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2022-05-31 09:50: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断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供大家阅读参考。

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1: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蓖ü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碧寤崴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意识。

3迸嘌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活动所需的商品、人民币等。

【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标,课前准备

教师:我们要开展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需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商店,并利所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知识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同学们有的要做售货员,有的要做顾客。商店里的商品需要大家共同准备,请大家把平时使过的玩具、学习品和生活品带一些来作为商品(每人带2~3样物品),并制作出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这些物品的价格你们可能不一定知道,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例如,可以到商店去调查,也可以问问自己的家人,或者根据情况估一估价格、查一查资料。另外我们聘请班长担任商场董事长,中队长当商场经理,在购买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购买活动时使模拟人民币的学具卡片)

二、创设商店购买情景

教师:小朋友今天带来了一些物品,打算办个“小小商店”(板书)。商店设“儿童玩具”、“学习品”和“生活品”3个柜台。

教师同时给出3个柜台的标牌。

教师:你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学习品,哪些是生活品,请同学们分一分,并进行交流展示,再分别把物品摆放到相应柜台上。

三、学生角色分配

教师:现在我们要选出6个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来购买商品,当然,我们一会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交换。

四、购买过程

1笔痉豆何铮明确注意事项

请两名学生上台分别当顾客、售货员模拟示范购物。让顾客自主选购物品,同时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的买卖过程。

讨论:你认为在购物中应注意什么?

小结:

①采购员首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属于哪一类商品?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了解商品的价格,同时要根据需要购买,不要浪费。

②要根据自己手里的钱确定怎样付款。

③售货员则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并说出找补钱的全过程。这一情节可让学生重点示范。如:5元钱买3支铅笔。

顾客:请问你的铅笔多少钱一支?

售货员:6角一支。顾客:我买3支给你5元。

售货员:3支铅笔应付1元8角钱,收你5元,补你3元2角。

顾客:为什么补3元2角?

售货员:5元减1元8角,5元减2元等于3元,其中1元来减8角剩2角,2角加3元是3元2角。

教师:小朋友在购物的过程中,要尽量提出一些新颖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比较新颖,想一想自己在活动中会提出哪些问题来“为难”售货员。

2毕殖」何铮体验成功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有关的购物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人民币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例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售货员则要检查顾客所付出的钱数。在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或向董事长、总经理、教师请求帮助。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五、汇报讨论,总结评比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引导学生汇报出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判断一下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教师:在我们今天的活动中,最佳售货员是哪些小朋友?

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其他同学的推荐,评出“最佳售货员”。

篇2:课题三认识上和下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被岜嫒仙稀⑾路较颍体会学习上、下方向的必要性,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上、下方向的相对性。

2迸嘌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碧寤崴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上、下方向,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面的图片。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前和后,你能你学过的方向词来给我们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吗?

学生的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会前和后来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老师再让你来介绍一下这些小动物的位置。

教师把例2的参观动物图片贴在纸板上,把这张图片竖立起来。

教师:你还能你们学过的前后方向来介绍这幅图中的各个动物的方位吗?

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前、后”方向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方位。

教师:为什么?

让学生意识到前、后位置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而这幅图却竖立了起来,有些在一个面上的,没有前、后的区别。

教师:你准备什么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位置呢?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作出“上、下”来介绍这些动物位置的决定。

教师:为什么要上、下来介绍?

要求学生这样想,这张图是竖立起来的,因此有些动物在上面,有些在下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上和下。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除了这张图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的物体是竖立起来的?需要上、下这些方向词来介绍?

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楼房、书柜这些物体都是竖立起来的,都要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

教学随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图。

教师:对了,像楼房、书柜这些竖立的物体,都要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你家住的是楼房吗?你能不能“上、下”这样的方向词来介绍你的邻居?

指导学生“我家的楼上住着×××,楼下住着×××”来介绍自己邻居家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都会上和下来介绍你家楼上和楼下住的邻居,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这幅竖立的图,这幅图像你们家的那座楼房吗?

教师:那么你会上和下来介绍这幅图中大熊猫的邻居吗?

指导学生说出“大熊猫的上面是羊”,“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板上贴上往上和往下的箭头(如上图所示),箭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和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了吗?手指一指你的上面,再手指一指你的下面,你们指的方向和图板上箭头的方向是一样的吗?

教师:小朋友都知道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以后,请你上、下来说一说其他动物的位置。

学生自由地说。如“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下面是老虎”、“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猴子的下面有斑马和狮子”等。

教师:刚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刚才我们不是说“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吗?怎么又变成了上面了呢?

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有了“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的现象,就可以反过来说“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

教师:请同学们像这样两句不同的话来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

指导学生“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小兔的下面是梅花鹿”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40页第2题中的书柜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会上和下来介绍小动物的位置了,现在你能上和下来介绍柜子里的书吗?

指导学生上和下来介绍书柜里的书。

教师:儿歌上面有哪些书?谜语下面呢?

教师:下面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放书和本子。把数学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语文书的上面是语文作业本。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放。

教师:放好了吗?首先检查你们放的几本书是竖着叠放的还是平着摆放的?

教师:为什么要竖着叠放而不平着摆放呢?

教师:现在你知道放在最上面的是什么?放在最下面的是什么?再上和下说一说各种书和各种本子所在的位置。

学生相互说后,抽学生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如右图所示的楼房图。

教师:最近新修了一幢楼,老师买的是2楼2号(教师在2楼2号写上自己的名字),王大爷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下面,张大叔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上面,请你在这幢楼中找出王大爷和张大叔的房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篇3:课题三退位减法(一)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闭莆樟轿皇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前面的减法学得好不好?(出示口算卡片)11-5=36-4=29-3=16-8=12-4=13-6=

让学生根据口算卡片很快地说出结果。

教师:看来前面的知识我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学习减法。

板书(减法)。

二、新课教学

1苯萄Ю1

出示改编后的例1情景图。

教师:在体育课上,小红到王老师那儿领乒乓球,小红在领乒乓球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那儿一共有38个乒乓球,小红要领6个乒乓球,提出数学问题是:还剩下多少个乒乓球?

教师:这个数学问题该怎么列式呢?让学生说出列式为:38-6。

教师板书这个算式在黑板上。

教师:同学们会算38-6吗?你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回答: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8-6=2,再加上30就是32。

教师:在前面我们知道了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次学习中也要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如果老师没有38个乒乓球,只有32个,又该怎么列式呢?

出示例1情景图。还剩多少个乒乓球?

让学生列出算式:32-6。

教师板书(32-6)在黑板上。

教师:比较38-6和32-6这两个算式,它们有哪儿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说出:38-6个位上的数够减,32-6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教师:像这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退位减法。

教师边说边补充完整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32-6也要被减数个位上的2去减6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的,因为是减去6个一,所以要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去减6。

教师:但是在计算32个位上的数去减6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这次个位上的2去减6时不够减。

教师:是呀,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让我们还是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思考吧!

要求学生先摆出32(即3捆零2根),然后同桌商量着从中减去6根。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教师不加任何提示,以充分体现“放手”。教师注意行间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摆法,最后全班汇报。

教师:从32根小棒中减去6根小棒后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引导学生回答:2根小棒减6根小棒不够减,可以打开其中的一捆小棒,这样就有12根零的小棒了,12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还剩6根小棒,和刚才剩下的2捆小棒合起来,还剩26根小棒。

随学生回答一一演示:

教师:是呀,在遇到个位上的数相减不够减时,我们要拿打开一捆小棒,打开的这一捆小棒由原来的1个十变成了现在的10个一,这叫做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随教师的讲解演示退1作10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地方表现了退1作10的过程。

教师:这种算法具体在竖式上是怎么表示的呢?

在小棒图旁边出现竖式,教师也在黑板上板书竖式。

教师:退1作10,首先要考虑退,在哪一位上退,向十位借的这个“1”应不应该作个记号,作个什么记号?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十位上打一个点表示退1。

教师:然后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一个10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12-6=6。在竖式的个位上写6。

教师:然后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算十位上的数的时候,要注意还“1”。

教师:这个计算过程我们结合小棒演示图来理解就更直观了。

演示小棒图和竖式图。

(1)打开一捆小棒的同时在竖式十位上打一个小圆点退1;

(2)演示12根小棒去掉6根还剩6根的同时竖式上面计算12-6=6,在竖式的个位上写6;

(3)十位上的两捆小棒闪动同时演示十位上的2落在十位的得数上。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讨,你发现做这类减法时,在计算方法上和前面学习的减法在哪些地方不一样?

可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种减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位不够减,要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但是在计算十位上时,要注意减去这退掉的一个十。

教师:是呀,在做这类退位减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板书这句话。

教师:这道题除了这样算,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呢?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可以先退位的10减去6得4,再把4和原来被减数个位上的2相加,这样个位就得6,十位上被退1后还剩下2,所以合起来就是26。

教师:不管哪种算法,都涉及一个退位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退位减法的题你会做了吗?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50-8。

抽一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竖式完成,然后集体订正。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他计算的过程。

2苯萄Ю2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算这类减法了!下面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吧!出示例2情景图。你能根据情景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挑一个板书在黑板上,如:35-7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并请他竖式进行计算。同桌之间再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你又学到了什么?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我们都要注意什么?

篇4:课题三写数读数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蹦芙柚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类推出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背醪浇立位置值的概念。

3比醚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和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借助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类推出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拿出一捆零3根小棒双面胶贴在黑板上。

教师:这里有多少根小棒?

教师:在你们的计数器上拨出13。

学生拨后,抽学生回答是怎样拨的,教师在小棒下面对应出现算珠图(如右图),要求学生解释左边的1颗算珠表示什么,右边的3颗算珠又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个算珠图的理解是:十位上的算珠与个位上的算珠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一个一。

教师:能把这个数写下来吗?说一说你写的数左边的数字表示什么,右边的数字又表示什么。

学生在算珠图下面写数,并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

教师:这些是我们在20以内数的认识中学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这些知识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在13根小棒的右边贴出2捆零3根小棒。

教师:这是多少根小棒?

教师:根据前面的经验,如果要把这23根小棒拨在计数器上,你认为应该怎样拨?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在十位上拨2颗算珠,个位上拨3颗算珠。因为十位上的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3颗算珠表示3个一。

教师:这个同学讲得有道理吗?老师也赞成他的意见,现在同学们看清自己计数器上的十位和个位,自己拨一拨。

学生自己拨。

老师在小棒图下面对应出现算珠图(如右图),并让学生说说左边的2颗算珠表示什么,右边的3颗算珠又表示什么。

教师:你能写13的方法把这个数写下来吗?

学生自己写,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对着算珠图写出来(如左图),并让他说一说写的数左边的数字表示什么,右边的数又表示什么。在写出23之后,反过来让学生对照算珠图思考,23中的“2”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加深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

教师:那又该怎么来读这个数?

按照读13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读23。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这两幅图,(如右图所示)比较我们原来学习的13和现在学习的23,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相互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对,这两个数都是两位数,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一。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方式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十几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这些数比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大。你能你掌握的数的写法来写下面这些数吗?

让学生读写33,43,53,63,73,83,93并分别说一说十位的数表示什么,个位上的数又表示什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的算珠图(如右图所示)。

教师:比较黑板上的这两幅图,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第一个图表示的数是多少?第二个图表示的数是多少?

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对应的位置写数(如右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3和4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大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交流,利读写的经验来分析34和43中“3”和“4”位置不一样,各自表示的大小也不一样。并让学生利比较的方法来说图,34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4”在个位上,表示4个一。43中的“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强调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的不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位置值的重要性。

教师:像这样的数你还能找出哪些?

引导学生找出像45和54,67和76这些数字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数。

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同样的数字(0除外)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大小。如果学生不能说出“0除外”,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如果要在计数器上拨一百,你认为该怎样拨?

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入手:10个一是一十,要在十位上拨1颗算珠;10个十是一百,就应该在百位上拨1颗算珠。

教师:现在请你们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百。

教师在黑板上出现算珠图。(如右图)

教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一写这个数?

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对着算珠图写数。并对照着算珠图说一说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写数和读数,你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写数读数的吗?

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写数和读数,都应该从高位开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对,写数和读数都应从高位起。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计数器上的数位,和原来我们看到的计数器比,多了一个什么数位?这些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呢?

指导学生说出,和原来的计数器比,多了一个百位。并且这些数位的排列是从右边起第1位是个位,第2位是十位,第3位是百位。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在我们目前学过的这几个数位中,最高位是哪一位?

教师:随着我们今后认识的数越来越大,认识的数位会越来越多。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8页课堂活动。

先由教师做示范,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写;或教师写一个数,学生读,再由同桌的两个学生模仿进行。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5:课题三认识图形(二)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平平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习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下面是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平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评价。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篇6: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8页例题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蹦馨锤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迸嘌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本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教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如图所示)。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教师注明这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估计学生没有新的分法了。

教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教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

让学生意识到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教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下面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同样是这样一些图形,你觉得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呢?还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

让学生意识到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分了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记住,不管是按形状分还是按颜色分,每种图形都有4个,大家猜想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没有4个。是这个意思吗?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分出的这些图形。这是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指黑板上的图形)符合我们其中的一个条件,在这样分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分一次,使它适合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分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图形已经符合形状相同的条件了,如果再按颜色分一次,就成了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形了。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已经按形状分好的基础上再按颜色分一次,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分图形。

教师:看看黑板,这个小朋友分对了吗?这4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颜色也相同的图形吗?分出的每组图形是不是比4个图形少呢?其他的同学呢?

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我们前面的猜想是对的,下面小朋友们结合我们刚才分类的过程想一想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类时要分几次?

教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又是按什么分的?

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看看书上第46页中间几幅图,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第一次怎样分,第二次怎样分的过程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

上展示。

教师:我们把分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更加清楚了。刚才我们是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还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吗?

教师:同学们分一分试试。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原来按颜色分好的图形上再分一次。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

把学生分的过程展示出来。

教师:这样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类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不管是符合一个条件的分类和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都要到原来学习的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到两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告诉的条件,每一个条件分一次。

教师: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学习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样掌握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同时符合两个分类条件的分类方法。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第46页,书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能怎样分”,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指导学生说出还有的分类方法是根本没有想到先怎样分,再怎样分,直接就把这些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教师: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大家在分类中主要掌握前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47页第1题,按题的要求分一分。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第2题。要求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你准备怎样做?

让学生意识到要思考两次,第一次把能飞的做一个记号,再在有羽毛的下面做一个记号,做了两次记号的就是既能飞又有羽毛的。

教师:看看第3题和第4题,第3题有多种分法,但可以把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羊分到一起;第4题要求在价格是1元以下的文具下面画三角形。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同时要求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同时要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吗?

学生举例略。

学生举例后,指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应该怎样分?从中你还知道些什么?

篇7:课题二统计(二)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例2、课堂活动和116页练习十六第2题。

【教学目标】

1蓖ü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蹦馨词量分类统计,经历象形统计图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

3蹦芨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痹谕臣仆急斫饩錾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钱币的储钱罐,以及相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这节课继续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储钱罐,这是小红同学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你想知道这个储钱罐装有多少钱吗?

教师:老师把这个储钱罐里的钱倒出来。

教师把储钱罐里的硬币全倒在

上,堆成一堆。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多少钱吗?学生仍然不知道有多少钱。

教师:怎样才知道有多少钱呢?

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有数一数,把它一个一个地摆出来,教师提示学生这节课学习统计,我们还是摆的方法来了解有多少钱好一些,随即追问一个问题“怎样摆呢?”让学生意识到要先分类。

教师: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个储钱罐,把里面的钱倒出来看一看,你认为这些硬币可以怎样分类?学生倒出来后讨论,要按硬币的面值来分,把1分币分到一起;把5分币分到一起;把1角币分到一起;把1元币分到一起。

教师:1分、5分、1角和1元都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所以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这次是按数量分类,同学们按这样的分类标准分一分。

学生分类,抽一个学生到

上分类,把这些硬币分成4堆后,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纸(纸的下端如图所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摆一摆。

教师:根据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经验,在进行拼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最下面的图形要对整齐,然后拼摆图形,横排和竖列的图形都要对整齐。

教师:把这些硬币摆一摆。

学生摆硬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把学生拼摆的结果在

上展示出来。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分类拼摆的吗?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硬币按1分币、5分币、1角币和1元币这样不同的数量统计出来了。看看你们的统计图,与书上第114页的统计图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书上统计1分币时摆了两列。

教师:猜猜书上的1分币为什么要摆两列呢?

让学生理解是因为一列摆不下,所以又摆了一列。

教师:这样一列摆不下,摆成两列也是可以的。把这些硬币分类摆放后,就成了一幅漂亮的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些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的信息有1分的硬币最多,1元的硬币最少。

教师:1分硬币比5分硬币多多少枚?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

三、巩固练习

1背鍪镜115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这是一幅先进班集体评选中到的小红旗统计图,要求我们看着这个图填统计表,在看图填统计表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统计单位要与表上的统计单位要一一对应,比如一班的小红旗面数就要对着表中的一班的表格填,不能填错,二是在数统计的小红旗的数量时,不要数错。

教师:对了,一是要注意统计单位的对应,二是不要把统计的数量数错。好,现在同学们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学生填写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道题下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哪两个班的小红旗一样多,第二个问题是4班比3班少几面小红旗。同学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2背鍪玖废笆六第2题

教师:这道题统计什么内容?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统计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统计的内容是各种价格的月饼各有多少个,是按月饼的价格分类统计的。

教师:和例题比,这幅月饼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明白最大的不同是统计图的样式,例题的统计图是竖着摆放的,而这个统计图是横着摆放的。

教师:它们起的作是一样的吗?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3背鍪镜117页第3题

教师:看看这道题上面的文字,你知道这幅统计图是怎样来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统计图是小华这个体育委员为了调查班上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让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图案选择出来贴到学习园地上,形成这样一幅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注意题中有“每个同学选一个图案”这句话,为什么每个同学只能选一个图案呢?

让学生理解这样做是为了不重复统计。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填下面的统计表吗?试试看。

学生填表后,将学生填的表放在

上,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统计表下有4个问题,你能回答哪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一共调查了多少个同学时,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统计人数的?”

让学生理解有多少个图案就说明统计了多少个人,因为一个人贴的一个图案;当学生回答如果全班同学要组织一项体育活动,应该组织游泳活动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意识到选择游泳的人数最多,代表了全班大多数人的意见。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它和上一节课学习的统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怎样进行统计?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115页第2题。每个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年龄,再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篇8:课题一统计(一)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3页例1、第116页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蓖ü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被峤行统计分类,认识象形统计图,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初步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联系。

3蹦芨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本历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以及相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去参加森林小学的开学典礼,想去吗?不过森林小学里不仅小动物多,数学问题也很多,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出示例1情景图。

二、引入课题

教师:瞧,来了这么多小动物!但是这么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你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

教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数一数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师板书课题:统计。

三、教学新课

1焙献魈骄

教师:首先我们要将这些小动物分类(教师板书:分类。),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类,再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小动物的学具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合作对小动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展示你们分类的过程。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分类知识将这几种小动物分为小羊、小猫、小兔和小狗4堆。

教师:同意这组小朋友的分法吗?

教师:现在你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教师:我们还需要把它们一个对着一个地排起来。

教师板书:一个对着一个摆。

教师示范摆小狗学具。

教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样摆的?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一个对着一个从下往上整齐地摆的。

教师:你们会摆吗?试着像老师这样摆一摆。

学生摆。学生摆好后作适当的评价。

教师介绍统计图。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了吗?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出,统计图中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个头像,就说明有多少只小动物。

教师:请你完成统计图下面的填空。

学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填空,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知道哪种小动物最多?哪种小动物最少吗?怎样解决?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并汇报。

教师:从统计图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从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后同时抽学生来解决,并小红花进行鼓励。

2蓖臣仆夹危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要求学生说出先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把同类的小动物从下往上一个一个对着摆整齐。

教师:你们想不想这种方法自己来统计?请同学们统计出书上116页第1题中每种图形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课前准备好的与第1题相符的学具进行统计。

教师:统计好了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要求汇报的学生说出先把各种图形分类,然后再一个对着一个的摆好。

教师:你们和他的统计图一样吗?小组内互相看看谁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摆的,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摆的。出示横着摆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将这种横着摆的方式与前面学的竖着摆的方式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摆放形式上不同,但是都要把一端对齐才好观察另一端数量的多少,这种基本的统计方法是没有变的。出示统计表:三角形个正方形()个圆()个

教师:小朋友们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列表示图形的类别,第二列表示每种图形的个数。出示例1统计图和填空题。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表格,和我们刚才做过的填空题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这两道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实际意义都是相同的。

教师介绍统计表。

教师:现在你能根据你刚才制作的统计图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然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从你的统计图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考考你的同学,小组内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多?

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对提得好的学生发小红花奖励。

三、巩固运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能不能你学到的方法来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呢?

教师:是哪些小动物遇到问题了?

教师:这些小动物都带来了一个袋子,袋子装的是什么我不告诉你,但是里面的东西有多有少,需要大家进行统计。小组内商量你们想帮助谁?

学生汇报后发给活动材料,再分组活动。

教师:你们组帮助的是谁?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从统计图中你想问大家什么问题?介绍得好的发小红花。

教师:你觉得这些统计图怎样?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作必要的总结。

五、巩固拓展

教师:今天每位小朋友都表现得好,小组合作也非常成功。你们想知道究竟哪组合作学习得最成功吗?

教师: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结果呢?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评价,多进行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同学们刚才统计的方法对你们自己的表现作了评价。老师今天表现得怎样呢?我也想统计一下。每个小组都有三种表情牌,(如下图所示)如果你们觉得老师这节课上得好,就选择微笑的笑脸贴在黑板上;如果你们不满意这节课呢,就贴哭脸;觉得一般,就贴没有表情这个脸,懂了吗?

学生上台贴表情牌,教师根据统计结果作相应的总结,如果满意的学生多,就感谢学生的信任;如果学生不满意,就了解不满意的原因,并今后加以改正。

篇9:课题二认识钟表(二)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3。

【教学目标】

1比鲜洞笤技甘保会整时、几时30分、大约几时描述一天的时间。

2碧寤崾奔湓谏活中的应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大约几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2时、7时、1时30分、8时、12时30分的数字钟面。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钟表,会认钟面上的整时和几时半,下面老师考一考大家,屏幕上这些钟面表示的时间你认识吗?

学生认屏幕上的钟面,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整时,什么是几时半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12与1之间,就是12时30分。

教师:也就是说,小朋友在认整时和几时半时,都要看它的时针和分针才能作出判断。我们这节课在小朋友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3

出示一个钟面,钟面上的指针指着7时。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钟面显示的是多少时间?

教师:小红这个时间起床,然后吃早饭,(

随着教师的讲解分别出现小红起床、吃早饭等情景,同时小红旁边的时钟上的指针也从7时起开始不停地向8时移动)最后上学,时钟上的指针指向这里的时候,小红刚好到校门口。(小红到校门口时录像和时钟上的指针都定格)小朋友们认识小红到校门口的时间吗?

估计学生会说不认识。

教师:我们看看这时钟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

指导学生看着屏幕说出这时时针刚过8。分针指着1。

教师:现在是多少时间呢?我们让分针倒回来一点。

课件上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

教师:现在呢?学生可以体会到是过了8时了。

教师:过得多不多呢?让学生意识到过得不多,刚刚走过8时多一点。

教师:这时我们可以说刚过8时。现在小朋友们自己手中的钟面模型拨一拨,先拨到8时,再把分针拨过12,不要离12太远。好!老师看一看你们拨的指针。

上展示学生拨的指针,学生可能拨成8时1分,也可能拨成8时2分、3分、4分或5分,反正过8时不远。

教师:小朋友拨这些钟面上的指针的位置都不完全相同,有的拨在第一小格,有的在数字1上,有的在第三小格,但是这时的分针都离12不远,这时钟面上的时间我们都可以说成刚过8时。你知道什么叫刚过几时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过整时多一点就是刚过几时。

教师: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钟面模型上拨一拨,拨刚过5时,刚过9时,刚过12时。

学生操作,每拨一次,就集体订正一次,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刚过几时的计时方法。

教师: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刚过几时了,现在看看这个钟面。

课件显示例3的第二个情景图。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为是多少时间?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还没有到10时。

教师:要到10时了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到10时了,因为从时针看,时针快要指正钟面上的10了,从分针看,分针已经走到11,快到12了。

教师:所以图上的小红判断这时的时间是快10时了。你们能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快10时的时间吗?

学生拨后,抽学生拨的钟面在

上展出,让学生观察所拨的钟面上的时针快要指正10,而分针有的在11,有的在11到12中间,这些钟面上显示的时间都是快10时了。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钟面模型上拨出快3时了,快8时了,快12时了。

学生拨后,集体订正。

教师(边拨钟面上的指针边说):我们在这节课认识了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这两种时间和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整时和几时半比有哪些不同呢?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教师可以作如下的提示:

教师:小朋友们这样想,几时和几时半准确吗?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是非常准确的时间吗?

让学生意识到几时和几时半都是非常准确的时间,而刚过几时不是非常准确,因为过一个小格也是刚过几时,过几个小格也是刚过几时,只要分针过了12且离12不远,都可以刚过几时来表示,所以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都是对一段时间的估计。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大约几时。

教师在课题下板书:大约几时。

教师: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大约吗?

让学生对照课题说一说这里的大约就是对时间的大概估计。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不同的地方。不论是刚过8时也好,还是快8时了也好,都是对时间的一个大概估计,说明这个时间离8时不远。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4,5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五、课外作业

自己学习的知识调查一下,商店早上什么时间营业,什么时间下班。早上第一班客车什么时间发车,晚上最后一班车是什么时间。

【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课题三退位减法(一)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2.课题一分类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3.第四单元课题七与复习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4.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方案A)(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

5.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小商店》

6.古诗《静夜思》教学研究(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7.始祖达尔文的思想(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8.《夏天的夜晚》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9.《静夜思》教学反思之三(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10.《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