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
“清风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
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看见《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大概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天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似乎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到底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心,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似乎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议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议论,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 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
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 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朋友——他的弟弟。
篇2:《渴望生活—梵高传》读书心得精选
时隔经年,我们对其充满敬仰,可在他的年代,世人都嘲笑他为疯子,他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他就是梵高。他是一个被人看作怪胎,却有着圣洁灵魂的疯子,是一个勇敢热情,用生命燃烧自己的天才。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他的悲惨的人生震撼了我,他的故事充满苦难,也充满人性。他的世界是常人读不懂的世界,是一个只属于梵高的永恒的星月夜。
在人生的前,他过着和普通人无异的生活,有父母和弟妹的陪伴,有较好的家庭教育,使梵高养成了读书,思考,绘画的好习惯,16岁那年,他听从家人的安排,进入了古比尔画廊做美术品销售,这一干就是4年。
从20岁到27岁,是一个混乱的摸索期间,求爱失败的刺激使他走上了一条他主动选择的道路,那就是宗教。他深入比利时最艰苦的博纳日尔矿区做一个牧师。与矿区工人们同吃同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他感受到了矿区工人苦难的厚重,后来在反复权衡下,他决定放弃这条道路,用另一种实际的方式来帮助这些底层的人们。
在快到30岁时,在弟弟提奥的强大鼓励和支持下,他走上了创作的道路。他东奔西走,去学素描,学油画,学色彩,一开始,他踩着别人的足迹,后来他就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越走越远,直到抵达自己的心灵最深处,触碰到那些最深的痛和孤独,再无知返。
梵高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家人和朋友的不解,周围人的白眼和嘲笑,艺术界的不认可都像一阵阵暴风雨,把他的世界吹的彻骨冰冷,能为他御寒的只有他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情。然而,在日益严苛的外部环境下,这一火苗渐渐熄灭,在37岁那年他用手枪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他热切的渴望被世人承认,又迎头被泼上冰冷拒绝的冰水,一次次的冰冷交替,他的自我像一块金属,不停的膨胀收缩,终有一天超过了延展的极限,彻底断裂。
梵高一生潦倒,颗粒无收,抱憾而终。讽刺的是,在他死后,他的每一幅画作都被拍卖出了天价,生前孤寂,死后盛名似乎也是很多艺术家的共同命运。梵高的一生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到底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行为举止异于常人得艺术家们呢?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了!
篇3:《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篇4:《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篇5:《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D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
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
篇6:《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伟人。不仅读到了他一生悲惨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读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读到了他在低谷中执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读到了他释放于画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没有完满的爱情,无数的金钱,甚至是健壮的身体,但他拥有的是一颗渴望生活的心灵,飞向美丽的蓝天。读这本书,我为梵高受到的不公愤慨过,但我更敬佩他能倾尽生命,用爱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为梵高能有提奥这样一个弟弟而高兴,也为他们之间不辞奉献的友情而感动……
在体味之后,我对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热爱。无论艰辛、痛苦、还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应该满怀对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进。梵高并没有抱怨社会,他将倾诉和希望绘在了画板上,祈愿明天会更好;他也没有报复社会,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时间去检验,更洗涤了现代无数人的心灵!如此说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现实的不公呢?为何不在心中绘出更蓝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师的精神,欧文・斯通在本书中描写的文笔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对于一位在困苦中挣扎,并且不断成长的伟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位传记家,并没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内心编写心理,却将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转笔为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这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历程,反而起到了真实、深刻的效果。在写作中,我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描写的手法,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使之生动逼真。
篇7:《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400字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虽然出版至今已过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确实,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梵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惨却又辉煌,他因为爱乌苏拉变得随和,当过画商,工作认真,却又因为乌苏拉的已婚遭受打击,重新变得性格乖僻;他因为热爱上帝变得虔诚,当过传教士,帮助矿工,却又因为福音传教会认为他亲身帮助矿工的行为野蛮、不体面而解雇了他,他变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热情……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却十分有灵魂,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画中别人难以画出的生动与灵魂。
篇8:渴望生活梵高传高中读后感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们说,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 + 绘画 + 死亡,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每天,他只会一个人沉浸在他的画中,画布、画笔、颜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侣。风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无人的麦田中画画,需要的钱再多,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将钱花在自己热爱的画画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 始终一个人过着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经追求过爱情,为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以表示自己对她深深地爱。他也曾经有亲情的相伴,弟弟提奥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画画的资金都来自这个唯一的亲人,他一直都有这个弟弟的支持与关爱。
可是,或许就是因为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爱?也许连他自己也难以明白。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心脏,他掩着伤口回家,渐渐地变得虚弱。 1890 年 7 月 29 日凌晨 1 时 30 分 ,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怀中离开了这个让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让那一枪了结自己的一生。他其实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阳一样渴望生命,可是,这世界让他失望了,或许正如书上所说,破碎会带来快乐。选择离开,他便可以不再绝望。
篇9:渴望生活梵高传高中读后感
我想,这是本令我难忘的书。一部进当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泪的书。我与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样,并非冷漠、无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烟尘喧嚣所掩盖。能够触动心灵的,少之又少。感谢推荐此数的人。
当我看完序言,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书,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泪。单纯的,莫名的,想为这个疯子流泪。
是疯魔成就了梵高,还是他的才能将其印象癫狂的深渊?书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种种缺点,种种疯狂,通过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眼前。
作者在附记中谈到,对于当初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筛选、删改。不知如果将其添满会是什么效果。然而,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能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是什么造就了梵高,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疯癫。
细细体味这些人,就更加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这个事情。“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还懂得了好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印象派。
篇10:个人梵高传读书心得体会
在病床上的最後兩天半陪伴我的是《梵高傳》。真的寫得不錯啊,沒有什麼高深的賣弄,也沒有刻意的虛飾,卻把梵高寫活了,第一次,唸到梵高的名字的時候,腦海中是有一個有血有肉的漢子。三次掉眼淚。第一次是看到礦工的苦難無助,命運對卑微的人們的嘲弄,深深的同情。第二次是梵高回到提奧住處后一個人在提奧家裡佈置了自己的個人畫展,并作為驚喜送給奇奧夫婦的時候,既為梵高感到欣慰,也為他感到憂傷。第三次是他自盡前的描繪,想要說再見的人太多,往事一一浮現,最後由提奧陪伴著走向人生的終點。。讀到最後,眼淚完全止不住,醫護人員進來問我事情都止不住我的橫流的淚水。真的特別特別惋惜,但是也覺得這是梵高生命最好的結束方式。任何的榮耀都比不過親人的陪伴,任何蒼白的時間都比不上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梵高終於獲得了安寧。。
十年的光陰再次驗證了一萬小時理論。真的沒有什麼所謂的天才。有的只是勤奮和執著,還有,專注。那麼,究竟是什麼支撐梵高的鬥志呢?是想通過繪畫取悅上帝嗎?是想通過繪畫證明自己嗎?是想通過忙碌麻痺自己嗎?是跟自己較勁的倔脾氣嗎?其實,以梵高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他可以勝任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但是唯有藝術才是最終的庇護所,因為藝術是純個人的。
梵高幸福嗎?假如梵高早年獲得了他所嚮往的家庭生活,他真的會幸福嗎?男人的生命需要女人激發,但是女人同樣具備毀滅一切的威力。在嚮往與追逐的過程中才是最幸福的。因為真正得到的,往往並不是你最初想要的。與其得到,不如創造。梵高把自己的生命力傾倒在畫布上,在激情併發的瞬間找到自我實現之門。這樣的幸福才是無法超越的沒有瑕疵的。
我常想,如果今生現世的滿足和精神層面永恆的昇華二者擇其一,我該如何選擇呢?我應當為了人類文明的自我超越犧牲自己的幸福生活嗎?還是我應該燃燒自己照亮時空?當然,目前我的力量僅僅是浩瀚宇宙中得一個像素的光點。但是假如我能夠放棄小我呢?假如我也拼命幹上十年?也許吧。但是其實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把小我的愉悅與全人類的事業聯繫起來,找到自己激情之所在,然後再也不要猶豫,再也不要吝惜精力,然後在選定的路上衝刺,在衝刺的過程中燃燒,在燃燒的過程中昇華。。也許這才是我想要的自我實現之路。梵高是經歷了跌跌撞撞的嘗試之後才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路。那麼,我是不是也該時刻反省,不斷嘗試呢?
決定適不適合的,不是一時的挫折和獎勵,而是拼盡全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在拼盡全力之前,你沒有任何理由抱怨。
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文森特,你將給我力量。。。
篇11:《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还记得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读到的保罗.高更,就是一个很著名的画家,最近看的这本《渴望生活》,写的竟正是和他最为要好的朋友,同样也是画家的梵高,当然,梵高要比高更在世界上有名得多。梵高的名字可能是童叟皆知,但在正式读过他的传记前,我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一直是传闻他是一个疯子一样的人物,只要一有人提到梵高,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开口蹦出一句:“梵高就是那个割掉自己耳朵的艺术家疯子”!对这样的人我深不以为然,无奈自己对梵高了解也很有限,不能为他澄清些什么,只能沉默。但我一直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画家,绝不仅仅只是普通人嘴里的一个疯子,他一定有很多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伟大之处,于是乎在书店偶尔看到《梵高传》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它必须随我回家,带我去了解一个为世人传颂却依旧神秘的真实的梵高。他为什么如此伟大?又为什么会被人说成是一个疯子?这一切,只有走进这本书里才知道。
如果说保罗.高更寻找月亮的精神让人感动,那梵高的精神简直让人震撼。“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这是周国平对他的评价。可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天使,倒不如把他说成是为善良受苦的上帝本身,也不为过。在梵高的青年时期,离开优越的家族行业,自愿到比利时的矿井里和矿工们一起受苦,明明可以袖手旁观,却选择和矿工们坚守,过着与死神同在的日子,这样的人除了梵高,找不到第二个。读到这里时,我犀利的眼神就告诉我,梵高的伟大无可阻挡,那时候他还没有开始作画呢。
其实,一个人的伟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干什么的,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精神决定了他终将伟大。我们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为表像所迷惑,不要以为衣冠楚楚就是人中龙凤,有时候穷困潦倒后面才真正藏着鲲鹏蛟龙,就像梵高,虽然一生窘迫,至死都需要弟弟提奥养活,但他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并被世人永远追忆和怀念。他的名字也将和他留下的那些价值连城的世界名画一起,永垂不朽。
说梵高就一定要说到画。生命力跃然纸上的《向日葵》,用树枝去触摸天空的《星夜》,还有他临死之前完成的预示自己命运的《麦田里的乌鸦》等等这些世界名画,将梵高的名字送上了无人能及的艺术殿堂,虽然梵高从来没有想到过有这么一天,他也从来没有享用过这么一天。他只是疯狂地作画,追随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义无反顾的画下去,明知待在阿尔会因为那里极强的日晒而患上日射病,然后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疯子,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呆在那里画下去。为艺术献身这个词说出来很大,但用在梵高身上还嫌太小,他对绘画的专注与投入令人唏嘘,换作大部分人绝对不会选择这样的命运,所以大部分人做不了梵高,我们只能仰望。濮存昕说,“梵高在生活中像个弱智的残者,在艺术上却是创造精神的圣人。我们做不了梵高,但应该读这本书,我们崇敬梵高,更要读这本书”。是的,了解一个真实的梵高,是对他最好的致敬,而不是提到梵高,开口就只有一句话:“他是个疯......”
看完这本书,我只在扉页上留下了三个词“线条,色彩,色调”,那是梵高告诉我们这些外行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我以为我只记下了这三个词,后来才发现,我在读这本书的时间里,差不多忘记了自己......
梵高曾经是那样渴望美好的生活,可生活却抛弃了他,即便如此,梵高也只让自己带走残缺,把美和完美留给了这个世界。
篇12:《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来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如果可以选择,你愿否经历梵高的生命?不过不管你愿不愿意,梵高的影子不需要偷,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他一生放荡不羁所渴望的生活与你我年岁相似,你我都是千千万万个梵高之一。一周的日日夜夜读完这位伟人37年的故事--《渴望生活·梵高传》,为这位疯狂的艺术家折服。归结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者,上帝也疯狂的价值观
年少的梵高面对继承父业当一名受敬的牧师,还是接受叔叔们的帮助成为一名富有的画商时,他也跟无数年轻人一样徘徊:如何知道自己的抉择是否正确?如果花尽一生当一名福音传道士,到头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种工作,该怎么办?他被周遭告知鼓起勇气和力量去做认为正确的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他是相信上帝的,于是他成为一名博里纳日的传道牧师。在那,他目睹的却是上帝的弃子们没日没夜劳作,结果还得残酷无奈地饿腹受饥场面,他开始质疑上帝为何要让他的子民如此般折苦受难。一番绞尽思索后,他作为一名“上帝的布道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关上帝的那些话,其实全是孩子气的借口和推托,是一个吓坏了的孤独的人在寒冷、漫长的黑夜中,由于绝望而编造、散布的谎言。世上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上帝,只有混乱--悲惨的、痛苦的、残酷的、莫名其妙的、无尽无休的混乱。这足足影响了梵高后半生的价值观念,从生活来,到生活去,忍受痛苦却不抱怨,由此他还是半个社会主义者。
此外,面对世俗在成功、财富、强权、短视功利、及时行乐、功成名就的信仰上,家境很好的梵高面对诱惑随时可以退回体制内,做个无忧无虑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抑或成为一个备受尊崇的传道牧师,稳定而体面得生活。然而,退路尽管如此宽敞明亮,他抛切束缚,依旧自顾埋头苦画,在巴黎画,在阿尔画,在圣雷米画,在奥维尔画,在贫困覆痛中画,在寂寥星空下画,然后死去。然而,不死无以追名,死后11年,梵高的着作才盛名远播,成就一代印象大家。可惜依照体制逻辑,迟来的成就永远敌不过现世的得意。如此,没有人愿意重复梵高的人生,世上没有如果,也没有第二个梵高。
二者,事故般的感情
都说爱情是人生的盐,借助它,人们才能体味得出人世间的情趣百态。可惜梵高一生的爱情却是充满凄凉的悲剧灰,这盐于他,只是如覆割掉耳朵伤口上的盐。他先后追求过房东太太的女儿乌苏拉被无情拒绝,追求过寡人表姐凯被世人唾弃,与妓女克里斯蒂娜结为夫妻受尽取笑,却迫于生活离异,好不容易与树林白衣女孩玛高特热爱,却因为女孩家教差点自杀……尽管事故如此,他只说了一句,只有被爱者的回报才是困难的。他也是个凡人,他也想施爱,也幻想要一个完整的其乐融融的家庭。然而,爱与被爱,幸与不幸,他却是慨然遇之,不强求,不造作,面对平淡无味三餐,感觉来了,就着颜料,与绘画谈恋爱。观照现实,董明珠30岁时丈夫去世,只身一人与格力谈了大半辈子感情,回过头看感情这勺盐,有它似乎很美好很幸运,但没有它,或许你才会更关注你的厨艺。
三者,如嗜黄连的苦艾酒
昼夜递嬗,时光荏苒。我们的梵高在经受生活各种摧残后,尽管身体日益脆弱如冰,他却从朋友那里学到一门非常重要的生活课程,也是他领悟创作的根基--学会痛苦不抱怨,正如火车和马车是载着我们从地球的一端要另一端的旅行工具一样,伤寒和肺结核也只是载送我们从一个世界要另一个世界的旅行工具。“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就没有东西可画,幸福麻痹的感官,它只对牲畜和那些买卖人有益。艺术家靠痛苦滋养,所以,如果你挨饿、沮丧而又十分不幸,你应当高兴。那是上帝在对你发善心!”也就是说,如果饥饿和痛苦能轻易把一个人扼杀,那么这个是不值一救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无论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还是魔鬼都无法摧毁他们,除非他们已经创作出他们想要创作的一切作品。生活的琐碎磨灭不了梵高,于是他只能一天天的画下去,直到光辉岁尽。书籍命名为《渴望生活》,其实应该是蕴意梵高面对艰苦生活,他的一种渴望创作、渴望寻觅生活真谛人生意义,并付诸画作之中的力量。可以说,梵高的一切辉煌并非因为他的天赋,而是他的勇敢坚韧、蚌病成珠造就他痛楚生活的结晶。
现实的我们无法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也无需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但可以胸怀一颗谦卑的心,拥抱一种自在的姿态,不浪费生活馈赠的苦艾颜料,寻绘属于自己的一番《星空》。
四者,大国重器般的工匠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但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是个半疯”。梵高在阿尔创作顶峰的时候每天是这样绘画的:清晨步行三四小时到田野间寻觅大自然的物语,然后一整天顶着炎炎烈日以及狂癫的西北风聚焦创作,日落而归,十年一日,成就他艺术的巅峰,也因为在阿尔狂热的太阳暴晒,使他的后半生进入了颠疯状态,最后割耳及自杀。艺术创作的生活具有破坏性,梵高一开始就知道了,但他坚持燃烧内心的真知灼见,将自己的爱、自己的才华以及非凡的美融进色彩,无私点彩这个世界。梵高的创作是艰苦也是快乐忘我的,正如他的精神病医生评价的:“你这些向日葵花,她们将解除人们心灵的痛苦,她们将带来欢乐,世世代代,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一生是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是个快乐的人。”
有句话说,对于伟大的艺术家,生活只是播种的季节,而收获不在这里。梵高一生只卖出去一幅价值三百法郎的画,可能连购买种子的费用都不及。然而今天看来,天价拍卖的收益者谁?这或许也是我们不会选择开头那个如果的原因吧。
书中有句话:“水手明知在船上会遇到种种危险,可是上了岸还是像思念家乡似的思念海洋。”居安思危,无数的你我皆是生活中的水手,尽管家乡的避风港温暖舒适,但我们依旧不忘波涛环生的徜徉,因为我们希望成为如林默般的水手,不管是为自己负责也好,还是为船客也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相关文章:
10.我渴望的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