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皮皮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节日 -乞讨节,又称为“少女节”。因时在七月初七晚间,故又俗称“七夕节”。
七夕节本源于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一传说在西周时就已产生。早在《诗小雅大东》中,就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单。彼牵牛,不以服箱。”从汉代起,出现了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同时,在《淮南子》上出现了“乌鸦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传说,并在民间已有了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等风俗。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民间就有向织女乞讨之俗。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为符应。”唐朝时,设有“乞巧楼”。宋朝以后,乞巧活动愈来愈多:设“乞巧市”,售“乞巧物”,编“乞巧棚”等,小儿则置笔砚纸墨于牵牛星位前,书写“我乞聪明”;女孩置针线匾于织女星位前,书写“我乞巧”;明朝时沈榜记有:
“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曝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还有的将蜘蛛放在锦盒内,次日开盒,若蜘蛛吐丝织网者,即称为“得巧”。
旧时,扬州有于是日拜“干妈妈”的习俗,相传在这一天拜了“干妈妈”,就会变得与嘴巧、手巧、心灵巧的“干妈妈”一样聪明,在这一天出生的女孩,多取名为“巧云”以作吉兆。
是日,人们将端午节那天系在小孩手腕上的五彩百索子用剪刀剪开扔到屋顶上,相传可以让喜鹊衔去搭鹊桥。
旧时是日夜间,有妇女相约到瓜地里去摸瓜,送给多年未怀孕的妇女,谓之“送子”。
此外,年轻妇女还有夜伏瓜地,偷看“天门开”(即:夜色晴朗,有云彩间隙)、“偷听牛郎织女私房话”等习俗。
旧时凡干旱年景的七月初七早晨,有七个小女孩手持扫帚,到沟河汊口,用扫帚扫“河嘴”,边扫边说,“七个仙女扫河嘴,一扫一河水”。连说多次,以祈求神灵普降甘霖。
七夕情人节祝福语
1. 天有牛织女,地上金童玉女,唯吾与尔。
2. 七夕如愿盼今朝,红叶香残怨可消。朝朝暮暮图永久,缠缠绵绵诉心焦。
3. 上天又给我一个约你的借口,相爱的人儿,与你共渡,天天都是情人节。
4. 七夕之夜星麻麻,看着水里鱼双双。想到了你心一酸,唯有想着当初情?
5. 很感谢你给我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祝我们俩永远相爱,白头偕老!深深的吻你!!:)
6. 亲亲你我, 私守楼阁,鹊桥之夜永定今生!
7. 月影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仙花团锦簇,美景交融;仙鹊聚天桥,好生幸福!
8. 天上牛郎织女相约鹊桥,地上一群傻瓜约会断桥。试问:今夕是何夕?答曰:中国情人节!
9. 织女不用敛蛾眉,前度牛郎今又回。鹊桥执手望泪眼,良晨美景不思归。
10. 我在等属于我们的七夕之夜。你会来吗?我会等的!!!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篇2: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阳历8月20号 星期四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又名乞巧节,每年这个夜晚,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同时也求赐美满姻缘,但中国七夕渐渐少了“乞巧”的习俗。
2015农历七月初七
篇3: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此外,它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民俗专家表示,自古以来,七夕节一直就是国人十分喜爱的重要节日之一。传说牛郎织女每年都会在农历七月初七夜,即“七夕”相会。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始于汉代,七夕节当从汉代形成。七夕有很多节日习俗,如乞巧、晒书、晒衣、拜月、听悄悄话、储水等。
在中国,不管什么节日都离不开吃,七夕也不例外。在我国,七夕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为各种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七夕晚上,人们一面欣赏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场景,一面吃着各种巧食,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财智,同时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民俗专家认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七夕源于古人对“七”的崇拜
农历七月初七,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是巧合吗?
牛郎织女传说中最初没有“七夕相会”这一情节,但“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古人选择七月初七绝非偶然,是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也与数字崇拜有关。古人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但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以后牛郎织女的相会期,被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际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蕴的希望。
直到今日,七夕节仍是我国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为年轻人所喜爱,但遗憾的是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七夕节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此外,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
[农历七月初七]
篇4: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
农艺七月初七在阳历208月2号,也就是星期六。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七夕节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此外,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
[2014农历七月初七]
篇5: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什么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 ,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当然,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先民们甚至把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想象为一位神仙,对人们的生活能起到支配作用,并且和人们的自身生活都有关联。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此外,“七夕”还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相关文章:
9.初七祝福语
10.正月初七习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