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乞求失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论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论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欢迎阅读!
篇1:论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论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问题是关系到灵感思维是否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不同意灵感思维的生理基础在右脑半球的观点,而认为:海马是灵感思维的生理基础,海马独特的生理结构与功能正好符合灵感思维的特点,因此海马神经回路是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作 者:黄迎新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9) 分类号:B845.1 关键词:灵感思维 生理机制 海马 神经回路篇2:论灵感思维
论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作为思维领域中的一种飞跃现象,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具有突创、先导、催化的作用.通过灵感思维的诱发,可以使长期围绕我们的各种难题得以解决;通过灵感思维的诱发,充分挖掘我们的`潜能,使我们的思维水平得以更大的提高.
作 者:莫晓辉 章新 MO Xiaohui ZHANG Xin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教务处,云南,玉溪,653100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6) 分类号:B804.3 关键词:灵感思维 潜意识 显意识篇3:论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论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灵感概念的历史考察以及对多种灵感思维观的比较分析,认为灵感思维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一样,是客观而又普遍存在的人类思维的`基本类型之一,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普遍地起着作用,尤其是在科学研究、技术发明等创造性活动中更是有着自已卓越而独到的功能.
作 者:黄辉 Huang Hui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3 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UNIVERSITY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年,卷(期): “”(2) 分类号:B804.3 关键词:灵感思维 基本特征 实践意义篇4: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中学语文优秀论文
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中学语文优秀论文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它是创造学、思维学、心理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所谓灵感,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却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和新假设,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灵感,又称顿悟。灵感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原意是神的灵气。对于灵感的来源,在西方先后有神赐说和天才说两种观点。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灵感”这一名词,但却一直用“神思”“神会”“神来之笔”等与神有关的词语来表达这一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忽逝性、非逻辑性、独创性等特征。因此,灵感便在模糊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其实,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激发机制如何奇特,总是有规律可寻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研究灵感思维教学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
灵感是人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最敏感的邂逅,是人们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高度的创造力。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知识。可以说,生活积累是灵感产生的基础,而知识素养是灵感产生的内在条件。中外一些有成就的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苦役、高尔基的“大学”经历、曹雪芹的“大观园”生活、巴金在“家”里的见闻等等,这些丰厚的生活经历,都是他们赖以产生灵感,创造奇迹的基础。陆游在晚年以诗总结灵感之奇妙:“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倘没有“六十余年”的写诗经验,没有“寒灯下”苦读苦写,没有“独心知”的“功夫深处”,哪会产生“夜来一笑”的灵感呢?另一方面,白痴和文盲纵然经历复杂,也无力琢玉成器。伟大的作家之所以创造奇迹,除生活阅历和天赋外,主要还是受惠于本人强烈的求知欲,博览群书,用前人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哪一位有成就的作家没有广博的知识?要想“下笔如有神”,必须“读书破万卷”,这是任何作家都不例外的。
同样,中学生写作中突然得到灵感,绝非天外飞来,而要靠平时对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包括从课外的大量阅读中,对有关写作知识、写作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对有关四时景物、家庭生活、学习情况、社会见闻等写作素材的积累。厚积薄发,有了这些积累,就为灵感的发生创造了前提。所谓“得之顷俄,积之平日”。
二、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灵感思维的策略
1.创设情境,在感悟中诱发灵感。
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情境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验,便能萌生一种惊异感、质疑感、自由感,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物的颖悟性和灵活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如改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让他们亲自感悟“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的气息和生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去体验;写某人的不幸遭遇,可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人生的辛酸和坎坷;写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清风朗月中的惬意和幽情。情境提供的种种具体表象,使学生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像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2.强化洞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
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洞察过程中,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并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和重复现象等,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这也是灵感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凡是洞察力强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心理经常处在高度积极的警觉状态,能觉察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的情况,对事物的认识常具有独创性。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洞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作文写作中就能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正确判断,迅速作出结论,从而获得灵感。如一位学生在认真研究、比较《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特点之后,获得了灵感,创作了《<红楼梦>中人物的“色彩”》一文。他在作文中写道:“王熙凤是红色的,热情、大胆、能干、狠毒;林黛玉是蓝色的,忧愁、敏感、孤傲,却又清新、叛逆、坚强;晴雯是独特而有生命力的绿色;秦可卿是艳丽的玫瑰色;李纨是沉闷的灰色……”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看人物,并以某一色彩喻之,给人物性格定格,评出了人物的个性,见解新颖,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3.摄入信息,在事例中触发灵感。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是有目的地接受信息,这种信息的摄入,属于显意识的摄入。但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的信息。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大脑摄入的显意识多了,在记忆仓库里储存起来,就可能不断转化为深层次的潜意识;相反,潜意识也可因一定的原因而向显意识转化,以至突然爆发,就出现了灵感。一般来说,灵感的发生,不能坐等现成,而要主动地去寻找获取。诱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的有效性,即通过联想,将各种在传统观念看来不相关的各种信息巧妙地组合起来。信息触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来自外界的信息,一是自己头脑中的内部信息。二者交融,往往就成了触发灵感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学习中、生活中、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敏于发现,勤于思考,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从信息中触发灵感。如有一位学生在《杂文报》上看到一篇反映当今不学无术、腐化堕落的个别官僚形象的文章,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联系《刚正传》中阿Q的形象,创作了一篇《阿Q外传》,借本性未改的“阿Q市长”的种种丑态,对这一类官僚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4.转换角度,在发散中寻觅灵感。
学生在作文思维陷入僵局时,不妨指导学生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的信息则会闪电般的重新组合而进入显意识,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突然顿悟,从而产生灵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多侧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现事物,必须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选材构思。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出点子、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创新求异的新火花,独具与众不同的超常思维。如我曾以《时间》为题教学生作文,要求跳出“计时概念”的圈子,联系不同职业的人来立意。作文交上来以后,发现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角度:时间——工人的财富;时间——农民的粮食;时间——教师的学问;时间——作家的金子;时间——经济学家的速度;时间——军事家的胜利;时间——医学家的生命……
5.反常构思,在新意中独创灵感。
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作文应不满足现成的陈旧套路,应对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不惟从,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反常构思,着重从否定、怀疑、贬抑、批判的角度立意,鞭挞假丑恶和揭示问题的另一面,从而获得创作灵感。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抒发孤芳自赏的感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则“反其意而用之”,借梅花抒发了斗严寒、傲霜雪、报春讯、求谦谨的情怀。这个逆向思维使立意独具匠心,独步千古,获得了文坛美誉。学生在作文陷入困境时,教师可指导他们反常构思,以获得创作灵感。
6.放松精神,在休闲中捕捉灵感。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推崇灵感的虚静平和。心情舒畅,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获得创作灵感。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短暂松弛状态下出现的,这个最佳时机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起床的时候或其他比较轻松的时刻,甚至在梦中。钟嵘《诗品》中提到谢灵思“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就了“万古千秋五字新”的名句。学生作文在写不出来的时候硬写,必然敷衍成篇;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并不见佳。那就干脆放松一下,或唱歌跳舞,或学习其他功课,或干脆睡上一觉,灵感这个不速之客,必然在你精神疲劳消除之后,像春风吹绿原野般闯入你的思潮,“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而获得顿悟。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正确地把握灵感思维激发的心理机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把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王国中不管多么奇特、多么复杂、多么玄奥、多么飘忽不定的心理活动,最终都会通过实践这个中介,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根须。如果缪斯女神的灵感之翅常常翩翩起舞于每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子们的身边,给他们以智慧的启迪,以创造的动力,使他们常常能创作出闪耀着灵感火花的佳作来,这就实现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倡灵感思维训练的理想,那时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其乐无穷的人生享受。
篇5:试论历史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
灵感是指人们头脑里突然出现新思想的顿悟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灵感思维也称为直觉思维。历史灵感思维是指,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迅速地对历史事物作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用概念、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也不同于用典型形象、记忆表象把握事物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主要发生在潜意识,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交融碰撞的结果。人的显意识是浮面的、显现的和可控制的意识,而人的潜意识则是深沉的、潜在的、非控制的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当人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在交汇中突然贯通,就会产生灵感。“灵感思维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无法解开问题的秘密,由于偶然的机遇而产生顿悟,找到问题答案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与认识能力”
[1](p.135)。灵感也叫顿悟,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灵感是一种近似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非逻辑思维活动,尽管它不经过逻辑推理,但也能认识真理,并迸发创造的火花。灵感的产生有时是在全神贯注思考问题之际,有时却是在不经意间,或是睡意朦胧之中。灵感的产生并不神秘,它是长期思考以后的突然澄清,是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创获。例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正在给大学生们讲授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日,今昔两个战争在他的思维中交汇贯通,使他的“理解力突然得到了启发”,领悟到今天西方人所感受到的经验,是修昔底德在他所处的世界中早已经历过的。并由此感悟到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比较方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pp.2-3)。后来,汤因比在其12卷本《历史研究》中,专门论述了历史学者的灵感问题。
灵感思维是历史学者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由于历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不可能将其本来面目完整地呈现给人们。因此,人们认识历史,仅仅依靠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难以把握历史全貌和潜在的规律性。历史灵感思维往往便是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似已山穷水尽,秘密尚未解开,因而形成巨大精神压力之时,历史认识者的潜在认识能力和历史实际相互撞击而释放出来的一种新的认识能力;在历史教学与研究中,有些历史材料的潜在信息与客观历史实际若即若离,要真正揭开它的奥秘也必须依靠灵感和顿悟;一个历史问题从这个角度这个侧面看是一种说法,而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看则是另一种说法,在多种说法中如何择取一种最接近真理的说法,或在多种假说中另立新的假说,这都需要用历史灵感思维来构思新知;在用文字来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场面时,语句的飞动,表述的新意,更得求索于灵感的启迪;灵感也是穿透历史深沉感和时代鲜活感的触媒,古今神交的历史学会带给人们更多的认同。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的认识者,他本身就应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性,在灵感顿悟中,形成创造性思维。作为历史教育者,他又肩负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的任务,特别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必须打破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才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
灵感思维的基本特征:
(1)跳跃性。它不是以规定好的思维程序向前发展的,而是以非常态逻辑或反逻辑的形式出现、跳跃式地行进的。有时,脑海中只需闪现几个词汇概念或某种形象,就在瞬间完成整个思维过程。灵感思维是直接理解或认知,它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或概念,是组合部分信息,通过顿悟感知事物结构全貌的思维。其推理过程十分简约,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思维的后续活动去修改和证实。
(2)发散性。它能使多组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想法从纵向、横向、斜向开放性地向外扩散、辐射,使思维立体扩张。在相互交叉碰撞中,有时会偶然沟通一个意外的思路。这种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的思维,使思路变得更加宽广、自由、灵活。
(3)变通性。当思维进程在一个方向遇到障碍时,直觉认识方法能冲破思维定势的负效应,进行思维的变通。改变思维角度,改变思维路径,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或通过逆向思维开辟创造的通道。甚至把问题推向极端,在被人们忽视的角落里寻觅答案。
(4)模糊性。灵感思维来自于潜意识状态中的顿悟、猜测、模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模糊性。一方面,灵感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思维的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大千世界中往往也存在着许多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客观事物,对此只能做整体的把握。灵感思维的模糊性,正好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认识模糊的客观对象。
(5)突破性。一是指直觉的灵感产生于一瞬间,具有爆发性与偶然性,像闪电那样一掠而过,稍纵即逝,必须善于捕捉;二是指思维活动一开始就必须首先破除思维定势,超越原有思维框架。只有打破自身思维信息层次框架的束缚,才能产生。
(6)独创性。指灵感思维信息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灵感产生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和新意。
灵感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取得创新成果并不一定是运用了逻辑思维的结果,而是得益于顿悟与灵感。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牙上的弧形阴影,用直觉联想全形才获得地球可能是圆形的天才预见。英国著名史学家吉本年轻时立志编史,但苦苦思索却一直定不下题目,有一天在罗马凭吊古迹时,触发灵感,才决意写一部罗马史。他自己这样叙述说:“1764年10月15日,就是在罗马,当我伫立在这座古都的废墟里,在夕阳残照中缅怀往事,陷于沉思时,看到那些赤着脚的修道士在朱庇特神庙里唱晚祷诗,于是我脑海里第一次闪过一个念头:要写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
[3](p.358)之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吉本果然完成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这一体大思精的煌煌巨著。科学家们都十分强调灵感思维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创造首先是直觉,而不是逻辑。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认为,逻辑思维只能用新的说法叙述一些在某些程度上早已为人们所知的东西,而灵感思维却恰恰相反,它常常导致“智力上的跃进”,放射出创造性的火花。现代教育理论也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灵感思维能力的提高。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讲:直觉思维的发展是教师们的一个追求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逻辑思维几乎扮演着惟一的主角。但在发现学习中,直觉思维和它是并驾齐驱的两部马车。
灵感思维的训练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实,不仅杰出的天才人物有灵感,普通人也有灵感,日常生活中我们赞成某人有灵气、悟性高,某篇文章是“神来之笔”,实际上就是谈灵感问题的,只是未曾意识到罢了。因此,我们一定要破除对灵感思维的神秘感,帮助学生树立“我也有灵感”的坚定信念。那么,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形成历史灵感思维呢?
首先,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长期积淀中迸发灵感。灵感即顿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是突发性的,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空中楼阁。它是一个知识和能力长期积淀的过程,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是灵感思维产生的深厚底蕴和广阔背景。历史学者需要广泛地汲取知识,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敏锐地观察事物,以积累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在大脑中存储起来。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发生碰撞时,就可以在储存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灵感,产生顿悟,迸发创造的火星。笔者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熟知“辛亥革命失败论”为学术界所公认。但一日夜间,在睡意朦胧状态中,竟产生了“辛亥革命没有失败,辛亥革命胜利了,只是后来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样的认识。醒后,自己还想就着梦境思路著文阐述此观点,不期终日瞎忙,一直未曾动手。但不久,就在某刊物上看到了别人论述辛亥革命没有失败的文章,该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此,只能怨自己没有抓住这一灵感思维,生发开来,写出佳作。以上事实证明,灵感出于勤奋。而要把灵感的火花变成创新的成果,同样离不开艰辛的劳动。
其次,在多元化的思路中,迅速地捕捉灵感,产生顿悟。灵感来自潜意识,触发潜意识需要悟性和灵气,而多元化的思路如八面来风,能吹开人们的心灵之窗。历史学者学习和研究问题应多思考、勤感悟、常交流,破除思维定势,激活创新意识。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才能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见解。如笔者在讲完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个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突然对中国近代史上“落后就要挨打”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落后不一定挨打。笔者顺势肯定和赞赏了这个学生的灵感思维。引导学生就此开展讨论,让学生们在思维的彼此碰撞和交汇之中,激发悟性和灵气,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后续方式去验证灵感思维的结果。使大家最终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传统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它不能为所有的历史事实所证实(例如抗美援朝战争中,落后的中国打败了强大的美国。),从而,提高了学生反思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最后,在类比联想中自由大胆地质疑求异,以获取不期而至的灵气。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不是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的,它往往借助于同类事物的类比和联想而产生。尤其是在原型启发条件下产生的灵感,看似无关的原型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间的间接相似性和潜在联合点,必须通过类比和联想才能发现。灵感有时来自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下的苦思冥想,有时来自紧张思考之后的轻松休息之际,有时来自似睡非睡朦胧恍惚之中。但共同之处则往往是由类比联想而唤起潜意识,并在与潜意识的交融中解开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历史教材上认为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是宣扬剥削有理思想的,而有个学生在学习了社会大分工的理论后,类比联想,顿生灵感,对此提出质疑,别出心裁地认为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脑体劳动的分工情况,是正确的。又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在汉武帝时起到了肯定和神化君主专制的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个学生从自己学过的生物链知识中受到启示,迁移联想,突发奇感,认为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论,正是一个“上天制约君主,君主制约人民,民意(人民意志)影响天意(上天意志)”的循环制约链。“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一方面说明君主统治人民是天经地义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君权还要受神权的制约,天意还要受人意的影响。这种可贵的朦胧想法,得到教师的赞扬,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相互讨论,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董仲舒这一观点,表面上看,是宣扬君权至上,实际上,是假借天威来曲折表达民意,以约束君主的专制统治,是隐晦地继承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综上所述,智能积淀,质疑诘难,讨论启智,知识迁移,类比联想,等等,这些,都是已被教学实践证明的训练学生灵感思维的好方法。
【论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相关文章:
1.神经调节教案
2.如何捕获灵感
3.灵感一触即发随笔
4.写作的灵感
9.用心灵感动心灵
10.创作的灵感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