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命题者的话

命题者的话

2023-08-10 08:43: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白兔黏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命题者的话,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命题者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命题者的话

篇1:命题者的话

命题者的话

“热”在词典里是一个很普通的词,但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些年,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很高的.字词, “热”的义项也变得丰富而复杂.各种原因导致气温上升,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热,生态环境变得反复无常,环境日益恶化,科学家预测,由于气温上升,未来百年,地球只适宜20亿人生存,这都是一个“热”字导致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明星热、考试热、网络热、名校热、公务员热等等,我们被各种“热”弄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作 者:滕永文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致高考命题者的一封信

致高考命题者的一封信

致高考命

题者的一封信

高一(9)班 吴晨晨

敬爱的高考命题者:

您好!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泱泱华夏大地的传承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墨客的瑰宝――诗歌都流传下来,传诵至今。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年过半百的老人都吟诵诗歌,可见诗歌对我国文化影响之大。

而高考作文题目,虽然有“文体不限”的提示,但多数都注明“不能写成诗歌”的要求,我认为高考作文不提倡中学生写诗歌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诗歌既然对文化影响那么大,就应该提倡,而非杜绝写诗歌。您大概有您的顾虑,觉得高考作文以诗歌夺得高分似乎与其他人洋洋洒洒的长篇美文相比显得太过取巧。而我想说,如果长篇美文似滚滚波涛震撼了您的心灵,那么短片诗歌则似涓涓细流温暖了您的心房。两者各有佳处,

但诗歌却更考验写作者的功底。试想,要将满腔情感写成几千字容易还是将它凝聚成几行字容易呢?

再回到古代,为什么各朝各代都提倡写诗呢?那些诗人并不是虚耗时光,更多的是冶炼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道德。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无一不以诗歌作为一生的成就,诗歌并不是没有可取点,您却每每注明“不能写成诗歌”,这剥夺学生多大的兴趣爱好啊!

这么多情感,那么多美景,无一不是由诗歌描述。一棵老树在秋末只剩下了枯萎的藤蔓,只见乌鸦三三两两飞了过来,对面河岸边的茅草屋上的烟囱也生起了几缕炊烟,农家的人们忙着烧火做饭,一条大道上只有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几阵风吹过,一个诗人落寞地站在夕阳的余晖下哀叹自己究竟何去何归?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将这幅伤景写成了词,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

我们难道不正是想借诗歌表达自己的感

情吗?我们浓缩语言,精简成诗,正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希望您能考虑能在高考作文中写诗。谢谢!

祝您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一位学生:xxx

11月xx

篇3:中考命题者评析重庆中考语文试题

关注生活,考基础、考能力是试题的主旋律。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条在网络上传得很火的地震中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出现在中考语文试题中。

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位不知名的英雄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替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离世前,母亲给孩子留下这条感人肺腑的短信。试题要求考生写出对这条短信的感受。

中考语文命题者王老师说,这道题除了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受到内心的震撼和心灵的洗涤,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王老师表示,今年语文中考试题更加关注生活,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视角关注社会热点,汶川大地震、奥运火炬传递等都进入了试卷。

篇4:考研数学:站在命题者角度复习

考研数学:站在命题者角度复习

考研数学的后程复习要时刻站在命题者角度着手备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一条能串住所有知识点的线索来,保证一个知识点都不会遗漏。能把考试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的最好线索就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为基准,还要结合参考书中每一章节的内容提要一起复习,它是考试大纲的具体化。

站在命题者的高度来复习备考。首先,就要根据考试大纲掌握每一章包括哪些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包含哪些小点,每一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次,每复习一个知识点,都要从命题者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会不会据此知识点出题,出什么样的题型,以前见过什么类似的`题型,能从哪个角度出题,能不能出反问题,会结合其他哪些知识点来出题。翻翻历年的考研真题,看看这个知识点在所有章节的题目里是怎样出现的,做题时是如何处理的。比如极限、导数、定义、积分上限函数、无穷小量阶的比较、积分中值定理、微分方程、切线这些知识点,经常与其他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出题,大家复习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考试时就会胸有成竹了。

复习讲究循序渐进。复习要有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要有灵活变动的空间。复习过程中,心态很重要,不要盲目的跟别人比进度,因为最终看的是效果。当然,适当的比较,有利于鞭策我们自己更加努力。前提是我们要有自己的规划,不能邯郸学步。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感觉自己受不了了,要学会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跑步,购物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我们要科学分配各科的时间。我在整个复习过程中都是按照考研考试的时间来安排的,数学都是放在上午,英语都是放在下午,其他两科相对随机。因为我希望自己在考研那个时间段,思维是最活跃的。还有有些人说,时间不要太长,不然效率不高。我不是很同意,我觉得足够的时间才能看更多的东西。就算效率再高,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是不够的。

最后,祝2014考研学子考研马到功成!

篇5:高考材料作文如何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一、弄清褒贬倾向

关键语句本身的感情色彩,往往是命题者感情色彩的折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语句来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在公园散步或树荫下小憩,我们有时会看见园丁们手握大剪,在专心致志地修剪冬青树。他们把那些旁逸斜出或一个劲向上窜的冬青剪去,使冬青树带显得平平整整,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

分析:材料的褒贬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是欣赏修剪后的冬青的整齐美。据此,只能提出“要克服不良的现象(思想)”“集体需要纪律”“整齐是一种美”等立意。但是,有些同学不顾材料的褒贬倾向,而提出“不要压制人才”“要自由”“要人权”等观点,显然误解了材料,也就违背了命题者的意图。

二、把握陈述主体

一则材料可能涉及许多对象,但若找准了其中的陈述主体就把握住了材料的重点。

材料:山坡上有一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多年了。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过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的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开始由树皮往里吃。它们微小的却不停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捍碎的甲虫面前。

分析:这则材料寓意深刻,但同时干扰因素也很多,学生容易在审题立意中出现偏差。通过分析可知,材料是把树放在两种情况中对比:一是成材前,虽然遭受了闪电、山崩和风雨的巨大摧残,但仍顽强成材;一是成材后遭到微小的甲虫攻击,却毁灭了。陈述的主体显然是树而不是虫。因此,立意应为“成绩面前不骄傲”“要防微杜渐”“要消除不良因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小甲虫上,放在大树的成长上,如“要锲而不舍”“团结就是力量”“逆境出人才”等。这些立意显然未从总体上把握住材料的陈述主体。

三、注意逻辑关系

要辨析材料中关键语句所包含的某种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偏正型关系。因为,这类关系的句子,其表意重心往往在正句上。

材料: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讲述了一位渔人游历“世外桃园”的故事,幻想出一种安乐闲适的生活,后人用以比喻没有矛盾的安乐之地。然而,愿望再好,也只是空想。

分析:有些学生看到这则材料会不假思索地确立“要有理想”这类的立意。其实,整则材料从句间关系看为转折关系,当依正句“然而,愿望再好,也只是空想”立意。因此,最佳的立意应是要直面现实,正视矛盾,在矛盾中拼搏发展。

四、联系社会背景

命题者都是现实的人,他们所提供的材料肯定会或显或隐地面向实际,反映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然结合社会背景气氛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材料:寄生树站在一株古木的高枝上,在空气中洋洋得意。它倨傲地俯瞰着下面的细草说道:“你们可怜的小草儿,你看我的位置多么高,你们是多么矮小!”细草们没有回答。寄生树又自言自语地唱道:“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有大树作我庇护,有大树供我养料。我是神不亏而精不劳,高瞻乎宇宙,君临乎小草,披靡乎浮云,揖友乎百鸟。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一声雷把大树劈倒了。寄生树和古木的高枝折在草原上。寄生树渐渐枯死了。

分析:这则材料可有如下立意:

(1)从寄生树站在古木的高枝上的角度立意:要学会利用外物;(2)从寄生树站在古木的高枝上洋洋自得地自夸的角度立意:要有自知之明,不可盲目自信;(3)从寄生树倒折枯死的角度立意:要学会自立,克服依赖。

其实,这则材料时代气息很强,根据当前青少年多依赖父母或老师,自立能力差的实际,立意(3)才最符合命题意图,才是最佳立意。当然,立意(2)也比较切合材料的寓意。

篇6:命题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 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的概念、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的真假.

2、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

(2)是否是:

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

(3)的组成

每个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真、假等概念有所理解.

2.使学生理解几何的组成,能够区分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的真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

1.教师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如:

(1)我是中国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饭了吗?

(4)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画一个45°的角.

(6)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学生答:(1),(2),(4),(6).

3.教师给出的概念,并举例.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分析(3),(5)为什么不是.

教师分析以上中,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请学生举几个数学的例子,每组再选一个同学说.(不要让说过的再说)

如: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一定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如果 a>0,b>0,那么a+b>0.

(5)当a>0时,|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锐角.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说出以下两个例子,并问这是不是.

(7)a>0,b>0,a+b=0.

(8)2与3的和是4.

有些学生可能给与否定,这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回忆的定义,加以肯定,先不要给出假的概念,而是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的构成,改写的形式.

例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l)分析此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条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条件下所得的结论.已知事项为“题设”,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2)改写的形式.

由于题设是条件,可以写成“如果……”的形式,结论写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请同学们将下列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注意不仅仅限于两个角,如果多个角相等,它们的补角也相等.)

以上三个的改写由学生进行,对(2)要更改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提示学生注意:题设的条件要全面、准确.如果条件不止一个时,要一一列出.

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改写为: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分析,理解真、假

1.让学生分析两个的不同之处.

(l)若a>0,b>0,则a+b>0.

(2)若a>0,b>0,则a+b<0.

相同之处:都是.为什么?都是对a>0,b>0时,a+b的和的正负,做出判断,都有题设和结论.

不同之处:(1)中的结论是正确的,(2)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发现了的两种情况.结论是正确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的一种分类:真和假.

2.给出真、假定义.

真: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叫做真.

假: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都是错误的,叫做假.

注意:

(1)真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个例外,如:“a≥0,b>0,则ab>0”.显然当a=0时,ab>0不成立,所以该题是假,不是真.

(2)假中“结论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如:“a的倒数一定是”,显然当a=0时不正确,所以也是假。

(3)注意与假的区别.如:“延长直线AB”.这本身不是.也更不是假.

(4)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强调真假的大前提,首先是.

3.运用概念,判断真假.

例 请判断以下的真假.

(1)若ab>0,则a>0,b>0.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

(4)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它们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l)(4)都是假,(2)(3)(5)是真.

4.介绍一个不辨真伪的.

“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数字,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人举出一个反例,但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它对一切大于4的偶数正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只差“一步之遥”.所以这个的真假还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样辨别一个的真假.

(l)实际生活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数学中判定一个是真,要经过证明.

(3)要判断一个是假,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三、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真?假?

2.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会判断真假.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与真、假的关系.

2.抓住的两部分构成,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

3.中的题设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如果”时应写全面.

4.判断假,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数学问题要经过证明.

四、作业

1.选用课本习题.2.以下供参选用.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

①我爱祖国.

②直线没有端点.

③作∠AOB的平分线OE.

④两条直线平行,一定没有交点.

⑤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数不能被2整除.

⑦学习几何不难.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真.

①若a=b,则a2=b2.

②连结A,B两点,得到线段AB.

③不是正数,就不会大于零.

④90°的角一定是直角.

⑤凡是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3)将下列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若a2=b2,则a=b.

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

④偶数都能被2整除.

⑤两个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篇7:命题

命题

命题mìng tí[释义]

①(名)出题目。

②(名)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构成]  动宾式:命|题[例句]  这次写的是~作文。(作定语)

【命题者的话】相关文章:

1.命题作文题目

2.普通话命题

3.自语者

4.初一作文命题

5.命题培训心得体会

6.命题三论

7.命题教学设计

8.初中作文命题

9.半命题作文题目

10.初二作文命题

下载word文档
《命题者的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