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024-06-02 08:18: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han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而深奇爱之(2)即以其言应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琼以状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B.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给皇上。

4.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认为与众不同 (2)按照

2.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3.A

4.如初升的弯月。

篇2:《黄琬巧对》阅读答案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为魏郡太守 为:________________

(2)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__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3.(2分)(1)担任(2)不

14.(2分)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15.(2分)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篇3:《黄琬巧对》阅读答案

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号。建和元为公元147。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

1、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篇4:《黄琬巧对》阅读答案分析

《黄琬巧对》阅读答案分析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1、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篇5:黄琬巧对的阅读答案

黄琬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阅读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注解

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以:凭借。

⑤奇:特别。

⑥如:像

⑦为:担任

⑧爱:喜爱

⑨应:回答

⑩奇:认为与众不同

启示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篇6:黄琬巧对原文答案及译文

黄琬巧对原文答案及译文

黄琬巧对

原文

黄琬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阅读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注解

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以:凭借。

⑤奇:特别。

⑥如:像

⑦为:担任

⑧爱:喜爱

⑨应:回答

⑩奇:认为与众不同

启示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篇7: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思考练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诏:

②而深奇爱之

奇: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译文:

②即以其言应诏。

译文:

3.“琼以状闻”有以下三种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结合选文说说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参考译文】

黄琬小时候就聪明。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篇8:宋琬《狱中对月》阅读答案赏析

宋琬《狱中对月》阅读答案赏析分享

狱中对月

宋琬①

疏星耿耿②逼人寒,清漏丁丁③画角残。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注:①宋琬,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芜湖抽分、吏部郎中,历任陇西道、永平道、绍宁道。顺治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因山东于七农民起义,仇家告他有牵连,因此,系禁三年,几乎死于狱中。②耿耿:明亮。③丁丁:滴漏声。

1.结合全诗分析“客泪”的原因。(3分)

2.诗的前两联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全诗。(5分)

3.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理由。(4分)

4.“栖乌绕树”句化用了哪个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狱中环境的幽寂、苦寒;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诗人思乡之情。(3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

2.此诗是作者身处囹圄,抒发怀乡情感之作,首联写实,以疏星起笔,色调冷清,寥寥数笔将作者所处环境的死寂渲染出来,由此自然引出颔联的作者对月所思的'状态,(2分)后四句紧接上句,为作者在狱中所想象的画面,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托付给迁徙的大雁,托付给窗外的微风,希望它们把自己的思念带回故乡。(2分)前四句与后四句一实一虚,以虚衬实,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诗眼:愁。(1分)

理由:诗人为国家(民族)所遭灾难而愁,也为故园亲人和自身的遭遇而愁。(3分,“国家”“亲人”“自身”各1分。如果诗眼定位为“寒”“苦”“哀”,能够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4.化用了作者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2分,“《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各1分。)表现了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却被清廷羁押无法施展抱负(或壮志难酬)的无奈(伤感)。(2分,“无法施展抱负”“无奈”各1分。)

篇9:《说“巧”》议论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说“巧”》议论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说“巧”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巧”总是热烈向往,怀有感情的。人们常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赞精妙的艺术品为“巧夺天工”。文章有“精巧的构思”,工作有“巧妙的安排”,连学生学习也要有个巧劲。巧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是啊,谁不渴望自己有一双巧手,成为一个巧人呢?

然而,巧从何来?有人说“巧”是天生的,有人说是梦里飞来的,还有人说是向巧娘娘求来的。其实人们也未必真相信“梦笔生花”、“向天乞巧”的神话传说。这不过反映了人们对“巧”的热烈追求罢了。

“巧”自然不是梦来的,也不是乞求来的,当然更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古今中外著名的能工巧匠,有许多当初并不怎么“巧”,而是后来下许多“笨拙”功夫,才逐渐聪明起来的。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小时候为猫开洞,竟然开了大小两个,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一时被人引为笑谈。这不是“笨”得出奇吗?被誉为“世界上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的梅派艺术创造人梅兰芳,在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时也说:“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他八岁从师学戏,几句老腔,学了多时还不能上口。老师嫌他太笨,骂了一顿,赌气不再教他了。然而,他不灰心,几十年如一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勤学苦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艺术技巧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可算得上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巧匠”了,可是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获得,实在是经过长年累月地画圆圈——一个模样的鸡蛋——相当笨拙的阶段的。

还是俗话说得对:“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这里,“功夫”是重要的。如果想练就一双巧手,却又不肯下“笨拙”的功夫,希图偷懒取巧,那只能是“弄巧成拙”罢了。

一个“巧”字,谈何容易。那可是时间、毅力、汗水的结晶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三段中的理论论据是什么?

3.概述本文第三段中的事实论据。

4.本文第三段中的几个事实论据,不是从勤奋的角度而是从的角度举例,所以这些事例虽然常见,但给人以新意。

5.除了本文中列举的事实论据外,请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篇10:寄黄几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寄黄几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④溪藤。

[注]①黄庭坚:宋代诗人。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写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黄庭坚的'朋友。曾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④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的湿热空气。

8.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5分)

答:

9.这首诗意蕴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8.对比(对照、映衬)手法,(1分)前一句写当年在桃李春风中痛快地饮酒畅谈,(1分)后一句写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1分)这样写充分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对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各1分)(答对偶手法无分)

9.开头两句,表达山水阻隔、不能相见的无奈,(1分)颔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对友人的思念,(1分)颈联尽显对黄几度的赞许、期待,(2分)尾联则既有对黄几度的同情,也有对友人仕宦生涯乃至诗人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2分)(答出“思念”“关切”“赞许” “同情”“哀怨”“牢骚”这些词语中的四个即可得3分,能结合诗句稍加解说的再给3分,共6分)

【《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友谊阅读训练及答案

2.程门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3.满江红阅读训练及答案

4.《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5.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6.浇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7.《人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8.王翦将兵阅读训练及答案

9.《送人东游》阅读训练及答案

10.《渡汉江》阅读训练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黄琬巧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