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心理变化
“飞飞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正确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心理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正确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心理变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正确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心理变化
小儿死亡对每一家庭都会带来沉重打击,极度悲伤的父母会感到失去生活的意义,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因此,医护人员在精心护理病儿的同时,更要理解病儿父母的心理感受,一旦病儿死亡要及时与其父母配合,使他(她)安全度过心理障碍期。
1 病儿死亡后父母的心理反应
病儿死亡后,父母极度悲伤,lindeman将此种悲伤心理反应分为五期。第一期极度痛苦期:父母一旦得知小儿病死,感到异常悲伤;第二期全心贯注期:亡婴父母凝视着已死的病儿,心情茫然;第三期内疚感期:父母感到对病儿疾病的治疗未竭尽全力,有负罪感;第四期敌对反应期:部分亡婴父母可能会怪罪医护人员,他(她)可能会臆想病儿的死亡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不当有关;第五期丧失理智期:部分父母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哭、叫、与医护人员吵闹等)。
近期的许多研究将上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麻木茫然期(休克期),此阶段亡婴父母反应迟钝,意识模糊,严重者呈休克早期的临床症状;第二期:极度悲伤期,表现为伤心、恸哭、内疚、自责;第三期:孤独期,亡婴父母已认识到现实发生的事情,比较理智地承认事实。
但部分亡婴父母的悲伤心理呈特殊的表现形式,有时竭力哭闹,有时会表现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欣慰表情,甚至劝导家庭其他成员或护理人员“不要过度悲伤”。虽然亡婴父母此时过度悲伤,意识不甚清晰,但事后他(她)对当初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会有清晰的记忆。jost报道一亡婴父母在其病儿死亡后6年仍能清晰记得当初医护人员的面容,并能准确地复述出当初劝慰他们的言辞。该作者调查了14对亡婴父母,其中12对父母对当初医护人员给予他(她)的劝导及理解感到由衷的安慰,悲伤的心情似乎减轻了许多。上述调查提示,医护人员正确了解病儿死亡后父母的悲伤心理反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过程,给予恰当的讲解和劝慰,有助于亡婴父母病态心理的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 如何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悲伤心理反应
病儿死亡对父母心理影响属于剧烈的应激反应,它使机体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骤升,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严重者呈休克的症状。因此,正确护理死亡病儿父母,使他(她)尽快度过目前的“困境”,有助于他(她)心理健康的尽早恢复。
2.1 静听死亡病儿父母的陈述
父母一旦得知病儿死亡,心情异常激动,护士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允许他(她)尽情哭泣,让其积压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并尽量静听亡婴父母伤心的诉说,给予一定安慰动作,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心,使亡婴父母的心情得到安慰。
2.2 提供病儿与其父母接触的机会
如果病儿死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护理人员应该为其父母提供拥抱或抚摸病儿的机会。fina认为亡婴父母希望他(她)的声音是病儿死亡前听到的唯一声音。如果因为抢救的原因,病儿死亡前父母无机会与之接触,一旦证实病儿已死亡,也宜尽量提供父母拥抱亡婴的机会,让他(她)亲自为病儿洗浴、更衣。miles认为虽然为亡婴洗浴、更衣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但大部分病儿父母迫切希望自己来最后照顾已故的幼儿,他(她)认为这是做父母的应有权利(如果护士代替服务,似乎侵犯了他(她)的人权),护理人员不宜打扰他(她)与病儿最后的接触机会。一位亡婴的母亲这样说:“孩子死后,护士小姐劝我离开,以便她们为孩子换衣,但我告诉她们我愿意亲自为孩子做最后一次服务,他出生的那一天我就照顾他,他死后我也要守护着他,这是做母亲的权利”。综上所述,病儿死亡后,如果护理人员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其父母与之接触,则有利于父母心理健康的恢复。
2.3 谨慎地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护士在与病儿父母交谈时,宜选择恰当的言辞,切忌讲让亡婴父母悲伤的语言。此时,亡婴父母心情异常激动,护士在没有更恰当的安慰言辞时,宜双眼深情地注视亡婴父母,这胜于不合适的言语安慰。许多研究发现对于过度激动的父母,给予镇静药不是消除悲伤的好办法,镇静药只能延缓死亡病儿父母麻木、茫然的持续时间,不利于心理康复。
2.4 建立纪念卡
一旦病儿处于危险期,护理人员宜准备一架照相机,以便让亡婴父母拍照小儿的最后面容,也可让病儿与其父母合影留念,甚至留下病儿的手、足印或一缕头发,作为未来的回忆。据wells介绍,护理人员宜为每一位危重病儿准备几个纪念卡,纪念卡的正面为亡婴的姓名,里面可以装入亡婴的一缕头发,手、足印,临终时的相片,甚至一首惜别的小诗。当病儿死亡后,护理人员将此纪念卡送给亡婴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结果显示许多父母收到纪念卡后都表示出极大的安慰。部分护士还将病儿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简要抢救过程一并放入纪念卡内,一份交给亡婴父母,一份存于医院内,以便以后与亡婴父母联系。当亡婴父母悲伤的心情平静后,护士可通过电话进一步向他(她)解释病儿的死亡原因及诊治经过,并允许家庭成员提问一系列有关病儿疾病的问题。maguire临床观察到病儿死亡后2~3周给其家庭打电话最为恰当,许多父母接到电话后深感安慰,甚至希望再去医院拜望医护人员。
3 结论
护理人员的工作是全方位的,她们不仅要护理好病人,而且要护理好病儿的家属。当年轻夫妇的小儿病故于医院后,家属的心情异常激动,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护理人员要正确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心理改变,这种同情式的理解会缩短病儿父母悲伤的持续时间,促进其心理早日康复。
篇2:老人面对死亡有哪些心理变化
老人面对死亡有哪些心理变化
有人指出,老人的临终反应与他的信仰、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成熟、应付困境的本领、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医生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等都有关系。当年龄相近的亲友死去,或医生提醒他患有严重疾病时,老人会意识到死神已经临近。临终病人可能考虑许多问题:比如,想弄清楚死前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智力不迟钝的话,会考虑将要和亲人分离的情景;根据自己原有的希望,回顾一生,并作出评价;关心他所不熟悉的向死亡过渡的状态。而一个人在临终的表现,又和他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有的人可能对死怕得很,以至否认它,甚至以倨傲的态度对待它;一个成熟的人,则可能回顾一生,整理他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人间。
近年来,专家医生也调查了濒死者的心理体验,即在重危病人抢救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所谓死后生活的现象,也有人把它称为“生命尽头的生活”。这是病人在心脏停止搏动后一刹那间,处于濒死状态下的种种感觉。比如,心理学家发现,尽管这些濒死者的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们当濒临临床死亡之际,都体验到一种被肯尼兹伦教授称之为“核心经验”的过程。病人或者诉述他离开了自己的躯体,与已死的亲友相见;或是感到自己滑入一条黑暗的地道,前面出现一道耀眼的金光;或是走到了一个高大的门槛,徘徊不前,终于又退了回来。因为这些病人感到,他们还有某种责任未尽。这些感觉虽然变幻不一,但共同的感觉是,病人在这时都有一种巨大的“安适感”和“幸福感”,以致他们留恋忘返;但与此同时,一种更积极的强烈感情,又使他们苏醒,把他们拉回人间,如此等等。然而,这些心理体验仅仅是一些现象学的描述,且与他们生前的信仰有着直接关系,故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上的论证,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总的来说,老人对死亡的心理反应通常是:首先是否认,即不相信死神即将来临;在面对死亡即将成为事实时,常常会愤怒:“为什么我就要死去呢?”而后,开始冷静下来,并会产生既有绝望又有希望的矛盾心理,且想方设法,如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秘方,以求生存。然而在求生无望的情况下,便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也不再愤怒,不再悲伤,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正确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心理变化】相关文章:
7.死亡作文
8.死亡报告书
9.死亡通知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