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024-05-12 08:14: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ermenp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篇1: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结节病的重要免疫学特征,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对多种迟发性皮肤试验反应减弱或消失,对结节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研究发现,BALF中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均明显增加,但巨噬细胞所占的比例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表明病发部位T细胞功能明显增强,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下降形成对比,两者呈分离现象。对BALF中T细胞亚群进一步分析发现活动期结节病患者T辅助诱导细胞(CD4)明显增多,而T抑制性细胞毒细胞(CD8)则低于正常。使CD4/CD8比值明显升高。

结节病性肉芽肿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和某些效应细胞组成。其机制是在外来抗原的作用下,肺泡内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其中包括T细胞产生的白介素-2(IL-2)、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F)、单核细胞移行抑制因子(MIF)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白介素-l(IL-1)。IL-1可促使T淋巴细胞向病变活动部位移行,并促使其增生和分裂,形成了结节病早期以T细胞、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或免疫效应细胞浸润为主的肺泡炎,IL-1还可使T细胞表面的IL-2受体暴露,并促使T细胞释放IL-2,IL-2则刺激B细胞,以多克隆的形式产生免疫球蛋白,临床上可见高γ球蛋白血症,当病变继续进展,肺泡炎的细胞成分则不断减少,上皮样细胞逐渐增多,并在其分泌的肉芽肿刺激因子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典型的非干酪性肉芽肿。

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可能很多人看不懂,因为主要还是专业术语讲的偏多,如果大家没看懂,就去问问医院的专业医生,相信他们一定会生动形象的给大家解释 淋巴结结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是如何病发的,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就讲到这里,大家慢慢了解吧。

篇2: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是什么

接触性皮炎最近成了大众讨论的问题之一,在现如今化妆品,小饰品供大于求的时代,有些黑心的商家为了赚钱使用劣质化妆品装高级护肤品;用钢铁装金银饰品,让很多爱美的人士买了假货导致过敏形成接触性皮炎,那么除了过敏之外,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请阅读下面文章。

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有原发性刺激和接触性致敏两种,主要表现有:原发性刺激反应是指接触物本身具有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生皮炎,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如动物的皮、毛、羽毛、毒素等,植物的叶、茎、花及果实等,化学物质如化妆品,生活用品如肥皂、洗衣粉,重金属如镍、铬、汞等,其他如抗生素软膏、橡皮膏等等。

专家提醒:患了接触性皮炎,千万不要盲目用药,一定要根据病情,及早到正规的皮肤病医院诊治,治疗找准病因,确诊后,对症用药,并遵医嘱,做好日常护理,以免病情复发或加重。日常护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除病因远离过敏原。精神要愉快,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适当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活动,如爬山、散步,跳舞等。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服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体质,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前文提到的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是什么,除了化妆品小饰品等导致接触性皮炎,还有动物的皮毛,毒素;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形成皮炎的常见病原。建议患者每天运动健身,提高自身免疫力,远离过敏原。提醒患者不要抓挠红肿处,可以用手轻轻拍打减少瘙痒感。

篇3: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制

【关键词】 红斑狼疮;神经精神性;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的免疫性疾病,当SLE累及神经系统,且以神经系统为主要症状时,则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

NPSLE发生率高达14%~75%[1],NPSLE占SLE的比例大致在40%~50%,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4]。

NPSLE的病理过程多种多样,其复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成为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NPSLE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遗传学及基因学

目前已有较多关于狼疮基因的研究,每个基因都在某个方面对免疫调节、蛋白降解、肽类跨越细胞膜的转运、免疫回应、补体、网状内皮系统、免疫球蛋白、细胞凋亡和性激素等施加影响。

因此,非近似基因缺陷联合作用,就能构成不同的异常反应,分别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的不同表达[5]。

谢尚葵等[6]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2组等位基因:DRBl*150 I与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

与阳性狼疮细胞负相关,但是通过何种途径致病尚不清楚。

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血症会直接损害动脉血管壁内皮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etas,MTHFR)的基因突变(677C→T,一种不耐热型)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代谢异常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它引起 Hcy在SLE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升高[7]。

Afeltra等[8]的研究发现该基因在SLE和非SLE的癫痫病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纯合子/杂合子的变异,而且与SLE神经症状的癫痫发作有关,在种族分布中以高加索人最常见。

人脑内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合成大量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其作用是参与脂质再分布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胆固醇的内在平衡。

并且影响到神经元的修复和轴突(轴索)的再生和重建。

编码ApoE的3个常见的异构体E2、E3、E4的3个等位基因分别是ε2、ε3、ε4。

神经病理改变与ApoE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原因之一[7]。

Rudolf等[9]研究发现NPSLE患者组ApoE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SLE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指出ε4等位基因与早期发病和周围神经的累及有关。

2 抗体

抗体可能通过直接损伤神经组织和诱导血流动力学改变两种机制介导神经系统损伤。

2.1 抗体损伤神经组织

NPSLE患者体内存在以神经组织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可局部产生(如鞘内分泌)或通过削弱病变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这些抗体结合于神经细胞,促进分泌细胞因子,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广泛的神经组织受损(包括神经元和轴索),这与临床上NPSLE的“弥漫型”有密切关系[7,10]。

舒慧君等[11]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LE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CSF)中抗神经细胞膜抗体(即anti-N),结果提示CSF中的anti-N检测可作为SLE中枢神经累及(CNS—SLE)的敏感且特异的指标,并提出CSF中的anti-N是由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假设。

神经节苷脂GMl是N-乙酰神经胺,在人类神经系统含量最多。

SLE患者可能存在抗体直接作用于GM1受体,使电冲动与神经递质改变,从而产生弥漫性脑部/外周神经症状,在Weiner等[12]的研究中发现抗GM1抗体与SLE患者头痛发生有关。

Williams等[13]研究发现SLE患者存在微管相关蛋白2(MAPO2)抗体,特别是合并精神病、癫痫、神经病变和大脑炎时,提示MAPO2抗体也可作为NPSLE的免疫学标记物。

近年来,在NPSLE患者血清和CSF中抗Yo抗体(与小脑浦野细胞胞质抗体)、抗Hu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I型)和抗Ri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Ⅱ)被发现和鉴定[14]。

DeGiorgio等[15]证实了一种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亚型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NMDA)有交叉反应而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NMDA受体是由NMDARl(NR1)和NMDAR2(NR2)两个亚单位共同构成的受体通道复合体,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结合,可引起神经元细胞膜对Na+、K+和Ca2+通透性增强,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NMDA受体的过度兴奋或抑制都会导致细胞凋亡。

重要的是,NMDA受体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学习、记忆有关功能的建立,海马结构高表达NMDA受体,与此过程密切相关[7]。

Kowal等[16]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存在NR2抗体的小鼠在同时伴有血脑屏障破坏的情况下海马神经元最易受损,在狼疮患者中发现大约25%~50%的人存在抗ds-DNA抗体、抗NR2抗体和血脑屏障破坏,这也解释了部分SLE伴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癫痫的发病机制,而研究中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为NPSL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策略。

篇4: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空腹时低血糖

低血糖出现于早餐之前。

(1)内分泌性 ①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物质过多。胰岛素瘤(包括良性、恶性和增生性)、胰外肿瘤如巨大纤维瘤或纤维肉瘤;②氢化可的松(皮质醇)缺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肝源性 ①严重弥漫性肝病;②重度心功能衰竭伴肝脏淤血;③肝酶异常,如肝糖原累积症、半乳糖血症、糖原合成酶缺乏症等。

(3)胰岛素自身免疫反应性低血糖。

(4)过度消耗,摄入不足 ①妊娠空腹低血糖;②慢性腹泻,长期饥饿,过度饮酒、肾性糖尿、肾功能衰竭晚期;③严重营养不良。

2.餐后低血糖

症状于进食后2~5h出现,又称反应性低血糖。

(1)原因不明的功能性低血糖症。

(2)2型糖尿病早期。

(3)胃肠手术后低血糖,如胃有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等。

(4)亮氨酸引起的低血糖,由于对亮氨酸过度敏感引起胰岛素分泌过多。

3.药源性低血糖

血糖为脑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低血糖时脑组织主要依靠脑本身及肝储备的糖原分解来维持代谢,而脑组织本身所储备的糖原有限,仅800mg/dl,尤其大脑皮质只含73mg/dl。因此血糖过低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脑和(或)交感神经。严重而长期的低血糖发作可引起广泛的神经系统病变。缺糖早期为脑充血、多发性出血点;后期由于Na+、K+进入细胞引起脑细胞水肿及出血性点状坏死,以大脑皮质、基底核、海马等处最明显;晚期神经细胞坏死、消失,脑组织软化。早期为大脑皮质受抑制,继而皮质下中枢包括基底核、下丘脑及自主神经中枢相继累及,终于影响中脑及延脑活动。脑部细胞愈进化对缺氧缺糖愈敏感。

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家似乎知道的不多,只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晕眩的症状就是低血糖了。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按时吃早饭,一旦出现晕眩的症状时及时含一块糖在嘴里,可以有效缓解晕眩。

篇5: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低血糖以损害神经为主,脑与交感神经最重要,1971年,Briely发现低血糖脑部病变与局部缺血性细胞病变相似,基本病变为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胶质细胞浸润,脑代谢能源主要靠葡萄糖,神经细胞自身糖原储备有限,依靠血糖来供应,而神经系统各部分对低血糖敏感性不一致,以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尾状核及苍白球最敏感,丘脑,下丘脑,脑干,脑神经核次之,最后为脊髓水平的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组织学改变为神经细胞核的染色质凝集与溶解,核膜不清,胞浆肿胀,内含小空泡及颗粒,1973年,Chang给小鼠注射人胰岛素2单位后,15~20min小鼠嗜睡,30~75min小鼠肌阵挛,有癫痫发作,40~120min进入昏迷期,嗜睡期小鼠血糖由6.72mmol/L(120mg/dl)减少至1.18mmol/L(21mg/dl),昏迷期小鼠血糖水平仅为1.01mmoL/L(18mg/dl)。

糖,脂肪与氨基酸是神经代谢中能量的来源,这些物质氧化后放出能量储存于ATP及磷酸肌酸中,待需要时释放,糖与氧减少时,ATP磷酸肌酸,神经节苷脂中的结合葡萄糖合成减少,由于ATP少,而核苷酸合成也减少,导致神经功能减退,低血糖时高能磷酸盐复合物的代谢及神经功能不仅与血糖水平有关,而且与氧分压的关系也很密切,低血糖时由于脑氧摄取降低,葡萄糖的摄取率也受抑制,单纯依赖糖不足以维持氧化代谢水平,必然影响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谢,脑磷脂分子水平可下降35%,脑组织在低血糖时,大脑皮层先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受累,波及中脑,最后延脑受损而发生一系列临床异常表现,当血糖降低后,机体有自我调节机制,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回升达正常水平。

建立相关的葡萄糖的对抗调节机制(又称反调节激素),是为了防止血糖明显下降威胁大脑功能的保护机制,葡萄糖对抗调节损伤是指不能保持血浆葡萄糖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或不能阻止血糖进一步下降的状态。

1.低血糖症对抗(反调节)激素的分泌已被广泛关注,人试验性诱导减弱胰岛素的作用是恢复血糖水平的重要因素,抑制肝糖原释放,增加周围胰岛素诱导葡萄糖的利用,导致低血糖的激发因子,使部分血浆胰岛素的下降逆转,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避免引起低血糖症的血糖水平是关键,对抗调节激素的分泌能胜过胰岛素的作用,甚至在血浆胰岛素浓度未下降时也是如此,在对抗调节激素中,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等具有明显的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这些激素在血浆葡萄糖下降至阈值时立即分泌,迅速诱导肝葡萄糖的异生,这些激素的各自作用对肝葡萄糖产生是相似的,因此,任何一个激素的反应不足,不能完全损伤葡萄糖对抗调节功能,临床上1型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时,胰高糖素的分泌明显减少,肾上腺切除后给予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替代同时又接受α,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的病人的葡萄糖对抗调节是正常的,特殊类型糖尿病人病后数年,由某些原因使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对抗激素的不足,导致这些病人严重的或长时间低血糖的倾向。

2.对抗调节激素不仅对于血糖的恢复有作用,而且对维持后期葡萄糖的稳定也是重要的,但在高血糖时对于维持肝葡萄糖的持续输出,类固醇激素和生长激素有显著作用,在低血糖恢复期间这些激素与肾上腺素共同作用可减少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其作用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如FFA被刺激释放),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因肝葡萄糖释放损伤,周围葡萄糖摄取减少成为低血糖恢复的关键,长期垂体低功,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对抗激素的不足也是造成严重的低血糖重要原因。

3.激素对低血糖的对抗调节功能损伤是常见的,一些胰岛细胞瘤病人,对抗调节激素分泌减少,但术后可逆转这种现象,临床葡萄糖对抗调节的损伤特点是不被察觉的低血糖症,这是该病肾上腺反应损伤的结果,将会导致严重延长的低血糖症。

4.在保持禁食状态中的正常血糖水平,主要依赖以下3个因素:

(1)基础激素水平环境,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分泌增加和胰岛素分泌减少;

(2)完整的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过程;

(3)肝葡萄糖生成增多及周围利用葡萄糖减少,但严重的防御损伤将导致严重延长低血糖症。

什么情况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1、胰岛素瘤引发低血糖

胰岛素瘤可产生过多的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几乎所有的胰岛素瘤都位于胰腺内,肿瘤均匀的分布在胰头、胰体、胰尾部,肿瘤一般很小,位置又很隐蔽,不易找到。大多数的胰岛素瘤是良性,但也会发生恶变。患者起病很慢,经常是发病很多年也没有察觉。症状主要是反复发作性低血糖,大多见于清晨早餐前,少数也可见于午饭、晚饭前。饥饿、劳累、精神刺激、饮酒、月经来潮、发热等均可诱发低血糖症,病情由轻渐渐变重,发作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从一年发作一、两次渐渐增加至一天几次,发作时间长短不一。食用糖以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最好的治疗办法是将肿瘤切除。

2、肝病性低血糖引发低血糖

肝脏是存储、转运和调节糖的主要器官,就像人体的“糖库”一样,当葡萄糖多的时候肝脏就将其储存起来,不足的时候再将库存拿出来使用。如果肝细胞大面积损伤、功能不足,就会引起低血糖。肝脏疾病引起低血糖有急有慢,多见于空腹、饥饿、运动时,肝病好转后低血糖症也自然减轻或消失。

3、早期糖尿病引发低血糖

Ⅱ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反应性地引起低血糖,低血糖症状一般在进食3~5个小时以后出现,患者的空腹血糖值略高或是正常值的高限,很难被患者发觉,必须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

4、功能性低血糖引发低血糖

功能性低血糖的患者在检查后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可能是糖代谢调节不够稳定的缘故。患者以中年女性多见,病情与情绪不稳定、精神受刺激、焦虑有很大关系。低血糖症状多在早餐后2~4个小时出现,而午餐和晚餐后很少会出现,每次发作持续15~20分钟后自行缓解,病情也不会继续发展,食用糖以后症状立即消失。这种低血糖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一定要排除其他原因以后才能认定是功能性低血糖。

低血糖有什么症状

低血糖症的人会觉得虚弱、嗜睡、发抖、混乱、饥饿及头晕。皮肤苍白、头痛、激动、震颤、流汗、心跳加速、发冷、抽筋感、突然间的情绪改变及行为改变,例如无事哭泣、笨拙或痉挛性的活动、无法集中注意、嘴部周围麻刺感等都是低血糖的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病人可能丧失意识,甚至昏迷的情形。

1、非特异性症状

有少数患者患上低血糖的时候,并不会出现神经性低血糖和自主神经方面的表现。反而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比如全身不适和恶心以及口唇麻木的情况。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如果每天都准时出现这样的现象,最好时一出现这种现象就直接去医院做检查。

2、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对于大部分低血糖患者来说,因为低血糖的出现,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以及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现象,从而患者会表现出心慌出汗、软弱无力和四肢冷感以及心率加快等情况。一定要用即可进食的方法来当做防护措施。

低血糖反应如何处理

一旦出现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应紧急处理。

当出现轻、中度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可以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200毫升果汁或汽水,2~3勺蜂蜜、果酱、白糖冲水口服,2~4块水果糖等。若15分钟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可重复上述处理。

低血糖纠正之后,如果离下次进餐还有较长时间(2小时以上),还需进食少量吸收较慢的食物,如半个面包、几块饼干、一小块馒头或半个水果等,以使血糖保持稳定。

严重低血糖并伴有意识丧失者,应使其侧卧,随时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心跳是否平稳,千万不要给其喂食、喂水,以免引起窒息,并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病人清醒以后,尽早食用果汁及食物。在病人使用中效胰岛素(低精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或氯磺丙脲时可有低血糖反应,对这些病人,清醒后为防止再度出现低血糖反应,需要观察12~48h。有时进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加用高蛋白膳食如牛奶以及静点5%葡萄糖是必要的。

篇6:TMA发病机制与分类的论文

TMA发病机制与分类的论文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以多器官微循环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该组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现认为TMA主要分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及其他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TTP和HUS。

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1.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结构及功能

vWF除作为Ⅷ因子载体蛋白的功能外,还可介导血小板在高剪应力条件下于损伤血管处黏附、聚集。其单体通过二硫键形成超大vWF(UL-vWF)多聚体,vWF缺乏,机体易出血,但若血循环中有过多UL-vWF,则会导致小血管中弥漫性vWF富集型微血栓形成。ADAMTS-13主要由肝脏星形细胞合成并释放入血,但近来研究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亦可合成释放有活性的ADAMTS-13,调节局部的凝血功能[1]。ADAMTS-13基因位于9q34染色体,由信号肽、前肽(P)、M结构域、D结构域、T1(TSR)、C区、S结构域、T2-T8(7TSRs)、2CUB结构域组成,编码含1427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蛋白。S结构域还是抗ADAMTS-13抗体结合区域,该结构域缺失的AD-AMTS-13变异型不能被IgG识别,或许可为自身免疫性TTP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1.2ADAMTS-13缺乏与TTP的发生

ADAMTS-13缺乏致UL-vWF介导血小板与损伤血管内皮黏附并聚集,微血管中形成大量vWF富集型血栓,引起血小板减少、血栓性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故现认为TTP的发生主要与AD-AMTS-13的缺乏有关。综合文献报道,TTP的年发病率为1/100万~4/100万[2],其中只有Terrell等[2]的研究将AD-AMTS-13缺乏作为诊断TTP的标准,得出年发病率为1.74/100万,女性较好发,约为男性的2~3倍,30~50岁为好发年龄。一些大组的TTP患者的临床检测中,严重ADAMTS-13缺乏的检出率为33%~100%,这可能由于检测方法及病例选择的不同造成,例如排除肌酐>309μmol/L的患者,检出率可高于90%。

1.3TTP分类

现认为有2种原因可导致ADAMTS-13缺乏:自身免疫性和基因变异即遗传性。其中自身免疫性占90%左右。

1.3.1自身免疫性TTP

自身免疫性TTP以出现抗AD-AMTS-13抗体,使ADAMTS-13失去裂解UL-vWF功能为特点。抗体结合于ADAMTS-13的'S结构域。Ferrari等[3]研究了IgG亚群种类及对预后的影响,发现同一患者中可为单种IgG亚群,也可出现多种亚群,以IgG4最多(90%),依次为IgG1(52%)、IgG2(50%)和IgG3(33%),IgG4与IgG1浓度呈负相关,IgG4浓度越高提示TTP越容易复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皮肤瘀点瘀斑、头痛,伴或不伴嗜睡、局部神经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痉挛发作、昏迷等。显著的血小板减少、血栓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症状多为疾病晚期表现,ADAMTS-13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疾病。多数患者中,抗ADAMTS-13抗体产生的原因不明,现认为HIV感染、噻氯吡啶的应用可能与自身抗体产生相关,氯吡格雷不增加TTP的危险性,其他可引起TMA的疾病(结缔组织病、转移性恶性肿瘤等)及药物(奎宁、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化疗药物等)并不引起ADAMTS-13缺乏。

1.3.2遗传性TTP

又称Upshaw-Schulman综合征,大多数患者出生时高胆红素血症,可有血小板减少或溶血性贫血,甚至中风。新生儿期后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临床症状多由发热、感染、腹泻、外伤、手术及怀孕等诱发,并对血浆输注或血浆置换敏感。现已发现55种以上突变,涉及ADAMTS-13所有结构域,主要集中在M-D-T1-C-S结构域。遗传性TTP还可合并H因子的突变。

1.4TTP与肾脏损害

过去认为TTP主要累及脑,产生痉挛发作等临床表现,现证明TTP亦可累及肾脏,但肾功能损害在TTP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仍存在争议。一般来说,对于自身免疫性TTP,肾功能损害较轻,少尿、水肿、高血压及需透析治疗者比较少见,如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必须重新核实TTP诊断,寻找其他可能的病因;对于遗传性TTP,可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通过血浆置换等治疗,大多可逆,但反复临床或亚临床微血管性血栓形成,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针对遗传性TTP,治疗急性肾衰竭的同时应防治不可逆性肾脏损害。

2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主要因不同机制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微循环中血栓形成,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为阴性)、血小板减少、肾脏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点,10%~30%的患者亦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HUS患者血清中ADAMTS-13活性正常,也不存在抗ADAMTS-13抗体,由此与TTP区分。

2.1典型HUS

又称为D+HUS,年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小于5岁儿童中年发病率为6.1/10万,主要继发于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或痢疾志贺菌1型感染。STEC属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主要血清型为O157:H7,典型临床表现为血性腹泻后1周左右出现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氮质血症。但也有25%的患者不会出现腹泻的前驱症状,55%~70%有急性肾衰竭表现,经治疗70%以上患者的肾功能可恢复[1]。过去一直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志贺毒素使靶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蛋白合成受损,导致内皮细胞死亡,血管内皮受损从而活化血小板和凝血系统使血栓形成或志贺毒素直接损伤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现有研究发现,D+HUS发生同时也与补体旁路途径的过度激活有关。在一组17例(D+HUS)患儿的临床研究中,Thurman等[4]测得Bb和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均在发病后明显升高,1个月左右回降至正常,但其浓度与肾脏损害的严重性及对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证明。Orth等[5]则证实了志贺毒素可通过与H因子结合,使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损伤血管内皮。HUS也可继发于肺炎链球菌感染,其分泌的神经氨酸苷酶裂解红细胞、血小板、肾小球内皮细胞表明的唾液酸残基,使Thomsen-Freidenreich抗原(TF抗原)暴露,产生IgM,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损伤红细胞、血小板及内皮细胞。SP-HUS的Coombs试验为阳性。

2.2非典型HUS

非典型HUS(aHUS)又称(D-HUS),占HUS的10%,年发病率2/100万,所有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成人为主,区别于典型HUS,aHUS无明显腹泻的前驱症状。aHUS总体预后不佳,病死率为25%,50%左右患者进展到ESRD。aHUS分为家族型和散发型,散发型患者的发病可有诱因,如HIV感染、器官移植、怀孕、肿瘤、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但近50%的散发型者为特发性。现认为无论家族型或散发型aHUS多以补体系统蛋白基因突变为基础,50%~60%的aHUS已发现基因突变,这也是现今TMA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关键为补体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功能的失调,使该途径过度激活,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损伤血管内皮。突变基因涉及补体调节因子和补体成分,具有多为杂合突变和不完全外显性的特点。

2.2.1补体调节因子

补体调节因子包括补体因子I(CFI)、补体因子F(CFH)和膜辅因子蛋白(MCP/CD46)。CFI为丝氨酸蛋白酶,通过降解C3b、C4b,调节补体激活途径,其基因突变影响CFI的分泌及活性[6]。MCP为CFI作用的辅因子,该基因突变占aHUS的10%~15%。CFH基因突变最为多见,大于80种突变类型已被确定,占家族型aHUS的40%~45%,占散发型的10%~20%。CFH可与补体因子B(CFB)竞争性识别C3b,阻碍C3转化酶(C3bBb)形成,同时加速C3bBb的降解及作为CFI的辅因子发挥抑制旁路途径激活的作用。其功能区在CFH的N端,C端则与基膜和内皮的黏多糖相连接。突变多发生在C端,导致内皮表面突变型CFH密度下降,无法发挥N端相关作用。游离的突变型又可阻碍正常CFH与内皮连接,故即使有50%CFH正常,也会导致aHUS发生[6]。接近6%~10%的aHUS患者体内存在抗CFH抗体,有研究者将其称为自身免疫型HUS,主要累及儿童,不同于其母亲为CFHR1及CFHR3基因杂合突变型,患者为CFHR1/3纯合缺失,产生抗CFHR1/3抗体。CFHR1~5为与CFH基因序列有高度相似性的蛋白。抗体主要作用于CFH的C端,阻碍CFH相关功能,又称为DEAP-HUS。

2.2.2补体成分

补体成分突变包括补体因子B(CFB)和C3突变。相对于补体调节因子突变是功能缺失性突变,补体成分突变则是功能获得性突变。Goicoechea等[7]研究了2个家系的aHUS患者发现,aHUS的发生与CFB的突变相关(F286L和K323E),突变型有高度C3b亲和力,增加了C3转化酶(C3bBb)的形成,及对于补体调节因子有较强抵抗力,促使旁路途径过度激活。2009年Roumenina等[8]报道了另2种突变型(D254G和K325N)。Frémeaux-Bacchi等[9]研究了14例低C3的aHUS患者,发现了9种C3突变型,大多突变型阻碍CFH、MCP与C3b的连接,从而抑制C3b降解。

2.2.3其他

近来也有研究指出5%的aHUS患者是由于THBD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凝血酶调节蛋白(TM)功能异常。TM是抗凝系统的调节蛋白,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C3转化酶活性[10]。新近又有研究指出CFHR1缺失不但可致抗CFH抗体形成,还可致补体终末途径过度激活,因为CFHR1可抑制C5转化酶活性及巩膜复合体的形成

3其他TTP和HUS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导致TMA的发生,如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抗磷脂抗体综合征)、HIV感染、器官移植、转移性恶性肿瘤、怀孕期间的HELLP综合征、药物使用(5种常报道药物:环孢素、他克莫司、丝裂霉素、奎宁和噻氯吡啶)等。我科回顾性研究了1998—2006年32例患者,27例为继发性,其中SLE15例,被认为是主要继发因素[12]。这些原发疾病有些可能为自身免疫性TTP或散发性aHUS的诱因,但多数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TMA具体分类见表1。

表1TMA分类致病因子致病机制病因TTPADAMTS-13抗ADAMTS-13抗体噻氯吡啶、HIV感染、特发性(占大多数)ADAMTS-13基因突变遗传性(AR1))感染后HUSD+HUS志贺毒素细菌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或痢疾志贺菌1型SP-HUS2)TF抗原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D-HUS(aHUS)CFHCFH基因突变遗传性3)(AD4))抗CFH抗体获得性MCPMCP基因突变遗传性3)(AD)CFICFI基因突变遗传性3)(AD)CFBCFB基因突变遗传性3)(AD)C3C3基因突变遗传性3)(AD)TMTHBD基因突变遗传性CFHR1CFHR1缺失遗传性其他TTP和HUS未明未明自身免疫疾病、HIV感染、器官移植、转移性恶性肿瘤、HELLP综合征、药物等注:1)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SP-HUS:肺炎链球菌相关性溶血尿毒症综合征;3)不完全外显性;4)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TMA是一组多系统受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转移性恶性肿瘤等引发的TTP和HUS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该组疾病临床早期病死率高,需要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早期行血浆置换和血浆治疗。

【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相关文章:

1.大豆根腐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2.淋巴性结核的治疗方法

3.病休假申请书

4.合作机制范文

5.三项机制发言稿

6.机制专业自荐信

7.沟通机制范文

8.制度机制风险

9.颈部淋巴疼痛的原因和建议

10.赖床病六年级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淋巴结结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