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论文
“蓝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从文化视角看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文化视角看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从文化视角看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论文
1.1 计算机技术发展
在人们不断创新和改革的努力下,在1938年德国科学家研制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在1946年在美国研制出现的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满足了对大量数据计算的技术要求。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从一开始的科研与军事领域逐渐的应用到民用领域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出现变化而存在的'一个动态过程和结果,虽说社会体系在一定情况下得到建立,并且其所形成的结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相对稳固。但是由于社会具有开放性,因此其存在和发展都与外界任何物质、事物和信息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使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对社会来说,社会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篇2:从文化视角看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论文
2.1 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来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了积累、发明、协调与传播。
2.1.1 积累
积累指的是将相关的内容和事物以文化的形式存在,当出现的积累文化内容越多,出现的发明也就越多,而积累的产生是受到了新的发明速度比已有的发明速度快这一因素影响。
2.1.2 发明
发明指将新的文化形式发明出来,其在文化背景、智力以及需求的影响制约下得以实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产生的发明越多,文化积累就越大,也促进了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可以说,计算机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项文明,其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制约,同时还产生了相应的文化积累,从而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影响。
2.1.3 协调
协调指的是在文化中存在的各个部分得到相互的适应并且得到协调的过程。从整体上来说,当文化内所包括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的时候,肯定会致使其他要素也得到相应的变化,虽然所有的变化都不会在同一个时间内进行,但是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进行调节,并且得到有效协调。
2.1.4 传播
传播指的是将发明从一个地方扩展到另外一个地方,在交往逐渐增加的影响下,也促进了传播的速度加快,尤其是交通发达的地域,其所拥有的文化也就越发达,而在偏远的地域,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另外,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时代中,计算机作为传播的其中一种介质,促进了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积累。
2.2 对社会变迁造成的各种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今社会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政治文化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促进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成立,从而逐渐成为了政治文化和新的经济发展核心。第二,在各个行业中都普遍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从而使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推动了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可以说,这是对物质文化产生的最明显的影响。第三,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且在劳动分工中显得更具专业化,让更多的人从事脑力劳动。第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IT行业的产生和发展。由于IT行业属于知识与智力相结合的集约型产业,其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使新兴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3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大环境下,高新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生活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且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要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在社会变迁上产生的影响具有正确和清醒的深层认识,以此来促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和谋取幸福。
参考文献
[1]翟羽佳.从文化视角看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J].重庆与世界,(5).
[2]邵书龙.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
篇3:从拒绝言语行为看母语文化意识对语际语的影响论文
关于从拒绝言语行为看母语文化意识对语际语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拒绝言语行为为例,通过调查中美两国学生的英语拒绝策略使用情况,探索母语的文化意识对语际语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汉语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社会等级观念以及家族观念都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二语教学与学习,并对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示。
论文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语际语母语文化意识
1引言
近年来,对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其中涉及拒绝言语行为跨文化研究的就包括对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拒绝策略对比、对埃及人和美国人的拒绝策略对比、及对约旦人和美国人的拒绝模式比较;有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拒绝策略对比,主要有Liao&Bresnahan(1996)、姚俊(2003)、以及王爱华和吴贵凉(2005)等学者的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调查对象使用各自的母语所采用的拒绝策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即研究工具多是使用受试者各自的母语涉及语际语的很少。
何兆熊(2000)认为,外语学习者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用母语的语言和文化模式来控制第二语言。因此,可以认为二语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可能带有其母语的文化烙印。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学生的英语拒绝策略探讨母语文化意识对语际语的影响。鉴于此研究目的,调查中忽略语篇和语法层面的因素。
2理论依据
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自然会涉及礼貌。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别,两地对礼貌的看法也不尽完全相同。首先,中国是传统上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人们强调社会等级观念,每位成员都有他固定的社会角色、地位、权力、义务、责任等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取决于自己的固定身份(贾,1997),只有严格遵循了这些才是礼貌的。而西方,人们的思想是平等取向,人人生而平等,礼貌自然是强调人们之间的平等性。其次,中国是一个从血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家族制社会,因此它的文化是以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为主的。在这样的社会中,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个体要与集体相和谐,因此礼貌就是维护整体的利益,多为他人考虑。而西方文化中则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
文化不同,语言形式也就存在差异,作为规范语言形式的礼貌原则也就随之不同。Leach(1983)}}西方文化为背景,在Grice的合作原则((CP)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六大准则的礼貌原则((PP)。而顾曰国(1992)参照Leech的礼貌原则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提出了汉语中遵循的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顾日国(1992)的礼貌原则是针对汉文化提出的,有助于解释本调查中可能出现的中方受试使用的某些拒绝策略,因此将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与受试
3.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中美两国学生的英语拒绝策略使用,探索母语文化意识是否影响语际语的产生。若产生影响.在哪些方面?若无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Liao&Bresnahan(1996)的调查方法和数据为基础,采用“语篇补全测试”问卷调查法。为更适合中国调查对象,笔者设计了与姚俊((2003)问卷中相似的情景,即根据调查对象与请求者的关系,六个情景被归纳为三大类:情景一是拒绝比调查对象地位高的人,情景二至五是拒绝与之地位相等的人,情景六则是拒绝比其地位低的人。但与之不同的是,问卷除指令部分用汉语外,各情景的描述均为英语。调查结果与Liao&Bresnahan(1996)对516名美国学生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项调查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统计学上的X,显著性检31(Chl-squareiest)。
3.3受试
中国大陆的受试对象为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不同专业的97名本科二年级学生(包括33名男生和64名女生)。所有的受试母语为汉语,英语为第二语言。每位调查对象需完成问卷上六个情景的全部问题。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而根据Liao&Bresnahan(1996)的资料,美国的受试对象为来自密歇根大学的516名学生,每位调查对象只需回答一个情景的问题。
4调查结果与讨论
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提供客观的量化的证据,所得调查数据分为三类,分别是:提供帮助意愿的文化差异、礼貌标记一道歉用语使用数量的文化差异、某些情境中带有文化烙印的特殊拒绝策略使用。
4.1提供帮助的意愿
尽管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各情景作出拒绝,仍然有部分受试者不能拒绝老师或朋友。表1统汁了两地在各情景中不能拒绝的人数。结果显示在所有情景中,中国调查对象更愿意提供帮助,不能拒绝老师、朋友和家人。考虑到两地拒绝者和被拒绝者而对相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和年龄等因素而提供帮助的意愿却有差别.只能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解释。汉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使人们觉得有责任去为他人考虑,维护彼此的面子,尽可能不能使对方丢面子。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个体为他人考虑的程度要小于东方,因此有更多的中国受试愿意提供帮助。这不能不说明中国受试者文化意识对其英语产出的影响。
4.2礼貌标记――道歉用语的使用频率
正如本文理论部分提到的,礼貌是所有社会的普遍现象。因而,当人们不得不拒绝对方而威胁到其面子时,就要使用一些补救措施来替其挽回面子。最常用的补救措施便是礼貌标记―道歉语,如“很抱歉”、“抱歉”、“不好意思”等。但是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强调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代表西方文化的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代表东方文化的顾日国(1992)的礼貌原则。表2列举了两地调查对象在各情景中道歉用语的使用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陆调查对象在各情景中使用道歉用语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调查对象,而且在大部分情景中都能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这是由于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强调人的群体性,而美国文化强调人的个体性。中国调查对象更不愿意去拒绝对方,当不得不拒绝时,他们往往尽量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同时,这也符合顾日国礼貌原则中的~致原则。因此我们说这一统计数据可以证明母语文化意识对语际语有影响。
4.3带有文化烙印的拒绝策略
情景1中对称呼语的使用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带有文化特色的拒绝方式。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75名美国受试中仅有2名(2.7%)在拒绝时使用了称呼语;而97名中国受试中就有lO人(10.31%)使用了诸如“老师”、“x老师”之类的称呼语。这一调查结果与顾日国(1992)的称呼准则一致。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长幼尊卑界限明确,不可逾越,当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谈时,通常先称呼对方“姓+职业”然后才开始交谈。这种称呼更多的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而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习惯,因此在拒绝老师的请求时中国调查对象更多的使用了称呼语。这一调查结果可以证明中国文化对大学生英语产生确实有影响。
第二种明显带有文化特征的拒绝方式体现在情景2中的“批评教育”(teachtheotherlflesson)策略。与中国调查对象相比,美国受试者似乎更倾向于教育一下他们“懒惰”的同学,无论他们是否借出笔记。具体对比数据如下:
从表格中统计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学生在“教育别人”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美国受试更愿意教育一下同学。这一结果可以从顾日国(1992)的文雅准则中得到解释。尽管中国学生不愿将他们的劳动成果一笔记借给同学,可是他们还是会用比较委婉、间接的方式拒绝,不轻易借机“教育”一下同学。因为那样做很不礼貌,而且会使对方没面子,这在注重集体主义思想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合规范的。
第三种因文化产生的拒绝差异体现在情景6中询问钱的用途。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调查对象几乎没有人询问妹妹借这笔钱的用途,而许多美国受试会问为什么要借这么多钱。具体结果显示如下:
显然,两地调查对象在询问钱的用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然而,如果考虑到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更注重血缘关系的话,这一结果便不难理解。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成员是最亲近的关系,彼此之间非常信任,因此没有必要去询问钱的用途。也正如Liao&Bresnahan(1996)指出的:“美国人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远远比不上中国人,所以他们才会更倾向询问钱的用途”。
5结语
调查结果表明,汉语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社会等级观念、以及家族观念都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产生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与美国调查对象相比,中国学生更难拒绝提供帮助,当不得不拒绝时使用的礼貌标记更多,为结束该尴尬局面使用的平均拒绝策略数量远远少于美国学生,拒绝地位较高的人时一般使用称呼语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母语的文化意识确实会影响语际语的产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二语教学与学习,并对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示。本调查由于受到受试数量和范围的限制,所得结果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从文化视角看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