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细雨》第一课时 之二
“chequeprof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蒙蒙细雨》第一课时 之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蒙蒙细雨》第一课时 之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蒙蒙细雨》第一课时 之一
《蒙蒙细雨》第一课时 之一
《蒙蒙细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老李ABC
一、揭题。
二、范读课文,思考。
要求:1、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听准字音,注意生字字形,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三、检查,反馈。
1、学习生字新词。
肾炎 歌咏 撅着嘴 冤枉
(朗读,“冤”查什么部首,再查几画)
2、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妈妈一件什么事?
3、齐读:写“我”那当老师的妈妈为了一位学生,冒雨赶回家里取一件蓝制服,又匆匆赶住学校一件事。
4、指导分段。
(1)哪几小节直接写妈妈?
(2)按妈妈在不在场把课文分为三段。
四、教学第二段。
1、自由读,要求:(1)想办法读好我和妈妈的对话。
(2)用线划出直接写出了妈妈的'品质的一段话。
2、理解句子:
妈妈斜了我一眼:“答应……演出呢?”
(1)齐读句子。
(2)妈妈答应谁一件什么事?
(3)“失信”是什么意思?妈妈有没有失信,从哪里看出来?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回来的?
3、说话练习:
天上飘起了蒙蒙细雨,妈妈加快了脚步,快到学校门口,突然,妈妈看到( ),想起( )。她停住了脚步,心想:( ),于是,她( )。
4、“我”同意不同意?
5、出示句子: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1)什么叫“冤枉路”,我有什么理由说这是冤枉路?在这句话中找找。
6、比较句子: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7、你支持谁的理由:小玲为什么这么说,说说理由。妈妈说这句话时用了一个什么动作?(斜)
体会“斜”的含义,感情朗读。
8、理解句子:“妈妈取出蓝制服塞进提包,转身就走。”
师:把“塞”改成“放”行不行?
师:妈妈为什么而急?
朗读指导。
9、指导朗读妈妈的其它语言。
(1)自读。
(2)指名读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
五、.总结,练习。
1、在你的心目中,小玲的妈妈是一位怎样的人?
2、望着妈妈远去,小玲心里又想说什么?
我倚在门边,望着( )。心里又是( ),又是( ),想起( ),我真想对妈妈说:“( )”。
3、把小玲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蒙蒙细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蒙蒙细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老李ABC
一、揭题,《蒙蒙细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二、范读课文,思考。
要求:1、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听准字音,注意生字字形,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三、检查,反馈。
1、学习生字新词。
肾炎 歌咏 撅着嘴 冤枉
(朗读,“冤”查什么部首,再查几画)
2、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妈妈一件什么事?
3、齐读:写“我”那当老师的妈妈为了一位学生,冒雨赶回家里取一件蓝制服,又匆匆赶住学校一件事。
4、指导分段。
(1)哪几小节直接写妈妈?
(2)按妈妈在不在场把课文分为三段。
四、教学第二段。
1、自由读,要求:(1)想办法读好我和妈妈的对话。
(2)用线划出直接写出了妈妈的品质的一段话。
2、理解句子:
妈妈斜了我一眼:“答应……演出呢?”
(1)齐读句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蒙蒙细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2)妈妈答应谁一件什么事?
(3)“失信”是什么意思?妈妈有没有失信,从哪里看出来?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回来的?
3、说话练习:
天上飘起了蒙蒙细雨,妈妈加快了脚步,快到学校门口,突然,妈妈看到( ),想起( )。她停住了脚步,心想:( ),于是,她( )。
4、“我”同意不同意?
5、出示句子: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1)什么叫“冤枉路”,我有什么理由说这是冤枉路?在这句话中找找。
6、比较句子: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7、你支持谁的理由:小玲为什么这么说,说说理由。妈妈说这句话时用了一个什么动作?(斜)
体会“斜”的含义,感情朗读。
8、理解句子:“妈妈取出蓝制服塞进提包,转身就走。”
师:把“塞”改成“放”行不行?
师:妈妈为什么而急?
朗读指导。
9、指导朗读妈妈的.其它语言。
(1)自读。
(2)指名读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
五、总结,练习。
1、在你的心目中,小玲的妈妈是一位怎样的人?
2、望着妈妈远去,小玲心里又想说什么?
我倚在门边,望着( )。心里又是( ),又是( ),想起( ),我真想对妈妈说:“( )”。
3、把小玲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篇3:蒙蒙细雨第二课时》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制服。)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作者的结尾的含义。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蒙蒙细雨第二课时》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制服。)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作者的结尾的含义。
篇5:蒙蒙细雨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制服。)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真相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制服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作者的结尾的含义。
篇6: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篇7: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篇8:琵琶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学习诗前小序,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五分钟)1、找出五个重要知识点
2、小序有何作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3、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答案展示:
1、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找出小序对应的段落。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㈠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㈡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D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篇9: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
篇10:《景阳冈》第一课时 之一
《景阳冈》第一课时 之一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武松打虎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锰虎。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景阳冈》。
二、初学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1。
(分别是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1
(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三、学习重点部分武松打虎
分小组讨论
1、武松是怎样打死锰虎的?用自已的话说说。
2、你从中体会到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1)自读练习
(2)指名读,学生点评。
四、展开讨论,延伸课外,深化中心。
提供一则新闻
一个饿熊闯进一家农户对其农人进行嘶咬,可是村民却束手无策,原因是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熊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上级命令不能擅自伤害。待村长打电话请示上级后再去营救那村民,那村民已被熊咬死。
提出讨论题
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人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武松打虎这类文章不该看了,你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去打虎,而当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还是应当机立断保护。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古诗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2:短文 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说明静物动景的写作方法。
2.继续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着重理解某些文言实词。
3.了解我国丰富物产和美妙景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古文知识。
2.课上多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复述比赛。
2.小组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现在给大家读一首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从诗中我们也知道早在唐朝我国就已有了荔枝,而且荔枝是水果中的上品。
荔枝的妙处,苏轼也称赞过,他在《惠州一绝》一诗中曾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那么在白居易眼中,荔枝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荔枝图序》。
(一)明确目标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
2.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一些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荔枝的知识。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当时在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因其不耐久藏,离产地稍远就无法尝到,甚至无法见到。作者在产地见到后,为不认识的人和认识又不甚了解其变化的人画图题字,以便了解。这篇说明文着重描述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形象的描绘出荔枝的花、叶、果实和果实的外形、核、壳、膜、瓢肉以及浆液的味道,可以说面面俱到又不嗦,叙述清晰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中唐时期。29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士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其后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他提出“文学合为时而著”的进步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2.解题。
3.朗读课文并正音。
帷wéi葡萄pú táo枇杷pí bá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醴lǐ 酪lào
4.重点字释义。
帷盖:车篷的帷幕。
华:花。荣:开花。实:果实。果:颗粒。缯:绸。绡:生丝的织物。瓤:果肉。莹白:洁白。醴:甜酒。
5.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大体上像那些东西。
(2)命工吏图而书之:让画工绘了图,题上字。
(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目的是为了没有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可是不是在采下后三天之内见到的人们而写。
6.逐句翻译。
(1)荔枝生巴、峡间:荔枝生长在长江三峡与大巴山之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树的形状团团的像车篷的帷幕。
(3)叶如桂,冬青:叶子像桂树叶,冬天也绿。
(4)华如桔,春荣:花朵像桔树花,春天开。
(5)实如丹,夏熟:果实红色,夏天成熟。
(6)果如葡萄:颗粒像葡萄。
(7)核如枇杷:果核像枇杷。
(8)壳如红缯:果皮像红绸。
(9)膜如紫绡:内膜像紫缎。
(10)瓤肉莹白如冰雪:内瓤洁白像冰雪。
(11)浆液甘酸如醴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
(1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1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如果离开树枝,一天就变了颜色。
(14)二日而香变:二天就失去了香味。
(15)三日而味变:三天就变了滋味。
(16)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四五天以后色香味都失去了。
(17)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
(18)命工吏图而书之:命令画工绘了图,题了字。
(19)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7.分析课文。
短文分三个层次,“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为第一层,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产地,树的形状、叶子、花、果、果实的颜色、果簇的形状、果核、果壳、内膜、瓤肉、浆液。“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为第二层,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元和十五年……者云”为第三层交代了做序的缘由。
8.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开展复述比赛。
9.根据原文内容扩写,写成400字的一篇说明文。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说明文,了解了荔枝的特点并学习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
(六)设计板书
荔枝图序
白居易
篇13:蜘蛛 第一课时
蜘蛛 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结构内容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以幼年时听到的关于蜘蛛的一个诗谜作文章的小引,形象鲜明地概括了蜘蛛会结网的生态特征。
第二部分(2~3)具体记叙蜘蛛捉飞将的情景,着重说明它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
第三部分(4~6)说明蛛丝的成因及利用。
第四部分(7)介绍了有丝而不结网的其他蜘蛛,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
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关于昆虫知识的小品文。文章由表(蜘蛛的生活习性)及里(蜘蛛吐丝的生理机制),由此(蜘蛛本身的形态性质、常见的结网蜘蛛)及彼(蛛丝的用途和较少见的一些不结网的蜘蛛)。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以及人类对蛛丝的认识和利用。
脉络层次
一篇好的说明文,在说明的内容科学确切的基础上,还要求行文的脉络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使人读了一目了然。在介绍蜘蛛捕虫的技巧时,作者安排的顺序是从易到难。作者先写蜘蛛是如何捕捉蚊蚋等小虫,次写如何捕捉力气较大的飞虫,再写如何捕捉带枪的'飞将,最后写最难的是捉披甲的飞将以及被蜾赢袭击的情况。在介绍蜘蛛身体机构的巧妙,各种腺体的生理功能时,作者则以蜘蛛结网的过程为顺序,从最初做绷架的辐射腺写到把丝粘着时用的梨状腺。在说明各种腺时又都按名称、状态、功用等顺序来写。作者就是这样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把蜘蛛结网与捕虫以及它的生理机构等特点介绍得一清二楚。
多种表达方式
虽然说明文(包括科学小品)主要表达方式在于说明。但是,如果恰当地配合一些必要的记叙和描写,会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使人读了如饮甘泉,如品佳肴。如本文开头,先用叙述手法,从眼前蜘蛛织网的情况点明了蜘蛛活动的时令和地点,引起了对儿时一则谜语的回忆,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介绍蜘蛛捕捉“披甲飞将”的经过,则用了绘声绘形的描摹手法,写出各种具体情状。请看以下这段蜘蛛捕捉最难捉披甲飞将的描写是多么精彩:
“……有时候缚了几转,又被它从网里滑脱,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了,蜘蛛只好怅然地在网上望一望。”
“啪的一声”和“怅然”绘声绘形地写出了蜘蛛在捕捉披甲的飞将时吃力的情形和失望的神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准确的用词
形象生动、准确精当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写蚊蚋等小飞虫;用“触在网上”;写力气较大的飞虫,用“投入网里”;写带枪的飞将,用“被网粘住”;写甲虫,“用被兜住了”。这些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各种飞将投入罗网的情景。
此外,文中还用了“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来的飞将是带枪的”等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观察与描绘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捉飞将”的情形,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描绘,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应留心观察日常所见事物,逐步积累。
实际与新意
一篇好的科学小品,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某方面知识入门的介绍上,应当尽量联系现实,联系科学实验和生产方面的趋向和成果。本文在谈到蛛丝的利用时,不是简单停留在介绍小孩用蛛丝结网网飞虫这些一般的知识,而是着重介绍人工养蜘蛛吐丝作丝织品以及把蛛丝用在制作天文仪器上的情况。这样,就使文章富有新意,使人读了大开眼界,能激起读者对科研的强烈兴趣。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那又怎么办呢?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须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新”眼光去看“旧”事物,在“旧”事物中看出新迹象、新特点,借此寻求新知识,获得新认识。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情景,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细节。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
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
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信息交流。观察蜘蛛、阅读文章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交流。
3.拟题训练。结合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完成《倍受青睐的蛛丝》和《会飞的花》的阅读训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
【《蒙蒙细雨》第一课时 之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