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编辑下乡驻村散文

编辑下乡驻村散文

2022-10-15 08:26: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福禄寿喜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编辑下乡驻村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编辑下乡驻村散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编辑下乡驻村散文

篇1:编辑下乡驻村散文

编辑下乡驻村散文

电视台台长几年来,没有一次如此发火。也就是说:谁让台长发火,谁就是“倒霉蛋”,你想呀,背后捅刀子的人,我们能放过他们吗?不但不放过,就是背后捅刀子的同伙、经常在一起的人,也是会受到牵连的。远离“倒霉蛋”是现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聪明人最明智的'选择。

编辑也不是三岁幼童,也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自己是一名编辑,独善其身也是不容易的。编发稿件,按照“新闻原则办事”,自己没有错误,台长何必把责任推脱干净?谁把稿件拿下来,有责任吧?为什么不追究?自己向县领导如实反映情况,怎么成了“背后捅刀子”呢?如此兴师动众,开会不点名的批评,目的何在?

副台长也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是什么情况呀?看来,县领导真的有“指示”了。自然县领导重视,我们必须更加重视。

还有几个被台长批评过的“受气包”,也是愤愤不平。

几个人一合计,是沉默不语?还是再接再厉,继续向县领导提供真实情况。最后,一致认为:一不做,二不休。

经过写作,一封“台长开会暴跳如雷的语言大全”就出来了。几天之后,县领导又看见了这一份材料。

县领导一看,这是什么态度?不民主?想号召全电视台的员工,共同对付“持不同政见者”吗?县领导指派一名常委,找台长“谈话”。之后,台长态度好了。但是,编辑下乡驻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里的群众上访不断,你编辑不是有能力吗?你去为上访的群众解决问题吧,看你有什么招数,有多大的本事?

台长心平气和的找编辑“谈话”,说:“县领导很重视上访群众的合理要求,要求各单位选派最好的干部,下乡驻村开展工作。领导研究,决定派你去驻村。我们相信,你一定不负众望,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的。”

编辑心中有数,愉快的下乡驻村去了。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希望升华。有人不想去下乡驻村,劝编辑深思,三思而后行。编辑没有犹豫,早早的踏上了征程。

篇2:编辑下乡驻村不是暗访是明查的散文

编辑下乡驻村不是暗访是明查的散文

我在电视台当编辑的时候,组织部要求各单位选派得力的党员干部,下乡驻村开展工作。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被选中了。

我来到乡镇的村里。村干部表现的就有一些不一样。一见面,村干部就说:“外村下派的都是一般的干部,为我们的村里选派了电视台编辑。电视台记者就不是很多,编辑比记者更少,下来一次,更不容易。编辑来了,住几个月,好像我们村里有什么情况一样。我们村干部有压力呀。你们不是来我们村里‘暗访调查’的吧?外村的干部说:‘编辑权力不小,照顾不周,你们就是一个倒霉蛋村干部。’我们可不敢得罪电视台的人呀。”

我看见村干部笑着说话,我也是开玩笑的说:“其实,我们就是普通的工作队员。不是暗访调查的,而是明着访问调查的。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调研、论坛。想写一写新农村的新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不着急,三个月的时间,你们想一想,我也想一想,你们提供情况,帮助我完成了这一篇调研报告,我就感激不尽啦。先谢谢你们了,你们是基层的村干部,最有发言权了。”

“我们没有得罪你们电视台的吧?别人下乡驻村,都是给村里几万元钱。你们电视台也不是穷单位,给我们十万、八万应该不成问题吧?最少也要给我们五万元钱吧?你们给钱,我们不让你们吃亏。我们村干部、群众代表敲锣打鼓给你们送锦旗,你们自己的记者,一拍录像,马上就是县里的头一条新闻。你们很风光的。”

“这样好呀。你们自己的记者很方便的。你们电视台的广告费一年可以赚几百万元。给我们十万,不应该再少了。建好学校、修路绿化,在村里给你们立一块‘石碑’,吃水不忘挖井人,电视台就是我们村里的大恩人。怎么样?”

“我想,电视台不会给你们钱的。钱的事情,我不能表态。局长、台长几个领导才有权研究给钱的问题。我就是想写一篇调研报告,希望你们配合一下,提供一些材料。”

三个月时间,村干部提供了不少材料,群众也是热心提供材料,外村的的党员干部群众也是有提供材料的。估计这是误传,真把我们当成“暗访的焦点访谈下派记者”了。村干部来几次,再三交代说:“千万不要曝光呀。我们村干部工作难度大,压力多。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我们有问题,你们可以当面批评,我们及时改正。我们不知道,组织部是怎么想的,把你们电视台的编辑派给我们村。外村的村干部在看我们的笑话。”

“我们不是来曝光的。就是想写一个调研报告,写好之后,你们可以看一看,咱们再修改几次,就是为了新农村的建设更美好、更和谐、更健康的发展。现在,我的提纲已经有了,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村干部一边看,一边说:“编辑就是不一样,我们每天看见的事情,就是写不出来。你们的思路宽广,很好,很有水平的。”

三个月之后,我的调研报告就完成了。题目是:《三十年土地承包政策不变,应根据人口变化及时调整责任田》。

我收集的材料不少。有的农户儿子在分责任田的时间还没有出生,没有责任田,儿子大了,娶妻生子,又是没有责任田。过去种责任田需要交公粮,种地不种地,无所谓的,赚不了几个钱的。现在不同了,不但不用交公粮,而且还给有责任田的村民几十元钱的'“种粮补贴”,谁家里人多责任田少,就显得不公平了,都是共和国的公民群众,有户口,有身份证,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应该享受到同样的阳光呀。有的农户,就不同了,家里人少了,老人去世多年仍然有老人的责任田,女儿出嫁了,责任田也没有带走,责任田不是嫁妆呀,儿子考上大学,在城里工作,家里仍然有他的责任田。儿子在城市了结婚生子,很惬意的,喜气洋洋。有的农村,自己决定,五年就调整了一次责任田,大家没有太大的意见。有的农村十年调整了一次责任田,农民也是可以接受的。有的乡镇农村,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然没有调整一次责任田,不是农民不想调整责任田,而是没有出台相应的“责任田调整办法”,干部党员害怕麻烦,害怕某一些人有意见,害怕出现新的不公平,得过且过,所以,农村选举“村主任”多次,仍然无人提起调整责任田。

我写好了调研报告,邮寄了几家媒体,都没有回音。有不少村干部、党员、群众建议我,在网络媒体上,帮助新农村的党员群众呼吁一下,我们希望公平、公正、公开,我们盼望合理、合情、和谐。

篇3:下乡驻村心得体会

在双联工作中,我荣幸地作为县政府办公室的一名双联驻村工作队员,到河畔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联系村度过了非常难忘的40多天,感受很多。下面,我简要从三个方面总结一下自己的驻村工作体会。

我的体会之一是,只有扑下身子,真情实意认真“访”,才能让群众信任支持拉近距离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尽快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在驻村工作的日子里,我把驻村蹲点工作作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服务群众、提升能力的有效平台,把自己当成村民的一员,坚持吃住在村里,走访每一户,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坚持每天到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政策;二是主动入户对接,开展座谈交流;三是每天到项目一线实地查看,现场督促项目进展情况;四是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一个多月的驻村工作,村里的群众记住了我、也认同了我。从我第一天到村里走访时,群众的怀疑和不信任,到后来主动和我说话的群众越来越多,有时群众找我也没什么事,就是想和我说说话、聊聊天,小到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大到生产致富、经商门路,我都耐心地倾听,帮着出出主意,想想办法。一个多月的时间使我切身体会到,驻村工作并不难,只要弯下腰去,扑下身子,嘴巴甜一点,手脚勤一点,办事快一点,就能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群众就会从心眼儿里把你当成自己人。

我的体会之二是,只有开动脑子,想方设法主动“帮”,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赢得满意

帮扶工作怎么才能赢得群众满意,我想,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看到建设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通过走访村民,征求意见,以及与村干部共同研究,我们共同制定了车川村小康发展规划,将村上的发展规划效果图设在了村里最显眼的位置,并在今年内落实好四件实事。第一件实事就是改变村容村貌,创建绿色家园。驻村后,我听到群众反应最多的就是希望把村里脏乱差的形象改变一下。因为当地的村落和公路两旁多年来垃圾成堆,还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村民早有改造的想法,但就是没有资金,也没有人组织,有心无力。我驻村后积极和村“两委”组织发动群众,农户出劳力,村上出机械,不到5天时间就填平了存在了30多年的臭水坑,清除了道路旁的垃圾。同时争取县上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今年对车川村11公里乡村道路进行了铺油,3。3公里村组道路进行了硬化,彻底改善了村上的交通条件和村容村貌。第二件实事是帮助老百姓解决灌溉问题。我积极做好双联工作的联络员,加强与水务部门的衔接沟通,对车川村破损严重的灌溉渠道进行了改造,完成渠道衬砌6公里,解决了当地群众浇地用水难的问题。第三件实事是解决村民和党员无活动场所的问题。我和镇上的领导以及村“两委”一道研究确定选址和设计方案,为村上新建了一处占地60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设施配套。第四件实事是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村上建设一处肉羊养殖小区。在养殖小区建设过程中,我始终与村级班子坚守工地,实行跟班作业,严格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并积极帮助协调资金和物资,解除施工方的后顾之忧,我没有辜负单位的重托,仅仅一个月时间,按照“群众自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建成高标准圈舍57座。现在,养殖小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村上正在对入驻养殖小区的农户进行筛选和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在这个月月底投入运行。

我的体会之三是,只有甩开膀子,转变理念用心“干”,才能让群众提高素质看到希望

驻村这段时间,许多群众诚心诚意多次邀请我到他家吃饭、串门……淳朴的民风,实在的村民,让我这个驻村干部切实体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在我入户访问的时候,有一天在一户贫困户家里吃了午饭,吃完后我留下了100元饭钱,可是这位老人始终不肯拿钱,我在出门时又悄悄地把钱留在他家的桌子上,谁知老人发现后一路追赶,一直追到了村口,执意要把钱还给我,让我感触良久。穷的是物质条件,但是他们朴实的人格却是格外的高尚。我深深感觉到:群众工作不是难做,而是看你怎么做;群众不是对政府部门有看法、有意见,而是对不真心为群众办事的部门、不诚心为群众着想的工作人员有意见、有看法。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深深认识到,帮扶工作不仅仅是办一两件好事、实事这么简单,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扶贫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扶贫方式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单纯的送钱只能满足一时之需,我们要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帮农户谋划产业发展思路,帮农户家中的劳动力找一个合适的好工作,更甚于给农户捐个几千块钱。

总之,驻村帮扶活动才刚刚开始,很多工作投入的并不是资金,而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心血、智慧和为民服务的感情。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虽然工作生活有点苦有点累,但我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决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的重托与人民群众的厚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守我的驻村理念:说暖话叙家常,下实劲帮好忙,办小事勤跑路,同携手奔小康,更加努力地扎根农村,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明天的小康村、文明村、样板村,为帮扶工作燃烧青春、奉献热情。

篇4:下乡驻村心得体会

俗话说“好农民不会不养猪”,这话不假。在贵州,以干旱、少雨、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刀耕火种而自给自足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靠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而实现脱贫致富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能走持续发展路线者,相对就不多了。既养猪,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使用而实现能源再生产的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并且初见成效者,xx乡xx天顺养猪场算是一家。

按照“四帮四促”的相关要求及市、区、乡的安排,我受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派遣,挂任中共xx乡党委副书记、xx村党支部副书记,结合市文联的工作属性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在xx村减贫摘帽、自来水改造、送文化到村、WW工作、蔬菜基地的建立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xx村的发展思路上,长期多次在广大村民中开展走访、调研、论证工作,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与村支两委共同努力,找到了一条“立足xx村情实际,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治村思路。

通过调研,该村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约占全村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多为青壮劳力。这势必会影响到xx村的全面发展。

经反复论证得出一条结论即:“要想留住村民,只有让他们在家里有活干、有钱挣、壮有所用、老有所养。”

针对这种情况,与xx村支两委达成共识后,采用了“支书牵头,村民自愿入股,年底分红”办养殖场的工作方式。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28户村民入股。一般农户按每股xx0元、贫困户按每股2xx元、每户入股资金2万至xx万不等的标准入股。现已筹集总资金近xx0万元。新建了养殖基地x万平方米、猪舍x平方米、母猪定位栏x余个、x立方米高位水池(含自来水设施)1口、办公楼xx平方米、围墙x米、消毒房间x平方米、饲料加工设备1套、产床xx0张、保育舍x张。现养纯种母猪x头、二元母猪x头、存栏生猪x头。初略计算,xx养殖场的成功组建,可解决xx0余名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在全村实现“壮有所用、老有所养”。

如何让新建成的养殖场正常运转?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认识到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后,我多次与村委会研究的结果只有一个即:“支部必须带头、党员必须作模范、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在村委会制定了可执行方案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在乡党委的支持下,养殖场成立了党支部。该支部现有党员5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周天顺任支部书记、陈克佩、周应国任支部委员,乡机关社保所韦艳梅同志任党建指导员。这样一来,养殖场有了思想上的保障。

2、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了“端正思想、转变认识”的工作。由于部分群众在观念上还不能与时代同步。帮扶干部、村支两委、党员同志一起努力,向老百姓进行了广泛宣传,改变了他们“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从而使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得到共识。实现了全村闲散资金的集中,为创造更大财富奠定了基础。

3、“要想出成果,人才是关键”。这又是养殖场总结出来的一条新思路。xx先后派5名优秀青年赴xx养殖场等地加强学习培训,学会科学养殖。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自己的新路子。

4、抢抓多元化发展机遇,实现能源再生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村在拓展生猪养殖的同时,利用现有猪粪作为天然有机肥料,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结合自然生态、民风民俗等有利条件,现已开辟蔬菜种植基地xx0余亩。下一步将在打造绿色蔬菜品牌,逐步实现养殖、种植双盈目标等方面做出努力。

今年开春以来,我先后向全村老百姓发放了便民联络卡xx余张;处理群众内部矛盾xx余起;协助摆茶组自来水工程改造解决了该组xx0余人的生活饮水困难;积极投身WW工作,为xx村安装了xx余枚平安E家报警系统,解决了全村xx0余户村民的防盗安全隐患;协调市文联资金对xx村30余户困难户进行了慰问,并向困难户发放了年货、慰问金等总价为1xx0余元;组织市文联xx余名艺术家送文化到xx,现场为村民书写了春联xx0余副、为村民拍摄冲洗全家福照片xx余张、同时还走访探望了困难群众xx余户;在村民群众中广泛收集各种建议多达xx0条,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为xx蔬菜基地协调到化肥6。5吨,为蔬菜的保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戈卡组电机房雷灾积极争取经费,第一时间进行抢修,解决了老百姓的日常用水用电问题。这些帮扶工作的深层次开展,也为养殖场的正常运转争取了宝贵时间。

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xx养殖场会越办越好,xx的明天也会越来越美,持续发展的呼声也将在xx越来越高亢!这种高亢的呼声和动力,换来的一定是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

篇5:驻村下乡日记

事情还得从暑假说起,一次和镇里的文霞书记去走访正在建设的夏同龢状元文化产业园,看到有两位小姑娘很认真地在打扫卫生,我无意间走过去问:“小朋友,你们家住附近吗?”“不是的,我家住对面”,可能平时村民和我说话用麻普太多了,那个小姑娘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回答让我感到格外轻松和亲切。接着我又问:“那是老师安排你们打扫卫生的?”“老师没有安排我们打扫”, “那你为什么过来打扫卫生?”“因为我看到这里很脏了”。小朋友的三个简单的回答突然触动到我,也让我很惭愧……也在那一刻,我便拿出手机,说:“小朋友,让我来给你们拍张照片吧。”她们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那两张可爱的笑脸无疑是高枧村最美丽的风景。回到村里,我把照片拷出来,并以此为主要元素设计了环境保护宣传海报,再三斟酌,将标题定为:为美丽高枧奋斗为最美童心点赞,前半句更是对我驻村工作的自勉。

现在小朋友都开学了,今天村里也相对不是那么忙,我就把3份制作好的海报送到了学校里,在校长和班主任的带领下,很快找到了徐鸿佳和杨天华两名同学,并一人送了一张大海报,看出来两个小家伙对能收到这样子的海报还是非常的惊喜,而老师们也很自豪和欣慰。在和她们合影的时候周围围了好多小朋友,我也就借机做了一次集中的环保理念宣传,同时把第3份海报贴到了宣传栏里,毕竟对广大村民来说,这种宣传收效甚微,而通过学校集中的教育引导,可以让小朋友们去影响自己的父母,即便影响不了,等他们长大了也会有更好的环保意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德育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的传授,不是道德准则的强加和灌输,应该春风化雨一般,是情感的触动、是心灵的洗礼、亦是一次美的体验。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贵州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过程中,更加要重视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以此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正如高枧村状元地的那一对楹联所写: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

篇6:驻村下乡日记

屋里没有厕所,因为起夜,凌晨四点半,穿上绒衣绒裤,来到室外。托河深秋的早晨竟然没有寒意。举头望去,碧朗的夜空群星闪耀。金星(启明星)在东天发出耀眼的光芒。个头比在大杨树阿里河的大两倍。一幅美丽清晰的星图赫然展现在天空。我急忙向南天去看那平时费解的小熊星座。三点一线的三星做腰,上方三角形的三颗星构成熊头,下方向东西四颗星是迈开的熊腿。整个星座似熊向西走,头向东回的顾盼,亦如对什么吸引依依不舍。我立刻想到大熊星座,正上空偏北,以北斗七星为骨干的大熊星座几十颗星星几乎都能看到。大熊小熊相依相随,一种思念母亲的感动油然升起。中国古称北斗七星为北斗神君,俗谚有“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传说彭祖就是向北斗乞寿因此才有活了八百岁的神话。托河秋日的大、小熊星座实在清晰美丽,可惜不能经常看到。驻村引领让我在清秋的夜空找到登天的感觉。睡意全无。写下日记,希望同志们都能借驻村来托河看星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下乡驻村的民情日记

2.西藏驻村的民情日记

3.驻村民情日记6篇

4.驻村帮扶的民情日记

5.驻村民情日记

6.优秀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7.精准扶贫的驻村民情日记

8.驻村日记和民情日记

9.驻村帮扶民情日记5则

10.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

篇7:精选驻村下乡民情日记

请我们从今天开始认真编写驻村下乡民情日记,哪怕琐事性事别人的事,都是一本故事。

精选驻村下乡民情日记

10月23日星期三 天晴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已到九点了,今天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体验农活,下午到四社走访农户,并把村里的黑板报办起来。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别是作为从机关下村的干部,下田体验农活很有必要。村委马主任忙于村里的工作,三四亩玉米还在田里,所以我们决定到马主任田里收割玉米。

到了田里,我学着马主任的样子掰玉米棒子。虽然小时候帮家人下田劳动,但是老家那边种的都是小麦、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还是头一次。不过这活一学就会,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叶上面划一道口,然后顺着那道口子剥开包叶,再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工序就这样简单。由于海拔较高的原因,每株只结一个玉米棒子,偶尔也有两个的,不过其中一个很小。掰了一会儿后,我的手法越来越娴熟,速度也很快了。这时,海东农牧局科技推广站洪站长打来电话,让我今天赶紧领上昨天我给他说要办养殖场的村民马哈比,到民和县畜牧局补报家庭养殖项目。我一联系马哈比,他正好在县城。而且我们的帮扶组成员小孟从县城还没向村里出发,所以我让他领马哈比去县畜牧局。不一会儿,马主任夫人也干完家务活到了田里。随后,我们帮扶组的老谢、小罗,还有村支部马书记都到了,田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人多力量大,我们七个人每人占一个垄,一垄一垄掰,马主任负责铲秸秆,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说又笑地干到了中午。回头望去,身后金黄的玉米堆越来越多,腾出的空地也越来越宽,很少劳作的原因,大家兴奋不已。

下田劳动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饭很香。马主任夫人给我们做的是熬饭,一个个都吃了两碗,还把一大碟子油饼吃到底了。

下午我们走访的是距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两公里多的四社,即小库土社。这个社是个自然村落,坐落在一社山梁下边的阴山根,地势较低,但坑洼不平,庄廓布局杂乱。我们的车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里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尘烟里腾云驾雾。村民们很热情,不管以前见没见过都会打招呼,并往家里邀请。我们先后走访了五户农户,了解的内容基本一样。但是今天走访的一位老农,让人心酸。他叫马索来么,已六十九岁了,家里只有长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个儿子都不争气,一个个在外过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顾两个老人,用当地的话说就是“不上路”。为了维持贫寒的生活,这位老大叔耕种13亩地,还当村里的护林员,管护大家的退耕还林地。尽管如此,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享受到农村低保。我的心里很酸楚,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从兜里摸出一百元钱塞在他手心,让他买双鞋,因为他穿的鞋实在是太破了。他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转过头悄悄的对村支部马书记说下次调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从四社小库土返回到一社山梁时,时间已不早了。我们把村里简易的公开栏用墨汁刷了两边后,大家一齐动手,划线的划线,写字的写字,画边的画边,不一会儿把黑板报办了起来。黑板报的右下角还写上了让村民们抓紧开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笔画上了一朵红牡丹,远远望去还有点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想起来,感到农村工作虽然苦点,但也十分充实。

10月24日星期四 天晴

屈指算来到xx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我的家乡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

九点半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孙万发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最好,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xx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xx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篇8: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莲池村熊家、拴田坳两个村民组及村委所在地因水源不足造成饮水非常困难,每3天只能供水1个小时。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到岗后,决定将解决饮水困难作为办理的第一件实事。

吃过午饭后,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全体队员与村干部张召政、王东、徐照兵一起到熊家村民组再次寻找水源,终于找到了2个取水点。并现场讨论出方案:将2个水源与原水源一同引到蓄水池。经测算,需水管近700米、建1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仅物资就需要资金6500元。

我们同村干部商量:我们出资购买物资,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村干部召开群众会说了我们的想法后,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同。

驻村感言:要实现减贫摘帽、同步小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如果这件事办好了,不仅解了村民的渴,而且甜了我们的心。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下乡驻村的民情日记

2.干部下乡驻村走访民情日记

篇9: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4.下乡驻村走访民情日记

5.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6.精选驻村下乡民情日记

【编辑下乡驻村散文】相关文章:

1.下乡驻村工作总结

2.下乡驻村心得体会

3.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

4.下乡驻村帮扶工作总结精选

5.驻村总结

6.驻村工作简报

7.《驻村第一书记》观后感

8.驻村包户工作总结

9.驻村工作队自查报告

10.驻村工作组工作计划

下载word文档
《编辑下乡驻村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