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2024-01-25 07:56: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to262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篇1: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1. 肺为五脏之“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肺位于胸腔,居五脏之高位,并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可以直接感受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风寒、温热邪气,常直接侵及于肺脏,引起肺卫失宣和肺窍不利等病变,初起可见恶寒发热、咳喘、鼻塞等症,故有“肺多表证”之说。

2. 肺为“娇藏”,不耐寒热:娇,即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肺主皮毛,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自然界寒、热、燥、湿等邪气,常易侵犯到肺脏。网站收集人体内的水饮痰湿也常停积于肺,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常影响到肺脏,由于肺体娇嫩,又易受侵害,所以不管是外感或者内伤,常可见到肺脏的病证。

3. 肺与秋气相应:肺气通于秋,在生理上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病理上,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害肺津,引起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的肺燥证。

篇2: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喜燥而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位于人体中焦,上为心肺,下为肝肾。所以,人体水火、气血、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网站收集如《血证论》即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所以,人体气机阻滞,最易导致脾胃升降紊乱,运纳失常,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闷、大便稀溏等。治疗总以调畅气机、调和脾胃为其枢要。

此外,脾气主升,亦是脾的特性之一,在脾主升清中已经论述过。

3. 脾与长夏相应: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又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导致运化失常。故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篇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生理特性

所谓脏腑生理特性,是根据每一脏腑的形态、部位、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与自然界的联系等方面所进行的高度概括与综合。它反映着每一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特征及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脏腑特性,对于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处方用药,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心的生理特性,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网站收集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篇4: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气,司呼吸

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和管理。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清气,同时又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浊气,清气需不断地进入体内,浊气需不断地排出体外,都要依靠肺的生理功能。肺既是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又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肺主气司呼吸功能正常,除了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外,还与气道的通畅与否有关。所谓“气道”,是指气体进出体内外的通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咽喉等。气道通畅,也是维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条件。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生成。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气的协助。所以肺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实际上,肺的一呼一吸运动,就是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就会正常自如。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壅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对其它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则会出现全身性的气虚表现,如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若肺一旦丧失呼吸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告终。

(二)主宣发与肃降

所谓“宣发”,即宣布、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脏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其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其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所谓“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清肃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肺为娇脏,属清虚之器官,异物不容,毫毛必咳,肺内不能容有任何水湿痰浊和异物停留。由此可见,肺的清肃功能,乃是机体自卫功能的表现。而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肺主肃降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咯血等病理现象。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是肺的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呼吸保持平稳状态。在病理情况下,它们经常相互影响,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正常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发。如果二者失调,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变,则见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

(三)通调水道

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生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份的摄入、在体内的转输利用和代谢后水液的排泄等几个环节,是在多个脏腑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排泄汗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部分。网站收集有人估计,每天每人通过汗液排出400毫升左右的水分。肺主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于周身,特别是使布散到体表的津液,通过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于体外。在生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汗的排泄适度,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二是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即指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对此,临床上多采用宣降肺气,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疗。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

在古代,全身之脉称为百脉,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在于:全身血液通过肺脉流注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素问》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将肺比喻为辅助一国之君主的宰相,协助心君,调节全身。肺的治节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节律地呼吸运动,协调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使脏腑功能活动有节;三是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因此,肺的治节功能,实际上是代表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则既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又因肺气虚衰,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既可影响到津液的调节与排泄,又可影响到气机的升降运动。

篇5: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肺

肺的部

肺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左右各一,上连气道,并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居于诸脏之上,故有“华盖”之称。

关于肺的部位与形态,古代医家早有描述。《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类经图翼》对肺的描述更为详尽:“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以上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而司呼吸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而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管理。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1. 主呼吸之气。

2. 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医学实在易》亦说:“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气的生成方面,主要是宗气的生成。

二是肺能调节全身的气机。

肺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取决于肺主呼吸之气的功能。肺的呼吸均匀和调,则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反之,呼吸功能失常,亦必然会影响及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一般来说,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失常,一方面表现为呼吸功能失常,如肺气不足可见呼吸无力,动则气喘,或因肺气壅塞而致咳喘胸闷,声高息粗等症;另一方面则可表现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宗气的生成、运动障碍,导致全身机能减退,可见身倦乏力,语声低微或血循环不畅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变。

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肺在志为忧 肺在液为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悲、忧同属于肺。悲哀和忧伤,虽属不良性情志刺激,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都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过度悲伤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故《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虚时,则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肺的生理特性

1. 肺为五脏之“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肺位于胸腔,居五脏之高位,并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可以直接感受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风寒、温热邪气,常直接侵及于肺脏,引起肺卫失宣和肺窍不利等病变,初起可见恶寒发热、咳喘、鼻塞等症,故有“肺多表证”之说。

2. 肺为“娇藏”,不耐寒热:娇,即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肺主皮毛,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自然界寒、热、燥、湿等邪气,常易侵犯到肺脏。人体内的水饮痰湿也常停积于肺,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常影响到肺脏,由于肺体娇嫩,又易受侵害,所以不管是外感或者内伤,常可见到肺脏的病证。

3. 肺与秋气相应:肺气通于秋,在生理上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病理上,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害肺津,引起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的肺燥证。

篇6: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 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 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 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

2. 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中医学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其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

二是认为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三是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总之,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的仍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反之,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从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篇7: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存在于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基本的形式为升、降、出、入。气的这种运动,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而肝的疏泄功能,对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某种原因导致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以出现这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2. 通利气血水:人体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网站收集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而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故与血及津液的运行和代谢密切相关。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血与津液运行通利;如果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气机阻滞,则可导致血及津液方面的多种病理变化。

3. 促进脾胃的运化: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之间的纳运升降运动是否协调平衡,则又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一般来说,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有如下两方面:

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

二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4.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本为心所主持,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的情志活动,要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受到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如果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气血不和,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肝气亢奋和肝气抑郁两方面。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在反复的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及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等病理变化。

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亦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篇8: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肺在志为忧

肺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悲、忧同属于肺。悲哀和忧伤,虽属不良性情志刺激,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都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过度悲伤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故《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虚时,则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肺在液为涕

肺在液为涕:涕,为鼻腔粘膜分泌的一种粘液,具有润泽鼻窍的功能,并能防御外邪,有利于肺的呼吸。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在正常情况下,涕液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在临床上观察涕的变化,常有助于对肺病的诊断。如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网站收集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燥邪伤肺,则干而无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与皮毛在生理或病理上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肺输精于皮毛:肺气宣发,可以把卫气、水谷精微和津液输布到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毛。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损,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抗御外邪侵袭之能力低下,即可出现多汗或自汗,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病理表现。正是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在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可影响及肺,而致肺气不宣;反之,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

2. 皮毛助肺呼吸:在中医学中把汗孔称作“气门”,即人体皮表之汗孔,不仅能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随着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亦有“宣肺气”的作用,并指出:“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这是肺合皮毛的有力说明。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与喉皆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肺通过鼻窍与外界直接相通。鼻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是通气功能,鼻、喉本身即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其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呼吸的进行。二是嗅觉功能,可分辨各种气味。中医学认为,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均依赖于肺气的作用,如《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喉主通气和发声,但均依赖于肺气才能完成,故称喉为肺之门户。

在病理情况下,肺的功能失常,常引发鼻与喉的病变,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喉痛,音哑或失音等。而外邪侵袭,也常从口鼻而入,引发肺的病变。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相关文章:

1.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肺与肝

2.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4.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5.中医看五官 五脏养生方法

6.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瘀血

7.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寄生虫

8.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十二经脉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

9.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辩证论治

10.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

下载word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