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2024-06-07 08:01: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aom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1: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8页例题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蹦馨锤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迸嘌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本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教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如图所示)。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教师注明这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估计学生没有新的分法了。

教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教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

让学生意识到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教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下面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同样是这样一些图形,你觉得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呢?还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

让学生意识到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分了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记住,不管是按形状分还是按颜色分,每种图形都有4个,大家猜想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没有4个。是这个意思吗?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分出的这些图形。这是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指黑板上的图形)符合我们其中的一个条件,在这样分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分一次,使它适合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分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图形已经符合形状相同的条件了,如果再按颜色分一次,就成了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形了。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已经按形状分好的基础上再按颜色分一次,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分图形。

教师:看看黑板,这个小朋友分对了吗?这4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颜色也相同的图形吗?分出的每组图形是不是比4个图形少呢?其他的同学呢?

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我们前面的猜想是对的,下面小朋友们结合我们刚才分类的过程想一想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类时要分几次?

教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又是按什么分的?

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看看书上第46页中间几幅图,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第一次怎样分,第二次怎样分的过程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

上展示。

教师:我们把分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更加清楚了。刚才我们是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还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吗?

教师:同学们分一分试试。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原来按颜色分好的图形上再分一次。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

把学生分的过程展示出来。

教师:这样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类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不管是符合一个条件的分类和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都要到原来学习的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到两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告诉的条件,每一个条件分一次。

教师: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学习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样掌握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同时符合两个分类条件的分类方法。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第46页,书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能怎样分”,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指导学生说出还有的分类方法是根本没有想到先怎样分,再怎样分,直接就把这些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教师: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大家在分类中主要掌握前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47页第1题,按题的要求分一分。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第2题。要求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你准备怎样做?

让学生意识到要思考两次,第一次把能飞的做一个记号,再在有羽毛的下面做一个记号,做了两次记号的就是既能飞又有羽毛的。

教师:看看第3题和第4题,第3题有多种分法,但可以把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羊分到一起;第4题要求在价格是1元以下的文具下面画三角形。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同时要求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同时要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吗?

学生举例略。

学生举例后,指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应该怎样分?从中你还知道些什么?

篇2:课题二统计(二)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例2、课堂活动和116页练习十六第2题。

【教学目标】

1蓖ü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蹦馨词量分类统计,经历象形统计图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

3蹦芨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痹谕臣仆急斫饩錾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钱币的储钱罐,以及相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这节课继续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储钱罐,这是小红同学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你想知道这个储钱罐装有多少钱吗?

教师:老师把这个储钱罐里的钱倒出来。

教师把储钱罐里的硬币全倒在

上,堆成一堆。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多少钱吗?学生仍然不知道有多少钱。

教师:怎样才知道有多少钱呢?

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有数一数,把它一个一个地摆出来,教师提示学生这节课学习统计,我们还是摆的方法来了解有多少钱好一些,随即追问一个问题“怎样摆呢?”让学生意识到要先分类。

教师: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个储钱罐,把里面的钱倒出来看一看,你认为这些硬币可以怎样分类?学生倒出来后讨论,要按硬币的面值来分,把1分币分到一起;把5分币分到一起;把1角币分到一起;把1元币分到一起。

教师:1分、5分、1角和1元都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所以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这次是按数量分类,同学们按这样的分类标准分一分。

学生分类,抽一个学生到

上分类,把这些硬币分成4堆后,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纸(纸的下端如图所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摆一摆。

教师:根据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经验,在进行拼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最下面的图形要对整齐,然后拼摆图形,横排和竖列的图形都要对整齐。

教师:把这些硬币摆一摆。

学生摆硬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把学生拼摆的结果在

上展示出来。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分类拼摆的吗?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硬币按1分币、5分币、1角币和1元币这样不同的数量统计出来了。看看你们的统计图,与书上第114页的统计图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书上统计1分币时摆了两列。

教师:猜猜书上的1分币为什么要摆两列呢?

让学生理解是因为一列摆不下,所以又摆了一列。

教师:这样一列摆不下,摆成两列也是可以的。把这些硬币分类摆放后,就成了一幅漂亮的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些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的信息有1分的硬币最多,1元的硬币最少。

教师:1分硬币比5分硬币多多少枚?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

三、巩固练习

1背鍪镜115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这是一幅先进班集体评选中到的小红旗统计图,要求我们看着这个图填统计表,在看图填统计表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统计单位要与表上的统计单位要一一对应,比如一班的小红旗面数就要对着表中的一班的表格填,不能填错,二是在数统计的小红旗的数量时,不要数错。

教师:对了,一是要注意统计单位的对应,二是不要把统计的数量数错。好,现在同学们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学生填写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道题下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哪两个班的小红旗一样多,第二个问题是4班比3班少几面小红旗。同学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2背鍪玖废笆六第2题

教师:这道题统计什么内容?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统计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统计的内容是各种价格的月饼各有多少个,是按月饼的价格分类统计的。

教师:和例题比,这幅月饼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明白最大的不同是统计图的样式,例题的统计图是竖着摆放的,而这个统计图是横着摆放的。

教师:它们起的作是一样的吗?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3背鍪镜117页第3题

教师:看看这道题上面的文字,你知道这幅统计图是怎样来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统计图是小华这个体育委员为了调查班上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让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图案选择出来贴到学习园地上,形成这样一幅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注意题中有“每个同学选一个图案”这句话,为什么每个同学只能选一个图案呢?

让学生理解这样做是为了不重复统计。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填下面的统计表吗?试试看。

学生填表后,将学生填的表放在

上,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统计表下有4个问题,你能回答哪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一共调查了多少个同学时,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统计人数的?”

让学生理解有多少个图案就说明统计了多少个人,因为一个人贴的一个图案;当学生回答如果全班同学要组织一项体育活动,应该组织游泳活动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意识到选择游泳的人数最多,代表了全班大多数人的意见。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它和上一节课学习的统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怎样进行统计?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115页第2题。每个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年龄,再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篇3:课题一统计(一)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3页例1、第116页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蓖ü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被峤行统计分类,认识象形统计图,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初步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联系。

3蹦芨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本历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以及相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去参加森林小学的开学典礼,想去吗?不过森林小学里不仅小动物多,数学问题也很多,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出示例1情景图。

二、引入课题

教师:瞧,来了这么多小动物!但是这么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你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

教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数一数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师板书课题:统计。

三、教学新课

1焙献魈骄

教师:首先我们要将这些小动物分类(教师板书:分类。),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类,再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小动物的学具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合作对小动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展示你们分类的过程。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分类知识将这几种小动物分为小羊、小猫、小兔和小狗4堆。

教师:同意这组小朋友的分法吗?

教师:现在你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教师:我们还需要把它们一个对着一个地排起来。

教师板书:一个对着一个摆。

教师示范摆小狗学具。

教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样摆的?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一个对着一个从下往上整齐地摆的。

教师:你们会摆吗?试着像老师这样摆一摆。

学生摆。学生摆好后作适当的评价。

教师介绍统计图。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了吗?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出,统计图中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个头像,就说明有多少只小动物。

教师:请你完成统计图下面的填空。

学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填空,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知道哪种小动物最多?哪种小动物最少吗?怎样解决?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并汇报。

教师:从统计图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从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后同时抽学生来解决,并小红花进行鼓励。

2蓖臣仆夹危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要求学生说出先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把同类的小动物从下往上一个一个对着摆整齐。

教师:你们想不想这种方法自己来统计?请同学们统计出书上116页第1题中每种图形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课前准备好的与第1题相符的学具进行统计。

教师:统计好了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要求汇报的学生说出先把各种图形分类,然后再一个对着一个的摆好。

教师:你们和他的统计图一样吗?小组内互相看看谁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摆的,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摆的。出示横着摆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将这种横着摆的方式与前面学的竖着摆的方式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摆放形式上不同,但是都要把一端对齐才好观察另一端数量的多少,这种基本的统计方法是没有变的。出示统计表:三角形个正方形()个圆()个

教师:小朋友们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列表示图形的类别,第二列表示每种图形的个数。出示例1统计图和填空题。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表格,和我们刚才做过的填空题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这两道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实际意义都是相同的。

教师介绍统计表。

教师:现在你能根据你刚才制作的统计图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然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从你的统计图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考考你的同学,小组内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多?

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对提得好的学生发小红花奖励。

三、巩固运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能不能你学到的方法来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呢?

教师:是哪些小动物遇到问题了?

教师:这些小动物都带来了一个袋子,袋子装的是什么我不告诉你,但是里面的东西有多有少,需要大家进行统计。小组内商量你们想帮助谁?

学生汇报后发给活动材料,再分组活动。

教师:你们组帮助的是谁?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从统计图中你想问大家什么问题?介绍得好的发小红花。

教师:你觉得这些统计图怎样?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作必要的总结。

五、巩固拓展

教师:今天每位小朋友都表现得好,小组合作也非常成功。你们想知道究竟哪组合作学习得最成功吗?

教师: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结果呢?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评价,多进行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同学们刚才统计的方法对你们自己的表现作了评价。老师今天表现得怎样呢?我也想统计一下。每个小组都有三种表情牌,(如下图所示)如果你们觉得老师这节课上得好,就选择微笑的笑脸贴在黑板上;如果你们不满意这节课呢,就贴哭脸;觉得一般,就贴没有表情这个脸,懂了吗?

学生上台贴表情牌,教师根据统计结果作相应的总结,如果满意的学生多,就感谢学生的信任;如果学生不满意,就了解不满意的原因,并今后加以改正。

篇4:课题五找座位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蹦芰系现实生活实际几排几号描述自己或他人的位置,掌握找座位的方法,能这种方法找到相应的座位。

2敝道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渗透平面坐标最基础的知识。

3比醚生参与找座位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痹谘习的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发展学生的应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找座位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这节课我们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向词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你能说出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是哪个小朋友吗?

同桌学生相互说后,教师抽一个学生来说一说。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能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小伙伴是谁。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在找座位的过程中也要到小朋友们已经掌握的这些方向词。

板书课题:找座位。

二、进行新课

1比鲜杜攀和组数

课件出示教室座位的平面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通常把面对讲台最左边的这个小组规定是第1组,现在我请我们教室里第1组的小朋友起立。

学生第1组起立。大屏幕把第1组颜色竖着拉一条直线。

教师:第1组的小朋友请坐,我们认识了第1组,那从左到右依次是第2组、第3组……教师分别请第3组的小朋友挥手,第6组的小朋友点头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哪一组。随学生活动大屏幕依次出现第几组的位置。

教师:请小朋友看图上一共有几组?

教师:这样竖着一列一列的叫组。我们认识了组数,下面一起来认识排数。

教师介绍: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1排(

突出显示第1排)。坐在我们教室第1排的小朋友请举手。(学生举手)

教师:那从前往后依次就是第2排、第3排……

随教师的讲解分别出示各排的位置。

教师:图上这个教室里一共有几排?

教师:像这样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后全班抽学生说。

学生介绍时引导学生尽量从多个角度介绍,尽可能地到“组”和“排”。

2痹谕贾姓易位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已经会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例4)。图中小朋友的位置你能帮他们找到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图中的排数、组数和我们教室里的排数、组数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是一样的,都是以离讲台最近的那排为第1排,以面对讲台最左面的为第1组。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玲玲坐在哪儿?你能第几组第几排来表示她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玲玲坐在第5组第4排。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可能说从组数看,玲玲在第5组,从排数看,玲玲在第4排。

教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说的“从组数看”和“从排数看”这两句话,“从组数看”是不是顺着玲玲这一竖列画了一条竖线(

出示这条竖线),这条竖线刚好落在第5组上,所以判断玲玲在第5组;再“从排数看”就是目光顺着玲玲横着画一条线(

出示这条横线),这条横线刚好落在第4排上,所以判断玲玲在第4排。

教师:其实刚才同学们在找自己的座位时,也自己的目光画了两条线,横着画了一条,竖着又画了一条,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是几组几排。我们同样的方法找一找兵兵的位置,兵兵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小朋友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读出书中对话框中的话“我坐在第2组第2排”。

教师:刚才找座位的方法,对着第2组画一条竖线,再对着第2排画一条横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书上画线。

教师:画好了吗?横线和竖线是不是有一个交点呢?这个交点在第几组第几排呀?

教师:所以这个交点就是兵兵的座位。红红的位置呢?你能帮她找找吗?我们先来看一看红红是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引导学生说出红红坐在第1组第2排。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教师:画线的方法找到第1组第2排,看看这个座位是在兵兵的左边吗?

学生画线后证明是在兵兵的左边。同样的方法放手引导学生找出巧巧和军军的位置,并分别说明找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第39页下面的填空题。

3.在黑板上贴座位

教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知道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还能帮图中的小朋友找到他们的位置!如果你们能把自己在教室里的座位也在图中表示出来,你就更棒了!试一试吧!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班上学生的座位平面图。

教师:谁先来试一试?

请一学生把自己的照片贴在黑板上的座位平面图中。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找的?

再追问其他同学:他贴得对吗?为什么?

教师:还有小朋友来把自己的位置贴上来吗?

多找几个小朋友来贴照片。

教师:除了给自己找到座位你还能帮你的好朋友找到座位吗?你帮谁?你是怎么找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画线的方法先找到1楼3号、2楼2号、3楼1号,然后标出这些小动物的家后,再找其他3个小动物的家。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能够画线法找到书的位置,尽量要求学生画线的方法找到这些书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什么方法可以又快又对地找座位?

篇5:课题一进位加法(一)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本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迸嘌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84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从这幅情景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图中的文字信息。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出这些算式:27+845+4532-17+12等

教师: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备聪熬芍引入

出示:改编的例1情景图:把其中的“有8辆客车”改为“有2辆客车”。

教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出:从图中可以知道这个停车场货车有27辆,客车有2辆。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辆车?”这个数学问题。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这个数学问题。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

教师:为什么这么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就是要把客车的辆数和货车的辆数合起来。

教师:27+2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等于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苯萄Ю1

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看来小朋友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停车场,你发现有变化没有?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出:这幅情景图中的问题和小男孩说的话都没有变,只是小女孩说的话由原来有2辆客车变成了8辆客车。

教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又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8

教师:27+8和27+2在计算方法上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猜想: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我想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由于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所以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都要从个位加起。但是同学们在这个方法计算27+8时会遇到新的问题,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呢?你们试着算一算就知道了。

学生试着计算后引导学生回答出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在算27+8时,个位上的7+8得15,这个结果比10大,不知结果该怎么处理?此处如果学生知道结果该怎么处理可请学生来讲,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学生不知道结果该怎么处理教师则作如下引导:

教师:是呀,这个比10还大的结果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不可以学具小棒来帮助我们呢?现在请你小棒摆出27+8,然后算一算它们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2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

引导学生回答:合起来有35根小棒。

教师追问: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如果你能边演示边说那就更好了。

引导学生回答出:先拿出2捆零7根小棒,再拿出8根小棒合在一起,零的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等于15根小棒,满十了,我又可以把它捆成1捆。新捆好的一捆和原来的两捆合起来就是3捆,也就是3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35。所以27+8=35。

教师多抽两个学生说一说这个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你们通过摆小棒解决了我们这节课上遇到的新问题。

教师:刚才我们小棒操作的方式解决了进位的问题,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又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配合操作过程想一想,先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写在竖式上。然后从哪一位加起呢?

引导学生发现:从个位加起,7+8=15。

教师:刚才在摆小棒的时候你是怎样解决7+8=15这个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是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新的1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

教师:也就是说7+8=15时,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5。在竖式上怎样表示这个变化呢?我们在十位上写上一个小“1”,表示刚才7+8=15中的1个十,再把剩下的5写在个位上。(教师边讲解边作下图的板书)

教师:在这里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儿为什么不把1个十直接写在结果的十位上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十位上的数还没有加,现在进上去的1就把十位占了,一会儿十位上加起来的数就不知写在哪儿了。因此这个进到十位上的1只能记在心里,为了不至于忘记,在十位上写一个小1作记号。

教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接下来要把十位上的2和进上来的1相加,2+1=3,在十位上写3。

教师:通过刚才的探讨,你发现这节课学习的加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回答:以前我们学过的加法个位相加没有满十,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时满十要向十位进1。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我们还应该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上面补充一句“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这样加法的计算方法才全面。

教师板书: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自主练习,深化理解

教师:27+8小朋友们已经会算了,请看大屏幕上这道算式,你会算吗?

显示:8+27=)

教师:这道算式和27+8相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相加的两个数完全相同,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方法应该也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后汇报结果。

出示例2:9+75=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计算过程再全班汇报,汇报时重点要求学生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

五、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篇6:课题三认识上和下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被岜嫒仙稀⑾路较颍体会学习上、下方向的必要性,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上、下方向的相对性。

2迸嘌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碧寤崴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上、下方向,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面的图片。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前和后,你能你学过的方向词来给我们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吗?

学生的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会前和后来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老师再让你来介绍一下这些小动物的位置。

教师把例2的参观动物图片贴在纸板上,把这张图片竖立起来。

教师:你还能你们学过的前后方向来介绍这幅图中的各个动物的方位吗?

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前、后”方向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方位。

教师:为什么?

让学生意识到前、后位置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而这幅图却竖立了起来,有些在一个面上的,没有前、后的区别。

教师:你准备什么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位置呢?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作出“上、下”来介绍这些动物位置的决定。

教师:为什么要上、下来介绍?

要求学生这样想,这张图是竖立起来的,因此有些动物在上面,有些在下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上和下。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除了这张图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的物体是竖立起来的?需要上、下这些方向词来介绍?

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楼房、书柜这些物体都是竖立起来的,都要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

教学随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图。

教师:对了,像楼房、书柜这些竖立的物体,都要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你家住的是楼房吗?你能不能“上、下”这样的方向词来介绍你的邻居?

指导学生“我家的楼上住着×××,楼下住着×××”来介绍自己邻居家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都会上和下来介绍你家楼上和楼下住的邻居,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这幅竖立的图,这幅图像你们家的那座楼房吗?

教师:那么你会上和下来介绍这幅图中大熊猫的邻居吗?

指导学生说出“大熊猫的上面是羊”,“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板上贴上往上和往下的箭头(如上图所示),箭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和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了吗?手指一指你的上面,再手指一指你的下面,你们指的方向和图板上箭头的方向是一样的吗?

教师:小朋友都知道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以后,请你上、下来说一说其他动物的位置。

学生自由地说。如“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下面是老虎”、“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猴子的下面有斑马和狮子”等。

教师:刚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刚才我们不是说“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吗?怎么又变成了上面了呢?

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有了“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的现象,就可以反过来说“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

教师:请同学们像这样两句不同的话来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

指导学生“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小兔的下面是梅花鹿”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40页第2题中的书柜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会上和下来介绍小动物的位置了,现在你能上和下来介绍柜子里的书吗?

指导学生上和下来介绍书柜里的书。

教师:儿歌上面有哪些书?谜语下面呢?

教师:下面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放书和本子。把数学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语文书的上面是语文作业本。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放。

教师:放好了吗?首先检查你们放的几本书是竖着叠放的还是平着摆放的?

教师:为什么要竖着叠放而不平着摆放呢?

教师:现在你知道放在最上面的是什么?放在最下面的是什么?再上和下说一说各种书和各种本子所在的位置。

学生相互说后,抽学生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如右图所示的楼房图。

教师:最近新修了一幢楼,老师买的是2楼2号(教师在2楼2号写上自己的名字),王大爷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下面,张大叔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上面,请你在这幢楼中找出王大爷和张大叔的房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篇7:课题二总复习(二)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121,122,123,124页上的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蓖ü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蓖ü复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加减法计算方法整体认知结构。

3痹诟聪肮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学习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加、退位减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0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法整十数加整十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100以内的减法整十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这节课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121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要求学生对照自己做的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并且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填在表中。

出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填表。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纳。

如果学生不能找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作以下的引导:

教师:我们在计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想一想在减法计算中,也需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吗?

学生意识到也是要对齐相减的。

教师:所以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再计算,就是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的地方。除此之外,它们在计算方法上还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第二条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这一条也是相同的。

教师:还有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说出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完善

中的内容。相同点不同点100以内的加法100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从个位加减起个位上的数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就要这样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凡是计算错误,可能是粗心,也可能没有按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我们看看这样几道题。

在表下面出示。

38

+6

9872

-16

6638

+27

5598

-6

38

教师:这些题错在什么地方?你们掌握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衡量一下,看能不能找出问题在哪个地方?

学生说错误的原因,第1,4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第2题是退位后在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没有还借的1,第3题是十位相加时没有加上进上来的1。

教师:上面这些错题都很有代表性,同学们计算时要注意按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121页第10题和第122页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方法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计算方法,下面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到口算呢?

指导学生说出计算比较简单的计算题时,一般采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对了。口算比较方便,计算起来也比较快,但是口算只适于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哪些是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呢?对每一个同学来说理解得不一样,有些基础好的学生,比较难的题目他也认为比较简单,对于一些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来说,这些题目就比较难了。所以,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选择口算,有的同学选择笔算,这是正常的。不过基本的口算方法每个同学都要掌握。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地进行口算呢?我们还是在练习口算过程中来总结口算方法,请同学们完成第119页第5题。

学生做题,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教师:都做完了吗?你认为这些口算题可以分成几类?

引导学生把这些口算题分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三大类。

教师:也就是说,这本书要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要求口算。下面想一想,20+40,80-30怎样口算的?你能说一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怎样口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20+40,80-30的计算方法以后,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归纳为想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如计算20+40时,想2+4=6,所以20+40=60。

教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以9+35和84-80为例,说一说这两类题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9+35时,想9+5=14,14+30=44;口算84-80时,想80-80=0,所以84-80=4。

教师:怎样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是先想一位数或整十数加在两位数上的哪一位,然后再按一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口算。

出示第123页第15题,引导学生口算的方法进行口算。

四、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23+28+19,93-27-18,35+28-44。

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出这些计算要分两步,第一步算出前两个数加减的结果,再这个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

教师:这种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应得非常普遍,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24,125页,完成书上第16,17,18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篇8:课题一认识前和后(一)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被岜嫒锨啊⒑蠓较颍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前、后方向的相对性。

2迸嘌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碧寤崴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前、后方向,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教师:请小朋友们来看这样一幅图。

出示第33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熟悉这样的情景吗?对了,这是一条热闹的大街,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看到的一些情景,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追问,有意地引进这节课的一些学习内容。比如学生说看到了街上有汽车,教师马上追问:“你知道哪辆汽车在哪辆汽车的前面?哪辆汽车在哪辆汽车的后面吗?”学生说看到了图上的牌子后,教师追问:“牌子上写了些什么字?你认识吗?你知道东大街在哪个方向,北门港又在哪个方向吗?”这样一些追问,让学生关注图中的一些方位。

教师:刚才老师问同学们这些问题,都是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其实,图中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还很多,大家看最前面的两个小朋友,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还有右边两个工人叔叔在做什么呢?

当然这些仪器和一些高深的知识小朋友们还不懂,这节课我们就从小朋友最熟悉的方向开始学习,这节课我们认识前、后。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前后的知识,有些小朋友已经会前后来给同学们介绍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请你介绍一下,谁坐在你的前面,谁坐在你的后面。

抽几个学生介绍。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一些追问,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前后的理解。例如学生介绍到“小青坐我的前面,小林坐我的后面”时,教师作这样的追问: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小青在你的前面,小林在你的后面的呢?

让学生理解自己眼睛看到的方向是前面,自己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

教师:这就对了。在判断前后时,是以自己坐的方向来判断的,自己目光能看到的方向就是前方,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现在你往前面看一看,就只能看着小青一个人吗?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前面不是一个人,小青、小洋、小李、小吴等都在这个小朋友看到的方向,所以这些小朋友都是在这个小朋友的前面。

教师: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前面是正前面,侧着看到的小朋友就不是正前方了,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学习。你的前面不止一个小朋友,你的后面也不止一个小朋友,你能说一说你后面有哪些小朋友吗?

教师:小朋友能在教室里认识前后了,下面我们还是到大街上去,看看在大街上怎样辨认前和后。

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小朋友们能介绍这队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可能会跃跃欲试。

教师:别急,在介绍这些小朋友的位置前,根据前面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这队小朋友的前后方向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小朋友看的方向是前方,相反的方向是后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上出现箭头(如图)标示前后方。

教师:是这样判断的吗?看来,图中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和我们教室里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面向的方向是前方,背向的方向是后方。现在你能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相互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翻开书,把第34页的空填完,填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小军背向小东,所以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多追问几个。

教师:小军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教师:同样是一个小军,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又在前面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是针对谁来辨认方向的。针对小东来说,小军在小东的前面,针对小红来说,小军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你看,和不同的小朋友比,就会不同的方向词来介绍小军的位置。所以,我们在介绍位置时一定要注意是以谁为标准来辨认方向的。下面请你前和后来介绍你的位置。

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某某同学前面,在某某同学后面。

教师:小朋友们都会前和后来介绍自己的位置了,下面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请小朋友完成书上第42页第1题。

学生按第1题的要求相互说,学生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说,集体订正。

三、应拓展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前后了,下面能按老师的要求排队吗?

教师发出一些指令,如“请小红站到小华的前面,小林站到小青的后面”,学生按要求站队,下面的同学作评判。然后让小组展开活动,一个学生发指令,另外几个同学排队。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排一次队,我请小红站最前面,小青站小红的后面,小林的前面是小青,小林的后面是小华。学生站队后,其他的学生判断站得对不对;然后让其他的学生看着站队的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下面听老师的口令,站队的同学全部向后转。(学生后转)现在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介绍略。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要求学生说出面向的方向不一样,前后的方向也随着面向的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小朋友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和后,除了前和后以外,我们还可以很多方向词来介绍方向,还有哪些方向词可以介绍方向呢?在什么情况下选什么样的方向词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课题三退位减法(一)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2.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3.第四单元课题七与复习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4.《减一减》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5.古诗《静夜思》教学研究(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6.始祖达尔文的思想(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7.《夏天的夜晚》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8.《静夜思》教学反思之三(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9.《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10.《寻隐者不遇》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