“金雀觚棱转夕晖,飘飘宫叶堕秋衣。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识者以为少游作一黄本校勘而炫耀如此,必不远到。《诗话总龟》

少游绍圣间以校勘为杭倅。方至楚泗间,有诗云:“平生逋欠僧房睡,准拟如今处处还。”诗成之明日,以言者落职,监处州酒。人以为诗谶。《王直方诗话》

吕申公在扬州日,因中秋令秦少游预拟口号,少游遂有“照海旌幢秋色里,激天鼓吹月明中”之句。是日微阴,公云:“使不著也。”少游复作一篇云:“自是我公多惠爱,却回秋色作春阴。”《苕溪渔隐丛话》

东坡初未识秦少游,少游知其将至维扬,作坡笔题壁于一山寺。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百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岂此郎也!”《冷斋夜话》

廌谓少游曰:“东坡言少游文章如美玉无瑕,又琢磨之功,殆未有出其右者。”少游曰:“吾少时用意作赋,习惯已成。诚如所谕,不畏磨难。然自以华弱为愧。”邢和叔曰:“子之文铢两不差,非秤上秤来,乃等子上等来也。”《师友谈记》

少游尝以真书题邢敦夫扇云:“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山谷见之,乃于扇背小草题一诗云:“黄叶委庭观九州,小虫催女献公裘。金钱满地无人贯,百斛明珠薏苡秋。”少游后见之曰:“逼我太甚!”《诗话总龟》

山谷戏书少游壁诗,有“谁馈百牢鸜鹆眼”之句,注“鸜鹆”以指所盼者。《山谷诗话》

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坡又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高斋诗话》

东坡呼少游为“山抹微云君”。《艺苑雌黄》

少游在蔡州,与营妓娄婉字东玉者密,赠之词,有“玉佩丁东”句。又有赠陶心儿词云:“天外一钩横月带三星。”东坡诮其恐为他妓厮赖。高斋诗话:山谷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诗云:“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王立之诗话:少游极怨山谷此句,谓言蔡州事,少人知者。《山谷诗注》

杭有一倅,闲唱少游满庭芳词,偶误举一韵曰:“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在侧曰:“画角声断谯门,非斜阳也。”倅曰:“汝可改韵否?”琴即改云:“山抹微云,天连香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秦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东坡闻而赏之。《能改斋漫录》

程伊川一日见少游,问:“‘天若有情,天也为人烦恼’是公词否?”少游意伊川赏之,拱手逊谢。伊川云:“上穹尊严,安得易而侮之?”少游惭而退。《瓮牖闲评》

秦少游观辋川图而愈疾。《香祖笔记》

畅姓惟汝南有之。其族尤奉道,男女为黄冠者十之八九。有女冠畅道姑,姿色妍丽,神仙人也。少游挑之不得,乃作诗曰:“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纱裹寒玉。超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桐江诗话》

秦少游侍儿朝华,姓边氏,京师人。元祐癸酉纳之。尝为诗曰:“天风吹月入阑干,乌鹊无声子夜闲。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时朝华年十九。后三年,少游欲修真断世缘,遂遣归父母家,以金帛嫁之。朝华临别,涕泣不已。少游作诗云:“月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不须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朝华既去二十余日,使其父来曰:“不愿嫁,却乞归。”少游怜而复取归。第二年,少游出倅钱塘。至淮上,因与道友议论,叹流光之遄速,谓朝华曰:“汝不去,吾不得修真矣。”亟使人走京师,呼其父来,遣随去。复作诗云:“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肠断龛山别离处,夕阳孤塔自崔巍。”时绍圣元年五月十一日,少游尝手书记其事。未几,遂窜南荒。《墨庄漫录》

篇3:写秦观的故事

隽永有趣的家族小历史,恢宏壮阔的中国大历史。用这句话来概括《祖先:一个家族的千年故事》,最恰当不过。

秦家骢是最早一批报道新中国的美国记者之一。1983年,他辞去职务,从事家族史写作,历时5年完成。秦家骢从他的33世祖、出生在1049年的秦观开始,叙述秦家历代祖先的生平,一直写到1959年他父亲去世。同时,以秦氏先祖的个人命运为线索,串联起这九百多年间家族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

除了大量历史事件,这本书还涉及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文化、习俗的诸多方面,包括官制、兵制、赋税、科考、诗词、戏曲、服饰、建筑、婚丧,乃至扶乩、测字之事。具有极高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历史意义。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奥维尔·谢尔曾说,“令人震惊的工作……秦家骢重现了中国9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在英语世界几乎没有其他人这么做过。”

1988年,本书英文版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出版,迅速获得极大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共同出资拍摄纪录片《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China)。纪录片制片人兼主持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以秦家骢和本书为切入点,亲自前往无锡拍摄了第一集《祖先》。该纪录片于今年年初播出后,在中英两国好评如潮。

10月25日《扬子晚报》(第A9版)上刊登了发现秦观祖父母(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的消息,为墓志撰文的,是秦观的恩师、苏东坡的好友孙觉。墓志上还提供了秦咏的父亲(秦玫)、祖父(秦禹)和曾祖父(秦裕)的名字。秦观家族又可以上溯五代了。秦家骢在后记中提及此事,对新发现充满了惊喜。

近年来的史书著作中有关于外国传教士当年在温州的细节,如《寻找·苏慧廉》,其中不免涉及温州教案。在《祖先》这本书中,秦家骢也写到了温州教案,写了中方的各种谈判和斡旋。祖父知县秦国均在温州善后教案获好评,上司也极力推荐,祖父仍然没有得到晋升。为啥?实在是僧多粥少。当时浙江已有二十七名候补道、七十四名候补知府、一百五十名候补知州和三百多名候补知县,而空缺的只有两个道台、五个知府、二十四个知州和七十六个知县。像祖父一样,捐赀入仕的人太多了,相应的,卖官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秦家故事太精彩,随便摘选就是传奇。秦家骢写父亲——法界先驱秦联奎,关于他优游十里洋场,爱赌而结识杜月笙,后来还当了他二十年义务法律顾问,常常不事前通知就去杜家吃饭,两人还互相以“兄弟”相称。如果单纯这样写,就是本普通传奇,秦家骢笔下的父亲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开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两年前,港九马路上常见一位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老人,他身着唐装,头戴毡帽,手里提个藤箧,踽踽独行,神情落寞,这便是上海鼎鼎有名的大律师秦待时(秦联奎,号待时)先生。

这是 1960年刊登在香港《春秋》杂志上的一段文字,准确地描述了我所知道的父亲形象。他是一个古怪、忧郁、多病、爱发脾气的人,到了晚年还有多疑的毛病。我了解的几乎只有他性格的这一面,必然也是我记得最清晰的一面。我出生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虽然大家说他在我小的时候很溺爱我,但是我对他唯一清楚的记忆,却是一个很少跟自己的孩子说话,甚至连他们有没有上学也不知道的老人。占据这个老人全部思想的,是他对自己的众多身体疾病和暗暗逼近的死亡阴影的猜疑和恐惧。

不过,就像杂志文章所展现的,我的父亲远远不只是我所看到的那个苍白的影子。该文作者形容父亲说:“秦律师是位聪明绝顶的人,又极富正义感。中国司法界自有律师制度以来,他领到的律师执照是第七号,牌子最老。”

秦家骢在文中说,我的父亲在1959年1月去世,“当我发现父亲死了的时候,最先有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过了二十多年,我才开始把他的生平拼凑出来。回顾过去的事情,现在我能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父亲了。”这篇儿子追忆父亲的文章,叙事纤毫毕现,点评恰如其分,毫无粉饰之词,读来令人信服。

篇4:写秦观的故事

秦观(1049-11),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为“淮海居士”。秦观“文丽而思深”,深受苏轼赏识。秦观的词风婉约低沉、柔媚清丽、感伤雅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宋史》这样说秦观的性格:“少豪隽慷慨,溢於文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还有宋人说他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研习经史兵书,二十四岁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事方急则宜有异谋,军既孤则难拘常法。……所以彻卫四环,去兵两夹。虽锋无镆邪之锐,而势有泰山之压。”似乎,秦观少时豪隽狂放,胸怀“驰骋沙场”之大志,颇似文武双全的岳飞或者辛弃疾。

对此,我是很怀疑的:因为,纵观秦观的人生经历,他步入仕途后,从未谈论兵书、战事等,对国计民生之类,也不太积极,只经常作词遣情寄怀;再从秦观的词风上来看,可以推测,他的性格毫无英武奋发之气,倒是一个十足的文弱书生:敏感、纤细、脆弱、温情、忧郁。

少游早期的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的离愁哀思,修辞工巧精细,音律和谐柔美,情韵缠绵婉转,在婉丽清新的语意之后,洋溢着一股朝气和柔情。最著名的,当数《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自然流畅,词语通俗优美,却又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洒脱豁然,回肠荡气,顿成爱情诗词的千古绝唱。

七夕的牛郎织女相会,是个浪漫神奇的日子。本来,文人们要大写特写的,但自有了《鹊桥仙》,“七夕”就已经专属秦观,后来者看到他的词,如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一样,凭栏而不敢发声。我在这里,也套用一下《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东坡《水调歌头》”的话:“七夕词,自秦观《鹊桥仙》一出,余词尽废。”

《江城子》也是一首很出名的词,为少游在暮春之际,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此词通过对“西城杨柳”、“碧野朱桥”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再“一登楼”,抒发“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飞絮落花”,“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有类似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意味,也有些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境界。

但我总觉得,少游的离愁哀思,到底只是一种淡淡的哀伤,一种可以随时可解脱的愁苦,如敖陶孙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或者胡元任所说:“少游之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明显缺少了李煜的恢宏气势。毕竟,李煜的血泪之书,不是那么容易比拼的。

秦观的一生命运与苏轼密切相关。早年,秦观两次科考落第,未免心灰意冷。熙宁十年,秦观听说苏轼前往徐州,起了仰慕之意,专程前往拜谒,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轼不仅接见了毫无名望、贫穷寒酸的秦观,还称赞他“有屈、宋才”,与他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拜访王安石,也力荐秦观,离开后,又寄书恳请王安石,道:“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由此赞许秦观,“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在两位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鼓起勇气,再度赴京应试,终于以36岁的高龄登第。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元佑七年,苏轼进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也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经常出入苏轼门下,时人称之为“苏门四学士”。在这一段时间,秦观与众师友谈诗论词,歌酒唱和,过得相当愉快。

篇5:宋代才子秦观的故事

宋代才子秦观的故事

秦观是北宋杰出的词人,也是近几年词学研究的热点词人之一。

如我们上一讲所说,我以为苏轼苏东坡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过三位妻子的真爱,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化领袖,身边有着一大堆真心追随他、爱戴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仅得到过女人们的爱恋,也得到过男人们的爱戴,实在是个人见人爱的家伙。

在追随他、爱戴他的男人中间,有四位最有名,一个是黄庭坚,一个是秦观,还有两个分别是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位号称“苏门四学士 ”。在这“苏门四学士”里,那最有名的又要数秦观秦少游了,根据民间的说法,他不仅是苏东坡的学生,最后还娶了苏家的苏小妹,成了苏东坡的妹夫。

但事实上,要按照民间传说中人物关系的逻辑来看,秦观不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夫,而应该是苏东坡的姐夫。

有人听了这话会奇怪了,不是说秦观最后娶的是苏小妹吗?也就是说他老婆是苏东坡的妹妹啊,这当然应该是妹夫,怎么倒成了姐夫呢?

这就要说到苏小妹这个人和“苏小妹”这个称呼了。

一般的说法是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包括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也纯属是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或者说,其中的虚实成分应该怎么来看呢?

文学史上评论《三国演义》有一个说法叫“七实三虚”,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的事情与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有七分是真实的,而有三分则纯粹是虚构的。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民间传说的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那应该是“一实九虚”。也就是说,有九分确实是纯属虚构,但有一分还是有据可查的。这九分当然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姻缘故事,而这一分则在我们刚才所说的“苏小妹”这个名字和这个人上。先来看这一分实,也就是苏小妹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鲜明记载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书中第十一卷的一篇故事就叫“苏小妹三难新郎”,这篇话本小说里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因她父兄皆有才学,所以近朱者赤”。注意,“因他父兄皆有才学”就是说苏小妹是苏轼与苏辙的妹妹了。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对此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因为据考证,苏轼和苏辙兄弟根本就没有妹妹。所以明朝单宇的《菊坡从话》就说:“人言无苏妹 ”,就是说根本就没苏小妹这个人。甚至连现代的《辞海》里也明确地说:“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苏洵)女,东坡(苏轼)之妹。”既然说她是 “相传”,是“文学故事人物”,也就是明确地说历史上是“查无此人”了。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是剔除文学创作,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就说过:“苏氏丞相子容妹……有词作行于世,或以为东坡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那就是说苏轼是有个妹妹的。而苏东坡在自己的一篇文章《祭柳子王文》中也曾经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就是说有两个好孩子,喊我舅舅,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事儿。当然喊舅舅那不一定就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姐,那么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呢?

经后人考证,喊他舅舅的这兄弟俩还真是他妹妹的孩子,不过这不是他的亲妹妹,而是他二伯父、苏洵的哥哥苏涣的幼女,小名叫小二娘,也就是说是苏轼的堂妹。她虽然也能算得上是个“苏小妹”,但所有历史典籍中并没有什么对她才学或才情的描述,更和秦观秦少游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她不应该是后人传说中所说的那个“苏小妹”。

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苏小妹”呢?

还有一个!

首先要来看,苏洵到底有没有女儿?事实上是有的,还不止一个。北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为苏洵写的墓志铭上就说苏洵“三女皆早卒”,也就是说他有过三个女儿,不过死得都蛮早的。其中最小的这个女儿,小名叫做“八娘”,就是她,又被叫做苏小妹。

可有人反对说,这不对,因为这个八娘比苏轼还大着一岁呢,怎么着也应该叫苏大姐,或者小姐姐,而不是苏小妹吧?

这就牵扯到一个误区了,那就是后人看待“苏小妹”这个名字的时候,往往是拿苏轼和苏辙兄弟来作参照系的,也就是说因为她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她才能叫苏小妹。当然这是由于话本故事流传的影响,话本里就说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我们想也不想,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苏小妹当然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可事实上,我们从生活的常识出发,知道一个家庭中若有几个女儿,那么最小的女儿当然是可以被称之为“小妹”的,哪怕她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口中,或者在家庭其它长辈成员的口中称其为“小妹”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八娘是苏东坡的姐姐,她也是可以被称为苏小妹的.。这也就是说,“苏小妹”这个称呼乃至“苏小妹”这个称呼所指的那个人物原型,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过。

当然喽,如果这个八娘只是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苏轼的堂妹小二娘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有关她的任何的生活信息,我也就不会纠缠于到底有没有过真实的“苏小妹”了。关键是这个苏小妹与民间传说里的那个苏小妹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有的人会问了,到底什么联系啊?她是不是真的跟秦观秦少游谈过恋爱,或者至少有过什么关系,以至于后人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演绎出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

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故事了。

我们刚才说了,有关这个传说记载得最清楚的就是冯梦龙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这个新郎就是秦观。话本里说,苏小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的才艺还是她父亲苏洵在偶然间发现的。说有一次,苏洵写首诗写了一半,正好家里来客人,就奔客厅去了。这苏小妹进了父亲的书房,见桌上有首写了一半的诗,拿起笔来,嘴里哼着《喜刷刷》,手上下笔刷刷刷,很轻易地就把诗给写完了。写完就跑出去玩了。

说这苏洵苏老泉先生送完客人回屋一看,咦,这是谁给自己的诗接的龙啊?再仔细一读,合仄押韵,诗意绝妙,把自己前半首诗的意思演绎得恰到好处,心得话肯定是两个聪明的儿子写的,可叫来儿女们一问,才知道竟是苏小妹的杰作。这一下苏洵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这时候苏小妹不过才十岁,而且没人刻意教过她写诗,怎么一下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要不怎么说遗传基因很重要,你看这苏家个个都是才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那是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里他们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当时蜀中的才女,就连这十岁的苏小妹也是无师自通。苏洵很感慨,也很喜欢,从此就着力培养苏小妹,后来也就有了名满天下苏门小才女。

粗看起来,关于苏小妹的这段人物出场好像不过是小说家的演绎而已,但事实上这里头潜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为什么小说家们会创造一个苏小妹这个文学人物的重要原因。我个人以为,苏小妹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那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那绝对是有着鲜明的历史人物原型的,这论据就在于对于苏小妹这种才学与才情的交待上,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只有“苏小妹”才是这个民间故事中唯一的“一实”之处。

事实上,苏轼的那个姐姐八娘,也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小妹就是小说里的“苏小妹”的原型,最重要的论据就是小说中有关苏小妹才情的描写完全符合八娘的实际情况。

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一百三十记载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这短短的一句话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第一,是有苏小妹这个人的,你看他明确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了嘛。注意曹学佺的这本书并不是笔记小说,而是一本野史类的书籍,所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第二,说苏小妹“幼而好学”,这也说明她“幼已经学”,那么跟谁学,谁教她呢?答案自然就是苏洵对这个聪明的小女儿,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培养。第三,“ 慷慨能文”,这就是培养的结果、“幼而好学”的结果了。古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一般是很少的,能在史书中被提到的女子往往就不是一般的女子,再说她“慷慨能文 ”这就是很高的评价了,说明这个八娘、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在当时、在当地那应该是很有名的。你看,这三点信息与小说家笔下的苏小妹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这个曹学佺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是不是只是一个孤证呢?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它里头就提到“或以为东坡女弟”“有词作行于世”。这个“女弟”的说法看来不太正确,但这个“有词作行于世”的苏洵的女儿应该指的就是八娘了,因为在苏洵的女儿里,提到有才学只有八娘这位苏小妹。要知道能在男尊女卑的那个封建社会“ 有词作行于世”那对于女人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儿,在宋代,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数,“有词作行于世”的女人也不过就李清照、朱淑真寥寥几个。那说明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可不是一般的好。

那么,会不会张邦基的说法也有问题,也不能让人确信呢?因为他毕竟是南宋人,而且他说“或以为”,也就是语气也不是那么肯定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与三苏同时代而且关系又极为密切的一个人的记载,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司马光在为苏轼母亲写的墓志铭《苏主簿夫人墓志铭》里说:“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也就是说八娘像她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一样,也是擅于文采的。程夫人我们都知道,那是蜀中有名的知识女性,苏轼、苏辙兄弟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位程夫人,能教出这两位大文豪来,那她的才学还得了啊!这苏小妹像她一样,那就说明苏小妹也一定是个杰出的知识女性。

还有一个最最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苏洵自己的记载了。这老爹对自己女儿的记录总是最可信的吧!苏洵在他的《自尤》诗里说:“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明人曹学佺的“幼而好学、慷慨能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毫无来由的说法,这根本就是对苏洵这段话的简单总结和直接引用。这作爹的说自己的女儿当然得透着谦虚,所以苏洵只说“为文亦往往有可喜”。但是要知道,能被苏洵看得上眼的,那写文章的水平在当时当世至少也应该算是名家了,况且是“往往有可喜”这不正和小说中苏洵发现女儿才情、杰作时的惊喜是相吻合的吗?

所以总的来说,小说中对苏小妹的描写,除了将其身份降了一级——把她从苏轼的姐姐降为苏轼的妹妹之外,基本上完全是按生活中真实的苏小妹来演绎的,所以说这个冯梦龙笔下的苏小妹应该是有着生活原型的,是一处具有“实写”风格的文学创作。

到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苏小妹这个人物并非就是完全的子虚乌有,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个娶了苏小妹的秦观要按现实中的排行算,就应该是苏轼的小姐夫,而不是妹夫。

可是人物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故事呢?

冯梦龙的小说里说苏小妹渐渐长大,名满京华,连王安石都来为儿子向苏小妹求亲,可苏小妹根本就看不上,为了不得罪这位当朝宰相,苏洵只得说女儿虽然才学好,但长得丑。虽然小说最后也说明这只是托辞,其实小妹长得并不丑,但也没说她长得有多漂亮,这也就是说苏小妹长得怎么样并不是关键,而她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气才是她能获得美满爱情的关键。

说苏小妹读了秦少游的诗很是喜欢,苏洵知道了小妹的心思就打算把苏小妹嫁给秦观。秦观未得功名之前,就化装成一个疯道士趁苏小妹到庙里上香的时候来考察这位未来的老婆,看她是不是真的是个知识女性,因为这种才女才是秦少游这种才子所追求的对象。苏小妹面对疯道士刁难她的对子,随机应变,完美地回击了秦大才子的挑衅,当然这时候她并知道这个疯道士就是她要嫁给的老公!后来她知道了,就在洞房花烛夜的当晚,给秦少游出了三道难题,答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

秦观什么人,“苏门四学士”,当世有名的大才子啊!心得话,怎么能让一个女人给难倒呢?当即就摆开架势接招。果然不愧是大才子,前两题不花多长时间就迎刃而解了。可是最后一个对子,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看上去简单,可要对得俗容易,要对得雅致精巧就不容易了。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这新郎官抓耳挠腮过不了关,旁边这偷看的苏轼苏东坡也跟着着急。毕竟还是苏东坡比较聪明,他看秦观边想边走到院子的水缸边儿,就扔了块石子到水缸里,秦观受这一激,立马想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与上联果然是一幅绝对,因此上,苏小妹就欣然撤去“围城 ”,就放秦观进洞房、进婚姻的“围城”里去了。

我想,当秦少游掀起了苏小妹的红盖头的时候,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算是修成了正果。就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冯梦龙的说法是“自此夫妻合美,不在话下。”其实是一个意思。但就像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只能在童话里一样,秦观与苏小妹的幸福生活也只能在故事里。

封建时代的女子哪有故事里的苏小妹这么幸运,事实往往是,不到被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刻,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是会嫁给痛苦还是会嫁给幸福,连苏小妹这样的才女也不例外。所以南宋那个有名的才女朱淑真就因为所嫁非人,也就是嫁给了痛苦,才写下了有名的《断肠集》。生活中的苏小妹,也就是苏轼的姐姐八娘,虽然没有留下一本《断肠集》,但她的命运比那个留下《断肠集》的朱淑真还要惨。

根据苏洵的《族谱亭记》和《自尤》诗两篇作品可以知道,苏小妹被嫁给了他的表哥程之才。这个表哥虽然名叫程之才,其实一点儿都没才,更不要说像秦少游那样有那么大的才了,以至于婚后两个人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这夫妻俩若没有一丝一毫的共同语言,这样的婚姻那真的是“死水微澜”了。因为苏小妹与程之才夫妻间没什么感情,所以公婆对苏小妹也不好。

后来苏小妹生下一子,生下孩子后自己却染上了病,但程家居然不给她医治,苏洵知道后很生气,就把小妹接回娘家调养。过了一段时间,程家居然又以其“不归觐”为由,把苏小妹的孩子给抱走了。这爷爷家要抱孙子走,外公也没办法,苏小妹情急之下,旧病复发,三天后就病逝了。苏洵因为这件事与程家断绝来往,并后悔地说:“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就是说这门表亲间的婚事我开始就不情愿,无奈亲戚的面子难驳,这才铸成了如今的大错!

从苏洵的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已经意识到近亲结婚不是什么好事儿了,这苏洵钟爱的才女苏小妹就是给这近亲结婚给害死的。早知道,像小说里那样,嫁给江苏高邮的秦少游岂不是好!

可惜,苏小妹结婚的时候,事实上秦观这时候才六岁,他还根本不认识苏家的任何人,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蜀中,有一位比他大十三岁的苏小妹,会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里,会和他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如果有来生转世,我想苏小妹一定是会愿意遇见秦观、爱上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最有名的词句了。我觉得这就像是为他和苏小妹写的,他们俩之间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一朝一暮的相会,在死后却被民间传说赋与了上千年的情缘,这样的情,才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了!

所以让我们祝愿,祝愿所有美丽聪慧的“苏小妹”,不论生在何时,身在何处,都不要再错过她生命里的那位“秦少游”!

说到许下美好的祝愿,我相信自有它冥冥中的力量。要不然李清照就不会遇见赵明诚,那一定是她前生许过的最痴心、最美好的愿望,而且那一刻一定有一颗流星划过,让那愿望终于在来生得以实现。

篇6:苏轼与秦观的故事

苏轼和秦观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秦观是婉约派词人代表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轼比秦观大12岁,俩人虽然是师徒关系,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苏轼名满天下时,秦观还是一位学子,他十分欣赏苏轼的才情和文风,便以弟子身份拜在了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来,俩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良师益友。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时,苏轼经常给秦观写信,让秦观多写一些作品。苏轼鼓励秦观说,秦观之前所写的“练兵”和“治盗”两篇文章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统治者来说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后,苏轼还劝告秦观,让他在学校之中少谈论政事,毕竟谈论政治立场是一件忌讳的事情。同时,苏轼劝告秦观,让他一面写文一面参加科举考试,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轼全集》中有有两篇是苏轼写给王安石的书信,其中有一篇就是苏轼给王安石的推荐信。这封信的内容比较长,他列举了秦观是位全方位的人才,希望王安石能提拔秦观,让他为北宋朝廷献出一份力量。当时,王安石在北宋朝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王安石能重用秦观,那么秦观也就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民间传说中,秦观是苏轼妹妹的丈夫。相传,苏轼有一个长相美丽且冰雪聪明的妹妹,名为苏小妹,而这位苏小妹长大后嫁给了秦观。民间广为流传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就讲述的是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

秦观与苏小妹

秦观是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的弟子,而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位。苏小何许人也?相传是苏轼的妹妹,这位苏小妹聪明伶俐,深得父母的喜爱。而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最早源自于明代冯梦龙所写的《醒世恒言》一书。

其中有一篇著名的故事讲述的是“苏小妹三难新郎”,而文中这位新郎,就是秦观。话说,苏小妹不但长得美丽,并且才华横溢。苏小妹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后,前来求亲的青年才俊们趋之若鹜。苏小妹的父亲决定举办一场比文招婿,如果苏小妹看中哪位青年才俊的文章,那么他就有幸成为苏小妹的丈夫。前来参加比赛的人非常多,苏小妹收到了多篇文章,其中很少有苏小妹喜欢的。当苏小妹看到秦观文章时,心情大悦。她认为除了哥哥苏轼和苏辙外,秦观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于是,苏小妹决定嫁给秦观为妻。俩人拜堂成亲后,苏小妹在洞房花烛之夜,又以三副对联为难秦观。幸亏秦观才气颇高,加上苏东坡的帮助,很快就对上了苏小妹的对联。此后,俩人生活十分幸福。“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在民间有很高的传唱度,一方面因为百姓都喜欢听才子佳人的故事,二是因为人们对秦观风流倜傥的性格非常认同,更加觉得才子和佳人正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三是苏轼重视秦观是世人都知道的事情,为了使这份情谊永久地发展下去,秦观娶了苏小妹,两家更加亲上加亲。

秦观是哪个朝代的

秦观生于公元1049年,卒于公元11,根据时间来看,秦观是北宋人。秦观在文学和诗词上都有很高的建树,是北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婉约派词人。秦观自幼喜欢文学和史学,因仰慕苏轼的才华,便拜入到苏轼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非常看重秦观的才情,曾经给王安石写信,向他积极地推荐秦观。

民间故事中,秦观和苏小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俩人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相传,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因秦观在比文招婿中得到了苏小妹的亲睐。随后,俩人便成亲,洞房花烛夜时,“苏小妹三难新郎”,秦观凭借自己的才情,很快地便解答了苏小妹的对联,赢得世人赞赏。

“梦中题诗”也是关于秦观的一个故事。秦观非常推崇佛教,一次他在雷州海康宫亭庙下,做梦见了一位九天仙女拿着一幅画像让秦观题字。秦观二话不说就写下:“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秦观醒来后,刚才的梦境依然很是清晰,他甚至还能记住他在梦中的题字。秦观拿出纸笔,立马写下这段话。后来,宋代有位名叫惠洪的僧人,他曾著有《冷斋夜话》一书。书中写到自己在天宁寺亲眼见过这幅字,并确定这幅字出自于秦观之手。清代一部名为《宋稗类钞》书籍,也提到秦观题字这一事,并表示真迹存在于雷州天宁寺中。

秦观老婆是谁

首先是正史派的出场,翻阅相关历史记录,可以查出秦观的老婆姓徐,名文美,是一大富商的女儿,从秦观的后世之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徐文美的确是没有半分爱情成分在里面的。年轻的秦观,可谓是英俊不凡,风度翩翩,惹得无数少女怀春,只为一睹真颜。但秦观少时家境不好,人们猜测秦观之所以娶徐文美为其可能是金钱利益的结盟而已,这也是符合秦观的爱情观,也是后世之作中鲜少提及其发妻的主要原因。

正史派还未离场,野史派就忙不迭的入场了。野史派说秦观一生最唯美的就是他的婚姻,他的爱情了,他的老婆其实是他师父的妹子,也就是苏小妹。秦观尚未成名之时,曾拜苏轼为师,苏轼有一聪明伶俐的妹子,秦观在与其相处之中,深深被她的美貌,她的才华所折服,相当于是对苏小妹一见钟情,二见倾心。而秦观的才气,才情和英俊的外貌也引得苏小妹的垂青,郎有情来妹有意,在父母师父的主持之下,也就自然喜结良缘,成就一段佳话了。

为严谨着想,显然是正史派的理论更经得住历史的盘查;但为浪漫着想,人们往往更情愿相信野史派的说法,苏小妹才是秦观的一生佳偶。

篇7:秦观劝学的原文翻译以及故事

秦观劝学的原文翻译以及故事

“秦观劝学”一文出自于《精骑集》一书,讲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在做学问上的经验之谈,秦观言传身教,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故事能带给后来学者一些启发和感悟。

秦观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

①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辄:常常。③诵:记诵,记熟。 ④暗疏:默写。⑤员:依仗。⑥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⑦滑稽:诙谐善辩。⑧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朔:每月农历初一叫“朔”。此处指一个月。⑨比:近,近来。10惩艾: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11殆:大概、恐怕。12十一二:十分之一二。13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数次。14辄:总是,就。15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扩展:秦观劝学的故事】

秦观拜读前人作品时,只用看一遍就能过目不忘,甚至还能流利的背诵下来。即使默写一次,也不会和原文有多大的纰漏。秦观仪仗自己过目不忘的本事,便逐渐对自己放松要求。不会像之前那样,每天苦读经典书籍。于是,秦观每天就有了很多闲暇时间,他便和能言善辩的人做朋友,每天和他们一起喝酒玩乐。一个月时间,很少用在看书上。慢慢地,记忆力在玩乐中荒废掉了。后来,秦观十分后悔当初虚度光阴,荒废记忆力这一行径。秦观明白后,努力勤奋地读书,想要把之前所荒废的记忆力补起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聪明和记忆力都在逐步地退化。看一本书时,内心反复斟酌,等合上书后大脑中一片空白。年少时勤奋刻苦学到的知识,因为经常不温故知新,便逐渐地忘却了。秦观读《齐史》时,有了新的领悟。他决定看文章时,一边读,一面摘抄文中有用的话语。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摘抄一边看文章,才会有很大的收获。

篇8:秦观--宋人和宋词的故事

秦观--宋人和宋词的故事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为“淮海居士”。秦观“文丽而思深”,深受苏轼赏识。秦观的词风婉约低沉、柔媚清丽、感伤雅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宋史》这样说秦观的性格:“少豪隽慷慨,溢於文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还有宋人说他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研习经史兵书,二十四岁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事方急则宜有异谋,军既孤则难拘常法。……所以彻卫四环,去兵两夹。虽锋无镆邪之锐,而势有泰山之压。”似乎,秦观少时豪隽狂放,胸怀“驰骋沙场”之大志,颇似文武双全的岳飞或者辛弃疾。

对此,我是很怀疑的:因为,纵观秦观的人生经历,他步入仕途后,从未谈论兵书、战事等,对国计民生之类,也不太积极,只经常作词遣情寄怀;再从秦观的词风上来看,可以推测,他的性格毫无英武奋发之气,倒是一个十足的文弱书生:敏感、纤细、脆弱、温情、忧郁。

少游早期的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的离愁哀思,修辞工巧精细,音律和谐柔美,情韵缠绵婉转,在婉丽清新的语意之后,洋溢着一股朝气和柔情。最著名的,当数《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自然流畅,词语通俗优美,却又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洒脱豁然,回肠荡气,顿成爱情诗词的千古绝唱。

七夕的牛郎织女相会,是个浪漫神奇的日子。本来,文人们要大写特写的,但自有了《鹊桥仙》,“七夕”就已经专属秦观,后来者看到他的词,如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一样,凭栏而不敢发声。我在这里,也套用一下《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东坡《水调歌头》”的话:“七夕词,自秦观《鹊桥仙》一出,余词尽废。”

《江城子》也是一首很出名的词,为少游在暮春之际,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此词通过对“西城杨柳”、“碧野朱桥”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再“一登楼”,抒发“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飞絮落花”,“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有类似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意味,也有些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境界。

但我总觉得,少游的离愁哀思,到底只是一种淡淡的哀伤,一种可以随时可解脱的愁苦,如敖陶孙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或者胡元任所说:“少游之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明显缺少了李煜的恢宏气势。毕竟,李煜的血泪之书,不是那么容易比拼的。

秦观的一生命运与苏轼密切相关。早年,秦观两次科考落第,未免心灰意冷。熙宁十年,秦观听说苏轼前往徐州,起了仰慕之意,专程前往拜谒,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轼不仅接见了毫无名望、贫穷寒酸的秦观,还称赞他“有屈、宋才”,与他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拜访王安石,也力荐秦观,离开后,又寄书恳请王安石,道:“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由此赞许秦观,“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在两位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鼓起勇气,再度赴京应试,终于以36岁的高龄登第。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元佑七年,苏轼进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也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经常出入苏轼门下,时人称之为“苏门四学士”。在这一段时间,秦观与众师友谈诗论词,歌酒唱和,过得相当愉快。

《高斋诗话》记载,秦观曾将得意名句:“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送给苏轼品赏。苏轼见之,哈哈大笑:“十三个字,总共只说得一个人从楼下经过!少游,你的毛病是,语多而意少。”《王直方诗话》中记载,东坡又将自己的词给晁补之、张耒品赏,问较之少游如何,两个门生高徒皆齐声回答:“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当时,人人都认为“诗庄词媚”,诗的风格和品格要高于词。少游听得既惭愧又佩服。

《满庭芳》大概就做于此期: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 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 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隋帝杨广的两句名不见经传的小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被少游稍加修改,变成“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顿时蓬荜生辉。师兄晁补之极力称赞这两句,道:“虽不识字之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此词盛行一时,《铁围山丛谈》载,秦观女婿范温某次赴宴,因默默无闻,坐在角落里无人理睬。直到有侍儿唱起少游的长短句,有人无意中问他:“阁下是什么来历?”范温这才缓缓起身,咳嗽一声,略带得意地答道:“某正是‘山抹微云’的女婿!”满座皆惊,顿时对他刮目相看。

这首词的开头“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也得到苏轼的赞赏,甚至戏封少游为“山抹微云君”。但,一番表扬后,苏轼又嫌这首词格律不高,道:“少游,没想到几天不见,你竟学柳七作词。”柳永因终日流连妓院、与妓n打情骂俏,词多俚俗,世人都认为他“多游狎邪”,不屑为伍的`。

少游当然不认可,急得面红脖子粗,一个劲地辩白:“某虽无学,还不至于如此!”东坡呵呵笑道:“‘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七郎的常用词语吗?”少游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见他窘迫,苏轼更起劲了,哈哈大笑,写了一副对联来取乐:“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山抹微云”是少游《满庭芳》的名句,“露花倒影”则出自柳永的《破阵子》。

“苏门四学士”中,东坡偏爱少游,对他关心最多。民间甚至流传一个“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将少游变成苏轼的妹夫。当然了,苏轼是没有妹妹的。文学作品本就是“心灵鸡汤”,给现实补憾和抚慰创伤的。由于生活中,棒打鸳鸯的故事数不胜数,时有“梁山泊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悲情剧上演,能有一个宽厚热情的兄长,来协助“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是善良人们的美好心愿。我们完全相信,如果苏轼真有一个聪慧美丽的妹妹,与秦观两情相悦,他一定会,极力促成他们的美好姻缘!

可是,少游因苏轼而成名,也因苏轼而倒霉:可谓成也苏轼,败也苏轼!

在“洛”、“蜀”、“朔”党的争斗中,少游被视为苏轼的“铁杆”而频频受到政敌的攻击。他创作的艳情词,也成为罪状之一,元祐五年五月,右谏议大夫朱光庭奏言:“新除太常博士秦观,素号薄徒,恶行非一”,苏轼被贬杭州,少游也被贬出京。绍圣元年(1094),苏轼再次受到排挤,被贬到惠州,少游也被贬为监处州茶盐酒税。在处州,少游为了消愁解闷,经常与僧人谈禅论道,写了一首《题法海平阇黎》诗。岂料恰因诗中的“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的两句,被政敌们罗织了“谒告写佛书”的罪名,于绍圣三年(1096),受到“削秩徙郴州”的严惩。

“削秩”,是删除所有的官职封号,是对当时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至此,在“党争”中屡屡受气而抑郁寡欢的秦观彻底绝望,对前景完全失去信心,陷入哀伤、悲凄之中而不能自拔。他以后写的词,凄凉的“身世之感”被凸现出来,忧伤悲苦的情调成为主旋律,词风也由早先的“闲愁凄婉”而变成“悲楚凄厉”。

绍圣三年(1096)的深秋,秦观向郴州行进,夜宿破烂寒冷的驿亭,遂创作了小词《如梦令》: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少游是一个脆弱敏感的文人,在无辜遭难、生活困顿时,无法做到象苏轼那样的随遇而安、豁达自适。这首《如梦令》,表达的全是迁客骚人式的深切悲痛、无限凄凉。

后期最著名的词作是《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正是少游愁苦、迷茫、绝望心态的最佳写照。“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深为王国维所推赏,认为具有《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大气象,同时指出,“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苏轼最爱“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共同谪放天涯的无奈和悲愤,尽在不言中。后来,秦观病逝之际,苏轼悲痛难抑,特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每日看着,流泪不止,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再度变异,迁臣多有内徙。在郴州苦熬的秦观也“守得云开见日出”,得到“复宣德郎,放还横州”。他迫切地启程北归,行至滕州时,还兴奋地去光华亭游玩。劳累之余,他觉得口渴,向旁人讨水喝。当他端起水碗,看到自己在水中满头白发的倒影,想到终于可以和妻儿、师友欢聚一堂,不禁展开愁眉,含泪一笑,在微笑中溘然而逝。

秦观在宋词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秦词章法疏朗流畅,词语精致典雅,“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对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等人有很大的影响。那些极度崇尚秦词的“粉丝”,还顽固地认为秦观超过了苏轼和柳永,如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李调元狂热崇拜秦观,“首首珠玑,为宋代词人之冠”,在《雨村词话》中,甚至将秦观名列“宋代第一”。

秦观逝世25年后,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江南绍兴的一位士人,妻子怀孕后,竟然梦到了他。这个士人,又惊又喜,心怦怦地跳,想:“秦观来送梦,莫不是,我们的孩子将有他那样的才华么?”于是,就给将要出生的孩子取名为“游”,字“务观”。

果然,这个孩子出生后,才华冠世,所取得的诗词文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远远超过了秦观。他成年后,亲眼看到了秦观的画像,为表达仰慕之情,作了一首《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的诗,云:“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这个孩子,就是陆游!

【秦观的任务故事】相关文章:

1.秦观

2.秦观--宋人和宋词的故事

3.蝶恋花秦观

4.秦观轶事

5.《春日》秦观

6.秦观——《浣溪沙》

7.秦观词选

8.秦观秋日

9.教学任务

10.秦观纳凉古诗

下载word文档
《秦观的任务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