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何立得的假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发展先进文化,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执政党在确立和谐社会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实践中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当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这种正确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制度安排,也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引导人们自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际上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其二,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社会公平分配的调控机制,社会各阶层人员享有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机,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其三,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表现,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它应当成为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目标和最终旨归。这种认识已经上升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成为我们党制定社会发展模式的指导方针,这就从制度安排、执政方略和社会成员认同方面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种可能。 发展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首先,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经济各部类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第三,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同时,先进文化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科学成果,同时又丰富了新时期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第四,发展先进文化同样有赖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如其他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体制机制和成功做法,做到为我所用。 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等十分重要。通过发展先进文化,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可以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 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同时,还可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等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篇2: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员是构成党的组织的细胞。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国家和社会所起的整合、凝聚、引导作用上,表现在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上,表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每一个个体即党员的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依据广大党员的思想共识来制定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实践活动来贯彻的;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广大党员结成的组织体系来发挥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广大党员为桥梁来连接的,也是以每一个党员的形象来促进的;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及其能力,是由广大党员在不同岗位的执政行为组合起来的,也是由每一个党员的具体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因此,党的先进性与党员个人的先进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党的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个人的表现来体现。坚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我们党,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
8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党的队伍的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在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如果没有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就不可能有党的先进性。没有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少党员距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作风不正,弄虚作假;有的品质败坏,投机钻营;有的思想蜕变,腐化堕落;特别是不时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党的先进性要么“不适应”,要么“不符合”,严重的还背离了党的先进性,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问题。要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增强党员作为先进分子的责任感,检查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党员修养,纯洁党的队伍,清除不良分子特别是腐败分子,切实解决目前党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与执政要求还“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先进性。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好八项义务,行使好八项权利,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环境,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政治、社会、道德等各个领域,真正成为社会的表率、群众的表率。党员要如此去做,领导干部更要如此去做。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和发扬了先进性,我们党的整体的先进性也就能够大大增强。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搞好这项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使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够有新的提高。
篇3: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结束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历史,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地而且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结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它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我国人民为着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它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关注。而且,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闯过许多难关,还要经历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和挑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削弱、动摇共同理想信念,加紧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国际国内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十三亿人民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理论的武装,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密切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生动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不可低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给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容易发生过于偏重物质利益、见利忘义、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倾向。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上制假售假、欺诈逐利有所蔓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冲击着公平竞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风尚,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已经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们党早就充分估计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存在着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乘机渗入、腐蚀我们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严重风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者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急剧变化,势必对社会、家庭原有的秩序和结构带来冲击,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能不能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安居乐业?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尖锐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败,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 面对严峻的历史性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1] [2] 下一页
意识。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效性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知识水平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科学文化教育上还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而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量缺乏的现象,同时,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类突出的矛盾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要站在抓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发展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教育,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使之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学,并确保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和环境。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基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可以相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上一页 [1] [2]
篇4: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支撑
怎样理解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支撑
――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系列谈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提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的他律和每个人的自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精神培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奉献精神,使其成为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形成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汇集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篇5:什么是支撑位置
问题:什么是支撑位置?支撑位置是什么意思?
支撑位置:由若干个历史上的底部自然形成的连线,市场通常认为这样的连线有支撑作用,当股价再次跌至该线附近时,一般会引发反弹或者反转,
什么是支撑位置
,
篇6:对诚信支撑和谐社会的多维思考
对诚信支撑和谐社会的多维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是重要的精神支撑和规范保证.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道德的核心范畴,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多维意义.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道德准则,诚信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诚信是政府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建立适宜诚信道德养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和实现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
作 者:乔法容 Qiao Farong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诚信 和谐社会 实现机制篇7:长征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长征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我们必须弘扬长征精神,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努力调动和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更需要长征精神
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记长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样曲折而漫长,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胜利,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培育新的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篇8:论弘扬科学精神与发展先进文化
论弘扬科学精神与发展先进文化
当前,我国大多数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因此弘扬科学精神十分必要.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氛围,使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扎根生长,成为我们时代的精神.
作 者:任俊华 刘霞 RENG Jun-hua LIU 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编辑部,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ENVIRONMENT-BIOLOGICAL POLYTECHNIC 年,卷(期): 9(1) 分类号:B822.1 关键词:科学精神 先进文化篇9:支撑理想信念的精神基础和技能基础
支撑理想信念的精神基础和技能基础
文章的基本论点有二:一是为使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入更有实效,应该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前提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一定的精神基础和技能基础的'支撑.本文是从一个角度对思想品德教育基础理论的初步探索.
作 者:李华年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 刊 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理想信念 支撑 精神基础 技能基础篇10:支撑世界级品牌的精神原点
索尼创始人在一个饥不择食的时代,却谨记全球化品牌经营的思维,在背负巨大亏损的创业初期,却执著于自主知识产权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终于发现并回归到支撑品牌的精神原点,令人肃然起敬,
支撑世界级品牌的精神原点
。
一个灰暗的幽灵
一个灰暗的幽灵,正在统摄着中国商界:“投入做多大的媒体,占领多大的渠道,就能做多大的品牌和企业”。
当欧美强国借助品牌霸权、自主创新、资本流动、商品贸易以及隐藏于其后的规则和制度的扩散,左右世界资源配置时,我们却因为没有品牌和技术而沦为给发达国家输送资源和利润的机器;当欧美跨国公司高投入搞研发,高擎品牌、技术、流程、制度的大旗而加速整合全球资源的优势时,我们的公司则安于砸巨资做广告、做渠道,掠夺和欺蒙心底仁善的中国消费者。这种现象在医药保健品、消费类电子产品、食品、服装、乳业、房地产等行业尤其明显。医药行业新药的研发需要~的时间,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见效期比较长,属于高风险行业。于是许多医药公司流行的做法是,花巨资请明星做广告,但是在核心竞争力新药的投入上微乎其微,仿制成风,外包装一变化就定个高价出来,重中之重是花巨资打通渠道。
一些策划名师更是把自己打扮成品牌造物主,好像只要把钱砸给他,他就可以让鸡犬升天,凤凰落地。这也难怪,单纯作广告或开拓自己的渠道,已经不能保证在同质产品的红海里胜出,还必须打压对手。打压对手,是一心想拿到大单的策划公司的杀手锏。一时间,好像生杀大权不是掌握在客户手里,也不是掌握在公司生产经营环节,而是掌握在驾驭媒体话语权的策划公司手里,掌握在敢于砸巨资投向广告策划的公司老板手里。从开始红遍大江南北的一家乳业公司A,就是在关键时刻舍得拿出800万元雇请策划公司打压对手B,制造了诸般情势迫使B公司狗急跳墙,生生被人捉住,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同时,A公司再精心策划制造了许多噱头,使其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1950~1980)中,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井深大、堤义明等,以及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品牌如松下、丰田、索尼、尼康、富士、三菱重工、日立等,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6年(1980~)中,却鲜有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出现。为什么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却少有世界级的品牌?空泛的议论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助益。在这样的时刻,当我们远观而遐视,反观全球化经营巨子索尼当年的路程,或许得以窥见全球化经营的真经。
品牌至关重要
历史上伟大的企业家被赋予了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捕捉到普通人无法觉察的事物,井深大就有这种天分。他在战后日本一片废墟之上,洞见了将激越几代日本人的索尼精神和梦想。盛田昭夫则凭借清明的思维、饱满的激情和强健的毅力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方式。如果用今天的词汇来描述盛田昭夫所寻找到的方式,那就是全球化经营思维。
盛田昭夫的全球化经营思维,起始于盛田1953年的一次北美、欧洲旅行。战后盛田昭夫第一次去美国,他的感觉是不知所措。穿梭的轿车、宽阔的道路、遥远的距离以及直冲云天的建筑,高速发达的美国经济使他感到窒息。盛田满腹疑虑:一个小小的日本公司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里是否有生存的机会?而当时的日本制造,基本上是与小饰品及廉价仿制品联系在一起,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产生的懊恼。当后来到了荷兰参观飞利浦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这个闻名世界的大企业集团总部,竟然设在古镇艾恩德霍枫,这里的规模和生活节奏使他觉得容易对付,心情也舒畅起来。他给井深写信:“如果飞利浦能做到,也许我们也能做到。”飞利浦启发了他:公司地点不重要,建立一个国际知名品牌至关重要。
篇11: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本文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信仰崇拜的古老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们创造的艺术形象.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5000多年来,始终是一颗璀璨明珠.其新的'精神内涵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社会主义时代开辟了龙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新纪元.它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民族文化、人民文化、大众文化;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向世界.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它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作 者:赵秉理 ZHAO Bin-li 作者单位:青海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03 关键词:民族 文化 先进篇12:体育教学随笔“游戏”是小学体育课的精神支撑
伍占福
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体魄,培养学生合作、团结、不怕吃苦的精神。所以在体育教学安排过程中,往往在主教材的后面就会安排一个辅助设计教材,它通常是一个适合本次教学任务的有趣游戏。而且这个游戏的设计与教材十分吻合,它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展现形式和有趣便于操作的组织形式深受广大小学生欢迎。其实这样的游戏安排,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一种和谐,有趣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本教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同时没有负担的让学生高兴地锻炼了身体,提高了各方面素质,同时还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宽松、民主和谐,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自己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每次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上下肢协调的带有竞赛性的游戏项目来配合教学,不仅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相关动作技能的掌握,同时还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不但能积极巩固技术动作,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总是简单地做些热身活动,不但动作生硬而且内容无趣,孩子很不喜欢,于是造成学生要么对准备活动不充分容易受伤,要么课程技术掌握不彻底,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效果差等,长期以往学生就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情绪。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游戏”是体育教学的支撑,一堂好的体育课,必将是一个有意义的、有趣的、活泼快乐的游戏,要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并且十分高兴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体育课对游戏的设计和要求就十分必要,无论是教学的开始准备部分,还是教学技术的突破和训练掌握部分,我们都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安排有教学教材相适应的游戏作为支撑。例如: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常见的棒操、球操以及一些舞蹈动作来做学生的热身运动,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上课的兴趣。在主教材方面,也要多想一些竞赛性的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以“玩”为主的,所以就对体育课十分喜爱,只要是体育课他们就欢呼雀跃。但是往往由于主教材的教学形式单一,技术含量较高,导致学生有畏难情绪,加之有的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也单调,学生也就敷衍了事,配合不积极,不主动,导致体育教学达不到增强体质、掌握技巧这个目的。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利用学生这个“玩”的心理,结合主教材来精心进行游戏设计,以玩促学,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兴趣,还可以锻炼意志、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怎样才能结合教学发挥好“游戏”的支撑作用呢?我有以下体会。如:针对每一个年级学期开学就是跑的教学,高年级原来我们一味强调练习次数,这样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又累又讨厌。不妨我们利用情景设计一些追逐跑、接力跑等游戏,利用体操棒或实心球设计跨步跑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达到意想不到效果。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上课时很易被一些外界事情干扰,加之他们自控能力水平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不可在40分钟内有意强制自己集中精力认真上好课,所以我们要利用郊游的情境,设计喜洋洋与灰太狼类似有童趣的游戏去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教师吸引,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浓,学习效果也会相对好些。例如在课堂结束部分的放松运动,我们可以用一个缓慢轻松的音乐来代替口令,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最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体育教学的不同体会和认识,但是要想使学生轻松愉快,有积极性地完成一节体育课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技术要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做人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合格人才,我自认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游戏”才是一堂成功体育课的精神支撑。
篇13: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01-04 15:06:16 南方网
南方网讯
摘要: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在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的极其有效途径。
篇14: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成果。它的基本内涵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文化系统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人类愈是进行高度的文化创造,也就愈能发展自身生产、劳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其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文化环境上。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
其一,随着我国社会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职工,以及进城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农民阶级发生了新变化,务农比重下降到.三是在社会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变化一方面使阶级基础增强、群众基础扩大,另一方面,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的渗透,改革开放带来的环境变化和人口流动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趋势的影响,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产生的群众对权威和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已经减弱,独立性、民主性、多元性开始凸现。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而文化的功能正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一旦形成体系之后,人便成为文化得以表现自身的工具。可以说,每一类人都受一组特定的文化要素支配和控制,文化环境造就了人。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其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发展文化有利于树立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区域形象,扩大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外资,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人文环境;有利于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有利于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因此,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和城市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已经提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方向深化,使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生巨大内驱作用,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广东的极其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首先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过渡正在加速,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与文明发展的新的巨大空间,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基础,提出文化立省的战略,就是通过文化发展与文化变革,再造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省,指引广东文化新的发展及文化形态新的变革,全面改善和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与素质,并借助优势文化平台,全面提升广东的综合竞争力,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领导者、管理者对文化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位,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发展战略,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2、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
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这种文化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开放、兼容文化的集合;必然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既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并与自然和谐的人,形成强势发展的能力。
3、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必须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引导。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千金难求的,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靠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脉络,对于广东而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域外文化揉和而成的岭南文化。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必须加以扬弃和改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从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在互相接触中不断修正,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内地各省调入广东人员增加,海归人士加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各种文化的冲突撞击十分明显,经济地位及文化层次高低不同,复杂多样,更加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体系,兼收并蓄,扬善抑恶,以其博大深厚的基础,来影响、引导人们统一思想,聚合人气,稳定社会。任何狭隘的地方主义、盲目排斥情绪和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值得关注的是人类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深刻革命和创新,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这种趋势必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我们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4、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是抹杀个性,而是提倡文化个性。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总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求实务真,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之自成系统,别具风格。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自然也是根据广东省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整合广东文化资源,包括对岭南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
[1] [2] 下一页
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的新岭南文化体系;广东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犹为重要。我们应该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开阔视野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腐朽落后的东西。突出地方特色,发掘潜在优势,建设高品位现代文化,坚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满足群众需求,夯实发展基础。5、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各公共事业部门和各社区、各个经济单位,以及每个公民共同的责任。大家都有义务主动承担起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文化、知识文化承传、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强大的科学知识、先进文化的应用、转化能力,使科学知识与先进文化转化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建设以现代市场经济伦理和民主法治精神为支柱的先进制度文化,形成发展的制度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扩大文化的开放、交流,形成强大的文化吸纳和辐射能力,成为建设和谐广东的坚实的精神支撑。
(作者:冯小炬系民进广东省委员会成员、深圳螺岭小学教研室科室主任)
上一页 [1] [2]
篇15:精神动力:社会发展的内蕴性支撑
精神动力:社会发展的内蕴性支撑 --《精神动力论》评介
对个人、社会、国家而言,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精神展现的文明进步史.精神动力是一个人不懈前进的内在动力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一个社会整合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杠杆,是一个国家强大、自立自强的重要方面.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有了精神动力的人,能够创造辉煌的人生;一个有了精神动力的社会,能够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一个有了精神动力的国家,能够创造出世人瞩目的奇迹.
作 者:李金 张弘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1) 分类号:B023 关键词:篇16:生命的精神支撑中英文励志美文
生命的精神支撑中英文励志美文
Spiritual Handholds on Life
The view of the high Sierra Lake, nestled in the snow and rock slightly below the timber line, was beautiful from my vantage point some five hundred feet above its shimmering surface. I was anxious to rejoin my companions and try the fishing before are afternoon shadow - edging out from the surrounding array of peaks - entirely covered the lake. Just a short distance beyond the intervening shale, the trail zigzagged down to the valley. I disliked 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by the long, tedious trail I had ascended, and decided to chance the shale - even though part of it lay above a sheer drop-off of several hundred feet.
I started working my way over the loose rock with considerable caution and had covered about half the distance when I became aware of a slight but persistent yielding of the shale under my feet. Desperately, I looked for something that would offer support and lurched forward to grasp a light outcropping of solid rock just as the surface shale underfoot - loosened from its foundation by the warm noonday sun - cascaded downward and disappeared over the cliff. Several seconds passed before I heard it rattle into the lake.
Finally - after due consideration of the folly of short cuts - I managed to move from handhold to handhold and, at last, pulled myself to the trail by the aid of a dwarf juniper root. I have forgotten how many trout I caught that afternoon, but I have not forgotten the value of handhold.
Handholds are needed also during the course of everyday life. They provide security when the things we depend upon seem to be slipping out from under us. What are the spiritual handholds I have found to be most value?
First, the teachings of the humble carpenter of Nazareth - for their insistence on the supreme worth of the inspanidual, for their stress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for their unsurpassed evidence of dauntless faith.
Second, the conviction that, while every person should delight in making a courageous and self-reliant effort to live up to his capabilities, there are well-springs of power outside himself that can be tapped - if he will avail himself of them.
Third, that the nature of this world and of the people in it is determined more by our inspanidual vision, understanding and conduct than by any mater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at - in other words - nothing will produce the good world but the good man.
These are the principal spiritual handholds I have found to possess enduring value. They offer both an exciting challenge and a calm assurance. They are the things I believe.
生命的精神支撑
坐落在高山上的谢拉湖,依偎在积雪与岩石的怀抱中,岩层往上是一片森林。从高出湖面约500英尺的观景点看下去,湖面微波荡漾,美不胜收。我着急与同伴再次会合,准备在午后周围群山的阴影尚未笼罩全湖之前,一起钓鱼。离错层的页岩不远,便是一条通往山谷的蜿蜒小路。我不想再走上山时所走的那条漫长而乏味的小道,便决定试着走上页岩——虽然这其中一段路的下面是几百英尺的垂直峭壁。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松动的页岩上。大约走到一半时,我发现脚下的页岩正一点点地不断下滑。我急忙寻找可以抓住的东西。我向前一扑,抓住了一块露出地表的坚硬岩石。就在这时,脚下被午后阳光照射的发热的页岩表层开始松动,从山上滑了下去,消失在峭壁上。几秒钟后,我听到它落进湖中的声音。
稍微考虑了一下抄近路这愚蠢行为的后果后,我想办法从一个支撑点挪到另一个支撑点,最终借助一棵矮松的根将自己拉到小路上。那天下午钓了多少鲑鱼,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绝对忘不了支撑点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支撑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的依靠即将从脚下溜走时,支撑点会带给我们安全的保障。我发现的'最有价值的精神支撑是什么呢?
首先,是拿撒勒卑微的木匠的教诲——他坚决主张个人价值至上,强调同情与理解的重要性,并为坚定的信仰提供了无可厚非的证明。
其次,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乐于勇敢、独立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但也要相信,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也能从外界获得力量之源。
再次,除了物质环境因素外,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更多的是取决于我们个人的视野、理解和行为。也就是说,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这些便是我所发现的精神支撑点,它们具有永恒的价值。它们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刺激的挑战,还有令人安心的承诺。这就是我信仰的一切。
本文选自《这,我相信》,该书共选取自述性散文七十二篇。原文作者用简洁、朴实的文字讲述自己如何在逆境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而最后获得成功。原文短小精悍、语言平实,启迪读者心智。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可读性强。本书不仅是一本英汉对照的优秀励志读物,而且还是翻译佳作,可供在校大学生、英语自学者和翻译爱好者阅读学习。
本书译自美国畅销书This I Believe。This I Believe起初是一个广播节目,策划于1949年,旨在帮助美国人克服看重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情操的社会倾向。该节目每日播出,每位嘉宾讲叙五分钟,其讲稿为一篇六百字的短文,每周在报纸上刊登。这些嘉宾或是社会名流,或是无名小卒,他们的肤色、职业、种族均不相同,但他们必须有一点共同之处——事业成功,应对生活成功。该节目获得巨大的成功!每天约有三千九百万美国人围在收音机旁聆听罗斯福总统夫人、海伦·凯勒、公司老板、商人或出租车司机讲述他们的信仰。
该广播节目最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共有用六种语言播出、八十五家主要报纸开辟专栏每周刊登此节目的文章。1952年经仔细挑选,选中一百人的一百篇短文汇集出版。书名是This I Believe,畅销三十万册,是当年销售量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该书的阿拉伯译本创下了三天内售出三万册的记录。This I Believe至今仍然是美国全国性的媒体节目。它邀请各行各业的美国人撰文讨论指导他们生活的哲学。听众每周可在两个广播节目中听到这些人的自述,还可以在网上阅读他们的短文。
篇17:公平是和谐社会重要特征
公平是和谐社会重要特征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述要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日前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如何看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者指出,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只有正确地理解公平的 涵义,才能明确和谐社会的目标。政治经济学视角中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公平。要正确把握公平的科学内涵,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公平是经济关系的观念化的表现,讨论公平问题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其次,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公平的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制度的统一的、亘古不变的标准,更不能用“永恒的公平”、“公平的分配”等臆想的标准去评价社会生活、制定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公平。第三,不能仅仅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去评判公平。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唯一公平的分配制度,因而既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平理解为平均,也不能放任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平是在尊重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能够保护困难群众的公平,它承认差距的存在,但这种差距应是合理的、适度的。 与会者认为,维护公平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推进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阻碍公平实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失业问题、政府社会保障能力有限问题、土地征用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保护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需要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机制来解决。有学者指出,在企业中建立由生产资料所有权、社会力量、劳动和知识等因素共同参与企业决策的现代产权制度,是维护公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二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切实把提高效率与维护公平有机统一起来。篇18:和谐社会与爱的传统道德精神
和谐社会与爱的传统道德精神
社会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大系统.而要使社会诸要素保持和谐运行,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所以,当前我们要建设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1].
作 者:刘太恒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8(2) 分类号:B82-05 关键词:和谐社会 道德建设 关怀伦理篇19:英文作文弘扬五四精神创建和谐社会
英文作文弘扬五四精神创建和谐社会
May the torch of youth warm spring breeze, its fragrance flowers in May, and the spring, accompanied by the summer of rhyme, in the dazzling display of the season, we are ushering in the “54” Youth Day.
May 4, 1919, the outbreak in Beijing, China is opposed to imperialism, feudalism and patriotic activities. World War I broke out, Russia declared war on Japan as an excuse to attack and occupy all of the railway in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claimed control of the German occupation in the variou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handong. World War in 1918, Germany‘s defeat. January 18, 1919, held in Paris victorious “peace conference.” Guangzhou(Joozone Note:this place is in Guangdong), the Beijing government and coalition military government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 attend and will be victorious, to abolish the powers of the privileges in China, the abolition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made with Yuan Shikai, “21” unequal treaties, the return of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Japanese away from the hands of Germany the rights of Shandong requirements. Paris and will be manipulated by imperialist powers, China has not only refused the request, but also in Germany and about, the express provision to Germany in the transfer of all the privileges in Shandong to Japan. The Beijing government was prepared to “Peace Treaty” was signed, has aroused strong opposition from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joozone.com.
The afternoon of May 4, Beijing University, the Higher Normal School and other schools, 13 more than 3000 stude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obstruction of police in Tiananmen Square speech before the assembly, held after the demonstration, the “outside the sovereignty dispute, in addition to” , “the abolition of 21”,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相关文章:
2.支撑作文
7.和谐社会演讲稿
8.构建和谐社会
9.和谐社会作文
10.宽容是一种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