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2023-08-13 08:44: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涯寻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篇1: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做父母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最有难度的职业,尤其是在中国。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真正懂得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却不多。一个原本健康可爱的孩子,假如培养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是不是既残酷,又让父母后悔莫及呢?在多年工作中,我们不断看到很多父母“想爱却不会爱”,走入一个个误区,值得警醒。

首先,父母对孩子重物质轻精神。六七十年代、哪怕是80年代出生的父母,自己的童年在物质上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他们小时候,觉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之一,就是偶尔得到一块糖或者拥有一个洋娃娃。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觉得最爱孩子的方法,就是给他好东西,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哪怕贵点也要尽量满足。

某电视台做过这样一期的心理访谈节目,一位单身母亲带着16岁的女儿一起生活,这个孩子全身名牌。母亲节衣缩食,就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其实父母并不知道,给孩子创造过度富有的生活环境或者太快答应孩子的要求,都会让孩子产生“有愿望就自然应该实现”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变得心灵脆弱,难以经受挫折。其实,物质是次要的,买东西的过程中与孩子沟通,教会他努力的过程,才是最主要的。

其次,父母对孩子重智商轻情商。大多数家长,特别是经历过“文凭热”的人普遍认为,学习好才有好前途。殊不知,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商在成功要素里只能占到30%的比例。一个懂得为人处事的“高情商”人才,可能走得更加顺畅。

最近,有一对父母送孩子到英国去留学,但孩子到伦敦后连机场都没出,只停留了48小时就买了全价返程票回国,留学生活草草结束了。

原因很简单,预定的接机公司因为车有故障迟到,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这个48小时的留学生,正是孩子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的典型。除了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控制情绪,智慧地与人交往、良好适应社会。

最后,父母对孩子重学龄后轻学龄前。大部分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才是最需父母的时候。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孩子对家长的需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会减弱。新生儿、婴幼儿的学龄前期,才是最需要父母亲自照顾的时候。因此,由别人抚养的孩子,会突然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将来也容易缺乏安全感,敏感、孤僻,甚至出现心理抗拒,出现沟通障碍。

因此,父母要“痛下决心”,再苦也要坚持几年,把孩子带在身边。就算请老人帮忙,也不要放弃自己照料孩子的责任。

篇2: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误区

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误区

在独生子女的时代,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很多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孩子接受多种艺术培养,知识教育。其实,这些都是育儿的误区喔。

在独生子女的时代,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很多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孩子接受多种艺术培养,知识教育。其实,这些都是育儿的误区喔。

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而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关键,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进入误区,少犯些错误,多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错误1:让宝宝过早学电脑

小宝贝的兴趣总是说来就来,比如,看见电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玩游戏,看光盘,爸爸妈妈会觉得孩子真是聪明呀。

真相分析:婴幼儿用电脑并非明智之举,就是大人用电脑久了,也会感觉头昏眼花,浑身酸疼,何况是容易上瘾、没有自控力的宝宝?加上现在的电脑设备都是根据大人的体型设计的,因为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很容易伤害宝宝的视力和骨骼发育。

科学做法:小朋友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东西很多,电脑可以等上小学再学也不迟。

摇篮网特聘专家王小新解答:适合宝宝的玩的游戏能够培养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再好的游戏也不能长时间的玩耍,只是伤害宝宝的眼睛,得不偿失。原则性的问题,家长要懂得把握,不是宝宝爱玩就一定要依着他。在玩游戏之前要和宝宝约定好时间,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如果宝宝不能遵守约定,家长一定要坚决并坚持原则,不要因为宝宝的哭闹而打破原则。这样才能给宝宝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锻炼宝宝具有自控能力。

错误2:育儿,爸爸是局外人

有些妈妈希望丈夫帮助他们,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对丈夫照看孩子总有或这或那的不放心。

真相分析: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能找到照顾孩子的技巧。因为一个人照顾孩子,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科学做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他帮你的时候,你对他不要推辞、不要责备和不断地命令。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摇篮网特聘专家滕婧解答:爸爸扮演的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用大爱来构筑完整家庭的人,只有维系了家庭的和美和完整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其次爸爸还是教养孩子的“领衔主演”,因为有如此多的教育要项是一定要通过爸爸才能传达给孩子的;第三,爸爸还应该是孩子的好伙伴,是孩子最好的朋友;第四,一个好爸爸会蹲在孩子的面前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是把他高大的身形杵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第五,爸爸是一个和妈妈很不一样的朋友,他作为一个男人身上独有的特质,可以在孩子的性格、情绪培养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六,爸爸应该是一个舍得花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的。

错误3:和别人比孩子

为什么同龄的孩子会走了?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认那么多字?你有没有总是拿自家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着比较?

真相分析: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上,不要受别的'父母这些问话的影响,因为那样你会觉得你的宝贝好像总有些地方发展得比别人慢。

科学做法: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时你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一个孩子爬得早并不代表他比别人发展得好,只是更多地说明他想追赶父母的脚步。

专家解答:相信很多大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一种常态,不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宝宝的成长不太有利。因为比较的过程,难免有强弱之分,强的话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心,那弱呢直接性会打击宝宝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如果自尊心较强的宝宝这一打击就会很强烈。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各项能力发展的强弱并不能代表什么,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给于宝宝良好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比较也是可以的,让宝宝同自己比较,拿自己以前的表现同现在进行比较,让宝宝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并有进步的空间。

篇3: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成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浇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定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现在有很多人出国回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许多名校毕业生现在也难以适应社会。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说明,常做家务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容易应对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剥夺了孩子做家务事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

9、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爱就可以当作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并非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着孩子健康成长的乐趣。

篇4:中国父母育儿误区

孩子在承受成长的烦恼

“我正在教儿子认字,可他一刻也坐不住,我上次开家长会,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学识字卡片。”一位儿子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妈妈在论坛上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叹苦经”。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父母们一方面亲自上阵教孩子,一方面花大价钱投资孩子的教育。一位有带教经验的班主任说,沪上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白领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存在着“精英式教育,最好培养出个神童”的心理,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知识);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盲目崇尚“天才式”教育。有所觉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多数父母只要一听说别的孩子在学什么,马上神经紧张地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码。越是学历高的白领父母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套餐”,3岁学画画、4岁学弹琴、读逻辑思维、创造力课程……令孩子承受难以承受的“成长烦恼”。

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别人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的孩子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某某比你分数高?”

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她早在学龄前已经认识千余汉字。

4岁开始拉小提琴,她努力学习,逼迫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

但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精英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不快乐。长久以来,她只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

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华人社会中爱攀比、讲面子。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父母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的习性,他们不会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现在,她自己也有了一个女儿,经济条件很好的她没有安排女儿早早的参加各类课程,唯一坚持的是,陪女儿做游戏,讲故事。

专家寄语

自然、愉快地成长最重要

“不应盲目追求天价投资,而应注重收获,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提倡和谐教育,让孩子自然、愉快地成长。”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这样说。“不能认为一个阅读着的孩子就是合格的,关键在于他读的是什么。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形象思维发展最好的时期,彩色的图画带给孩子视觉、心灵上的感受与记忆是黑白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早期阅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或粗浅的图片阅读层面,将会影响他一生的阅读记忆。”其主线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品质。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非常重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会跳几支舞、画几幅画、学几个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教育专家们提醒

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更重要。

[中国父母育儿误区]

篇5:上班族父母教育孩子的7大误区

上班族父母教育孩子的7大误区

误区一: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误区二:不要让孩子产生疏远感

孩子幼时所承受的孤独及疏远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长时间地远离孩子,要始终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

误区三: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

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但切记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看着父母“张牙舞爪”、相互谩骂,孩子便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与恐惧当中,这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

误区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会帮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另一种即使心中极不耐烦也会等着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便会掌握独自处理事务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万金难求的。

误区五:不要因为上班就对孩子感到内疚

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对孩子产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为自己在孩子的问题上稍有疏忽便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责,这只会使孩子对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说会留给孩子继续依赖于你的余地。

误区六: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误区七: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篇6: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希,我们应该怎么影响你?前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孩子的性格是家长塑造的,可是我们怎敢去塑造你的性格,我希望你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这又违背了教育的原则,教育是让人尽善,挖掘个人的潜能,善是相对的,潜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性格在将来的.一生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独立、自主、追求、坚持、毅力、包容、豁达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个人性格魅力。

哥哥和妹妹的故事让我们启发很大。哥哥从小都很挑剔,什么都是自己想要的,选择的时候总是选择最满意的,所以总是违背自己的最初选择,而妹妹总能独立思考,由个人思考,从来不违背自己的选择。父母认为哥哥的性格有缺陷,过于追求完美,而妹妹性格独立,自我意识强,能够坚持自我。

所以父母总是拿哥哥和妹妹对比。若干年后,哥哥在自己的人生选择时候依然是左右盼顾,而最终选择了世界的一流学校;而妹妹,却选择了普通的学校。父母在和妹妹的一次交流中还说哥哥的性格总是犹豫不决,而妹妹很果断,并且回忆了以往的种种实例。

而这个时候妹妹却泪流满面,父母惊诧万分,妹妹开口道出实情:说我对自己的选择总是很会后,对哥哥能够选择最心愿的事物总是充满羡慕,而自己总是被父母称赞说有独立的性格,而从来不敢放弃自己最初的选择去挑选自己的最爱,因为怕失去父母的赞许,就是因为父母的赞许才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很多自己的最爱,如果父母当年没有这么多赞许,我想现在我的人生绝非现在这样。父母听到后愕然。

我们是否也在给孩子这样的压力呢。总是毫不犹豫的鼓励她的行动、他的举动,是否停下来想一想对孩子的夸赞是否是他的负担呢。如果这些是负担我们是否还要继续的给他压力呢。我们不能让孩子向我们一样背负着种种名利和道德枷锁而生存在一个没有自由的世界里。我们不要让我们的赞许和爱成为孩子的心灵枷锁,禁锢他们发挥的潜力。听话、专心、自由的等等这些是否是他所想要的。

如果是我们给予,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思想,让自己做好父母,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爱和自由或者说爱的自由。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充满自由,让孩子在享受我们爱的时候是充满自由的,她可以选择接受我们的爱也可以选择拒绝我们的爱,这样的成长或许更好吧,平等让父母和孩子永远站在平等的状态下选择和给予。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相关文章:

1.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2.会埋没聪明孩子教育误区

3.新时代父母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4.怎么教育孩子尊重父母

5.家长教育爱哭的孩子的三大误区

6.教育孩子父母不要以我为主

7.父母教育孩子远离意外伤害

8.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9.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

10.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下载word文档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