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村散记散文
“huaz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碧村散记散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碧村散记散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碧村散记散文
碧村散记散文
一
在晋西北兴县县境内有座叫作王白坐在石头上的村落,这个村子像中国大地上数以万计的村子一样普通的再不能普通了,然而就是这样平凡的村子,它却在我们兴县县境内闻名遐迩、声名远播。
对于这个很奇怪的村名,不免有人听了会心生疑虑,但对于当地人而言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这个村子原名白家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后才几易其名,最终才是这个奇怪的名字了。
不知为何,兴县县境内数以百计的村庄之名,我却唯独深深地记住了碧村之名,这或许是缘于那句“王白坐在石头上”的风趣之言吧。
碧村,从村名解读,整个村子分为了两大姓氏,王姓和白姓,村名的由来,与这也有点儿关联。据说,民国年间村子里白姓和王姓之间起了纷争,为避免矛盾升级,当时的县政府根据村子坐落在盘石之上,并以王、白两大姓为主的情况,取一折中的“碧”字为名,遂名碧村,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碧村是以一座古老的城而闻名,村内有一些古遗迹和古遗址。近几年,受碧村对岸陕西神木石峁古城的考古发现,碧村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陕西神木石峁城址曾轰动一时,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原始古城掀去历史的遮掩后重现天日。不得不说,石峁古城遗址的完善让考古学家感到了意外的震撼。值得庆幸的是,在碧村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古长城遗址、烽火台遗迹,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座尘封37岁月的古城遗址。在考古价值上它不逊于神木的石峁古城。
对于碧村所发现的这座古城,直到现在还未被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
作为一名考古爱好者,曾数想踏上碧村亲眼看看这神秘的合河城遗址。
所幸的是,去年年底缘于结婚我才亲眼站在了它的脚下。当我带着新婚的快乐望着浮冰的黄河时,心里涌动着的是无以名状的喜悦。脚下的黄河滩岸是成枯枝的枣林,落满了雪的山峦,在寒流中愈加洁白。随我同行的是我的姐姐、妹妹以及我新婚的妻子,当她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俯瞰美丽的兴神黄河大桥时,激动不已。
深冬腊月,整片黄土高原都变成了荒芜,碧村也是如此,一进村口,进入眼帘的是一处处窑洞和一座座山峦。前行数米才望见一座破败不堪的庙宇,近前一看,此庙是“关帝庙”,我们一行人集体攀爬而上,沿着关帝庙走了一圈,才又折返下来。
中午,村里已缓缓升起了炊烟,静静地村子里显得更加的宁静,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透过雪野,年关将至,对岸的陕北已经显示出了一股节日喜庆的氛围,县界边开始了吆喝声。我站立在寒风中远眺这些连绵成片的村落,以及这一座座隆起的土山岗子。我凝望着高耸的信号塔,看见那些静静铺过天空的线,仿佛像走进了记忆织成的密网之中,片刻间,从记忆中遗落的那些又似乎重新回来了。
三
从关帝庙走出正准备返回县城时。我看见道路中央站立着一位老者,年关渐至,老者准备动身前去县城变卖他的土特产,我走到老者的身边微笑的问道:“老伯,您知道合河城遗址吗?”老者打量着我道:“瞧,就在上面呢。”我回头顺着老者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土山岗子萧条破败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在我正在谢老伯的时候,我的姐姐妹妹带着我新婚的妻子和小外甥女已爬向土山岗子去了。
阳光温暖了许多,从土山岗子上远眺黄河,这时候的黑峪口也看的一览无余了。前行数米,果然老远就看见一处被发掘过的山梁。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处处坑坑洼洼,越过围挡的网,我走进了发掘工地,是我第一次看到真实考古发掘的地方,通过地层看去,这处遗址的确在冰冷的黄土地上显得格外的耀眼。顺着一处石头砌成的'高墙走去,这些垒土相砌的石墙虽然历经千年风雨的洗刷,但依然不失往日的色彩。仔细围着发掘探方走了一遭,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山峦的边缘上站立着一位当地的老人,他边砍柴边双目探视着我。风渐弱了,土山岗子上又增加了些许温暖。小外甥女四处乱跑,我朝着她看时,她正在一处裸露的探坑边上向下t望。我手里的单反相机记录着一张张美丽的图片,此时,妹妹走过来道:“哥,禁止拍照,你快别拍了,否则被人发现了就不好了。”果然离我前方不远,一块写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小牌子上,很醒目地写着“禁止拍照”这四个字,看到此,我只好作罢。收了相机便朝着那地埂边上的老人慢步而去。
我走到老人身旁,他正削着山梁边缘枣树枝上的刺,他的正下方是一处熏枣的场所,我嬉笑地向他道:“老伯这地方盛产红枣吧!看这些枣树就可知了。”那老者道:”是啊,这地方穷,但是枣却很多,可惜年年都烂在地里卖不出去。”说完,他哀叹了几声,老人停下了手中的刀,向我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我浅然一笑道:“我们是来看合河城遗址的,这就是吧!”老人漫不经心地道:“是的,这就是合河城遗址,不过这只是它的一部分。你们不知道北京的专家都来过这里两次了,估计这遗址来头不小。”老人说着笑着,嘴角时不时地还说着些考古学术语。让我感到惊讶,稍后他又指着一条沟缓缓地说道:“你瞧!你脚下的那条沟在几千年前可是条城墙呐!只不过现在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它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过,地面遗址还是残存了点。其实,这座古城遗址是由小玉梁、寨梁上、殿乐梁和城墙圪垛四个台地组成。我们现在站立着的山梁就是小玉梁遗址,这里包含了仰韶、龙山、汉代、辽金和明清等文化堆积,尤其是龙山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遍布整个遗址。”这时候,我姐姐妹妹也一同走了过来,竖起了耳朵听老伯娓娓道来这座神秘的合河城。
出乎我意料的是老伯对神木发现的古城了解的比我还深,我含羞问道:“这么复杂的知识您是如何得知的?”老伯微笑了几声道:“我这都是听发掘的这座古城的人说来,说多了自然而然就记在心里了。”说完他背起了枣枝向着坡地漫步而去。
看完整片遗址已是天色向晚时分,暮色苍茫下的碧村一派宁静。冬风漫过原野,吹落的雪花纷纷扬扬。我们一行人拾起匆忙的脚步,无尽的黑暗向我们遮来……
篇2: 走进维脑磨石村散记散文
走进维脑磨石村散记散文
早春二月,作家协会一行17人伴着春天的脚步从县城驱车北上,沿着母亲河――浊漳河行进在公路上。一路往北是弯弯曲曲的土路,汽车起伏颠簸着,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山沟沟里。路边山峦起伏,两边的大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树青翠欲滴,道路的下面流着潺潺的小溪。一路上人烟稀少,满目的大山,一片荒凉……
【淳朴的山里人】
车子停在维垴村的路上,司机师傅一边告诉我们说:“不要看这么偏僻的村,村里百万元户好几家……”
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四面环山,一出门就爬坡。真是左一道圪梁,又一道坡的山沟沟,但这里有的是清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真是一个世外桃源!
这时,一家的男女主人,看见我们的到来,从院子里走出来便热情地和大家聊起来。男主人五十多岁,看上去给人一种朴实憨厚的感觉。他告诉我们:“村里十七户人家,前几年县里搞移民并村,并与北翟管村。为了孩子们上学大部分离开这里,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还有养羊的专业户,每天在山里放羊,还养着笨鸡……”女主人更是把我们当成自家人似的,她毫不拘束地把自己看病时拍的片子拿出来让我们看,还一边聊着她的孩子们……女主人要去喂鸡时,她的.丈夫高兴地说:“你喂鸡让城他们给你照个相。”女主人高兴地给鸡喂食,文友们的相机对准了她,一张张农家小院的照片定格在自己的相机里。
几头牛和小狗也成了文友眼中的风景,文友们拿起相机一直拍摄着不愿停下来……
当我们听说还有旧村子时,让村民给我们做向导,他带我们走上了一条羊肠小道。大家看到羊粪而惊喜,想起了童年的往事,还说其实牛粪一点也不臭……一路快乐,一路惊喜,还有滚动的碾子、路旁石头,山顶的树让我们更加对大自然的热爱。
旧村子坐落在高高的山上,房屋零散,有围栏的空房子养着羊,古老的房子用石头砌成,门窗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然人去屋空,仍让我们会想到昨天的辉煌。村民坐在土坡上给我们讲起了村里的人和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十团在这里住过。还有一个姓石老人,年轻时参军,积极抗战。后来在部队当了一名军官。今年已有94岁高龄,去年他带着两名警卫员故地重游;还有在省里担任要职的;还有考上大学在外工作的……村民一次次重复地说着这一切,一种自豪感写在脸上。
当我们又返回村子时,村里的男女村民都端着笨鸡蛋聚集在一起,我们的到来给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带来了一片生机。村民和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一会儿我们就把笨鸡蛋全买光了,村民们高兴地都笑着说:“要不还得等待进村收鸡蛋的人。”淳朴善良的山里人就是这么可爱,留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守候着这片宁静,享受着自己的快乐……
【磨石村见闻】
从维垴村出来走进磨石村,两个村子之间很近,这里也移民并村与北翟管村。一路上没有看到一个人的影子,只有几间零散的土房子,听说在这里住着几户养羊的人家,眼前的情景让人感到满目的荒凉和寂寞,只有路边潺潺的小河低吟浅唱……
这时,一曲优美动听的歌曲从路边两间断垣残壁的这小院子里飘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生机。我们一起走进了这个小院子,让我们大吃一惊:主人是两个男人,年龄大约有六七十岁。坐在门槛上的男人是哥哥,他手里拿着唱机满脸的微笑;弟弟是个哑巴,正坐在石阶上吃饭,还不断地和我们打着手势……两个人的脸上和衣服上让人目不忍睹,家里黑泥皮的墙壁上挂着简单的做饭用具……也许是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样的生存环境谁看了都会觉得他们可怜……
我认为生活在今天的大好年代,只有向贫穷挑战,勤劳致富,我想他们的生活会改变!真的希望他们振作起来,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明天!
据《榆社县志》记载:磨石村,位于社城镇北十三公里处的山沟里,以农业为主,兼林牧业,村子四周石头,曾经以生产磨石著称,故名。
今天看到一座石墙上,四、五块磨盘还静静的垒在一起,好像在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我不由地想到在历史上这里曾经红红火火,这里曾经是一片叮叮铛铛的锤子声音。村民们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开山造磨利用大山深处的优势,把精雕细刻的一块块石磨从这里运出,运到各个村庄、各个角落,加工粮食服务百姓人家;这里曾经的红红火火,只有青山苍天作证;这里曾经走过的岁月我们遥不可及。此时此刻带给我的只是无限的遐想……
历史上的磨石村,不仅仅是建石磨而有名,在清末年间,还出现过一个叫“五谷神”的人,他的传说故事,至今仍在流传着……
寂寞的村庄,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石磨、五谷神、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
附:
五谷神的传说
清朝年间,社城镇磨石村有一个人名叫五谷神。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在社城、南翟管、北翟管、西崖底、西河村一带。
【十亩地里一株谷】
五谷神小时候,他家里很穷,为了谋生,十六岁那年就给本村的舅舅家当长工,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年复一年,他家的穷苦生活仍没有改变。
有一年,五谷神给他舅舅家养种的十亩地全种上谷子,真没想到经过辛苦的劳动,十亩地里竟然只长出一根谷苗。他舅舅知道后急急忙忙跑到地里一看,果真如此。气得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骂道:“给你挣上工钱,吃上我的饭,你这是成心和我作对,用不起你了,你给我滚蛋!”五谷神却毫不在意地说:“舅舅你不要撵我走,不要看现在是一株谷苗,要看秋天收粮哩,到了秋天你起码准备上百余条口袋,少了不够用。”在五谷神的央求下,他舅舅没打发他走。
秋天到了,五谷神把一根谷子从地里割回来,准备打谷,并对他舅舅说“要准备下囤谷的地方”。他舅舅照五谷神的话专门腾出五间房子并把门窗关闭,在房顶打下一个窟窿准备放谷。这时五谷神又对他舅舅说:“我开始打谷了,你找上三十人准备装粮。说完后就把那株谷穗绑在辘轴上,备上牲口碾起来,霎时谷越碾越厚,堆积如山,他舅舅高兴地大声喊道:“伙计们,快放谷!”三十个长工装的装,扛的扛,到房上从房顶窟窿里往下倒,装来装去不知道放了多少,但谷场里的谷仍然不减,还是无边无堰。这时,在房上看长工倒谷的他舅舅吆喝了一声:“放不下了!”话音未落,当他抬头一看谷场上时一粒谷也没有了……
【瓦瓮绿豆取不尽】
有一年秋后,五谷神正在村口拾粪时,迎面来了六个人,赶着十二头骡子,都安的驮的,走在前面的一个人见到五谷神便说:“我们是太谷县人,来榆社买一些绿豆,哪里能买到,请你帮忙给我们招呼一下。”五谷神说:“买绿豆不难,我家就有。”“我们买的多,能够十二头骡子驮吗?”五谷神说:“我家绿豆多的是。”说着便和他们一起回到了家,五谷神回家后,把一个小瓦瓮端出来,对他们说:“这就是绿豆,要多少随便装。”他们眼巴巴地看着这仅有的一小瓦瓮绿豆觉得受骗了,这怎能够十二匹骡子驮。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要走,五谷神看出他们的心思说:“你们快点装吧,我不骗你们。”他们半信半疑地装起来,说也真奇怪,不一会功夫就把十二个骡驮子装得满满的了,但瓦瓮中还有绿豆。那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真怪!真怪!”
【贪财如命没好歹】
五谷神有一个女儿,嫁在马鞍山附近大坡村的一个穷苦人家里,他们辛辛苦苦劳动上一年,生活还是过不下去,整天愁得吃了上顿没下顿。村里人见此情景,便对他丈夫说:“你岳父五谷神有那么大本事,找上人家还愁你家的生活……”
五谷神的女婿闺女商量后,就到了五谷神家里。恳求给打点粮食,过温饱生活。一开始五谷神不答应,他女儿边哭便气愤地说:“别人家你还照顾,把谷给打得满满的,难道我是你的女儿就不如别人,我家里生活饥寒,粮食不够吃你就不管。”经这么说后,五谷神说:“别哭了,我管你们……”
秋天到了,夫妻俩把庄稼收割后担到场上,这一天,五谷神来到女儿家。见女婿女儿正在场上忙个不停,就说:“今天给你们打上十五口袋谷,就够你们一年吃了。”刚装到十五口袋时,五谷神说了句不用了,立刻场上的谷就没有了,女儿不满意地说:“不说给装百八十口袋,也给装上三四十口袋……”五谷神听了后,摇摇头长叹了一口气走了。
说来也怪,自五谷神给打了谷以后,女婿就一病不起,请了好几个医生也没有治好。五谷神知道后,去看望,离开时五谷神说:“贪财没好歹,你们命苦,把打下的粮食原价卖给别人就好了。”女儿照五谷神的话做了,女婿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篇3:乡村生活散记散文
乡村生活散记散文
晚饭用完,穿上一套浅粉的运动装,挽好头发,搭配往日陪伴的运动臂包,再换一双同色系的运动鞋,随手捡起手机,插入耳麦,调低音量,轻轻地,踏过几间江南民屋小巷。
江南的民屋在河道边矗立,夕阳的余晖,透过远处的一棵大树,散落在民屋上时有时无。慢慢地走,若恰巧遇见几个相熟的便问,吃过晚饭了吗?今天不加班?又,或者散步吗?不冷不热的,算是打几句招呼,以示寒暄。
民房的巷子不深,也极容易走完,若有时下班早,用餐也早,想出去运动,路过这里的时候,便会为少有的几家人,而不够我打招呼,心里暗生几分埋怨。
人少为何还要往这边走?往人多的地方走不就好了么?
是的,人是一个矛盾体!
小时候住在乡村,乡村生活人口稀少,乡村生活的人也都以农业生产、畜牲养殖为主要经济项目,家家户户的生活基本相似。而听外出务工比我大且比我早休学的同村回来讲,城市很繁华,那里的街很大很大,那里的人生活得也多姿多彩,如一起相约打台球,一起去逛酒吧,一起去蹦迪,一起……我说,那些我都不喜欢,有没有别的?我好奇地问。别的?他似乎在想我的喜好,别的什么呢?然后回了我一句,反正比村里好,外面什么都方便,你能想到的都有。我能想到的都有,多好啊!等我不上学也与你去,我也想进城。
愿望都是美好的,她年年回家带着城里的故事,讲那些她纸醉金迷的生活,慢慢地也让懵懵懂懂,我好不羡慕。
我也终休学打算进城。
那年父亲背上唯一属于我的两包行李,把我送上了S长途汽车站,一路上我谈的全是同村嘴里的梦想生活,当然女孩的有些小心事除外,可那时我也因兴奋而忘了注意父亲眼里那少有的落寞……来到车站,在S长途汽车,车起动前短暂的几分钟,父亲为我买得一把红梳,在父亲的万般叮嘱中,随着汽车的挪动,我第一次远离那遥远的故土,兴许那时我是高兴的。离别后这么多年,红梳一直放于我妆台显眼的位置,它32齿,我拽在手里,无数次闭眼去抚摸那32齿,去想那32齿送别的画面。是恋恋不舍吗,可那时我为什么未曾掉下眼泪?我想那时候我就是矛盾的。
走进城市,城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我终究还是如第一次听那般,不喜欢同乡口中所述的那种生活,每天早九晚五,似乎对于我来说,依然是单调的主旋律。几年光景一晃而过,夜深人静,一个人抚摸自己的心口,这样的生活,虽然能让我感觉到时间紧促的步伐,但内心空虚,更希望它放慢脚步。入城住了几年的房子,由于折迁我也不得不另寻居所,工作的劳累,整日的数据,这些生活真的就是我想要的吗?我更想弃城走进一个宁静的地方,为心也找一个居所。
问了几个朋友,朋友表示不解,说可能是我还不适应。
我说,或许吧!
于是我开始寻觅……
十多天,过去了,我寻了一处与城里相接不远的民屋,户主因另买房而落居于市中心,民屋空出,而我当然也就成了这屋的“主人”,朋友来看都说,很好,就是工作远了。后来我干脆把工作也给换了,选了一处离家步行也只有十来分钟的公司,在这里一直留到现在。
白天在这里,为工作忙碌,为生活奔波,可以享受年轻人的热情,得空看一篇文章,那怕只有一篇。傍晚下班回家与夫共进晚餐,然后晚上散散步,或是小跑,生活很安宁。
穿过民屋,巷子尽头蜿蜒着河流,河流远处又柔美的环抱着大大小小的房屋,消失于眼帘。
夜幕的背景色快要拉开,太阳准备下台。素衣白云仙子如亲人,如爱人,如子女,如朋友一直相伴,与他一起,在湛蓝色的舞台上,上演一天的起起落落,眼见着月亮快要登台,今天的表演过于平淡,他有些不好意思。
是时候离开舞台了,他想着。明天扮演的,还会是今天的角色吗?要如何更加多彩呢?他不曾多想,转身离去的一刹那,他对上了白云的眼神,仙子有些落寞,眼神恍惚,似乎不舍,又似在逃避……
太阳读懂了?是的,他懂了!若是父亲,她相伴,他欢乐;若是爱人,她专情,他不舍;若是朋友,他离去,她哀愁。这么好的剧,这么能平淡?
她是失望了!
于仙子眼里的失望,他心酸了……
舞台是要给月亮的,要怎样还今天的白云一个圆满?
他要用尽这日最后的余晖,用最后的力量,去相伴今天所扮角色的仙子,他要用他们的魅力,给人间观众一台美丽的舞剧,然后绚烂的与白云离开今日的舞台。
耀眼的阳光变得黯淡而富有诗意,他要把主角的光坏转而给白云,凭借着两人的'仙力,让湛蓝的西边舞台,再次风情万种。白云领会到了太阳心意,她软软地再次幻化着各种形态。那狂奔的马,可是将军的战马?威武霸气的雄狮,是不是就是白云心中太阳的影子?……怎么又幼化成了兔子?兔子,人们一般都叫小白兔,难道是白云怕观众忘记,让观众记住自己洁白的影子?哇――她还在变,怎么感觉像软绵绵的棉花糖?
白云的素衣染彩了,由白色的纯洁,慢慢跟合着情愫,火焰的是情?金红的是爱?紫红的是不舍?深黑蓝的是……那一抹抹凄绝的艳红,合着一个个多变的形态,为今天的舞剧作了个圆满的点题。
河边伫立,西边如火红烧天,一片祥瑞。我拿出手机,“咔嚓”一下,天空的舞台,就像一幅油画,存留在我的图片空间。迎面而来的微风带走整日的燥热,微风推着水波一层一层地展开,河流里的水草,随水波温柔的摇动,河虾戏水于水草间。白云与太阳的精彩表演,揉碎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泛着星星点点的光亮。
我怕再多留神观望,唤起了吃棉花糖的味蕾,向左一个急转,来到田间小路。
这条乡间小路,三四年前还未水泥硬化,只是小石铺就。为了村民有条捷径路线,可去不远的古镇街,买菜,购日用百货等,政府出钱,村民自己重新加宽硬化,自从小路硬化后,这里就多了夜练的身影,这条路也成了乡村美眉身材的蜕变之路。
小路从我的方位一直向南延伸。
杨柳点缀着小路北边河道两岸,一处处葱绿,柳丝如织、万柳垂涛,细柔的枝条,轻拂着河面,垂着腰,如同一位正在戏水的人儿,河水时不时的也跟着嬉戏,好似两个两小无猜的有情人儿。杨柳树下偶尔出现,一个,两个,或蹲着,或站立的夜钓者。夜灯,网兜,钓竿,钓椅……他们的工具很是齐全。
这是个多情的季节。一个棕色皮肤的帅哥旁站着一个美娇娘,两个人轻声低语,是怕声大吓走了鱼儿?
我扭头转向小道的西面,这面是经规划的田野,田野里,村民们种着的有:可供自家食用的瓜果蔬菜,还有城里少见的水稻,和美化城市街道的花草树苗……在这个时令,江南绍兴,这里的稻苗只一尺来高,清脆肥美嫩绿的稻叶,还不能完全遮盖住水田里的泥色,微风拂来,带着淡淡的泥土味。
田野里也并不宁静,蟋蟀的蛐蛐声,田鸡的呱呱声,还有风拂树苗的沙沙声,各种声音,交替奔放,我把耳朵交付于这些美妙的声音,眼神沉睡在稻苗上,心绪慢慢地飞去远方……
20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那时爸爸妈妈在水田里插秧,秧苗之间的间隙,靠着一根竹竿上卷着的红色尼线控制,间隙标准,堪称完美。那尼线,现在看来,感觉像极了月老手中的红线,两人分开于水田两边,弯着腰在水里移动。我和同村小伙伴,在田埂上玩过家家,玩得疯狂,不留神一脚踩空,人在田埂几下翻滚,噗咚,掉进了下面一个水田,爸爸扔下秧苗,跑过来,言语带着责备,妈妈跑过来,抱起我,满脸的心疼。虽然我有所惊慌,但回家换洗过,玩的兴趣依然半分不减。
你今天比我早!同约夜跑的英子,来到身边。
太阳终究是西沉了,白云不知何时换便成了一个大海豚,远处的景致已慢慢变得模糊,天空中一轮勾月,不知何时悄悄地入夜了的舞台,我望了望勾月,请您为我,向遥远的远方送去一份思念可好?
“敏敏~”英子唤我。
“嗯~”我转过头看着她。
没等她再开口我说:“我们跑吧?算是我简单的询问。”
“好啊,那你也得先系好鞋带!”她笑眯眯的,朝我脚的方向伸伸脖子,给个眼神。
我低下头瞧,笑着调侃:“今天偷懒,一脚蹬,还没跑呢,鞋带儿就散了,这是不叫我跑了?”
“今晚夜色这么美,不跑,走走也行!”英子也笑着接话。我随即起身,两人伴着月光,闲谈的话散落在乡间小路……
【碧村散记散文】相关文章:
1.京华散记散文
2.春节散记散文
3.散记之翘散文
4.马莲台散记散文
5.海南行散记散文
6.乡村生活散记散文
7.玉成桥散记的散文
9.村医散文
10.华东五市旅游散记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