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

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

2023-08-02 08:58: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勋喵鹿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

篇1: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

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

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

曹长英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梵高的坟茔》里,范曾以愤激、直率的文风,表达了天才寂寞以及对艺术家和他执着地为艺术献身精神的一种敬仰和赞美;同时也分析了形成作者这种文风的原因除了本人的性格外主要是受老庄古典浪漫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愤激直率写作艺术风格

一般来说作家写文章当然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再一个就是对思想感情表达的基本技法以及他形成的文字风格。那么范曾在《梵高的坟茔》里所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又是怎样的一种文风,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一个中国画家旅居在国外——巴黎,去巴黎郊外一个不远的小城,去凭吊世界知名画家梵高的坟茔,作者由此就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归结起来无非一句话——天才寂寞,以及对名画家梵高的一种敬仰,对他这种执着的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的一种敬仰,一种赞美。由此感慨,天才的寂寞不为当时世俗所容的这样一种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严格来说,没有什么新意,也可以说是一种俗套。可是这篇文章在发表的时候,在当年,上了当时的散文排行榜,这个指标至少可以说明,当时这篇散文确实是打动了相当多的读者,何以能如此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作者的风格问题,西方有句话说,风格即人,就是说风格的形成与作家个人的个性气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句话,说白了,什么人写什么文,什么气质风度个性的人就有什么风格文章的产生。这篇文章整体上给我们的风格就是愤激、直率的文风,文笔不算太华美,但是里头有股愤激之气在流淌,也不是太深,尽管他有一些涉及到艺术哲学、艺术理想、艺术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对立。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一个作家要打动人,可以有几种方式,有的以思想情感的'表达来震撼人,打动人。比如说他的思想情感,他的思想表达是特别标新立异的,是前人所未发的;有的就是老道理,可是他用一种特有的写法来打动你,能打动你,这就是一个表达的功夫,风格的功夫,风格动人。而范曾先生,凡是见过他,与他有过交流、交往的或者听过他讲演的,都会有个感受,性情中人,他的文风也是比较天真、直率、真诚、率性而为这么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和作者范曾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当然很多,但老庄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典籍文化有比较精湛的研究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他的艺术主张是一种以老庄为代表的古典浪漫精神,当然还有其他思想的吸收,但主要是老庄的占了比较大的份量。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很多迹象看出,范先生特别受到过老庄思想的影响,比如他有一本很著名的畅销书《庄子显灵记》,他平时写艺术的文章,或者对艺术风尚的某个现象的抨击,或者对某个艺术家口头上的这种臧否都可以看出来,他身上有一种以老庄为代表的古典浪漫精神,严格来说,就是老庄那一套所谓的率性、天真、自然这样一种艺术精神。他曾经在一篇《我的美学提纲》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说:“美是什么?他就是造化,就是自在之物,就是亘古不变的,不假言说的自然,正确的审美又是什么?就是回归宇宙本体的和谐、淳朴和童真。”实际上这里是说他的一个美学观,他认为好的美的作品,就是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美,也就是老庄的天真、纯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所谓复归于婴儿。这实际上是一种老庄精神,所以范先生拿这种古典、浪漫精神来树立一个精神境界,也是他艺术里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境界,在他那里就形成了一个艺术精神的古典浪漫世界和世俗世界的一个对立。所以,这就是他对世俗世界的艺术人、艺术以及艺术家们进行抨击的时候他所拥有的一种精神资源,实际上就是这个老庄精神。

接下来我们再具体看一下他的一种表达的技法:看全文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特别喜欢用形容词等修饰词,甚至有时候是用形容词等修饰词的一个叠加,一个铺排,不厌其多,一字排开。举个例子,有这么一段,他说:“他有着崭新的、惊世骇俗的、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你看,“崭新的、惊世骇俗的、前所未有的”,形容词的叠加,铺排;“有着战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又是三个排列在一块;我们着重放在这一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这种愤激直率的风格就从我们刚才这两段中体现了出来。

王国维说过,艺术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有我之境”,一种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以外物是作者要表达的对象,人和事、人或者物都打上自己主观情感的印记。“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当然严格来说,还有“我”在,只不过这个“我”节制了,在表达的时候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一种特有的技法把它压住了。这两种境界当然是两种不同的美的境界,也是两种不同的人,不同个性的作家,他们的境界,他们的精神境界,所以我的感觉就是范曾先生这篇《梵高的坟茔》,如果我们从刚才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样一种特别愤激直率的文风,就是一种特定的美,一种独到的美。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篇2:《梵高的坟茔》读书笔记

《梵高的坟茔》读书笔记

迈入大学校园,读到第一篇文章《梵高的坟茔》,让我深受震撼。作者范曾,作为一名画家和文学家,他带着对梵高深深地景仰,凭着对艺术精华的哲学思考和执着追求,为梵高放声一呼,也为天下不幸才士放声一呼。

作者称梵高为“艺术的殉道者”是因为在作者的眼中,作为一位卓绝天才的梵高,却被历史、被岁月所埋没。来到法兰西等待他的却是贫穷和饥饿,是被弃之不顾、被彻底忘却的凄惨身世。

他寂寞困顿,孤独却不屈,一位伟大的天才,如轻烟一般淡淡升起,又飘过,无影无踪。

艺术的心灵相通,是作者和梵高惺惺相惜。文中有对梵高自裁死前的描写,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开枪后并没有倒下,而是一路流淌着鲜血回到卧室,他流泪,一言不发,只有一声声悲惨的呻吟。这呻吟无论是控诉、是不甘、还是尊严都能让人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惨烈。

他一生几乎没有朋友,他执着的画着所有大师们不屑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迸射出火一般的激情与力量,这种光芒终于在他死后的多年绽放。我们在为这种美丽所震撼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深深地悲哀,为天才的命运而悲哀。

作者是在冬天来到梵高的坟茔的,它坐落于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寒酸、简陋。但是墓碑上却有碧草在刺骨的寒风中颤动。不屈的生命,正如不屈的梵高。

让我们永远铭记梵高的人,梵高的画,梵高的精神,并以此自勉吧!

篇3:[原文]梵高的坟茔 范 曾

[原文]梵高的坟茔 范 曾

梵高的坟茔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押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要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间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堆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罕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梵高九泉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篇4:中考写作素材:孤独的梵高

中考写作素材:孤独的梵高

在这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梵高

他的画,光亮强烈的色彩,强大的生命力,对生活的渴望和爱,当然还有深入骨髓的孤独。这个真诚的爱着世界爱着世人却被世界拒绝摒弃的画家。

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出生于荷兰,是位牧师的儿子,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在梵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梵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

1888年2月,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只身来到法国南部的田野。他立刻就陶醉在了这里炽烈明丽的阳光和一望无际的原野中。自然界竟然有这样绚烂的色彩?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流着眼泪向着太阳奔跑,用生命追逐着太阳灿烂的颜色。

当地的农人非常奇怪这个人。他每天在太阳升起之前就背着一大捆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他从来不戴帽子,眼睛中放射着炽烈的火焰,从来不与任何相遇的人说话。傍晚的时候他回来了,眼睛就如烧光了柴的火洞,头顶被晒的透红,头上不多的头发都竖立着,掖下夹着一幅颜料还没有干的画布。人们看到他的时候,都在交头接耳:这个疯子来了!

在农人的眼里,梵高确实是个疯子。但是这世上凡事都是这么的戏剧性,就是这个被世人遗忘摒弃的疯子,死后却声名鹊起了。不管梵高的画现在卖到多少价位多么珍贵多么有收藏价值,从他们口里说出的梵高都与那个一世孤独的梵高没关系了,他死了,他没在这个世界了,他不会知道不会想到在很多年后他竟然被世人拾起了尊贵了。他只是孤独绝望地死去了,不再存在了。

他的疯狂,可能在于他手拿一把剃刀,在于他揪起了自己的右耳!可怜的梵高的右耳朵,在锋利的剃刀下离开了那个已经疯狂的头颅。

他的疯狂可能也在于在这片美丽的田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油画作品《向日葵》诞生了!

梵高这一生,在时而明亮时而阴郁,夹杂伤悲痛楚惋惜渴望失望光亮黑暗讽刺中,短暂的人生铺陈而来,在岁月长河中,自然流淌,流进心里,流进过去,流进永恒。

略显佝偻的身躯,凌乱的红发,对生活对爱情求而不得的孤独痛楚的眼神,对生活的贫穷和不堪的愤怒和粗鲁,对自然对用色彩描绘世界的专注热爱,自我的迷失,以及对世界的厌倦和绝望。这,就是梵高。

梵高说:我想要成为有用的人,要工作,要给世界带来一些东西。这样纯真美好的愿望一直停留在他心里。他自愿去贫穷黑暗的矿区当牧师,他幻想给那里的人带来一点温暖希望的福音。他把自己所有的赠与别人,一身邋遢,他用尽全力,可是死亡贫穷疾病一如既往,他改变不了什么。

梵高似乎从未画过高贵的题材,进入他的画面的,多是凡俗的.花——如向日葵,他就一画再画。他说,“除了画乡村的生活以外,我没有别的愿望了。”《吃土豆的人》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梵高一生唯一的可以安慰的是开始画画,孤独和贫穷,生活又是不停的辗转,去巴黎,和弟弟居住,继续画画,可是他视之为珍宝别人视之为草芥。

他来到美丽的阿尔,每天带着新奇的眼睛和热忱画阿尔的麦田,建筑,酒馆饮醉的人群,还有一切美好充满希望的,太阳,月夜,星天,向日葵。他每天忘我的画画,已然忘记了无人欣赏的苦楚,只是画,投入无限的热情。

梵高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作画家。梵高一生最为幸福的,也许就是他有一个懂他支持他,能够终生接济他的弟弟。

1890年,在麦田里,他画着那金黄,一群乌鸦飞向他,惊醒了他的痛苦独孤,他颤栗的拿起画笔在天空中重重添上浓郁的乌云。他开枪自杀。

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

梵高用伟大的才华与苦难抗争,尽管他没有等到掌声响起就挥泪而告别了世界,但是,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最终走上了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我爱我离奇的想象

盛开的意念

是扭曲着的真实

鲜艳在狂想

即使人生

有太多扭曲与痛

我的世界

依旧光明到闪耀 ——梵高

篇5:《观刈麦》一诗的写作手法及艺术风格

《观刈麦》一诗的写作手法及艺术风格

读完《观刈麦》全诗,为诗人在封建时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观刈麦》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程度。

诗句通过一个贫妇人的描写,从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贫苦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作者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在《观刈麦》里,白居易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这首诗在遣词用字上也很见功力。诗的开头两句,用“闲月”和“倍忙”相对,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没闲月,又突出强调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陇黄”三个字简括出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用一个“蒸”和一个“灼”,把天气炎热的程度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接着“不知”、“但惜”四字把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达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来。用贫妇人的一句笑话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重赋税的血泪控诉;而“输税尽”三个字,又把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揭露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也使得这首诗广泛长久流传。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和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相关文章:

1.《梵高的坟茔》读书笔记

2.《蜀道难》艺术风格

3.梵高向日葵赏析

4.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6.读《梵高生活》有感

7.梵高向日葵的周记

8.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

9.读《梵高传》有感精选

10.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

下载word文档
《浅析《梵高的坟茔》写作艺术风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